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地緣政治看印度為什麼不如中國
從地緣政治看印度為什麼不如中國?
最近,中國和印度在錫金(印度)-亞東(中國)邊境爆發沖突,「龍」與「象」的較量也被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讀。今天,庫叔分享一篇從地緣政治角度出發的分析文章,作者溫駿軒將中國內部諸板塊與印度進行一一的對應比較,發現了十分有趣的差異。
其實自1962年中印戰爭之後,兩國在邊境線上的小規模沖突可以說一直就沒有斷過,只不過不一定都見諸媒體罷了。然而這一次的沖突,倒的確有些不同。原因在於,中印兩軍對峙的那片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洞朗地區),印度本身並不是當事方。真正的爭議雙方,是中國和不丹兩國。印度之所以自認為有資格出頭,是因為不丹的外交、軍事事務完全交由印度處理,經濟上亦嚴重依賴印度,甚至因此沒有和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大國建交。
西里古里走廊位置示意圖
通過上述對比,以及中國和印度在世界地緣政治舞台上的定位分析,相信大家心目對這場龍-象競爭今後的走勢已經有了答案。客觀說,在從古老文明邁向現代文明的這個歷史轉折點上,中國抓住了更多的機會,印度則多少有點輸在起跑線上的感覺。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兩國當下的地緣政治結構環境上,更體現在諸多方面。比如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及合法擁核國家身份,是顯示大國身份的兩個重要指標,也是印度這些年的努力方向。中國則早在上個世紀中期,就已經做到了這兩點。
事實上,以聯合國席位及擁核國身份這兩個指標來說,中國也是唯一以「發展中國家」身份,躋身世界政治舞台中心的國家。正常情況下,作為一個未完成工業化進程的國家,本是沒有機會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取得如此好的身位的。這一切,包括今天中國領土的形成,都不是因為當年那些列強的施捨,而是100年來中國人民從未間斷的抗爭及巨大的犧牲換來的。
反觀印度,70年前的「非暴力不合作」及聽從宗主國安排的做法,固然為其求得了一個獨立地位,但當印度希望自己成為世界一極時,就會發現付出和回報其實是成正比的。即使今後能夠通過合縱連橫,解決兩個大國身份認證的問題,但對於印度來說,將自己國境線推進到一個更完美的程度,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望採納
❷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把人類文明的交流劃分為三個時期:1500年以前稱為遭遇時期,1500-19世紀末稱為沖
(1)事件:新航道的開辟(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的具體航海活動各得1分,不超過2分)影響:打破了世界各地孤立、分散、隔絕的狀態,世界市場的雛形出現。(4分) (2)因素:殖民擴張;新航路開辟;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8分) (3)反應:被迫打開門戶,捲入世界市場或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3分) ❸ 高手進..
2005年世界人口第一是中國約13億人,第二是印度,約10億人。但是人口急速增長的70年代開始,中國開始計劃生育政策後,中國人口的增長率為0.33%,印度是1.02%,其結果是2020年印度的人口將超過中國。現在印度的人口密度,已經是中國的3倍。 ❹ 如何看待關於印度的「和平」理論 中印洞朗邊境對峙仍在繼續,印度方面持續施加壓力,不惜搬出不丹以求師出有名,但是中國方面也是寸土必爭,各部委多次抗議,時刻督促印度撤回軍隊,維持地區和平。在洞朗方向僵持不下的印度,開始獨辟蹊徑,在印度洋上糾集日本、美國進行軍事演習,用以對抗中國海軍在印度洋的存在,而這場中印對抗也終於由陸地延伸到了海洋。當前,中印對峙月余,中間發生了很多事情,你來我往,各不相讓,不過,究竟孰強孰弱,有一個信號非常明顯,那就是中印各拉了多少國家壯膽? 先看印度,在對峙期間,莫迪訪問了美國,並且拉攏美日進行了規模浩大的演習。同時,印度日前還決定邀請東盟10國領導人,參加2018年1月「印度共和日慶典」。也就是說,截至目前,印度正試圖通過所謂的「外交斡旋」、「戰略夥伴」、「聯合軍演」等形式,拉攏一堆國家給自己壯膽,簡單數一數,12個國家。如果東盟裡面僅僅算上越南,那也有至少三個國家。印度外交秘書賈伊尚卡爾日前在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發表演講時稱,「越南是印度的一個根深蒂固的戰略夥伴,我們的合作將在一系列的經濟、發展和安全問題上得到進一步深化。」總而言之,能夠在中印之間發揮點作用的,或者有可能對印度有所幫助的,它都想到了。 如果說這只是印度的正常活動,不足以算請幫手,那麼接下來這個例子,恐怕就是鐵證如山。據悉,在中印對峙敏感時刻,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開啟了為期8天的對印訪問,印媒興奮不已的報道稱,敏昂萊此次訪印的重點,在於兩國的防務合作,印度已准備好向緬甸提供軍事援助,這是印推進「東進政策」加強與東盟國家防務合作內容之一,也是向中國發出明確的信號。而且,印方用「國王待遇」招待敏昂萊,不僅安排總理莫迪及多名國防部高官與其會面,還專門准備了多場歡迎宴會,熱情招待這名緬甸貴客。可笑的是,緬甸多家主流英文新聞網站,均對敏昂萊訪印一事隻字未提,同時,中緬關系咋樣,印度心裡應該有點數才對,這都能被印度說成「支持」,也是拿它無言以對了,其實不過是一場正常的訪問活動罷了,由此也足以看出印度的心虛。 而與印度整體不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在邊境對峙活動中愈發的冥頑不靈。日前,印度不僅下達了不許撤退的命令,還允許陸軍不封頂購買彈葯,大有和中國一決雌雄之意。可是,印度此舉不過是在進行政治賭博而已,它可能認為以和平發展為重的中國,一定不會出手,所以才如此狂妄。但是印度究竟幾斤幾兩,從其地堡被巴基斯坦摧毀沒敢再主動擴大沖突規模就不難看出,不過是故意示我以強罷了。事實上,估計沒人懷疑,以中國目前的軍事實力,搞定阿三不過是分分鍾的事,關鍵我們不想出手。 那麼,這段時間中國拉了多少幫手呢?不好意思,沒有。如果換之以印度的角度,可能會認為中國拉了巴基斯坦,那麼,即便如此,中國也不過只是請了一個幫手。也就是說,中印拉攏幫手的比值,為1:3,甚至0:12。從中不難看出,在面對印度挑釁時,中國是多麼的淡定從容,為什麼?源於實力和自信。中國僅僅依靠自己,就足以搞定印度,請幫手就顯得多餘了,而印度則憂心忡忡,想挑事的同時又害怕挨揍,因此開始了一幕幕丑態百出的表演。 不過,中國的戰略忍耐是有底線的,如果印度遲遲不肯糾正錯誤,撤出越界軍隊,那後果不堪設想。關於這場的對峙,盡管中國希望和平解決,也一直在為此努力,但我們也在為可能的最壞結果做准備。無論是14艘艦艇南下印度洋,還是西藏高原的實彈演習,以及我空軍的相關活動,都在向印度發出一個信號,中國不惹事,但絕不怕事,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決不能受到絲毫侵犯,任何試圖讓中國吞下這種苦果的企圖,都將受到最沉重的打擊。 實力不行,還主動挑釁,進行政治賭博,印度的拙劣表演可以休矣! ❺ 從政治的角度分析印度在1947年後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運用國際政治經濟學相關理論來分析印度崛起的背景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可以看到:在國內方面,印度通過制度變革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減少了實現其發展目標的阻力;在國際方面,印度的崛起有大國背景,印度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大幅提升,近年與俄羅斯的關系也得到穩定發展。印度經濟的發展使印度的民族主義者獲得了實現其政治信念的權力潛能,對中國的發展和中印兩國關系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大概是這樣了…… ❻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美國政治學家布丁認為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美國政治學家布丁(Boulding, K.E.)觀點)國家形象被認為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可以從一個方面體現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因此,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深受各國政府的重視。 ❼ 《美國會打壓印度而不許印度經濟和政治影響超過美國嗎
《美國會打壓印度而不許印度經濟和政治影響超過美國嗎?》 ❽ 印度的政治,軍事和科技以及綜合國力到底怎樣
印度綜合國力排名第十 中國與印度在基本國情上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如都是第三世界大國,人口多,底子薄,但是由於兩國選擇的發展道路不同,目前在國力上有一定的差異。從經濟力上看,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差距並不大,1982年,中國與印度的人均GDP分別為 275和274美元,分居世界第137、138位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Sept.2003,Database,http://www.imf.org/.,而到2004年,按照匯率計算,中國人均GDP為達到1269美元,已相當於印度(578美元/人)的兩倍,可見兩國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中國的社會發展水平整體上好於印度,2002年,中國的人文發展指數為0.75,印度只有0.6。從軍事力上看,印度雖然也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但總體上還是弱於中國,軍事上更依賴於俄羅斯。在外交倡議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與中國共同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但現在印度已失去五、六十年代的銳氣,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小於中國。在周邊政策上,採取以勢壓人的政策,與巴基斯坦長期對抗,與中國也有一定的摩擦,與中國「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睦鄰安鄰」的周邊政策相比,中國顯得更成功。在全球外交影響力上印度也不如中國。 ❾ 西方媒體為什麼重視中國,不把印度放在眼裡 西方媒體為什麼重視中國,不把印度放在眼裡? 為什麼歐洲媒體重視中國而不是印度? 莫迪總理欲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握手
芬蘭國際問題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巴特·蓋恩斯說:「(歐洲媒體)對印度的關注肯定不夠。」比如,倫敦的《經濟學人》每周均有中國專版,而印度事務淹沒於「亞洲」版塊。比如,該雜志過去四期(7月22日至8月12日),有9篇文章涉及中國,而關於印度的只有兩篇(同期菲律賓得到的報道都比印度多)。柏林自由大學「亞洲人眼裡的歐盟」項目主任梅·斯圖鮑姆說:「歐洲報紙報道中國如今已習以為常,這與10年前很不同,當時只有少數報紙報道中國事務。而隨著中國的崛起,若哪家媒體的報道中少了中國將顯得缺乏國際性。但迄今,對印度的報道多數仍只限於小欄目,且都涉及個別問題。」 有專家表示,歐洲媒體重中國輕印度的部分原因在於,歐洲的政治人物往往也不太關注印度。斯圖鮑姆認為,除了印度的前殖民國英國之外,歐盟其他地方對印度的關注「堪稱善意的疏忽」。政治人物得到的建議也屬這種情況。歐洲多數大學的國際研究院系都設有中國部。但多數大學沒有印度部。歐洲智庫也有類似的現象。 然而,這不是歐洲特有的問題。《紐約時報》數年前就指出,「在美國,中國獲得的關注多於印度」。此外,印度政治人物似乎對歐盟也不感興趣。歐盟安全研究所不久前一份報告稱,「盡管印歐是戰略夥伴關系,印度的政策精英們視歐盟主要為貿易集團而非戰略或政治角色」。 此外,歐洲政策專家對印度廣泛的地緣政治動機存在較多的質疑。比如,印度仍是俄羅斯的忠實盟友嗎?兩國的良好關系始自蘇聯時代,在莫斯科改善與中國和巴基斯坦關系後,現在出現了不確定性。另外,有一種看法認為,印度看上去很有前途,但往往不能(像中國那樣)使之成為現實。或許,這是發展歐盟—印度關系的最大障礙。從經濟或地緣政治的重要性方面講,印度現在都比不上中國。望採納 ❿ 美國對待中國和印度為何態度不一樣
中國和印度發現他們的立場一致,這可不尋常。雖然它們是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是兩個發展速度最快的經濟體,但在對美關繫上,它們立場不一致。同時,印度人以忌妒的目光看待中國的製造業實力,中國人則想復制印度IT服務業的成功。 與美國政治學家怎麼看待印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東京奧運會中國運動員穿的衣服叫什麼
瀏覽:118
綠茶在英國怎麼說
瀏覽:394
越南人自己怎麼做水泥
瀏覽:724
中國哪個省種櫻桃
瀏覽:630
印尼晚上可以做什麼兼職
瀏覽:41
英國炸魚薯條多少錢
瀏覽:647
英國總共有多少運輸機
瀏覽:477
美國海運到中國港口需要多久
瀏覽:372
美國給中國轉錢怎麼辦
瀏覽:938
人在英國怎麼玩微博
瀏覽:701
英國留學回國有什麼補貼
瀏覽:180
伊朗人的祖先是什麼種族
瀏覽:509
目前英國女王管轄多少國家
瀏覽:738
注銷中國電信寬頻怎麼辦理
瀏覽:27
越南人怎麼養雞
瀏覽:810
哪個國家的第一條路是中國人修的
瀏覽:46
義大利家居品牌有哪些品牌
瀏覽:341
印度為什麼要租借俄核潛艇
瀏覽:543
伊朗是什麼運河
瀏覽:875
中國向義大利提供了什麼幫助
瀏覽:3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