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屬印度的介紹
英屬印度(英語:British India)是指英國在1858年到1947年間於印度次大陸建立的殖民統治區域,包括今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緬甸。自1858年開始,由於印度民族起義,英屬東印度公司完成之前的代管使命,並向維多利亞女王移交權力。1876年開始,這一政治實體的正式名稱為印度帝國(Indian Empire),並以此名發行護照。1877年,維多利亞女王正式加冕為印度女皇。英屬印度時期,很多領土並沒有由英國直接控制,而是名義上的獨立土邦。「土邦」由王公(Maharaja)、王侯(Thakur)和行政長官(Nawab)所統治,土邦領主們必須接受條約,並接受英王的共主地位和承認英王為領地的最高統治者。這種模式被稱為「附屬聯盟」(Subsidiary Alliance)。位於阿拉伯地區的亞丁自1839年成為英屬印度的一部分,緬甸則是從1886年開始,兩者先後於1932年和1937年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英國征服次大陸初期,英國統治區域,條約僅限於次大陸的部分,初期的殖民機構設於加爾各答,後來移治於德里。各國相繼獨立以後,獨立之前的關聯區域被廣泛地稱為英屬印度。法屬印度和葡屬印度僅限於次大陸沿海部分區域,這些區域分別由法國和葡萄牙進行殖民統治,獨立之後並入印度。英屬印度時期的1947年即印度建國初期,由於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二派矛盾與對立,印度分裂為二個國家——印度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這就是南亞歷史上著名事件——印巴分治。1971年由於地緣隔絕和種族差異,東巴獨立,建立孟加拉國。
『貳』 英屬印度的人口數據
英屬印度人口統計 (1941年) 地區 英文 面積(km²) 人口(人) 密度(人/km²) 省 (Provinces) 馬德拉斯 Madras 326,770 49,341,810 151 孟買 Bombay 197,987 20,849,840 105 孟加拉 Bengal 200,575 60,306,525 301 聯合省 阿格拉 United Provinces Agra 275,180 212,836 55,020,617 40,906,147 200 192 - Oudh 62,344 14,114,470 226 旁遮普 Punjab 256,641 28,418,819 111 比哈爾 比哈爾 Bihar Bihar 180,640 110,419 36,340,151 28,823,802 201 261 - Chota Nagar 70,220 7,516,349 107 中央省和貝拉爾 中央省 Central Prov. &Berar Central Prov. 255,309 208,689 16,813,584 13,208,718 66 63 貝拉爾 Berar 46,125 3,604,866 78 阿薩姆 Assam 142,323 10,204,733 72 西北邊境省 North-West Frontier 36,941 3,038,067 82 奧里薩 Orissa 83,393 8,728,544 105 信德 Sind 124,672 4,535,008 36 阿茲梅爾和梅爾華拉 Ajmer-Merwara 6,216 583,693 94 安達曼和尼科巴 安達曼 Andamans &Nichobars Andamans 8,140 6,496 33,768 21,316 4 3 尼科巴 Nicobars 1,645 12,452 8 俾路支斯坦 Baluchistan 141,041 501,631 4 古爾格 Coorg 4,126 168,726 41 德里 Delhi 1,487 917,939 617 潘特-皮普羅達 Panth Piploda 65 5,267 81 土邦與行政機構 (States & Agencies) 阿薩姆 Assam 32,137 725,655 23 俾路支斯坦 Baluchistan 206,024 356,204 2 巴羅達 Baroda 21,331 2,855,010 134 孟加拉 Bengal 24,367 2,144,829 88 中印度 Central India 134,802 7,506,427 56 恰蒂斯加爾 Chattisgarh 97,609 4,050,000 42 柯欣 Cochin 3,867 1,422,875 368 - Deccan & Kolhapur 28,153 2,785,428 101 古吉拉特 Gujarat 19,042 1,458,702 77 - Gwalior 67,361 4,006,159 59 海得拉巴 Hyderabad 213,191 16,338,534 77 克什米爾 克什米爾 Kaskmir inc.Feudatories Kashmir 213,048 181,049 4,021,616 3,945,090 19 22 - FrontierIllaqasin Gilgit 31,999 76,526 2 馬德拉斯 Madras 4,149 498,754 120 邁索爾 Mysore 76,296 7,329,140 96 西北邊境省 North-West Frontier 64,714 2,377,599 37 奧里薩 Orissa 47,011 3,023,731 64 旁遮普 Punjab 98,798 5,583,554 56 - Punjab Hill 29,461 1,090,644 37 拉傑普塔納 Rajputana 343,328 13,670,208 40 錫金 Sikkim 7,110 121,520 17 - Travancore 19,845 6,070,018 306 聯合省 United Provinces 4,558 928,470 204 西印度 Western India 98,145 4,904,156 50 全印度 - 4,095,851 388,997,955 95
『叄』 英國屬於印度時期,大量土邦王室為何後來突然就消失了
首先其實英國殖民了印度之後土邦王室們並沒有全部的消失,王室肯定是消失了,畢竟是完全殖民主義的印度,自然不會留下王室,而土邦王公們則是順英國者活,逆英國者死。
英國殖民政策之所以改變是因為東印度公司的殖民許可權被削減,英國王室直接管理了印度。改變之後的殖民政策規定英屬印度由550個土邦和英國人直管的殖民地組成。存留下來的土邦王公成為英屬印度的統治基礎。英國國王在之後同時是印度國王。所以說土邦王公並沒有消失,還有整整550個之多,只不過是服從於英國統治了而已。
『肆』 一戰時期印度人口,注意是擁有巴基斯坦和緬甸的整個英屬印度
根據1913年的統計,當時英屬印度人口約319500000人
英屬印度(British India)是指英國在1858年到1947年間於印度次大陸建立的殖民統治區域,包括今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緬甸,但不包括斯里蘭卡。
(註:網路上說1941年英屬印度人口1億6000萬是錯誤的)
『伍』 1840年雅片戰爭時,英軍來了多少人多少船他們是從哪來的
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
鴉片戰爭
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鴉片戰爭(Sino-British Opium War)改變了中國的歷史,也改變了香港的命運。
嘉慶中葉後,清朝的統治日趨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列強卻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主要目標。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外來的產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鴉片的泛濫,影響了民眾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道光延續自雍正以來的禁煙政策,但鴉片走私不但不見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態的發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覺。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討論禁煙的看法,朝野對禁煙的看法不一,最終打東道光帝的是當時湖廣總督林則徐的禁煙奏摺。林則徐一針見血地指出:若再聽由鴉片泛濫下去,則數十年之後中原再無可御敵之兵,也沒有可以充餉之銀。這種局面顯然是道光帝無論如何也不想看到的,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48)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林則徐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煙,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四月二十二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二萬余箱鴉片。中國的禁煙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應。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在林則徐的部署下,廣州軍民嚴陣以待。英軍無隙可乘,逐北犯廈門,也未得逞。又進犯並攻陷浙江定海,繼而又前往天津海口,將英國外交大臣的照會送交直隸總督琦善,琦善受命前往天津虎門口外的穿鼻,與英軍統帥談判,議定草約,稱為《穿鼻草約》。中國割讓香港,賠款六百萬圓,英國歸還定海,兩國國交平行等。清政府大為震怒,於是清政府於道光二十一年一月對英宣戰,並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率兵赴廣東作戰。次月,英軍攻佔虎門炮台,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琦善被鎖拿入京問罪。同年四月,廣州城郊三元里發生民眾自發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勇氣。
同年夏秋,英軍繼續擴大戰火,先後攻陷福建廈門,浙江定海,鎮海和寧波。皇侄奕經奉命赴浙江主持軍務,連遭挫敗,逃至杭州。道光二十二年,應軍攻陷吳淞口炮台,守將陳化成戰死。之後,英軍一度侵佔上海,寶山,又闖入長江,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江南重鎮---南京城下。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他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優惠國待遇等特權。美國,法國隨之也接蹱而至,先後脅迫清朝政府與他們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佔了澳門。
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中華帝國關閉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尖兵利炮打開。從此再也不能復合,美國總統泰勒隨即派全權大使乘軍艦到廣州,清政府已成驚弓之鳥,急忙跟他簽訂《望廈條約》。法國軍艦開到廣州海面示威,宣稱將北上攻擊舟山群島,道光帝連忙跟他簽了《黃埔條約》。幾個中國人聽都沒聽過的西方國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等,「一些中國曾經聽說過,或從沒有聽說過的彈丸小國,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下卷)他們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條約》中英國人一樣享有的特權。中華帝國頓時陷入半殖民地狀態。五千年來,從未受此侮辱。
第二次鴉片戰爭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進一步發展,要求有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他們越來越不滿足於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從中國掠奪到的權益,要求在《南京條約》的基礎上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1854年和1856年,英、法、美曾兩次以幫助鎮壓了太平天國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包括中國全境開放、鴉片貿易合法化等無理要求,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絕。隨後,英法兩國即策劃了一場新的侵華戰爭,以武力來達到其罪惡的目的。這就是英法共同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法國以1856年2月法國神父馬賴在廣西西林從事非法活動被殺事件作為侵華借口。英國則急不可奈地製造了一個發動戰爭的借口——「亞羅號」事件。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走私船,曾經在香港領過一張登記證,已經過期。1856年10月,中國水師在廣州附近登上亞羅號拘捕匪徒,遭到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的抗議。盡管兩廣總督葉名琛同意交還在亞羅號上被捕的中國水手,英方卻不予理睬。10月下旬,英軍突然發動進攻,佔領廣州以南沿江各炮台,並一度沖進廣州城內。由於力量不夠,1857年1月英軍從省河撤退,等待援軍。
1857年9月,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統率海陸軍來到香港。10月,法國全權代表葛羅也率兵到達。12月中旬,英法聯軍5000餘人發動了對廣州的進攻,29日佔領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廣東巡撫、廣州將軍等人投降敵人,在英法監視下組織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地方傀儡政權。
1858年4月,英法艦隊到達大沽口外海面。5月20日,聯軍發動進攻,大沽炮台在經過頑強抵抗後失陷。英法艦隊隨即溯白河(即海河)而上,到達天津。清政府慌作一團,立即派大學士桂良等趕往天津議和。在英法的威嚇下,桂良於6月下旬分別與英、法簽訂了可恥的賣國條約——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天津條約》規定:外國公使駐北京;開牛庄(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江寧(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僱用外人;外國傳教士入內地自由傳教;外國人往內地游歷通商;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來往;中國給英國賠款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在此以前,中俄、中美《天津條約》已先簽訂。
1859年初,英、法政府分別任命普魯斯和布爾布隆為駐華公使。6月中,英法公使率軍艦到達大沽口外,拒絕清政府從北塘登陸的指定,蠻橫地要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換約。6月25日,英法軍艦向大沽炮台發動進攻。經過整頓的大沽守軍奮起反擊,擊沉擊傷英法兵艦十餘艘,斃傷侵略軍四、五百名。英法聯軍狼狽撤出大沽口。
1860年4月,英、法全權代表額爾金和葛羅率大批軍隊再度開到中國。5月下旬,英軍佔領大連灣。6月初,法軍占煙台,完成了對渤海灣的封鎖。8月1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21日陷大沽炮台,24日佔領天津。清軍退守張家灣、通州(今通縣)一線。9月9日,聯軍向通州推進,21日在通州八里橋打敗清軍。次日,咸豐皇帝倉皇逃往熱河。10月初,聯軍佔領圓明園,在恣意搶劫破壞之後,又放火焚燒,一座世界上最瑰麗多姿的宮苑傑作就這樣毀於英法侵略軍之手。13日,北京留守當局向英、法投降,交出安定門,聯軍兵不血刃控制了北京城。10月下旬,清政府代表、恭親王奕欣與英、法代表先後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至此結束。《北京條約》規定:開天津為商埠;准許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給英國;發還天主教資產;對英、法賠款增加到800萬兩。
『陸』 印度原來是英國的殖民地嗎
1849年3月,印度全部土地都淪為英國殖民地。
『柒』 印度最高種姓「婆羅門」有多牛到底有多大威力
印度最高種姓婆羅門有多牛?這項特權連天龍人都羨慕
印度是一個神奇的國家,到目前為止,人們依然堅持這種看法。
然而,現在已經是信息高度透明的互聯網社會了。
3,婆羅門在印度社會具有最高優先權。
一位來自於印度的朋友說,和印度婆羅門打交道,絕對要小心翼翼,否則婆羅門有可能直接讓自己討厭的人人間消失,而且不用負任何責任。印度婆羅門對這種違法亂紀草菅人命的行為不僅沒有心理負擔,反而認為這是神的旨意。
現在的印度,雖然法律上廢除了種姓制度,可是實際上大多數地方依然延續著這個數千年的傳統。印度想要走向現代社會,不跨過這個坎,是不可能的。
『捌』 什麼時候英國侵略印度
1757英國侵略印度。
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
英國對印度的入侵
最晚被英國兼並的印度領土有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由於殖民者的種種不利政策,1857年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
1858年通過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並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英國人也正式結束了已無存在意義的莫卧兒王朝,將巴哈杜爾沙阿二世流放到緬甸。此後印度進入由英政府直接統治的時代。
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占整個印度面積的40%(有些省里也有土邦)。
以印度為根據地,在亞洲遏制俄國擴張的思想使一些英國官員致力於西北方向擴展英屬印度的疆域,結果引發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戰爭。1885年,印度國大黨成立。1906年組建全印穆斯林聯盟。英國人有意識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
在1885年以後,印度幾乎每年都有民族主義者的集會,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官僚顯然漠視印度人的訴求。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目標僅僅是避免出現飢荒。
1909年英國通過莫萊-明托改革法案,規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機構改選中實行分別選舉,此後教派政治成為制度,印度民族運動分裂。
『玖』 印度未獨立之前英軍駐扎在印度最多人數
假的!
英軍在亞洲陣亡了純白人就有3.6萬,加上英聯邦軍隊合計25萬。
所以英國在印度肯定不止3000人的。
英帕爾戰役中,有這么一句話「蒙巴頓接到--報告後,命令英第二師和第七英印師繼續向馬奧集中。。。」可見英國在印度肯定有至少2個師級部隊,一個師至少2萬人。還有英印師也有不少英國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