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古代印度文明都有哪些

古代印度文明都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2-07 10:18:26

① 古代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的共同特點是什麼

一、共同特點
1、都是與大河流域有關的文明。
2、都有各自的文化體系、法律體系。
3、都有相關的宗教文化。
4、有城市,就是發掘出的遺址中應該有城市,如果都是原始的小聚落是不行的,要有城市,也就是要有城市和鄉村的對比和差別。作為一個城市要能容納五千人以上的人口。
5、文字,沒有文字的文明很難想像,因為沒有文字的發明,人類的思想文化的積累就不可能存留和傳播。

(1)古代印度文明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1、古埃及文明:時間斷限為公元前5000年的塔薩文化到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歷史。專家們實際探討古埃及文化的時間范圍,是公元前4245年埃及南、北王國的首次聯合,到公元332年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佔領埃及,托勒密王朝覆滅,亦即通常所說的歷時三千多年的法老王朝。
2、古巴比倫文明:據歷史學者推斷,約在公元前四千年,居住在這一帶的蘇美爾人已有較為發達的文化,不僅發明了文字。公元前3500年以後,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隸制小國。蘇美爾衰落後,古巴比倫城邦興起。
3、印度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大文明古國

② 古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古印度科技成就還是很高的,很少有人知道,主要是吃了不記錄歷史的虧……我在的《中國科技史》里看過一些。
哲學方面的就不說了,題主說的阿拉伯數字也不說了,說些別的吧。
比古代中國要差的東西就不說了,以下提到的都是達到古代中國水平、超過古代中國水平、有獨到首創之處的科技成就。
1.天文學
農業文明的天文歷法一般都不錯。印度在(相當於中國周朝)天文歷法水平就很高了,後來得到與古希臘天文學的交流更進一步。還出過阿耶波多這種超時代的天才。
南北朝時期印度的天文歷法隨佛教傳入了中國,對中國也有一定影響。
2.醫學
印度傳統醫學發展早、水平高。
尤其是外科方面世界首屈一指,估計是他們比較敢想敢做……成書於前1000年的《》就已經記載了很多外科手術,水平比同時代其他古文明(包括古希臘、古中國)都要高得多。
3.數學
除了題主說的阿拉伯數字以外,印度另一大貢獻是「弦」。用「弦」(弓弦)這個詞來表示三角函數中的一個概念,就是源自印度。
還有無理數問題,也是印度人將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4.建築
古印度是第一個燒制磚建築的文明。
印度的古代宗教建築成就很高,石窟、塔、雕塑都有獨到之處。後來東亞的中國、日本、朝鮮均受其影響。
5.航海
印度的造船、航海技術曾長期(大約在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這個不出名,但非常重要。
我是看《》知道印度歷史上有個注輦國(又譯),才開始了解這方面歷史。
不出名是因為這主要是南印度的成就,南印度人在印度處於弱勢,其歷史文化容易被忽視。
說重要,是因為歷史上南印度曾經對東南亞進行了大規模的貿易和擴張,建立很多僑民據點。並直接導致東南亞部分地區印度化。

③ 古印度文明有什麼秘密

很多人都在想像中把古印度和現在的印度混同起來,其實它們幾乎是兩碼事。古印度因其神秘,使得人們很難看到它的真實面目!

百年之誤

公元前443年,已過不惑之年的哈利卡爾納索斯人希羅多德告別了文化之都雅典和好友政治家伯里克利、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等人,來到義大利南部的新城圖里奧伊。他一踏上這塊美麗安靜的土地,就暗暗對自己說:我再也不願過四處飄泊的生活,我要把自己對過去發生過的事情的研究寫出來,以「保存人類的功業,使之不致由於年深日久而被人們遺忘」。

沐浴在地中海海風和亞平寧半島燦爛陽光下,希羅多德文思奔涌。自30歲起,他就開始了長時間的游歷和考察,足跡遍及希臘、義大利、埃及、兩河流域及小亞細亞……每到一地,他都潛心鑽研當地的歷史、傳說,認真觀察古跡文物。現在,是到了該把它們都記下來的時候了。

在書中,希羅多德寫道:

有這樣一條印度河,這條河裡面有許多鱷魚,據說在全世界是占第二位的。

印度以東的全部地區是一片砂礫地帶,在我們多少確實知道的所有亞細亞民族當中,住在日出的方向,住在最東面的民族就是印度人,因為由印度再向東便是一片沙漠,而荒漠無人了。印度人有許多民族,他們所說的語言都不一樣。他們中間有一部分是游牧民,一部分不是;有一部分住在河邊的沼澤地帶並以生魚為食,這魚是他們乘著一種藤子做的船捕捉來的,每一隻船都是用一節藤子造成。這些印度人穿著燈心草的衣服,他們從河上把這種燈心草取下來,然後把它們組成席子樣的一種東西,再像胸甲一樣地穿起來。

……

看起來,世界上最邊遠的那些國家卻是得天獨厚的地方,就彷彿希臘的氣候是世界上最溫和宜人的一樣。……印度位於世界上最東部的地方,印度的一切生物,不管是四條腿的還是天空中飛翔的生物,都比其他地方的生物要大得多,例外的只有馬(印度的馬比美地亞的所謂內塞亞馬要小);此外,那裡的黃金,不管是從地里開采出來的,還是河水沖下來的……都非常豐富。那裡還有一種長在野生樹上的毛,這種毛比羊身上的毛還要美麗,質量還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從這種樹上得來的。

希羅多德自己並沒有親自到過印度,他記下的是自己所聽到的東西,因此有些荒謬內容不可避免。但在他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了解到印度的富庶,這里的人民栽種棉花(長在野生樹上的毛),人們穿著棉織品:他還告訴我們,大流士皇帝在派人調查了印度河的入海口之後,征服了這塊土地,將這里分割為一個行省和另一個行省的一個部分,並要求這里的居民繳納黃金。希羅多德雖然沒有記下大流士征服印度的准確時間,但卻提示後人,早在波斯帝國興起之前,印度文明就已存在,印度就已是一個多民族的富饒之國。

10世紀時,一位阿拉伯學者比魯尼到達南亞次大陸,他發現,眼前的繁榮程度大大超過了過去所能見到的文字記載的繁榮程度。這一切大大激發起他探索這一文明源頭的慾望,可是在經過一番尋訪賢者、探查古跡之後,他悲觀地寫道:「印度人不十分重視事物的歷史次序:他們在述說國王的年代系列時是漫不經心的,當他們非說不可的時候,就困惑起來,不知說什麼好,他們總喜歡講故事。」他的看法成為後來許多接觸古印度文明的學者的共識,文明之源的探索便這樣長期停留在希羅多德的水平上。

1784年,離希羅多德撰寫《歷史》已過去了2000多年,一輪新的嘗試開始了。英國梵文學家、比較語言學家威廉·瓊斯倡導成立了「孟加拉亞洲學會」,對印度存在的大量古代梵文古籍進行翻譯和研究,「吠陀學」由此誕生。瓊斯對包括古梵文在內的東方語言有很深的造詣,在對《薄伽梵歌》、《吠陀》等文獻和西方古文字進行對比研究之後,瓊斯宣布這些遠隔千山萬水的居民使用的語言文字之間有著「姑表之親」的淵源關系,這激起了許多西方學者對古印度文明研究的熱情。

1806年,33歲的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教授詹姆斯·穆勒喜得貴子(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功利主義思想家約翰·穆勒),不過此時詹姆斯·穆勒並沒有因喜悅而忘乎所以,他開始了一項艱苦的工作——撰寫《不列顛印度史》。11年之後,這部凝聚著他心血的3卷本著作出版了。在這部巨著中,穆勒指出古印度文明的源頭可上溯到約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時期,這種觀點被西方學者普遍接受。但有不少西方學者怎麼也擺脫不了「西方中心」的思想,他們提出了古印度文明外來論。1922年出版的《劍橋印度史》就明白地寫道:「史前印度沒有什麼值得人們注意的考古發現,……南印度並不存在銅器時代,這一事實證明,當雅利安人攜帶銅器進入印度時,本地居民還基本上處於石器時代。」

由穆勒明確提出的古代印度文明始於吠陀時代的觀點是當時這一領域研究的一個重大成果。因為希羅多德稱印度河流域以東已經沒有其他國家,這顯然是錯誤的。吠陀文明早在希羅多德生活年代之前1000年就已興起,並興旺於恆河流域。因此,盡管許多印度民族主義學者堅決反對古印度文明外來說,但仍同意穆勒的古印度文明發端觀點。一百多年間,這種觀點一直占據著權威的位置。

然而神秘的印度又一次向人們隱藏了自己的真面目,以恆河流域為中心的婆羅門教印度教文明是以印度河命名的次大陸文明之始,這一名稱上的矛盾是否暗喻著一種錯誤?當20世紀20年代人們把目光從恆河移向印度河的時候,世界才明白:所謂的權威觀點原來卻是一個百年之誤!

發現「死亡之丘」

印度河的上游有五條大河,它們像五個指頭並列於旁遮普平原上,這里土壤松軟,原是一片富庶的土地,但由於過度開發,氣候乾熱,植被稀少,放眼望去,滿目蒼涼。當五條河流終於合而為一之後,便奔騰而下,直貫入海。印度河及其支流年復一年定期泛濫,把過去的一切都掩埋在洪水帶來的泥土之下。

在今日巴基斯坦城市拉合爾西南不到200公里處,有一個叫哈拉巴的地方。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里的居民發現只要從松軟的浮土上挖下去一點,就能找到一塊塊規則的長方形「石塊」,用來建築房屋真是再會適不過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挖掘這種免費建築材料的行列。

隨著開挖范圍的擴大,有人察覺這里是一個過去居民區的遺址,那些「石塊」是用火燒製成的泥磚。1826年,英國探險家查理·馬森在沿印度河探險時來到這里,當他看到那些殘牆斷壁時,立刻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座已經死去的古城,並猜想這可能是古羅馬歷史學家曾經提到的東方之城桑加拉。然而他的想法並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5年後,另一位英國人亞歷山大·伯恩斯運送英國國王贈送給錫克族首領的5匹馬途經哈拉巴,對印度古代文化興趣濃厚的他特意停下來進行了一番考察,但除了得出和查理·馬森一樣的結論之外,他也沒有提出什麼引人注意的看法。

18世紀末到19世紀末對埃及和兩河流域地區的考古大發現,激發了人們對古代東方文明的濃厚興趣,人們開始從新的視角去看待那些存於泥土之下的東西。考古學在英國被十分看重,當大英帝國最終將印度納入自己的版圖,使這個海外省成為「英國皇冠上的一顆明珠」之後,他們還在印度設立了考古局。

1853年,亞歷山大·坎寧安作為考古局長來到印度。坎寧安在對哈拉巴的發掘中發現了一些手工藝品,特別是在廢墟中找到了石制的印章。1875年,《印度考古年鑒》刊登了他撰寫的題為《哈拉巴》的文章,文章中他論述了對這一遺址考察的結果。坎寧安稱哈拉巴是拉維河岸地區眾多遺跡中最大的一處,並首次繪出在這里發現的印章圖。他指出這不是印度現代文字,但卻錯誤地認為是「外國傳入印度的」,偉大發現的機遇便這樣從他的手中一滑而過,他也被後人譏為「有眼無珠」的考古局長。

1856年,英國當局修建一條與印度河走向相同、縱貫這一地區的鐵路,當鐵路伸延到印度河中游地區時,一個難題擺在了英國技師們的面前:這里是一望無際的平原,掘地數尺,仍是松軟的土壤,到哪裡去找石頭來鋪設路基呢?這個問題不久就被「聰明的」英國人解決了。他們根據當地人的介紹,在一個被稱為「死亡之丘」的地方挖出了數不盡的方形「石塊」。歷史又一次重演,不過此次這些「石塊」並沒被用來建房,而是被搗成道砟鋪在路上,成為從拉合爾到卡拉奇這條大鐵路中的一段輔軌石。

1902年,印度考古局來了一位新總監約翰·馬歇爾。這位出生於1876年的英國人從著名的劍橋大學畢業之後,把自己的一生都貢獻給了考古事業。他先後參加了在希臘和土耳其的考古發掘工作,當一件件沉睡千年的器皿和那些古城重見天日,一段段被人們遺忘的過去再現光彩的時候,馬歇爾總監體會到巨大的喜悅,同時又產生新的沖動:什麼時候能再有一個新發現,給世界一個新的轟動?所以,他一踏上印度這塊古老的土地,就躍躍欲試。可是。從何處下手呢?在主持犍陀羅文化遺址和佛教遺址發掘工作的同時,一則來自印度河流域的信息引起了馬歇爾的注意。他的印度助手報告說被搗碎鋪鐵路的並不是石塊,而是古代人用來建城的磚塊。

敏感的馬歇爾憑直覺預感到這些道砟後面可能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秘密。1911年冬,他指令考古局西部地區主任班達卡爾對「死亡之丘」摩亨佐-達羅進行全面考察。可是,在第二年提交的報告中,班達卡爾認為,這是一座真正的死城,其歷史不過200年左右,談不上有太大的考古價值,眼看這件事就要最後被擱置起來了。」

然而,就在這一年,另一位考古學家和文字學家弗利特又把馬歇爾的注意力吸引到了這里,並從此沒有移開。弗利特對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出土的三枚印章進行了研究,他沒有像其他人那樣過多地注意印章上的圖形,而是認真地研究了那些古樸的刻畫符號。在經過與其他地區發現的古文字比較之後,弗利特提出這是一種在其他地區從末發現過的古代文字。

一石激起千層浪,考古學界被震動了,經過考慮和籌劃,馬歇爾的印度助手拉·巴納吉於1920年率領一支考古發掘隊進駐摩亨佐-達羅,1922年,馬歇爾也到達哈拉巴,親自領導了對該遺址的發掘。

系統的考古發掘全面展開不久,馬歇爾就欣喜地發現他腳下是一個足以讓他揚名百世的寶地。1924年9月,在經過認真研究之後,他向外界宣布,這是一個久遠的未知年代的人們所創造的高水平的文明,「沒有理由認為,這一地區的文化是從其他地區傳入的」。後來,歷史證明了他的判斷是正確。

從那時開始的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印度河流域的發掘工作一直沒有停止。特別是被稱為考古學大師的惠勒在1944~1948年擔任印度考古局總監時,將細致嚴謹的工作方法運用於發掘和研究,使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認識達到了新的水平。

除了英國人之外,美國、法國等國的考古學家也積極參加了考古發掘和研究。

印度河流域文明首先發現於哈拉巴,所以又稱哈拉巴文明,研究表明,它是約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700年間存在於印度北部的一支高度發展的古代文明,比吠陀文明早了約1000年。從分布的范圍看,屬於這一文明成熟時期的遺址北起喜馬拉雅山南麓的薩雷·科拉和堅戈,南至瀕臨阿拉伯海的坎貝爾海灣附近的坎吉塔爾,東達今日印度共和國首都新德里附近的阿拉姆吉普爾,西抵今巴基斯坦與伊朗交界地區的蘇特卡根·杜爾,其覆蓋地域在50萬平方公里以上,文明遺址達250多處,遠遠超過與這一文明同時存在的西亞地區的另一個文明——蘇美爾文明的地域。

馬歇爾看到的古代印度文明的「第一道曙光」很快就成為輝煌的文明之星,照亮了對這一文明的探索之路!

文明之門

1954年11月,坎貝爾海灣附近的新一輪考古發現又一次把人們的視線引向印度河流域。印度學者子S·R·拉奧宣布,他所領導的考古發掘隊在距坎貝爾灣19公里的波戛瓦和薩巴馬提河之間發現了一個屬於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古代港口城市——羅塔爾。「羅塔爾」是當地的古吉拉提語,意為「死亡之家」,與摩亨佐-達羅「死亡之丘」之意相同。

對羅塔爾的發掘一直持續到1960年,共發掘出各種物品1.7萬多件。拉奧和他的同伴發現,羅塔爾和其他遺址一樣,也存在著至少5個文化層,而且時間的下限可能持續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如果這個觀點得到確證,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存在時間就將延長約700年。

在羅塔爾,我們看到了與文明古都同樣的情景,城市規劃嚴謹,在四條主要街道和其他街巷邊排列著各式建築物,排水系統四通八達,不過羅塔爾最吸引人之處是它的港口。在城南有巨大的船塢和港口平台、已發掘出來的船塢用磚塊砌成,高約5米,面積約8000平方米。人們還發掘出一條長約2.5公里的已經乾涸了的河床,這可能是當時的人們開挖的通往坎貝爾灣的運河。在河道的邊上,排列著不同時期建造的碼頭,可以停靠長18~20米,寬4~6米的大船,每當漲潮時,人工河道中可並排行駛兩艘大船。來自西亞、北非以及更遙遠地方的商船將各種寶石、工藝品、食油、礦產籌運到這里再輸往各地,次大陸出產的紡織品、象牙製品、木材等也從這里經海路運往世界各地。

正如許多人所指出的那樣,羅塔爾就像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一道海上大門,它使全世界了解這里,也使古老的南亞次大陸對外開放。

盡管發現了哈拉巴、摩亨佐-達羅、羅塔爾等古印度的城市,歷史學家們仍不敢確認,古印度的真正面目已完全揭示出來……

④ 什麼是古印度文明揭秘

很多人都在想像中把古印度和現在的印度混同起來,其實它們幾乎是兩碼事。古印度因其神秘,使得人們很難看到它的真實面目!

百年之誤

公元前443年,已過不惑之年的哈利卡爾納索斯人希羅多德告別了文化之都雅典和好友政治家伯里克利、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等人,來到義大利南部的新城圖里奧伊。他一踏上這塊美麗安靜的土地,就暗暗對自己說:我再也不願過四處飄泊的生活,我要把自己對過去發生過的事情的研究寫出來,以「保存人類的功業,使之不致由於年深日久而被人們遺忘」。

沐浴在地中海海風和亞平寧半島燦爛陽光下,希羅多德文思奔涌。自30歲起,他就開始了長時間的游歷和考察,足跡遍及希臘、義大利、埃及、兩河流域及小亞細亞……每到一地,他都潛心鑽研當地的歷史、傳說,認真觀察古跡文物。現在,是到了該把它們都記下來的時候了。

在書中,希羅多德寫道:

有這樣一條印度河,這條河裡面有許多鱷魚,據說在全世界是占第二位的。

印度以東的全部地區是一片砂礫地帶,在我們多少確實知道的所有亞細亞民族當中,住在日出的方向,住在最東面的民族就是印度人,因為由印度再向東便是一片沙漠,而荒漠無人了。印度人有許多民族,他們所說的語言都不一樣。他們中間有一部分是游牧民,一部分不是;有一部分住在河邊的沼澤地帶並以生魚為食,這魚是他們乘著一種藤子做的船捕捉來的,每一隻船都是用一節藤子造成。這些印度人穿著燈心草的衣服,他們從河上把這種燈心草取下來,然後把它們組成席子樣的一種東西,再像胸甲一樣地穿起來。

……

看起來,世界上最邊遠的那些國家卻是得天獨厚的地方,就彷彿希臘的氣候是世界上最溫和宜人的一樣。……印度位於世界上最東部的地方,印度的一切生物,不管是四條腿的還是天空中飛翔的生物,都比其他地方的生物要大得多,例外的只有馬(印度的馬比美地亞的所謂內塞亞馬要小);此外,那裡的黃金,不管是從地里開采出來的,還是河水沖下來的……都非常豐富。那裡還有一種長在野生樹上的毛,這種毛比羊身上的毛還要美麗,質量還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從這種樹上得來的。

希羅多德自己並沒有親自到過印度,他記下的是自己所聽到的東西,因此有些荒謬內容不可避免。但在他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了解到印度的富庶,這里的人民栽種棉花(長在野生樹上的毛),人們穿著棉織品:他還告訴我們,大流士皇帝在派人調查了印度河的入海口之後,征服了這塊土地,將這里分割為一個行省和另一個行省的一個部分,並要求這里的居民繳納黃金。希羅多德雖然沒有記下大流士征服印度的准確時間,但卻提示後人,早在波斯帝國興起之前,印度文明就已存在,印度就已是一個多民族的富饒之國。

10世紀時,一位阿拉伯學者比魯尼到達南亞次大陸,他發現,眼前的繁榮程度大大超過了過去所能見到的文字記載的繁榮程度。這一切大大激發起他探索這一文明源頭的慾望,可是在經過一番尋訪賢者、探查古跡之後,他悲觀地寫道:「印度人不十分重視事物的歷史次序:他們在述說國王的年代系列時是漫不經心的,當他們非說不可的時候,就困惑起來,不知說什麼好,他們總喜歡講故事。」他的看法成為後來許多接觸古印度文明的學者的共識,文明之源的探索便這樣長期停留在希羅多德的水平上。

1784年,離希羅多德撰寫《歷史》已過去了2000多年,一輪新的嘗試開始了。英國梵文學家、比較語言學家威廉·瓊斯倡導成立了「孟加拉亞洲學會」,對印度存在的大量古代梵文古籍進行翻譯和研究,「吠陀學」由此誕生。瓊斯對包括古梵文在內的東方語言有很深的造詣,在對《薄伽梵歌》、《吠陀》等文獻和西方古文字進行對比研究之後,瓊斯宣布這些遠隔千山萬水的居民使用的語言文字之間有著「姑表之親」的淵源關系,這激起了許多西方學者對古印度文明研究的熱情。

1806年,33歲的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教授詹姆斯·穆勒喜得貴子(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功利主義思想家約翰·穆勒),不過此時詹姆斯·穆勒並沒有因喜悅而忘乎所以,他開始了一項艱苦的工作——撰寫《不列顛印度史》。11年之後,這部凝聚著他心血的3卷本著作出版了。在這部巨著中,穆勒指出古印度文明的源頭可上溯到約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時期,這種觀點被西方學者普遍接受。但有不少西方學者怎麼也擺脫不了「西方中心」的思想,他們提出了古印度文明外來論。1922年出版的《劍橋印度史》就明白地寫道:「史前印度沒有什麼值得人們注意的考古發現,……南印度並不存在銅器時代,這一事實證明,當雅利安人攜帶銅器進入印度時,本地居民還基本上處於石器時代。」

由穆勒明確提出的古代印度文明始於吠陀時代的觀點是當時這一領域研究的一個重大成果。因為希羅多德稱印度河流域以東已經沒有其他國家,這顯然是錯誤的。吠陀文明早在希羅多德生活年代之前1000年就已興起,並興旺於恆河流域。因此,盡管許多印度民族主義學者堅決反對古印度文明外來說,但仍同意穆勒的古印度文明發端觀點。一百多年間,這種觀點一直占據著權威的位置。

然而神秘的印度又一次向人們隱藏了自己的真面目,以恆河流域為中心的婆羅門教印度教文明是以印度河命名的次大陸文明之始,這一名稱上的矛盾是否暗喻著一種錯誤?當20世紀20年代人們把目光從恆河移向印度河的時候,世界才明白:所謂的權威觀點原來卻是一個百年之誤!

⑤ 古印度文明有哪些

印度文明

印度是南亞國家,以印度河的梵文名稱「信度」或其變音「興都」,印度河流域是古代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故以此命名。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從遙遠的西方帶有先進技術的農民遷徙到肥沃的印度河流域,他們在此修建了運河,沿河的部落逐漸發展成為城市。公元前1500年左右,位於俄羅斯南部的雅利安人侵入此地,成為古代印度的主要居民。印度河流域最大的城市遺址是哈拉巴,因此也稱這一時期的文明為「哈拉巴文化」。

印度文明的搖籃

恆河,印度文明的搖籃。印度人民尊稱它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在印度神話中,恆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馬華特。印度教徒視恆河為聖河,認為以恆河聖水沐浴可以凈罪。恆河流域孕育著印度——月之國的民族。

約公元前2500年,由印度原始居民達羅毗荼人建立的奴隸制國家開始在印度河流域產生。公元前2000年中葉,屬於印歐語系的一支游牧部落(即雅利安人)從中亞高原南下,他們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建立起奴隸制國家。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印度雅利安人的一些部落開始向國家過渡。公元前6世紀,印度的恆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有20多個小國,這就是印度歷史上的「十六國時代」,又稱列國時代。

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到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在這一時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國的入侵。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

在古印度,盛行原始的宗教崇拜,尤其是崇拜牛,常把戰爭稱為「渴望得牛」,為此還舉行盛大的宗教儀式,而這些儀式非常復雜、神秘,因此僧侶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於是,以祭司為職業的僧侶集團便形成了,即婆羅門種姓。後來,這些掌管宗教大權並為武士出謀劃策的婆羅門,享有大量的財富和權利,成為第一種姓;剎帝利則是國王、武士和官吏等軍事貴族,他們儀次於婆羅門,是第二種姓:從事農、商和手工業等的自由民,他們屬於第三種姓吠舍;第四種姓稱首陀羅,他們是那些被征服的土著居民、貧困破產和喪失土地的人,其中有許多人是奴隸。很明顯,第一、二種姓是統治階級,第三、四種姓是被統治階級。為了使雅利安人永遠凌駕於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之上,婆羅門剝奪了首陀羅參加「薩特拉」的資格。「薩特拉」是宗教的再生禮,因此,位列前三的雅利安人被稱為「再生族」,而首陀羅則被稱為「一生族」。除了這四種姓以外。土著少數民族和不同種姓之間所生的子女被視作第五種人,即「賤民」。他們是最低層的人。

種姓制度是印度社會中一種以階級為基礎的特有的等級制度。印度從古至今,歷經了幾種不同的社會形態,但是種姓制度在宗教和法律的保護下一直延續下來,並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所發展。種姓制度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直到今天都沒有完全消除。

印度古代的歷法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隨著灌溉農業的發展,印度已經有了相當精確的歷法。在早期的吠陀中有零星的記載,例如在《梨俱吠陀》中有十三月的記載。《鷓鴣氏梵書》將一年分為春、熱、雨、秋、寒、冬六季;還有一種分法是將一年分為冬、夏、雨三季。《愛達羅氏梵書》記載,一年為360日,十二個月,一個月為30日。但實際上,月亮運行一周不足30日,所以有的月份實際不足30日。印度人稱為消失一個日期。大約一年要消失五個日期,但習慣上仍稱一年360日。印度古代還有其他多種歷日制度,彼此很不一致。在印度歷法中有望終月和朔終月的區別。望終月是從月圓到下一次月圓為一個月:朔終月以日月合朔到下一個合朔為一個月。兩種歷法並存,前者更為流行。印度月份的名稱以月圓時所在的星宿來命名。對於年的長度則用觀察恆星的偕日出來決定。《吠陀支節錄——天文篇》已發明用諧調周期來調整年、月、日的關系。一個周期為五年,1.830日62個朔望月。一個周期內置兩個閏月。一朔望月為29,516日,一年為366日。公元一世紀以前大約一直使用這種粗疏的歷法。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他的母親摩耶王後年近五十時才懷孕。按照印度的習俗,她應該回娘家分娩,結果途經蘭毗尼,在樹下乘涼時生下了喬達摩·悉達多。喬達摩·悉達多出世7天之後,母親去世,父親凈飯王就把釋迦牟尼交給摩耶王後的妹妹摩訶波閣波提王妃撫養,王妃對他悉心照料。給予了無微不至地關懷。16歲時,他和拘利城公主耶輪陀羅結婚,後來生子羅怙羅。29歲時,他放棄了王宮的安逸生活,棄家外出尋道。

最初,釋迦牟尼向一些著名的婆羅門學者求教,後來依照他們的說法,成為一名苦行僧,進行了長達6年的艱苦修行。由於過分勞累和營養不良,甚至暈倒在地。醒來後,他意識到苦修並不能帶來任何成效。他慢慢走進尼連禪河,用河水將身上多年的積垢洗凈,然後又吃了牧女善生送給他的乳粥,等到體力恢復以後。他離開了尼連禪河,准備前往婆羅捺斯,在行進的路上,釋伽牟尼來到了一個叫做伽耶的地方,在那裡他看到了一棵菩提樹。於是,他便坐在樹下打坐,想以此獲得解除人生苦難的終極辦法,並發誓「不獲佛道,不起此座」。經過49天的冥思苦想,他終於大徹大悟,創立了佛教的基本教義。

佛教的基本教義

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的思索,構成了以四諦說為核心的佛教最基本的教義。四諦說,即苦諦(人生皆苦)、集諦(苦的原因)、滅諦(徹悟苦的原因,達到「涅槃」的境地)和道諦(通過修道達到「涅槃」的途徑)四種真理,人們通過修行、斷惑、涅槃,最終成為阿羅漢(「不生」的意思),而不再墜人人世的輪回。此外,佛教要求其徒眾終身遵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出家修行的男子稱「比丘」,女子稱「比丘尼」,他們必須剃去頭發,身著僧袍,從家庭生活中完全脫離出來:在家修行的男子稱「鄔波索迦」,女子稱「鄔波斯迦」。出家的信徒組成社團,稱作「僧迦」。參加社團的人只能靠布施生活,不得擁有私產。每一個佛教徒都有遊方傳教的義務。

⑥ 古文明國家與中國都有些什麼交流

我們知道,早在古埃及時代,埃及人就開展了在印度洋的航海事業。距今近5000年前的埃及第五王朝時期,埃及法老薩赫雷已向南方紅海沿岸的彭特國派出船隊,獲取那裡的金銀、烏木和沒葯等物品。1954年,在埃及大金字塔附近一個密封的石坑中發現了薩赫雷法老時期的太陽船。經過復原後的太陽船,船身長43.4米,寬5.9米,船首高6米。後來,十八王朝的女王哈特舍普蘇特又派遣了一支由八艘船組成的船隊,到彭特國進行交易。

希羅多德在他不朽的著作《歷史》中,記述了法老尼科(公元前609~前593年在位)派遣船隊環航非洲的故事。無論這一故事的真實性如何,在尼科時代,尼羅河三角洲和紅海之間早有運河相通。到了托勒密王朝時代,埃及人更加積極開展紅海貿易。他們不僅航行到瓜達富伊角,而且向印度的孔雀王朝派出使者。紅海和印度洋航運與貿易對埃及經濟的繁榮日益重要,以致托勒密王朝在底比斯總督之下開始設置印度洋和厄里特裏海將軍,以及專門管理印度洋貿易事務的、類似我國古代市舶使性質的官職。

羅馬人統治埃及以後,這里對印度洋的貿易便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這一新時期的主要特徵,是阿拉伯南部與印度之間定期航線的開辟。以前,從南阿拉伯到印度之間的海上交通,多半是由一些小船沿阿拉伯半島和阿曼灣在近海作多次航行而完成的。而印度洋大洋之上風濤險惡,被海員視為畏途。其實,印度洋西部常年刮著季風。西南季風從3月刮至9月;此後則為東北季風期。這種季風的交替,正便於阿拉伯半島與印度西海岸之間大洋上往返交通。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中葉,一位傳奇式的人物——希臘船長希帕勒斯——從無數阿拉伯和印度前輩海員那裡掌握了印度洋的季風秘密。這一發現,標志著羅馬人掌握了季風航行技術。羅馬人擁有更加堅固和規模更大的遠洋帆船,儲備了充足的給養,裝載了大量的船貨,延長了續航的距離,擺脫了近海航行的局限,免去了船貨多次中轉的煩勞,從葉門直放印度西海岸諸港。羅馬時期的著名著述家普林尼,將埃及到印度的航行分為四階段航程。第一階段由埃及港口出發,經紅海到達亞丁;第二階段從亞丁乘西風越過阿曼灣直航巴塔拉;第三階段從亞丁開辟了直航孟買以南的席格勒斯;第四階段則是在公元前後,來自埃及的船隻從南阿拉伯港口直放南印度的莫席里(今克朗格諾爾)。這樣,在羅馬奧古斯都時代,從埃及港口駛出的船隊,7月揚帆南下,30天後到達紅海南端,再順風直駛,經過40天,9月即可停泊在莫席里。當年11月,這些船隻即可返航,翌年2月回到紅海北部諸港,或直抵亞歷山大里亞。亞歷山大里亞一莫席里航線開通後,羅馬人從海上前來中國,就成為很方便的事情了。公元166年(漢桓帝延熹九年),一位自稱是大秦王安敦派來的使者,在越南中部的日南登陸,到洛陽謁見中國皇帝,並獻上象牙、犀角、玳瑁。大秦王安敦,就是羅馬皇帝馬可?奧里略?安敦尼(161~180年在位)。從大秦使者所獻禮物看,全部是東北非索馬里一帶的特產,表明這些禮物可能是在埃及(當時正控制著紅海貿易)置辦的。再據《後漢書》記載,這位使者抵達洛陽的時間是在9月。看來使船抵達交州日南當在六七月間。因而使者很可能是乘3月開始的西南季風,從紅海海口漂洋而來。顯然,無論使團是官方所派、還是商人假冒,它都是從埃及或經由埃及來中國的,這是有文字記載的西方同中國的首次直接接觸。從此次通使以後,羅馬人來華經商逐漸活躍起來。他們大都步安敦使者的後塵,乘船從海路抵達扶南(今柬埔寨)、交阯(今越南北部)。公元226年(孫權黃武五年)有位名叫秦論的羅馬商人到達交阯,被輾轉送去謁見孫權,並比較詳細地回答了孫權提出的許多關於羅馬帝國風土人情的問題。孫權對直接與羅馬通好也有興趣,所以特派劉咸送秦論回國。可惜,劉咸在途中病故。失去了中國歷史上西訪羅馬帝國第一人的榮譽。

不過,還在劉咸之前很久,在羅馬史籍中已經可以找到中國人到達羅馬的記載。生活在公元1世紀末至2世紀初的羅馬史家弗洛魯斯在其著作《羅馬史要》中記述說,當奧古斯都的太平盛世(前27年~公元14年),遠方絕域如賽里斯人、印度人也都遣使奉獻珍珠、寶石、大象等物,請求同羅馬訂友好之約。這里的賽里斯人,就是指中國人。然而這一記述即使不是史家的渲染,也大約說的是一些冒充中國使節的絲綢之路上的中間商人。

⑦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印度的文明有哪些共同的特徵不同點

相同點:

1、都根植於河水沖擊而成的平原,以農業為主,西方學者稱之為大河文明。

2、都是在彼此孤立的狀態下產生的,彼此幾乎沒有聯系。

3、生活地方水力資源較好,人們生活用水充沛,也有利於發展農業。

4、都產生了文明。平原地區河流泛濫,需要治水,修築堤壩,疏河道,為了福利,大家團結起來,從而產生政府、領袖。

5、早期文明都有城市,有很多非農就業人口,比如祭祀、官僚、手工業生產的人,當時農業發達,農產品已經足夠提供給非農就業人口。

6、文明都有文字、有神話、歷法等等。

不同點:

1、古代希臘、羅馬是西方文化的搖籃,發源於地中海東部,稱為海洋文明。

2、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發源於兩河流域,古代埃及發源於尼羅河流域,古印度發源於印度河流域。

(7)古代印度文明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1、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歷史:

兩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創造者是公元前4000年(6000年前)左右來自東部山區的蘇美爾人。他們會制陶,發明了文字,根據考古資料,當時處在原始社會解體階段。公元前3000年,蘇美爾人建立了城邦。在公元前24世紀被阿卡德王國所滅。

2、古埃及原始社會:

埃及人的原始社會起始於200萬年以前的埃及直立人,是埃及最早的人類,他們的共同祖先屬於埃及古猿。

主要起始於在埃及法尤姆窪地的原上猿和埃及猿距今約2800~2600萬年之間。埃及法雍的直立人生活反應了埃及最早人類的活動。

3、古印度文明起源:

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

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局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

⑧ 古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摘要 1.天文學

⑨ 古印度的文明成果有哪些

印章文字、阿育王銘文、阿育王石柱、阿旃陀、《阿闥婆吠陀》等。

1、印章文字

古代印度河流域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頭或陶土製成的印章上,因此稱為印章文字。已發掘的印章共有二千多枚。

其中很多符號是象形的,可能還處在象形文字階段,但又因有表音節和重音的符號,所以也被認為是向字母文字過渡的表音文字。

到目前為止,共發現這種文物2500種左右,,文字元號共有400-500個。這些符號一般由直線條組成,字體清晰,基本符號有22個。

在印章上還有雕畫,這種雕畫和文字是什麼關系還不清楚,根據學者推測,這些銘文可能是印章主人的姓名和頭銜等,雕畫可能是他們崇拜的事物。

這些印章本身就是一種雕刻藝術,反映了當時人們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思想內容。

2、阿育王銘文

古印度孔雀王朝時期君主阿育王在全國各處的山岩、石柱和洞壁上所鐫刻的銘文,現在還有幾十個地方保存著這種石刻銘文,是古印度流傳至今最古老的文字。

銘文所用文字有兩種:一種是婆羅米文,肯起源於塞姆人的字母;其二是去盧文,可能起源於阿拉美亞字母。銘文內容大多是他頒布的詔令及對其功績的贊頌,對研究當時歷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石柱(Ashoka pillar)是孔雀王朝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雕刻。阿育王為銘記征略,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餘根紀念碑式的圓柱,這些柱子一般高十幾米,其中最著名的是貝拿勒斯城外鹿野苑的石柱。

在其柱頭上刻有四隻背對背蹲踞的雄師,中間層是飾帶,刻有一隻大象、一匹奔馬、一頭瘤牛和一隻老虎,這四種動物間都用象徵佛法的寶輪隔開;下一層是鍾形倒垂的蓮花。

整個柱頭華麗而完整,並且打磨得如玉一般的光潤,這也是孔雀王朝時代雕刻藝術一個較為顯著的特色。

4、阿旃陀

阿旃陀(Ajanta)位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孟買東北388公里處,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共有29個佛教石窟,從公元前2世紀到7世紀(650年)的石窟作品。

窟內石壁,各種壁畫琳琅滿目,有的以《本生經》為題材,有的以王公貴族和宮廷生活為題材,其中1號窟中遮盧加王補羅稽舍接見波斯來使圖,尤有重要歷史意義。此外還有許多反映印度古代人民生活和花草鳥獸的壁畫。後期作品多系笈多風格。

5、《阿闥婆吠陀》

梵名Atharva -veda 。吠陀本集之一。為巫術、咒語之匯集。計收贊歌七百三十一首,其中約六分之一為梨俱吠陀中已出現者。主要為祈福禳災咒法與巫術,然亦包含若干哲學與科學之思想。

「阿闥婆」(梵Atharva )或系傳授此種吠陀的婆羅門家族之名字,一般認為該書成書年代較其他吠陀本集為遲。《阿闥婆吠陀》大體形成於後期吠陀時期。

主要集錄了用於治療疾病, 驅除災害, 恢復和睦, 戰勝詛咒的詩歌, 符咒, 咒語等, 常被巫師們用於世俗的祈禱儀式, 如誕生, 婚喪, 任職典禮等。《吠陀》是婆羅門教的聖典,也是印度文學的源頭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章文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育王銘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育王石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闥婆吠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旃陀

⑩ 古代印度人都創造了哪些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是國際上認可度較高的關於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簡稱。分別是古埃及(非洲東北部及亞洲西部)、古巴比倫(亞洲西部)、古印度(亞洲南部)和中國(亞洲東部)。四大文明古國實際上對應著世界四大發源地,文明分別指兩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國這四個大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而同一時期的愛琴海文明未被包含其中。四大古文明的意義並不在時間的先後,而在於它們是現在文明的發源地和所在地區的影響力。四大文明古國都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兩河流域、尼羅河、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恆河流域相繼產生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印度代表了恆河與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古埃及代表了尼羅河流域的文明,中國即黃河與長江流域的文明,而巴比倫只是兩河文明的一個重要時期。四大文明古國早期社會制度大多採用奴隸制,國家政權則較晚誕生。蘇美爾文明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神話傳說。他們利用神話來加強自己的專制主義統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稱是「太陽神的兒子」,古巴比倫的統治者漢穆拉比自稱「月神的後裔」,古中國的君主自稱「天子」。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歷法,一年都分12個月並且有閏月。各個文明都創造了自己的文字。黃河、印度河、兩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輪制陶,中國、埃及和兩河流域都計算了圓周率,中國和巴比倫都發現了勾股定理,印度則發明了阿拉伯數字。

閱讀全文

與古代印度文明都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的一萬塊錢值多少人民幣 瀏覽:150
武漢至越南多少公里 瀏覽:206
越南龍眼是什麼 瀏覽:231
德國為什麼沒有閃擊英國 瀏覽:234
進口印度恆河是哪些公司 瀏覽:40
伊朗的女人是什麼樣的 瀏覽:296
英國寵物取什麼名字酷一點 瀏覽:914
伊朗現在有多少個王室 瀏覽:893
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指得是什麼 瀏覽:535
帽子義大利品牌有哪些 瀏覽:713
義大利為什麼這么喜歡投降 瀏覽:615
在印尼怎麼給自己個人加稅 瀏覽:398
廣東到印尼棉蘭什麼交通工具方便 瀏覽:20
中國人壽大同分公司地址在哪裡 瀏覽:630
英國什麼時候有石油 瀏覽:298
休伊朗什麼主義 瀏覽:181
緬甸卡怎麼顯示是中國移動 瀏覽:143
印度哪裡的小孩最好 瀏覽:840
在中國有哪些著名的日本歌手 瀏覽:124
英國愛丁堡有多少華人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