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八大文化圈的基本情況
從文字字形來看,今天世界分為五大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代表儒學文化和後來的佛教文化。包括中國、日本、朝鮮等國,以及以華語作為民族語言之一的新加坡。
印度字母文化圈,代表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包括印度、孟加拉、緬甸、尼泊爾、斯里蘭卡、泰國、寮國、柬埔寨等。
阿拉伯字母文化圈,代表伊斯蘭教文化。包括阿拉伯國家(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等)以及信伊斯蘭教的其他國家和地區(伊朗、巴基斯坦等)。
斯拉夫字母文化圈,代表東正教文化。包括俄羅斯、保加利亞、南斯拉夫(一半)、外蒙古等。
拉丁字母文化圈,代表天主教(以及新教各派)文化。後來突出科技文化,包括英美等世界多數國家。
2. 為什麼古時東南亞都是印度化而非漢化
為什麼古時東南亞都是印度化而非漢化?
【古時東南亞】
以越南、柬埔寨、緬甸、泰國和馬來等為代表。
【漢化】
漢化,也稱中國化、華化,是指將其他國家或民族的語言或文化同化入中國語言或文化的過程。
廣義上的中國化包括作為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對周邊民族的同化與融合。由於漢人具有發達的政治經濟文化,優越的地理位置,懸殊的人口優勢,因而在民族融合中扮演主導角色。
另外,「中國化」一詞也被中國的東亞鄰國朝鮮、日本、越南、琉球所使用,用於描述歷史上中國的語言和文化對這些國家的深刻的影響。這些國家都屬於漢字文化圈,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包括儒學、道教、漢傳佛教、文學、藝術、科技乃至生活習俗等。
【印度化】
印度化可指:歷史上印度文化的傳播:1.印度文化圈;2.梵化。
【文化圈】
文化圈是指以文化為主要特色, 並且各個文化圈內都有一個核心地區,由其向四方擴展,使周遭的地區在文化上表現出共同的特質。
從對世界歷史影響最深遠的文化來說,學術界基本上一致公認,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起源先後主要有五大文化圈,即: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東亞文化圈(中華漢字文化圈)、伊斯蘭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南亞文化圈)和東歐文化圈(斯拉夫文化圈)。
3. 泰國和印度文化的關系~
你這題目似乎大了點,不過我從幾個方面給你說說,算是一點幫助吧。
1,從泰民族本身發展來說,侗台語系裡兩個人口較多的群體,一個是現居住泰國的泰族,一個是居住在廣西的壯族。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兩個群體受外來文化影響不一樣,一個是受印度文化影響,一個是受華夏文化影響。就走了不同分支。
2,語言文字的影響。梵文,巴利文(古印度文化)記錄的三藏經典。是研究梵文,巴利文的重要資料,泰國現在文字里有大量的借用梵文,巴利文。這種借用的目的有幾種,一是為了豐富語言,二是宗教影響,三是商務貿易發展。等等。語言文化的影響是很大的,比如現在泰國人的起名,皇室用語,泰國日常用語都有大量的梵文巴利文。每個方面都可以寫一個報告了。
3,宗教上,佛教起源於印度。後來傳入泰國,傳入的過程和時間有很多資料,這里就不做過多贅述了。
4,風俗上,一些印度的風俗習俗有傳入泰國,比如飲食,服飾等。
5,泰國文化是侗台語系族群文化的一部分,印度的北部阿洪族,阿薩姆邦就是侗台語系族群在印度的分支,阿洪族和泰國民族關系相當於兄弟關系,那麼直接的接觸,沒有被印度文化吞並,說明泰國文化(確切的說,應該是侗台語系族群文化)與印度文化的直接對抗下還有很強的自身發展能力。
,6,藝術上,泰國有不少藝術是由印度的工匠來幫完成的,諸如建築,服飾,繪畫,也對泰國文化自身的審美意識產生了影響。
內容太多,一下就想了那麼多,難免有紕漏,希望對你的研究有幫助。
4. 「文化圈」的定義是什麼
文化圈,也稱文化景觀,是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經過人類活動所形成的可以辯識的自然-社會的空間實體。
5. 印度文化圈的概述
印度文化圈主要位於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後者包括:緬甸、寮國、泰國和柬埔寨。而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在回教傳入以前同樣深受印度文化影響。另外還包括了幾個印度洋島嶼國家、阿富汗和中國西南的西藏、雲貴等非漢民族聚居的地區。同樣位於東南亞的越南,雲貴地區和廣西壯族自治的壯族布依族白族地區,部分屬於印度文化圈。地區內總人口達18億。這些地區具有相似的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體系、建築、音樂、宗教信仰(印度教和小乘佛教)等。
6. 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緬甸有什麼關系
不明白你問的關系指什麼?
1、以前都是中國的地方!
2、都是東南亞國家
3、相互接壤
4、種族在中國都有分布,如泰國人種民族,在中國是傣族;越南是京族
5、都是佛教國家
6、長的多瘦小
7、都比較窮
7. 五大文化圈為什麼都與宗教有關
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
拉丁文化圈,代表天主教(以及新教各派)文化,後來突出科技文化,包括英美等世界多數國家。
西方文化圈的地理范圍,主要是以白種人的居住地為主,包含歐、美、紐、澳等地。西方文化圈的共同特色,主要有:議會政治(政治)、實行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經濟)、中產階級為社會上的主要力量(社會)、物質文明發達、基督教的價值觀仍為主流以及重視消費與享受(文化)。
東亞文化圈(漢字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代表儒學文化和後來的佛教文化,包括中國、日本、朝鮮等國,以及以華語作為民族語言之一的新加坡。
東亞文化圈的區域,主要是以東亞為主,以中國為核心,包括韓國、日本、越南等地;正因為中國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擴散中心,所以中國會成為東亞文化圈的核心,而表現在東亞文化圈的共同特色有:漢字、儒家思想(例如這些地方都設有孔廟)、以中國律法為藍本所制定的法律制度、中國化的佛教。
伊斯蘭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
阿拉伯文化圈,代表伊斯蘭教文化,包括阿拉伯國家(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等)以及信伊斯蘭教的其他國家和地區(伊朗、巴基斯坦等)。
伊斯蘭文化圈的區域主要在: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東南亞以及非洲,其特色就是直到今日仍虔誠地保持對伊斯蘭教的信仰,以及阿拉伯文字的使用。東南亞主要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有:馬來西亞、印尼(除了巴里島之外)、菲律賓南部的閩達納蛾島等等。
印度文化圈(南亞文化圈)
印度文化圈,代表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包括印度、孟加拉、緬甸、尼泊爾、斯里蘭卡、泰國、寮國、柬埔寨等。
印度文化圈的范圍主要在印度半島與東南亞的一些地區。其特色就是表現在對梵文系字母的使用和印度教的宗教信仰上。
東歐文化圈(斯拉夫文化圈)
斯拉夫文化圈,代表東正教文化,包括俄羅斯、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等。
東歐文化圈的范圍:主要是在俄羅斯、東歐以及巴爾干半島等地為主;而東歐文化圈所展現出的主要特色有:以東正教為其宗教信仰,使用斯拉夫字母,而在政治方面,在共產蘇聯尚未瓦解之前,因為東歐以及巴爾干半島地區皆受其控制,所以都傾向極權專制,而且在經濟方面實行共產主義,但這些現象已隨著共產蘇聯的瓦解而有了改變,在政治與經濟方面逐漸向西方文化圈結合、靠攏。
8. 什麼是文化圈
文化圈cultural circle 社會學與文化人類學描述文化分布的概念之一。它涉及的地域范圍比文化區和文化區域更為廣泛。文化圈概念是由文化人類學家萊奧·弗羅貝紐斯首先提出的。弗里茲·格雷布內爾在1911年出版的《民族學方法論》一書中使用文化圈概念作為研究民族學的方法論。他認為,文化圈是一個空間范圍,在這個空間內分布著一些彼此相關的文化叢或文化群。從地理空間角度看,文化叢就是文化圈。
世界五大文化圈:
西方文化圈:
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代表天主教(以及新教各派)文化,後來突出科技文化,包括英美等世界多數國家。西方文化圈的地理范圍,主要是以白種人的居住地為主,包含歐、美、紐、澳等地。西方文化圈的共同特色是:議會政治(政治)、實行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經濟)、中產階級為社會上的主要力量(社會)、物質文明發達、基督教的價值觀仍為主流以及重視消費與享受(文化)。
東亞文化:
東亞文化圈(漢字文化圈):代表儒學文化和後來的佛教文化,包括中國、日本、朝鮮、韓國等國,以及以華語作為民族語言之一的新加坡。因為中國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擴散中心,所以中國成為東亞文化圈的核心。而表現在東亞文化圈的共同特色有:漢字、儒家思想(例如這些地方都設有孔廟)、以中國律法為藍本所制定的法律制度、中國化的佛教。
伊斯蘭文化圈:
伊斯蘭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代表伊斯蘭教文化,包括阿拉伯國家(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等)以及信伊斯蘭教的其他國家和地區(伊朗、巴基斯坦等)。其特色就是直到今日仍虔誠地保持對伊斯蘭教的信仰,以及阿拉伯文字的使用。東南亞主要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有: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島等等。
印度文化圈:
印度文化圈(南亞文化圈):代表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包括印度、孟加拉國、緬甸、尼泊爾、斯里蘭卡、泰國、寮國、柬埔寨等。印度文化圈的特色表現在對梵文系字母的使用和印度教的宗教信仰上。
東歐文化圈:
東歐文化圈(斯拉夫文化圈):代表東正教文化,主要是在俄羅斯、東歐以及巴爾干半島等地為主。而東歐文化圈所展現出的主要特色有:以東正教為其宗教信仰,使用斯拉夫字母;而在政治方面,在蘇聯尚未瓦解之前,因為東歐以及巴爾干半島地區皆受其控制,所以都傾向極權專制,在經濟上實行計劃經濟。但這些現象已隨著蘇聯的瓦解而有了改變,在政治與經濟方面逐漸向西方文化圈結合、靠攏。
9. 為什麼東南亞人種還有文化更接近於印度而非中國
關於文化,主要是因為印度一直是一個宗教國家,通過宗教的傳播影響了東南亞。比如緬甸、泰國、柬埔寨都信奉佛教。印度莫卧兒帝國時期,印度多數信奉伊斯蘭教,大量的印度人、阿拉伯人到東南亞經商,把伊斯蘭教傳播到了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而菲律賓因為西班牙殖民地原因,信奉天主教。但中國古代不是一個宗教國家,所以沒法通過宗教影響東南亞;中國古代重農抑商,也無法通過商業影響東南亞;中國開發嶺南就已經很晚,沒來得及影響東南亞。
10. 關於印度的正確描述(3點)
1.印度文化圈(又稱南亞文化圈、梵文文化圈),主要指自古以來在文化、語言、政治、宗教等方面受印度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印度文化圈主要位於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後者包括:緬甸、寮國、泰國和柬埔寨。而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在伊斯蘭教傳入以前同樣深受印度文化影響。另外還包括了幾個印度洋島嶼國家、阿富汗和中國西南地區(即包括西藏自治區、雲南省一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部分地區和四川省西部)非漢民族聚居的地區。
2.印度哲學源於印度次大陸的世界主要傳統哲學之一。印度古代通常把哲學稱作「見」,即哲學學說或哲學體系,也稱為「探究的學問」。
3.梵語是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語支的一種語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和拉丁語一樣,梵語已成為了一種屬於學術和宗教性質的專門語言。
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被當作一種宗教儀節而絲毫不差地保存下來。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它被認為是梵天的語言。
早期的梵語並沒有一定的文字來表達,曾經用過的文字包括婆羅米文、佉盧文、笈多文、悉曇體等。到了十二世紀,天城體為梵文的位置才被確立。
在中國唐代時期,悉曇體傳至中國,後傳至日本。一同將佛教的咒語(日本稱為真言)傳至中日兩國,而寫咒語的文字多為悉曇體,所以中日兩還流通著已經不用的悉曇體,作為表達梵言的文字。
在中國宋代時期,宋、遼、大理流行著天城體的梵字,並且東傳至朝鮮半島。
蘭札體流行於西藏和尼泊爾,並且隨著中國清朝統治階層對藏傳佛教的信仰,流行與中國漢地。西藏同時還使用著另外一種梵文字體叫做瓦德體,是蘭札體的無頭化。
藏文、蒙文、托忒蒙古文、滿文、錫伯文都有利用各自的文字體系對梵文的轉寫法。
近代,歐美學者發明了羅馬字母的梵文轉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