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傣族的聚居地區 風土人情 民俗習慣 傳統節日 服飾 頭飾 建築風格
傣族,是中國的較少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縣、景谷傣族佤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此外,在景東、普洱、思茅、騰沖、龍陵、雙江、西盟、元陽、河口等30多個縣市境內,也有傣族小塊聚居或零散分部。散居於雲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區。大多是在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紅河流域的河谷壩地區傍水而居。西雙版納境內有景洪壩、勐海壩、勐遮壩、勐籠壩、勐罕壩等,德宏境內有勐煥壩(芒市)、勐那壩(盈江)、勐卯壩(瑞麗)、勐底壩(梁河)勐婉壩(隴川)等。宗教信仰
傣族幾乎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特別是40歲以上的人幾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修行,參加每年三個月的入夏安居,誦經賧佛。傣語稱佛教為「灑散納」,稱釋迦牟尼佛祖喬答摩·悉達多為「貢達瑪」。 在西雙版納、景谷等地,傣族男子都要出家為僧一段時間,在佛寺內學習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識。人們認為只有入寺做過和尚的人,才算有教化。因此,只有當過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睞。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歲入佛寺,三、五年後還俗。當他們穿戴一新由親人護送,吹吹打打,在眾人歡笑聲中進入佛寺,便自豪地認為已經開始得到了佛的庇護,能長大成材了。然後他們剃去頭發,披上袈裟,開始平靜地誦讀經書,學習文化,自食其力。而在現在,因為9年義務教育,小男孩們便白天上學校學習漢語等科學知識,晚上在佛寺學習傣族文化,十分辛苦。也有的人讀完中學,大學畢業之後參加工作,然後再請一周或一個月的假,入寺學習。回家後仍然算是「康朗」,即還俗的僧人。 德宏及周邊地區的傣族沒有入寺為僧後又還俗的普遍情況。
民族歷史
中華民族系列郵票——傣族
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 建國後,據考古工作者在雲南省滇池、景洪、勐臘、孟連等地和其他省、區發掘出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堆積,以及近年來在泰國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銅器等歷史文物證明,遠古傣語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東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廣闊的弧形地帶,即我國雲南、廣西大部,四川、貴州一部和寮國、泰國北部、緬甸、印度阿薩姆廣大區域,後漸向西南遷徒。他們是最早栽培稻穀和使用犁耕的民族。 史籍《史記· 大宛列傳》、《漢書·張騫傳》就有傣族的歷史記載,皆稱傣族為「滇越」,《後漢書·和帝本紀》等數稱傣族先民為「撣」或「擅」。魏晉時期,稱傣族為「僚」、「鳩僚」、「越」、「濮」;到了唐宋時期,傣族被稱為「金齒」、「黑齒」、「膝齒」、「綉面」、「綉腳」、「白衣」等;元明清時期,都稱傣族為「白夷」、「百夷」、「伯夷」、「擺夷」等。 以上稱為都是他稱,傣族自稱都是「傣」,至於各地傣族自稱又有所差別。
民族文化
歷法 傣族有千餘年的老傣文文獻,有古老的貝葉經。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歷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歷的639年為傣歷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歷年,月卻是陰歷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歷法現仍通用於泰緬等地。 醫學 傣醫(傣族)、蒙醫(蒙古族)、朝醫(朝鮮族)、維醫(維吾爾族)、藏醫(藏族)、壯醫(壯族),是中國最為著名的六大民族醫葯體系。 文學 傣族文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古歌、神話、創世史詩產生和發達的時期;二是英雄史詩、傳說、歌謠形成和昌盛的時期;三是故事、敘事長詩興起和繁榮的時期;四是新文學蓬勃的時期。 著名的《傣族古歌謠》共收30首傣族古歌,反映了原始時期傣族先民的生產活動和生活狀況。天地起源神話有《英叭開天闢地》、《古老的荷花》、《費梅嘎帕》(《大火燒天》)等,人類起源神話有《葫蘆人》、《葫蘆生蛋》、《人類果》、《污垢泥人》等,洪水神話有《葫蘆傳人種》等,圖騰神話有《鳥姑娘》、《象的女兒》、《神牛之女》等。史詩有《巴塔麻嘎捧尚羅》、《變扎貢帕》(《古老的荷花》)、《細木過》、《天地萬物的來歷》。英雄史詩有《厘俸》。歌謠主要是情歌、習俗歌、勞動歌、童謠等。 傣族人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述長詩。佛教的傳入,傣文的創制,都對敘事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傣族民間藝人接受、翻譯和傳播外來的佛經文學,同時還把傣族民間故事吸納進來,創作了大量的民間敘事長詩。據研究,僅阿鑾敘事詩(即以佛本生經為核心內容的佛祖輪回轉世的修行故事)的數目就多達550部。 總的來說,常見的傣族敘事詩有《金蛙阿鑾》、《口袋阿鑾》、《大葉子阿鑾》、《金羚羊阿鑾》、《香谷阿鑾》、《酸魚阿鑾》、《十二位王妃的眼珠》、《朗兌罕》、《蘭嘎西賀》、《相勐》、《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金皇冠》、《三牙象》、《七頭七尾象》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戲劇 傣劇
傣劇是雲南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一,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區。 傣劇發源於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後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組織了德宏歷史上第一個傣戲班。不久,傣劇流傳到德宏其他地區,德宏十個土司衙門先後建立傣戲班,建造戲樓。與此同時,傣劇從土司衙門擴散到民間,涌現出大量民間傣劇表演組織。新中國建立後,傣劇有了新的發展。1960年第一個專業演出團體潞西縣傣劇團成立,1962年擴建為德宏州傣劇團。 1962年,《娥並與桑洛》參加西南區少數民族戲劇觀摩演出引起轟動,被譽為「東南亞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劇團這樣的專業團體以外,較大的傣族村寮幾乎都有業余演出隊伍。目前傣劇基本上只為老年人所喜愛,年輕人因為聽不懂而對其沒有多大興趣。傣劇在傳承方面的困難日益凸現[1]。 民歌舞蹈 傣族民歌曲調節奏靈活優美抒情。德宏民歌曲調鮮明重音突出,西雙版納民歌滑音裝飾音較多,瑞麗山歌活潑爽朗各有特色。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來源於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 節慶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傣族)
潑水節(傣歷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節期在傣歷六月,相當於公歷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服飾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飲食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新鮮的米裝進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里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游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chōng] 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松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其製法是把青菜曬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變酸,然後曬干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於消化。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裡岩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曬干,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團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 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 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蟲類特產
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各種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捕蟬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蟬群落在草叢中時,蟬翼被露水浸濕,不能飛起,婦女們就趕快把蟬揀入竹籮里,回後後入鍋焙乾制醬。蟬醬有清熱解毒,去痛化腫的醫療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螞蟻蛋,經常食用的是一種築巢於樹上的黃螞蟻,取螞蟻蛋時,先將螞蟻驅走,然後取蛋,螞蟻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綠豆,有的小如米粒,潔白晶亮,洗凈曬干,與雞蛋一起炒食,其味鮮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時制醬,熟食時用雞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筍、沖天椒,輔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風味純正,清潔衛生。
特色飲品
Ⅱ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哪個吳王 那個進諫者又是誰,而且吳王進攻哪個國家
吳王:指吳王夫差。
進諫者:一個年輕人,是侍從官。
吳王進攻楚國。
欲伐荊:想攻打楚國。欲:想要。伐:討伐。荊:楚國。
成語出處: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Ⅲ 傣族的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
1、民俗
傣族人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
傣族的婚禮,民間稱為「金欠」,含結婚宴請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開門節」至「關門節」(傣歷十二月十五日以後,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
這段時間成婚儀式在新娘家舉行,屆時要殺豬、殺雞(有的人家還宰牛),備辦豐盛的酒席宴請親朋好友和本寨父老鄉親。
2、風土人情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
傣族人民特色鮮明,愛好歌舞,傣族舞蹈生動形象,感情細膩,姿態優美,其最流行的是「孔雀舞」,優美的舞姿及投入的感情把孔雀美麗的姿態展現的淋漓盡致,把孔雀模仿的惟妙惟肖,如同把人們帶入詩的境界。
傣族人民不僅能歌善舞,還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生活,傣族人民主要以傣歷、傣醫葯和詩經為名。
(3)印度國家怎麼捕蟬擴展閱讀:
傣族的語言文字及歷法
傣族也有自己的語言及文字。語言有大泰、蘭納、暹羅等三大方言及若干個次方言,臨近的方言之間發音差距很小,隨著空間距離的拉大、差距也加大,但不論何地方言均能進行簡單交流。
文字有暹羅體、瀾滄體、蘭納體、端體、綳體、那體、阿洪體等七種字體,均由印度婆羅米字母演變而來,都是自左向右書寫,自上而下換行,只在形體結構上有所差異。
現今,由於現代國家概念的形成,泰國全境使用素可體(泰國文),寮國全境使用瀾滄體(寮國文),其他地區的傣族使用所在國文字,只有少數人還在使用屬於自己的文字。
傣族歷法有兩種,分別是大傣歷和小傣歷。大傣歷是傣族最早使用的歷法,是傣族先民在漢族農歷的基礎上創造的歷法,現今只有民族意識比較濃厚的大傣(泰)人仍然堅持使用這種歷法。
因而被稱作「大傣歷」。小傣歷實際就是緬歷,由緬甸傳入傣族地區,小傣(泰)人是最早接受這種歷法的傣族,因而被稱為「小傣歷」。
Ⅳ 駝背翁捕蟬
(一)駝背翁捕蟬
孔子帶領學生去楚國采風。他們一行從樹林中走出來,看見一位駝背翁正在捕蟬。他拿著竹竿粘捕樹上的蟬就像在地上拾取東西一樣自如。
「老先生捕蟬的技術真高超。」孔子恭敬地對老翁表示稱贊後問:「您對捕蟬想必是有什麼妙法吧?」
「方法肯定是有的,我練捕蟬五、六個月後,在竿上壘放兩粒粘丸而不掉下,蟬便很少有逃脫的。如壘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蟬十有八九會捕住;如能將五粒粘九壘在竹竿上,捕蟬就會像在地上拾東西一樣簡單容易了。」捕蟬翁說到此處捋捋胡須,嚴肅地對孔子的學生們傳授經驗。他說:「捕蟬首先要學練站功和臂力。捕蟬時身體定在那裡,要像豎立的樹樁那樣紋絲不動;竹竿從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制樹枝一樣不顫抖。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無論天大地廣,萬物繁多,在我心裡只有蟬的翅膀,我專心致志,神情專一。精神到了這番境界,捕起蟬來,那還能不手到擒拿,得心應手么?」
大家聽完駝背老人捕蟬的經驗之談,無不感慨萬分。孔子對身邊的弟子深有感觸地議論說:「神情專注,專心致志,才能、得心應手。捕蟬老翁講的可是做人辦事的大道理啊!」
駝背翁捕蟬的向我們昭示了一個真理:學好任何本領都需苦練扎實基本功,專心致志,日積月累,才能取得真功。
(二)唇亡齒寒
晉獻公要出兵攻打虢(guo)國,首先必須經過虞國,但是他擔心虞國不肯答應借路。這時,晉國大臣荀息對獻公說:「您如果肯將垂棘(地名)所產的名貴玉石與屈產(地名,均屬晉國領土)所出的良馬奉送給虞國的國君,然後再向他借路,我想他是會答應的。」
晉獻公有些猶豫地說:「垂棘玉石是我祖傳的寶貝,屈產寶馬是我心愛的坐騎啊。如果虞國國君收下了我的這兩件珍貴禮物,卻仍然不肯借路給我,那怎麼辦?」
荀息於是對獻公分析道:「虞國的國君如果不肯借路,他定然不敢隨便收下我們的禮物;如果他收下了玉石和寶馬,就一定會借路給我們。至於這兩件寶貝,您有些捨不得,這也不要緊,只不過是暫時寄存在那裡罷了,遲早還是要歸還給您的。打個比方,我們將垂棘玉石放在虞國,就好比從內室移到了外室;而將屈產寶馬放到虞國,也就好比是從內馬圈牽到了外馬圈一樣。到時候,您如果要把這兩件寶貝取回來,那還不容易嗎?」
一番話說得晉獻公如釋重負,於是決定按荀息的計謀行事。
虞國的國君見到這兩件稀世寶物後,有些動心,打算給晉國借路。這時,虞國大夫宮之奇出面勸阻說:「國君可不能這樣做呀!虢國是我們的鄰邦,他們與我國恰似一種唇齒相依的親密關系,如果嘴唇沒有了,牙齒是會挨凍的呀!長期以來,我們兩國在危難之際互相救助,這並不是什麼互施思德,而完全是戰略上的'互相需要啊。而今,您同意給晉國借路,讓其攻打虢國。如果晉國在今天消滅了虢國,我們虞國在明天就會被晉國吃掉,這該是多麼危險的事啊。」
可是,虞國國君一心貪戀晉國的寶玉和良馬,聽不進宮之奇的勸阻,給晉國軍隊讓出了一條攻打虢國的必經之路。
晉國憑借自己的國力強盛、兵強馬壯,很快就消滅了弱小的虢國。在班師回朝之際,又順便剿滅了毫無准備的虞國。為此,荀息專門去虞國找回寶玉和良馬,當面歸還給晉獻公。
晉獻公望著失而復得的寶物,十分得意地說:「寶玉還是我原來的那一塊,沒有變樣;只是這馬又多長了一顆牙齒,比去年大一歲了。」
虞國國君為了貪圖眼前的一點小利,置國家利益於不顧,結果招致亡國的巨大災難,這個深刻的歷史教訓,是值得後人深思的。
Ⅳ 螳螂捕蟬的歷史背景
歷史背景:吳國和楚國之間頻繁地發生戰爭,而且戰爭大多數都是在楚國的地盤上進行的,只有個別的戰爭是在吳國的地盤上進行的。
當時的吳國是一個剛崛起的一個蠻夷小國,所以對晉國這種老牌的中原大國來說,它利用吳國來進行戰爭可以說是以逸待勞。
螳螂捕蟬:螳螂想捕捉蟬,卻不知潛在危險。比喻目光短淺,沒有遠見。等待時機從後面襲擊。也比喻有後顧之憂。
(5)印度國家怎麼捕蟬擴展閱讀: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在三。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
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譯文:吳王想要討伐楚國,告訴左右大臣說:「我會殺死所有敢勸諫我不出兵的人!」吳王的侍從中有個年輕人想要勸諫吳王卻不敢,就懷里藏著彈丸,手裡拿著彈弓,在後院游盪,露水沾濕了他的衣服,這樣做了幾天。吳王說:「你,為什麼要這樣辛苦地沾濕衣服?」
年輕人回答說:「園子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處在高處一邊放聲叫著一邊吮吸著露水,卻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後面;螳螂彎曲身子貼緊前肢想要取蟬,卻不知道黃雀在它的旁邊;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螳螂,卻不知道彈弓和彈丸在它的下面。
這三者都必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卻不考慮身後的隱患。」吳王說:「好啊!」於是吳王便打消了出兵的念頭。
Ⅵ 有關於螳螂捕蟬的資料
吳王一向很專橫,要想說服他是件很難的事情。
有一次,吳王准備進攻楚國。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國。大臣們一聽這個消息,低聲議論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吳國目前的實力還不夠雄厚,應該養精蓄銳,先使國富民強,這才是當務之急。
吳王聽到大臣們在底下竊竊私語,似有異議,便厲聲制止道:
「各位不必議論,我決心已定,誰也別想動搖我的決心,倘若有誰執意要阻止我,決不輕饒!」
眾大臣面面相覷,誰也不敢亂說一句說,於是,匆匆退朝。
吳王的侍從中有一位的年輕人,他下朝後心中仍無法安寧,思前想後,他覺得不能因為自己而不顧國家的安危,眼看國家滅亡。這位年輕人在後花園內踱來踱去,目光無意中落到樹上的一隻蟬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就這樣,一連等了三個早晨,終於看到吳王在宮女的陪同下,來到後花園。那位年輕人裝著沒有看見吳王,眼睛緊盯著一棵樹。
吳王看到這位年輕人的衣服已經被露水打濕了,卻彷彿沒有察覺一般,眼睛死死地盯著樹枝在看什麼,手裡還擒著一隻彈弓,便很納悶地拍拍他的肩,問道:
「喂,你一大早在這里做什麼?何以如何入神,連衣服濕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裝作彷彿剛剛看到吳王,急忙施禮賠罪道:
「剛才只顧看那樹上的蟬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來,請大王恕罪。」
吳王揮揮手,卻好奇地問:
「你究竟在看什麼?」
那位年輕人說道:
「我剛才看到一隻蟬在喝露水,毫無覺察一隻螳螂正弓首腰准備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隻黃雀正在把嘴瞄準了自己,黃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彈弓會要它的命……」
吳王笑了說:
「我明白了,不要再說了。」
終於,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Ⅶ 觀鳥捕蟬圖來自哪座唐代墓葬
《觀鳥捕蟬圖》來自唐章懷太子李賢墓中,此墓於1971年在陝西省乾陵縣乾陵鄉柏家窪唐墓中發現,位於前室西壁南側。現藏陝西省博物館。
在唐代,皇帝每年都要派使臣到各地采擇美麗的女子。這些采擇美女的人被封為花鳥使。而女子被拉入深宮後就禁止與外人來往,如同坐牢一般。在深宮中,她們度日如年,過著「觀鳥捕蟬」式的寂寞無聊生活。《觀鳥捕蟬圖》描繪了唐代宮中的寂寞,被作為李賢的陪葬壁畫。
(7)印度國家怎麼捕蟬擴展閱讀:
章懷太子李賢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次子,因被母後武則天猜忌而廢為庶人。死後於神龍二年,以雍王身份陪葬乾陵,睿宗景雲年間(710—711年)追封為章懷太子,啟陵重繪壁畫,提高等級,故壁畫重層。
這都因了李賢的兩位同母弟弟,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因為同情哥哥悲慘遭遇,在即位之後,先後兩次組織最頂級的畫匠繪制了章懷太子墓內精美的墓室壁畫,這也使得這幅《觀鳥捕蟬圖》成為唐代壁畫的精品之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觀鳥捕蟬圖
Ⅷ 螳螂捕蟬的吳國周圍有哪些國家
北邊有小國:徐、吾鍾、
大國有:呂、魯、宋、楚、越
下面是詳細地圖http://muxiang37.blog.163.com/album/prevPhDownload.do?host=muxiang37&photoId=_fks_kiWOFilm77xmiCPprDkYcg==
(打開有點慢,請耐心)
Ⅸ 螳螂捕蟬300字作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螳螂捕蟬300字作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一天午會,我和喻晨夕在講台上領讀,忽然羅宇泰上來氣沖沖的告狀,說:「楊迪星捉弄我!」不一會兒,楊迪星又急沖沖地跑過來,說:「不對,是羅宇泰捉弄我!」只見他們倆你一句∑一句爭個不停。我連忙大聲吼到:「你們倆都給我回座位上去。」
他們倆只好乖乖地回到座位上,因為他們知道,不聽話的人統統會上「黑名單」,再說下節是音樂課,誰也不想被留下!後來王老師悄悄地進了教師,大家都沒發現。楊迪星以為王老師還沒來,得意揚揚地走到羅宇泰座位後面又故意捉弄他。王老師悄悄走在楊迪星身後,楊迪星居然一點沒察覺到,還在繼續捉弄羅宇泰。我眼睛一亮看見了,正想批評他,又立刻看見了王老師,我靈機一動,不點名了。我的舉動讓全班同學的目光都轉移到楊迪星身上,這時他才發現王老師笑盈盈地站在身後,可是,一切都晚了,王老師叫住了他……
此時此刻的羅宇泰大笑起來:「真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第二天,吳王來到到大殿上,向諸位大臣表明了自己的想法:「諸位愛卿,本王決定放棄攻打楚國的念頭。」吳王的話音剛落,大殿里的諸位大臣都議論紛紛。有的很奇怪吳王為何突然改變主意,有的已在心中同意了吳王的決定,有的懷疑吳王這么說,是不是有什麼企圖,但大家都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因為吳王之前說有誰再提此事,便下令處死,在大家左右為難時,吳王給出了合理的解釋:「諸位愛卿先安靜一下,昨日早晨,侍奉本王的少年給我講了一個關於「螳螂捕蟬,黃雀大後」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呀!」於是吳王將自己昨日聽少年講的幫事,又說了一遍給大臣們聽,大臣們聽後,個個點頭贊好,一位年紀青輕的臣子問王:「敢問大王,您為何聽了這個故事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了呢?您從中悟出了什麼?」吳王笑了笑,說道:「故事裡的蟬、螳螂、黃雀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後的禍患,而我們如果調兵去功打楚國,那其他諸候國一定會趁虛而入,到時後果一定不堪設想!」聽了大王這番話,諸位臣子都佩服不已,直說:「大王,英明,大王,英明呀!」
春秋戰國末年,吳王想楚國沒有自己的國家強大,但是他們的地盤比自己的大,心裡很不平衡。吳王就想攻打楚國。大臣們議論紛紛,都認為不應該這樣做。吳王聽到這些議論後很生氣,對他的大臣警告道:「此事就這么決定了,如果有人敢提建議勸阻我,就立即處死他!」
吳王的門客里中有個年輕人,認為吳王這樣做太不妥,這樣會有別的國家趁機攻打我們國家的,很想去勸阻但又不敢直接提建議。他前思後想,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每天都懷揣彈子手拿彈弓到王宮的後花園樹下轉來轉去,露水把衣服都打濕了。連續三天,終於等到了來後花園散步的吳王。吳王看見他手拿彈弓,眼睛盯著樹上在看什麼,就問到:「你在這里做什麼,怎麼衣服都被打了?」
年輕人回答:「您看園里的這棵樹上有一隻蟬,蟬在高高的樹枝上振動翅膀鳴叫著,悠閑的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一隻螳螂就彎身俯在它後面,准備抓住並吃掉它呢。而螳螂也沒發現身後正有一隻黃雀伸長脖子要啄它。您再看這只黃雀它也想不到樹下還有我手中張開的彈弓啊!蟬、螳螂、黃雀三者都只想著眼前的利益,卻不顧它們身後的憂患。」吳王聽了後很受啟發,說:「你講得好啊,我明白了!」於是,吳王打消了進攻楚國的念頭。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文章,名字叫《螳螂捕蟬》大家一定會很熟悉吧!因為我們肯定聽說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起初,我並不明白這個成語的意思,經過經天的學習後,我終於恍然大悟。它的意思是說:不要只看見眼前的利益,也許你真的很強大,但是也許也會有其他人來攻打你。
《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吶!等我們步入社會後,不管在哪裡,都會有一些小「戰爭」,雖讓我們會想方設法的去追趕別人,但我們也要注意自己的地位是否會被人占據。文中的吳王雖然他的實力很強大,但是他在攻打出國的時候也許會讓其他的國家有機可乘。輕而易舉的占據自己的國家。又像是少年說的那樣,產想品嘗露水,而忘記了自己身後的災難;螳螂也是只看得見眼前的蟬是即將道口的美食而忘了自己身後有黃雀正在向他一步步的逼近。黃雀也是想著自己有漁翁之利,絲毫沒有顧及到樹下有彈弓在瞄準它。
讀了這篇文章不僅是吳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不再像沒有講的時候似懂非懂了!《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道理真是他值得我們深入思考了!
春秋時期吳國的君主,想要攻打楚國,但是遭到了他的大臣的反對,所以他就告訴他的那些個大臣們說:「如果有誰敢勸阻我,我就將誰處死!」吳王他身邊的一位年輕的侍從知道後,心裡想:「可能我們攻打楚國後,在我們的身後也許會有更大的危險。」這位年輕的侍從十分想去勸阻吳王但是吳王他下了一條死命令,那就是不能勸阻他,如果有人勸阻他的話他就將誰處死。這就使得這位年輕的侍從不敢直接的去勸阻吳王,因為直接去他就有生命之憂了。
於是他就在王宮的後花園里走來走去,每天早晨都手裡拿著彈弓,他身上還放了一些彈子,還被露水打濕了,就這樣連續了三天。最終他等到了吳王。吳王很是奇怪,就問他:「你每天都來到這里,何必要讓露水打濕呢?」他回答道:「在這花園里有一棵大樹,在樹上有一隻蟬,在喝著露水,還動聽的叫著,好像是在說:「真好喝呀!」但是它的身後的一隻螳螂在慢慢的向著這只毫無防備的蟬爬去想要捉住蟬,但是它卻不知道黃雀在他的後面伸長了脖子想要吃掉它,但是我卻站在樹下,拿著彈弓。」吳王聽了後說:「你說的很好!」便打消了攻打楚國的想法。
我從這個故事中我知道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後面的危險。
一天,螳螂要去尋找食物,它碰巧看見了一隻蝸牛。估計螳螂是餓壞了,什麼也不想地就沖上去捉住蝸牛。在那一瞬間,一隻小青蟲從那尖尖的樹枝上掉了下來。對於黃雀和螳螂來說,那就是一塊「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黃雀好似一陣風,快速地將小青蟲捉起,眼裡根本沒有螳螂。螳螂大將軍在這兒,就算自己奪不到,黃雀也休想得到!於是螳螂用自己鋒利的前爪抓住小青蟲的後半身,拚命將它拽下。小青蟲終於逃出黃雀的「魔掌」。小青蟲趁黃雀和螳螂爭斗的時間,悄悄跳下了山崖。黃雀和螳螂根本沒有工夫理它,打鬥了一會兒,才發現小青蟲掉了下去。
失去了小青蟲後,螳螂又碰到了蟬。螳螂早已餓得頭昏腦漲。哪裡還有工夫去觀察周圍的環境。螳螂跳上了樹,一開始遮遮掩掩的,接近了蟬後,便快速地用有力的前爪一把抓住蟬,可惜蟬早已察覺到了,於是到手的獵物就飛了。
第二次,螳螂醒目了,它用樹葉擋住自己不讓蟬發現,這時它注意到了,蟬的孩子正在家裡等著蟬餵食。當它快抓到蟬時,螳螂又放了它,它不忍心吃了它。可能黃雀也是出於這份情感,沒有抓它吧!
吳王的侍從里有個年輕人知道吳王要伐楚侯開始擔心起來。他想,萬一伐楚時,鄰國趁虛而入,這時我國就不保了。怎麼辦呢?一天,他在後花園里冥思苦想這怎樣使吳王回心轉意。他抬頭一望,正瞧見樹上有一隻蟬,蟬的後面有一隻正在靠近的螳螂,更有趣的是,又飛來一隻黃雀,「有了。」年輕人笑了笑。他手裡拿著彈弓,來到了後花園,露水沾濕了他的衣服,三個早晨都是如此。正巧,吳王經過這里看到年輕人渾身濕漉漉的,就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年輕人回答說:「花園里有棵樹,上面有有一隻蟬,蟬在高高的樹上的動聽的叫著,喝著露水,全然不知螳螂在身後,螳螂彎著身子靠近,想要捉住蟬,卻不知道黃雀在它的身後,黃雀伸長了脖子,卻不知道彈丸在它的下面。這三種小動物都只想著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及後面的.災禍。」
吳王聽罷,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心想這人說的也倒有理,若我去攻打楚國,城內空虛,鄰國必然會佔領我國。我可不能當故事中的那隻螳螂啊!於是他對年輕人說:「你說得對!」他命令士兵取消對楚國的進攻。大臣們知道後,高興得歡呼起來,整個吳國沉浸在歡樂祥和的氣氛中。
吳王一向很專橫,要想說服他是件很難的事情。
有一次,吳王准備進攻楚國。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國。大臣們一聽這個消息,低聲議論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吳國目前的實力還不夠雄厚,應該養精蓄銳,先使國富民強,這才是當務之急。
吳王聽到大臣們在底下竊竊私語,似有異議,便厲聲制止道:「各位不必議論,我決心已定,誰也別想動搖我的決心,倘若有誰執意要阻止我,就要被處死!」
眾大臣面面相覷,誰也不敢亂說一句說,於是,匆匆退朝。
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輕人,他下朝後心中仍無法安寧,思前想後,他覺得不能因為自己而不顧國家的安危。第二天一大早,這位大臣就來到後花園等候。這樣過了三天,吳王終於來到後花園。吳王看到這位大臣的衣服已經被露水打濕了,便很納悶地拍拍他的肩,問道:「喂,你一大早在這里做什麼?何以如何入神,連衣服濕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說道:
「我剛才看到一隻蟬在喝露水,毫無覺察一隻螳螂正弓首腰准備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隻黃雀正在把嘴瞄準了自己,黃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彈弓會要它的命……」
吳王笑了說:
「我明白了,不要再說了。」
終於,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自從聽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後,我和妮妮就特別好奇「螳螂是怎樣捕蟬的?」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去郊外探究。
那時是夏天。
我們爬山一棵樹,有蟬,但並沒有螳螂。我們爬上另一棵樹,螳螂剛要捕蟬。妮妮就想把它們裝進瓶子里,我輕輕拍了一下妮妮的手,小聲跟她耳語著:「把知了螳螂嚇走了,怎麼辦!」我們便小心觀察。
螳螂用爪子刺進蟬的背,然後把蟬翻過來,用另一隻鋒利的「刀」刺進它的腹部,把蟬拖到一片樹葉後面。蟬吱了幾聲,好像沒氣了。有點液體從葉子後面流出來。過來一會兒,妮妮把葉子丟掉,我們只看見了一個空殼兒。我拿起來看了看,蟬腹部的一些黑黃黑黃的液肉片甲不留。我想:「太殘忍了吧!」妮妮對我說:「知道了螳螂捕蟬,還不知道為什麼螳螂把蟬吃得那麼干凈呢!」我想了想,也是!我們便拿著空殼兒回家問媽媽。媽媽說:「因為蟬的體內富含蛋白質和礦物質,很有營養。」原來是這樣呀!
通過這次發現明白了,只有努力觀察,才能在這神奇又美妙的大自然中,發現更多千奇百怪的問題。這些問題等著我們去了解,去探索!
高爾基說過:「書是人們進步的階梯」我讀過許多書,可最使我愛不釋手的書就要數《螳螂捕蟬》了。
《螳螂捕蟬》這本書講一位吳王要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們的反對,大臣們認為,雖然攻打楚國獲勝的希望很大,不過其他國乘虛而入的話,後果不堪設想。吳王卻固執的說:「誰在來勸說我,我就殺死他!」 而一位奉吳王的少年,決心用自己用智慧勸說吳王,但怎麼勸說呢?等到第二天早上,少年為了引起吳王注意,一連轉了3個早上,水打濕了他的衣服,也毫不介意。
少年終於被吳王發現了,少年給吳王講了個故事:從前有為年輕的少年,他對每一件事物都非常細心對待。一天,他見到樹上有一隻蟬,蟬自由自在的歌唱,卻不知道身後有一隻螳螂正要捕蟬,而螳螂身後有一隻黃雀在身後正要啄食捕蟬的螳螂呢。它們一心為了眼前的利益,卻不顧及到自己身後的隱伏的禍患呢!吳王聽完故事恍然大悟,終於打消了出兵攻打楚國的念頭了。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使我明白了:不要一心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及到自己身後隱伏的禍患!在現實生活中也一樣,冷靜才能解決事情,不要學吳王聽不進大臣們的建議。
第二天,吳王來到到大殿上,向諸位大臣表明了自己的想法:「諸位愛卿,本王決定放棄攻打楚國的念頭。」
吳王的話音剛落,大殿里的諸位大臣都議論紛紛。有的很奇怪吳王為何突然改變主意,有的已在心中同意了吳王的決定,有的懷疑吳王這么說,是不是有什麼企圖,但大家都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因為吳王之前說有誰再提此事,便下令處死,在大家左右為難時,吳王給出了合理的解釋:「諸位愛卿先安靜一下,昨日早晨,侍奉本王的少年給我講了一個關於「螳螂捕蟬,黃雀大後」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呀!」於是吳王將自己昨日聽少年講的幫事,又說了一遍給大臣們聽,大臣們聽後,個個點頭贊好,一位年紀青輕的臣子問王:「敢問大王,您為何聽了這個故事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了呢?您從中悟出了什麼?」吳王笑了笑,說道:「故事裡的蟬、螳螂、黃雀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後的禍患,而我們如果調兵去功打楚國,那其他諸候國一定會趁虛而入,到時後果一定不堪設想!」
聽了大王這番話,諸位臣子都佩服不已,直說:「大王,英明,大王,英明呀!」
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後,吳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第二天上朝,他會給大臣門解釋了一個新的決定。
吳王說:「我昨天聽了一位少年的話後,我才明白,原來,我是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埋伏著諸侯國的禍患」,就像那個少年說的:「他昨天在在王宮花園里看到了樹上有一隻蟬,而蟬在悠閑地叫著,卻不知道有螳螂在它的身後,螳螂想抓蟬,可是不知道身後有隻黃雀,黃雀想抓螳螂,可黃雀又不知道身後有「我」在打它,蟬、螳螂、黃雀,它們一心想的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也正隱伏著禍患。」「所以,我就決定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
當大臣們聽完吳王的話,大臣們就熱烈的鼓掌,有位大臣說:「大人,你做的得太對了。」
當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後,他們兩國成為了好朋友。
春秋時期,吳國在長江的下游,楚國在長江的中游,他們為了爭奪地盤,經常發生戰爭。有一年夏天,吳王調兵遣將,准備攻打楚國,為了表示他不可動搖的決心,嚴厲地告誡左右的大臣說:「誰敢來勸我,立刻處以死刑。」誰都知道這樣不好,但是誰都不敢冒這個殺頭的危險。有個年輕人再三考慮,不顧個人的安危要勸吳王,但他知道明說是不行的,只好採用婉轉曲折的方法。第二天天剛蒙蒙亮,年輕人就行動了,他拿著弓,胸懷里藏著彈丸,來到後花園,在樹下走來走去,時時仰頭東張西望。露水浸濕了他的衣服,也毫不在乎。這樣一連三個早晨,有的人感到奇怪,有的人告訴了吳王,吳王只好把他叫去,問「你每天早上就呆在後花園里,衣服也弄濕了,干什麼呢?何苦呢?」年輕人說:「樹上有一隻蟬在飲露水,卻不知螳螂在它身後,螳螂逮住蟬充飢,卻不知道黃雀在它身後,黃雀想吞下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人正在操著彈丸准備射死它。」吳王一聽恍然大悟,於是便放棄了攻打楚國的計劃。
只想到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沒有想到身後的危險!這正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成語故事給我們的啟迪。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觀察、分析問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以前,吳王決定去打楚國。而當時,恰好有另一個國家也想打吳國,那時吳國兵力還不是很充裕。打楚國不是十拿九穩的事,所以這事的危險性就只有吳王不清楚了。
一連幾天,許多人都去勸吳王改變主意,開始吳王還會聽,可聽多了,吳王也煩了。乾脆下了一條死命令:誰再敢勸阻,就處死誰。吳王的耳朵這幾天是清靜了許多,可還有一周,攻打楚國的隊伍就要出發了。每個大臣心裡都捏了一把汗。這時一個年輕人站了出來,他決心要讓吳王改變主意。
吳王在一天早上,在花香四溢的綠花園里發現了這個年輕人,隨後一連三天竟都看見他拿著彈弓,瞄準一棵大樹。吳王很好奇,便湊上去問:年輕人,你這是何苦呢?你一連三天早晨都在這兒站著,而且衣服也被打濕了。少年對他笑笑,指著大樹若有所思地說:大樹上有隻蟬,它停在高高的樹上,享受露水,而在他悲傷時,有一隻螳螂卻想幹掉它,那它可悲呀,與此同時黃雀也想將那悲傷的歌送給它,而令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我也不過想幹掉它們。咦,這不是在說我嗎?我去打楚國,到時候別人又來打我,我豈不是掛得很慘?吳王暗自思考。
第二天,他就放棄了打楚國的打算,等改日兵力夠用了,我再去。哈,哈。楚國遲早歸我,只是早晚的事。
星期六,我、哥哥和媽媽興高采烈地來到了海港自助餐廳。
哇!裡面有各種各樣吃的:有味道鮮美的大閘蟹,有甜甜的冰激凌,還有各色的小蛋糕……看得讓人口水都要流下來了。我急忙沖向肉類,天哪!那有不計其數的雞腿和牛排,我急忙從底下拿了一個白色的大圓盤,拚命地往盤里夾雞腿。這時,我一眼瞥見哥哥在一旁惡作劇,他用夾子把牛肉夾到羊排的盤子里,把羊排上的牌子塞進裝雞腿的鍋里。我想:待會兒餐廳的人可要遭殃了!我趁哥哥不在,悄悄地把食物和牌子重歸原位。
拿完了食物,我們來到餐桌旁,哥哥讓我去拿一杯蘋果汁。我靈機一動,來到果汁機旁,拿了杯蘋果汁,但加了點佐料——芥茉。我心想:這次讓你也嘗嘗惡作劇的苦頭!我來到哥哥身旁,忍住笑對哥哥說:「這是您的蘋果汁,請慢用!」哥哥沒有防備,一口就是大半杯飲料。緊接著,他狂叫了兩聲,我笑嘻嘻地對他說:「嘗嘗惡作劇的滋味吧!」他一臉痛苦的表情,接著就直奔廁所……
當哥哥垂頭喪氣地從廁所出來時,得知真相的媽媽裝著一副生氣樣對我說:「壞小子,你把『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用到這兒來了,快跟哥哥道歉!」哥哥卻擺擺手放過了我,哈!
Ⅹ 螳螂捕蟬的主要內容
螳螂捕蟬的主要內容:講的是春秋時期,吳王不聽勸阻,執意要出兵攻打楚國,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從而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少年很聰明機智。他的旁敲側擊,表面上是在給吳王講故事,實質卻是在勸說吳王,不要只顧貪圖眼前利益一心只想著攻打楚國,還要顧及身後的隱患,其他諸侯國可能會乘虛而入。吳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這個成語寓言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禍患的人。對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顧後患這類人提出警告。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別人,卻沒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告訴我們在考慮問題、處理事情時,要深思熟慮,考慮後果,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