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美國政治學家怎麼看待印度

美國政治學家怎麼看待印度

發布時間:2022-11-28 11:41:04

❶ 從地緣政治看印度為什麼不如中國

從地緣政治看印度為什麼不如中國?

最近,中國和印度在錫金(印度)-亞東(中國)邊境爆發沖突,「龍」與「象」的較量也被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讀。今天,庫叔分享一篇從地緣政治角度出發的分析文章,作者溫駿軒將中國內部諸板塊與印度進行一一的對應比較,發現了十分有趣的差異。

其實自1962年中印戰爭之後,兩國在邊境線上的小規模沖突可以說一直就沒有斷過,只不過不一定都見諸媒體罷了。然而這一次的沖突,倒的確有些不同。原因在於,中印兩軍對峙的那片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洞朗地區),印度本身並不是當事方。真正的爭議雙方,是中國和不丹兩國。印度之所以自認為有資格出頭,是因為不丹的外交、軍事事務完全交由印度處理,經濟上亦嚴重依賴印度,甚至因此沒有和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大國建交。

西里古里走廊位置示意圖

通過上述對比,以及中國和印度在世界地緣政治舞台上的定位分析,相信大家心目對這場龍-象競爭今後的走勢已經有了答案。客觀說,在從古老文明邁向現代文明的這個歷史轉折點上,中國抓住了更多的機會,印度則多少有點輸在起跑線上的感覺。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兩國當下的地緣政治結構環境上,更體現在諸多方面。比如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及合法擁核國家身份,是顯示大國身份的兩個重要指標,也是印度這些年的努力方向。中國則早在上個世紀中期,就已經做到了這兩點。

事實上,以聯合國席位及擁核國身份這兩個指標來說,中國也是唯一以「發展中國家」身份,躋身世界政治舞台中心的國家。正常情況下,作為一個未完成工業化進程的國家,本是沒有機會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取得如此好的身位的。這一切,包括今天中國領土的形成,都不是因為當年那些列強的施捨,而是100年來中國人民從未間斷的抗爭及巨大的犧牲換來的。

反觀印度,70年前的「非暴力不合作」及聽從宗主國安排的做法,固然為其求得了一個獨立地位,但當印度希望自己成為世界一極時,就會發現付出和回報其實是成正比的。即使今後能夠通過合縱連橫,解決兩個大國身份認證的問題,但對於印度來說,將自己國境線推進到一個更完美的程度,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望採納

❷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把人類文明的交流劃分為三個時期:1500年以前稱為遭遇時期,1500-19世紀末稱為沖


(1)事件:新航道的開辟(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的具體航海活動各得1分,不超過2分)影響:打破了世界各地孤立、分散、隔絕的狀態,世界市場的雛形出現。(4分)
(2)因素:殖民擴張;新航路開辟;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8分)
(3)反應:被迫打開門戶,捲入世界市場或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3分)

❸ 高手進..

2005年世界人口第一是中國約13億人,第二是印度,約10億人。但是人口急速增長的70年代開始,中國開始計劃生育政策後,中國人口的增長率為0.33%,印度是1.02%,其結果是2020年印度的人口將超過中國。現在印度的人口密度,已經是中國的3倍。

印度經濟發展中的弱點遠大於中國

現在,許多西方媒體,總是在拿印度與中國進行比較。有不少西方人認為,印度經濟發展的後勁和模式,將超過中國,並真正成為世界上的超級經濟體。發表這樣言論的人,大部分不是經濟學家和社會科學家。更多的是一些政客、記者和非經濟類的所謂「政治學者」。那麼究竟印度是不是真就比中國強,或者說比中國更有後勁,更有前途?可以肯定的說:決非如此。

第一,印度經濟的發展速度從來沒有超過中國。按照西方自己講的,中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發展速度一直保持在9%以上,這個速度超過戰後六、七十年代日本連續十年保持的8.4%記錄。超過了亞洲四小的持續發展水平。而印度不論是在其改革前還是改革後,經濟發展速度從來也沒有超過中國。2005年,中國的發展速度是9.4%,而作為印度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個年份,仍只有不到8%。而且據西方一些權威經濟學家預測,中國這種發展速度至少還將持續20年左右。如果印度不能在發展速度上超過中國,那就談不上超越中國。

第二、印度的經濟模式並不具有創造性。目前印度採用的是混合所有制模式,這種模式類似於上世紀初英國的發展模式。即強調以服務業為主,拉動其它產業發展。這種模式雖然有經濟效益水平較好的優點,但在解決基本工業發展水平和規模、建立國家工業體繫上,並沒有多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在解決就業和為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不能發揮根本性的作用。這也是印度雖然有效益比較好的公司、產業,但去不能對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根本性作用的主要原因。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國家所提供的只是少數人就業的先進產業,而大多數人並不能夠進入國家的基本發展領域,那對整個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此外,印度的中小民營企業也不強大,沒有形成一種群體性的發展勢頭。大部分企業技術落後,規模偏小,不能參預國際競爭。

第三、印度的投資體制不適應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目前印度的投資主要集中在銀行自主投資方面,也就是說,大部分投資來源於金融資本而非產業資本。這種投資體制確實比較先進,屬於西方後工業時代的特徵。說白了,就是是一種非常理性的投資體制。而中國目前的投資是以產業資本為主,即以相關產業的資本及產業鏈擴張為主的投資體制。這種體制的弱點是盲目性強、風險性大,資本的投資收益率小於金融資本。但產業資本投資的最大優點是:資本與產業的結合非常緊密,資本運行的規模大、速度快,投資積極性高,對經濟發展和就業的直接拉動作用非常明顯,而且極易形成規模性產業基礎/。按照西方一些經濟學家的話說,印度的投資可能更理性,效益更高,但卻顯得過於理性了。如果一個資本的運行過於謹慎,按照風險與收益成正比的資本運行基本規律來看,風險很小的資本,它的收益率就不可能是最高的。尤其對那些需要以規模投資取得效益的資本來說,這種體制不具有吸引力。這也是印度在吸引外資方面,始終落後於中國的原因之一。如果印度每年吸引的資本始終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那印度就不可能超越中國。

第四、印度的基礎設施嚴重滯後,而其投資體制又影響大規模資本的進入。據西方估計,印度要使其基礎設施達到中國目前的水平,大概需要8千到1萬億美元的投資。而目前印度每年投資於基礎設施的全部資本,不過百億美元。以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印度的基礎設施只能是越來越破舊不堪,根本不能適應經濟高速發展的可能。印度不僅在航空、水運和陸路運輸的規模、水平上遠遠落後於中國,就是被印度自詡為世界最大的網路的鐵路看,其運輸量和效率也根本不能和中國相比。印度的鐵路死亡率也是世界最高的。

第五,印度的經濟發展沒有使廣大的農民和城市貧民得到好處。由於印度經濟的所謂「貴族化」特點,雖然促進了印度的白領階級的擴大和提高,但由於印度經濟對就業和農村人口的轉移並沒有產生太大的作用,因此占人口80%以上的農民和城市貧民並沒有享受到這種經濟發展的好處。由於印度人的觀念問題,在世界幾次經濟轉型期,都沒有主動吸引到以勞動密集型轉移為主的資本,印度經濟發展沒有大規模的促進人口就業。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印度經濟對人口就業的規模拉動作用明顯不足,因此印度在解決人口大面積貧困化的問題上也沒有多少進展。從國際經驗來看,要解決人口貧困的最主要做法,不是什麼經濟發展質量的高低,而是就業。只能大規模的促進就業,才能從根本上縮小貧困面。而印度經濟發展恰恰是在這方面沒有明顯作用。

第六、印度的經濟相對封閉性,也不可能促進印度產業競爭力的提高。據一些理性的西方經濟學家分析,印度經濟的封閉性遠大於中國,就是在發展中國家中,其封閉性也是比較高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印度的政治體制。雖然印度是所謂的民主體制,但由於當選的政治領導人,要顧慮到自己選民的利益,也就是說他們只能選擇保護印度落後的產業,以免造成民族產業的大面積破產和政治動盪。從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看,封閉就意味著落後,如果一個國家的產業和技術不進入國際競爭體制,不能積極的解決好保護與推動競爭的關系,那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和進步。同時,這種封閉性,也極大的限制了資本的進入,特別是勞動形態轉移資本進入印度。

第七、印度的受教育率大大低於中國,這對印度經濟的發展來說是個致命的弱點。據聯合國統計,中國與印度的國民文盲率分別為5-10%、40-50%,這種差異反映了整個國民毒素的基本情況。從亞洲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經驗看,國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在30%以上。隨著經濟發展質量的不斷提高,這種制約作用會越來越大。印度雖然在高等教育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基礎教育的嚴重落後,必將嚴重製約印度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的經驗是,在大力發展基礎教育,不斷擴大國民基本教育覆蓋規模的同時,大力發展高等教育。這種兩條腿走路的教育發展道路,是符合國際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僅從數字統計上看,中國不僅在國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規模水平上大大高於印度,就是在高等教育與科技發展的整體進步上,也要高於印度。同時,從國家對國民教育的重視程度上看,中國的投入也遠高於印度,並且這種投入的水平還在不斷的提高。如果印度不能改變大部分國民是文盲的狀況,不改變每年以近20%的財政收入,用於到處引進和購買各種互不兼容的武器系統,即使印度的高等教育再精、再尖,也談不上與中國進行競爭。

第八、印度的人口增長率將為印度經濟發展付出沉重的代價。目前印度的人口增長率為千分之十到十五,而中國的人口增長率為千分之三到千分之四。中國將在2050年左右,進入人口平衡期,到那時,中國的人口規模大約在16億左右。而印度目前的人口為11億,據西方估計,大概在2020年,印度人口將超過中國。如果印度不實行計劃生育,那麼印度何時進能進入人口零增長,將不得而知。印度的國土面積大約為中國的三分之二,雖然印度的耕地面積比中國約多百分之十,但印度的農業仍以小農生產為主,還不能完全滿足印度的基本糧食安全需要,仍需進口糧食。按照國際通用的經驗,一個國家正在進入工業發展時代時,人均GDP每提高100美元,糧食需求率就增長千分之二。如果印度不能控制住人口的增長,那印度不僅人均GDP的增長速度提高不了,就是農業、交通業等基礎服務業,也將不堪重負。當然,如果印度仍處在目前這種基本的困狀態,對這些需要的壓力可能會感到不大,可隨著印度經濟的進一步提高和發展,就會越來越感受到這種人口壓力的特別沉重性。如果一個國家不能解決大面積的貧困狀態,那就談不上超越。從西方發展的道路看,如果人口不進入零增長,那就意味經濟增長對資源與環境仍具有破壞性和增長的不穩定性,仍可能產生不可預見的後果。

第九,印度的經濟發展環境也不能和中國相比。中國所在的東亞,經濟發展水平成階梯狀陣形,但整體起點較高,已基本形成促進良性增長的循環體系。在東亞,中國可以直接面對經濟發展水平很高的美國、日本,又可以依託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同時,又能和馬來西亞、泰國等中等發達國家形成互補、轉移、投資、市場、協作、服務等多種經濟聯系和貿易合作。這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的健康性和促進性是非常明顯的,而且這種拉動作用還會越來越大。而印度經濟從根本上說,還沒有融入亞洲,印度對亞太經濟的依賴度遠低於中國,而它周圍的國家又一個比一個窮,經濟發展水平一個比一個低。這反而讓印度人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它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高於中國。雖然印度想融入東亞,但已經落後中國很多了,不論是從地緣優勢,還是從宗教、文化與民族融合性來講,印度也無法與中國競爭。

第十、印度人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與世界,也不可能打開自己的視野。印度人在面對世界其它發展時,總是採取一種非常可笑的心態。比如,在對待西方先進技術與發展水平的時候,印度人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殖民地心態。即一切以西方的發展模式為好。在面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時,印度人總認為自己的發展水平、模式和速度好於中國。印度人最經常的就是拿他們優勢,來與其它國家進行比較。比如印度人最常拿的就是他們的軟體產業水平來與中國進行比較,而對中國在基本信息產業規模、移動通信保有量、個人計算機保有量和網路人口上的巨大優勢卻視而不見,聽而不信。絕大部分印度人並沒有來過中國,而印度人卻十分聽信媒體對其孟買、班加羅爾好於中國的上海、深圳的說法。一些來過中國的印度人,出於一種妒忌和傳統封閉的心理,也不能正確的報道中國的發展與進步。這反映了印度人不能正確的看待世界和自己。如果一個人不能正確的認識這一點,那他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科學的發展觀念和清醒的選擇,也不會形成發展的緊迫性和持續動力。

最後,印度人並沒有形成民族發展的基本共識和正確道路。由於印度的政治體制決定了,每一個上台的政黨都要代表不同的利益。這就使不同階層、地域、民族,對不同政黨的發展觀和執政理念,產生不同的信任度。如果印度不能在發展道路選擇、發展速度緊迫等方面形成民族共識,那就不能凝聚全民族的思想,不能發揮出從中央到地方的多方面發展經濟的合力,所制訂的政策就不能夠產生巨大的力量和針對性。如果印度是一個發達國家,這種政治體制也許比較合適。可偏偏印度是一個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說印度的政治體制如何先進,檢驗的標準是什麼?只能是看其對國家、人民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有沒有作用。而恰恰在這方面,印度的政治體制非常缺乏說服力。一個充滿著赤貧的國家和人民,民主對他們來講是一種諷刺,因為你的制度並沒有幫助你改善生活,那你拿什麼來說服人家啊?當然,我們並不是說印度的制度不民主,只是說民主應該是促進人權與經濟發展的武器,如果不能實現這樣的目標,那民主就是一種鴉片,它只能讓人們心安理得的享受落後!

❹ 如何看待關於印度的「和平」理論

中印洞朗邊境對峙仍在繼續,印度方面持續施加壓力,不惜搬出不丹以求師出有名,但是中國方面也是寸土必爭,各部委多次抗議,時刻督促印度撤回軍隊,維持地區和平。在洞朗方向僵持不下的印度,開始獨辟蹊徑,在印度洋上糾集日本、美國進行軍事演習,用以對抗中國海軍在印度洋的存在,而這場中印對抗也終於由陸地延伸到了海洋。當前,中印對峙月余,中間發生了很多事情,你來我往,各不相讓,不過,究竟孰強孰弱,有一個信號非常明顯,那就是中印各拉了多少國家壯膽?

先看印度,在對峙期間,莫迪訪問了美國,並且拉攏美日進行了規模浩大的演習。同時,印度日前還決定邀請東盟10國領導人,參加2018年1月「印度共和日慶典」。也就是說,截至目前,印度正試圖通過所謂的「外交斡旋」、「戰略夥伴」、「聯合軍演」等形式,拉攏一堆國家給自己壯膽,簡單數一數,12個國家。如果東盟裡面僅僅算上越南,那也有至少三個國家。印度外交秘書賈伊尚卡爾日前在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發表演講時稱,「越南是印度的一個根深蒂固的戰略夥伴,我們的合作將在一系列的經濟、發展和安全問題上得到進一步深化。」總而言之,能夠在中印之間發揮點作用的,或者有可能對印度有所幫助的,它都想到了。

如果說這只是印度的正常活動,不足以算請幫手,那麼接下來這個例子,恐怕就是鐵證如山。據悉,在中印對峙敏感時刻,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開啟了為期8天的對印訪問,印媒興奮不已的報道稱,敏昂萊此次訪印的重點,在於兩國的防務合作,印度已准備好向緬甸提供軍事援助,這是印推進「東進政策」加強與東盟國家防務合作內容之一,也是向中國發出明確的信號。而且,印方用「國王待遇」招待敏昂萊,不僅安排總理莫迪及多名國防部高官與其會面,還專門准備了多場歡迎宴會,熱情招待這名緬甸貴客。可笑的是,緬甸多家主流英文新聞網站,均對敏昂萊訪印一事隻字未提,同時,中緬關系咋樣,印度心裡應該有點數才對,這都能被印度說成「支持」,也是拿它無言以對了,其實不過是一場正常的訪問活動罷了,由此也足以看出印度的心虛。

而與印度整體不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在邊境對峙活動中愈發的冥頑不靈。日前,印度不僅下達了不許撤退的命令,還允許陸軍不封頂購買彈葯,大有和中國一決雌雄之意。可是,印度此舉不過是在進行政治賭博而已,它可能認為以和平發展為重的中國,一定不會出手,所以才如此狂妄。但是印度究竟幾斤幾兩,從其地堡被巴基斯坦摧毀沒敢再主動擴大沖突規模就不難看出,不過是故意示我以強罷了。事實上,估計沒人懷疑,以中國目前的軍事實力,搞定阿三不過是分分鍾的事,關鍵我們不想出手。

那麼,這段時間中國拉了多少幫手呢?不好意思,沒有。如果換之以印度的角度,可能會認為中國拉了巴基斯坦,那麼,即便如此,中國也不過只是請了一個幫手。也就是說,中印拉攏幫手的比值,為1:3,甚至0:12。從中不難看出,在面對印度挑釁時,中國是多麼的淡定從容,為什麼?源於實力和自信。中國僅僅依靠自己,就足以搞定印度,請幫手就顯得多餘了,而印度則憂心忡忡,想挑事的同時又害怕挨揍,因此開始了一幕幕丑態百出的表演。

不過,中國的戰略忍耐是有底線的,如果印度遲遲不肯糾正錯誤,撤出越界軍隊,那後果不堪設想。關於這場的對峙,盡管中國希望和平解決,也一直在為此努力,但我們也在為可能的最壞結果做准備。無論是14艘艦艇南下印度洋,還是西藏高原的實彈演習,以及我空軍的相關活動,都在向印度發出一個信號,中國不惹事,但絕不怕事,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決不能受到絲毫侵犯,任何試圖讓中國吞下這種苦果的企圖,都將受到最沉重的打擊。

實力不行,還主動挑釁,進行政治賭博,印度的拙劣表演可以休矣!

❺ 從政治的角度分析印度在1947年後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運用國際政治經濟學相關理論來分析印度崛起的背景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可以看到:在國內方面,印度通過制度變革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減少了實現其發展目標的阻力;在國際方面,印度的崛起有大國背景,印度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大幅提升,近年與俄羅斯的關系也得到穩定發展。印度經濟的發展使印度的民族主義者獲得了實現其政治信念的權力潛能,對中國的發展和中印兩國關系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大概是這樣了……

❻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美國政治學家布丁認為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美國政治學家布丁(Boulding, K.E.)觀點)國家形象被認為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可以從一個方面體現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因此,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深受各國政府的重視。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經濟地位的提升,中國國家形象和品牌形象也越來越重要。2012年底,察哈爾協會、中國外文局聯合發布了《中國國家形象調查報告2012》(下稱《報告》)。調查以「中國的海外形象」為核心,選取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印度、馬來西亞、南非6個海外國家的受眾為調查樣本,涉及外交、國民、品牌形象等方面,調查顯示,超過三成的海外受訪者認為中國人是「幸福的」。 《報告》顯示,70%以上的海外受訪者表示對中國有所了解。在外交形象方面,中國「和平」「中立」的形象在發展中國家民眾中的接受度更高。在印度和馬來西亞,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表示認同「中國的崛起不會影響世界和平」的說法。美國、澳大利亞、英國這三個發達國家的受訪者對中國在促進世界和平中的影響和作用仍持相對審慎和觀望的態度。 《報告》顯示,超過30%的受訪者表示該宣傳片給他們留下了「中國有很多人才」、「中國發展得很好」「中國人很自信」的印象。

❼ 《美國會打壓印度而不許印度經濟和政治影響超過美國嗎

《美國會打壓印度而不許印度經濟和政治影響超過美國嗎?》
雖然現在印度依舊非常落後,但印度的經濟發展速度已經成為世界第一了。印度曾經迷信蘇聯的制度和計劃經濟,雖然印度的農業沒有學習蘇聯。因為蘇聯的集體農庄讓農業舉步維艱,甚至曾經發生過多次大飢荒而餓死了千萬烏克蘭人。但隨著蘇聯解體,印度完全放棄學習蘇聯了。而是搞市場經濟了。因為中國經濟一度被印度超越,隨後中國改革開放搞市場經濟以後僅僅十幾年就把印度遠遠的摔在後面了。

因為印度從來沒有一個領導人有消滅美帝和世界上資本主義國家的宏圖大志,印度沒有領導人有要消滅資本主義世界解放生活在資本主義國家的水深火熱中的受苦人的目標。自然美國和西方沒有了被印度消滅的恐懼而對印度有任何戒心了。

僅僅是在蘇聯解體以前印度追隨蘇聯在全世界擴張,肢解了巴基斯坦導致美國和西方有一段時間對印度武器禁運了。隨著蘇聯解體,印度和俄羅斯關系沒有像和蘇聯一樣緊密以後,美國和西方都對印度解除了武器禁運而開放了讓印度購買西方的武器裝備了。

尤其是印度繼承了英國的民主制度,所以他們的領導人都是通過老百姓一人一票選舉產生的,自然印度政府和領導人都是需要順從民意的。

即使個別有極端野心思想反世界文明的人決不可能被老百姓選舉成為領導人的,就是通過偽裝成為了領導人,也不能違背民意而把自己禍害世界的意志強加給印度國家和綁架印度老百姓民意為他個人奴役全世界人民的目標服務的。印度的多元化體制可以彈劾他下台和追究他違背民意的罪行的。

就憑印度的這個制度,足夠讓美國和西方放心印度不會成為像朝鮮和蘇聯一樣威脅他們生存下去的國家和不會成為禍害世界的定時炸彈了。

印度不是像朝鮮一樣只許對領導人歌功頌德而不許有一點點質疑的。所以印度哪怕相當長時間貧窮,也沒有像斯大林和朝鮮等炮製人造大飢荒慘無人道大規模餓死老百姓來凸顯他們可以隨意蔑視和消滅生命的偉光正了。

所以印度沒有一個領導人敢於把自己黨派的不同政見者和反對黨的不同政見者以反黨反革命抓捕迫害酷刑乃至隨意殺戮的,自然更加沒有像金正恩把自己親姑父張成澤打成反黨反革命殺戮來凸顯自己具有史無前例無與倫比的偉光正了。

印度的執政黨和領導人都是容許老百姓批評和抨擊的,而不能隨意把批評政府和領導人的老百姓和知識分子等等打成反黨反革命的。因為印度是容許有多黨制和執政黨的反對黨存在的。決不是只容許拍手黨存在的。所以印度是可以多元化輿論存在的,而不是以打擊和消滅不同政見者來輿論一律的。

面對印度的如此政治特徵,自然美國和西方民主國家都認為印度是第三世界的民主榜樣了。

美國的所謂的做「世界霸主」僅僅是世界警察而已,維護現在世界的正常秩序而已,不容許像希特勒國家社會主義和斯大林社會主義國家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瓜分波蘭聯合發動二戰消滅全世界資本主義國家一樣來禍害世界。

這就是為什麼一戰僅僅過了二十幾年就爆發了二戰,而二戰以後過了七十多年了,依舊沒有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影子的緣故。因為一戰以後美國沉迷在孤立主義陰影中,沒有熱衷於做世界警察的緣故。

如果哪一天印度的經濟實力真的超過了美國,比美國更加有能力做世界警察了,可以替代美國維護這世界的和平秩序,又有何足為奇呢? 美國絕對樂見其成卸掉做世界警察擔子給印度了。 就像美國替代了英國一樣的英國非常樂見其成的。
因為印度的人口遠遠超過美國,隨著印度人力資源不斷開發,印度經濟和其他能力超過美國也僅僅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望採納

❽ 印度的政治,軍事和科技以及綜合國力到底怎樣

印度綜合國力排名第十 中國與印度在基本國情上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如都是第三世界大國,人口多,底子薄,但是由於兩國選擇的發展道路不同,目前在國力上有一定的差異。從經濟力上看,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差距並不大,1982年,中國與印度的人均GDP分別為 275和274美元,分居世界第137、138位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Sept.2003,Database,http://www.imf.org/.,而到2004年,按照匯率計算,中國人均GDP為達到1269美元,已相當於印度(578美元/人)的兩倍,可見兩國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中國的社會發展水平整體上好於印度,2002年,中國的人文發展指數為0.75,印度只有0.6。從軍事力上看,印度雖然也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但總體上還是弱於中國,軍事上更依賴於俄羅斯。在外交倡議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與中國共同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但現在印度已失去五、六十年代的銳氣,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小於中國。在周邊政策上,採取以勢壓人的政策,與巴基斯坦長期對抗,與中國也有一定的摩擦,與中國「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睦鄰安鄰」的周邊政策相比,中國顯得更成功。在全球外交影響力上印度也不如中國。

在形成綜合國力的資源上,印度與中國也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如在勞動力等初級生產要素上有一定的優勢,但技術、信息等高級生產要素上相對缺乏。雖然中國在國力資源各方面整體上都好於印度,但在許多具體方面印度也有自己的優勢,如在人力資本的培養和維護上,印度許多方面好於中國,印度英語水平高,大學教育更與國際接軌,其商業人員因為懂英文的人比中國多,「走出去」的意識比中國更強。在IMD「教育系統滿足競爭性經濟的需要」調查上,中國得分為3.17,印度得分為6.2。在IMD「有技能的勞動力是否容易獲得」調查上,中國得分為4.3,印度得分為7.58。在「人才外流」情況上,中國得分為3.51,印度得分為6.25。在「管理者的企業家精神」 上,中國得分為5.04,印度得分為6.68,這些都反映了印度在教育質量上的優勢。雖然印度的信息力絕對水平低於中國,但相對其經濟發展的需要,其信息力水平還高於中國。在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4~2005,2004.的《全球信息力報告》中,中國網路整備度指數(NRI)為0.17,排在全球104個經濟體中的第41位,而印度NRI為0.23,排在39位,排在中國之前。另外,印度的企業創新方面好於中國,在軟體等產業上的優勢也不可忽視。

中國與印度在政府調控力相比,也各有優劣。中國在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政府績效上優於印度,而印度在法律系統、金融體系的建設和教育上優於中國。總體說來,中國的政府調控力還是明顯優於印度的,印度的民主、宗教派系和種姓制度影響了政府的行政力,使其「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建設和諧社會的風險大,而中國政府在建立和諧社會上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政策上比印度優,社會凝聚力好於印度。

總的來說,印度與中國相比在綜合國力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綜合國力的發展既是歷史的,也是動態的,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的綜合國力趕上中國是很困難的,但是印度也有自己的優勢,其周邊政策目前也正在調整,在全球也開始執行更積極全面的推動和平與發展的外交政策,國力資源中許多方面也優於中國,如果其優勢發揮得好,將是中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競爭對手。

❾ 西方媒體為什麼重視中國,不把印度放在眼裡

西方媒體為什麼重視中國,不把印度放在眼裡?

為什麼歐洲媒體重視中國而不是印度?
本文系《環球時報》關注中國版文章,8月18日刊登於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
原標題:論媒體關注度,為何印度不及中國

莫迪總理欲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握手


今年5月,一張莫迪總理主動伸手,欲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握手,結果後者伸出一指、拒絕了他的照片讓印度人在社交媒體上議論紛紛。有人表示憤怒,認為這是侮辱。有人由此推斷印度在歐洲領導人心目中的地位。也有人質疑,為什麼德國媒體忽視莫迪來訪。事實上,認為印度被歐洲——包括歐洲的媒體——忽視的說法,並非毫無根據,特別是與中國受到的重視與報道比起來。

芬蘭國際問題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巴特·蓋恩斯說:「(歐洲媒體)對印度的關注肯定不夠。」比如,倫敦的《經濟學人》每周均有中國專版,而印度事務淹沒於「亞洲」版塊。比如,該雜志過去四期(7月22日至8月12日),有9篇文章涉及中國,而關於印度的只有兩篇(同期菲律賓得到的報道都比印度多)。柏林自由大學「亞洲人眼裡的歐盟」項目主任梅·斯圖鮑姆說:「歐洲報紙報道中國如今已習以為常,這與10年前很不同,當時只有少數報紙報道中國事務。而隨著中國的崛起,若哪家媒體的報道中少了中國將顯得缺乏國際性。但迄今,對印度的報道多數仍只限於小欄目,且都涉及個別問題。」

有專家表示,歐洲媒體重中國輕印度的部分原因在於,歐洲的政治人物往往也不太關注印度。斯圖鮑姆認為,除了印度的前殖民國英國之外,歐盟其他地方對印度的關注「堪稱善意的疏忽」。政治人物得到的建議也屬這種情況。歐洲多數大學的國際研究院系都設有中國部。但多數大學沒有印度部。歐洲智庫也有類似的現象。

然而,這不是歐洲特有的問題。《紐約時報》數年前就指出,「在美國,中國獲得的關注多於印度」。此外,印度政治人物似乎對歐盟也不感興趣。歐盟安全研究所不久前一份報告稱,「盡管印歐是戰略夥伴關系,印度的政策精英們視歐盟主要為貿易集團而非戰略或政治角色」。

此外,歐洲政策專家對印度廣泛的地緣政治動機存在較多的質疑。比如,印度仍是俄羅斯的忠實盟友嗎?兩國的良好關系始自蘇聯時代,在莫斯科改善與中國和巴基斯坦關系後,現在出現了不確定性。另外,有一種看法認為,印度看上去很有前途,但往往不能(像中國那樣)使之成為現實。或許,這是發展歐盟—印度關系的最大障礙。從經濟或地緣政治的重要性方面講,印度現在都比不上中國。望採納

❿ 美國對待中國和印度為何態度不一樣

中國和印度發現他們的立場一致,這可不尋常。雖然它們是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是兩個發展速度最快的經濟體,但在對美關繫上,它們立場不一致。同時,印度人以忌妒的目光看待中國的製造業實力,中國人則想復制印度IT服務業的成功。

最新一輪全球貿易談判失敗了,而亞洲這兩個巨人卻發現它們處境相同。7月29日,世貿組織關於貿易自由化的多哈回合談判在各方就農業補貼的爭吵中不體面地中止了。美國怪罪說這是印度和中國毫不妥協的態度所致,其他國家也批評新德里和北京,說它們「過於注重自己的利益」。

盡管這些批評很刺耳,但這兩個亞洲巨人不可能屈服於外部壓力。

中國近年一直在努力減輕農村的「疼痛」。當談到與美國公司化農業的競爭時,北京大學國際經濟政治研究中心一名副教授說:「中國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民處於非常弱勢的地位。」印度的壓力更大。

由於專注於自己的農村問題,中國和印度不會同情對農民進行補貼的美國和其他國家。「美國、歐洲和日本要求較虛弱國家拋棄貿易保護措施,而它們自己卻不這么做」,北京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時殷弘說,「這是雙重標准」。

雙方都存在誤解。中國和印度的人民誇大了外國政府要求它們的農民做出的犧牲。「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不完全理解發達國家的困境」,時說,「他們認為富國有做出讓步的更大餘地」。

時說,雙方都不願冒險做出任何大膽舉動。這意味著印度和中國在貿易爭端中不太可能讓步。(作者布魯斯�6�1愛因霍恩,陳一譯)

與美國政治學家怎麼看待印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東京奧運會中國運動員穿的衣服叫什麼 瀏覽:118
綠茶在英國怎麼說 瀏覽:394
越南人自己怎麼做水泥 瀏覽:724
中國哪個省種櫻桃 瀏覽:630
印尼晚上可以做什麼兼職 瀏覽:41
英國炸魚薯條多少錢 瀏覽:647
英國總共有多少運輸機 瀏覽:477
美國海運到中國港口需要多久 瀏覽:372
美國給中國轉錢怎麼辦 瀏覽:938
人在英國怎麼玩微博 瀏覽:701
英國留學回國有什麼補貼 瀏覽:180
伊朗人的祖先是什麼種族 瀏覽:509
目前英國女王管轄多少國家 瀏覽:738
注銷中國電信寬頻怎麼辦理 瀏覽:27
越南人怎麼養雞 瀏覽:810
哪個國家的第一條路是中國人修的 瀏覽:46
義大利家居品牌有哪些品牌 瀏覽:341
印度為什麼要租借俄核潛艇 瀏覽:543
伊朗是什麼運河 瀏覽:875
中國向義大利提供了什麼幫助 瀏覽:379
© Arrange www.exoplanetwar.com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