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李光耀如何看印度

李光耀如何看印度

發布時間:2022-11-22 03:42:37

❶ 如何看待關於印度的「和平」理論

中印洞朗邊境對峙仍在繼續,印度方面持續施加壓力,不惜搬出不丹以求師出有名,但是中國方面也是寸土必爭,各部委多次抗議,時刻督促印度撤回軍隊,維持地區和平。在洞朗方向僵持不下的印度,開始獨辟蹊徑,在印度洋上糾集日本、美國進行軍事演習,用以對抗中國海軍在印度洋的存在,而這場中印對抗也終於由陸地延伸到了海洋。當前,中印對峙月余,中間發生了很多事情,你來我往,各不相讓,不過,究竟孰強孰弱,有一個信號非常明顯,那就是中印各拉了多少國家壯膽?

先看印度,在對峙期間,莫迪訪問了美國,並且拉攏美日進行了規模浩大的演習。同時,印度日前還決定邀請東盟10國領導人,參加2018年1月「印度共和日慶典」。也就是說,截至目前,印度正試圖通過所謂的「外交斡旋」、「戰略夥伴」、「聯合軍演」等形式,拉攏一堆國家給自己壯膽,簡單數一數,12個國家。如果東盟裡面僅僅算上越南,那也有至少三個國家。印度外交秘書賈伊尚卡爾日前在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發表演講時稱,「越南是印度的一個根深蒂固的戰略夥伴,我們的合作將在一系列的經濟、發展和安全問題上得到進一步深化。」總而言之,能夠在中印之間發揮點作用的,或者有可能對印度有所幫助的,它都想到了。

如果說這只是印度的正常活動,不足以算請幫手,那麼接下來這個例子,恐怕就是鐵證如山。據悉,在中印對峙敏感時刻,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開啟了為期8天的對印訪問,印媒興奮不已的報道稱,敏昂萊此次訪印的重點,在於兩國的防務合作,印度已准備好向緬甸提供軍事援助,這是印推進「東進政策」加強與東盟國家防務合作內容之一,也是向中國發出明確的信號。而且,印方用「國王待遇」招待敏昂萊,不僅安排總理莫迪及多名國防部高官與其會面,還專門准備了多場歡迎宴會,熱情招待這名緬甸貴客。可笑的是,緬甸多家主流英文新聞網站,均對敏昂萊訪印一事隻字未提,同時,中緬關系咋樣,印度心裡應該有點數才對,這都能被印度說成「支持」,也是拿它無言以對了,其實不過是一場正常的訪問活動罷了,由此也足以看出印度的心虛。

而與印度整體不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在邊境對峙活動中愈發的冥頑不靈。日前,印度不僅下達了不許撤退的命令,還允許陸軍不封頂購買彈葯,大有和中國一決雌雄之意。可是,印度此舉不過是在進行政治賭博而已,它可能認為以和平發展為重的中國,一定不會出手,所以才如此狂妄。但是印度究竟幾斤幾兩,從其地堡被巴基斯坦摧毀沒敢再主動擴大沖突規模就不難看出,不過是故意示我以強罷了。事實上,估計沒人懷疑,以中國目前的軍事實力,搞定阿三不過是分分鍾的事,關鍵我們不想出手。

那麼,這段時間中國拉了多少幫手呢?不好意思,沒有。如果換之以印度的角度,可能會認為中國拉了巴基斯坦,那麼,即便如此,中國也不過只是請了一個幫手。也就是說,中印拉攏幫手的比值,為1:3,甚至0:12。從中不難看出,在面對印度挑釁時,中國是多麼的淡定從容,為什麼?源於實力和自信。中國僅僅依靠自己,就足以搞定印度,請幫手就顯得多餘了,而印度則憂心忡忡,想挑事的同時又害怕挨揍,因此開始了一幕幕丑態百出的表演。

不過,中國的戰略忍耐是有底線的,如果印度遲遲不肯糾正錯誤,撤出越界軍隊,那後果不堪設想。關於這場的對峙,盡管中國希望和平解決,也一直在為此努力,但我們也在為可能的最壞結果做准備。無論是14艘艦艇南下印度洋,還是西藏高原的實彈演習,以及我空軍的相關活動,都在向印度發出一個信號,中國不惹事,但絕不怕事,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決不能受到絲毫侵犯,任何試圖讓中國吞下這種苦果的企圖,都將受到最沉重的打擊。

實力不行,還主動挑釁,進行政治賭博,印度的拙劣表演可以休矣!

❷ 李光耀為何說「印度不崛起,亞洲就會湮沒」,印度真的如此重要嗎

印度當然很重要,每一個國家的有自己存在的意義,每一個國家都是很重要的,李光耀說「印度不崛起,亞洲就會湮沒」其實,我覺得這是誇大的說法,我認為如果中國不崛起,亞洲就會湮沒。中國的發展其實是被世界人們看在眼裡的,中國作為聯合國五大常理之一,可以說對亞洲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印度的確很重要,但是它還沒有重要到威脅到亞洲的存在。

中國崛起為當今世界強國之一,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國的改革開放觸發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經濟革命,因為從來沒有這么多人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經歷如此巨大的經濟和物質生活水平提升。近年來,中國也展現出成為全球技術強國的實力。在電子商務、智能手機等一些新技術領域,中國已經是世界領先者。不存在任何質疑,亞洲是因為中國變得更加強大的

❸ 為什麼很多人都說李光耀看事情很准他是如何評價中國、俄羅斯、美國、日本、歐盟、印度以及其他國家與地

鼻屎大點的國家刷存在感而已,更像一個城邦,在大國間和稀泥就是了,大象無論打架還是那個,草坪遭殃就能反應出他怎麼做外交了

❹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逆襲史和神預言

與我一起做一個愛學習、願成長的人

閱讀本文大概需要8分鍾



文/晏凌羊


01


李光耀管的地盤——新加坡——面積真的好小、人口也好少。


我們去新加坡 旅遊 的時候,感覺這個國家還沒有廣州一個市大,想想都覺得「很好管理」。


在中國的話,李光耀就是一個市委書記,但因為新加坡是獨立國家,所以,李光耀成為了新加坡的「國父」。



李光耀的逆襲史,讀來挺傳奇的。他祖籍廣東梅州,早些時候曾祖父下南洋,定居在了新加坡。



李光耀的爺爺李雲龍,在新加坡奮力打拚,經營船務公司、做橡膠生意,成為當地一個大家族。


李光耀的爹李進坤是家族裡的大兒子,卻也是個紈絝子弟,沾染賭博等惡習。

李光耀從小崇拜爺爺、鄙視老爹,好在他媽比較強韌,爺爺也比較給力,所以,哪怕家道中落,他也接受了很好的西式教育,16歲就考上了劍橋大學。

李光耀是第四代移民,家裡人講的是英語和馬來語,不會說漢語。當時新加坡還是殖民地,所以,他還曾經因為自己不會說話語而在當地華人圈受過歧視。

二戰爆發,李光耀學業中斷,只能回家。


珍珠港事件後,日本大舉入侵東南亞,也佔領了新加坡,李光耀作為抗日積極分子也被追蹤。但他很聰明,借這機會精進日語,並憑借著流利的日語和英語,成了一家報社的日文翻譯員,既能養家糊口,又能了解世界局勢。

日本宣布投降後,李光耀為了再考劍橋大學回到學校讀書,並在這里認識了妻子柯玉芝。



兩人雙雙考上劍橋,並於1947年在英國登記結婚。



李光耀在劍橋學的是法律,學成回國以後就在新加坡開了律所。當時,新加坡還是英國的殖民地,援用的是英國的法律,他也通過幫人打官司聲名鵲起,積累了一定的政治聲望。




1954年,李光耀成立了人民行動黨,並任秘書長。次年,他參加立法議會選舉,卻因為他不會讀寫中文,被認為他沒資格代表華人選民。

李光耀氣得要死,制定了瘋狂的學中文計劃,把中文學得賊溜,後來還是當上了立法議員。


當時,英國殖民統治已經衰弱,新加坡抓住機會於1959年宣布獨立,年僅35歲的李光耀當選成了新加坡第一屆自治政府的內閣總理。

獨立之初的新加坡,哪方面都不行,他一直希望能與馬來亞合並成立「馬來西亞」。

經過多方努力,1963年,新加坡和馬來亞合並成為馬來西亞聯邦。但合並後,因為馬來西亞的種族沙文主義導致新加坡人廣受排擠,所以,1965年新加坡脫離聯邦,宣告獨立。

新加坡當時能獨立,完全是由於馬來西亞當局出於對共產主義的恐懼和中國干涉別國內政的憂慮,而強行把新加坡踢出馬來西亞的。

當年的李光耀和他領導的人民行動黨,為了留在馬來西亞曾經多次請願,新加坡真的獨立以後,李光耀曾嚎啕大哭。




獨立的時候新加坡就是個彈丸之地,沒有自然資源,沒有工業,傳統的港口貿易日趨式微,內部有民族沖突和暴亂的威脅,而旁邊還有隨時可以切斷新加坡供水的馬來西亞和虎視眈眈的印尼。


這么小的地盤,想要成為獨立國家,在強國如林的地球上怎麼博生存嘛。窮則思變,李光耀開始想辦法,發誓要把新加坡建設好。


新加坡太小,如果再發生戰爭,幾分鍾就被打下來,所以,李光耀先是尋求國際 社會 的承認,加入聯合國——這樣,別的國家若是皮癢了來打你,就是侵略,道義上就站不住。

緊接著,他抱上英國大腿,成為英聯邦成員國。雖然英聯邦是個鬆散的組織,但哪個國家想要打新加坡,也得給老英國幾分面子吧?

他還向侵略過這塊土地的日本學習管理。


新加坡雖然也被日本侵略過,但他們對日本的感情和我們中國人不一樣,因為他們本身就是移民,那裡本來就不是他們的地盤,而且日本侵略時間不長、烈度較小,所以,他們比較容易原諒日本

與此同時,李光耀向以色列學習全民兵役,組建了武裝部隊。



在外交方面,他向瑞士學習,在外交上搞中立,在國際 社會 上不惹事、不樹敵,一門心思發展經濟。

幾套組合拳打下來,李光耀覺得被大國侵略的可能性變小,於是,他著手發展經濟。

那時候,中國忙著搞十年浩劫呢,李光耀覺得向西方學習和靠攏才是新加坡實現逆襲的路徑,於是,他強令學校進行英語教育,取消傳統華語教學,開始發展輕工業、外貿、金融、港口經濟。

在執政中,他注重打擊腐敗,賞罰嚴明,新加坡一時政治很清明,像違法之後「下不為例」的這種事情絕不可能在新加坡發生,因為犯法的人一被抓到就要罰,罰到你怕。

到底是小國,人口又少,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新加坡慢慢變得繁榮了起來。當然了,亞洲四小龍之所以能迅速繁榮強大起來,主要還是因為趕上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契機,而且當時的中國還沒有搞改開。

中國一搞改開,李光耀又敏銳地察覺到東方大國即將崛起,馬上在全國推行講華語運動。


在不到五十年的時間里,新加坡不僅解決了一系列內憂外患,在經濟上完成了從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轉變,更是獲得了極大的國際地位(新加坡人民去全球170多個國家免簽)。

新加坡的法制健全程度、 社會 能見度和公平度、城市宜居度、民眾的富庶程度也令人嘆服,至少我個人還是蠻喜歡這個國家的。


李光耀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很牛逼的創業者,只不過,別人把一個企業搞起來了,而他搞的是一個國家。



新加坡之所以能創造這些了不起的奇跡,當然不能只歸功於李光耀一個人。

一個彈丸之地能創造這么了不起的奇跡,當然得靠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的成全。

天時的話,戰後五十年本就是各個國家飛速發展的五十年。

地利方面,新加坡擁有兩項別的國家不具備的優越條件,想不富裕都難。

一個是馬六甲海峽每年的海峽通過費用以及港口貿易,給新加坡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收入。


還有一個原因是新加坡周圍都是穆斯林國家,在伊斯蘭教義裡面,存款借款收取利息都是不允許的,因此,這些國家的資金,總要找一個能給年利息的來往又方便的安全度高的地方,恰巧新加坡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自然而然地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人和方面,李光耀的政治思維非常西方化,他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加之新加坡華人佔多數,這些華人本就素質相對比較高又很團結勤奮,決策者和民眾一起努力建設這個人口比不多的國家,發展起來非常容易。


02



2005年,李光耀讓自己的兒子李顯龍成為了新任總理 (第二任總理吳作棟實際上是聽李光耀話的,只是一個中間的權力過渡人) 。


這個兒子,相比老爹,政治格局就比較一般般。


本來,像新加坡這樣的小國,在國際關繫上不站隊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結果呢,在中國南海和TPP (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美日搞出來圍剿中國的,後來特朗普把它廢了) 問題上,他公開選擇與美日站隊,跟中國關系不大好。

2013年,李光耀出版了著作《李光耀觀天下》。在書中,他預言了幾點:

第一、未來歐元區將解體;
第二、美國不再強大;
第三、日本會慢慢走向平庸,
第四、印度的經濟發展不起來;
第五、中國強大才是常態;
第六、不確定新加坡是否還會存在。

現在我們感覺他的預言好像慢慢成為現實——新加坡也許還會存在,但不一定會以「李家的新加坡」的形式存在。

2015年,李光耀去世,享年91歲。

2016年,中國—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的正式開航,後來又與馬來西亞在馬六甲共建港口,新加坡以前依託馬六甲的港口優勢「涼涼」了一大半。




而且,風水輪流轉,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勢頭出現頹勢,而中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崛起。

2017年,李顯龍也跟自己的弟弟、妹妹鬧起了遺產糾紛,李家在新加坡的政治聲譽進一步下降。至於這場內斗能否將李家的政途掐斷,咱們未來再看。


反正,在我看來,每一個某家王朝,都是一個家族公司。

有個強有力的大人物制訂好規矩且大家都願意遵守,家族公司就興旺發達。若不是,就很容易翻車。

家族公司也好,非家族企業也罷,世界是屬於「聰明人」的,而不是「集體中的人」。


話說李光耀在新加坡被稱為國父,但馬來西亞華人是非常反感李光耀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馬來人心理不平衡。

馬來西亞上一輩華人認為,李光耀拋棄了吉隆坡、檳城等地的華人自己搞了獨立,而且後來讓新加坡華人過得那麼好,而馬來西亞華人雖然有錢但不得不跟馬來人、印度人生活在稍差一點的馬來西亞國。

馬來西亞、印尼的傳統華人,大多以自己的中國文化自豪感,對在傳統文化上已經很蒼白的新加坡人,也是持鄙視態度的。

當然了,新加坡人輕視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傳統華人們,主要是因為他們過得不如他們好。


新加坡人對富裕起來的中國人的態度也很矛盾,一方面奇怪中國人怎麼變有錢了,一方面又不大看得起中國人。其實,往上數三代,新加坡人也只是「洗腳上田」的傳統華人而已。


事實上,新加坡對馬來西亞也有所忌憚,因為自己本國土地太少,糧食果蔬甚至水源都需要馬來西亞供給。

也許也是因為這種危機感,讓新加坡自己開始建壩攔截新加坡河的河水,以便將來用作飲用水源。


為了遏制新加坡港口貿易,中國和馬來西亞達成協議在馬六甲海峽聯合建港口,新加坡對此比較反感,而馬來西亞人則感到歡喜鼓舞。


馬來華人希望中國能越來越強大,自己的國家也越來越強大,好讓新加坡人別再那麼拽。


以上。


全文完

歡迎分享或轉發

這是最好的鼓勵

--END--

PS:圖片全部來源網路。

❺ 作業五|南大情結:激情與悲情

本來只想寫新加坡雙語教育的前前後後,查資料的時候發現南洋大學問題不應該繞開,再查南大相關資料,看得人熱淚盈眶。

很多年前,李光耀先生曾經說印度以後發展程度和中國不差上下,後來過了二十多年他說收回那句話,因為印度沒有一種共同語阻礙了發展。

以前,新加坡從未有過一種共同語,在殖民統治時期,它是多個語種的社會。

英國政府創辦了幾所英語學校,馬來人有馬來小學,印度人有自己的淡米爾和其他印度語種的學校和課程,華人有本族成功人士出錢辦的華校。

1959年成立政府時,他們決定用馬來語作為國語,為新馬合並做好准備。後來獨立了,用哪種語言作為官方語言成了敏感話題,他強調四個語種都是官方語言。

在工作中,李光耀發現,各族之間務必要有一種共同的語言,他意識到在工作場所和人民互相溝通時,應該使用英語。

作為一個依靠國際貿易的社會,如果用馬來語華語或者淡米爾語的話,根本無法謀生,而且使用英語沒有任何一族會占優勢。

在武*裝*部*隊尤其明顯。那裡的方言和語種多得可怕,即使一起上戰*場,彼此也不能用任何一種官方語言溝通。

所以他開始著手改換學校教育語言。

他先為英校引進母語,然後給其他語言學校引入英語。

抵觸最大的是華族華校,尤其在南大問題上,受到不小的壓力和阻力,頗動了一些干戈。南大是海外唯一的華文大學,多少華僑華人的心血與激情鑄就的。

李光耀和他的夫人都出身英校,在英國深造期間,他們遇見一些中國留學生意識到自己文化失落的程度。以次母語受教育,又沒有全盤接受不屬於自己文化的價值觀。

他們沒有學到本身的亞洲文化,又不屬於英國文化,結果迷失在兩種文化之間。後來李光耀讓自己的三個孩子都進了華校。

他是渴望保留華文教育的精髓的,但是他認為英語是唯一能夠讓大家都能接受的中立語言,並且能讓新加坡立足於國際社會的,所以這個問題上他絕不妥協。

陳六使是南大之父,他出生於1897年6月7日福建同安縣集美鄉。

陳六使在陳嘉庚的廠里做了9年,後來投身橡膠業發家。1950年9月,他繼陳嘉庚之後,出任新加坡福建會館主席,他受邀致辭,首次提出創辦一所華文大學的意願。

50代初,英殖民政府在新馬地區奉行英文至上的政策,無視華文教育。那時候新馬300萬華人,1500多所華文小學,20多萬在籍學生,但是獲升讀大學的華校生很少。

1953年1月16日,他正式發出創建華文大學的倡議:「希望人人盡義務,不論多少 ,認定目標……」並承諾捐出500萬,首筆200萬,餘下十年每年30萬。

2月20日,學校定名南洋大學。

他代表福建會館捐出雲南園作為大學校址。

他的振臂一呼,新馬兩地各個會館、華商會、華人華僑、學生、小販等進行了長達一年的義舉,一切為南大。

那些孩子上學機會都沒有的窮人,三輪車夫、舞女都紛紛走出家門進行義務活動把為數不多的全部收入捐出。

私人辦大學相當困難,學校的申請、學位問題一波三折。終於於次年2月招收先修生,同年,因為預算案問題,第一任校長林語堂接受遣散費引退(如果按原先計劃請梅貽琦或胡適)。後來潘受作為秘書長主持南大事務多年,直到被政府褫奪公民權。

1956年3月正式開學、上課。

1963年,陳六使先生被新加坡政府褫奪公民權,且一直未恢復這個名譽,這是南大人耿耿於懷的遺憾。這是當局要重組南大的號角,引發了一系列事件。

南大人和華人華僑一直抗拒南大被重組,想保留華文教育和私立性質,靜坐罷課等,李總理多次被罵然而決心不動搖。

學生被捉,被遞解出境,暴力對待,後黯然收場。

1966年10月,南大新圖書館開幕李光耀總理主持儀式。

1972年,英女王參觀南大,1975年,南大除中文系的科目外,其他學科一律改用英語教學。

1980年南大理事會發布文告接受李光耀的建議,南大新大合並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南大校園將設立南洋理工學院。同年8月16日第21屆畢業典禮,最後一批畢業生領取南洋大學文憑後,南洋大學從此停辦。

1992年南洋理工學院發展為南洋理工大學。

現在的南大舍棄了原先的牌坊校門,據說准備招標拆除竟無人應標,政府拆了當初標志性建築南大大禮堂,也傷了南洋人的心。

這中間,有著無數的曲折,有著南洋人的不舍和無望的堅持,至今他們還在期望學校改回原名,年復一年重提舊事,年年失望年年望。

華人在外拼搏奮斗的歷史,讓人唏噓不已。

註:李氏基金為李光前創立,李光前為陳嘉庚女婿,新大第一任校長,實業家教育家慈善家,惠及南洋大學很多。

參考書目:《李光耀回憶錄》《記憶南洋大學》《南大精神》等

❻ 李光耀為什麼說不要拿印度和中國作比較,二者無法相提並論

"秦漢豪邁無雄關,唐宋風流李杜傳。千年風華逶迤史,萬里江山磅礴瀾。"——《夢回中國》

我國跟印度同在亞洲,國土面積都很大,人口均為全球數一數二的國家,還同為四大古國,歷史悠久文化傳承眾多;並且我們兩個國家都是因列強侵略被迫打開了國門,又在進入近現代歷史進程後開始努力追趕,一舉成為國際社會當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因此自二戰以來,我們跟印度似乎一直都在作為彼此的對照面被全球點評著,包括兩國的民眾也喜歡互相比較。




這種分邦自治跟美國的分州自治又不一樣,印度的各地區政府具有高度權利,甚至可以理解為印度總理不一定能夠調動地方負責人,這使得印度無法齊心;而我國的民主集中制既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又保證了政令實施不會拖泥帶水,全體人民萬眾一心做大事,這對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是很有利的。

綜上所述,印度雖然跟中國有很多相似,但實際發展上面又根本不一樣,這種理念與社會形態上的不同是根據一個國家的歷史習俗而來的,所以沒必要總是將印度與中國相比較。

❼ 李光耀為什麼說印度和中國完全沒有可比性

眾所周知,印度的人口規模與中國相當,而且近些年來經濟增長的速度也非常快,因此有不少國家對印度抱有很大期望,將其看作是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另一大引擎。現在世界各國總是喜歡把印度和中國放在一起比較,對此李光耀曾有過自己的見解,他在《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中寫道:「我們不能把印度與中國相提並論,問印度能不能取得中國那樣的成就,就好像是在問能不能把一個蘋果變成一個橘子。」



李光耀認為,印度必須依靠自己來調整內部結構,因為外部力量很難改變印度,即使是對其影響最大的英國人也沒能夠徹底的改變印度。印度面臨的以上問題尖銳而且棘手,如果不能有效、徹底的解決,想要取得快速發展幾乎不太可能。

❽ 李光耀說印度和中國沒有可比性,有沒有道理

李光耀曾提出過不少犀利的觀點,例如他認為美國會遭遇困境,但仍有巨大優勢;歐洲終將成為國際舞台的配角;日本必然要走向平庸等等。

現在,世界各國總是喜歡把印度和中國放在一起做比較,對此李光耀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不要總拿印度和中國對比,二者完全沒有可比性。李光耀之所以這樣認為,是有事實依據做支撐的,主要基於以下三點。

現如今,祖國發展日新月異,不斷創造出世界矚目的成就,令國人倍感自豪。我國跟印度同屬於金磚國家,相信未來日子裡,印度也能迎頭趕上。

❾ 對印度來講,最致命的七寸在哪裡

印度的七寸,其實就在印度自身。我記得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一次演講的時候,曾經有一名印度人問過他,印度能不能學習新加坡的模式強大起來?如果印度要強大的話,該怎麼做呢?李光耀意味深長地說,印度其實強大不起來,原因就在於印度的民族語言成分極為復雜,整個印度有200多個民族和1600多種語言,看起來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但實際上確實一個又一個分散的聯邦,沒有統一的語言和文字,階層固化,就註定了這個國家始終都強大不起來。

一個國家的沒一個個人,每一個單位,每一個公司在做事情的時候都產生了效率上的差異,上升到國家層面,這個差異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強大的國家雖然往往是多民族國家,但是能夠做到民族團結,社會穩定

要發展就必須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如果社會不穩定,經常發生犯罪和動亂,那麼這個國家就失去了發展的前提。

❿ 新加坡希望印度崛起,李光耀怎麼想的

李光耀曾經擔任新加坡的總理,長期執政,能力超強,成為國際政治精英的代表人物。因為其華裔身份,且新加坡國民絕大多數都是華裔,所以,很多中國百姓都對新加坡抱著很大的期望。

不過李光耀此人個性很強,其政治主張具有鮮明的個人特點,他的執政理念,政策立訂,治國主張都讓人難以捉摸,另外再加上一些歷史上的糾紛恩怨,李光耀也經常為人詬病。

當然,除了這一原因,印度的國家政治體制脫胎於英國,與歐美同出一脈,這讓繼承英國政治體制的新加坡同樣感到親切。至少在政治理念和體制方面,新加坡與印度更為相似。

實際上,無論李光耀懷著怎樣的擔憂,希望印度能夠在東南亞地區大展雄風,其本質上來講,新加坡依託美國的時代即將過去,美國勢力的衰退讓新加坡不得不考慮未來的發展道路。

很顯然,引入印度勢力,新加坡無疑將對此前倒向歐美的政策作出重大調整,不過,在未來印度能否發揮新加坡期望的作用,這是值得懷疑的。

閱讀全文

與李光耀如何看印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風影響力如何 瀏覽:633
越南蘸水怎麼弄 瀏覽:960
中國電機上市公司有哪些 瀏覽:518
中國銀行對公轉錯了多久能退 瀏覽:672
哪裡可買義大利石楠木 瀏覽:24
伊朗貨幣有什麼 瀏覽:140
想去越南玩需要辦理什麼證 瀏覽:518
在印尼買一瓶灌桶需要多少錢 瀏覽:269
伊朗阿巴斯什麼航線 瀏覽:539
中國是學什麼 瀏覽:265
富士康印度工廠生產什麼時候 瀏覽:711
義大利為什麼這么熱 瀏覽:421
義大利壹佰文化傳媒怎麼樣 瀏覽:337
中國有多少徐國美 瀏覽:110
伊朗的教為什麼是第一大教 瀏覽:452
印度軍隊為什麼要用頭巾包頭 瀏覽:70
印度出嫁和中國出嫁有什麼不一樣 瀏覽:803
印尼手機官網怎麼找 瀏覽:535
30萬越南幣摺合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318
印尼航空都提供什麼 瀏覽: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