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玄奘西行取經的最終目的地是印度哪裡
唐玄奘西行取經的最終目的地是印度那爛陀寺。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六歲的玄奘,玄獎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玄奘邊學邊行,始進入中印度。
此後,玄奘一邊學習佛教經論,一邊巡禮佛教遺跡,先後經歷翠祿勒那、襪底補羅、揭若鞠閣等十多個國家,始至那爛陀寺留學,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
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
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
2. 唐玄奘是那一年去印度取經的
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余里。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 赤建國(今蘇聯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 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凈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 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仆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闍那 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恆河西岸之勒克 )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歷游五印 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 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 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庄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 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接著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3. 玄奘是不是第一個去印度取經的
《西遊記》中的唐信誠實善良,他一心向佛,為了去西天取得真經,他不怕千難萬險,信念堅定,但心慈的他卻又屢遭危險,常常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救,因為總是輕信他人,因此也會顯得有點膽小迂腐,並且鑒別能力很差。事實上,《西遊記》中的唐信在歷史中是有原型人物的,他就是唐代的玄奘大師,玄奘是中國乃至世界佛教的一大功臣,他也是我國古代所有西行求法高僧中成就最高,並最有影響力的大師。既然說他是唐他的原形,那他很可能也是中國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但對於這一猜測,後人有很多自己不同的看法。
古書記載
一些人根據古書記載,堅持認為玄奘就是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因為史書中明確地記載了玄奘的取經歷程。出家後的玄奘鑽研佛經,他訪遍了佛教名師,但因感到各派學說存在很多分歧,多年來在各地的所聞異說差別很大,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宗、地論宗兩家有關法相之說有許多相違之處,因此他渴望得到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希望能以此融會貫通一切,於是玄奘決心前往印度求法,但因得不到唐朝發放的過所(類似今天的護照),所以始終未能如願以償。公元629年,玄奘毅然決定由長安出發,子身一人穿行過沙漠,冒險前往天竺,他經過姑藏(今甘肅武威),走過敦煌,又穿越今天的新疆和中亞等地,在歷經艱險後,功夫不負有心人,玄奘終於到達印度。玄奘在印度跟隨並請教了許多著名的高僧,他巡遊了各方佛教聖地和學府,在那裡他學習並鑽研了大量的佛教著作,公元645年,他才返回長安,玄奘一個人整整行走了17年,他走過的路程長達兩萬五千千米,歷經一百多個國家,可以說,這樣的取經傳奇經歷在中國佛學史上史無前例。玄奘從印度回來時帶回了大量的梵文經典著作,他還將其在印度中亞地區的所見所聞及其感受寫成一本書,名為《大唐西域記》,在書中他詳細地介紹了印度各地奇異的風土人情和那裡的宗教盛衰史。《大唐西域記》不僅為後人研究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它也為今天的人們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據。如此說來,玄奘有著如此詳細的行程記錄,並且又被史書明確記載,這樣的高僧很有可能就是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
另類觀點
同時,也有很多人反對這樣的觀點,他們認為玄奘不會是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我國的佛教教義里,「西天」包含的意思是指真理存在的終極世界。佛教最初在印度恆河創立後,很快便向周邊的國家傳播,而佛教真正傳入我國,是從漢代的張騫出西域開始。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快了佛教的傳入。根據史書記載,最初來到中國的傳教者,並不是印度僧,而是以篤信佛教的中亞各國的西域僧侶為主。北大學者季羨林先生曾對此有過詳細的考證,最終證明,漢地最早的佛經並不是直接從梵文翻譯過來的,而是經過中亞古代語言轉譯過來的,並且由於在中國所翻譯出的經典大都是西域僧侶口譯過來的,完全按照西域自身的思想和語言習慣,這使得中國人接受起來很困難,更重要的是,這也使得佛經失了本真,教徒在鑽研時常常會發現其中很多地方都是自相矛盾的。在佛教盛行後,很多佛教徒都想去改變佛經失真的狀況,和玄奘一樣,他們決定西行求法,以此獲得中國與外國更多的佛教交流。在佛教盛行的西晉和唐代,這樣西行求法的人絡繹不絕,人數十分多,單據義凈大師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所列的人數就在60人左右。不過,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並且交通也極不便捷的情況下,從我國內地出發到印度無論是走陸路還是行海路,都不是一次容易完成的征程,至少要花費十年的時間,並且在途中還要經受千辛萬苦,基至可能會付出生命的代價。在我國佛教史傳的記載中,在前仆後繼的求法高僧中,到達目的地或學成而歸的人數量並不多,但這樣看來,玄奘大師只是這些幸運的少數人中最成功的一位,但這並不能證明他就是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
真正的第一人
如果說玄奘不是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那麼,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又會是誰呢?根據現存史料,很多人都認為最早西行求法的人應該是三國時代的朱士行。朱士行是三國時期的魏國僧人,他在少年時便出家了,入寺後埋首研讀經典,在他鑽研《道行般若經》時,發現裡面有很多口譯的經文並不順暢,很難理解並且還有多處已被刪減,於是他決定去西域尋找原本。朱士行歷經艱險,用了近二十年,終於找到原本梵文的《放光般若經》,他本想立刻將自己安好的經文運回中國,卻受到了當地學徒的阻撓,沒有辦法,只能由其弟子們送回洛陽,而朱士行卻終身未能返回漢地,在他80歲的時候病死在那裡。
這么多年來,關於誰是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的爭辯一直都沒有定論。但不可否認的是,不論誰是第一人,這些西行求法的高僧都為我國佛教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他們不畏艱險、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當今的我們學習。
4. 玄奘取經用了17年到達印度,玄奘從印度返回唐朝用了多少年
玄奘從印度返回唐朝用了2年。
公元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達長安 。這時,唐太宗為了遼東戰役,已駐蹕洛陽。太宗得知他回國,立即詔令在洛陽接見他。玄奘奉詔匆忙上路,當月二十二日啟程,二月初一在洛陽宮儀鸞殿受到太宗接見 。唐太宗深感欣慰,與玄奘並坐問道:「法師當年西去取經為什麼不報道朝廷得知」,玄奘說:「玄奘當去之時以再三表奏。但誠願微淺朝廷不蒙允許。無任慕道之至乃輒私行。專擅之罪唯深慚懼。」,太宗說:「法師出家後與世俗了斷,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
5. 玄藏法師去印度的時間
貞觀三年(627),從長安(今西安)出發(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批准。然玄奘決心已定,遂抱著「一睹明法,了義真文;要返東華,傳揚聖化」的宏圖大志,「冒越憲章,私往天竺」。),歷經4年至印度那爛陀寺,拜名僧戒賢為師,研習《瑜伽師地論》等佛經。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花了十九年時間到印度取經的玄奘,終於回到了長安。
6. 玄奘真的到過印度嗎 知乎
這是毋庸置疑的,有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記》和從印度帶回來的大量未曾翻譯的原著佛經為證。古代印度由於從來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歷經戰亂,他們已經沒有了歷史,他們把《大唐西域記》所所記載的內容當作他們的歷史。這些,還不足以證明玄奘到過印度嗎?
7. 唐僧取經的故事發生在我國哪個朝代
唐僧取經的故事發生在我國的唐朝時期。
玄奘在602年洛州緱氏出生,是唐代著名高僧,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
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
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7)玄奘在哪個時期到的印度擴展閱讀:
公元614年,玄奘剛12歲,那年正值隋煬帝選拔人才出家為僧,在考試那天,主考官鄭善果看到了年紀尚小還未出家的玄奘,便上前問他為何想要出家。
玄奘說出了久存心底的話: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鄭善果先前就很欣賞其容貌,此語一出,更讓他欽佩其豪言壯語。
而玄奘也是憑此被破例准許參加考試,最終也被破格錄取,玄奘從印度僧人口中得知納蘭陀寺戒賢極深的的佛學造詣,所以他決心去印度向這位高僧求法。
公元627年,玄奘好幾次向唐太宗申請通關文牒以便於西行,但都被拒絕,雖然如此,他還是下了決心:寧可西去而死,絕不東回而生。
在他27歲時,終於有了機會,讓他踏上了西行的道路。從此便開始了他十多年的西行游歷求法的生涯。玄奘一生鑽研佛法,也從中悟出了很多佛家道理,比如萬法唯識論。
他認為所有的外在世界都是由人們內心的意識而幻化出的影像,在實質上都是虛假的,不存在的。玄奘翻譯的佛法經典中還有一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句話告訴人們,色即是世間萬象,而空就是不實際,即是佛祖要我們放下對世間萬象的執念,無欲無求,萬象皆空,方能成佛。
8. 貞觀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主取經天竺位於今天的印度半島包括什麼什麼等國
高僧玄奘西行求法時,當時天竺指的是現在印度,和其他印度次大陸國家,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等的統稱。
高僧玄奘,西行求法,經過西域諸國後,才算正式進入天竺的地盤,按照大唐西域記,記載,他經過的國家分別是:濫波國、那揭羅曷國、健馱邏國、鳥仗那國、缽露羅國、呾叉始羅國、僧訶補羅國、烏刺屍國、迦濕彌羅國、半笯嗟國、曷邏闌補羅國、磔迦國、至那仆底國
闍爛達羅國、屈露多國、設多圖盧國、波理夜哩羅國
秣菟羅國、薩他泥濕伐羅國、宰祿勤那國、秣底補羅國、婆羅吸摩補羅國、瞿毗霜那國、堊醯掣哩邏國
毗羅刪拿國、劫比他國等等。
總計有104個國家,由於篇幅限制,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如果你確實需要詳細的名單,可以再私信我,我再給你一一列舉。
這只是玄奘西行求法經過的國家,他沒有經過的國家,一定也有不少,所以說,玄奘西行求法時,天竺也就是古印度,有許許多多的小國。
9. 唐朝的玄奘法師到印度大概走了多長時間
前後將近19年
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秋八月,玄奘從長安出發西行,出玉門(今甘肅玉門
關),年底到達了高昌(今新疆的高昌古城),次年越過海拔6000米左右的蔥嶺北隅凌
山(今天山脈藤格里山的穆蘇爾嶺),又經熱海之險,過素葉水、咀羅私等城鎮,折而
南下,縱貫今天的中亞南部和今天的阿富汗東北部,再向東經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到達
迦彌羅。然後,循印度半島北部東南行,中途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尼泊爾南部拜謁了佛祖
釋迦牟尼的故鄉和圓寂地。以後,他又遍游印度的東部和西部,並進入恆河以東今孟加
拉,再向南到今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的達羅昆荼,並一度進入印度腹地昌巴爾河流域。
後又西行到達今克什米爾南方查謨附近。
公元643年(唐貞觀十七年),玄奘經阿富汗東北部、轉東經今帕米爾高原西南的瓦
罕地區回國,於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回到長安。這時唐太宗下詔迎玄奘回唐,
盛況空前。"進京之日,空城出觀"。
10. 歷史上真正的玄奘西天取經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玄奘法師於公元629年從長安城開始出發到天竺,公元643年回到長安。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
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10)玄奘在哪個時期到的印度擴展閱讀:
玄奘從長安起步,路經姑臧(今甘肅武威),再過敦煌,一直向西域進發。在蒼茫的戈壁沙漠上行走,沒有路標,光有從前走過的馬匹、駱駝留下的糞便,或是一堆堆的屍骨。
沙漠里不僅沒有水,喉嚨還渴得發痛,連眼皮也睜不開,甚至渾身焦躁難以忍受。困難不斷,但是並未阻擋玄奘前進的步伐。
到了伊吾(今新疆哈密縣),高昌國王鞠文泰得知玄奘是個高僧,苦苦相留,可是玄奘決意西行。鞠文泰就派了一些可以吃苦耐勞的人送玄奘到印度。
玄奘先拜戒賢法師為老師,直接研究佛經原文。5年之後,他游學印度各地,並且演講佛典,還跟印度學者辯證,討論佛學理論,名揚全印度。
玄奘先拜戒賢法師為老師,直接研究佛經原文。5年之後,他游學印度各地,並且演講佛典,還跟印度學者辯證,討論佛學理論,名揚全印度。
公元664年玄奘去世,說當時有一百多萬人為他送葬,三萬多人給他守墓盡哀。他從印度取回的佛經被保存在專門為其建造的西安大雁塔之內。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