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平行政權
正步,也稱鵝式正步(Goose Step),源於普魯士,19世紀初期在閱兵中使用,在普法戰爭後隨著各國學習普魯士軍事制度而傳遍世界,至今仍在東歐、亞洲和拉美許多國家作為檢閱時的步法使用。閱兵形式也大體上可分為蘇式閱兵、英式閱兵、法式閱兵和美式閱兵四種,但各國的正步經過修改,有各自特色。 1.朝鮮——齊腰部 朝鮮接受了蘇聯的正步隊列條例,並加以改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朝鮮人民軍在正步行進時不擺臂而高踢腿成直角,前進時重心在兩腳間逐漸交換,很有氣勢但難度較大。 但由於亞洲人體型原因,大幅度的踢腿和筆直不動的上半身使得隊列行進時視覺上有上下跳動的感覺。 2.俄羅斯——抬腿動作幅度大 俄羅斯閱兵中,每一隊列的領隊抬腿動作幅度更大 分列行進時,下頜線保持水平,頭部高抬,頭部大角度轉向主席台方向,而靠主席台一列的軍人則不轉頭。 3.中國——距地面25厘米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的正步最初是採用英式步法,後依照蘇軍的正步步法,加入了擺臂,並根據中國人體型調整了踢腿幅度後,形成了現在採用的步法,比俄羅斯低一點。根據2010年頒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中對標准「中式正步」的描述: 左腳向正前方踢出約75厘米(腿要綳直,腳尖下壓,腳掌與地面平行,離地面約25厘米),適當用力使全腳掌著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指輕輕握攏,拇指伸直貼於食指第二節;向前擺臂時,肘部彎曲,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內稍向下,手腕下沿擺到高於春秋常服最下方衣扣約15厘米處,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厘米。行進速度每分鍾110-116步。 4.英國——擺臂不踢腿 國人最常見的英式步法就是電影里香港警察走的正步。與「普魯士正步」不同的是,英式步法擺臂幅度較大,但無需把腿踢得筆直。 5.美國、德國等——沒有正步 雖然美國也有大型閱兵,但在美軍隊列規定里沒有正步。德國作為正步的發祥地,其正步在普魯士之後統一的德意志政權中得以一脈相承。1990年,隨著兩德統一,正步在德國被廢除。 6.希臘 7.印軍正步行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嚴格訓練,並且不具實用性,但氣勢磅礴,能提振士氣。印度和巴基斯坦在邊境換防時均採用誇張地正步行進,頗有一較高下的意味。除正步隊列外,不少國家在士兵換崗、慶典上也有較為誇張的動作,具有一定表演性質。 印度士兵舉行降旗儀式,印度士兵擺臂高過頭頂,一名士兵將腿貼向面部。
② 倫敦景點有哪些
倫敦旅遊景點推薦:
推薦一:浪漫摩天輪 倫敦眼鳥瞰全市
溫莎古堡位於英國倫敦以西32公里的溫莎鎮,是英國王室的行宮之一。溫莎堡是英國至今為止仍有人居住的最大的城堡,19世紀初,喬治四世的大規模改造,基本完成了現在的
規模。如今走近這座中世紀的古建築,那種中世紀的味道就會因它在陽光下呈現密黃色而不經意的流露出來。平時,溫莎古堡全部對外開放。每當女王來到的時候,只有山頂上最大的那座宮殿留給她,而其餘的地方仍然允許參觀。
交通:公交:綠色線路:700,701,702,703
③ 印度共和國日舉行閱兵儀式,與中國相比印度的閱兵儀式有何不同
1月26日是印度的共和國日,印度在首都新德里舉辦了盛況空前的閱兵儀式。市中心,印總理莫迪在閱兵式上檢閱著各兵種部隊,向國內外展示“軍事強國”形象。那印度的閱兵儀式,跟中國的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印度1月26日在首都新德里舉行閱兵式,慶祝第72個共和國日。印度總統科溫德、總理莫迪檢閱了各兵種部隊,印度空軍展示了最新裝備的“陣風”戰斗機。印度政府各部門還製作了花車,包括防疫主題的花車提醒民眾加強防疫意識。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閱兵式遊行路線長度和允許參與人數都大幅縮減。
同樣是閱兵儀式,在中國是舉國歡慶共同慶祝,在印度是農民起義暴力遊行,這也是中國與印度國慶決定的閱兵儀式的區別。
④ 印度閱兵儀式充滿喜感,你怎麼看待他們的閱兵儀式
印度閱兵儀式充滿喜感,其實我們對於印度的印象都是十分奇特的,一說到它們的文化,我們馬上就想到了坐滿人的火車,還有十分渾濁的恆河水,以及閱兵時候的雜技等等。
印度跟中國一樣,也屬於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不過他們的文化和中國截然不同,在當地很多的女人服飾裝扮和中國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少女在鼻子當中穿了很多的環,還有他們國家的火車也十分的奇特,在火車上面不僅要坐滿人,而且火車的頂部和旁邊都掛滿瞭然看上去十分的危險,但是他們正常的行駛讓我們國家的人很不理解,除此之外在印度他們的生活習慣也和中國不一樣,據說他們上廁所的時候是不用紙的,完全用的是自己的左手,然後再用水進行清洗就可以了,在印度牛是他們神靈的象徵,牛屎以及牛的其它有關的東西都十分的神聖,甚至在街頭還有賣牛屎餅的。
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文化,我們不應當歧視,雖然印度的閱兵儀式和中國不一樣,但是這也是他們國家文化的結晶。
⑤ 1857年,印度士兵首先在密拉特舉行起義,反抗英國殖民者這句話對嗎 不對,請改正
應該是印度土兵首先在密拉特舉行起義,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
⑥ 世界上最難的正步走是哪個國家
What is「正步」?所謂「正步」,是隊伍行進的一種步法,通過行進時的「整齊感」、「力量感」展示軍容、軍威和嚴明的軍紀(有沒有想起當年的軍訓教官是怎麼說的?)。
國際舞台上,每逢中國軍隊展示正步,總能帶來視覺震撼,中國正步已經走出國門,坦尚尼亞、卡達、盧安達、越南等國也採用過「中國正步」,甚至連口號也是中文。
⑦ 印度和巴基斯坦倆個國家為什麼還要要換崗
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敵對國家,雖然現在不打仗,但是互相比拼是少不了的,所以兩國邊境上站崗換哨的士兵都要比誰抬腿抬得高、誰動作最標准、誰口號最響亮。。。。對於外國人來說,純粹是當熱鬧看,覺得他們閑的蛋疼。。。
⑧ 印度兵力在中印對寺有多少人
對峙一線到底多少人?
對於印度越界邊防部隊的人數,這是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
對於印度邊防部隊非法越界,國防部8月3日深夜發布重磅聲明,敦促印方立即將越界的邊防部隊撤回邊界線印度一側,盡快妥善解決此次事件,恢復兩國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近幾年來,印度明顯加強了駐守印占錫金地區的第27山地師的實力,全師基本兵力約有1.5萬人,另有上級加強的電抗營和陸航大隊。2009年後,該師有前出錫金以北1000M「手指地帶」的跡象,意在戰時能迅速封堵西里古里走廊
對峙結束了啊 2017.08.28日印度撤了 希望有幫助
⑨ 比較古希臘文明和古埃及文明
眾所周知,古希臘是西方哲學史的源頭,換句話說也是世界文明史的發源地。這里誕生了蘇格拉底,尼采 伊壁鳩魯 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等令人敬仰的哲學大師,正是他們的理論奠定了古希臘的哲學光輝燦爛的時代。標定了世界文明史的發展進程。比如希臘的人體雕塑至今仍然是人類形體美無可企及的標本 奧林匹亞是永恆的世界坐標。在小小的克里特島上,誕生了寫荷馬史詩的大師荷馬。他的來去標志了世界史的一個里程。
雅典憲法廣場上的士兵換崗儀式
可惜,現在的希臘,貧窮而且有點荒涼,文明古國的子孫神閑而氣定。強悍的祖先留下的宏圖大業如今只落得斷垣殘柱,一場悲涼。古跡因為空虛而甚感孤單。
人類最初的文明在西亞的兩河流域和埃及的尼羅河流域形成後,地中海東部地區便在此兩大東方文明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新的文明中心此起彼出,蔚為壯觀,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愛琴文明。
火樹銀花奧運開幕式
為甚麼古希臘的遺留文物中會出現中國特有的青銅器呢?是中國的文明向愛情海地區也就是地中海地區流傳還是那裡的文明傳到中國。根據我的判斷,因為古埃及文明在兩河流域有輝煌發展,在地中海愛琴海逐漸傳播,影響到了恆河流域。就其地理位置看,愛琴海處於地中海東部的西北隅,東接小亞細亞,西連希臘半島,南與埃及、利比亞隔海相望。在歷史傳統上,愛琴海與希臘更有密不可分的聯系。自愛琴文明形成後,愛琴海與希臘遂組成統一的文化區,此即世界歷史上著名的古希臘文化區,它是西方文明的源泉。,愛琴海文明向東方古老的另一個文明古國印度發展,藉助於佛教流傳,到達恆河流域,而我們的佛教是從印度傳入的。比如西遊記唐僧西天取經已經成為我們國家婦孺皆知的史話。我們的青銅文化起於公元初年左右,但是愛琴海青銅器文化已經有3000餘年。所以,愛琴文明又稱青銅器文明。我國的青銅器相對來講可以說是借勢傳播。
米克諾斯島上希臘最古老的教堂
進入銅器時代以後,愛琴海已變成希臘與東方先進文明建立聯系的主要通道,他們東航經敘利亞而接觸巴比倫文明,從愛琴海南邊最大島嶼克里特往南往東,也很容易到達埃及。這兩大文明古國和其他東方文明民族都使愛琴文明和日後的希臘文明得以豐富和發展,使他們能在自己的文化創造上取得卓越成就。
愛海諸島的東部希臘由於最靠近東方,在經濟和文化發展方面也有得風氣之先的優勢。愛琴海的最大島嶼,也是愛琴文明的最大中心,卻是處於海域最南端的克里特島,它如長船般橫列於希臘與北非之間,東西長約250公里,首邑大城皆集中於此;位置優越,海運方便,成為南連埃及、北通希臘的樞紐。
南希臘在地理上又別稱伯羅奔尼撒半島,其東北端的邁錫尼在愛琴文明後期代克里特而起,地位非常重要。
古希臘的文明上溯到舊石器時代,據今天已經9000多年,當時採用的燧石取火,女神像至今在島上還有散布。他的早期青銅器時代是公元前3000年開始的 ,當時主要用於武器和雕像的功能。在克里特島上的全面推廣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證明距今4500年前。
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在埃及古文化面前只能甘拜下風,但是在希臘文明史就其年代來講可以相提並論,青銅器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典雅的銘文向人們揭示了我國先秦時期的鑄造工藝,文化水平和歷史源流。
中國的夏朝 (前2070)就有了菱紋鼎 和我們現在已經非常眼熟的爵杯,證明我們也有4000年的青銅器文化。在商朝,青銅器的文明發展到巔峰狀態,現存我國台灣故宮的西周 毛公鼎 是我國青銅器史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記,可以算是我們故宮(台灣)的鎮館之寶。
古希臘的克里特島林木茂密,東部平原適於農耕,農業以種植穀物、橄欖、葡萄為主,在經濟發展方面的主要成就還有工商業和航海貿易。它的手工產品以精巧秀麗著稱,銅器和金銀製作的日用品和工藝品皆相當精美。陶器尤為傑出,現在還存於世的彩陶,秀巧可愛,彩繪優雅,被公認為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它的造船業也很發達,商船來往地中海各地,還有相當數量的海軍艦只,成為各城市的主要防衛力量,因此克里特的城市和王宮都不設置厚牆高壘,與其他古代文明之重視城防建築完全異趣。
克里特以其農工產品和地中海各地廣作貿易,和埃及的聯系尤為密切,所用黃金、象牙、皂石印章和高級奢侈品大都得自埃及。在古王宮時期,埃及中王國第12王朝的文物曾流傳於克里特,埃及影響亦普見於愛琴文明的各方面。工商業和海運的發達進一步促進城市的興旺,這是和日後的希臘文明共有的特色。共同的繁榮是促使文明向外面輸出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現在如果斷言說,是中國青銅器向地中海地區輸出是不全面的,因為中國的青銅器發展年代比起古希臘的青銅器年代要晚得多。
這般優閑的氣韻與生俱來---遊客在米克諾斯島上的天堂海灘(世界最有名的裸體海灘)
早在公元前2000年,古希臘地區就開始了邁錫尼文明時代,邁錫尼人和克里特的米諾斯人不是同一民族,他們的語言屬印歐語系,是從歐洲內陸由北而南進入希臘的。邁錫尼統治克里特後,既承襲了克里特掌握的愛琴海商業貿易網的控制權,也全面吸收了克里特文明的遺產。到公元前1300年,邁錫尼文化達到巔峰狀態。
如果你翻開古希臘歷史的典籍,或是到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古希臘文明展覽上看看展覽,大幅照片所拍攝的古希臘遺留下來的巨大斷柱,城堡,都是當時邁錫尼文化的產物。邁錫尼強悍之後開始攻城掠地,四處侵擾,耗費了大量國力,公元前1200年,開始衰敗,其中很有名的一仗 ;特洛伊之戰,現在還是許多軍事上的教典。
當時希臘同盟向富裕城市特洛伊發動攻擊,打了十餘年之久,最後希臘聯軍雖攻下特洛耶城,實際上卻是兩敗俱傷。得勝的希臘各國(以邁錫尼為首)無不疲憊不堪,元氣大傷,終於擺脫不了「黃雀在後」的厄運:希臘各國一直難以恢復,便為北方的多利亞人提供可乘之機。他們紛紛南下,攻城掠地,逐步征服雅典而外的中希臘和伯羅奔尼撒各國,宣告了邁錫尼文明的滅亡。同期誕生了盲詩人荷馬,他根據特洛伊之戰---我們都知道的典故 特洛伊木馬 寫下了千古名篇 荷馬史詩 《伊里亞特》和《奧德賽》,實際上是特洛伊戰爭以來數百年希臘民間文學的結晶。
文明故國的許多輝煌現在成為廢墟,這是一種奇特的現象,許多朋友在思考為甚麼文明古國在被奴役之後往往比其他被奴役的地方更加荒涼,我的朋友丁文先生(Dala.Ting 法國龐巴迪國際集團亞洲高級采購主管經理)曾經非常鄭重其事的向我發問,一時使我愕然。
如今希臘的文明,已經遠遠落在世界文明之後,這個國度的文明後裔依然保持那種優閑不緊不慢的習慣,這種習慣又讓很多人不習慣,在希臘趕工修建奧運體育館工程中我們可見一斑,我的朋友穆先生隨著中央電視台轉播大軍浩浩盪盪開進雅典後,眼前的景象使他大吃一驚,開幕前天還有許多工人緊張施工。現場零亂不堪,就象國內的某個展覽開幕的前夜一樣,這使得很多人為他們操心,事實上希臘政府到後來趕工確實多付了許多加班費,在緊張的加班期間,工人們每天下午的3個小時午睡時間依然要得到保障,證明了這個不經不慢的民族確實有些氣定神閑。倒是把奧委會的羅格急得一腦門子汗。我想,這種作風早已成為他們一種生態的滲透,習慣的遺傳。讓我想起一句話;每臨大事有靜氣,比較合適形容他們,還是希臘人有這般氣度。
無論如何,文明是讓人尊重的,無論是現在還是幾千年的過去。如果文明能夠進步當然更好。比如希臘就會讓人敬畏,當然現在還不!!
⑩ 印度軍隊有哪些奇葩傳統
作者:小蔡
很多軍迷都有這樣一個疑惑,印度軍人為什麼有那麼多奇葩傳統?比如摩托車上疊羅漢、誇張的正步走、五花八門的軍帽、閹人兵團等等。
今天,筆者就講一下印軍這些開掛傳統是怎麼來的?
雜技一樣的摩托車閱兵
1月26日是印度的共和國日。印度政府每年都會在新德里舉行閱兵和巡遊慶典,當中最吸引攝影師眼球的便是如雜技般的摩托車方隊。
摩托車方隊在穿越人群期間會做出各種高難度的疊羅漢動作,猶如馬戲團雜技一樣,很多人都對這個表演感到大惑不解。其實印度的摩托車方隊跟印度軍隊的傳統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可以追溯至英殖時代。
印軍摩托車雜技
一戰結束後,英國政府在總結軍方內部問題的時候,發現軍隊裡面的無線電通訊設備經常出現故障,導致不少指令無法傳達到前線,最終延誤了戰機。於是英國軍方下令所有通訊兵改用摩托車來傳達訊息。
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也建立起自己的摩托車通訊兵部隊。
但是,駕著摩托車穿梭戰場是一件危險的事,對通訊兵駕駛技術的要求也很高,所以早期印度的通訊兵會透過增加負重、跨越障礙的方式來鍛煉自己的駕駛和越野能力。
印度的摩托車部隊在二戰的緬甸戰場上大放異彩。在叢林密布的山地上,印度兵駕著摩托車翻山越嶺,為各地盟軍通風報信,盟軍得以在緬甸更有效地阻擊日軍。
摩托車疊羅漢
印度摩托車部隊的出色表現成為了印軍的標志,尤如解放軍的夜戰部隊一樣在軍史上留下重要的地位。因此,就算身在信息化的年代,印度軍方至今還保留了摩托車部隊的番號,甚至安排他們在每年的共和國日巡遊上表演。
獨一無二的閹人兵團
中印邊境的藏南地區,駐扎著一支怪異的印度軍隊。他們有著普通成年男人的外貌和體格,但是他們卻都被閹割了。這支部隊便是印軍的?1?8閹人部隊?1?9。
這些?1?8太監兵?1?9的出身其實是既悲慘又低賤,他們有些是自出生起就對性別認知存在困難,常常認為自己是女性,有些是生殖器官畸形,有些則是雙性人。
無論是以上哪一種情況,他們在10-15歲的時候都要接受宗教閹割,成為海吉拉斯(意為?1?8閹人?1?9)。
印度閹人的社會地位十分低,屬於賤民的一種,一般人都害怕與他們接觸。他們經常出現在印度的婚喪嫁娶場合,濃妝艷抹地為這些場合的主人祈福和跳舞,這在印度是十分低賤的工作。
印度閹人
但是,印度軍方認為這些閹人既擁有男性的體格和體能,又沒有普通男性的強烈性慾,可以專注於防務,所以就在軍隊裡面增設?1?8閹人部隊?1?9。而印度的閹人也認為到軍隊服役可以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所以他們也踴躍參軍。
誇張的正步走
說起印軍的正步走,大家會想起印巴邊境的換崗儀式,極其誇張的正步踢腿成功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到當地看熱鬧。那麼,這種正步是怎麼來的呢?
印度軍隊的正步走其實是繼承自英式正步,口令、走位都帶有濃厚的英國特色。
印度正步走
不過,印度是一個獨立國家,必須要講政治正確,不能完全模仿英國。因此印度軍方改良了英式正步,加入了不少印度歌舞元素,使得印度正步充滿傳統特色、也更加誇張。
印式正步規定擺臂的幅度一定要快而且高於頭頂,踢腿則要超過九十度。這樣改動後,印軍正步更為標新立異,但也給士兵帶來不少苦頭。曾經有士兵因為擺臂過於用力而脫臼,又有士兵因為踢腿過高而拉傷腳部。
印巴邊境的正步就更加誇張了,兩國是世仇,任何領域誰也不讓誰。兩方士兵一定要比誰踢得更高、更有力,踢腿超過肩膀的高度都是常事,所以看起來就更搞笑。
印巴邊境換崗,踢腿已經高過肩了
不戴頭盔的士兵
如果仔細觀察中印戰爭的照片,會發現有些印度士兵沒有戴頭盔,很多人就認為印度沒有足夠的頭盔裝備自己的士兵。完全是瞎猜。
真實原因是印度有一支明文規定不需要配戴頭盔的部隊——錫克軍團。
錫克人來自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他們信奉錫克教,頭裹橙色頭巾。由於他們把頭巾裹得又高又厚,所以任何種類的頭盔都帶不上。而且,錫克人認為頭巾、裹頭是神聖的行為,配戴頭盔無疑是侮辱了自己的信仰。
鑒於此,印度軍方特別將錫克士兵列為例外,容許他們不用帶頭盔作戰,這也使得錫克兵成為印度軍隊裡面最特別的一支。
錫克人
沒有配戴頭盔絕不影響錫克兵的作戰能力。錫克教原本尚武,所以錫克人以勇武善戰聞名天下。
早在英殖時代,英國就大量招募錫克人從軍,並稱其為高素質的士兵。錫克兵隨英國人在緬甸丶馬來亞等地東征西討,多次立下大功。
在中印戰爭中,給解放軍造成嚴重傷害的往往是錫克兵,可見戴不戴頭盔對錫克兵並無影響。
五花八門的軍帽
印度閱兵時,各地的軍團都會浩浩盪盪齊步進場,只要細心留意,就會發現各個兵團的軍帽大有不同,有些軍帽是傳統的包頭款丶有些則像扇子,如果不仔細觀察,還以為閱兵儀式是一個大型的巡遊表演。
「雞冠」軍帽
這些富有特色的軍帽其實是基於政治上的考量。由於印度擁有眾多少數民族以及多元的文化色彩,所以印度各地的民族服飾差異很大。
印度獨立後,來自不同背景的印度百姓紛紛加入了軍隊,而印軍為了突顯印度的聯邦共和,就容許各地軍團根據當地特色來設計軍服。
各地的軍團就直接將當地的特色帽子搬到軍隊來,印度閱兵的時候就出現了很多標新立異、五花八門的形象,成為印度的一個特色風景。
印度閱兵
一言以蔽之,印度軍隊獨一無二的種種奇葩開掛行為和裝扮,都與印度的多元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以及英國的殖民有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