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遠古陶器介紹
一般認為最早的陶器是手制的,並在篝火燒制。燒制時間短但火達到的最高溫度可以很高,約在900℃左右,
而且達到的速度很快。黏土與沙、砂礫、打碎的貝殼或打碎的陶器調合後會被用來製造篝火燒制陶瓷器,這是因為它們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坯體質地令水及其他揮發性成分可以輕易離開。黏土中較粗糙的粒子亦會發揮在冷卻時限制陶器坯體內部收縮的作用,此過程以緩慢速度進行,並減低熱應力及破裂的可能。早期以篝火燒制的陶器主要是圓底的,用意是避免尖銳的角令破裂容易發生。最早有目的而建設的窯是穴窯或溝窯,即在地面掘一個洞再在上面鋪滿燃料。在地面的洞提供了最佳隔熱層,令燒制過程可以有更佳的控制。
最初的陶器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是格拉維特文化小雕像,例如在現今捷克下維斯特尼采境內發現的陶器:維斯特尼采愛神。這是一個愛神維納斯的小雕像,可以追溯到前29,000年至前25,000年(格拉維特文化),表現為一個裸露女性的形態雕像。而最古老陶制容器是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於2012年發現的。大約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在之前2004年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中3B1層就出土的條紋陶,其燒制年代至少在13000年以上。而日本早期繩文人約在前10,500年也製造陶器罐 。繩文指的是在黏土容器及塑像上利用繩纏繞棒子所加上的記號。在前10,000年製造的陶器亦在中國出土。有跡象顯示北非的陶器在距今10,000年前獨立發展出來的,而南美的陶器則是在距今7,000年前。
陶器前6,000年至前3,500年的發展
陶輪在美索不達米亞約在前6,000年至前4,000年(歐貝德時期(Ud period))發明,為陶器生產帶來革命。因為它的出現,專門化的陶藝家可以滿足世界一級城市的發展需要。而在中國的跨湖橋文化(前6000年至前5200年)中也發現了使用陶輪的痕跡。 。陶器在古印度梅赫爾格爾(Mehrgarh)時期二期(前5500年-前4800年)及三期(前4800年-前3500年)被使用,當時為陶瓷新石器時代或紅銅時代。陶器,包括那些稱為ed-Dur容器的,源自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不同的地點發現。
陶器前1,500年至前300年的發展
在地中海地區希臘黑暗時代時期(前1100年-前800年),藝術家利用幾何圖案如正方形、圓形及直線去裝飾雙耳細頸瓶(amphora)及其他陶器。
陶器前500年至100年的發展
羅馬共和國(前509年-前27年)的陶器以伊特魯里亞的陶器為基礎發展出自己的風格,當時的陶器主要為單一的黑色。到了羅馬帝國初期,大型陶器工場的出現令陶器的質素及產量上升,陶器的顏色亦由黑色轉變為紅色。而此技術亦約在70年期間在整個歐洲,包括北至英國、丹麥,東至希臘完全傳播開來。而北非亦得到此技術,形成其獨特的非洲赤色陶器。因為北非較佳的陶器質素而被歐洲商人帶回歐洲販賣。
在中國,陶俑在春秋戰國時開始出現,於秦漢時達到高峰。著名的有秦始皇陵中的秦始皇兵馬俑。秦漢時期的陶器主要為硬陶,出現了陶磚、陶瓦和瓦當,製作工藝精美,故後人有「秦磚漢瓦」之說。漢代,出現了在釉中加鉛的技術。鉛能使陶器的釉面光滑度和平整度增加,還能使鐵、銅等著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黃、褐等顏色。
陶器700年至1,200年的發展
約在700年阿拉伯人對北非的入侵終止了北非陶器的商貿業,而制陶業的中心被帶回歐洲,但其質素並不佳。制陶技術的發展轉為由東方中國的隋朝(581年-618年)帶領。那裡的陶藝家開始製作陶瓷杯及水壺,而這些陶器的受歡迎情況由東方直達西亞。但因為陶器本身不適合作長途的旅程的關系,令那些陶器在西亞變得太貴。以上情況令當地人想出了利用鉛作釉料,利用低成本的方法模仿出中國陶瓷的白色。此技術慢慢的倒過來轉回中國及歐洲。約在1200年的元朝,中國的彩釉技術令西亞再度想出了辨法去模仿中國,而歐洲則想出了辦法去模仿西亞的彩釉。
陶器1,500年至1,800年的發展
在安土桃山時代,日本的陶瓷技術開始萌芽,當時日本主要由韓國引入陶藝家的戰俘來滿足其在茶道的需求。而"茶聖"千利休的大力推動及翻新以質朴為本質的日本古窯,令日本陶器的發展及質素出現了大幅度的提升。而明朝在17世紀中期崩潰後,歐洲漸難取得中國高質素的陶器,所以轉而引入日本的陶器,令日本陶器技術得到另一次作進一步發展的機會。而後期日本進行了鎖國的措施,令日本傳而向本土的傳統技術作探究,但慢慢地陶藝發展包含成過多的裝飾及過多的技巧。
16世紀晚期,紫砂陶製作開始成熟,各式各樣的紫砂陶具開始出現,其中以紫砂茶壺為最。清代開始紫砂壺造型變為繁復,壺面上出現題字,書畫乃至篆刻,成為文人雅士把玩之物。
現代陶器的發展在19世紀後期,因為機械的引入令大量生產的時代來臨,但同時亦摧毀了陶藝的發展。陶器質素的下降趨勢持續至20世紀,直到1930年代才在歐美間出現了復甦。陶藝發展轉變為個別的陶藝家來帶來創新的潮流,而部分陶藝家則從日本的原始陶藝,或是古代美國印地安人的陶藝來取得靈感。現代的商業產品則從他們帶來的靈感引入大眾化的物品中,例如餐具。
『貳』 河姆渡原始居民製作的陶器的用途
河姆渡原始居民製作的陶器的用途:裝粟,裝種子,放食物。
『叄』 陶器的用途都有哪些
陶器既然是為了改進人類生活而製作,因而為不同的需要,產生了各種不同祥式和用途的器物,如盛食物的缽、碗,煮食物的釜、鼎,盛水的壺、罐和用於洗濯的盂、盆等,不僅種類和樣式繁多,而且在器物造型上,因地區習尚之異,又各有不同。
『肆』 河姆渡人如何使用陶器
在原始社會早期是以婦女為主體的母系氏族社會陶器的製作主要由婦女來承擔.體小的陶器以手捏成型 體大的陶器以泥條盤築成型:先把淘泥搓成泥條圈於上層盤疊 ,再將里外壁摸平製成坯型.又稱之為 泥條盤築法! 其中泥條盤築法是最多用的方法,延續時間也長. 而到了仰韶文化時期成型技術進步 開始採用轉動的圓形木盤上(陶輪)盤築坯型或修整坯體口沿 .這種方法稱之為 慢輪修整.此外大汶口文化時期的進一步發展為 輪製法!制陶進入輪製法階段社會分工有所改變此時男子參與了制陶隨後成為制陶的主力軍!
還是說重點吧 河姆渡文化 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最早的原始文化.甚至比黃河流域仰韶文化 馬家窯 齊家文化好要早些! 制陶特點:以手製成型 陶質單一 而在黏土中摻入燒過的草木灰和谷殼.燒成溫度為830--930度之間!先民起初最早是採用 露天柴草堆燒 方法! 即:在空地上鋪好柴草,碼放好陶坯,四周圍再以柴草鋪蓋打火燒制大概3到8個小時,停火以後在陶器上覆蓋層厚的草木灰保溫.由於露天燒制對升降溫度難以控制,所燒的陶器大都成紅褐或灰褐色!~隨著先民對火的了解逐漸從露天柴草堆積法發展為橫穴窯以及後來的豎穴窯
『伍』 在歷史發展中出現了陶器和秦磚,古代陶器的用途有哪些秦磚的用途有哪些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結束了諸侯割據的局面,各地區廣泛交流,使中華民族的經濟、文化得以迅速發展。到了漢代,社會安定,生產力又有了長足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更是突飛猛進。
秦磚主要用於城牆、拱橋、塔等建築,並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發展,如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就是兩千多年前用秦磚建造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陸』 古代的陶器有什麼用途至少5項
1.作炊器的鼎、罐、甑
2.作飲器的觚,作食器的豆、簋、缽、三足盤
3.作盛器用的盆、瓮、缸,等
4.(用更早的陶器)作古董
5.裝飾品
『柒』 古印度手工業有哪些特點
在古印度,手工業和商業無論在行會或政府管理下,都表現出經營形式多樣化的特點。手工業者有的住在農村,為村社農民服務;有的住在城市,自銷產品或出售給商人;還有的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些小鎮和村落。迦屍國首都波羅斯附近有一個木工鎮,居住了上千家木匠,其產品遠銷印度各地。摩揭陀王舍城外有一條織工街,生產各類紡織品,織品的聲譽遠近聞名。手工業分工細密,達幾十種之多。生產方式除個體經營外,還有手工業作坊。小的作坊主僱傭幾名工匠,大的則僱傭數百人。如一位名叫薩達羅普特的陶器作坊主,擁有500名陶工和一隻船隊。他的陶器製作精緻,在恆河流域的許多地方出售,很受歡迎。孔雀帝國時期,出現了大規模的官方手工業作坊。
印度河陶器及其紋飾印度河文明的復合動物紋彩陶器(公元前2550年),在古印度手工業的技術水平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佛教文獻也有提到類似於中國傳說中魯班造木製飛鳥之事,這說明當時的木工製造業技術水平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不僅用糧食釀酒,也用果品釀酒,酒的品種有粳米酒、大麥酒、梨汁酒、閻浮果酒、甘蔗酒、舍樓伽果酒等十餘種。金銀器皿及象牙、珠寶、天青石等裝飾品工藝精湛,大量出口到西亞和西方。在古代世界,印度的紡織品頗負盛名。紡織品質地極好,花色多樣,品種繁多。如被單有長絨山羊毛被單、絲被單、多色混合的被單、綉花毛被單、綉以大型圖案的被單;毯子有白毯、一邊和兩邊帶軟毛的地毯、可供16人坐在上面的特大地毯。當時佛教僧侶的袈裟布料有亞麻、棉、絲、毛、粗布和大麻布等六類。而富人則身穿更為華麗的綾羅綢緞。作為紡織品之精品絲織物出現較早,已出現了紡織品生產的基地。
印度河陶器及其紋飾
『捌』 河姆渡原始居民製造的陶器,有什麼用
此為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灶、盆、甑」組合,陶灶用來生火,盆里加水,甑類似於現在的籠屜,用於蒸食物。
『玖』 陶器在古代安第斯文明中的用途是什麼
安第斯地區的制陶技術在整個美洲大陸堪稱首屈一指。陶器在古代安第斯文明中曾發揮重要作用。它不僅是儲存食物和飲料的用具,也是祭祀用的禮器與陪葬用的冥器。因此,該地區地下墓葬中蘊藏的陶器數量是驚人的,今日各大博物館與收藏家收集的陶器大多來自墓葬品。這些陶器種類繁多,造型各異,裝飾千變萬化。除了體現出發展階段的繼承與發展外,還形象地反映出各地區藝術風格的差異性。
『拾』 原始人製作陶器用來干什麼
1盛食物,盛水
2盛祭品
3也可能是對陶藝的探索。
1先做好陶坯,2畫圖案、上釉,3進窯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