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有多少宗教
印度宗教包括:印度教(HINDUISM)伊斯蘭教(ISLAM)基督教(CHRISTIANSM)錫克教(SIKHISM)佛教(BUDDHISM)耆那教(JAINISM)主要
只要是世界上有的宗教,印度差不離都有。總之,從印度的歷史、文化、風俗到社會、經濟、政治等各個方面無不折射出宗教的輝光。印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宗教王國」,人稱「宗教博物館」.可以說,印度是:有戶必有神龕,有村必有寺廟。
印度教(HINDUISM)
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於公元8世紀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羅門教。它綜合了多種信仰,沒有單一的信條,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論。印度教還是一種哲學和生活方式。它宣傳因果報應和人生輪回。印度教還主張非暴力,不殺生。印度教有種姓制度。根據這一制度,人被分為四個等級,且生來就決定。四個種姓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伊斯蘭教(ISLAM)
印度有12%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公元8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印度。15-18世紀莫卧兒帝國統治期間,伊斯蘭教被定為印度國教,迅速發展,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印度穆斯林以遜尼派為主。伊斯蘭教對印度宗教、社會、風俗和文化藝術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分布於印控查謨和克什米爾、阿薩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爾等邦。
基督教(CHRISTIANSM)
印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據說在公元1世紀就已經傳入印度。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多達數百萬。現在,喀拉拉邦的基督教徒最多。基督教在印度有幾個分支,如敘利亞教會、倫敦教會、丘奇教會、婦女教會以及兄弟教會等。基督教對印度社會和文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錫克教(SIKHISM)
印度有1.9%的居民信奉錫克教。「錫克」在梵文里的意思是「學生」、「弟子」、「信徒」。錫克教徒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德里和哈里亞那邦。該教於15世紀末由拿納克創立。錫克教原屬印度教,後發展為獨立的宗教。該教祖師稱為「古魯」,共有十位師尊。錫克教提倡平等、友愛,強調實干。十七世紀高文德·辛格祖師提倡五K的裝束以示與其他教徒的區別。五K即木梳(KANGHA)、長發(KESH)、劍(KIRPAN)、內褲(KAOHHA)、手鐲(KARA)。
佛教(BUDDHISM)
印度有0.8%的居民信奉佛教。佛教於公元前6世紀發源於印度,喬達摩是該教的創始人,是印度、尼泊爾交界處一小國王子,釋迦牟尼是教徒對他的尊稱,意即釋迦族的「聖人」。由於印度教的興盛,佛教內部紛爭以及頻繁的外族入侵等原因,公元八、九世紀以後佛教開始衰微,到13世紀幾乎消亡。1956年印度政府曾利用佛陀涅磐2500年慶祝之機,吸收了500萬「賤民」加入佛教。但現在在印度信奉佛教的人已寥寥無幾。佛教在中印兩國文化交流史發揮了重要作用。
耆那教(JAINISM)
印度有0.4%的居民信奉耆那教。該教產生於公元前6-5世紀。耆那的意思是勝利者。該教弟子尊稱創建者為偉大的英雄,即大雄。該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於宗教,認為正確的信仰、知識、操行會導致解脫之路,進而達到靈魂的理想境界。該教是一種禁慾宗教,其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耆那教徒不從事以屠宰為生的職業,也不從事農業。主要從事商業、貿易或工業。耆那教不講究信神,但崇拜24祖。
『貳』 印度那個教的女人地位最底
在印度,女人的地位是很低的,至少從表面看是這樣,除了在國際化的機場能看到女性服務員,無論是酒店的服務員,商店裡的店員,全是清一色的男人,女人,只是走在路上的風景,極其罕見。
在小鎮的路上,常常看到頭頂水罐和乾材的女人,窈窕的在路邊走著,那一身紅紗飄逸的窈窕女子,構成了入詩入畫的景色。 在工地里搬石頭的、修馬路的、田間勞作和放牧的都是穿著艷麗衣衫的女人。在可以剝掉一層皮的陽光下勞動,怎麼有這么多女人的身影?不知印度的男人都干嗎去了,女人的地位亟待提高啊。 印度女人喜歡在印堂中間點有吉祥痣,其顏色不同,一般為硃砂,形狀各異,在不同情況下表示不同意思,它是喜慶、吉祥的象徵。結了婚的女人還要在頭發中分處抹一道硃砂,表示已婚。
『叄』 歷史中最早的教會是什麼
應該是猶太教…據說是個古教
簡單的分析一下四個古老文明:
古巴比倫(今中東一帶)是猶太教的發源地、公元前1013-973,大衛的而且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造了「第一聖殿」。
古埃及似乎沒有教會…、
古代中國教會是道教,雖然說,道教的起源應該在3500BC,
但是道教的真正成為一個宗教卻在東漢(25~220年)。
古印度是印度教的發源地,但印度教創立於公元8世紀
……從以上內容得以得知,第一所教會應該就是耶路撒冷猶太教的「第一聖殿」。
不過…如果說「原始信仰(崇拜日月動物自然等等、有可能為此建立祭壇)」
也算是一種宗教。。而且他們的祭壇也算是「教會」。。那……一切就另當別論了…
『肆』 印度宗教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宗教的影響深入到它的社會與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這個國家及其絕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決定性的角色。 印度被稱為「宗教博物館」,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該教綜合了多種信仰,非常復雜。
伊斯蘭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蘭教。由於印度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印度已經超過印度尼西亞,成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國家。伊斯蘭教是在公元8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傳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紀後,北印的大多數王朝統治者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特別是莫卧兒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當多的伊斯蘭教建築。作為外來宗教的伊斯蘭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導致了一系列的宗教沖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時造成了宗教仇殺的慘劇。在現代,印度這兩個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錫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於印度的宗教,不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基督教、祆教、猶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響的宗教,但人數稍少。 盡管宗教在印度的影響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無神論和不可知論。
社會情況
印度是一個政教分離的國家,堅持世俗主義。但是,宗教對其政治具有巨大的影響。在印度,絕大多數人都信奉宗教。根據199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蘭教。此外,還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錫克教徒,佔1 .99%;佛教徒,佔0.77%;耆那教徒,佔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猶太教的信仰者約佔0.43% 。目前,各種宗教信徒的人口構成已發生一些變化,但基本格局依然如故。
印度教
印度教神廟
印度教信眾超過人口的82%,也就是說多達8億以上的人口信奉該教。印度教由大約形成於公元前10世紀的婆羅門教發展而來。印度教是多神教。據說,印度教的神有3.33億之多 。印度教經典繁多,教義十分繁雜,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論,也有一些無神論的思想。它既是一種禁慾的宗教,又是一種縱欲享樂的宗教,而在實際生活中,它則變成一種哲學、一種生活方式和一種風俗習慣。正如馬克思所說:「這個宗教既是縱欲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慾主義的宗教;既是林加(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印度教的組織形式比較鬆散,但也有一種獨特的社會組織形式,即所謂的「種姓制度」。這種制度的典型特徵是:社會分隔、等級制度、飲食與社交限制、不同集團具有不同的世俗和宗教權利、職業世襲以及內婚制和順婚制(即高等種姓的男子可娶較低種姓的女子,反之則被視為大逆不道)。印度教的宗教儀式相當繁復。一個正統的印度教徒一生中要經過家庭祭祀和公共祭祀的16種聖禮。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建築
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地位僅次於印度教,信奉者約有1 .2億左右,公元8世紀前後由阿拉伯傳人印度。15——18世紀莫卧兒帝國時期,伊斯蘭教在印度得到迅速發展,並被定為國教。作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工具,伊斯蘭教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不少印度教徒特別是那些低種姓的印度教徒,由於傾慕該教教友平等的思想,紛紛改宗信奉,當然也有一些是被迫改宗的。現在,印度的穆斯林主要集中在北方邦、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和安得拉邦,80%屬於遜尼派。
基督教
基督教傳統服飾
基督教信徒超過2000萬,是除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以外信眾最多的宗教。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為最,其次分布在印度東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傳,基督教於公元1世紀時就已傳到印度。由於基督教主張「只有一個上帝」、「人皆平等」、「人皆兄弟」,因此在種姓制度盛行的印度頗受歡迎,不少低種姓的印度教徒皈依該教。另外,由於傳教士的說教和教會的善舉(如在落後地區修路架橋、建立醫院、學校、孤兒院等),影響不斷擴大。
錫克教
錫克教大金廟
錫克教是在伊斯蘭教影響下經過改革的一個印度教教派。它原是印度教一個反對種姓的支派,是對婆羅門統治和教義的一種反叛,後來又在反對穆斯林的統治中形成了軍事力量。它的產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方面的影響,可以說是兩大文化融合的產物。創立者是那納克(生活於1469—1538年間)。該教強調信仰唯一的真神,認為各種宗教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主張業報輪回,提倡修行,但反對印度教的祭祀制度和一切形式的禮儀,反對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反對種姓制度,反對寡婦殉葬和重婚,主張消除教派間的對立和沖突。錫克教的主要特徵可概括為「四反五K」。「四反」,即反對禁慾,反對繁瑣的祭祀禮儀,反對多神論,尚武但反對強權政治。「五K」是錫克教徒畢生實踐的五件事的印地語縮略語,即Kesh(蓄發留須);Kanga(佩戴長梳);Kachh(包裹頭帕),Kara(右手戴鋼鐲);Krpan(身配短劍)。錫克教徒男子名字後面均加「辛格」(意為獅子)二字,以勇猛彪悍著稱。
佛教
佛教
佛教是其誕生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達毗羅衛王國(今屬尼泊爾),由始祖釋迦牟尼於公元前6世紀創立的。佛教在印度曾獲很大發展,一度近乎普及整個次大陸。孔雀王朝時達到鼎盛。當時,阿育王大力推行佛教,實行「大法」,使得佛教空前發展。貴霜王朝時代,佛教仍有發展。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開始急劇衰落。19世紀開始出現復興,20世紀50年代以來僧眾人數有所增加,但總的來講,勢力比較弱小。
耆那教
耆那教巨型石雕像
耆那教創立時間與佛教相仿,也是公元前6——前5世紀前後。它是當時反對婆羅門教的主要思潮之一,後分裂為天衣派(裸體)和白衣派,中世紀時得到廣泛傳播,一直保存至現代。耆那(Jain)本身的意思是勝利者,是該教傳說中的人物筏陀摩那的稱號。耆那教在印度一直得到穩步發展,這一點與佛教的情況完全不同。據統計,該教在全印共有4萬多所寺廟 。近年來,它還向印度以外的地方傳播,在斯里蘭卡、伊朗、阿富汗和阿拉伯國家均有不少信徒。[2]
『伍』 印度聖女的簡介
印度有一種與其歷史一樣古老的傳統——來自賤民家庭的女孩子年紀輕輕便開始為寺院服務,成為印度教高級修士和婆羅門長老的性奴隸。她們被稱為聖女。
這些地位低下的鄉村女孩10歲時便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婚姻模式,將自己一生幸福都獻給了當地的神,為本村的村民進行宗教儀式和做祈禱。剛剛進入青春期,她們便在儀式和慶典上嫁給寺院 ,然後與教會僧侶共度洞房花燭夜。 聖女一般與家人生活在一起,在衰老之前一直為寺院服務。然後,就如同歐洲妓院老鴇的命運一樣,年老的聖女開始退居幕後,為下一代聖女出謀劃策。
據古代阿拉伯旅行者《中國印度見聞錄》中的記述,在印度也有類似的聖娼,稱為「神靈之娼」:一個婦人,如果事先許了願,那麼,當她生下一個美麗的女孩以後,就要帶著女兒,去到神靈面前,把她獻給神靈。此後,這個母親還要在街市上為她找一間房子,掛上彩簾,讓她坐在椅子上,等待來客。不論是印度人,或是外國人——如果他們所奉宗教的教義可以容許這種行為的話——只要付出一筆賞錢,就可以玩弄她。這個女子,靠了此等營生,把每次積攢起來的金錢,送去給寺院的方丈,作為資助寺廟的費用。
在印度,「聖女」可不是個體面的稱呼。盡管人們對她們恭敬畏懼,磕頭碰地;但是,誰都清楚,那些高高在上的姑娘,究竟在充當什麼角色。所謂「印度聖女」,既不是女王,也不是女明星;反倒是命運最為凄慘的苦孩子。但凡家裡有條件,誰肯把親閨女送出去,受人凌辱呢?這話聽起來別扭,說到底,還是印度古老的文化傳統使然。 遵照傳統,「印度聖女」全部來自賤民家庭,她們剛剛進入青春期,就被迫賣身於寺院 。人前,有個光鮮的名字遮羞——聖女;背後,不過是印度教高級僧侶和婆羅門長老們免費的「性奴隸」。這種醜事兒瞞不了人,所以,走進寺院 ,向神靈獻身的少女,註定要出賣青春和肉體,也註定要過一輩子沒有婚姻的奇特生活。
『陸』 特里莎修女的詳細介紹
1910年,特里薩修女生於馬其頓一個富裕的家庭。12歲時萌生了做修女的願望,18歲遠赴印度受訓成為修女,27歲發終身誓願並升任女修道院院長。自38歲起,她開始了在加爾各答貧民窟為赤貧者、瀕死者、棄嬰、麻瘋病人服務的生涯。在她的心目中,窮人比富人更需要尊嚴,窮人在價值的等級中至高無上。40歲時,建立「仁愛傳教修女會」。她獲得過多個國際性獎項,1979年獲諾貝爾和平獎。1997年,這位身材矮小、廣受愛戴的修女,平靜地離開了人間。
貧民區學校
1948年,38歲的特里薩修女離開愛爾蘭的羅瑞托修道院,來到印度加爾各答。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脫下了羅瑞托修女穿著的藍色的道袍,改穿印度平民婦女常穿的白色棉紗麗。
特里薩修女是在車站後面的貧民窟展開工作的。這里到處是破爛不堪的小木屋和衣衫襤褸的臟孩子。有一天,一個說孟加拉語的小孩,向特里薩修女要東西,這個孩子只有一條腿,而且斷肢處還在流血。特里薩修女准備取葯給他包紮時,小孩卻說他想要吃的東西,邊說邊做出吃東西的樣子。此時她身上只有五個盧比,於是很抱歉地對小孩說:「我是個窮修女,我只能替你包紮傷口。」正准備幫他塗葯的時候,小孩突然抓過葯品,叫著「這個給我」,便拄著拐棍向貧民窟跑去。想了解究竟的特里薩修女緊跟著小孩跑進一個小窩棚,窩棚裡面漆黑一片,隱隱約約地可以看見木板上躺著一個婦女,在她身邊還有一個嬰孩和一個約五歲的女孩,三個人骨瘦如柴,目光呆滯,非常虛弱。她用孟加拉語與他們交談,知道了小孩叫巴布,八歲了,那個婦女是他的母親,患有結核病,窩棚里的另外兩個小孩是他的弟弟妹妹。特里薩修女只能把她所帶的維生素丸給了他們,那婦人十分感激,向她行合掌禮,並說:「這里邊還有生著病的老婦人,也請你看看她。」特里薩修女聽到這句話,內心受到了很大的震動:為什麼窮人會有那麼善良的心?自己患著病,還關心著別人呢!
那一天,特里薩修女連續看望了許多家庭,獨腿的巴布和一些小孩一直好奇地跟隨著她。巴布還請求特里薩修女第二天再來。
白天的經歷讓特里薩修女難以入睡,這些可憐的孩子們不但沒有飯吃,沒有衣穿,甚至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不會數最簡單的數字,將來長大了怎麼辦?要從根本上解救這些孩子,莫過於讓他們掌握知識!於是,在貧民區里辦一所露天學校的想法,在特里薩修女的頭腦中成熟了。
第二天,在一塊大樹下面的空地上,特里薩修女宣布那裡就是教室,地面就是黑板,願意念書的就坐下來。經過她的耐心說服,巴布首先坐了下來,接著又坐下了四個孩子。特里薩修女饒有趣味的講課,漸漸地吸引了他們,其他的孩子也慢慢地走近了大樹。等到第二天特里薩修女再次來到大樹下的時候,發現這里已經用破布、木板等物搭起了一座帳篷,坐在裡面的小孩也比昨天多得多了。巴布告訴她,「這個棚子是大家幫著蓋的,我把朋友都找來上課了。」
就在這簡陋的「教室」里,特里薩修女除了教孩子們一些簡單的讀讀寫寫之外,還教他們衛生常識,比如刷牙、洗臉、洗澡等。她還親自帶孩子們到井邊,一個個教他們如何洗澡。貧民窟的婦女們將這些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很快地,她們也仿效特里薩的做法,替自己的孩子洗澡了。
特里薩修女在貧民窟辦露天學校的事兒很快就傳開了,一個星期後,來聽課的孩子達到了一百多人,後來又增加到了五百多人。
加爾各答是印度貧窮人口聚集的城市。由於貧窮,棄嬰之多,景象之慘,實在是人世間少有的。繼興辦貧民學校之後,特里薩又和別的修女們一起,承擔了收養那些骨瘦如柴、疾病纏身、先天殘疾的棄嬰的工作。
修女們不僅收養丟棄在修道院門口的嬰孩,還抱回了其他地方所見的棄嬰,有些窮人甚至還將自己養不起的孩子也送過來。棄嬰收養的數目越來越多,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於是購買葯品、奶粉及糧食的經費就出現了經常的短缺。但奇怪的是,每當發生這種短缺的時候,必定會有人送來金錢、食品、葯品、衣服等,幫助她們渡過難關。
臨終關懷院
在印度之外,特里薩修女和她的同道們廣為人們所知,是在她們為垂死者的服務被報道後開始的。在大部分人眼中,喂哺營養不良的兒童,給窮人送米送飯之類的事,並沒有什麼特別;但是在一個人口爆炸到讓人絕望的國度中,為一些即將要獻給死神的,只能再活幾小時或幾天的人建造家園,則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因為,在世界的任何其他地方,你都找不到特里薩修女在這項工作上所顯示的那種精神——對任何苦命人的無條件的尊重。
記者邁克爾·左美士曾經介紹過特里薩修女在加爾各答的第一間臨終關懷院,他說:一天,有一個垂死的人躺在緊靠甘貝爾醫院外面的路上。特里薩修女試圖把他送進醫院,但是,當她拿著葯物從葯房跑回來時,那個人已經死了,躺在地下的他無一人問津。特里薩憤怒了,她說:「他們對貓,對狗,都比對自己的同類兄弟好。如果是他們自己心愛的寵物,他們絕對不會讓它們這樣死去!」
特里薩修女經常會遇上此類事情。有一天,她發現一位老婦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破布裹著的腳上爬滿了螞蟻,頭上像是被老鼠咬了一個洞,殘留著血跡的傷口周圍爬滿了蒼蠅和蛆蟲。特里薩替老婦人測量呼吸與脈搏,發現老婦人似乎還有一口氣,就趕緊把老婦人送到了附近的醫院。醫院得知是位無家可歸的老人,便不予接收,但特里薩修女態度堅決:「老奶奶是否有救的責任不在醫院,但作為醫院想辦法給予治療卻是必須的!」迫於特里薩修女的義正辭嚴,醫院才對這個垂死的老婦人予以治療。
特里薩修女決定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善這種狀況。因為,街頭上的死屍何止一具,每天早上在加爾各答的街道上收集屍體,就如同收集垃圾一樣。珍珠海貧民區的窮人們曾湊集錢財,為垂死的人蓋了一間等死屋,這僅僅是一間擺著兩張床的簡陋的屋子,卻有著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清心之家」。但這間等死屋很快就關門大吉了,這是由於附近居民的強烈反對,他們害怕聞到死亡的腐臭。
特里薩修女來到加爾各答市衛生部門,衛生部門的一位熱心的官員接待了她,並帶她來到加爾各答著名的卡里寺院,寺院答應免費借出供信徒朝拜後休息的一處地方,給她們使用。
找到了這個為貧困的病人提供休養的場所後,僅僅一天時間,修女們就將二十多位最貧困、最痛苦的人安頓了下來。
一天,在離垃圾堆幾米遠的地方,特里薩修女發現了一副鬼一般的骨架,那幾乎是一副嶙峋的、被紙一般的人皮包裹著的骷髏,但他還有一息殘存,而蛆蟲已經開始侵蝕他的肌膚了。特里薩修女把老人搬進一間蓋了蔭篷的大堂,喂他進食,清潔他凄涼的、黏滿便溺的身體,還從老人的傷口裡清除蛆蟲。
「你怎麼能夠忍受我的臭味?」那衰弱得要死的人輕輕地喘道。
「比起你身上的痛苦,這根本算不了什麼。」她輕輕地回答。
老人很自信地嘀咕著:「你不是這里的人。這里的人不會做你做的事。」在垂死之際,他努力使自己微笑:「你是應當受到贊美的。」
「不,」她以微笑回報:「應當受到贊美的是你,你不要贊美我。」
還有一位老人,在搬來的那天傍晚就過世了,臨死前拉著特里薩修女的手,用孟加拉語低聲地說:「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謝謝了。」
正是這位貌不驚人的修女,曾經讓無數被世俗社會拋棄的人,在生命的最後幾個小時里,獲得尊嚴的補償。
麻瘋病康復中心
麻瘋病在民間又叫蠟燭病,因為患病後,人身體的某些部分會像被火燒熔的蠟燭,慢慢潰爛掉,直至最後死去。二十世紀中葉前後,這種病在印度十分猖獗,據當時估計,全印度大約有五百萬麻瘋病患者,僅加爾各答就有八萬之多。
整個社會對麻瘋病充滿恐懼:病人被家人遺棄,流落街頭或躲藏荒郊野外,或被困在山洞中;而一些健康的人見到麻瘋病人,也會趕緊躲避甚至會向他們扔石塊;警察見到了麻瘋病人,甚至持槍要他們抓去投入到集中營……
一天,市政府衛生部門的一位官員找到特里薩修女,希望她的「仁愛傳教修女會」能協助照顧那些因麻瘋病而病倒在街頭的患者,政府可提供一個適當的地方,以便把患者集中起來。年輕的修女們感到為難,因為修道院的工作已經很多,除了貧民區學校、兒童之家,還有臨終關懷院,如今要再添一所麻瘋病人康復中心,已經力不從心。但是,特里薩修女很痛快地答應了這位官員,因為對她而言,無私的仁愛就是天主,她想得更多的是可憐的麻瘋病人。
1969年,在加爾各答郊外一個叫第達加的地方,由仁愛傳教修女會創辦的第一所治療麻瘋病的康復中心成立了。這是坐落在一塊緊靠鐵路路基的廢置的地皮上,用麻布袋、竹竿、鐵皮、瓦片等作為建築材料,再加上豐富的想像力構築而成的小屋,小屋的屋頂部分搭蓋在露天排水渠的木樁上。
特里薩和修女們開始找尋那些被親友和家人趕出家門的麻瘋病患者,經常走進散發著惡臭的破屋,驅趕麻瘋病患者傷口上蠕動著的蛆蟲和在傷口上舔食的蒼蠅,為他們注射葯劑,包紮傷口,撫慰他們那顆受到傷害的心靈。
第達加麻瘋病康復中心開始服務的那天,特里薩修女特地用手撫摸每一位麻瘋病人的身體和手,以此來表示對每位病人的關懷。她親切地對大家說:「請振作起來,天主絕對沒有拋棄你們,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吧。」那些潰爛掉手指頭的婦女,失去了雙腿的老人,爛掉了耳朵的小孩……頓時感到一股暖流通過全身,增添了戰勝病痛的信心。
但是,對於每位麻瘋病患者來說,醫學上的奇跡並不能同時把他們額頭上的「麻瘋病」刺青刮掉,治癒出院後的患者仍遭到社會上的歧視,沒有人願意僱用他們。所以,病人為了繼續留在受保護的醫院內,不惜撕破結痂的傷口……
面對著麻瘋病康復者在回歸社會時出現的種種現實問題,仁愛傳教修女會創辦的這些康復中心開始安排痊癒後的病人參加的職業訓練——讓一些病人從事為自己紡織綳帶,製造自己的葯囊之類的簡單工作;也有一些人在麻瘋病康復中心內的木工工場、造鞋工場、磚窯和小農庄工作,用他們自己的勞動保障自己的基本需要;或耕作自己的稻田和麥田,使他們自給自足。特里薩修女還弄來了一台舊式印刷機,讓病人們用它印一些傳單和報紙,藉此重新投入生活並賺點錢。為了能讓病人們過上與正常人相同的生活,每逢到了聖誕節,特里薩修女總要安排他們參加子夜彌撒,還組織他們演出話劇,協助修女們派發聖誕禮品,參加午餐音樂會,等等。
總之,住進康復中心的麻瘋病人,無論在哪一方面都能享受到正常人的樂趣,都能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他們重新享有了正常人的尊嚴。
摘自《仁愛一生》屈雅君等編譯珠海出版社2002年1月版
特里薩修女的話:
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
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
-----特里薩修女
『柒』 印度寺院的聖女是什麼人,聖女的真正身份是什麼
說起印度這個國家,人們都直呼神奇,雖然也屬於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可是卻屢屢遭到入侵,最終原住民反而成為了最底層的階層,之後原住民卻始終不得翻身。這一切無疑得“感謝”印度的一個宗教了。
這種悲哀的現實在印度持續上演,雖然印度明面上也用法律禁止了這種招募“聖女”的行為,可是卻始終是屢禁不止。原因沒別的,印度教主要的作用就是維護種姓制度,種姓制度就是維護上層階級的利益,打消底層階級反抗的心思,雖然悲哀可是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畸形的維護了印度的穩定。也因此印度教的地位非常高,一些寺廟說話比政府還好用,可見思想的力量無疑才是最恐怖的武器。
『捌』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什麼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
一、印度教
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於公元8世紀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羅門教。它綜合了多種信仰,沒有單一的信條,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論。
印度教還是一種哲學和生活方式。它宣傳因果報應和人生輪回。印度教還主張非暴力,不殺生。印度教有種姓制度。根據這一制度,人被分為四個等級,且生來就決定。四個種姓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二、伊斯蘭教
印度有12%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公元8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印度。15-18世紀莫卧兒帝國統治期間,伊斯蘭教被定為印度國教,迅速發展,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
印度穆斯林以遜尼派為主。伊斯蘭教對印度宗教、社會、風俗和文化藝術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分布於印控查謨和克什米爾、阿薩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爾等邦。
三、基督教
印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據說在公元1世紀就已經傳入印度。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多達數百萬。現在,喀拉拉邦的基督教徒最多。
基督教在印度有幾個分支,如敘利亞教會、倫敦教會、丘奇教會、婦女教會以及兄弟教會等。基督教對印度社會和文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8)以前印度的女子教會叫什麼擴展閱讀:
印度的教派沖突:
印度近現代的教派沖突經常發生,而且屢屢釀成流血事件。其中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沖突最為突出。這裡面較典型的是阿約提亞的寺廟沖突。阿約提亞是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古城。
1528年,信奉伊斯蘭教的莫卧爾帝國皇帝巴卑爾下令在這一城內建了一座清真寺,而印度教教徒則認為阿約提亞是印度教毗濕奴神化身之一的羅摩王子生長的王宮所在地,並反對將清真寺建在羅摩廟上。
兩教信徒由此發生了較大的沖突。沖突持續了幾百年,一直延續到21世紀。如1855年,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的阿約提亞寺廟之爭導致了75人死亡。1992年,同一寺廟之爭又導致三干多人喪生。2002年,兩教在此問題上的沖突造成七百多人死亡。
印度其他地區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教派沖突也不時發生。古代印度在近現代演變成不同的政治實體,這與此地區的宗教對立及民族矛盾有著直接的關系。在英國殖民時期,南亞次大陸上形成的主要政治實體是相對統一的。
而在這個政治實體的統治區域,民眾的主要信仰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在這兩大宗教影響下,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與經濟的利益群體。
不同的利益群體有不同的政治要求,這種要求在遇到該地區內外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就出現了後來的政治實體分化。這是政治矛盾、民族矛盾與宗教派別矛盾融合在一起產生的結果。
『玖』 修女是做什麼的
修女是天主教會里志願獻身事主的姐妹們的統稱。她們過團體生活,屬於各自的修會。按各自修會的規定生活,有的隱修祈禱;有的在社會上服務,比如服務孤兒院、老人院、醫院甚至麻風病院;有的在教堂服務,比如彈琴、給慕道者講解信仰知識、帶領教徒祈禱等等。修女們的著裝都有自己的會服,各個修會的會服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是長袍加頭巾。 各修會團體有世界性的,也有地區性的。世界性的修會會規由羅馬教廷教宗批准,在世界各地設分會。比如,197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德肋撒(也稱德蘭)修女在印度建立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方濟各會、小兄弟會、巴黎外方傳教會、還有對中國科學教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耶穌會等等,都是世界性的修會;地區性的修會一般隸屬於某教區,由教區主教批准成立。目前中國只有地區性的修會,而且都是女修會。 有的修會只設男修會,有的修會只設女修會,有的修會分設男女修會。在男修會修道者稱為會士,會士可以是神父、主教,也可以不領受神職。比如明朝時來中國傳教的利瑪竇神父就是耶穌會士。現在中國還有一些老神父是會士。由於解放後中國政府的限制,男修會都撤出了中國,目前在中國只有女修會。 有志做修女終生事主的姐妹,首先要是一名天主教徒,就是必須接受天主教的信仰培育後領受洗禮。再向本堂神父提出修道的意向,經過本堂神父的推薦進入某一個修會學習。在修會,先要經過望會期,學習適應會規,學習適應祈禱的生活等等。能適應者正式進入修會,稱為初學修女,經過幾年培養後,宣發誓願成為正式修女。誓願一般包括神貧、貞潔和服從三願(有的修會還有另外的規定),誓願分為暫願和終身願,先發一年或三年誓願(暫願),期滿後可以續發暫願(稱為復願),直到准備好了宣發終身願。一般在發終身願前,修會會對這些姐妹進行一段時間的特別培訓,加深她們對信仰的認識,帶領她們祈禱,分辨自己的選擇是否來自主的召喚(教會將這些召喚稱為「聖召」),是否是自己自由的選擇。 修女想放棄獨身生活的話,暫願期滿就可以還俗。如果是宣發的終身願,需要教區主教(教區修會)或教宗(國際性修會)解除,才能還俗。最好,告誡一句,做修女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世界,服務世人,不是逃避現實生活。
『拾』 特蕾莎修女(南斯拉夫人)為什麼幫印度人而不是中國人
1,首先糾正你一下,她是阿爾巴尼亞人,不是南斯拉夫人。
2,她青年時代曾經被教會派駐印度,所以目睹了印度極端貧困的社會,所以立志救助印度貧民。
3,我國規定基督教和天主教自辦教會,不接受外國教會領導,特別是和梵蒂岡教廷的關系緊張,所以她也不可能來中國從事什麼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