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美食數不勝數,為什麼很多人看到就沒食慾了呢
去過印度的人知道印度衛生條件令人堪憂。奇葩的是,印度人上廁所不用手紙,他們使用手去解決問題。更奇葩的是,他們還喜歡吃手抓飯。大家印象中的印度菜總是跟臟亂差分不開,蒼蠅昆蟲鍋邊飛,各種香料混合在一起,黏黏糊糊的用手抓起食物就往嘴裡塞,好多人看完都大呼惡心。
印度的食物看上去沒有什麼賣相,也沒有中餐那麼講究色香味形四樣俱全,但吃起來其實挺好吃。咖喱和辣椒也比較對我的胃口。各種口味的咖喱,好吃的酸奶,咖喱加餅,味道不錯。
2. 為什麼印度的食物大多是糊糊
印度的食物在中國並不太流行,但在英國還是挺受歡迎的,每個人口味不一樣,印度大多數食物都是糊糊,讓國人們都不是很想嘗試。那麼,吃過印度菜的朋友們,你們覺得印度菜好吃嗎?
1、做法簡單,好做飯。把食物切碎混合起來就行了。翻譯一下,沒有什麼烹飪技術可言,這點和大部分西餐一樣。(烹飪技術反應了古代一個國家底層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樣一種食材,不同做法,享受程度不一樣)
2、好養活人。簡單弄弄,就能吃了,因為印度長期被外族統治,所以有利於養活大量底層人口 注意,只是養活而已,並不是養好。
3、除了中華之外,世界上其他區域,美食雖然也有,但真的不多。和中華真的沒法比。不要以為我們司空見慣的,理應其他國家也一樣。國和國是有差別的。比如,韓國泡菜他們都要吹上天了,在我們這只是個鹹菜而已。
印度人喜歡用各種香料製作各種食物,其中就是咖喱使用的頻率最高,幾乎餐餐都有,而且基本上所有的菜都可以製作成一個樣式的。我們在中國吃的很多咖喱菜餚已經重新演繹過了。在印度無論什麼菜一起放入咖喱裡面亂燉,到最後幾乎成糊糊了。感受不到清爽分明的感覺。偶爾可以吃到原來有土豆,原來有胡蘿卜。我去的那個地方幾乎是不吃葷的,所以純素飲食做在咖喱裡面的感覺可以想像。
對比全世界的飲食文化,還是我中華文明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而且發展很完善,且豐富,能稱得上飲食文化的估計全世界沒幾個,中國首屈一指,就拿餐具來說,我們筷子出現以前我們就用刀叉勺子了,食物製作的精細化,筷子的使用順理成章,廚房加工好,餐桌上就不需要在切割處理。
中餐:種類繁多,做法多樣,有些菜用料大、顛鍋十分豪氣、有力,有些菜小巧玲瓏,像水晶包、各種形狀的糕點,味道多樣,層次分明……但中國菜的種類和做法實在是太過多樣化、有南有北,有地域之分,還有時令、節氣之分,傳統的中國菜是在無數中國老百姓的智慧頭腦與雙手中經過千年的凝煉集成而來,立足於世界美食之林。
印度菜:香料很多,香料比放入的主菜多,最後基本都成一碟糊糊。
3. 看上去毫無胃口的糊糊狀食物,為何印度人卻情有獨鍾
印度被稱為「一個神奇的國度」,而印度人被人們笑稱為三哥,印度的影視劇、印度的閱兵、印度的美食、印度的火車、以及印度的一些治安問題都會被網友們拿來當笑料,其中印度的很多美食都喜歡做成黏糊糊的樣子,這也不知道啥原因。
傳統文化其實印度人為什麼把食物做成漿糊狀,這也國家或民族的文明,由於歷史傳統文化的影響,做的飯都是糊糊,抓糊糊,印度人大部分信封印度教。
教義里強調萬物回歸自然,生下來的時候沒有筷子跟叉子,活下去也就沒有必要用這些東西,還有印度人不是游牧民族,沒有那麼多肉吃,也可以說不吃那麼多肉,印度人也缺水,吃乾的沒有充足的水分補充是不行的,所以就只能吃糊糊了。
實際上我感覺還是無論世界上什麼菜都不如我們國家的菜好吃。
4. 印度人為什麼那麼愛吃咖喱飯
印度人那麼喜歡吃咖喱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咖喱是印度人的信仰雖然咖喱是一種調料,但是傳說中這種香料是釋迦牟尼所創造的,由於當時佛祖認為肉類的食物都具有很重的肉腥味,實在難以下咽,所以就創造了這種香料,跟肉類在一起煮可以掩蓋掉肉質的腥味,因此不愛吃肉的人也變得愛吃肉了。所以說咖喱在印度人看來就是佛祖創造的,它的存在就是造福人類的,因此咖喱不僅僅只是一種香料,也代表了印度人的信仰。
再加上咖喱本身是比較辛辣的,在潮濕的地區吃辛辣的食物是有助於排出體內的濕氣的,這樣印度人也不會因為潮濕而引起身體不適,比如風濕等疾病,都是因為常年在潮濕的地區生活而造成的。為了保證身體的健康,所以咖喱也就變成了印度人每餐都離不開的食物。咖喱中添加了不止一種香料,多種香料混合在一起,香味也更加濃郁,還可以綜合多種香料的味道,排濕效果會更好。
5. 印度美食這么不衛生,為什麼還受很多人的喜歡
最近聽到很多人出去旅遊,有些人會說想去感受一下印度風情,結果回來的時候就瘋狂吐槽說印度的東西真的很奇怪,也很不好吃,而且印度一些著名小吃街頭也特別臟,臟的都沒胃口了。
就像題主問的一樣,為什麼印度的街邊小吃這么不衛生,看起來臟兮兮的,還是會有很多人買呢?我覺得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不得不說,印度菜與我們國家的飲食差距甚大,像是中國人很愛吃的雞爪,印度人就很嫌棄,他們會自豪的認為:我們印度人只吃雞脯肉,雞爪只是我們丟棄的垃圾。由於印度是一個受宗教影響非常嚴重的國家,也就導致了他們在吃的方面特別挑剔,印度社會一些上層人士對食物的要求更是極致,甚至連印度菜中最常用的洋蔥都不吃,只吃羊肉不吃羊腸,吃蝦不吃章魚等等。說起挑食,在印度更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文化,這或許是受社會上層的影響,所以一些印度人在餐館吃飯都會挑三揀四,不論他是什麼階層。
6. 印度美食種類繁多,為什麼印度美食上不了大雅之堂
印度,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總人口可達13.24億,但印度國土面積只有中國的1/3不到,但卻養活了和我們一樣多的人口。不僅如此,印度不但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還可以向周圍的國家包括中國大量出口稻米,成為糧食凈出口國。
四、人文原因:因為印度相對來說比較貧窮,自然也就不能向我們一樣,幾乎天天可以吃到新鮮的蔬菜,所以說,印度會選擇用大量的香料來維護食材本身的味道,自然也就出現我們看到的那種「奧利給」形狀了。
7. 馬來西亞為什麼會流行印度菜
8. 印度的美食有什麼特點
印度菜強調食材新鮮,香料更是現磨的,烹調各種辣度的咖喱,極富層次感;大量拌入椰漿和酸奶,以增加醬汁的濃度與香味,也是其特色之一。
印度人在食材的選擇上比較單一,通常只是雞肉、羊肉、海鮮和各類蔬菜;調料雖然種類繁多,但是每道菜都會有一款比較主要的調味料,比如孜然、馬薩拉等;菜餚的烹飪方式也相對簡單,有燒、烤、炒等幾種。食客點餐時,只需選擇食材、主要調料和烹飪方式,印度大廚絕對可以按照你的口味和要求製作出美味的菜餚。
印度菜口味較濃,但愈往北部則口味漸淡,一般食物的烹調法自古以來就受蒙古人的影響。其中最受人歡迎的一道菜叫做坦肚喱(Tandoori),是用香料腌過的雞,放入一種印度特製的爐灶上用文火烤,烤到一定火候,即雞肉的芬芳開始溢出而肉汁也未被烤乾時,吃起來十分美味可口。
除了用雞烤之外,魚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烤,一樣的美味可口。還有一道叫做「可馬」的咖哩料理也很受歡迎,是把肉用凝乳泡軟即可食用,味道很特別。
印度還有一種「家常菜」,普通老百姓常常都吃這個,是用一種未切的麵包叫Nan,用來和米飯一起配著咖喱吃,米飯的清香夾帶著咖喱的美味,定能讓你一飽口福。
印度人的主食是麥面餅和大米,每餐都是先吃餅,然後再吃米飯。印度的米飯用名為BASMATI的米做成,是一種世界聞名的米。這種米形狀細長,味道濃香,是由印度的氣候決定的———半年乾燥,半年濕潤。
印度北方菜的味道是微辣的,而到南方,就會覺得菜味很辣,這也是由於南北氣候的差異造成的。
南方植物多,因此盛菜的器具多為芭蕉葉、香蕉葉等植物葉子,很漂亮。
9. 為什麼印度菜在英國那麼受歡迎
在我們的印象中,所謂的印度料理,不就是一團不清不白的咖喱糊糊,配上扁圓形的面餅,再上手一抓,有時還摻雜些莫名其妙的東西,沒大魚大肉幾乎全是素??這,究竟有什麼好吃的?
其實,印度菜在國內雖然不流行,在西方卻很受歡迎。特別是英國,可以算上是國民菜系了。
歐洲一家生活類雜志曾做過一個統計,調查英國人有多愛吃印度菜,結果發現,英國人每年花在印度菜上的錢竟然高達2億英鎊。並且,有30%的受訪者平均每周至少吃一次印度咖喱。
為什麼呢?
其中一部分原因取決於,英國本來就沒什麼好吃的??
眾所周知,英國是個黑暗料理國,好吃的菜餚沒幾樣,所以很多英國人都喜歡探索其他國家的菜餚。
而印度菜就深得英國人的喜愛。一方面印度菜製作簡單,去餐廳吃的話上菜比較快。另一方面印度咖喱味道神秘而豐富,並且具有醒胃提神和增進食慾的功效。這種濃烈而豪放的咖喱,總是能夠把美味放大再放大,勾逗著英國人的味蕾。
另外,英國大眾以愛吃咖喱聞名,這被認為是昔日大英帝國時期的口味殘留的痕跡。四百多年的殖民史,讓英國和南亞次大陸的各類文明產生了交集。各類香料和烹飪手法漂洋過海,到島國扎了根。18世紀末,咖喱被當作香(xiang)料(shui)帶回英國,深得英國民眾的心。
加上近些年移民到英國的印度人越來越多,吃咖喱的人越來越普遍,印度菜也就在英國越來越火。
其實除了印度菜,中國菜在英國也非常受歡迎。倫敦、曼城、伯明翰??到處都開滿了中國館子。
根據BBC的報道,英國人普遍認為中餐更健康,而且英國人越來越喜歡吃辣(雖然在吃辣方面,英國人真的不太擅長)。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餐館打烊時間比較晚,像英國這種晚上10點以後,酒吧幾乎不供應主食的國家來說,中餐館簡直就是英國夜貓子的救星啊!
10. 印度美食文化
雖然牛肉在印度屬於禁忌食品,但印度對於牛奶製品情有獨鍾,比如印度乳酪就是隨處可見的素食食品;還有印度人每天必喝的奶茶內也是使用牛奶作為原料。酸奶也是印度常見的食品之一。
印度的主食以米飯和麵食為主,印度南部偏愛米飯,而北部常見麵食。用手吃飯是傳統印度人必不可少的習慣。
麵食常見種類有:較厚的發面餅——饢、帶餡的酥油餅、全麥無發酵小餅和南方常見的帶餡薄餅——杜莎等。食用麵食時,大部分印度人喜歡將餅類撕成小塊,卷著豆湯或其他菜式食用。
印度的菜式口味偏重,無論青菜還是肉菜都會使用很多種調味料烹制。咖喱毋庸置疑是印度使用最多的一種調料。除了咖喱,辣椒、胡椒、肉桂、丁香等等調料都是印度菜式必備的調料。
印度文化特點
印度是個宗教國家,歷史上曾先後產生並流行多種宗教,對其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等也擁有廣泛的信徒。多種宗教在印度的長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濃郁的宗教性。
宗教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國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傳統的風俗習慣,也都是在宗教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語言、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雕刻等等更是以宗教為中心。
此外,印度有數以百計的民族和眾多的部落,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斷吸收異族文化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呈現出舉世罕見的多樣性。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印度對所有的外來文化均採取兼容並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類型的地域文化、語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著各種不同的外來文化成分,又與外來文化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