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除了唐玄奘以外還有哪個和尚西天取經了並到達了印度
法顯(334年—420年),東晉司州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地區)人,一說是並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法顯3歲出家。於東晉隆安三年(399年)從長安(今西安市)出發,經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過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抵於闐(今新疆和田),南越蔥嶺,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經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內,後東入恆河流域,達天竺(今印度)境,又橫穿尼泊爾南部,至東天竺,在摩竭提國(即摩揭陀)首都巴達弗邑(今巴特那)留住3年,學梵書佛律。與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顯乃取海路單身回國。他由東天竺著名海港多摩梨帝(今加爾各答西南之德姆盧克)乘商船到師子國(今斯里蘭卡),留2年,續得經本,再乘商船東歸,中途經耶婆提(今蘇門答臘島或爪哇島),換船北航。在今山東半島南部的嶗山附近登陸,轉取陸路,於義熙九年(413年)到達建康(今南京)。義熙十年(414年),他寫出歷時15年遠赴天竺的旅行經過,兩年後增補為流傳至今的《法顯傳》。現存較早的版本是宋代藏本。
❷ 比《西遊記》里「唐僧」還早到印度取經的「法顯」大和尚
提起西天取經,你馬上就會想到唐朝的僧人玄奘。也就是《西遊記》里描寫的那個唐僧。其實在玄奘去「西天取經」之前,我國就有一位僧人到過印度。就是「晉代」的法顯長老。
法顯原姓龔,三歲就到寺廟當了小沙彌。20歲正式受戒做了和尚。佛教在我國的傳播,許多僧人都希望到印度去拜訪著名的佛學大師。瞻仰釋迦摩尼佛的聖地。尋求佛經原本。
公元399年,62歲高齡的法顯和尚。和另外九名僧人開始了西天取經之行。它們橫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翻越帕米爾高原。跋涉萬里,在兩年後來到了奔騰咆哮的印度河。 在印度的十餘年時間里,不知疲倦的旅行在南亞次大陸的土地上。遍及今天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以及印度洋上美麗的島國——斯里蘭卡。直到公元412年才返回中國。
法顯是我國古代從陸地到印度旅行。又繞道到斯里蘭卡。穿過印度洋和南海,東海,黃海,取道海路返回祖國的第一人。在一千多年前交通極為不便的條件下,法顯從海陸兩道,往返於中國和印度等國之間。這是很了不起的創舉。他不畏勞苦。奔波於中國和印度之間的探險生涯。鼓舞了後人。人們沿著法顯的足跡,向西域挺進。唐玄奘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❸ 唐朝去印度(天竺)取經的是哪位
唐代,去天竺取經的高僧是:唐三藏法師(玄奘)。
❹ 唐朝多才子,隻身徒步往天竺(印度)取經的是誰呢
唐僧的這個原型是武承恩根據唐玄奘法師改編的西天取經,然而在歷史上玄奘法師取經之路比較艱難,沒有徒弟保護,甚至之前就隨馬而去,走了沒多久也就隕落了,葬身馬下後,玄奘獨自走在取經路上。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僧人玄奘到天竺(印度)進行了一次徒步考察。
在印度著名高僧的指導下,玄奘把心思放在了獲取佛經上。但是,我們應該明確的是,當時的唐政府並不支持玄奘出國的請求。在此基礎上,唐政府故意為難。無奈之下,玄奘大師只好秘密造反,偷渡出國。可想而知,玄奘在沒有唐政府任何通關文件的情況下,前往數十萬里之外的天竺,其精神是多麼的崇高。在真實的歷史上,玄奘之前還有一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傑出高僧出國念佛,所以玄奘只能算作第二個去西域念佛取經的人。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❺ 第一個去印度取經的人是誰
法顯法師:我國早在公元四世紀,到中印度去求去取經的有一位高僧,名叫法顯法師(公元340——423豐)。他是山西平陽人,俗姓龔。三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後因慨嘆僧團與經律之殘闕,乃於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鬼等四人,隊長安出發,經過流沙河等許多艱難險惡的路途,飽受了風霜雨雪種種痛苦,於晉興元年(公元402年)才到達天空。在印度各地,住了六年之久。又到斯里蘭卡住了二年,精研戒律和梵文,共經歷了三十幾個國家,得《大般泥洹至》、《摩訶僧祗律》,《長阿含經》《雜阿毗曇心》,到了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回國,先到建康道場寺,同覺賢法師合譯《大般泥洹經》六卷和其它的經律聖典。在中國翻譯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後當法師八十六歲這一年,在荊州辛寺圓寂。著有《歷游天竺記傳》,細敘述了自己西行的經歷與印度、中亞各地的佛教情況記錄了許多有關印度古代歷史地理的資料,到現在仍然為世界東方學者所重視。法顯法師可算是中國僧人到印度參禮佛教聖地,求取經典,並得到偉大成就的第一個人。
❻ 最早到古印度取經的高僧是
法顯(334年-420年),東晉高僧,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人。
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佛教革新人物,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在399年,法顯65歲的高齡從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出發,經西域至天竺尋求戒律,游歷30餘國,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後歷時14年,於義熙九年歸國。
❼ 去印度求法的中國僧人
就是唐朝的和尚,唐僧又叫唐三藏,唐玄奘,他歷盡千辛萬苦的印度取經,回國之後又把它整理成一部經典
❽ 玄奘是不是第一個去印度取經的
《西遊記》中的唐信誠實善良,他一心向佛,為了去西天取得真經,他不怕千難萬險,信念堅定,但心慈的他卻又屢遭危險,常常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救,因為總是輕信他人,因此也會顯得有點膽小迂腐,並且鑒別能力很差。事實上,《西遊記》中的唐信在歷史中是有原型人物的,他就是唐代的玄奘大師,玄奘是中國乃至世界佛教的一大功臣,他也是我國古代所有西行求法高僧中成就最高,並最有影響力的大師。既然說他是唐他的原形,那他很可能也是中國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但對於這一猜測,後人有很多自己不同的看法。
古書記載
一些人根據古書記載,堅持認為玄奘就是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因為史書中明確地記載了玄奘的取經歷程。出家後的玄奘鑽研佛經,他訪遍了佛教名師,但因感到各派學說存在很多分歧,多年來在各地的所聞異說差別很大,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宗、地論宗兩家有關法相之說有許多相違之處,因此他渴望得到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希望能以此融會貫通一切,於是玄奘決心前往印度求法,但因得不到唐朝發放的過所(類似今天的護照),所以始終未能如願以償。公元629年,玄奘毅然決定由長安出發,子身一人穿行過沙漠,冒險前往天竺,他經過姑藏(今甘肅武威),走過敦煌,又穿越今天的新疆和中亞等地,在歷經艱險後,功夫不負有心人,玄奘終於到達印度。玄奘在印度跟隨並請教了許多著名的高僧,他巡遊了各方佛教聖地和學府,在那裡他學習並鑽研了大量的佛教著作,公元645年,他才返回長安,玄奘一個人整整行走了17年,他走過的路程長達兩萬五千千米,歷經一百多個國家,可以說,這樣的取經傳奇經歷在中國佛學史上史無前例。玄奘從印度回來時帶回了大量的梵文經典著作,他還將其在印度中亞地區的所見所聞及其感受寫成一本書,名為《大唐西域記》,在書中他詳細地介紹了印度各地奇異的風土人情和那裡的宗教盛衰史。《大唐西域記》不僅為後人研究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它也為今天的人們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據。如此說來,玄奘有著如此詳細的行程記錄,並且又被史書明確記載,這樣的高僧很有可能就是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
另類觀點
同時,也有很多人反對這樣的觀點,他們認為玄奘不會是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我國的佛教教義里,「西天」包含的意思是指真理存在的終極世界。佛教最初在印度恆河創立後,很快便向周邊的國家傳播,而佛教真正傳入我國,是從漢代的張騫出西域開始。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快了佛教的傳入。根據史書記載,最初來到中國的傳教者,並不是印度僧,而是以篤信佛教的中亞各國的西域僧侶為主。北大學者季羨林先生曾對此有過詳細的考證,最終證明,漢地最早的佛經並不是直接從梵文翻譯過來的,而是經過中亞古代語言轉譯過來的,並且由於在中國所翻譯出的經典大都是西域僧侶口譯過來的,完全按照西域自身的思想和語言習慣,這使得中國人接受起來很困難,更重要的是,這也使得佛經失了本真,教徒在鑽研時常常會發現其中很多地方都是自相矛盾的。在佛教盛行後,很多佛教徒都想去改變佛經失真的狀況,和玄奘一樣,他們決定西行求法,以此獲得中國與外國更多的佛教交流。在佛教盛行的西晉和唐代,這樣西行求法的人絡繹不絕,人數十分多,單據義凈大師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所列的人數就在60人左右。不過,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並且交通也極不便捷的情況下,從我國內地出發到印度無論是走陸路還是行海路,都不是一次容易完成的征程,至少要花費十年的時間,並且在途中還要經受千辛萬苦,基至可能會付出生命的代價。在我國佛教史傳的記載中,在前仆後繼的求法高僧中,到達目的地或學成而歸的人數量並不多,但這樣看來,玄奘大師只是這些幸運的少數人中最成功的一位,但這並不能證明他就是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
真正的第一人
如果說玄奘不是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那麼,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又會是誰呢?根據現存史料,很多人都認為最早西行求法的人應該是三國時代的朱士行。朱士行是三國時期的魏國僧人,他在少年時便出家了,入寺後埋首研讀經典,在他鑽研《道行般若經》時,發現裡面有很多口譯的經文並不順暢,很難理解並且還有多處已被刪減,於是他決定去西域尋找原本。朱士行歷經艱險,用了近二十年,終於找到原本梵文的《放光般若經》,他本想立刻將自己安好的經文運回中國,卻受到了當地學徒的阻撓,沒有辦法,只能由其弟子們送回洛陽,而朱士行卻終身未能返回漢地,在他80歲的時候病死在那裡。
這么多年來,關於誰是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的爭辯一直都沒有定論。但不可否認的是,不論誰是第一人,這些西行求法的高僧都為我國佛教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他們不畏艱險、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當今的我們學習。
❾ 唐代西行印度取經的三藏高僧之名"玄奘"的來歷
玄奘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俗姓陳,本名禕(yi),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創始人。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 幼年出家玄奘家貧,父母早喪。13歲出家,之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余里。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今蘇聯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凈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仆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闍那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恆河西岸之勒克)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歷游五印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庄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接著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回國譯經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創譯《大菩薩藏經》20卷,九月完成。 貞觀二十年正月,玄奘譯出無著《顯揚聖教論》20卷;並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同年尚譯出《解深密經》、《因明入正理論》,推進了因明在中國的發展,嗣又奉敕將《老子》、《大乘起信論》譯作梵文,傳於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譯出《瑜伽師地論》100卷,並請太宗作經序。十月,譯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並悉心從事翻譯佛經。永徽三年(652),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經高示敕許,乃於大慈恩寺西院營建雁塔。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始畢」。 顯慶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為瑣事所擾,遂遷居玉華寺,致力譯經。顯慶五年,始譯《大般若經》。此經梵本計二十萬頌,卷帙浩繁,門徒每請刪節,玄奘頗為謹嚴,不刪一字。至龍朔三年(663)終於譯完這部多達600卷的巨著。此後,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譯出《咒五首》1卷後,遂成絕筆。同年二月逝世。據載,玄奘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 主要學說①五種姓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眾生劃分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②唯識論。玄奘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自我)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意識變現出來的,即所胃「唯識所變」。最根本的意識稱作「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一切「種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學系中就十分發達。世親之後,經過陳那和護法的發展,因明和唯識學說就緊密地結合。玄奘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識量」。回國以後,除翻譯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並對因明辯論、論證的性質作了精細的發揮,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論進行了精細的分析。 玄奘畢生致力於佛教事業,共事跡多見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玄奘傳》。研究玄奘一派學說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識論》外,有「唯識三大部」,即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慧沼《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成唯識論演秘》。 玄奘所撰的《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遊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跡衍生。 弟子 玄奘之學,博大精深。一時碩彥,俱集門下。神昉、嘉尚、普光、窺基,號稱奘門四哲,皆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寶、神泰,則稱俱舍三大家;窺基、神泰、順憬又為因明巨匠;新羅高僧圓測,為玄奘神足,新羅元曉,為華嚴大家;西域利涉,為護法名僧;南山道宣為之證義,乃律學宗師;玄應,義學名家;東塔懷素,後為新疏之主。 玄奘死於唐高宗麟德元年(664,《舊唐書》本傳作顯慶六年,661),葬於長安興教寺(在今西安市南郊)。生平事跡見慧立、彥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由於他的取經活動受人欽佩,使他後來逐漸變為神話中的人物。唐中葉就有關於他的傳說,宋代出現《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明代又有《西遊記》,使唐僧在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