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文明有什麼特點
印度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為豐富世界文化寶庫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印度文明在其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以其連續性、吸收性和融合性見長,從而不斷發展和豐富。縱觀印度文明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其具有以下三大特點。
印度文明的特點之一是它的宗教性。印度歷史上曾先後產生並流行多種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均起源於印度。此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和瑣羅亞斯德教等在印度都有自己的信徒。多種宗教在印度的長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濃郁的宗教性,宗教生活和宗教文化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中心。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都在印度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宗教文化。古代印度的凝聚力量主要是宗教,宗教以外的凝聚力是較微弱的。宗教的統一作用還表現在民族認同上。在印度,宗教不僅是一種信仰和一種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民族認同,人們生活的重心不在國家政治而在宗教上。印度人曾經容許無數民族的統治者君臨其上,很大的一個原因在於他們不大在意什麼人來統治、剝削他們——無論是本地人或異邦人。對他們而言,要緊的是宗教而不是政治,是靈魂而非軀體,是無數的來生而非暫駐的今生。
印度文明的特點之二是它的多樣性。印度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內處於四分五裂狀態,印度的歷史猶如一條長河,在它的大部分時段里,都是水流湍急而混亂,只在少數幾個時段水面平靜而寬闊。非常粗略地說,印度在歷史上統一與分裂的時間之比大體是三比七。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無論北印度或南印度都存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政治實體,它們之間長期征戰不已,相互吞並。印度歷史上只有前述三個帝國的統治超過了次大陸半數的土地,其他王朝都只能稱其為地方性政權。即使是這三個大的王朝,也從來沒有完全統一過次大陸,仍有諸多小王國未歸在帝國的版圖內。號稱統一了全印度的孔雀王朝,實際上也只不過是以宗主權加在原來的統治機構之上而已。阿育王從來沒有自稱過「印度之王」,而只稱自己為「摩揭陀王」,並把其廣大的領土稱為「征服之地」。所以,印度文明呈現出舉世罕見的多樣性。印度還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操不同語言並信仰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產生了不同的文化。
印度文明的特點之三是它的包容性。印度文化從來就不是凝固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吸收異族文化的過程中發展和豐富起來的。印度歷史上屢遭外族入侵,它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為外族征服的歷史,印度的文明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地接受異質文明挑戰、不斷與異質文明交流的歷史。
總的來看,古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印度文明在近代的衰落不過是一時的歷史現象。隨著印度經濟和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相信印度文化也終將像中國文化一樣大放異彩。
Ⅱ 印度印象:好學、樂觀、積極、善於抽象思維
2015年9月份在印度出差,主要工作是講課,總共輾轉三地新德里周邊的Gurgaon,Noida,和班加羅爾Bangalore。
三個地方,公司都有面積很大的辦公樓,很多員工,而且在乘車的路上還能夠看到公司其他的辦公樓。據當地同事了解,印度公司有員工兩萬一千多,超過總部,絕大部分是服務人員,研發大約兩千多名。
Gurgaon和Noida是印度首都德里周邊的衛星城,屬於NationalCapital Region (India)的一部分。為了帶動經濟發展,印度也設置了若干經濟特區SEZ( SpecialEconomic Zone),很多跨國企業就在這樣的特區里。
Gurgaon是頗有歷史的地區,在新德里西南32公里處,離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比較近,屬於Haryana哈里亞納邦。Gurgaon是經濟發展很快的城市,有超過一半的財富五百強企業在這里有分支機構。七十年代Suzuki日本鈴木公司在這里建廠,帶動了經濟發展。1997年GE在這里發展,帶動了這里外包產業的發展。
Noida則是一座新城,全稱是New Okhla Instrial DevelopmentAuthority,屬於北方邦,建於上世紀70年代。該城市是為了分流首都德里的發展功能,自成立以來,發展迅速,成為印度城市發展的典範。當局為Noida城區規劃了25年的發展容量,因為發展過快,15年左右就達到規劃容量,就在附近又規劃了新區Great Noida.該城有諸多耳熟能詳的IT企業,比如IBM, Accenture, Samsung, Dell, TCS,愛立信等。
Gurgaon的辦公室就像典型的公司辦公室氛圍,溫馨又安靜。這里的同事早上來的很准時,下班也很准時,有條不紊的進行日常的工作。
Noida園區,這里辦公區域的人員密度很大,有數千人。在國內景區、車站經常見到人山人海,然而在印度辦公室忽然有了這種感覺,還是令人非常震撼的。
辦公樓每層都是敞開的巨大空間,條形辦公桌成排擺放,每個人的面積大約是學生課桌那麼大。早上上班的時間,成片的區域都是空盪盪的,桌上空無一物。若干時鍾懸掛在辦公室的各個醒目位置,指示著各個時區的時間,包括常見的美國各個時區的時間,還有不常見的奈及利亞時間,東非時間等,也能看到很多辦公區域標記了一些國家或者地區的名字,比如東非,奈及利亞等。
快要下班的時候,再望過去,早上空盪盪的辦公區域坐滿了密密麻麻的人員,大家都在忙碌著,人頭攢動,真有一種人山人海的感覺。突然意識到這就是服務中心,面向全球的服務中心,服務於全球不同的區域。直觀的感受還是非常強烈,令人印象深刻。
在課程中間,印度同事令人印象深刻。絕大部分時間,印度同事上課非常認真,很投入,基本沒有人玩手機,也很少去操作電腦,只有少數有重要事情需要處理的同事會在集體討論和游戲環節查看電腦。在Noida和Bangalore的同事,是很少有人帶電腦來參加培訓課程的。
態度也很好,確實能做到初學者的心態去學習,比較少去挑戰和辯論課堂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經常會聯系自己的工作實踐、體會和挑戰來進行思考、問答和討論。
他們對知識的學習興趣非常大,Noida和Bangalore是IT部門,非研發部門,所以我准備了比較多的內容和材料,超過兩天的課程容量,是希望能根據他們的反饋,做一些有針對性的裁剪和取捨。結果他們對這些內容都有興趣,反而是要求把游戲環節去掉,有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本來是擔心會很枯燥,沒想到兩天的課程他們都能保持很強的專注力。
印度的同事很聰明,他們對課程內容反應很快,回答問題往往能切中要害。和國內講課反饋不同,他們對於價值觀、原則、理念等抽象的部分和概念化的部分非常喜歡,也能夠有很好的理解。國內課程對游戲和具體的實踐往往興趣更大。這或許和他們的教育、文化傳統、宗教傳統有關系,比較擅長和喜歡抽象的思考。
印度同事對公司的認同感很強,為公司工作很自豪。印度公司也體現了很多公司好的價值觀,比如要求有不低於30%的女性員工比例。印度IT發展很快,各種機會也比較多,也有相當的流動比例。總的來說,印度同事的精神面貌很好,敬業、專注、積極、樂觀。印度公司能得到越來越多的公司內部機會也是可以理解的。
他們對中國也有著很強的興趣,經常會問國內的各種情況,尤其是對高鐵特別有興趣。這些關注基本上都是友好和好奇的,他們也認識到印度和中國是僅有的人口超過10億的國家,非常復雜的國內情況,也很認可中國的主要發展成就和經驗。他們也對自己國家的民主體制,快速發展感到自豪。但是沒有一個人來過中國。相對兩國的人口數目來說,中國和度兩國之間的民間來往規模還是比較小的。
中國人擔心印度的基礎設施,公共交通、水、安全,印度人擔心語言問題,還有飲食。在印度,相當多的人吃素食,並不是宗教習慣,是一種飲食習慣,在餐廳、飛機各個地方,素食者都可以很方便的吃到素食,他們擔心在中國不容吃到素食,雖然我們的菜單很友好的提供了圖片可以選擇,但是我們的菜單一般不會詳細列出食物的具體成分。
印度印象
從機場出來,看路上的情況就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很像若干年前的中國,如果不是人的相貌不同、文字的不同,大部分地方沒有強烈異域風情的感覺。很多地方在修路,路上很多地方聚集著一些閑坐的人群,路邊各種小店。時而經過一片規劃良好的區域,有的是工業園區,有的是新興的居住小區。有些復雜、混亂,然而又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很有國內八九十年代的感覺。
這種感覺在和印度同事聊天的時候也能感覺出來,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印度最近這些年發展也很快。人口基數很大,超過12億人口,但是很年輕,平均年齡27歲,大量充裕的年輕勞動力,將來也是消費者。印度人對新上任的總理莫迪非常有信心,很支持,沒有人說不好的,談到莫迪在印度廣受擁戴,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歡迎和支持。對莫迪的政策、遠景很認同。
公司幾處辦公地點所在的園區,都匯集的大量的國際知名企業,從建築物的外觀來看,這些企業在當地的規模都很大。這些園區都建設的挺好,但是園區外面就像城鄉結合部一樣。酒店很好,外面就像鄉下一樣。好的,不好的參差期間,交織在一起。和國內大面積連片整體規劃的觀感非常不同。
高速路上車輛並不多,非常通暢。市政道路交通情況很不理想,上下班時間很擁擠,行車非常緩慢。道路上各種車輛,小汽車,大巴車,三輪車(突突),摩托車,還有時而走上馬路的牛,混雜在一起,非常混亂。印度道路上主流的車型是日本鈴木,目測超過1/3,鈴木進入印度市場非常早,發展的很好。可能是道路狀態擁擠,車間距小,路上看車的外觀普遍不好,大量的車外觀都有剮蹭、輕微碰撞的凹凸不平,很多車輛可能就不維修這些外觀的小問題吧。
在道路上也經常見到各種印度神技,一些車輛上密密麻麻的坐滿了或者站滿了人,卡車車廂有上下兩層,每層都站滿了人。有的小皮卡,車廂邊緣用鋼架子圍住,架子上也掛滿了人。一輛突突車也能塞滿了人。出行條件是很不好的,但是這也擋不住印度人民強烈的出行意願,道路建設,車輛,運輸服務,這是多麼大的剛需!
印度人對環境很友好,牛經常上路,司機也不著急,喇叭都不按,不打擾牛,有人告訴我牛就好像母親一樣。天空中經常能看到很多鳥,在機場候機的時候,候機廳里時不時飛來幾只小鳥。路邊經常可以見到綠地、樹林,新德里沒有特別高大的建築,整個城市都掩映在綠樹叢蔭之中,令人印象深刻。
印度人服務意識很好,酒店,餐館,機場,商店服務員態度都很好,而且可以感受到大部分人是非常開心的,那樣的笑容和關心不是訓練出來的,是發自內心的開心。那些年輕的笑臉令人難忘。一個商店收銀的小夥子讓我印象特別深刻,我買了一個木雕的工藝品,小夥子很細心的問我要不要包裝一下,就拿出來泡沫紙開始仔細的包裹,一圈一圈的纏上去,這個包裹的動作,看他的神態就好像是自己在做一件工藝品一樣,包好以後,很開心的遞給我,就像一個小孩做好一件作品一樣!
印度人的節奏不快,不著急,服務人員在等待的時候特別有耐心。
在印度,各種語言不計其數,英語和印地語基本上大家都會,還會若干種本地的語言,一般的印度人大約要懂四、五種語言。一般印度人在工作中的共同語言就是英語,他們的英語能力比較強雖然發音很獨特。印度人可能是喜歡看書的,在紅路燈路口,道路擁塞的地段,也會有很多印度人穿行在車輛中兜售東西,有些食品,有些本地特色的東西,然而令人吃驚的是,有大約1/3的人是端著高高的一摞子書在兜售!印度書店出售大量的英文書籍,這些書籍都是根據英國版權規則在印度出版的,在印度當地以盧比銷售,折算人民幣後的價格基本和國內售價差不多。英語的語言能力可以使他們融入主流的英語世界,直接吸收世界上最重要的思想和知識。坦白的說,中文出版物的質量遠遠不能和英美出版物相比。這也給與印度人獨特的競爭優勢。
印度是非常多元化的國家,各種語言、宗教和文化並存,在課堂里也能看到包著大頭巾的錫克人。假期也很多,各種主要宗教都有全國性的節日。在各個邦,也有自己獨特的節假日。印度的假期安排是個矩陣,每個邦都不一樣,安排會議、各種活動的行程需要考慮的周到一些。
多元化的環境往往能夠使人的思想包容性更強,富有創造力。宗教對精神世界的探討精細入微,也使人具備很好的抽象思考能力。在印度,也經常能感受到英國人統治留下來的文化傳統遺產。這些特點,或許塑造了印度精英,使他們在印度和美國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印度人口眾多,貧富差距很大,很多人口比較貧困。也會有些人有些小動作、各種滑頭來謀些不正當經濟利益。總的來說,文化相對比較溫和,沒有太多暴力因素。
令人吃驚的是,印度也有超過2億穆斯林人口,超過了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
印度的安檢非常嚴格,出了坐飛機要檢查行李做人身檢查。每次進酒店都要查包做人身檢查。酒店的大門是關閉的,不對外開放。就是酒店自己的車進去,也經常要登記、檢查後備箱。公司所在的三個園區,車輛進出也要檢查,出示員工牌。出園區的時候,很多車輛也要查後備箱!機場和一些景點,都有很多持槍警戒的安全人員。印度人口眾多,也能看到眾多保安,經常是一群一群的。國內人力成本越來越高,看到印度現在這樣用保安和各種服務人員,而且都是特別年輕的面孔,也是讓人非常感慨的。
2016-01-18 廣州
Ⅲ 印度特色有哪些呢
印度特色有如下:
1、印度手抓飯
手抓飯是印度自古以來的飲食風俗,距今傳承了上千年,很多人認為手抓飯不文明,但這只是印度人的傳統習慣,就像美國人喜歡用刀叉,中國人習慣用筷子一樣。印度手抓飯的主要食材是大米、羊肉、牛肉和胡蘿卜,葷素搭配營養均衡。
Ⅳ 印度文化有一些歷史感,印度文化有哪些特色
相信大家對於印度這個國度充滿了相當新奇的神秘感,畢竟印度作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印度文明也在其發展的歷史演變過程當中續寫了燦爛的篇章,所以縱觀印度文化的發展歷程特點主要是歸納為以下幾種。
印度文明的特點之一,最主要還體現了它的多樣性,畢竟在歷史上的印度長期是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當中,而印度國內也是曾幾何時存在著多多少少的政治實體,甚至是印度國內影視擁有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等國家,此外印度的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體現了它的包容性,由於印度國內的不同種族以及不同的宗教群體,他們在歷史的演變過程當中相互依存,相互吸收異族文化所帶來的精華,最終也形成印度國內獨特的文化特色氛圍
Ⅳ 印度的特色有哪些
1、語言多樣
印度語言多樣性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國都無法與之匹敵的,雖說這一說法還存在爭議。印度1961年審查時共列出1652種語言,但其中有些只是更多地作為方言使用,還有一些語言自那以後就基本退出歷史舞台了。
2、大城市多
在印度的城市貧民窟,找水可是一項挑戰。世界十大城市中,僅印度就佔三個,中國也才有兩個。據聯合國資料顯示,印度德里是現今世界上第二大城市聚集區,孟買和加爾各答分別排名第七和第十。如今,德里及其鄰近的城市腹地總人口已超過2265萬,僅次於東京。
3、人口密集
據專家預測,印度人口總數在本世紀60年代將達到頂峰,並有望於2028年超越中國。聯合國數據顯示,印度人口或將在未來14年內趕超中國,屆時人口總數將達到14.5億,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對於許多印度人而言,成為世界第一大人口國將是一項值得驕傲的成就,意味著在與中國抗衡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4、選民多
每個選民的手指上都有一個的特殊墨水記號以保證一人一票。印度一直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自詡(中國的選民則不能直接選舉國家元首),據統計在2009年議會大選中共有4.17037606億選民參加投票,出席率略低於60%。
5、芒果產量豐富
印度的芒果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40%。印度是當今世界最大的芒果生產國,同時也擁有世界最大的芒果消費市場。對於很多人來說,在炎炎夏日裡,看到樹上顆顆碩大的芒果,實乃使人心曠神怡之事,官方稱芒果是印度的國果。
Ⅵ 經常能夠聽說印度的缺點,那麼這個國家的優勢和優點有哪些呢
一·市場規模與中國相當並且潛力巨大
我們一直以來,從網上看到的印度人總能給人以娛樂至上的感覺,每次都能讓人笑得噴飯,除了扒火車、玩摩托、摔各種戰斗機,印度人的精神也是讓其他人望塵莫及的 。我們總是叫人家阿三,但是根據數據調查顯示印度雖然在很多領域落後於中國,但印度市場成為印度崛起的一大底牌。在吸引外國投資領域,印度首次以630億美元的數字超越了中美兩個世界大國,這不禁讓印度暗自酸爽了一把。
這倒不是主要的,主要在於印度年輕人的比重遠遠大於我們,每年的就業人數至少1000萬人,大多是18歲左右的年輕人。相較中國,印度人口的優勢恐怕在今後幾年會凸顯出來,而中國老齡化的趨勢在發展。
Ⅶ 印度三大特色有哪些他們具體包括什麼
最近很多人問這個印度的三大特色是什麼,其實還是比較簡單的,那就是從這個吃喝住行開始說起,下面就簡單的來說說印度的三大特色吧,感興趣的可以一起來看看。其實印度還是一個比較多元的國家的,很多地區和其他的地區的很多東西都是有區別的,所以下面說的不對的也請見諒了。
2、手抓飯
手抓飯也是印度的一大特色,而且還要用上廁所不洗手的那一隻手來吃,才更加的有味道,哈哈,你懂的。不過說真的,印度的手抓飯有的還真的不錯的,它的味道還是蠻美味的。
3、拋餅
拋餅在印度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食物,非常的有特色,而且比較的好吃,主要是吃一個就能很飽腹了,對於貧民窟的人來說不錯的東西。
Ⅷ 印度文明有什麼特點
印度文明的特點:
1、宗教性。
印度歷史上曾先後產生並流行多種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均起源於印度。此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和瑣羅亞斯德教等在印度都有自己的信徒。多種宗教在印度的長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濃郁的宗教性,宗教生活和宗教文化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中心。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都在印度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宗教文化。古代印度的凝聚力量主要是宗教,宗教以外的凝聚力是較微弱的。宗教的統一作用還表現在民族認同上。在印度,宗教不僅是一種信仰和一種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民族認同,人們生活的重心不在國家政治而在宗教上。印度人曾經容許無數民族的統治者君臨其上,很大的一個原因在於他們不大在意什麼人來統治、剝削他們——無論是本地人或異邦人。對他們而言,要緊的是宗教而不是政治,是靈魂而非軀體,是無數的來生而非暫駐的今生。
2、多樣性。印度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內處於四分五裂狀態,印度的歷史猶如一條長河,在它的大部分時段里,都是水流湍急而混亂,只在少數幾個時段水面平靜而寬闊。非常粗略地說,印度在歷史上統一與分裂的時間之比大體是三比七。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無論北印度或南印度都存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政治實體,它們之間長期征戰不已,相互吞並。印度歷史上只有前述三個帝國的統治超過了次大陸半數的土地,其他王朝都只能稱其為地方性政權。即使是這三個大的王朝,也從來沒有完全統一過次大陸,仍有諸多小王國未歸在帝國的版圖內。號稱統一了全印度的孔雀王朝,實際上也只不過是以宗主權加在原來的統治機構之上而已。阿育王從來沒有自稱過「印度之王」,而只稱自己為「摩揭陀王」,並把其廣大的領土稱為「征服之地」。所以,印度文明呈現出舉世罕見的多樣性。印度還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操不同語言並信仰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產生了不同的文化。
3、包容性。印度文化從來就不是凝固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吸收異族文化的過程中發展和豐富起來的。印度歷史上屢遭外族入侵,它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為外族征服的歷史,印度的文明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地接受異質文明挑戰、不斷與異質文明交流的歷史。
總的來看,古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印度文明在近代的衰落不過是一時的歷史現象。隨著印度經濟和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相信印度文化也終將像中國文化一樣大放異彩。
Ⅸ 以宗教為中心的印度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其中,印度的宗教是其最大的代表之一,整個印度次大陸遍布無數美麗的宗教建築。那麼,關於這樣的以宗教為中心的印度文化,會有什麼樣的特點呢?一起到印度文化中看看。
1、 印度文化為三方面內容即以宗教為中心,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和以詩代史三方面。
2、 以宗教為中心:印度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雕刻都以宗教為中心,其表現形式和內容也都與宗教有關,連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也都是在宗教的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為此,世界學術界在研討印度文化的最大的特點是什麼這個問題時都會毫不猶豫地說是宗教,宗教融於印度文化之中,無宗教就不成其為印度文化。
3、 在學術界也有人稱印度的某些文學作品為純宗教文學作品。世人熟知的《五卷書》這部聞名全球的寓言故事集,也是宗教人士為後代創造的,字里行間流露出宗教的情感,宣揚的是宗教精神。
4、 印度偉大的民族英雄—聖雄甘地,在領導全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他從印度教的「堅持真理」、「戒殺」和「自製」的信條中衍生了非暴力思想,堅信非暴力思想的宗教道德力量最終將使本質上熱愛主義的英國殖民者改正自己的錯誤。他運用宗教學說鼓動人民參加反英運動。這種山宗教思想激發起來的愛國熱情,犧牲精神和民族自尊心,其力量是無比巨大的,它迫使英國殖民者不得不放下武器,同意印度獨立。
5、 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如果分析研究印度的古、現代戲劇,電影和音樂舞蹈等劇本,不難發現—個規律,即大多以大田圓結尾。而從內容上分析都貫穿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的思想,其中不時反映出仁愛互助的精神。實際上這是由於受了印度佛教,思想的影響。所以在國內學術界也不乏有人認為印度戲劇、電影,音樂、舞蹈中的六團圓結局是佛教從修養上強調了現實生活中的宗教實踐,不同於基督教僅勸導人們消極地等待死後靈魂升天的悲觀主義,而是注重精學勤修。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6、 實際上,佛教這一思想的產生,是在與婆羅門教森嚴的種姓制度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婆羅門維護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遭到低級人民的強烈不滿,佛教便在這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
7、 由於佛教的興盛與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受佛教影響的文化繁榮起來。無淪是在政治、哲學、文學,藝術、雕刻、音樂,舞蹈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都留下了佛教的烙印,即便是卷土重來的印度教(亦稱作新婆羅門教),也或多或少地繼承了佛教的宗旨。
8、 雖然恢復了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但是,佛教文化所形成的特點已無法改變,只能保持現狀或任其發展下去。佛教的哲學,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的仁愛犧牲精神,因果關系,超脫苦修。樂於施捨,印度教也加以吸取。所以,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若要研究印度文化,必須重視研究佛教文化對印度文化的貢獻和影響。
9、 以詩代史:印度文化另一個特點是以詩代少,眾所周知,印度人至今尚未寫出—部完整的屬於全印度人民的歷史書,目前印度最權威的歷史書是《高級印度史》,由R·C·與字達、H、C·賴喬杜里和卡利金爾·達塔合著。但是,從全面整體的觀念來考這本書,也還不是屬於全印度的歷史書,況且史料尚缺乏,有不少是以傳說和神話為依據的,有些地方也沒有經過嚴格的考證。
10、 那麼,印度為何寫不山一本完整的屬於自己的歷史書呢?這與古印度人善於以詩代史有關,由於印度獨特的氣侯和地理環境,古印度人富於幻想,愛作詩,他們往往把古代歷史上的大事記和英雄人物加以改編,並與豐富多彩的神話故事混在一起,寫成一本本長詩加以傳頌。天長臼久,致使後人分不消哪是詩哪是史了。
11、 印度最為著名的兩人史詩《羅摩衍耶》和《摩訶婆羅多》就是以詩代史的代表作。為此,世界學術界稱這兩部文學巨著是印度的古代史書。經過學術界多年的考證,《羅摩衍那》產生於印度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歷史階段,詩中描寫的人與事都是那時代的人與事。
11、 例如,「詩中宣揚的道德教條,已經是封建社會的東西,羅摩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他持以為生的是農業,而羅波那則代表沒落奴隸主,他以吃內為生,進行游牧活動。從民族矛盾來看,羅摩皮膚是黑色的,是原始印度人的代表。而羅波那,雖然名義上是一個羅剎,實際上是一個婆羅門,他是外來雅利安人的代表。整個一部《羅摩衍耶》歌頌的是新興地卞階級,而通過一夫一妻制,強調女子的貞節,表現了作者對王位繼承的純潔性的關心」。
12、 《摩訶婆羅多》這部世界—上最長的詩,實際上是把寫古印度王國(相當於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紛爭的史實,那個時代正是印度次大陸上林立著為數眾多的小王國,大小王國為了稱雄一方,你征我戰。所以,國內外學者都認為,《摩訶婆羅多》不是一部單純的史詩,反映了古印度很長一個時期內的社會心活和思想面貌。
13、 詩里不但有那個時代的人與事的傳說,還有印度教的教規和法典,以及古印度哲學思想流派形成的記載;另外,詩中還有治國之道,包括政治、法律、道德、風俗等也佔了相當大的篇幅。所以,印度學術界亦稱《摩訶婆羅多》是古印度的—部網路全書。
以上的就是關於以宗教為中心的印度文化的特點是什麼的內容介紹了。
Ⅹ 請問印度有哪些特點
我們可以從三點去看印度的特點:
1.以宗教為中心
印度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雕刻都以宗教為中心,其表現形式和內容也都與宗教有關,連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也都是在宗教的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為此,世界學術界在研討印度文化的最大的特點是什麼這個問題時,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說是宗教,宗教融於印度文化之中,無宗教就不成其為印度文化。
印度偉大的民族英雄—聖雄甘地,在領導全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巾,他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也源於印度宗教思想的仁愛主義,他是從印度教的「堅持真理」、「戒殺」和「自製」的信條中衍生了非暴力思想。聖雄甘地堅信非暴力思想的宗教道德力量最終將使本質上熱愛主義的英國殖民者改正自己的錯誤。甘地始終認為,「政治上一旦失去宗教也就失去了靈魂」。他運用宗教學說鼓動人民參加反英運動。這種山宗教思想激發起來的愛國熱情,犧牲精神和民族自尊心,其力量是無比巨大的,它迫使英國殖民者不得不放下武器,同意印度獨立。
2.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
我們如果分析研究印度的古、現代戲劇,電影和音樂舞蹈等劇本,不難發現—個規律,即大多以大田圓結尾。而從內容上分析都貫穿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的思想, 其中不時反映出仁愛互助的精神。實際上這是由於受了印度佛教,思想的影響。所以在國內學術界也不乏有人認為印度戲劇、電影,音樂、舞蹈中的六團圓結局是佛教從修養上強調了現實生活中的宗教實踐,它不同於基督教僅勸導人們消極地等待死後靈魂升天的悲觀主義,而是注重精學勤修。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實際上,佛教這一思想的產生,是在與婆羅門教森嚴的種姓制度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雖然,婆羅門教不設廟宇,不拜偶像,但是都派生出私人日常生活到國王即位的一套非常繁瑣的理論和祭神儀式,婆羅門祭司被稱為「人間之神」,是知識的壟斷者和人間生活的指導者。他們是人上之人,為第一種姓,其餘的則為第二、三、四種姓,種姓的高低決定一個人的生活和在社會上的地位。公元前6世紀,作為國王和武土的第二種姓剎帝利的力量不斷強大,第三種姓吠舍也在商業活動中掌握了大量的財富,作為第四種姓的首陀羅和排除在種姓之外的奴隸-賤民,他們都對婆羅門傲慢和不勞而獲強烈不滿,反對婆羅門維護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佛教便在這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佛祖釋迦牟尼反對婆羅門的種性制度,強調梵我不二,苦身修行。主張四姓平等,取消種姓制度,佛教便由此興盛起來。特別是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偶導下,佛教發展到了極盛時期。由於佛教的興盛與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受佛教影響的文化繁榮起來。無淪是在政治、哲學、文學,藝術、雕刻、音樂,舞蹈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都留下了佛教的烙印,即便是卷土重來的印度教(亦稱作新婆羅門教),它也或多或少地繼承了佛教的宗旨。雖然它恢復了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但是,佛教文化所形成的特點,它已無法改變,只能保持現狀或任其發展下去。佛教的哲學,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的仁愛犧牲精神,因果關系,超脫苦修。樂於施捨,印度教也加以吸取。所以,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若要研究印度文化,必須重視研究佛教文化對印度文化的貢獻和影響。
3.以詩代史
印度文化另一個特點是以詩代史,印度至今沒有自己的完整的歷史書。那麼,印度為何寫不山一本完整的屬於自己的歷史書呢?這與古印度人善於以詩代史有關,由於印度獨特的氣侯和地理環境,古印度人富於幻想,愛作詩,他們往往把古代歷史上的大事記和英雄人物加以改編,並與豐富多彩的神話故事混在一起,寫成一本本長詩加以傳頌。天長日久,後人分不清哪是詩哪是史了。印度最為著名的兩人史詩《羅摩衍耶》和《摩訶婆羅多》就是以詩代史的代表作。為此, 世界學術界稱這兩部文學巨著是印度的古代史書。經過學術界多年的考證,《羅摩衍那》產生於印度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歷史階段,詩中描寫的人與事都是那時代的人與事。例如,「詩中宣揚的道德教條,已經是封建社會的東西,羅摩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他持以為生的是農業, 而羅波那則代表沒落奴隸主,他以吃內為生,進行游牧活動。從民族矛盾來看,羅摩皮膚是黑色的,是原始印度人的代表。而羅波那,雖然名義上是一個羅剎,實際上是一個婆羅門,他是外來雅利安人的代表。整個一部《羅摩衍耶》歌頌的是新興地卞階級,而通過一夫一妻制, 強調女子的貞節, 表現了作者對王位繼承的純潔性的關心」。《摩訶婆羅多》這部世界—上最長的詩,實際上是把寫古印度王國(相當於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紛爭的史實,那個時代正是印度次大陸上林立著為數眾多的小王國,大小王國為了稱雄一方,你征我戰。所以,國內外學者都認為, 《摩訶婆羅多》不是一部單純的史詩,它反映了古印度很長一個時期內的社會心活和思想面貌。詩里不但有那個時代的人與事的傳說,還有印度教的教規和法典, 以及古印度哲學思想流派形成的記載;另外,詩中還有治國之道, 包括政治、法律、道德、風俗等也佔了相當大的篇幅。所以,印度學術界亦稱《摩訶婆羅多》是古印度的—部網路全書。
普吉島明哥
6396粉絲 · 312贊
搜索
印度十大殘忍習俗
怎麼辨認婆羅門
一張圖看懂佛教體系
印度發生過什麼變化
什麼是種姓制度
佛教和印度教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