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叫佛
佛了,網路流行語,表示服了的意思。「佛」指代了服,服氣的服。該詞和我佛慈悲、佛系生活等等一點關系也沒有,該詞就是「我服了」一詞的諧音的說法。
該詞最早出自抽象TV吧,最早源自於直播間,而後慢慢作為一個比較大眾的網路語開始被人所熟知。
其作為網路語的該詞,其有比較常見的兩種用法,一就是表達敬佩之情,心服口服了。二則指代並不是真正的心服口服,而是作為一種無語了的吐槽的表達方式。
2. 歷史上的佛陀,其實就是釋迦牟尼嗎
嗯,就是的。佛或佛陀的梵文發音就是Buddha,是修行者達到最高境界的稱呼,包含了自覺(自身的覺悟)、覺他(對宇宙萬物的洞悉)和覺行圓滿(思想與行為都達到完美境界)。所以被稱為佛陀的人不會很多,也極其稀有。在我們地球這個時代及宇宙元里,佛陀只出現了四位,分別是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其中第四位就是大家熟知的釋迦牟尼,2500前降生於古印度(現在的尼泊爾);第四位佛陀是彌勒佛,將會在56億7千萬年後降世。——他們都叫「佛陀」,佛陀是一個共稱,而非專稱。
這一世的佛陀資料貼給你看,都是真實不虛的人物:
本名:喬達摩·悉達多
別稱:佛陀(覺者)、世尊、釋尊、佛祖等
字型大小: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等
所處時代:佛陀時代
民族族群:釋迦族
出生地:藍毗尼(古印度,現尼泊爾)
出生時間:公元前565
去世時間:公元前486)(無住涅槃)
主要作品:《佛經》
主要成就:徹悟成佛,佛教創始人,講經說法49年。
父母:父:凈飯王 母:摩耶夫人
妻兒:妻:耶輸陀羅 兒:羅睺羅
徒:頭陀第一:摩訶迦葉
徒:多聞第一:阿難陀
徒:智慧第一:舍利弗
徒:解空第一:須菩提
徒:說法第一:富樓那
徒:神通第一:摩訶目犍連
徒:論義第一:摩訶迦旃延
徒:天眼第一:阿那律
徒:持戒第一:優婆離
徒:密行第一:羅睺羅
3. 請問佛陀是什麼意思
【佛陀】
梵名Buddha
,巴利名同。又作佛馱、浮陀、浮頭、沒馱、步他、馞陀、復豆、浮屠、浮圖。意為覺者、知者。佛陀本指釋迦牟尼,後演為覺悟真理者之總稱。
(一)指釋迦牟尼。(參閱『釋迦牟尼』6824)
(二)覺知三世一切諸法者,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示現於人類歷史上之佛陀,唯有釋迦牟尼。但依經典所載,則有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如過去有燃燈佛等諸佛,未來則有彌勒佛等諸佛示現。
4. 釋迦牟尼佛翻譯成中文是什麼意思
釋迦翻譯作能仁 , 意思是可以利益三界, 度脫眾生, 及為利他覺他之意。牟尼是尊稱,翻作寂默,意思是寂照智明,默契真理,即為智行自覺之意,釋迦牟尼便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意思,簡稱為佛陀。
相傳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凈飯王的太子,屬剎帝利種姓。母親摩耶夫人是鄰國拘利族天臂國王之女。摩耶夫人在回父國途中,於藍毗尼分娩後7天去世,太子因此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撫養成人。
記載
關於釋迦牟尼生卒年代,南傳和北傳的佛教有不同說法。據漢譯《善見律毗婆沙》「出律記」,推斷為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南傳佛教或認為是公元前623年至公元前544年,一說是公元前622至公元前543年。
釋迦牟尼幼時受傳統的婆羅門教育,29歲(一說是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各種苦惱,加上釋迦族姓面臨滅族的戰爭威脅,對當時的婆羅門教不滿,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5. 什麼叫佛陀
佛陀一詞,在梵語中的意義,最簡明的說法,應該是:「覺悟的智者」。即所謂:
覺煩惱不害,可以轉變成道。
智事理不惑,可以徹底分明。
因此,佛陀的法義,乃是以圓滿的智慧,而證究竟的覺悟。
不過,依名相而言,佛陀一詞,乃是以成就了的境界而言,亦如典籍中所說: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當然,欲得「覺」的基因,仍以「般若」為條件;所以,佛陀的梵意,在名相上,稱之為:
智者。
覺者。
從上所說,可以發現:
凡是學行般若,探討菩提的是學佛行者。
凡是圓滿了般若,究竟了菩提的成就者,即可以稱之為佛陀。
6. 「佛陀」之名是如何得來的
「佛陀」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呢?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名稱的演變過程:喬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佛陀(Buddha)。佛陀,本是「覺者」、「智者」的意思——傳說人可能有三種「覺」:「自覺」(自我有充分認識的能力,羅漢具有此覺)、「覺他」(使其他眾生也得到覺悟,菩薩具有此覺)、「覺行圓滿」(智慧和能力都圓滿,佛陀具有)。然而,凡人三種「覺」都不具有,不能覺悟,所以是「有情眾生」,只能等待佛、法、僧的拯救。作為佛陀,他思索的問題是:人類如何從苦難中解脫出來的?
佛涅??像
佛陀思想的來源又是什麼呢?
第一、婆羅門的祭祀知識。
婆羅門是古印度四種姓之首,掌握祭祀大權。為祈求善終長壽、生活富足,他們常使用祭祀的手段(以自己或他人的肉體最為祭品)。他們有一種來世轉生的期望,這可能使佛陀生死輪回思想的源頭。但是,佛陀發現婆羅門的祭祀,依然是依靠他力,是被動祈求,沒有主動爭取超越,所以他並不滿意。
婆羅門
第二、瑜伽的技術與知識
瑜伽有八支實修法的身心修煉方法「八支實修」是指:一禁制,慎五戒(殺、盜、淫、妄語、貪欲);二勸制,勤修清凈、滿足、苦行、學誦、念神等;三坐法,即禪定;四調息;五制感,控制感覺與外界分離;六執持,心凝於一境;七禪那,經過四禪階段;八三味,達到瑜伽最高境界。瑜伽實則是一套養生保健技術,後來日漸神秘化。總之,它只能提供技術,卻缺乏思想理論的支撐。
八支瑜伽
第三、耆那教的知識
早期耆那教的原始教義中,對「輪回」有強烈的關心,他們認為「靈魂」的因果報應是不可避免的,為了祛除「靈魂」復制時的污點,要門要求自我犧牲、不殺生、非暴力。因此,這種苦行和自律的人生態度也給佛陀創建佛教提供思想資源。
耆那教
7. 釋迦摩尼象徵著什麼
釋迦摩尼象徵著「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
釋迦牟尼(梵文:शाक्यमुनि、 Śākyamuni,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巴利文:Siddhāttha Gotama;梵文:सिद्धार्थ गौतम, 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後世尊稱為佛陀(Buddha、意為"覺悟者")、世尊等;漢地尊稱他為佛祖,即"佛教祖師"。被世人尊為神明。
釋迦牟尼以本誓願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示現成佛(詳見八相成道),是佛教開啟者。
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啟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
8. 佛是什麼
這個是普通的佛學常識,我們四眾同學都要知道。人家要問你的時候:你們學佛的人,佛是什麼?你要能講得出來。佛是釋迦牟尼佛,古印度時候一個王子。這個不行,這個坐實了,引不起人家興趣。你要把「佛」這個字的本義說出來,佛是什麼意思?佛是古印度的梵語,它的意思是智、是覺;智是體,覺是用。在中國文字裡面找不到這樣的字匯來翻,所以用音譯。
這個智有三種,覺也有三種。智,第一個是一切智,第二個是道種智,第三個叫一切種智,這個是「佛」這個字的體。一切智是知道宇宙之間一切法的總相,總相是空相。所以一切智是知空,道種智是知有,一切種智是知道空有是一、空有不二、空有無礙。佛門裡面常講「萬法皆空」,這個是一切智;萬法皆有是道種智;《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是一切種智。所以佛是智的意思。
智起作用就是覺悟,覺也有三種:一個是自覺,自己覺悟。第二個是覺他,自己覺悟之後一定要幫助別人覺悟。主動幫助別人覺悟,這是大乘;別人來請教你,你教導他,幫他覺悟,這是小乘。大小乘差別就在此地。小乘是你來找我,我才教你;你不找我,我不教你。大乘菩薩,你們在《無量壽經》讀到了,做眾生不請之友,眾生不找你,主動去找別人,這是大乘,是覺他。第三種叫覺行圓滿,這個很難。自覺,阿羅漢、小乘人自覺,覺他是菩薩。當然你自覺之後,你才能覺他,自己不覺而能覺他,沒這個道理。所以覺他是菩薩,覺行圓滿是佛。
由此可知,你要不發心覺他,你自己的覺悟是永遠不會圓滿,那是肯定的。世間法常講「教學相長」、「師資道合」,老師教導學生覺悟,學生資助老師覺悟,彼此是互惠的。這個從事於教學工作的人能懂得,許多問題是因為學生問,你才覺悟;要沒有學生問的話,你永遠也迷惑,這一問就把自己搞清楚了。問了,自己答不出來,曉得自己還不行;問了,就有的時候能答,智慧開啟了。不能問的時候,確實想不出這些問題。
我們曉得到如來果地,那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是一切種智。人家問我佛是什麼?你這樣給他解答,他就會有興趣了。佛教不迷信,佛教求智求覺!十方佛跟一切佛就是一切智一切覺,在大圓滿裡面顯現出來了,這樣一講大家就好懂了,這個經文里頭他講這些事情。
9. 佛陀和菩提是什麼意思 還有什麼叫善菩提 菩提是不是一個佛的名字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
佛陀,這是印度古代梵文Buddha的音譯。亦譯作「佛馱」、「浮陀」、「浮屠」、「浮圖」等。
意譯為「覺者」、「知者」、「覺」。
覺有三義: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而,凡夫缺此三項,聲聞、緣覺缺後二項,菩薩缺最後一項,只有佛才三項俱全。
小乘佛教講的「佛」一般是用作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大乘佛教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宣稱三世十方,到處有佛,其數如恆河沙子。
如過去有七佛、燃燈佛;未來有彌勒佛;東方有阿閦佛、葯師佛;西方有阿彌陀佛,信仰面很大的還有毗盧佛(大日佛)等。從佛身說,有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等。
但,佛陀,這個詞還有更深入的含義。如果一定要對「佛陀」這個詞有一個定義的話,那就是擁有「四身五智」的無上智慧者。
佛陀包含了「斷」、「證」、「功德」、「四身」、「五智」。
「斷」指斬斷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涅盤境界。
「證」指徹悟二諦和萬 事 萬物的體性和事相。
「功德」指斷證所獲得的身口意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
「四身」指自性身、智法身、報身、化身。
「五智」指法界體性智、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事智。
「無上」指超越一切凡聖,無與倫比。
10.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被稱為佛陀,他有著怎樣的經歷
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也叫作佛陀,是佛教的創始人。他不是我國的國人,而是印度人,以前印度有一個國家就叫做迦毗羅衛國,而在這個國家裡面又有很多個民族,其中有一個民族就叫做釋迦族,而釋迦牟尼就是這個民族的子民。他出現的時間很早,早在西元前裡面的第一個千年的中期就有了釋迦牟尼的存在。而之所以會出現釋迦牟尼的存在,也正是因為那個時候由於各種各樣的商品相互流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有一個階層即剎帝利慢慢的崛起,也間接讓越來越多的人對當時占據主導地位的婆羅門產生了不滿,並且越來越多的思想逐漸成熟,其中就包括了佛教的思想沙門思潮。
故事經歷的時間越長,自然也會越失真。在佛陀去世了之後,一開始並不是就手寫記錄下來,而是經過一代又一代口口相傳,直到後來才用文字記錄下來。只是在這一段時間裡面,也足夠失去了很多細節但也增加了很多細節。於是慢慢的,也就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熟悉的佛陀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