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現在最擔心的是什麼

印度現在最擔心的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22 14:39:11

① 巨大優勢,中國在西部地區部署了什麼,印度:最擔心的

印度空軍一架C-17運輸機在輕載條件下成功在北部某前沿機場著陸。據悉,成功著陸的C-17運輸機原定55噸載荷只搭載了18噸,屬輕載狀態,低於大部分中型運輸機最大載荷。作為印度空軍戰略運輸能力的核心,C-17運輸機無論是載荷量還是最大航程相比於其他運輸機都有不小優勢。戰略運輸機成功在前沿機場著陸,意味著印度空軍開始加強北部前沿投放快速反應部隊。而印度之所以這么著急加強對北方前線機場的補給力度主要原因竟是中國的一款武器出現了,這款武器對印度空軍同類武器擁有巨大優勢,中國在西部戰區部署了什麼?那就是中國殲16重型戰斗機。這款戰機的入駐將徹底拉開雙方空軍的實力。印度稱,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長期以來,在中國西部地區中國空軍的主力是蘇27SK、殲11A,面對著印度200多架蘇30MKI,蘇27SK、殲11A在性能上已經落伍,這也是印度長期以來在邊境線咄咄逼人的重要心裡砝碼。殲16第一個航空旅建成後,中國空軍將會對印度蘇30MKI奉陪到底,而中國這一戰機終於緊急進駐,也讓失去了空中優勢的印度坦言:這次徹底傻眼了。

圖為中國殲16戰機

但印度防空部隊的防空能力顯然難以為前線機場提供足夠的保護。印度北部山區的平坦區域不多,適合構築機場的區域更少,解放軍完全有能力在印度發動進攻後摧毀這些前線機場。據消息人士透露,解放軍前段時間裝備的殲-16戰斗轟炸機完全可以突破印度防空部隊老舊的SA-6、國產阿卡什防空導彈攔截,投放6-8枚500kg激光制導彈葯摧毀機場。按照印度現有機場構築情況看,很難有效抵禦500kg半穿甲彈葯攻擊,1-2次雙機編隊突襲基本可以徹底截斷機場跑道。

印度空軍最大的問題也在於戰術轟炸機的缺乏。目前,印度空軍主要裝備的戰術轟炸機是冷戰時期的米格-27。作為一款基於單發二代機的戰術轟炸機,其性能也顯著低於俄羅斯依然現役的蘇-24,無法完成殲-16的打擊任務。而中國空軍裝備的殲轟-7A和殲-16都可以有效遂行對地打擊任務,也是解放軍空軍對於印度空軍的最大優勢。

② 已經有疫苗了,為什麼印度疫情還得不到控制

這個原因比較復雜,因為印度在一開始就已經執行了相關的防控措施,但措施始終起不到效果。

對於像印度這樣的國家來說,印度的人口本來就非常多,同時醫療條件也比較差。如果印度不對疫情進行主動控制的話,疫情很難在一定程度上消失。雖然現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有了多支疫苗,但這些疫苗都沒有投放到印度市場上。

印度的疫情情況非常嚴重。

當世界范圍內的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的時候,疫情在印度突然變得不可控制。印度每天的確診人數都能夠達到30萬人以上,三天就可以達到百萬級別以上。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印度目前的疫情情況已經失去了控制,並且在進一步惡化。很多人非常擔心印度的疫情情況,因為現在印度的疫情已經出現了所謂的變異病毒。

最後,我覺得印度如果想防控疫情的話,最好還是充分的執行調控措施,不要再做出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③ 印度防長正考慮在德里部署軍隊,應對新冠危機,疫情已經快控制不住了嗎

是的,現在印度疫情極其嚴重,是自疫情以來,全球疫情數據之最,無論是單日增長,還是死亡率,都是全球之最!所以要部署軍隊參與救治和管控。

④ 印度現在的疫情情況怎麼樣當地採取了什麼樣的防疫措施

今年一場新冠病毒肺炎可謂是席捲全球,任何國家、任何地方談到新冠病毒都如談虎色變,我國在全球抗疫中付出了卓越的貢獻,近來,我國的疫情也漸趨好轉,但是大家知道的,有些國家因為前期對病毒的不重視,導致現在日漸嚴重起來,那些著名的政客們也是普通人,現在已經有許多的政客被新冠病毒纏身。截止到目前,印度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數近370萬,65469人死亡,總數為世界第三。就在前些日子,就連印度前總統慕克吉也因新冠病毒疫情去世,享年84歲。

新冠肺炎病毒早就在全球范圍內橫行了,我國雖然已經控制了大題局面,但大家仍然要小心。

⑤ 印度軍用飛機在高原燒植物油,到底是創新還是退步

印度的軍事經常讓人目瞪口呆,例如閱兵是讓人喜樂見聞的摩托車表演,例如大糞澆航母等等。現在印度人在軍事上,又一次讓人目瞪口呆。印度官方宣布在軍用飛機上,使用植物燃油。其實,這對於印度而言,是一種退步,是印度的無奈之舉。這根本就算不上是什麼創新。印度軍方做了詳細的解析,他們只不過是在傳統的航空燃油中加入10%的植物油而已。這種做法,跟現在風行於世的乙醇汽油、甲醇汽油等混合燃料毫無區別。

3、植物油在航空史的應用

目前,世界上最熱衷於植物油的軍隊,莫過於印度軍方。從本世紀之初起,印度軍方就多次嘗試使用不同的植物油去取代一部分傳統航空燃油。但,最終的結果是不了了之。現在這個計劃,也將不了了之。這個植物油真的有那麼好的效果,早就全世界推行了,等不到印度人來發現。歷史上,日本人在二戰時期就用過植物油——一種名叫“松根燃油 ”的植物油。不過這種油的效果非常差。其它不少國家,也嘗試過類似的方案,不夠最終都以失敗告終。這說明這條路,難以走通。印度,只不過在妄想而已。

⑥ 印度新增確診連續4天超40萬例,印度如今最需要什麼

我認為目前的印度最缺乏的是以下三個方面的資源:正確的疫情防控理念、大量的氧氣瓶以及大量的床位,如果在短時間之內能夠滿足這些資源的需求的話,印度還是有拯救的希望的。

美國的媒體已經對印度的政府進行了嚴厲的批評,認為印度的疫情必須要由印度的政府來負責任。印度的政府現在已經得到了其他國家很多媒體的討伐,而且國內的很多普通老百姓對於印度的丈夫也不太信任了。

一、正確的疫情防控理念。

我認為目前那些實質性的資源其實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調整疫情防控的理念,目前印度的疫情防控理念是完全錯誤的。如果繼續依照這種錯誤的理念去執行的話,那麼國內的疫情只會變得更加的嚴重,再多的資源都沒有用處。

如果印度的政府以及印度的普通民眾繼續執迷不悟的話,那麼印度的疫情是不可能會被控制住的。一方面主動的向其他國家求助,另外一方面也必須要制定一套符合印度實際情況的防疫策略,這個國家是時候該覺醒了。

⑦ 最近,中國這個新動作為何讓印度很緊張

最近,中國這個新動作為何讓印度很緊張?

原標題:最近,中國這個新動作為何讓印度很緊張?

有時候攤子鋪得太大了,對印度來說也是一種負擔。

文| 林民旺邱永崢

前幾天,中國、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三國外交部長在北京舉行首次三方外長對話。

在記者會上,三方表示將致力於加強彼此間關系,深化互利合作,推進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互聯互通,不加區別地打擊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

同時,中巴表示願同阿方一道,本著互利共贏原則,積極探討中巴經濟走廊以適當方式向阿富汗延伸。而正是這點,觸碰到了某些國家的痛點。

比如印度某些媒體說,「中巴經濟走廊計劃延伸至阿富汗令印度感到不安,這會讓中國勢力進一步深入中亞並連接南亞」,「中國要進一步包圍印度」。

針對這種認為中國「過度擴張」的言論,外長王毅也進行了回應,中阿巴三方外長對話不尋求代替現存機制,不針對三國以外的任何一方。中方仍然主張的是「阿人主導、阿人所有」的和解進程

1

阿富汗

《今日印度》網站稱,中巴經濟走廊延伸至阿富汗是「中巴舞劍,意在印度」。印度這么說,是有原因的。

這些年來,印度對阿富汗展開了積極的外交政策,兩國關系有了顯著提升。印度曾向阿富汗提供超20億美元的戰後重建援助;幫助阿富汗建設公路、電網和醫療等基礎設施,比如從阿富汗赫拉特省的德拉拉姆市一直延伸到伊朗扎拉吉市的國際公路,耗資上億美元的薩拉姆水電站以及造價7500萬美元的阿富汗新議會大廈等等。

但是,印度提供的援助並非「免費」。

比如在軍事方面,印度要求阿富汗國防軍要接受印度軍隊的全面培訓,要求軍官去印度培訓,或者讓印軍來阿富汗。同時,讓阿軍隊「承擔應盡的軍事責任」,說白了,就是希望培養阿富汗可以當作未來「謀局」的「棋子」,用來牽制巴基斯坦之用。

歸根結底,印度希望借阿富汗、伊朗(尤其是查巴哈爾港)繞道巴基斯坦,將影響力深入到中亞地區。比如印度剛剛加入的上海合作組織,也是為了藉助這個平台以提高自己在中亞的存在。為此,印度不惜耗費巨資在阿富汗修建戰略公路,悄然滲透,苦心經營。當然,部分也源於巴基斯坦沒有處理好同阿富汗的關系,2016年還曾幾度在邊境線上短兵相接,讓阿富汗轉而更加親印。

但是,有時候攤子鋪得太大了,對印度來說也是一種負擔。

印度雖然自詡「南亞霸主」,但是在自身經濟建設上尚且自顧不暇,遑論援助他人。比如在修建阿富汗「經濟命脈」興都庫什戰略公路時,除了效率低下,還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完成公路的建設。這時,阿富汗提出想要引入中國資金參與建設公路,印度堅決反對。

如此,阿富汗轉向中國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

一方面,發展是主旋律,無論是阿富汗還是巴基斯坦,都對經濟發展有共同的渴望,與此同時中國有經濟實力,拿得出技術與資本;另一方面,中國與阿富汗一直關系親密,況且中國主張的是「阿人主導、阿人所有」,不過度涉入內政,一定程度上也讓阿富汗較為放心。

這樣一來,處心積慮在南亞「謀劃」的印度,喪失了阿富汗這個鉗制巴基斯坦的戰略抓手,能不著急嗎?

圖片來源:觀察者網

2

深意

也許大家對阿富汗的印象,只簡單停留在「塔利班」或者美國在這里長達16年的戰爭上。但其實,「帝國的墳墓」,歷史上英俄「大博弈」以及冷戰時美蘇在阿富汗的較量,似乎都告訴我們,這個地方,亂。

那麼為什麼中國還要「介入」阿富汗問題呢?

首先,這有助於中國打擊「三股勢力」、毒品輸入等重大問題。28日,恐怖分子對阿富汗首都發動連環襲擊,造成至少41死84傷,「伊斯蘭國」隨後宣布對襲擊事件負責。面對恐怖分子迴流,世界上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完全安全。而打擊恐怖主義勢力,中國需要阿巴兩國的配合,加強反恐情報合作,一同將恐怖分子阻在境外。

其次,最重要的是有助於「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尤其是作為旗艦項目的中巴經濟走廊,畢竟阿富汗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必經之地。在阿富汗,中國有巨大的資源投資,如埃娜克銅礦項目和阿姆河盆地油田項目,然而卻一直因阿富汗內部安全問題而難以積極推進。

而且,解決阿富汗問題,中國是最佳人選,也只有中國才具備這樣的能力和可能性。

在阿富汗問題上,中國的立場一直都較為超脫,奉行不幹涉內政的原則,同阿富汗各派都保持著友好關系。中國的這一角色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替代的。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美國、印度、巴基斯坦都是阿富汗問題的直接相關方,任何一方的得利,或者各方的關系變化,都可能引起區域其他國家的反制反應。

十八大以來,中國對周邊外交最大的變化是要「經略周邊」、「塑造周邊」。換言之,就是對周邊的未來環境,中國要有自己的未來規劃,思考的不是如何適應當下的環境變化,而是積極去塑造未來5-10年內的發展趨勢。

因此,中方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中介」,利用自己同各方的「人脈」,搭建各方和談的平台,提供對話的便利。無論是巴基斯坦還是阿富汗,都有一個共同的意願,就是發展經濟,這是巴阿拋棄紛爭,和平相處的基礎。而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好可以大大改善兩地的經濟水平。

對於這種「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事情,中國何樂而不為呢?

外交部長王毅、阿富汗外長拉巴尼(左)、巴基斯坦外長阿西夫(右)

3

印度很焦慮

實際上,印度對中巴經濟走廊的反對,主要還是出於對中國「一帶一路」的焦慮。畢竟,將南亞和印度洋當成自家「後花園」的印度,不希望別人輕易「染指」自己的地盤。

不妨來看看印度官方的表態。今年5月,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互聯互通倡議必須建立在公認的國際准則、良治、法治、開放、透明及平等的基礎,暗指「一帶一路」存在以上這些問題;並且公開反對中巴經濟走廊,稱沒有國家能接受一個忽視其主權和領土完整核心關切的項目。

印度著名中國問題專家謝剛說,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旨在構造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Sino-centric global order)。而現在隨著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將攫取印度的發展空間。

例如本次,印度就擔心該項目通過克什米爾地區,而印度認為這個地區屬於自己。印媒報道稱,印度一直強烈反對中巴經濟走廊通過克什米爾地區,但是中國卻一直想邀請其他國家合作。

對此,王毅外長進行了回應,「中巴經濟走廊是經濟合作項目,不應將其政治化。走廊與地區現有的爭端,包括領土爭議沒有關系,也不應有關系」。

對於印度的「胡攪蠻纏」,中國卻一直在釋放善意。「中巴經濟走廊的目的不是針對第三方,同時希望能惠及第三方,惠及整個地區,成為地區一體化的重要動力。」

中國官方也多次公開解釋,中巴經濟走廊是民生項目,中國無意介入印巴克什米爾爭端,中國對克什米爾的政策沒有變化,可以考慮中巴經濟走廊向印度延伸,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以及印度的北南經濟走廊連接起來,印度的「季風工程」和「香料之路」可以與「一帶一路」對接等等。

不過,中方的表態,似乎並未讓印度接受。印度也一直扮演著抵制中國「一帶一路」的先鋒。

比如近期,印美日共同抵制了將「一帶一路」寫入到聯合國的決議中。事實上,也正是因為莫迪6月份對華盛頓的訪問,尋求到美國支持其對「一帶一路」的立場,也才有了美國國務卿蒂勒森稱「一帶一路」是「掠奪性經濟」。

4

尷尬

印度的抵制立場,也多少讓它在地區多邊組織中顯得尷尬。

舉個例子來看。

今年,在索契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第十六次會議的《聯合聲明》中,有一個條款是這么說的: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等六個國家重申支持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值得注意的是,在聯合聲明中,八個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員國中唯有印度被剔除。

現在,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及諸多國際機構,都已經或直接或間接地尋求加入經濟走廊建設。2016年9月,伊朗總統魯哈尼更是直接向謝里夫提出了加入走廊的要求(一星期前,島叔恰好在伊斯蘭堡參加了中巴伊三方建設中巴經濟走廊的二軌會議)。

隨著阿富汗的加入,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組織參與到「一帶一路」的建設中。趨勢如此,印度,你到底該如何面對呢?

拓展閱讀

印度吞並了幾百個「小國」, 卻因一個「硬骨頭」今天仍打得你死我活...

當地時間12月23日和24日,紛爭不斷的克什米爾烽煙再起,印度、巴基斯坦在這里連日猛烈交火並造成人員傷亡。

24日晚,印度《教徒報》呼籲印巴兩國和解,稱「是時候該破冰了」。

然而數十年的積怨,「破冰」又談何容易?

三個月前,印度政府發布了一份有關印巴克什米爾邊界地區的最新數據,顯示在過去的27年裡,克什米爾地區共有41000人由於戰爭死去——平均每天都有4條生命在戰火中消逝。

南亞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火葯桶」,沖突的核心正是克什米爾地區。

而克什米爾問題的根源,遠比數十年更加久遠,它其實是南亞漫長歷史進程和印巴分治時眾多「爛攤子」所遺留的難解命題。

文| 徐聰瞭望智庫特約歷史觀察員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世界首富的海得拉巴被印度搶走啦!

米爾·奧斯曼·阿里汗,這個名字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很陌生。

但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此君可是世界上響當當的人物:1937年2月22日,他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封面。

阿里汗成為《時代周刊》封面人物

他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因為他是當時的「世界首富」。

阿里汗手握大把的黃金、珠寶,據說,他擁有的所有珠寶連起來可以繞倫敦的皮卡迪利廣場一周;

他用舊報紙裹著當鎮紙用的鑽石,比英王王冠上那顆還重!

……

不過,要是以為這些金銀珠寶就是阿里汗的全部家底,那就太天真了——這位富翁還擁有一個面積廣袤的「國家」。

橫亘於南亞次大陸中南部的這塊土地,名為海得拉巴,領土面積達21.3萬平方公里,比英格蘭和蘇格蘭加起來還要大,也比如今克什米爾的印巴實控區加起來更大;

它的位置十分重要,把海得拉巴疊加到今天的印度地圖上就能發現,它實實在在地長在印度的「心窩」里;

海得拉巴又具有一個特點:以君主阿里汗為代表的統治階級是穆斯林,但領土上絕大多數居民卻是印度教徒。

若是沒有它,今天的印度將是一塊「空心」的版圖

剛剛取得獨立的印度坐不住了: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所以,印度堂而皇之地「要求」海得拉巴「並入」印度。

作為穆斯林的阿里汗自然不肯接受,他想保持獨立,甚至加入巴基斯坦。

屢次「勸說」不成,印度終於露出了獠牙。

1948年9月13日,印度軍隊直接入侵海得拉巴。

阿里汗的巨大財富無法逆轉雙方懸殊的力量對比,海得拉巴軍隊抵抗5天後,被迫投降。

海得拉巴由此被印度吞並,至此,當代印度的版圖才算基本形成。

2

印度:卧榻之側豈容……

巴基斯坦:閉嘴!我的卧榻之側怎麼總能聽見你的呼嚕聲?!

海得拉巴和大名鼎鼎的克什米爾都被稱為「土邦」。

印度、巴基斯坦和各土邦,原本都處在英帝國的殖民統治之下。

英國人離開時,同意印巴以「分治」形式獨立,各「土邦」可以自行選擇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或者選擇獨立。

因此,到印巴各自獨立時,南亞次大陸上,還存在著近六百個土邦,其中550多個在印度境內。

但是,英國人給出的方案畢竟只是理論上的原則,現實的地緣因素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處在印巴兩大國境內星羅棋布的土邦,紛紛識相地「主動」並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兩個南亞面積最大的土邦——海得拉巴和克什米爾,是少數幾個「拒不從命」的「硬茬子」。

克什米爾的統治者哈里·辛格是印度教徒,但其治下3/4的人口是穆斯林。

印度瘋狂吞並境內土邦的行動,巴基斯坦不會視而不見:你的卧榻之側不容人酣睡,難道我的就可以嗎!

克什米爾對於巴基斯坦,相比海得拉巴對於印度,要棘手很多。

急於將克什米爾收入囊中的巴基斯坦,嚇壞了土邦君主辛格,他選擇主動投入印度,換取其武力支持。

印度很樂意「插一杠子」。印巴雙方誰也不輕易相讓,曠日持久的沖突由此爆發。

當代南亞最大的爭端就存在於這個「最後的大土邦」,這也正是印巴分治方案中不明不白的土邦處置規則導致惡果的一個縮影。

土邦的問題,卻並非此時才出現的,它的歷史還要上溯到更遠的時代……

3

「海得拉巴、克什米爾們」從哪裡來?

喜馬拉雅一山之隔,隔出了兩個世界。

山這邊的中國,從秦統一六國以來,「大一統」的理念深入人心,歷史上雖屢經戰亂分裂,但最終都必然走向統一,這一傳統已延續了兩千多年。

而山另一邊的南亞次大陸,從古至今基本處於邦國林立的狀態,從未實現過真正的統一,也從未有過一個統治整個國家的中央王朝,即便是空前強盛的阿育王時期也是如此。

來自中亞和西南亞的征服者一次次來到印度平原,建立起眾多五花八門的封建土邦。

到了歐洲殖民者入侵前的莫卧兒帝國時期,這種特點更加凸顯。

莫卧兒帝國(Mughal Empire),是突厥化的伊斯蘭教蒙古人在南亞次大陸上新建的國家,是帖木兒蒙古帝國的「續集」(「莫卧兒」其實就是「蒙古」的音譯)。同時,它又是伊斯蘭教文化與印度教文化的交匯點。

註:莫卧兒帝國從1526年開始至1858年結束,統治時間長達331年。1857年,莫卧兒帝國末代君主巴哈杜爾參加反英大起義,失敗後被英國殖民當局放逐到緬甸仰光,印度最後的王朝——莫卧兒王朝滅亡。

莫卧兒帝國給南亞種下了土邦問題的種子。

自建立之初,莫卧兒帝國便是邦聯性質的國家,大肆分封功臣貴族,地方總督、王公享有極大的自治權利。

立國之初,帝國皇帝尚能靠個人權威、嚴酷法令約束地方;後來的君主對地方的控制力逐漸減弱,王公貴族或部落首領巧取豪奪,逐步把原本以服軍役為條件、分封所得、不能世襲的領地轉變為世襲封建領地。

在第六位皇帝奧朗則布(1658--1707在位)統治時期,莫卧兒帝國的疆域達到了頂點,版圖最廣時包括今天阿富汗一部、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和印度大部。

然而,這看似鼎盛的大帝國,卻是外強中干——戰爭大大消耗了帝國實力,長久在南部征戰,導致奧朗則布對北部的控制力減弱,大貴族紛紛擁兵自立。

奧朗則布推行宗教迫害政策,下令對非伊斯蘭教徒徵收重稅,進一步加劇了國家的分裂。

到奧朗則布去世時,留下的已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帝國。

18世紀以後,帝國日益衰微,各省總督、地方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封建主乘機紛紛擁兵自立,遍布印度各地、大小不等的土邦王國,正是在這時形成的。

正如馬克思所評論的那樣:

「大莫卧兒的無上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摧毀,總督們的權力被馬拉塔人摧毀,馬拉塔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摧毀;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進來,把他們全都征服了。這是一個不僅存在著伊斯蘭教徒和印度教徒的對立,而且存在著部落與部落、種姓與種姓的對立的國家,這是一個建立在所有成員之間普遍的互相排斥和與生俱來的排他思想所造成的均勢上面的社會。這樣一個國家,這樣一個社會,難道不是註定要做征服者的戰利品嗎?」

4

維多利亞王冠下的「兩個印度」

1857年,莫卧兒王朝滅亡,印度正式進入英國殖民統治時期。

英國人在他們統治的南亞版圖上建立起了英屬「印度帝國」,將原本僅是概念的「印度」具象化為一個國家。

這個「國家」滿目瘡痍:「國境」之內,居然還分布著近600個大小不等、分裂割據的土邦國。

所有土邦加起來面積達500萬平方英里,佔英國統治南亞總面積的45.3%,人口達8600萬,占當時區域總人口的1/3。

許多土邦王公熱情歡迎英國人到來,在戰場上為英國人沖鋒陷陣,以承認英國君主為前提,保留他們的王位。

各土邦王公和大英帝國簽訂條約,確認上述原則,接受英國國王兼印度皇帝的君主地位,同意副王(總督)控制其外交和國防大權。

作為交換條件,英國保證各王公享有內部事務自治的權利,像海得拉巴這樣實力雄厚的大土邦還擁有自己的貨幣、造幣廠、鐵路和郵政局。

註:1858年印度帝國成立後,英國駐印總督(Governor-General)加上了「副王」(Viceroy)的頭銜。這一與眾不同的頭銜,凸顯印度對於大英帝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1877年,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

所以,英國統治之下的南亞,事實上有「兩個印度」:

一個是先後以加爾各答(1858—1911)和德里(1911—1947)為首都,並以此為中心由各省組成的印度,稱為「英屬印度」(British India,或稱「印度帝國」),由英國直接統治;

另一個是由565個土邦王公封建領地組成的印度,稱為「印度土邦」(Princely State),由各邦王公施政,英國殖民者在幕後操控。

直至1888年,一位高級英國駐印官員還說:「現在沒有,過去也從未有過一個印度。印度甚至從未有過一個歐洲人心目中的國家,即在國土、政治、社會和宗教方面擁有統一的國家。以為印度能成為國家,就像指望將來歐洲各國被一個單一的國家所取代一樣異想天開。」

英屬印度和印度土邦雖然都以英國國王為最高元首,卻是兩種不同的政治實體。國中之國,可能不算稀奇,但是一「國」之內,存在著如此眾多、不相連接的「國家」,實在不能不說是種奇特的現象。

土邦王公擁有不同的封號,如馬哈拉賈、羅闍、摩訶羅闍、納瓦布和尼查姆等。

註:稱為馬哈拉賈(Maharaja)或羅闍(Raja)的,一般是印度教或錫克教的封建主;

稱為納瓦布(Nawab)的,原是莫卧兒帝國派駐較大省份的總督;

稱為尼扎姆(Nizam)的,原是中央政府封派的省級官員(後來成為掌握省的實權的最高長官)。

納瓦布和尼扎姆均為伊斯蘭教徒。

海得拉巴的尼扎姆和克什米爾的摩訶羅闍,統治的領土和人口與歐洲最大的國家不相上下。位於阿曼海之濱的卡提阿瓦島的王公,居住在破舊不堪的馬廄內,管轄的地盤僅僅略大於一個縣。四百多個土邦的面積不超過三十平方公里。

尼赫魯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指出,「其中有15個可以認為是主要的土邦。最大的是海得拉巴、克什米爾、邁索爾、特拉凡哥爾、巴羅達、瓜略爾、印多爾、柯欽、齋浦爾、佐德浦爾、比加尼爾、波保爾與巴的亞拉。跟著就是許多中等土邦,最後是幾百個很小的地區,有些在地圖上並不比針尖大。這些小土邦的大多數是在加提

⑧ 印度的疫情會發展到一個什麼程度嚴重性是否被高估了

這是個很難預測的問題!從人性的角度來講,我們當然希望印度的疫情早日好起來,但這種希望恐怕只能是希望了。

在疫情之初,就有很多國際專家擔心印度的疫情一旦爆發,就很難控制。其理由是印度人口眾多,醫療設備落後,人員素質低下,無組織無紀律的無政府主義狀態嚴重,加上國內動亂不堪,這都將把印度推向疫情的高峰,最後結出令人悲嘆的苦果!

⑨ 外國媒體,印度最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到底發生了什麼

中國在邊境越加強硬,開始耍大國特有的流氓了。

⑩ 印度民眾為接種新冠疫苗發生爭搶場面混亂,你如何看待此事

我覺得在死亡面前,人性是不堪一擊。可見,他們都是因為懼怕死亡才會引起場面混亂的。

印度疫情只能說是意料之中。

早在2020年,我國就有專家預測,印度最終可能成為全球的“疫情之王”。但是通過查詢印度透露的數據,人們發現印度的疫情似乎並不是很嚴重,於是我們把注意力轉向了中國,因為當時中國的疫情還是很嚴重的。我們控制疫情的時候,印度疫情突然爆發了。這也是為什麼印度疫情在意料之中,但人們沒想到的是,印度疫情會如此嚴重,傳播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印度為了減緩疫情的傳播,開始接種疫苗。

相信科學是唯一的出路。

印度人在疫情初期一直在採取一些並行的措施,適度治療自己的疾病,但這些措施都沒有效果,只能期待他們能通過接種疫苗來提高免疫力了,不過現在看來已經太晚了。

與印度現在最擔心的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壹佰文化傳媒怎麼樣 瀏覽:337
中國有多少徐國美 瀏覽:110
伊朗的教為什麼是第一大教 瀏覽:452
印度軍隊為什麼要用頭巾包頭 瀏覽:70
印度出嫁和中國出嫁有什麼不一樣 瀏覽:803
印尼手機官網怎麼找 瀏覽:535
30萬越南幣摺合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317
印尼航空都提供什麼 瀏覽:206
在伊朗結婚需要什麼 瀏覽:251
中國多少種菩薩 瀏覽:887
印度淘汰產品如何 瀏覽:36
宋代從越南引進的新品種是什麼 瀏覽:746
印尼紅礦多少一噸 瀏覽:6
伊朗跟阿富汗是什麼關系 瀏覽:188
越南一百萬盾能買什麼 瀏覽:517
印度人眼罩怎麼樣 瀏覽:996
印度致命真菌得五省八市都是哪裡 瀏覽:450
印度德爾塔毒株是新冠多少倍 瀏覽:605
為什麼這次中國會插手伊朗 瀏覽:208
義大利有哪些產區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