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人體的印度二脈在哪裡

人體的印度二脈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11-29 07:49:20

① 任督二脈在哪

任督二脈是兩條涉及長壽的經脈!欲要獲得長壽,必須打開任督二脈間的斷脈!在歷史上打開任督二脈者只有一人,那就是印度的靜樹大師,而中國武林歷史上沒有任何人打開過任督二脈!凡與此相關的傳言純屬文人墨客之杜撰。

靜樹大師生於中國北宋同時期的印度,是個讀書人,知識淵博,30餘歲投身於印度所羅門王教習武。

靜樹大師一生跨躍了中國的宋、元兩代,一直活到明朝!晚年隻身一人登上珠峰;據靜樹大師後代的家人講,靜樹大師連續在珠峰上70~80年,一年下山一次,喝點水,以後再也沒下山,前後活了三百多歲。

在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至今許多人都知道歷史上曾有這么一位奇人。中國的武林師祖明朝金世義與靜樹大師是同一時代的人,兩人是朋友,互相崇拜,互相敬仰,但是師祖金世義沒有打開任督二脈。西方探險者攀登珠穆朗瑪峰,說是為了挑戰人體極限,搞科學實驗,其實其中許多人登峰的目的,是為了尋找峰頂上靜樹大師的骨駭。

接通任督二脈之間的阻礙就在斷脈上!斷脈在前胸劍突下內至與此相對的後背胸椎內,脈管內是一腔死血,粗約1-1.5mm,長有60-70mm;腔內的死血在精血結合成胎後就存在!每個人都存在這一腔死血(牛馬驢,連豬狗羊也同樣存在這一腔死血)。腔內的死血隨著人年齡的增長,也繼續增加,到了55~60歲,就不再增加了。如果在出生後,在機器的承相下能抽出斷脈中的死血的話,那麼人即什麼病也沒有了!凡是下的中葯方劑,沒有能下到斷脈的,即使是運用內功也循環不到斷脈。這條斷脈一般是打不開的,必須是在機緣巧合下,偶然的機遇才能打開;而印度靜樹大師自己是如何打開任督二脈的,至今仍是個千古之迷。

在與心臟相對的後背脊椎間,天生有個孔,用7寸針刺進去,7寸長的針才能觸著這條斷脈的頭,針刺時只能是剪開了斷脈,開了個口;這腔死血每次只能向外抽一點,三個月的時間也只能將斷脈內的死血抽出個頭;抽死血時疼痛如撕心裂肺似的;需要九個月時間才能將這腔斷脈中的死血抽凈;而前胸劍突下鳩尾穴,只有穴,沒有位,所以不能在此處抽取,而且此處離心臟尖端太近,針刺容易致命,所以只能在後背脊椎間的穴位處抽。

二戰期間,侵華戰爭中的日本731部隊為了找到任督二脈間的這條暗脈,做了上千例的活人試驗,也沒找到這條斷脈究竟是在什麼確切的位置上。凡是一經手術破體,斷脈就消失的無影無蹤!在有生命的人體內都有這條暗脈,前題是先天原氣未破!只要是先天原氣散了,這條斷脈隨繼也就消失了!

欲要打開任督二脈,必須在前胸鳩尾穴及與此穴相對的脊椎間針刺!而這兩個穴都是暗穴,誰也不敢針刺!在後背進針,要穿過胸椎間隙,這個縫隙很小,又很緊,難以掌握;針刺不中,刺到脊椎上,偏了容易刺中神經,人即殘廢了。

任脈與督脈是人體上的兩大主幹線,從這兩條干線向下分就是經脈,再向下分是絡脈,人體所有的穴位皆圍繞著這兩條經脈轉!任脈主外,通大腦,全身的神經皆是任脈;任脈主氣、血、力,任脈為從頭到腳涵蓋全身的神經網路;督脈主能量,向大腦提供所需的養料和氧氣,通五臟六腑!經絡不是神經,經是經脈,絡是絡脈,是傳統中醫將經脈與絡脈統一起來,稱之「經絡」的。經絡在體內呈網狀,每個穴位都有它自己的方向和路徑。

任督二脈在頭部是堵塞著的,不通。修練內功,在能量達到一定的地步時,才能接通任督二脈,全身才能產生一個大的循環;至此全身的經脈、絡脈自動循環,能將娘胎所帶的能量一起都散發出來,這時人體各處的能量是均衡的,沒有強與弱之分。

但是欲打開任督二脈,必須打開任督二脈間的斷脈!在鳩尾穴與心臟相對的後背之間,就是斷脈,脈管壁是一層皮膜樣的;要想打通斷脈首先得打通這一層膜!雖然這層膜很薄,雖然人自身的力量可能只差一點點,但是想打通它卻又是遠遠不夠的!人自身的能量滿足不了打開的需要,只有依靠外界的力量幫助才能打開!

前胸劍突下鳩尾穴與與此相對的後背的穴是兩個死穴!兩穴之間的斷脈,只有筷子那麼粗、那麼長,但是條曲線;斷脈中的一腔死血是從胎中帶來的,其它的都是後天蓄積而增加的,一般是打不開的!凡是欲打開者都是中毒者——毒素將這一腔死血化開,再加上外來的力量才能做到!

這一腔死血是從口、鼻、耳、汗毛孔及後陰向外排的!打開斷脈後,腔內死血進入全身——不會向外排還不行!別看就這么一點死血,可排出時排泄量很大,好比挖個一立方的土坑,返出的土卻有三立方——為什麼說打開任督二脈是火燒油煎,就是從這上說的。

任督二脈相差9寸——即在此位置!打開的任督二脈是各走各的路線,這一前一後循環,就將體內所有的毒素全部投出去了。

任督二脈一通,人即年輕,全身的經絡自動運轉,運用自如;身輕如燕,走多少路也不知累,工作時始終不知勞累;不用鼻子吸氣,而是全身的汗毛吸氣;體內任何毒素,會自動從汗毛孔排出;體內任何虛的部分全會自動填滿,不再需要為填補去想,去操心。

任督二脈這一陰一陽一但結合,人的壽命脈就是無限的!陰與陽聯合——陰脈有病可以在陽脈上解決;反之,陽脈有病可以在陰脈上解決;這樣陰脈與陽脈才能平衡!只有接通了斷脈,任督二脈發生了變化,才能使人體陰脈與陽脈結合成一體!

② 任督二脈具體位置在哪

以從人體正下方雙腿間的會陰穴為起點,從身體正面沿著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漿穴,這條經脈就是任脈;由會陰穴向後沿著脊椎往上走,到達頭頂再往前穿過兩眼之間,到達口腔上顎的齦交穴的是督脈。兩脈通,小周天成。在進一步就是大周天。

③ 任督二脈到底在人體的哪個部位

拜武打小說及其影視作品賜給,任督二脈這個詞可謂是十分知名的。在文藝創作中,主人公要想練就絕世武功,方能連通任督二脈。而連通了任督二脈,通常也就能變成一代大俠、武林至尊了。自然,有很多人覺得任督二脈徹底是文學家編造出去的,實際上任督二脈是存有的。

任督二脈的精確方點陣圖

督脈:循個人行為源於小肚子內,下出外陰部,向後,向上漲於脊柱的內部,上達項後風府,進到腦內,上行顛頂,沿額頭下滑鼻柱,止於上嘴唇內齦交穴。本經現有28個穴道,主冶神智不清病、熱症、腰、骶、背、腦戶等部分症狀及相對的內臟器官症狀。

任脈:源於下腹腔,下出外陰部,往前上漲於私處,在腹腔沿前正中心線上漲,經關元穴等穴至咽喉,再上漲圍繞嘴唇,歷經臉部,進到目眶下,聯絡於目。本經現有24個穴道,主冶少腹、臍腹、胃腕、胸、頸、咽喉、面臉等部分症狀和相對的內臟器官症狀,一部分俞穴有健壯功效,或可用以醫治神智不清病。

任督二脈是啥

任督二脈是中醫經絡學說中奇經八脈的關鍵構成部分,中醫經典《黃帝內經》、《難經》中都有著作,《素問·骨空論》述:「任脈者,源於中極之中,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穴,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難經·二十八難》述:「督脈者,源於下極之輸,並且於脊里,上至風府,入歸屬於腦。」以上基礎理論均沿用,具體指導著中醫針灸學的臨床護理。

經絡學覺得,任督二脈為陽陰諸經之綱要,對十二經血氣起著核心、溢蓄緩沖作用。人體五臟之氣的興衰,五臟六腑之氣的實虛,生殖作用的高低,都和任督二脈的多不夠擁有 緊密的關聯。輸通任督二脈可暢百脈,利氣輪,祛淤滯而除頑症,在中醫針灸臨床醫學上擁有 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連通」任督二脈可預防疾病

武打小說常將連通任督二脈當做功底提高的一大要素,用中醫基礎理論來剖析,這兩根關鍵經絡對健康保健確定有作用。任脈置身於身體腹部中間,總調全身陰之氣和血氣。督脈穴位有28個,置身於身體身後的中間,督領全身的陽經,統攝全身氣血和真元。不難看出,任督二脈針對統攝全身的血氣陽陰擁有 十分關鍵的功效。

任脈上的常見保健穴位相關元、氣海穴,常被別人談及的保健穴位「足三里」則在足陽明胃經上。

平時採用揉按、敷熱這種穴道,「頻次愈多愈好」,可提高人體免疫力。

公司辦公室一族最合適叩打足三里。該穴道自古以來便負盛譽,古代人習慣性以艾炙此穴來防胃病、嘔吐、腹瀉、痢疾、便秘等消化道病症及其顛狂等神智不清病。足三里在小腿肚兩側,約出外膝眼底下三寸,小腿骨外一橫指,輕按起來有酸脹感,但不容易麻木。

④ 任督二脈在人體那個部位

以下回答純屬個人:任脈:自頭上正中靠前天靈蓋附近,下到肚臍下邊,外陰上邊。督脈:肛門後面,自下而上,到頭頂正中靠後。要是想任脈與督脈相通要過三個關口,第一個,外陰下邊,肛門上邊,稱「玄關」。第二個,後背脊柱中間對照心臟後面位置,稱「斷脈」。第三個,頭頂正中附近,稱「玉頂」。這任督二脈的說法只是古人對人身體的五行描述,心肝脾肺腎各佔一種,任督二脈是平衡這五行的經絡,醫學上不承認有這二脈,因為找不到,但我個人認為確實存在。若要打通,請回復,詳談。

⑤ 仁督二脈在人體什麼位置

任督二脈以人體正下方雙腿間的會陰穴為起點,從身體正面沿著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漿穴,這條經脈就是任脈;督脈則是由會陰穴(也有人說是長強穴)向後沿著脊椎往上走,到達頭頂再往前穿過兩眼之間,到達口腔上顎的齦交穴。任脈主血,督脈主氣,為人體經絡主脈。任督二脈若通,則八脈通;八脈通,則百脈通,進而能改善體質,強筋健骨,促進循環。任督二脈在中醫診脈與道家導引養生上相當重要

⑥ 任督二脈到底在哪

武俠小說里經常看到打通任督二脈的說法,那麼任督二脈到底在哪?我今日收集整理了一下,以便日後取用。

《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篇第六十》中說的是:「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

而李時珍所撰的《奇經八脈考》中則記載:「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

這么簡單的幾句話不太好理解,所以下面結合圖來具體分析下。

從圖中可以看到,任脈的循行軌跡從下往上,所經之處如下:

1.會陰

別名屏翳、下極、金門。在兩陰之間。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癲狂,脫肛,痔瘡,疝氣,小便不通,帶下,月經不調,陰部瘙癢等。

2.曲骨

別名回骨。在下腹部,當前正中線上,恥骨聯合上緣的中點處。主治小腹疼痛,月經不調,帶下,遺精,陽萎,疝氣,遺尿,尿閉等。

3.中極

別名玉泉、氣原。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主治遺精,陽痿,遺尿,小腹痛,月經不調,帶下,崩漏,痛經,胎衣不下,產後惡露不止,外陰瘙癢,以及子宮脫垂,盆腔炎,尿瀦留,尿失禁等。

4.關元

別名三結交、下紀、次門、丹田、大中極。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主治中風脫症,腎虛氣喘,遺精,陽萎,疝氣,遺尿,淋濁,尿頻,尿閉,尿血,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帶下,崩漏,腹痛,泄瀉,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神經衰弱,暈厥,休克等。

5.石門

別名命門、丹田、利機、精露。位於腹正中線,臍下2寸。主治小腹痛,疝氣,月經不調,痛經,經閉,泄瀉,痢疾,遺尿,尿閉,以及功能性子宮出血,尿瀦留,高血壓等。

6.氣海

別名脖胦、下盲、下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主治虛脫,厥逆,腹痛,泄瀉,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下,遺精,陽痿,遺尿,疝氣及尿瀦留,尿路感染,腸梗阻等,具有強壯作用。

7.陰交

別名少關、橫戶。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寸。主治臍周疼痛,泄瀉,月經不調,痛經,帶下,產後血暈,疝氣,水腫,及腸梗阻,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等。

8.神闕

別稱臍中、氣舍、氣合。在臍中部,臍中央。主治泄痢,繞臍腹痛,脫肛,五淋,婦人血冷不受胎,中風脫證等。

9.水分

別名分水、中守。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1寸。主治腹痛,腸鳴泄瀉,水腫,蠱脹,以及腎炎等。

10.下脘

別名下管,在胃脘下部而得名。位於腹正中線臍上2寸處。主治各種消化系統疾患如胃痛嘔吐,腹脹腸鳴,痢疾泄瀉,飲食不化,水腫,胃下垂等。

11.建里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在臍中上3寸。主治胃痛,腹痛,腹脹,嘔逆,不嗜食,身腫,胃擴張等。

12.中脘

別名上紀、太倉、胃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主治胃痛,嘔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脹,泄瀉,痢疾,疳疾,黃疸,水腫。

13.上脘

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5寸處。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嘔吐、癲狂、咳嗽痰多、黃疸。

14.巨闕

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肝臟。指壓此穴,對於治療胃腸疾病很有療效。

15.鳩尾

別稱尾翳、心厭、神府。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胸劍結合部下1寸,深部為肝臟。主治心胸痛、反胃、癲狂、癎症、心悸、心煩、咳嗽氣喘。

16.中庭

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5肋間,即胸劍結合部。主治胸肋支滿、胸腹脹滿、噎嗝、嘔吐、心痛、梅核氣、小兒吐乳。食管炎、食管狹窄、賁門痙攣等。

17.膻中

別稱元兒、胸堂、元見、上氣海。位於前正中線,平第4肋間,兩乳連線的中點。主治氣喘、噎膈 、胸痛、乳汁少、心悸、心煩、咳嗽。

18.玉堂

位於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3 肋間隙,在胸骨體中點。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嘔吐寒痰、喉痹咽塞。

19.紫宮

在胸骨正中線上,平第2肋間隙。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喉痹、咽塞、止血。

20.華蓋

位於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角的中點,平第1 肋間隙。主治氣喘、咳嗽、胸痛、脅肋痛、喉痹。

21.璇璣

位於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天突下1寸,在胸骨柄上。主治咳嗽、喉痹、氣喘、咽痛。

22.天突

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主治氣喘、咳嗽、暴喑、咽喉腫痛、嘔逆、癭瘤、梅核氣。

23.廉泉

位於結喉上方,當舌骨的上緣凹陷處。主治舌下腫痛、舌緩流涎、中風舌強不語、暴喑、乳蛾、咽食困難、舌肌萎縮。

24.承漿

別稱下唇、天池、鬼市、懸漿。位於面部,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在口輪匝肌和頦唇溝之間。主治口歪、齒齦腫痛、流涎等口部病證;暴喑;癲狂。

督脈起於長強穴、止於齦交穴,一共28穴,分別如下:

1.長強

別名氣之陰郄、橛骨、氣郄、為之、骨骶。在尾骨端下,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主治痔瘡,脫肛,便血,便秘,遺精,遺尿,腹瀉,痢疾,腰背強痛,癲癇,及精神分裂症,前列腺炎等。

2.腰俞

別名背鮮、髓空、腰戶、腰柱、髓俞。在骶部,當後正中線上,適對骶管裂孔。主治腰脊痛,便血,泄瀉,痔瘡,月經不調,癲癇,下肢痿痹等。

3.腰陽關

別名脊陽關,背陽關。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腰骶痛,月經不調,帶下,遺精,陽痿,下肢麻痹等。

4.命門

位於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處。在男子能藏生殖之精,在女子則緊密聯系著胞宮,命門的功能與腎臟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5.懸樞

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腰痛,腹痛,泄瀉,痢疾,脫肛等。

6.脊中

別名神宗、脊俞。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腰脊強痛,黃疸,腹瀉,痔瘡,脫肛,癲癇等。

7.中樞

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當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胃痛,嘔吐,腹脹滿,黃疸,腰背痛,以及肝炎,膽囊炎等。

8.筋縮

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胃痛,脊強,瘈瘲,腰背痛,癲癇,及肝炎,膽囊炎等。

9.至陽

別名肺底。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咳嗽,氣喘,黃疸,胸脅脹悶,脊背強痛,以及肝炎,膽囊炎,瘧疾等。

10.靈台

別名肺底。在背部,當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咳嗽,氣喘,項強,背痛,癰疽,疔瘡,及膽道蛔蟲症,瘧疾等。

11.神道

別名沖道。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健忘,驚悸,咳嗽,瘧疾,脊背強痛,癲癇,及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等。

12.身柱

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身熱,咳嗽,氣喘,驚厥,癲癇,脊背強痛,疔瘡,及百日咳,支氣管炎,肺炎,肺結核,癔病等。

13.陶道

位於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頭痛項強,惡寒發熱,咳嗽,氣喘,骨蒸潮熱,胸痛,脊背酸痛,瘧疾,癲狂,角弓反張。

14.大椎

別名百勞、上杼。在後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發熱,瘧疾,中暑,感冒,癲狂,癲癇,骨蒸潮熱,盜汗,咳喘,脊背強急,項強;及肺結核,支氣管炎等。

15.啞門

別名舌橫、舌厭。在項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0.5寸,第1頸椎下。主治舌緩不語,音啞,頭重,頭痛,頸項強急,脊強反折,中風屍厥,癲狂,癇證,癔病,衄血,重舌,嘔吐。

16.風府

別名本穴、鬼穴。在項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處。主治癲狂,癇證,癔病,中風不語,悲恐驚悸,半身不遂,眩暈,頸項強痛,咽喉腫痛,目痛,鼻衄。

17.腦戶

別名匝風、會額、合顱、仰風、會顱、迎風。在頭部,後發際正中直上2.5寸,風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處。主治頭重,頭痛,面赤,目黃,眩暈,面痛、音啞,項強,癲狂癇證,舌本出血,癭瘤。

18.強間

別名大羽。在頭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4寸(腦戶上1.5寸)。主治頭痛,目眩,頸項強痛,癲狂癇證,煩心,失眠。

19.後頂

別名交沖。在頭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5.5寸(腦戶上3寸)。主治頭痛,眩暈,項強,癲狂癇證,煩心,失眠。

20.百會

在背部,後發際正中上7寸,當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主治頭痛、目眩、鼻塞、耳鳴、中風、失語、脫肛、陰挺、久瀉久痢等。

21.前頂

位於頭正中線,入前發際3.5寸;或於百會穴前1.5寸取穴。主治癲癇,頭痛,眩暈,鼻淵,目痛,顏面浮腫,小兒驚癇等。

22.囟會

別名囟門、頂門、天窗。位於頭部,前發際正中直上2寸。主治頭痛、眩暈、鼻淵、癲狂癇。

23.上星

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鼻塞,鼻出血,癲狂,癇症,以及前額神經痛,鼻炎,角膜炎,近視等。

24.神庭

別名發際。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淚出,目翳,雀目,鼻淵,鼻衄,癲狂,癇證,角弓反張。

25.素髎

在人體的面部,當鼻尖的正中央。主治鼻塞,鼻出血,鼻流清涕,鼻中肉,鼻淵,酒鼻,驚厥,昏迷,新生兒窒息。

26.水溝

別名人中、鬼宮。位於人中溝正中線上1/3與2/3交界處。主治昏迷、暈厥、癲狂、急慢驚風、消渴等多種疾病,為中醫搶救危重病人的急救穴之一。

27.兌端

在面部,當上唇的尖端,人中溝下端的皮膚與唇的移行部。主治昏迷,暈厥,癲狂,癔病,消渴嗜飲,口瘡臭穢,齒痛,口噤,鼻塞。

28.齦交

在上唇內,唇系帶與上齒齦的相接處。主治齒齦腫痛,口臭,齒衄,處鼻淵,面赤頰腫,唇吻強急,面部瘡癬,兩腮生瘡,癲狂,項強。點刺放血可輔助治療痔瘡。

任督二脈屬於奇經八脈(十二經脈之外的八條經脈)中的兩脈,除此之外還有: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有興趣可以看看《奇經八脈考》。

參考資料:網路。

武俠仙俠

⑦ 任督二脈在哪裡

任脈在體表以人體腹部的曲骨穴為起點,從身體正面沿著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漿穴;督脈由曲骨穴向後沿著人體後背往上走,到達頭頂再往前穿過兩眼之間,到達口腔上顎的齦交穴。

任督二脈是中醫理論的一部分,屬於「經脈」中的「奇經」。因具有明確穴位,醫家將其與十二正經脈合稱為「十四經」。任脈主血,督脈主氣,為人體經絡主脈。

任督二脈出於人體胞中(少腹),在體表以人體腹部的曲骨穴為起點,從身體正面沿著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漿穴,這條經脈就是任脈。

督脈則是由曲骨穴向後沿著人體後背往上走,到達頭頂再往前穿過兩眼之間,到達口腔上顎的齦交穴。

(7)人體的印度二脈在哪裡擴展閱讀:

甘肅衛生廳打通任督二脈事件。

2012年5月22日發布了一條《甘肅省醫務人員真氣運行學骨幹培訓班在武山礦泉療養院成功舉辦》的消息,稱5月12日至20日,省級9家醫院和各市州人民醫院、中醫院的領導及醫務人員共47人參加了培訓。

該消息稱提到了經過9天的培訓,其中有41名學員打通了任督二脈,學員們普遍感受是通督後很興奮,精力充沛,既往疾患明顯減輕或痊癒,飲食、睡眠、二便恢復到正常狀態。」

面對諸多非議,甘肅省衛生廳廳長劉維忠23日下午通過個人微博作出回應,表示理解網友們的質疑,並告訴大家從中醫上來講,打通任督二脈只是讓氣血更加通暢,身體更健康而已,並不是什麼武功絕學。

衛生部新聞發言人對甘肅醫務人員打通「任督二脈」一事表示,甘肅舉行培訓班,目的是使醫務人員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中醫知識和方法。同時,在學術層面,國家鼓勵開展學術爭鳴。

⑧ 任督二脈在哪

任督二脈 以人體正下方雙腿間的會陰穴為起點,從身體正面沿著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漿穴,這條經脈就是任脈;督脈則是由會陰穴(也有人說是長強穴)向後沿著脊椎往上走,到達頭頂再往前穿過兩眼之間,到達口腔上顎的齦交穴。任脈主血,督脈主氣,為人體經絡主脈。任督二脈若通,則八脈通;八脈通,則百脈通,進而能改善體質,強筋健骨,促進循環。任督二脈在中醫診脈與道家導引養生上相當重要,同時也因武俠小說里渲染與誇張的描述,如可藉由武功高強之人打通自身的任督二脈等,任督二脈一旦被打通,武功即突飛猛進,故也成為一般人最為熟知的氣脈名稱。

⑨ 任督二脈在哪裡呢

任脈在人體的前面,屬陰;督脈在人體的後背,屬陽。任脈主導人體手足六陰經,「任」有擔任、任養之意,任脈與全身所有陰經相連,凡精、血、津、液均由其主管,故有「陰脈之海」的稱謂。督脈主導手足六陽經,「督」有總督、總攬之意,督脈總督一身的陽脈,具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故有「陽脈之海」的稱謂。當十二經脈氣血充盈,就會流溢到任督二脈,任督二脈氣機旺盛,則會循環作用於十二條經脈,所以「任督通則百脈皆通」。

從脈象上看,他的肝火較旺,這容易導致頭暈目眩,但後背僵硬又是怎麼回事呢?我站起來,對這位局長說:「你坐好,我來按按你的後背和脖子,哪裡僵硬,你告訴我。」我一邊按,他一邊說,十幾分鍾後,一條線便明晰起來了,這不正是督脈的路線嗎!這條線沿著督脈一絲不差地上升,並與足厥陰肝經的支脈交會於頭頂。再清楚不過了,這位局長的問題就出在督脈和肝經上。

⑩ 任督二脈在身體的哪個位置,有什麼作用

中醫里利用任督二脈調理身心。 任督二脈是人體前後成環形的兩條經脈。任脈上起頭部百合穴順前額鼻尖經胸骨膻中穴丹田穴到會陰穴。督脈由會陰穴起從下到上順脊柱回到頭部的百會穴。 任脈就是從頭頂向前的一個中分現,督脈則是向後的中分,人體一共有十四脈,任督二脈只是其中的兩個。 奇經八脈的分布部位與十二經脈縱橫交互,八脈中的督脈、任脈、沖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於會陰,其中督脈行於背正中線;任脈行於前正中線;沖脈行於腹部會於足少陰經。奇經中的帶脈橫行於腰部,陽蹻脈行於下肢外側及肩、頭部;陰蹻脈行於下肢內側及眼;陽維脈行於下肢外側、肩和頭項;陰維脈行於下肢內側、腹和頸部 任督兩脈原屬於奇經八脈,因具有明確穴位,醫家將其與十二正經脈合稱十四正經脈。任脈主血,為陰脈之海;督脈主氣,為陽脈之海。也就是說,任督兩脈分別對十二正經脈中的手足六陰經與六陽經脈起著主導作用,當十二正經脈氣血充盈,就會流溢於任督兩脈;相反的,若任督兩脈氣機旺盛,同樣也會循環作用於十二正經脈,故曰:「任督通則百脈皆通」。

閱讀全文

與人體的印度二脈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生蚝海鮮義大利面怎麼做 瀏覽:875
印度的雞肉怎麼去皮 瀏覽:492
義大利的比薩斜塔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380
伊朗駐歐佩克代表什麼 瀏覽:833
中國男籃奧運落選賽哪裡看 瀏覽:709
東京奧運會中國運動員穿的衣服叫什麼 瀏覽:118
綠茶在英國怎麼說 瀏覽:394
越南人自己怎麼做水泥 瀏覽:724
中國哪個省種櫻桃 瀏覽:630
印尼晚上可以做什麼兼職 瀏覽:41
英國炸魚薯條多少錢 瀏覽:647
英國總共有多少運輸機 瀏覽:477
美國海運到中國港口需要多久 瀏覽:372
美國給中國轉錢怎麼辦 瀏覽:938
人在英國怎麼玩微博 瀏覽:701
英國留學回國有什麼補貼 瀏覽:181
伊朗人的祖先是什麼種族 瀏覽:511
目前英國女王管轄多少國家 瀏覽:738
注銷中國電信寬頻怎麼辦理 瀏覽:28
越南人怎麼養雞 瀏覽: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