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格列衛為什麼賣那麼貴 國內格列寧現在多少錢一瓶
國內格列衛5000左右,一盒60片,各地賣價格不一樣,低得三千多,六七千,也有高的更高的
這個價格實在太水了。
回答的夠直白了吧,還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嗎?
⑵ 好多人去印度買葯,印度葯便宜嗎
對於一些救命葯來說,印度的仿製葯比起那些正版葯要便宜的太多。
我們都看過我不是葯神這部電影,在電影中主人公賣的格列寧就是來自印度的仿製葯。
不過對於正版葯收專利費也是能理解的,畢竟這些葯是正版醫葯公司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嚴重、資本和精力去研製開發的。所以對於開發出來的新葯(特別是那些治療癌症的葯)收取昂貴的醫葯費,主要是為了保護那些研究新葯公司的積極性和利益。
但是對於印度來說,它是發展中國家,國民很窮,生病了根本吃不起這樣昂貴的正版葯,為了能顧及上那些生病吃不起葯的國民,印度政府允許製造仿製葯,所以印度葯才會便宜。
⑶ 好多人都去印度買葯,印度的葯很便宜嗎
很多人去印度買葯與我國的市場是有關系的。現在很多人都去印度買葯,這與國內的葯品市場的情況是分不開的。當我們患上慢性病的時候,尤其是像癌症這種必須要吃葯維持的長期慢性病,這就意味著我們每年要花費很多的錢來買葯,維持自己的生命。我們國內的葯非常的昂貴,導致很多經濟條件一般的人買不起葯,治不起病,所以就會去印度買葯。
綜上所述,很多人去印度買葯,與我國自身和印度的仿製葯業都是分不開的。首先,我國的葯品市場中的一些必需葯太過於昂貴,很多人負擔不起,另外,印度的仿製葯業十分的發達,也得到了政府的默許,葯效與正品葯是差不多的。所以,在種種原因的作用下,很多人就選擇去印度買葯。
⑷ 為什麼印度「格列寧」那麼便宜
因為印度格列寧是仿製葯,比正版葯要便宜不少,但是國內用這種葯是違規的,所以還是建議該走醫保走醫保,該買保險買保險,如果覺得重疾險貴,像尊享e生這種百萬醫療險,一年才幾百塊,保額有幾百萬,格列寧這種靶向葯都可以報。
⑸ 從《我不是葯神》看程勇的售葯過程
最近《 我不是葯神 》火的不要不要的,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朋友圈的夥伴發觀後感。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一樣,所以感觸也都不同。
昨天跟小夥伴又刷了一遍《 我不是葯神 》,因為感動的情節已經知道了,所以在看的時候就刻意練習了一下SCQOA模型(熊貓小課里講的一個模型)梳理故事情節,然後發現了張勇的銷售邏輯。
呂受益,一個身患白血病需要長期吃葯的病人。因為吃不起正版的葯,所以通過各種渠道找到了印度「假葯」格列寧,並驗證了其效果。相比正版4W一瓶的葯,這個葯在印度售價僅僅2000元。而全國得這類白血病,並且沒有錢吃葯的人群非常龐大。(此時想到了去年接觸的一個販賣知識的人,生意真火)
這款印度」假葯「格列寧,是仿製正版格列寧製造的。病人在吃的時候,發現葯效跟正版的一樣,售價卻只有正版的1/8的價格。一瓶正版葯可以吃8瓶仿製葯。
目標用戶定位準確。
這款葯針對得了白血病,卻沒有那麼多錢吃正版葯的人。在劇中,程勇最初只打算在本地城市開拓市場,所以劉思慧問是否可以往外省賣的時候,程勇拒絕了。
初次進入市場,遭拒絕
根據產品生命周期來看,一款新產品在剛進入市場的時候是不被認可的(引入期),這個時候一般的邏輯應該是邀請部分種子用戶進行體驗。可是程勇並沒有,他直接帶著呂受益進入了目標用戶聚集地——醫院,兜售葯品(這個時候他選擇的渠道是線下推廣)。因為之前市場上沒有過這款仿葯,大家對這款葯基本上沒有什麼接受度,順理成章的程勇被拒絕了。
倆人經過幾天的兜售過程,發現這樣的銷售模式是不行的,在用戶沒有認知的情況下,行動阻礙太大。一瓶葯都沒賣出去,對兩人來說非常有壓力。這時候呂受益想到了利用聯絡人劉思慧來售賣。
劉思慧本身就是葯品的目標用戶,雖然她自己沒有得這個病,但是她的孩子卻是這個葯的精準用戶。劉思慧是病友群的其中一個群主,還認識其他群的群主,並在其中有一定的影響力。作為聯絡人,打通了劉思慧就等於打通了其他群主。
呂受益在跟劉思慧介紹的過程中,說話一直是從劉思慧的角度說的,強調了共同利益的同時,提供了有利的數據證明。
為了共同的利益,劉思慧利用自己的優勢,帶來了其他群的群主。第一批社群裂變的源頭正式聚齊了。
第一批葯售完後,需要跟印度方溝通代理權的問題。這時候程勇發現自己無法順暢的跟印度方溝通對接,因為語言不順。所以急需英語特別好的人可以無障礙對接此事。呂受益再一次驗證了他對這個群體的熟悉度,他介紹了病人劉牧師。
加上特別有力氣,能幹體力活的黃毛,一個產品運營團隊正式成立了。
在已經很長時間不賣葯,丟失了很大一批用戶的情況下,因為呂受益的離世,程勇再次開始賣葯了。照比之前,他在團隊成員召集完以後,做了一個優惠活動——葯品成本價售賣。
劉思慧再一次發揮了「聯絡員」的作用。她在自己的並有群里發布了通知,並且利用「共同利益」原則,讓大家盡可能的在用戶聚集地轉發文案。
自此,用戶有了第二次大批量的增長。
我們發現,一款產品想要突破式增長。產品好是基礎,找到合適的增長模式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之前看到一個好友發朋友圈說:
看到這段話心裡有些難過,不知道什麼時候中國的醫療水平才能跟世界持平。希望這一日不要太晚到來!
⑹ 格列寧是什麼葯(里邊的格列寧到底是什麼)
文/馬慶雲
電影《我不是葯神》估計已經在很多讀者的社交圈子裡邊颳起了口碑風。國產電影難得能有這么一次基於現實主義的創作。一般影迷看完這部電影之後的評價無外乎這樣,挺現實的,感動哭了。該片確實在劇本創作階段便設計了不少淚點,大家能夠感動也是必然。幾個淚點的小細節確實實現的非常出色。
比如,《我不是葯神》中譚卓飾演的角色,為了給閨女治病,只能在夜場里邊跳舞賺錢。當她與男主人公合作賺到錢之後,男主角帶著他們一起來「團建」。夜場的老闆拉著譚卓飾演的角色上台跳舞,徐崢扮演的男主角拿出錢來,扔給老闆,讓老闆上去跳,錢不夠?繼續加。估計不少影迷看到這里有一種反制的快感。那個男老闆跳舞的時候,鏡頭給了譚卓。譚卓的表情非常復雜,有眼淚,含著不放出來。這其實是很多影迷的真實人生。
再比如,黃毛最後的慘死場景。這里邊有一種江湖道義,估計不少影迷能夠看到老派香港古惑仔的味道。當然,這種道義並非建議在江湖,而是建立在黃毛對程勇的人格認可之上。黃毛認為,自己犧牲,可以換來程勇繼續為患者帶來更多的印度格列寧。
包括最後,程勇被判刑,囚車緩緩開出,大量的白血病患者夾到送別。估計這個場景,也能讓影迷感動非常。這就是電影的特點,善於將一個平凡的真人真事,講的盪氣回腸。程勇的原型人物,最後被免於起訴,更沒有五年的刑期。
我總覺得,電影不應該止步於感動。掉幾滴眼淚,遠不是電影應該實現的真正價值。為感動而存在的電影,十分廉價,為思考而存在的電影,尤為可貴。《我不是葯神》基於電影內容本身而言,提出了一個悖論,供影迷思考:在葯品專利和治病救人面前,應該如何取捨。
中國在加入WTO之前,根據正規媒體的官方報道,有90%以上的葯品是仿製葯,也就是說,我們沒有取得葯品專屬公司的專利權,而為了治病救人等原因,在國內製造生產了。但是,我們在加入WTO之後,就不能這么做了,加大了葯品專利的保護力度,不少進口葯國內不能仿製。
我查了一下資料,葯品申請專利保護,一般保護期在10年上下。也就是說,10年之後,專利葯就可以進行仿製生產了。電影《我不是葯神》中,印度是廉價葯的天堂,印度格列寧的出廠價不過500元。因為印度方面認為,這類治病救人的葯,不應該有專利保護,就應該國內生產,從而產生廉價效應,讓老百姓用得起。
這其實就是一個悖論。各方都有自己的道理。作為正版醫療一方來講,只有很好的保護了自己這10年的專利權,才能更好的收回成本,並且盈利,甚至獲得暴利。也只有保障這10年的暴利,才能依靠這些金錢來做後續的其它葯品的研發工作,從而產生更多的新葯,新葯繼續帶來暴利,實現良性循環。
醫療科學的特點便是,暴利催生發展。電影《我不是葯神》中出現的瑞士格列寧生產廠家,這家醫葯公司是全球五百強企業,每年產生的利潤是一百多億美元。這當然是科學暴利,但若是沒有這份科學暴利支撐,人類的醫葯科學還會不會發展呢?發展的資金從而來呢?這是值得思考的。
而另一方面,《我不是葯神》也提供了一個患者的視角,甚至於最終的男主角程勇也站在了患者視角立場上,並且取得了道德上的勝利。這個視角,是非常溫情的,容易獲得觀眾的認可。尤其電影中故意設計的一些台詞橋段,比如一位老太太蹣跚站起,問了一句,誰家還能沒有一個病人呢?這是將觀眾拉入電影的法寶,是編劇故意設計的扣兒。
電影《我不是葯神》應該屬於溫情感動大於理智思考的影片,依舊是一部調動觀眾情緒的作品。在影片中,李乃文飾演了格列寧公司的醫葯代表。估計被影片情緒調動的影迷,看這個角色,就像當年看還珠格格里邊容嬤嬤一樣——他怎麼這么可惡呢!!!電影將這個角色設計為了壞人的形象,包括一副尖嘴猴腮的化妝造型。這種刻意,正是滿足了影片的情感需求,而迴避了電影本身需要的理智與冷靜。
我覺得,電影在讓觀眾哭之外,是不是缺少一丁點的讓觀眾思考的劇情考量,是不是應該加入一些「反派」的正派觀點進來呢?當然,這種悖論式的思考,會讓觀眾非常痛苦。哲學也是痛苦的,但誰都知道,哲學對一個民族的發展多麼重要。
在悖論面前,沒有答案。所以,看完《我不是葯神》之後,我在情感上真的不傾向於任何一方。正規媒體資料顯示,2013年4月,瑞士格列寧專利到期,該葯開始大規模中國公司生產。如果我們足夠願意進行這種痛苦式的思考的話,是不是可以一起努力,去思考思考,我們有沒有可能將這種治病救人的葯品價格降低到所有病人都吃得起的程度呢?
我覺得,這種思考,是電影之外與哭泣之外,更為重要的。讓社會發展成為一個互助的社會,又不能因這種互助而減弱了科學研發的速度,這需要多麼強大的智慧啊。但我們若是一直不去思考這些,便沒有獲取這種智慧的任何可能。當然,《我不是葯神》的好處在於,用一種近乎現實的方式,給中國電影服用了一劑格列寧。這是推動思考的電影良葯!
一百多年前,也不是每個人都用得起青黴素的。不過,現在,大家都用得起了。我們一起努力,格列寧或許就是下一個青黴素。
⑺ 2018格列寧現在多少錢一瓶
2018格列寧的單價,在中國的價格一般在5000元左右。
2018年,國內外的格列寧價格很高,很多國家,包括中國在內都把格列寧納入了醫保名單,患者實際上承擔的價格比較少,中國的醫保能報銷70%~80%,所以現在每瓶格列寧的價格在5000元左右。
(7)格列寧印度葯多少錢擴展閱讀:
影響格列寧價格的因素
有三個重要因素影響葯品上市後的價格:
1.專利保護期
同樣出於激勵醫葯企業的目的,新葯上市後會有一段專利保護期,在此期間內不允許仿製葯上市,除非可以自主研發出其他同效葯。但很遺憾,中國的醫葯行業大多數仍然以進口仿製為主,特別是在心血管、腫瘤等疾病方面。
目前全球較為統一的專利保護期為20年,在這20年間,葯品價格會維持在高位,一部分來源於壟斷市場的特性,一部分也不排除葯企的自利行為。《葯神》結尾字幕提到全球市場也曾對格列寧定價太高表示抗議。
印度葯品價格之所以便宜,是因為印度政府以略無賴的姿態給葯企撐腰,默許了在專利保護期內銷售仿製葯的行為,所以印度成為全球窮人的葯房,不僅僅是中國。
2013年,格列寧專利保護期到期(葯品專利一般在上市前就開始申請,實際上市後的專利保護期通常少於20年),國內市場出現了3種仿製葯,壟斷市場被打破,促進格列寧價格從最初的23500元降至11000元。
2.市場教育費用
新葯從上市銷售到被市場普遍認可,要經過「市場教育」階段,需要投入費用引導市場知道、了解、認可直至普及新葯,在葯品進入醫保之前,這部分費用主要由企業承擔,並通過價格部分轉嫁給消費者。市場教育的主要途徑有兩種:學術會議,和直接向醫院、醫生推廣。前者是新葯在專業領域內獲得認可的必不可少的途徑,但就市場宣傳效果來說,效率較低;後者才是主要的達成市場推廣目的的途徑。
市場教育存在搭便車行為,首個研發出新葯的企業將花費大量成本完成市場教育工作,之後第一家將新葯引入新市場的企業將承擔新市場的教育任務,在之後的仿製葯企業就可以直接搭便車,這也是仿製葯價格低於原研葯的一個原因。
就「直接向醫院、醫生推廣」這一途徑,不得不提到對中國人來說太熟悉的一類群體——醫葯代表。由於很多慢性病葯物屬於信任品,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生產者由於對生產過程更加了解因而擁有更多的產品質量信息,而消費者即使消費了產品之後,也不能判斷產品質量的好壞,因而更大程度上依賴於醫院、醫生的推薦,這讓醫院、醫生在葯品銷售中有很大的話語權。
最初,合資企業引入醫葯代表正是要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加強市場教育,但由於醫院、醫生手握巨大的話語權,就漸漸暴露出醫葯代表收買醫生、讓醫生亂開葯的弊病,也因此2017年國家出台政策禁止醫葯代表承擔葯品銷售任務。但短期內完全將醫葯代表與葯物銷售剝離並不現實,背後涉及的更多是體制機制的問題。
3.醫保
葯品進入醫保是在專利保護期結束之外,葯品價格下降的另一個主要因素。醫保制度是多方受益的:
1.患者負擔的價格大幅下降。例如格列寧進入醫保乙類之後,患者只需承擔市場采購價的20%,而如能進入甲類,價格會更便宜;
2.對於進醫保,葯企也是很積極的。進醫保意味著政府承接了市場教育的工作,患者承擔價格的大幅下降,將直接促進葯品市場份額的大幅提升,從而提高企業利潤。
⑻ 《我不是葯神》里的「格列寧」真的賣那麼貴嗎
現實中的格列寧要2w多一盒,按照一人一個月一盒的話,一年葯費將近30w,為什麼賣這么貴呢,因為葯的研發周期和研發技術、研發人員投入都非常大,加上專利之類的,成本非常高,所以真正要解決窮病問題,還是要從根源開始,自己買保險,給自己一個保障,別說幾萬幾十萬一年的保險買不起,現在尊享E生這種百萬醫療,一年才幾百塊,保額上百萬,一般人都能買得起,一盒格列寧都不知道能買多少年保險。
⑼ 用經濟學原理解釋為什麼格列寧這么貴
為什麼格列寧中國最貴 導致天價瑞士格列寧的原因
為什麼格列寧中國最貴是許多人在看完我不是葯神之後的第一個疑問,的確影片中進口格列寧在中國售價為4萬元,而在印度只需要幾百元。這背後最主要的原因是印度格列寧是仿製葯,而進口的格列寧是原研葯,原研葯在我國是擁有專利保護的,而它的高昂價格與研發費用有關,當然也有關稅有一定的關系。
關於電影里周一圍對徐崢說的最後一句台詞,「出去別再碰葯了,現在都進醫保了」的問題,目前北京地區都是按照零差價進行售葯,這是政府規定的價格。至於醫保能報銷多少,各個省份都不一樣吧。不同單位年齡的人報的也不同,具體還是需要根據當地的情況,以及個人情況來定,暫時沒有統一意見。
~~~~~~~~~~~~~~~~~~~~~~~~~~~~~~~~~~~~~~~~~~~
《我不是葯神》格列寧為什麼這么貴?成本只需幾百售價卻達四萬
印度一家廠商仿製的正是自己每天服用的抗癌葯。陸勇看到了希望,終於在從日本買到了這葯,每盒售價4000元。
陸勇在和病友分享了這個好消息後,上千人托他幫忙購買。因為數量大, 陸勇乾脆直接找到了印度廠商議價購買。這樣一來,病友們每月在葯品上的花費還不到200元。
然而,陸勇這種行為是違法的,最終被逮捕,不過幸運的是,在其他病患的支持下,他無罪釋放。
和幸運的陸勇不同的是,程勇被判刑5年。當他被押上刑車時,無數戴著口罩的白血病人夾道為他們的英雄送行的一幕令人動容,程勇從印度買來的低價葯,拯救了無數白血病人的生命,這個角色讓無數人落淚。
⑽ 是根據什麼真實事件改編的 印度格列寧為什麼那麼便宜
《我不是葯神》是根據真實案例陸勇向病友推薦印度葯的故事,印度格列寧之所以便宜是因為印度格列寧是印度的仿製葯,就是「盜版」。
2002年查出病情後,陸勇每天靠23500元一盒的天價抗癌葯維穩病情,不到兩年就花光了56萬。而像他一樣能砸錢續命的病友少之又少。
2004年後的一天,陸勇在翻閱文獻時得知,印度一家廠商仿製的正是自己每天服用的抗癌葯。陸勇看到了希望,終於在從日本買到了這葯,每盒售價4000元。
陸勇在和病友分享了這個好消息後,上千人托他幫忙購買。因為數量大, 陸勇乾脆直接找到了印度廠商議價購買。這樣一來,病友們每月在葯品上的花費還不到200元。然而,陸勇這種行為是違法的,最終被逮捕,不過幸運的是,在其他病患的支持下,他無罪釋放。
(10)格列寧印度葯多少錢擴展閱讀:
印度格列寧,實際案例中的名字為為甲磺酸伊馬替尼片,又名格列衛。
不管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格列衛的售價都很貴。上市初期韓國售價摺合人民幣9720元,澳大利亞售價10600元,美國售價13600元,日本售價16400元,香港售價18000元,而中國內地的售價23500元。有人認為這和我國的稅制有關,這曾經是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其根本還是國內葯品市場復雜而又層層加碼的流通環節。2018年5月1日之後,國家對進口抗癌葯實行零關稅,增值稅減按3%徵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