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神話里的三大主神是哪幾個
三大主神指印度神話的三位最高主神:梵天(Brahma)、濕婆神、以及毗濕奴(Vishnu)。
1、梵天是創造之神,是婆羅門教作為宇宙最高本體的梵的人格化。一般而言,梵天有四顆頭、四張臉及四隻手臂。他的四張臉象徵四大皆空,四隻手臂象徵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也象徵心靈(右後方手臂)、智慧(左後方手臂)、自我(右前方手臂)、自信(左前方手臂)。
在東南亞地區,華人普遍稱梵天為四面佛,尤其在泰國,四面佛形象的梵天具有保佑人間富貴的功能,因此廣受眾人愛戴。
2、毗濕奴是保護之神,是懲惡獎善大慈大悲之神.當世界要被惡魔毀滅時,他就以某種化身的形態出來救世.印度古籍或神話傳說中常把他描述有四隻手,分別拿著輪寶,法螺,仙杖,蓮花,他常躺在巨蛇身上,肚臍上長著一朵蓮花.他的坐騎是金翅鳥-迦樓羅。
3、濕婆是屬性最復雜的神之一,集水火不相容之特性於一身;既是毀滅者又是起死回生者,既是大苦行者又是色慾的象徵;既有牧養眾生的慈心,又有復仇的凶念。
濕婆是善與惡的毀滅之神,在印度教中被視為最高位的神,主要能力是創造(轉化)。佛經中稱濕婆為大自在天,住在色界之頂,是三千界之主,其後成為密教護法神大黑天。
雖然濕婆主宰毀滅,印度人相信毀滅帶來的再生與創造,因此他在教徒心中深受愛戴。
(1)印度神話有哪些神獸擴展閱讀
印度教為多神信仰,有梵天、毗濕奴、濕婆、因陀羅、阿耆尼、雙馬童、伐由、俱吠羅、蘇利那、樓陀羅、格涅沙、哈奴曼、黑天、辯才天、吉祥天、雪山神女、薩蒂。
其中又以三大主神—創造之神梵天、維護之神毗濕奴、毀滅之神濕婆力量最強。
梵天是創造之神,宇宙之主;濕婆是三隻眼的破壞之神(鬼眼王);濕奴是宇宙與生命的守護神。這三大神皆能自由變化,神格十分崇高,在印度諸神只中處於最頂尖的地位。
㈡ 印度神話中有哪些神
史詩神
梵天:創造之神。
毗濕奴:保護神。
濕婆:音樂、舞蹈和毀滅之神。
阿修羅:惡魔。
迦樓羅 :金翅神鳥,於烈火中涅盤而得永生。
主要的神
因陀羅:天帝。
阿耆尼:火神。
伐樓那:水神。
閻摩:死神。
蘇利耶:太陽神。
八大守護神
世界守護神指的是以天神之王因陀羅為首的八位主神,他們大多數都是原來的吠陀主神,在印度教神話中地位或多或少都有所降低,和吠陀神話相比他們的力量也有所削弱,經常由於抵擋不了強大魔鬼的進攻而被迫向梵天、毗濕奴和濕婆三位大神求救(真是有夠菜的)。
因陀羅:雷電之神,眾神之首,後成為天王。被佛教吸收後又叫「帝釋天」,為善見城城主。在很多動漫以及小說中登場,比如《天空戰記》、《聖傳》、《風雲》等等,不過好象一般都是擔任反派角色,在被吸收進了佛教以後得名帝釋天,為善見城(Sudarsana)之主,在《世界·印度篇》中雖然是以印度教中的雷神/戰神的身份登場,但是百里還是用了帝釋天這個佛教名稱(因為聽起來比較有型,也請大家不要太過計較,呵呵)。也有傳說帝釋天指的並不是一位天神,而是一個頭銜,由功德最大的人擔當,如果有其他人的功德超過了現任的帝釋天,那麼他的寶座就會發熱。其他的七位天神分別是:死神閻摩、海洋之神伐樓那、風神伐由、酒神蘇摩、太陽神蘇里耶、火神阿耆尼以及財富之神俱比羅。值得一提的是死神閻摩在被佛教吸收之後
因陀羅
變成了閻摩羅王,而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又衍生出了十殿閻王(閻羅王其實是十殿閻王其中之一,只不過名氣最大)。而風神伐由的兒子就是飛將軍神猴哈奴曼,因為隨著羅摩(毗濕奴的第七化身)一起奮勇作戰而聞名,胡適先生認為他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財富之神俱比羅是個有趣的傢伙,傳說他在成為天神前是一個竊賊,因為在濕婆的神廟中行竊碰上奇遇就稀里糊塗地成為了天神,他其實就是佛教中的北方多聞天王,不過兩者的形象可相差甚遠——據說俱比羅身材矮小佝僂,渾身珠光寶氣,顯得俗陋委瑣,而北方多聞天王非但是威武的四大天王之一,而且還是大美人吉祥天的哥哥(……)。多聞天王也被稱為施財天,也就是中國人過年時人氣狂高的財神爺。
在《世界·印度篇》中八大世界守護神里主要登場的就只有帝釋天因陀羅,而由於佛教中的四大天王也會出現的緣故,俱比羅和多聞天王(昆沙門天)就被當成兩位不同的天神了。
Indra眾神之神, 天空, 暴風, 雨水之神, 騎白象
Agni 火電之神, 三腳七手三頭
Kali 黑土之女神, 破壞之神, 三眼四手
Karttikeya戰神, 六頭十二手, 騎孔雀
Lakshmi 財富之女神, Vishnu 之妻, 騎金蓮
Ratri黑夜之女神
Rudra 暴風和死亡之神
Surya 太陽神, 三眼四手
Tvashtri 技術科學之神
Ushas黎明之神
Varuna秩序和誠諾之神
Vishnu 憐憫和光明之神
Yama 死亡之神, 騎水牛
釋迦
釋迦: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相傳為印度北部小國王子,後舍棄家庭,權位,獨自出走。七年後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又被稱為釋迦世尊,但不是藏密所說的大日如來。佛教中最為崇高的神,曾降伏過中國的戰斗之神齊天大聖。
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即八部眾,說法見於佛經。《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曾提到過:「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天:即帝釋天為首的天神。天神的壽命也會完結,這是因為佛家相信事事皆有無常。天神臨死前會出現「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出汗,不樂本位」這五種徵兆,也就是所謂的「天人五衰」。
阿修羅:阿修羅是與天對立的一族。他們非常好戰,男的極丑,女的極美。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天有美食而無美女。雙方常因此而互相爭斗,場面十分慘烈。「修羅場」的說法即從此來。阿修羅一族被視為戰神,他還有個化身是火神大摩尼,也就是「拜火教」和中土「明教」的最高神。
龍:龍無論在東西方神話,還是在奇幻文化中都是個非常歡迎的角色。以其獨特的外形,強大的力量備受青睞。可以說一說到奇幻,人們就會想到龍,龍幾乎成了奇幻文學的代表。東西方的龍雖然有所不同,但它們也有很多相似之處,頭部特徵,善飛翔,會從嘴中吐出物質攻擊等。這些驚人的巧合讓人忍不住懷疑是否以前有此一類生物存在。龍的記載在我國由來以久,大量詳實,准確,生動的記錄貫穿著整個古代正史,有紀可考的記錄最後見於民國初年,讓人十分迷惑。但天龍八部中的龍其實說的是一種大蟒蛇。
乾達婆:擁有黃金之翼半人半鳥的精靈。天界的音樂家。
迦樓羅:中國人很熟悉的一種大鳥,傳入中國後演變成了金翅大鵬鳥。原型是種翅有種種庄嚴寶色的神鳥,一天吞噬一條龍王和五百條小龍(哪來這么多龍讓它吃?),五百年自焚一次,然後又從火焰中復活,鳳凰重生的傳說即來源於此。
緊那羅:歌神,帝釋屬下,似人而有頭角。據《羅摩衍那》所述,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
夜叉:勇健、輕捷,如守護佛寺山門的執金剛夜叉,毗沙門天王麾下的夜叉八大將軍。 夜叉 是梵文的音譯,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摩睺羅伽:莫呼洛迦,譯作大腹行、大智行、大智腹行、大蟒、大蟒蛇、大蟒神。《維摩經略疏》卷二雲∶摩侯羅伽,此是蟒神,亦雲地龍,無足腹行神,即世間廟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毀戒邪諂,多嗔少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多嗔蟲入其身而唼食之。此以摩侯羅伽為無足、腹行之蟒神。在新譯《華嚴經》卷一〈世主妙嚴品〉中,曾舉出善慧、清凈威音、勝慧庄嚴髻、妙目主、如燈幢為眾所歸、最光明幢、師子臆、眾妙庄嚴音、須彌堅固、可愛樂光明等無量摩侯羅伽王之名。又,《慧琳音義》卷十一雲(大正54"374c)∶『摩休勒,(中略)是樂神之類,或曰非人,或雲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 此外,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北邊安有三尊摩侯羅伽。其中央一尊,兩手屈臂,作拳舒頭指當胸,豎左膝而坐;左方一尊,戴蛇冠,坐向右;右方一尊,兩手吹笛,面向左。
㈢ 麒麟究竟是不是來自印度神話
不是。騏麟,簡稱「麟」,古代傳說中的仁獸、瑞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與獨角獸,白矖,騰蛇共稱為「上古四大神獸」,雪麒麟被稱為聖獸王,且是神的坐騎。 麒麟,是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復合構思所產生、創造的動物。雄性稱麒,雌性稱麟。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麋身,牛尾,馬蹄(史籍中有說為「狼蹄」),魚鱗皮,一角,角端有肉,黃色。這種造型是將許多實有動
㈣ 印度「神獸」泛濫成災,已達到3億多頭,為什麼他們不能吃
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所愛戴的動物,例如我們中國國寶大熊貓,那可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要細心照顧和愛戴的動物。在印度,他們所信仰的「神獸」就是牛,牛的地位在印度來說十分的高,印度的牛不會被拉到田地里去辛勤勞作,有的牛十分的悠閑,只是每天讓這些牛來生產一些牛奶而已。現在印度的牛已經增長到三億多頭了,堪稱泛濫成災,為什麼印度人不吃牛肉呢?
最後,在印度殺牛是會被判刑的,所以即使印度的牛泛濫成災也沒人敢去殺它。所以泛濫成災的牛隻能通過出口處理,因為在印度國內,沒有人敢親身在違法的邊緣試探。
㈤ 印度神話傳說
《吠陀經》《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因陀羅:天帝,他的妻子在《梨俱吠陀》稱為散脂,天龍弗栗多,阿耆尼:火神。伐樓那:水神.閻摩:死神.蘇利耶:太陽神。.梵天:創造之神。 與毗濕奴、濕婆並稱三相神。配偶為智慧女神辯才天。毗濕奴:保護神。濕婆:音樂、舞蹈和毀滅之神。阿修羅:惡魔。密特拉(佛教名:彌勒菩薩)、伐樓拿及弗栗多都是很具知名度的阿修羅神只。毗樓遮那(佛教名:大日如來)、松巴頁面松巴 (印度教).迦樓羅:金翅神鳥,於烈火中涅盤而得永生,以中國神話鳳凰為原形.八部眾
是佛教八部護法天神。包括---
天眾
天即神,著名的大梵天(原為婆羅門教的創世神)、帝釋天(原為雷雨神兼戰神)、多聞天、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皆屬於天眾。
龍眾
梵語稱為那迦,是護衛佛法的有功之臣,專司興雲降雨,,夜叉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等。佛教中,北方毗沙門天王即率領夜叉八大將,護眾生界。乾闥婆
是香神或樂神。原為婆羅門教崇拜的群神,據稱是侍奉帝釋天而司奏伎樂之神。乾闥婆是佛教中歡樂吉祥的象徵。緊那羅
歌神。 摩喉羅迦
大蟒神。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蘇摩
古印度神話中的酒神,後演變為月神之稱謂。吉祥天
吉祥天女,即大功德天。明王
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菩薩
全稱是「菩提薩垂」,金剛
是梵文Vajra的意譯,意譯為「縛日羅」、「伐折羅」。1.伽波葉的兒子:匠神陀濕多,海神婆樓那,天帝因陀羅,太陽神毗婆薩婆(蘇里耶),以及毗濕奴。
2.太陽神的兒子:冥王閻摩,醫神阿濕毗尼(兄弟倆)。
3.梵天的兒子:月神蘇摩,風神婆瘦,火神阿老尼。
4.其他神:梵天第四子補羅濕底耶的孫子財神和夜叉王俱毗羅(多聞天);天神與阿修羅攪乳海產生的幸運女神拉客什米(吉祥天)和酒神修羅。
大辯才天在古神話中名薩羅私伐底,是達薩和毗里妮的女兒,後來加入了天神的行列,她善於狡辯,聰明狡猾,是智慧女神,,地天又叫堅牢地天,大地女神,來源於古神話的大地女神,在古印度神話中,大地女神是撫育萬物的母親。多聞天,名毗沙門,又稱施財天,是佛教中守護北方的天王。多聞天來源於古印度神話中的財神俱毗羅。夜叉和羅剎都是從梵天的腳生出的種族,地位較低。廣目天名毗留博叉,是守護西方的天王,同時他也是龍族的首領,手持一龍。是比娑竭羅龍天(二十諸天之一)地位更高的龍王。
伽樓羅是太陽鳥,世界上最大的鳥,在古印度神話和佛教中都是獨一無二的。伽樓羅種族中就此一個。月神蘇摩是從梵天肚臍生出的八個天神中的老三。是八個天神中最重要的一個。
㈥ 金翅鳥是什麼神話里的聖獸啊
在吳哥的建築上不時可以看見大鵬金翅鳥的形象,剛開始看到它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好肥的鳥呀,它與中國佛教中的形象不論從體形還是神話中的力量\地位都要強大很多.
把它作為一些建築的底座雕塑也許有靠它的力量支撐建築,或是當時吳哥的國王是實行神王崇拜(即把自己和印度教主神合而為一),而大鵬金翅鳥正好是毗濕奴的坐騎,國王在用它做底座的宮殿中活動,不正好和神話相符嗎 ?並且從雕像可以看出當時柬埔寨主要崇拜的是什麼神.是涅婆還是毗濕奴.
下面就是大鵬金翅鳥的神話
印度神話中的大鵬金翅鳥。鳥族之王,具有鳥的頭、翅膀和人的身體,非常強力的靈鳥。為了救出自己的母親,迦樓羅前往因駝羅的天國,打敗天帝因陀羅取走了神酒蘇摩。歸途上遇到毗濕奴,兩者幾經較量不分高下。毗濕奴有感於迦樓羅的強大,用不死的生命來交換迦樓羅作為自己的坐騎,從此迦樓羅侍從於毗濕奴。
迦樓羅是神鳥修婆那族的首領,眾鳥之王,還有妙翼、神速者等等美名。和印度神話里大有能為的英雄們一樣,迦樓羅有著顯赫的身世背景,他的父親是生主迦葉波,母親毗娜達是另一位生主達剎的女兒。什麼是生主呢,這大人物處於既有紛繁浩雜共性,又有排斥洗煉的概念化表述的印度神話體系中,要解釋清楚他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簡言之,在原初意義上,他是天地的維系者,給整個宇宙生命和力量的生物統攝者。不過後來這個形象被漸漸抽象化,他的職能也被其他天神分散了,到最後連「生主」這一稱呼都被在仙人和人類始祖的身上,數量也漸漸變為七位或二十一位不等,迦樓羅的父親和外祖父就是其中相當重要的成員。生主們的存在給人一種感覺——整個世界都是被「生」出來的。
迦葉波娶了達剎的十三位女兒為妻,與誕下提婆一族與阿修羅一族的夫人們比起來,迦樓羅的母親毗娜達不算是特別醒目的一位,並且她總是和另一位夫人一同出現,那就是龍蛇那迦一族的母親迦德盧。
迦樓羅的出生,還要從這兩位美人的打賭說起。
出生
說起迦樓羅的身世,簡直像是一部家庭倫理劇——在妻妾成群的家中,閑極無聊的夫人們總要有些事情做做。某一天,迦葉波讓毗娜達和迦德盧許下心願。迦德盧率爾說道:「我要有一千個有著同等神光的兒子。」毗娜達的沉吟了一下,說:「我只要兩個孩子,但是每一個都要比迦德盧的兒子強大。」說起來,由她們繁衍而出的兩族之間對立的種子,也許就是這個時候埋下的吧。
這種情況其實後說的人比較有利,只要壓著先說的一個就行了。迦葉波也看出妻子小小的私心,他完全接受了迦德盧的要求,卻對毗娜達說:「我只能給你一個半。」不久之後,迦德盧就生了一千個蛋,而毗娜達隨即也生了兩個蛋,沒過多久那一千個蛋就孵化出了一千個用武有力,光彩照人的那迦子弟。看到這里毗娜達著急了,她偷偷敲開了自己的一個蛋,然而糟糕的是她的孩子根本還沒發育成熟,這不謹慎的行為使其長子阿魯諾成了殘廢。他憤怒的詛咒了母親,詛咒她將做迦德盧的奴隸五百年,直到其次子誕生的時候才能解脫苦難,如果毗娜達依然無法壓抑心火而再度提前敲破蛋殼的話,那這詛咒將永遠不可能解開。說完這些話之後,阿魯諾就化作了太陽神的御者,東方的曙光。
仔細想來,也許這一切都是對毗娜達私心和急躁的懲戒吧——看到自己給親生兒子帶來的傷害,這對一位母親來說已經是很大的痛苦了,更何況還要遭到他的詛咒。但是這究竟對毗娜達產生了多大的觸動卻要打個問號。
此後毗娜達就約了迦德盧去大海散心,全然不知道詛咒之論已經悄悄啟動了。這對姐妹無意中看見了攪乳海製造甘露蘇摩酒時的附生物——神馬高耳疾馳而過。這時迦德盧突然問毗娜達:「你說神馬高耳是什麼顏色的呢?」
毗娜達據實說那是一匹潔白無瑕的神駒,但迦德盧卻說它的尾巴有著黑色的雜毛。並且就在這個時候提出了驚人的賭約——看錯的人要當對方的奴隸。不知是不是感受到命運的不可違抗,抑或只是一如既往的任性意氣用事,明知阿魯諾曾下過詛咒的毗娜達竟接受了這個賭約。因為神馬迅疾如電早已遠去,姐妹倆約定明天再來確定馬尾巴的顏色。
在生孩子問題上被對方擺了一道的迦德盧這時多了個心眼,她何嘗不知道高耳的顏色。但是為了打賭勝利,她命令其子那迦們變成黑色的雜毛附在高耳的尾巴上。有些龍蛇認為欺騙不符合正法而斷然拒絕了,任性程度和毗娜達不相上下的迦德盧竟詛咒了這些不聽話的孩子,詛咒他們被人間王仙鎮群王的祭火活活燒死。這個犧牲祭典連創造神大梵天都覺得不好輕易領受,對此他做了相當周密公正的安排,讓那迦族絕處逢生。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第二天的賭約不用看就知道結果——迦德盧在那迦子弟的幫助下成功獲勝,毗娜達因此也淪為奴僕。而與此同時,金翅鳥迦樓羅誕生了。
成長
即使迦樓羅剛出生就神光萬丈沖天而起,被誤以為火神而引得眾人驚怖,但他的身邊卻沒有母親的呵護和陪伴,是獨自一人寂寞的來到這世界上的。
當如意翱翔的金翅鳥飛過大海找到母親,等待他的卻是迦德盧的命令——那迦族正要遷居到海島快樂城去,毗娜達將背負著女主人前往,而迦樓羅則要背起他的異母兄弟那迦們。
年幼的金翅鳥這個時候就顯現出了他桀驁不馴的天性,他並沒有拒絕,只是背著群蛇飛向太陽,若不是迦德盧向司掌雷雨的因陀羅乞求救助,那麼龍蛇們早就被烤得皮開肉綻了。或者因為飛翔的快感超越了死的恐怖吧,這些那迦子弟似乎完全沒得到教訓,稍稍安定便變本加厲的支使異母弟弟帶他們去天空遊逛。這回迦樓羅不幹了,他沉吟了一下便問母親:「為什麼我們必須聽從蛇的吩咐?」
毗娜達將前因後果告知次子後,迦樓羅便向那迦們提出:他可以滿足他們任何一個要求,但作為代價,那迦必須放她們母子自由。權衡之後,那迦們提出了最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天宮之中,因陀羅帶領的提婆一族守護下,搶來甘露蘇摩。
得知兒子即將面對艱苦決戰的時候,毗娜達對他唱出了一首真摯的祈福之歌,大體是:「請風神保護你的雙翼,請月神保護你的脊樑,請火神保護你的頭顱,請日神保護你的一切!我永遠專注於你的平安與幸福,願你踏上平安的路程,為了事情大功告成。」直到這個時候她才稍稍表現得像個真正的母親。
迦樓羅踏上征程後的第一件事情說起來實在不那麼威風——那就是覓食。然而這看似簡單的行為中,卻隱含著父母親對他的引導和教誨。
有著巨大身軀的鳥王吃什麼才能飽呢?毗娜達曾經提醒他吃那些泥沙陀人,千萬別吃高貴的婆羅門。實際上,這是母親在教育他懂得古印度人生存立足的基點——種姓的差別。緊接著,香醉山上的迦葉波也提醒兒子,可以去吃一頭大象和一隻巨龜。這二者原本是兩位婆羅門兄弟,但因為手足鬩牆而淪為禽獸。可能是預感到即將發生的一切吧,父親提醒金翅鳥,一旦切斷骨肉之間的親情,不但會失去種姓的高貴,甚至連性命都無法再延續。然而這個暗示對迦樓羅的作用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的,在吃掉大象巨龜時,他甚至本能的知道要尊重落腳處樹枝上道行高深的矮仙,但卻沒有細細咀嚼父親話里的意思。
戰斗
金翅鳥一出生,提婆族的世界裡就發生了種種異兆:因陀羅的金剛杵冒出火焰,天人們的武器自動跑到一起互相撞擊;晴朗的天空流星不斷隕落,瞬間濃雲密布降下血雨,這種景象連與阿修羅大戰的時候都沒有發生過。
被恐怖所侵擾的因陀羅詢問祭主究竟是怎麼回事,這位睿智的導師告訴他,那是迦樓羅前來奪取蘇摩了。並且深究起來這件事還是因陀羅自己招致的——在迦葉波舉行祭祀時,他指揮這位豪勇的兒子背負祭火的柴薪,因陀羅背了山一樣高的柴禾,半路遇上了眾位矮仙,他們雖然法力高深,但個頭卻只有拇指大小,只扛得動一支細小的葉柄,並且因為來不及吃東西累的癱軟在牛蹄印的積水裡。即使力量微小,但矮仙真誠的心意並不比力大無窮的人有所稍減,然而當時年輕氣盛的因陀羅卻狂傲的嘲笑了他們一番,揚長而去。
矮仙們又傷感又義憤,於是他們開始大祭祀,祈求誕生一位有如意之勇,能如意而行,迅捷如思想,有因陀羅百倍之能的君王——那就是今天的蒼穹之王迦樓羅。
看到這里不禁感嘆,即使紛繁龐雜並且不熱衷於洗煉的概念性描述,印度神話卻依然擁有再精彩不過的懸念和再縝密不過的結構。一切都在因果循環之中,表面看無所關聯的一切,實際上卻早已伏下了千絲萬縷的草蛇灰線。
因陀羅的可愛之處就是有著灑脫的豪快性格,聽到這一切他依然不膽怯不迴避,命令諸天嚴陣以待——自己和戰友們曾擊敗過窮凶極惡的阿修羅,沒有理由會輸給區區一個黃口小兒!
身披斑斕的黃金鎧甲的天人們手持種種兵器四處林立,看起來如同天空流瀉下的陽光般輝煌燦爛。但他們要面對的卻是天生的戰士,在描寫這一段戰斗的史詩中,迦樓羅曾無數次被比喻成死神。他扇起狂風,攪得三界一片狼藉,並徹底擊退了眾多著名的強大天人的攻擊。
金翅鳥在混戰全勝之後,又從機關中奪取蘇摩的場面簡直像玄幻小說,動漫遊戲的先驅一般:迦樓羅首先碰到了旋轉的火焰剃刀輪盤,他便成細小的黃金之體圍著它轉來轉去,從輪盤上方的空隙擊碎了它的轉軸中樞;接著是兩頭龍,他們雙目會噴射火焰,目光所到之處是一片焦土,迦樓羅從二者之間飛掠了過去,讓他們彼此將對方化為灰燼。通過重重艱難險阻後,迦樓羅終於成功的奪到了蘇摩。
將蘇摩攫在手中的迦樓羅,大概沒有想到等待自己的竟會是「命運的相逢」吧——歸途中,他遭遇了此後一生的同伴與主宰,毗濕奴。
毗濕奴是印度神話中的三大主神之保護神,他時常轉世化身,其中一個化身就是因陀羅的同胞兄弟。之前與阿修羅爭奪蘇摩的過程中,他的參與對提婆方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這一次卻在風平浪靜後才出現,這不能不表現出他對這次掠奪的認知和態度。永恆之神見迦樓羅背負著蘇摩疾行卻沒有絲毫覬覦的念頭,便對這不貪婪的品性感到十分滿意,要施與他恩典。迦樓羅竟毫不畏懼地說:「我要居於你之上,即便沒有蘇摩也長生不老。」
實際上這已經是兩個願望了,但毗濕奴卻全部答應了他,迦樓羅也心知肚明,於是他說:「我也要向閣下施一恩典,請世尊選擇一個心願吧!」
這段對話完全表現出迦樓羅的性格,清廉但卻並非沒有野望,傲慢但又不失節制。上古之人用三言兩語就塑造出了這樣一個豐滿而立體的性格,不得不讓人欽佩不已。
毗濕奴喜歡這樣的初生牛犢,他欣然說出了自己的心願——挑選迦樓羅為他的婆訶那(坐騎),但同時也以金翅鳥為自己的旗幟,並說:「這樣你仍高踞我之上。」
這里還不是蘇摩掠奪事件的結束,印度神話充分懂得製造一波三折的效果——因陀羅追上金翅鳥了。這位天帝揮動不可抵擋的金剛杵向迦樓羅打去,卻只打落了一根羽毛。
迦樓羅含笑對因陀羅說,因為金剛杵是苦行的仙人婆提吉的骨頭所造,為了表示敬意他才拋下這根羽毛。當看見那羽毛上三千世界的絢爛光華時,在場所有的人都被它的美麗驚呆了,迦樓羅不僅因此而當場獲得因陀羅的尊重和友誼,而且還被冠以「妙翼」之名。
與本片多少有些別扭的主角相比,因陀羅再度令人感到了他的爽朗,在戰場上這位天帝不但能痛快的承認失敗,而且還不計前嫌的挽起了敵人的手臂,於是迦樓羅向兄長要求,今後生生世世以那迦為食。
也許此刻因陀羅的立場有些復雜吧,因為雙方都是他的手足,在其他一些故事裡可以看出很多那迦龍王還都是他的密友,也許是迫於受制於人的情勢,也許是出於某種全局性的考慮,他最終答應了迦樓羅的要求。隨後他又與這位弟弟共同鑽了文字的空子——那迦們的要求是讓迦樓羅拿來蘇摩,因此能將這甘露帶去龍蛇的面前就可以了,至於他們能不能吃到,這就是另一碼事了。兄弟歸兄弟,蘇摩可是提婆們的至寶,阿修羅對它心懷不軌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因陀羅麾下也為了保護它而損兵折將,哪有可能讓龍蛇們坐收漁人之利。
迦樓羅將搶回來的甘露放在俱舍草上,成功的換到了自由,他很「親切」的提醒那迦兄長們按照規矩沐浴祈禱後再享用這甘露,但當龍蛇們完成禮儀後再來看時,蘇摩卻早已被尾隨而至的因陀羅帶走了。放置過蘇摩的俱舍草從此後成了吉祥草,龍蛇們就拚命舔這草的葉子吸取殘存的甘露,因此他們也取得了比一般生物更強的生命力,可以通過蛻皮不斷重生,但俱舍草的尖利葉子也割破了他們的舌頭,所以蛇兒們的舌尖是分叉的。
就因為固執的以兄弟為食以及玩弄文字游戲兩點,迦樓羅就足夠招致群龍的恨意了,更何況他的存在還導致了那迦族最重要的一次分裂——迦德盧的長子,龍蛇們的長兄舍濕以此為契機,最終脫離了那迦族。
也許這也是某種程度上對迦德盧的懲戒吧,正如先前對毗娜達的種種懲戒一樣,但不可捉摸而無所不在的法則是遵照自身的公正性不斷運動的,畢竟誰也無法徹底窺測其全體與本質。
迦樓羅一生中最輝煌的時間便是這一戰了,此後他便有了守護毗濕奴這平凡但卻充實的工作,閑暇時則陪伴著親族在鮮花密林里悠遊度日。仔細想來,比起佛教經典中那種教諭性極強的說法:迦樓羅在吞噬大批那迦龍蛇後毒火攻心化為蒼琉璃珠來,生機勃勃的因果輪回更貼近印度神話人物的本來面貌.
㈦ 北冥鯤鵬,以龍為食,這以龍為食的鯤鵬究竟是怎樣的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莊子·逍遙游》 中讓我們了解到鯤鵬這樣的一個神獸,化魚化鳥。“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 ”鯤鵬之大,扶搖直上九萬里。那麼鯤鵬是吃什麼長成那樣大的呢?傳聞鯤鵬以龍為食,一日可吃掉一隻大龍和五百隻小龍。
不管怎樣說,鯤鵬是神話中的動物,它到底是不是以龍為食,我們不知道。但是如果鯤鵬真實存在的話,那麼人吃不吃鯤鵬這就很難說了。“鯤之大,一鍋燉不下,化而為鵬,鵬之大,需要兩個燒烤架。”
㈧ 印度的守護神有哪些
印度教眾神
梵天/Brahma/ブラフマ
最普遍的觀念認為梵天是眾神之首,宇宙的構造者和世界的守護者.他被認為是從漂浮在宇宙洪水上的宇宙金卵中孵化出來的;也有的說他是從毗濕奴肚臍上生出的蓮花中誕生的。梵天本來是宇宙精神[梵>的人格化體現,但是當其演化為與其他神一樣具有了肉體的時候這個神的地位也不可避免的開始了墮落.
八部眾:婆羅門神話中有八種不同部類的神,是佛教八類護法天神。其中以天眾和龍眾最為重要,故稱「天龍八部」,亦稱「八部眾」。
天天眾
天即神,著名的大梵天(原為婆羅門教的創世神)、帝釋天(原為雷雨神兼戰神)、多聞天、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皆屬於天眾。
龍眾
梵語稱為那迦,是護衛佛法的有功之臣,專司興雲降雨。在佛經里,龍擁有大量的珠寶,是海里的富豪。
夜叉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 「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等。佛教中,北方毗沙門天王即率領夜叉八大將,護眾生界。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乾闥婆
是香神或樂神。原為婆羅門教崇拜的群神,據稱是侍奉帝釋天而司奏伎樂之神。乾闥婆是佛教中歡樂吉祥的象徵。大多被描述為少女形象,體態豐滿,飄帶飛揚,凌空飄盪,極為優美。在古印度神話中,他們屬於半神,熟諳並揭示上天的奧秘和聖理,被視為太陽光焰的化身。相傳,他們為天神備制蘇摩酒。(乾闥婆在神話中就是帝釋天的樂師,而且與蘇摩極有淵源) 他們在佛前演唱的時候 『三千世界皆為之震動『。
毗濕奴/Vishnu/ヴィシュヌ
印度教三神組合之一,維持的神毗濕奴.掌管世界的繁榮並維護世界.在《吠陀》中,毗濕奴僅僅以「三步」著稱,他用三步量出了地界和諸天的大小。這一行為的意義後來在史詩中被引申為包括其他職能,毗濕奴等同於創造者和最高神。
毗濕奴的天國韋昆塔在世界之山梅盧正的山坡上,方圓八萬英里,全部用黃金和寶石築造。韋昆塔有五個池塘,塘中長著藍色的、紅色的和白色的蓮花;毗濕奴和拉克希米置身於白色蓮花之中。
與強調暴力的濕婆不同,毗濕奴的神話更多地體現了他睿智的一面.毗濕奴經常通過化身的辦法來尋找不可動的法則的空子從而達到目的.他最有名的事跡都是通過化身而不是他本人完成的.
濕婆/Siva/シヴァ
印度教三神組合之一,破壞神濕婆.當一個時代結束時他毀滅世界為新世界的再生做准備.吠陀時代濕婆的前身魯陀羅,是紅色的風暴和閃電之神。居住在山中的恐怖之神,人們必須好言撫慰的牲畜和醫葯之神。作為閃電之神。由於魯陀羅是濕婆的前身,濕婆作為他的後繼者可以要求得到眾神的祭司和最高神權候補者的地位。
阿修羅
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佛教經籍稱阿修羅為 「非天」或「劣天」。他與鬼蜮有相似之處,卻不是鬼蜮;他與人一樣有七情六慾,卻不是人。他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又極端丑惡的怪物。據佛教傳說,阿修羅與帝釋天是冤家對頭,總是互相爭斗不休。因為是與天神對立的最高惡魔,被逐出天界,居於彌盧山洞窟中,曾多次與天神惡戰,但皆處於劣勢。
迦樓羅
金翅鳥。在古印度神話中是大神毗濕奴的坐騎,眾鳥之王。其形象為半人半鳥,生有鷹首、利爪和喙,身軀和四肢則與人無異。 佛教中的金翅神鳥,極其龐大,據說兩翅展開就有 336萬里。 密宗中 迦樓羅 象徵勇健菩提心。
緊那羅
歌神。據《羅摩衍那》所述,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緊那羅與乾逹婆的聯姻 緊那羅的頭上都長有一個犄角,所以又有一個名字叫疑神。
羅剎女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暴惡、可畏。原是印度神話中的惡魔,乃是人類之敵。羅剎性情暴戾,喜歡在夜間活動,時常出沒於墳地。常會化作種種形象,殘害人命。羅剎有男女之分,男羅剎膚色黝黑、朱發、綠眼,一副鬼相;女羅剎,又名羅剎女,則是絕色美女。據傳說,羅剎和夜叉一起生於大梵天之足。
帝釋天
又稱「帝釋」、「天帝釋」,亦做帝釋尊天,梵文音譯為「釋迦提桓因陀羅」,既印度教和婆羅門教中的雷帝因陀羅。是《梨俱吠陀》中的主神,稱他統治一切,被尊為「世界大王」。但是,吠陀神祗被佛教吸收之後,身份和神性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多成了佛教護法神,地位比原來低了許多。傳說其「身體巨大,力大無窮,全身茶褐色,毛發直立。手持金剛杵,坐在軍車上巡視大地」。在佛教中隸屬八部眾天眾中的二十諸天。傳說釋迦降生時,他與大梵天分侍左右,其形象為女相帝王身。
阿修羅
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佛教經籍稱阿修羅為「非天」或「劣天」。他與鬼蜮有相似之處,卻不是鬼蜮;他與人一樣有七情六慾,卻不是人。他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又極端丑惡的怪物,「具三面六臂,青黑色,呈忿怒裸形之相」。據佛教傳說,阿修羅與帝釋天是冤家對頭,總是互相爭斗不休。因為是與天神對立的最高惡魔,被逐出天界,居於彌盧山洞窟中,曾多次與天神惡戰,亦被稱做「斗神」,但皆處於劣勢。因為他太好戰,所以後世便把戰場稱做修羅場。(很符合要毀滅一切的阿修羅形象,此外,大家該知道「非天夢魔」的意思了吧!) 在佛教世界,他改邪歸正,成了護法「八部眾」之一,輪回六道之一就是修羅道。(阿修羅在眾多漫畫中出任主角,象CLAMP的《聖傳》)
羅剎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暴惡」、「可畏」。原是印度神話中的惡魔,乃是人類之敵。羅剎性情暴戾,喜歡在夜間活動,時常出沒於墳地。常會化作種種形象,殘害人命。羅剎有男女之分,男羅剎膚色黝黑、朱發、綠眼,一副鬼相;女羅剎,又名羅剎女,(《大唐雙龍傳》?)則是絕色美女。據傳說,羅剎和夜叉一起生於大梵天之足。
蘇摩
古印度神話中的酒神,後演變為月神之稱謂。「蘇摩」原為一種蔓草,取其莖在水中浸泡後以石榨取黃汁,經羊毛篩過濾,再以水稀釋,加入牛乳、麥粉攪勻,發酵後釀成蘇摩酒。印度神話中常以此酒祭神。在《梨俱吠陀》中稱蘇摩酒為天神之甘露,可賦予飲用者超自然之力或永生之力。在史詩中,蘇摩掌管祭祀、苦行、星座、葯草,是該四項的保護神。
吉祥天
吉祥天女,即大功德天。本為婆羅門教、印度教所信奉之神。後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梵文音譯「摩訶室利」,「摩訶」意為「大」,「室利」有二義:功德和吉祥。合起來即「大功德」、「大吉祥」。
吉祥天女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吉祥女神、幸福女神。佛教傳說她是毗沙門天王之妹,因毗沙門兼任婆羅門的財神,所以她也是財富女神。又稱她功德圓滿,並有大功德於眾,故還是位大功德神。吉祥天女長得十分漂亮,所以又是一位美麗女神。
有的印度神話說她是在天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坐於蓮上手持蓮花出世,所以又有「乳海之女」的名字。有的神話則把她說成是三大神之一「救世者」毗濕奴的夫人。(不是毗沙門天的夫人啊?)
吉祥天女在中國寺廟中,形象端莊美麗,後妃裝束,兩只手(或四隻手),一手持蓮花,一手灑金錢,有兩只白象伴護,這是吉祥的象徵。她的坐騎除蓮花之外,還有金翅鳥和貓頭鷹。
明王
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俗話說:佛都有火,佛一旦發火後會怎樣呢?那就是變身啦。每個佛都有個對應的「忿化身」,如釋迦牟尼如來佛的「忿化身」是無能勝明王,彌勒佛的「忿化身」是中央不動尊明王等。密宗中的明王有很多,常見的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十大明王,最為人所樂道的當然是孔雀明王,看過獲野真《孔雀王》的朋友的朋友一定不少吧。(guggle:不過一直不清楚孔雀明王是哪位佛的「忿化身」,知道的高人請賜教)
菩薩
全稱是「菩提薩垂」,意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有時又譯為「開士」「大士」。所以常有人把菩薩稱為大士的,比如「觀音大士」既是。菩薩在佛國的地位僅次於佛,最有名的四個是文殊,普賢,觀音,地藏。
金剛
是梵文Vajra的意譯,意譯為「縛日羅」、「伐折羅」。本來是指吠陀和印度神話中的狼牙棒、粗棒,是眾神之王因陀羅的武器。金剛由金、銅、鐵;山岩製成,有4角或l0O個角,還有1000個利齒,在佛教中,金剛以其譬喻堅固、銳利、能摧毀一切,成為堅固、不滅的象徵。古印度兵器金剛桿也作為豐產的象徵,也曾作為公牛生殖器的形像,在佛教密宗中則表示伏魔、斷煩惱、堅利智的法器。
金剛力士:就是一些手執金剛柞在佛國從事護法的衛士。
金剛密跡:又叫密跡金剛、密跡力士、秘密主,是手持金剛杵給佛擔任警衛的夜叉神的總頭目。「夜叉」是梵文音譯,又譯為「葯叉」,意思是「能啖鬼」、「捷疾鬼」、「勇健」是印度神話中一種半神的小神靈。《大日疏經》卷一說;「西方謂夜叉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隱秘,難可了知,故舊翻或為密跡。若淺略明義,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密跡」是因其能聽到一切諸佛秘要密跡之事。
㈨ 傳說中的上古神獸龍,什麼東西以龍為食!!!
大鵬金翅鳥"迦樓羅」以龍為食。
《觀佛三昧海經》卷一載,此鳥以業報之故,得以諸龍為食,於閻浮提一日之間可食一龍王及五百小龍。
舊說部中說岳飛是「大鵬金翅鳥」(迦樓羅)投胎轉世,它每天要吃一條龍及五百條小龍。
簡介:迦樓羅:是古印度神話傳說中記載的一種巨型神鳥,在印度教中是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濕奴的坐騎,而在佛教中則位列於天龍八部之一。專食龍族(那迦Naga)。在史詩《摩訶婆羅多》中詳細地記錄了它的出生和生平。在中國民間傳統信仰中被稱為大鵬金翅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