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的地理位置,真的比中國優越嗎有沒有明顯缺陷
印度的地理位置,真的要比中國優越,不過即便如此,印度這樣的地理位置也是有明顯缺陷的。關於印度地理位置的優勢主要從以下幾點可以看出來。
一、地處亞熱帶季風帶。印度地處亞熱帶季風帶,接近赤道,常年溫度非常高,而且餘量也充足,這樣就非常適合農作物、莊稼的成長,像我們的南方省份廣東海南都是一年兩收,要是在印度,如果經營好,一年三收也不是問題。要知道印度國土面積遠沒有我國廣闊,但是印度也養活著世界上第二多的人口,差不多有13億之多,可見印度這方面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
雖然印度的地理優勢相對我國似乎有很多,但印度也有明顯缺陷,那就是印度孤懸在印度洋上的最突出的一塊,沒有外圍屏障,一旦遇到自然災害就會深入印度腹地,造成巨大損失。而且也是因為沒有天然的島鏈作為屏障,印度本土極易成為敵方攻擊的目標。
2. 中國與印度的各方面比較
中國和印度的國力比較是多大差距,經濟上從匯率GDP比較印度大約是中國的40%,即中國GDP為15000億美元,印度大約為6000億美元。PPP比較印度是中國的50%強。中國超過60000億美元,印度超過30000億美元。但我從另外角度觀察,印度的農業佔GDP的28%,中國佔12%。而印度糧食產量大約是中國的40%到45%,印度糧食產量2億噸左右,中國最高超過5億噸,去年為4.7億噸以上。另外在經濟作物和畜牧生產上中國遠遠超過印度,中國每年生產超過3億噸蔬菜,5000萬噸水果,5000萬噸水產品,另外各種肉類、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國都遠遠超過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產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類生產非常少。印度的農業產值從好的方面估計也不會超過中國農業產值的30%,差的估計大約也就20%到25%。中國實際上GDP應該超過印度至少4倍。工業生產中國佔GDP的56%,印度佔30%左右。但實際上中國的工業超過印度大約6到8倍。中國在1978年其主要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能源產業都遠遠超過2000年印度的產量。
在軍事上,首先看軍事技術。印度的導彈技術大約相當中國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導彈的水平達不到中國巨浪1的水平。當時中國已經擁有洲際導彈和核潛艇,而印度到現在還不具備獨立發展這兩項技術的能力。印度發展的藍天防空導彈其彈體來源於前蘇聯的薩姆6,三叉戟低空導彈存在嚴重技術問題,性能還不如中國80年代發展的紅7。中國在當時高空防空已經發展了TMD的「反擊」。
航空技術是印度與中國差距最小的軍事技術領域。因為中國主要精力投入導彈方面,相對航空技術投入少,獨立能力比較導彈和航天技術差一些。但是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使中國的航空工業獲得了非常寶貴的獨立開發能力。印度航空工業一直依靠外國的技術援助,依靠外國產品生產許可證生產先進戰斗機,因此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印度裝備戰斗機比中國先進,但是印度一直沒有獲得完整的航空技術能力。在開放以後得到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以後,最近10幾年中國航空技術突飛猛進已經遠遠將印度拋在身後。這是綜合國力和綜合技術能力和工業能力的差距。中國出口技術給巴基斯坦的FC-1在近兩年不斷採用新技術升級使得其技術完全超過印度的LCA輕型戰斗機,在氣動設計、發動機、機載武器等方面優於LCA成為一型高性能中檔戰斗機。
在海軍裝備方面,印度根本沒有一個強大的造船工業,因此印度強大的海軍只能是沙灘上的大廈。印度的國產軍艦必須依靠外國提供全部技術,包括設計、船體材料和建造工藝、動力、武器、雷達以及總體等等。一旦失去外國技術援助印度立即一籌莫展。如核潛艇是印度一直夢寐以求的裝備,但外國由於防止核擴散條約的限制無法提供印度技術援助,幾十年印度只好乾等這毫無辦法。雖然印度已經特許生產過先進潛艇如德國209級和俄羅斯「K」級。但是現在印度還是要依靠外國來援助才能製造潛艇。中國核潛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現在中國海軍艦艇的技術水平已經基本達到歐洲的水平,超過俄羅斯。現在影響到中國軍工技術水平的主要是基礎工業水平。
在陸軍技術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現在還不能生產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陸軍不想要。進口重炮還要進口炮彈。總之在低技術的陸軍武器裝備上印度仍然沒有自主生產能力。
總體上看,印度的軍事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只是在個別的方面如計算機方面可以自己生產,當然IC還要進口。
印度的軍事能力,依靠進口裝備和技術,印度保持了與中國相當的軍事技術裝備。因為中國龐大的軍隊不可能迅速全部換裝新裝備,同時也沒有這個需要。但是印度的軍事力量的發展極度不平衡。中國軍費使用上大致裝備采購、人員開支、訓練和裝備維護各佔三分之一。而西方發達國家在人員和訓練、裝備維護的開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軍費開支主要是人頭費和裝備采購費,而訓練和裝備維護費佔比例不和理。海軍航母艦隊基本上是駐港艦隊,空軍飛機事故率居高不下,陸軍坦克等裝備的完好率極低都是這種情況的體現。印度的裝備體系非常混亂,表現出缺乏軍事管理能力。印度陸軍光步槍的子彈就有7.7毫米、北約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種體制,而且在部隊裝備5.56毫米步槍以後,居然沒有安排子彈生產。只好到國際市場上采購了幾千萬發子彈。
從歷史上看,印度從來是在戰爭發動前突擊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采購彈葯和武器零部件來提高裝備的完好率和戰備率。這樣的情況使得印度非常難以應付突發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下卡吉爾沖突就是例證。印度在這樣一場小規模的邊境沖突中,對手還是穆斯林武裝,幾乎用光了庫存的大口徑炮彈,戰後在國際市場突擊采購。從這種情況來看,印軍雖然裝備比較先進,但後勤和管理非常落後,這在1963年與中國的邊境沖突中已經表現出來了。但現在並沒有顯著改進,這是印軍的軟肋。印軍沒有能力進行一場較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如朝鮮戰爭規模,甚至如上甘嶺戰役這樣規模的戰役也沒有能力持續進行,上甘嶺美軍消耗炮彈130萬發,志願軍消耗炮彈40萬發,戰役持續40多天。
看起來印度的戰略是在印度設定的條件下,即在印度選定的戰場、時間、戰爭規模等條件下、進行一場預有準備的中低規模的高技術戰爭。如甲午戰爭日本突襲中國、日俄戰爭日本突襲俄羅斯遠東艦隊。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決定性勝利,而後依據有利的戰場形勢,通過談判和國際斡旋獲得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因此印度必然採取精兵主義,從印美空軍對抗演習看印度空軍的精銳有著不可忽視的戰鬥力。但是這個戰略存在著致命的缺點,就是如果對手不按照印度的設想出牌,印度缺乏應變的准備和能力。在1963年印度與中國的沖突中就發生了這種情況。中國的反應超過了印度的估計,結果印軍遭到慘敗。
從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實力比中國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別是長期競爭的潛力方面差距更大。局部沖突中雙方的技術差距不明顯。但可以運用的戰術方面的差距和後勤能力仍然存在著顯著差距。
說實話印度這些年發展很快,尤其是軍事方面。但是我認為不必太把印度放在心上。原因如下:
1.當前中印兩國經濟不存在過多沖突。中國經濟製造業較強,而印度經濟軟體和金融較強。根據馬克思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也包括政治基礎),軍事是政治斗爭的延續」,中印兩國目前不存在太激烈的對立;
2.中印兩國都是發展中國家,國家主要矛盾都是人民內部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間的矛盾,說白了就是人民要先解決好衣食住行的問題(.印度人貧富差距世界第一,同一座城市,有人擁有直升機機坪。有人餓死,是地地道道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目前世界的主題是「和平」、「發展」,而且各國都想搭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快車發展自己的經濟,而不希望被戰爭托住發展腳步。在這一點上,中印兩國是相通的;
3.現代戰爭比拼的是綜合國力。印度的GDP是中國的1/3,而軍費開支是中國的幾倍,長此以往,印度沒准會像蘇聯一樣倒在自己的槍口下。
4.雖然印度和美國、韓國、俄羅斯、日本等國關系良好,但是和美國、韓國、日本加強關系的目的是牽制中國,想方設法讓對方為自己火中取栗,可以說他們是同床異夢。至於俄羅斯就更有意思了,印俄雙方是戰略夥伴關系,但中印也是戰略夥伴關系,如果中印之間出現不愉快,俄羅斯只能保持中立。一旦中印開戰,作為印度宿敵的巴基斯坦一定會在印度後院放火,一個巴基斯坦印度都難以搞定,再加上中國,那就……
5.中印兩國都是有核國家,雙方雖然會相互防範,但雙方不會發生大規模戰爭,最多隻是邊境沖突,這就要看常規力量了,一般認為,中國常規力量強於印度;
6. 雖然目前中印邊界印度佔中國很多領土,但是制高點都在中國手上。一旦開戰,印軍將失去地利;
7.中國青藏鐵路的修建,讓內地與西藏的運輸大大加強,一旦開戰,中國將大量向西藏方向集結兵力、運輸物資,這對我軍作戰十分有利(由於青藏高原的高原效應明顯,在西藏養一個士兵是內地費用的五倍);
8.由於青藏高原的高海拔,中國在西藏部署的戰術武器對於印度來說就是戰略武器,只此一項就能抵消印度工業十年的艱辛努力。(中國在西藏部署的火箭炮、中程導彈能輕易打到距中國邊境500公里的印首都新德里,新疆的su30一個俯沖就能到達新德里)。;
9.由於當年對印反擊戰把印度打疼了,所以印度懷恨在心,就像我們對日本耿耿於懷一樣。印度與中國攀比的心理非常嚴重,但是印度工業水平不高、辦事拖沓世界第一(阿瓊坦克研製了30年,還沒有量產就要淘汰了),我認為這樣一直下去,吃虧的是印度。
3. 中國的地理位置好,還是印度的地理位置好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國家,整個國家基本上都是平原,只有北部部分地區地勢比較高,特別是在跟巴基斯坦有糾紛的地方和中部地區屬於高地,而且這些所謂的高地都只是海拔在1000米左右,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平原,非常適合農作物種植,唯一的缺點就是印度的地理位置太熱,每一年都是很長的時間屬於高溫天氣。
我國的地勢西高東低,人口大部分集中在適合生存的中東部地區,農業和工業的集中地也大部分都集中在中部和東部地區,我國東南面臨太平洋,西邊和北邊接壤陸地,周邊大大小小的鄰國數十個北邊有俄羅斯和蒙古國,東邊有朝鮮,西面有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不丹等,南邊有緬甸寮國和越南,太平洋上近距離的還有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可以說我們周圍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國家,我們被圍在了中間。
4. 中國的地理位置好呢,還是印度的地理位置好
四大文明古國當中就有中國和印度,這說明這里很適合人類居住的。即便是今天不管是中國還是印度,也是人口最多的國家。
中國人口14億,印度人口13億多。
大家不要小瞧這個數字,這么多的人口不管放在哪一個國家,都是不好管理的,僅僅吃飯就有可能是個問題。
中國或者印度的人口,不管是放在世界上哪一個國家,用不了幾年肯定是會把其它的國家吃的一窮二白的。
他們沒有管理和養活這么大人口大能力。
但是,這么多的人生活在中國和印度,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這足以證明中國和印度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了。
人以食為主,你必須要能夠養活足夠的人,才能說地理位置優越不優越,就好比俄羅斯的廣大領域,基本上大部分地區全年都是處於很冷的狀態的,這個情況下想要養活更多的人,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
所以說從養活人口這一點來看,中國和印度的地理位置都是不錯的。
那麼,中國和印度到底誰的地理位置更優越呢?
這個問題還要分開說,因為每一個國家都有每一個國家的好處。
總結:
中國在陸地上佔到的優勢要強於印度,印度海上的優勢是強於中國的。但是,最終的優勢還是體現在國家實力上。
只有發展到一定的高度,像美國這樣就無所謂地理位置了,只要你在世界上的盟友足夠多,只要你的影響力足夠大,這些都是足以超越地理上的位置的。
其實中國的地理上的優勢,強漢、盛唐的時候已經證明了,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自我實力的提升了。當然了現在的我們已經做得很好了,第二大經濟體國。
所以,在努力一把就可以忽視地理位置的優越了。
5. 中國的地理位置好,還是印度的地理位置好
中國的地理位置並不差,從戰略上講西邊背後有天險鞏固,雖然說現在東邊有第一島鏈第二島鏈的封鎖,但是如果從老美那邊弄過來為己所用,也是天然屏障不沉航母,北上是遠東地區人煙稀少。鄰居多一點出門有點不方便而已,還有就是鄰居多容易鬧矛盾,也容易被人挑撥,特別是一些看不慣別人好的鄰居。這句話擱在家庭與家庭之間也很適合。
說地理,說氣候都是中國好。唯一不爭氣的是人,中國沒把灣灣控制住還把琉球安南緬甸丟了,不然就面向太平洋印度洋了,而印度,這么不濟,距離印度本土1000多公里,臨近緬甸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照樣控制在手裡。
6. 中國的地理位置好,還是印度的地理位置好
中國的地理位置好,還是印度的地理位置好?
無論對什麼事來說,地理位置都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自己創業開店,地理位置如果好就是一個保障,客流量的保障。國家首都,地理位置好就是一種方便,貫通的方便。城市中心,地理位置好就是一種發展,四面八方的發展。但是如果說起國家的地理位置,就需要拿很多東西來衡量了,印度是一個人口大國,佔地面積很大,有著絕對寬闊的領土,而中國也是一個人口大國,佔地面積大於印度,卻有著一些位置劣質。那麼,如果中國和印度相比,那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要好?
04其實對比兩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就如印度的大面積耕地,可以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還能大力扶持種植業,商業等。我國的天然屏障,可以抵擋住外來的攻擊和自然災害,並且地理位置復雜。但是就當前的國際趨勢發展來看,耕地面積比較多的印度還是更勝一籌,畢竟提高人民經紀能力才是當前國家的主要人物。
以上僅是筆者觀點,歡迎留言區評論補充。
7. 印度和中國哪個更發達
中國比印度發達,中國的發展無疑是要領先印度的。近年來,中國在飛速發展,印度也在穩步向前,我們國家已經是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而印度排名第五,和我們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印度想要跟上我們中國的步伐,卻是幾乎不可能的。
根據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印度GDP為2.85萬億美元,排在世界第五位,而我國則達到了14.36萬億美元,高居世界第二位,目前,我國大概是同時期印度經濟總量的5.04倍。而在人均GDP方面,我國同樣是大幅領先於印度的,2019年印度剛剛突破2100美元,大概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而我國則突破了1萬美元。
雖然印度在某些方面確實比中國好,甚至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是,印度存在內部分化等問題,於國內經濟分布嚴重失衡,貧富差距巨大,印度整體實力遠不如中國。
印度人大都有著嚴格的宗教信仰,還實行種姓制度。印度人大部分聚集在貧民窟,或者在我們看來類似貧民窟的地方。因為在豪華地段的商業住宅,印度房價是每平方米平均5萬元,但是要注意一點,就是印度人的人均工資每年就只有2萬元。也就是說,大部分人就算是一輩子不吃不喝,可能也買不起一套房子。
總體而言,現如今的印度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軍事、科技、航空等關鍵領域,其實力和我國都是相差甚遠的。
8. 中國和印度 哪個地理更好
從地理位置來講,中國的地理位置整體要好於印度。印度的地理位置在發展農業與海洋貿易方面要比中國略勝一籌。
從整體角度而言,中國地理位置遠好於印度。
9. 中國和印度誰的地理環境更好
不同的時代,對地理位置的要求不一樣。
在人的祖先的時代,印度遠比中國地理環境好,因為印度是熱帶季風氣候,有大片的熱帶雨林,而熱帶雨林則意味著有近乎吃不完的食物。
在文明萌芽時代,中國比印度好。中國是典型的溫帶孕育文明,而熱帶季風的印度不可能首先孕育出文明,必然是外來的文明傳播。而印度的文明最早來自熱帶沙漠氣候的印度河流域,是巴基斯坦的,如果看大印度,也就是把巴基斯坦也看成印度的一部分,那印度的地理環境就更好了——能孕育出文明,而且還有更大的、穩定的河流平原用於耕種,而中國的河流則一點都不穩定。
在封建農業時代,印度比中國好。因為印度有著更大的可耕種地區,印度河平原和恆河平原加起來近80萬平方公里,而中國的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則只有50萬平方公里。
當然,在文明早期、奴隸社會以及封建農業時代,中國有一點雖然很不好,卻也好,那就是黃河泛濫。黃河泛濫和別的河流不太一樣,黃河泛濫影響面積非常大,整個華北平原甚至一部分江淮平原(江淮兩河中間的)都是其影響范圍,而印度河和恆河則非常穩定,他們的泛濫,在黃河面前都算不上泛濫。經常大規模、沒有規律的泛濫的黃河,促使黃河流域的邦國必須統一在一個意志之下,才能抵抗泛濫的黃河,這就是大一統的起源。而穩定的印度河和恆河,則像兩河流域、歐洲平原那樣,沒有形成大一統的迫切的慾望,所以它們的某些大帝國的時間都很短,而中國則幾乎能穩定在300萬平方公里以上——秦宋的面積。所以近代以前的印度只是一個地理名詞,而不像中國的外文名字:China(英文,秦那)、Çin(突厥語,秦)、चीन(印地語,秦)、චීනය(僧伽羅語,秦涅)、Chine(法語,秦呢)、Cina(印尼語,秦那)、Κίνα(希臘語,秦那)、চীন(孟加拉語,秦)、Tsina(菲律賓語,秦那)……是真實存在的中國王朝,而且一直這么稱呼下來了。
在近代,誰離西方近,誰不好,所以中國比印度好。因為除了先後發達起來的那些基督教的歐洲國家,其他國家都是被他們用工業文明所碾碎,所以最近的奧斯曼土耳其碎成了渣,大概變成了20個國家,陸地距離次之的波斯從1828年起被割了17次地,從海上看比波斯更近的印度被全部淪為殖民地,而最遠的中國的損失比起他們來則少了很多。
到現代,印度和中國的地理位置差不多。因為決定的不再是人口數量、不再是礦產資源、不再是可用土地面積,雖然這些比較起來印度和中國都差不多,但最關鍵的只是科技水平發展,而科技水平發展與地理位置沒什麼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