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與巴基斯坦為何再起爭執
雖然寒冬將至,但印度與巴基斯坦這對對頭之間的火葯味可沒有因為天氣下降而有所緩和。雙方最近一次的沖突直接導致了15人喪命,這也是近十幾年來印度和巴基斯坦沖突中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除了在高原前線互相爭斗以外,印度和巴基斯坦在聯合國之中的斗爭也在不斷的持續激化,畢竟這兩個國家之間的矛盾是由來已久的。
其實關於印度資助恐怖主義這件事,巴基斯坦外交部和軍方早在11月中旬時就對外喊話。根據巴基斯坦目前所收集到的相關信息,印度不僅是它境內離心武裝的幕後支持者,還在阿富汗境內專門派遣軍方對恐怖分子進行相應的訓練。此外,巴基斯坦方面還表示,印度還將襲擊目標放到了中巴經濟走廊中中企直接負責的項目之中。但印度方面卻指控巴基斯坦,所有的這些說法都只不過是它一廂情願的誣陷。當然,雖然印度已經坐在了這次的聯合國非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之中,但這並不是它最想要的,它想要的是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它也絲毫不掩飾自己對這職位的渴望。可一旦讓它真的上位,未來的國際形勢必然也會發生變化。
B. 中印沖突巴基斯坦在干什麼
中印戰爭時巴基斯坦並沒有給予軍事援助,但當時的巴基斯坦堅定了和中國合作的決心。
1961年,巴政府在改善中巴關繫上邁出了一步,在聯大會議表決恢復我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的提案時投票贊成。1962年,兩國通過友好談判就中巴邊界位置和走向達成原則協議。1963年3月,兩國簽訂關於中國新疆和由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其防務的各個地區相接壤的邊界的協定。
1964年2月,周恩來總理應邀訪巴。同年12月,巴總統阿尤布·汗訪華。1966年3月,劉少奇主席訪巴。1965至1971年,巴在歷屆聯大都作為提案國,支持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
(2)印度和巴基斯坦戰事如何擴展閱讀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它不同於國內進行的民族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也不同於抗美援朝戰爭。
這場戰爭是由印度企圖以武力解決邊界爭端引起的,是政治軍事仗。中國政府一貫主張以平等協商,互諒互讓,和平談判解決邊界爭端,而印度尼赫魯政府則堅持擴張主義立場,執意以武力實現其領土要求。這就決定了這場戰爭具有很強的政治性。
軍事,政治,外交斗爭融為一體,交織進行。軍事斗爭必須服從和服務於政治,外交斗爭。這個特點,不僅制約著這場戰爭的形式,進程和結局,而且影響著雙方的戰略指導。中國政府一貫主張,通過談判解決邊界爭端,反對訴諸武力。
即使在印軍蓄意挑釁,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官兵的嚴重事態下,仍克制忍耐,這就在政治,外交斗爭和道義上處於主動地位。只是在印軍完全拒絕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發起大規模進攻的情況下,中國邊防部隊才後發制人,實施反擊。而在首戰告捷後,中國政府卻發表聲明,申明大義,仍堅持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
印度政府蠻橫拒絕和平談判,再度發起進攻,中國邊防部隊再次被迫反擊並取得反擊作戰的決定性勝利,為進一步開展政治,外交斗爭贏得了主動,得到了世界人民廣泛的同情和支持。這場邊境局部戰爭,決定了軍事斗爭必須服從政治,外交斗爭,三者要緊密結合。
政治,外交斗爭的需要,決定軍事行動的打,停,進,撤;軍事上的勝利,又為政治,外交斗爭創造了有利條件,進而爭取以打促談,以打促和及相對的和平穩定。
C. 印巴沖突中,巴基斯坦實力弱小,印度為何不大動干戈攻打巴基斯坦呢
首先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是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如果印度將巴基斯坦逼得太狠,那麼巴基斯坦估計會用核武器同歸於盡。
對於很多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來說,核武器其實是最後的保命符,只要擁有核武器其他的國家就不敢真正的將這個國家滅掉。
對於巴基斯坦來說,有美國和中國進行援助,能不讓印度有所忌憚,因此印度也只敢和巴基斯坦小打小鬧。
D. 因為哪個地方,巴基斯坦和印度一直在打仗
在1947年的時候兩個國家剛建國的時候就爆發了第一次印巴之戰。結果就是戰爭雙方共有約1500名士兵陣亡。巴基斯坦獲得了克什米爾約2/5的地盤。印度獲得了3/5的地盤。之後在1965年的時候又開始第二次印巴戰爭,這一次1在聯合國的調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於1965年9月23日同時宣布:接受聯合國的調停,全線停火。然後沒幾年在又打起來了,這一次巴基斯坦可以說徹底的失敗。這一次印度成功的把東巴基斯坦分離出去了,成立了孟加拉國。而且巴西的海軍幾乎被打沒了。印度可以說這一次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之後雖然一直有摩擦,但是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差距卻是越來越大了。
可以說,如果沒有當初的因果,這兩個國家也不會一直在打仗。
E. 印度和巴基斯坦打了幾次仗,分別都誰勝利了
三次印巴戰爭:
1948年到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戰爭的結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大約3/5的土地與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2/5的土地與1/4人口。這次停火奠定了後來雙方對克什米爾控制的范圍。另外,按照聯合國的決議,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最終必須由公民投票來決定。但是,雙方後來在是否舉行、如何舉行公民投票的問題上始終無法取得統一意見。通過一步步的行動,印度到六十年代初期已經完全接管了克什米爾。
第二次印巴戰爭: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規軍隊也捲入沖突,印度軍隊於9月6日再一次向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武裝進攻,攻佔巴方控制線內的多處山嶺。巴方在停火線南部展開反擊,並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雙方展開激烈的空戰,巴基斯坦地面部隊在坦克的配合下,給印度軍隊以重創。隨後,雙方陷入僵局。最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使印、巴雙方於9月23日正式停火。 1966年1月,在前蘇聯斡旋下,印巴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巴基斯坦承諾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不使用 第二次印巴戰爭武力而採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和「互不幹涉內政的義務」
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年底,印度因東巴基斯坦鬧獨立而出兵,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再起沖突,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在聯合國的干預下,雙方於1971年12月17日實現停火,東巴基斯坦從巴國獨立出去成為今天的孟加拉國。
F. 印度巴基斯坦打了幾次戰爭都是誰勝利了
三次印巴戰爭,除第二次是巴基斯坦戰勝外,其餘均是印度獲勝;1999年還有一次「卡吉爾沖突」,印度獲勝。
G. 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什麼沖突不斷
印度和巴基斯坦這一對冤家對頭,自從各自獨立後,爭斗從未停止。雙方在克什米爾的武裝沖突,時緩時烈。今天,你打死我一名士兵,明天我炸毀你一座哨所,你來我往,好不熱鬧。他們為什麼彼此這樣仇視?沖突的根源是什麼?
印巴沖突其實歷史淵源並長,這一切都要從1947年,印度次大陸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說起。從1858年到1947年這段時間內,整個印度次大陸都是英國的殖民地。上世紀40年代,印度已經漸漸脫離了英國的控制,獨立運動此起彼伏,其中有兩個最主要的力量。一個是由非暴力不合作的倡導者甘地影響下的國大黨(當時國大黨的領袖是尼赫魯),另一個是就是穆斯林民族聯盟,在真納的率領下。
1945年英國新工黨上台,克萊門特指認蒙巴頓為總督,決定於1947年8月15日完成權力交接。如何建國,成了各方爭論的焦點,最終決定以宗教來劃分國家。這樣一來就實際上分為了信仰伊斯蘭教的東西巴基斯坦和信仰印度教的印度。當國家建立起來那一天,不同信仰的民眾,紛紛拖家帶口開始了轉移。甚至引發了多起暴力沖突。在印度首都德里,首任印度總理尼赫魯,不得不走上街頭,勸誡人民停止暴力攻擊。
可以說,宗教沖突是印巴沖突的根本原因。其次,雙方還有領土爭端。
印巴之前的領土爭端主要是圍繞克什米爾地區歸屬問題。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里。
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除了以上兩點之外,印巴沖突,也混雜著政治等許多因素。比如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沖突中,因為,巴基斯坦與我國交好,而印度在上世紀60年代曾與我國暴發了邊境戰爭,此時中國是有心幫助巴基斯坦的,至少也會提供武器裝備等援助。但是,蘇聯因為與我國交惡(69年剛剛爆發了中蘇珍寶島沖突),與印度交好,就曾公開警告中國介入沖突的話,莫斯科將採取行動。
所以,這一沖突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簡單的宗教或領土爭端了,還夾雜著大國之間的博弈。印度和巴基斯坦,我們要支持哪個呢?答案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H. 印度跟巴基斯坦的沖突有那些原因
克什米爾領土爭端是印巴矛盾的具體體現,深層次原因是印度對於南亞次大陸霸權的覬覦。民族和信仰不是成為國家對立的直接誘因,即使是領土爭端如巴以,如中日,都是可以通過和平手段或者暫時擱置等措施來彌補和修復兩國關系的,印度對於南亞次大陸的霸權的爭奪由來已久,他的真正對手是中國,從地緣政治來看,唯一能給印度帶來地理壓迫的,只有中國,但是要與中國真正的抗衡,只有先奪取南亞次大陸的霸權。在多年的戰爭中,印度相繼吞並了錫金、不丹一部分、緬甸一部分和中國的一部分,放眼南亞,唯一能夠牽制印度的,就只剩下巴基斯坦了,通過三次印巴戰爭印度肢解了巴基斯坦,把原來的巴基斯坦一分為二,獨立了孟加拉國,嚴重削弱了巴基斯坦的實力,如果不是中國數十年來持續不斷的援助,印度早就控制了整個南亞,陳兵百萬於中印邊境了。
I. 1962年中印戰爭勝利,巴基斯坦有什麼反應
當時的巴基斯坦重新點燃了民族獨立的決心,堅定了和中國合作的決心。
第一,印度對中國開戰之前,連連擊敗巴基斯坦,巴基斯坦隨時都有被印度吞並的危險,中國一舉擊敗印度,讓巴基斯坦看到了希望,也有了自信。
第二,巴基斯坦發現與中國合作是制衡印度的最好夥伴。1962年,兩國通過友好談判就中巴邊界位置和走向達成原則協議。1963年3月,兩國簽訂關於中國新疆和由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其防務的各個地區相接壤的邊界的協定。1964年2月,周恩來總理應邀訪巴。同年12月,巴總統阿尤布·汗訪華。1966年3月,劉少奇主席訪巴。1965至1971年,巴在歷屆聯大都作為提案國,支持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從此中巴開始了牢不可破的友誼。
1962年中印戰爭。這次反擊作戰,是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侖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進行的。該地區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人煙稀少,交通不便。這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對作戰行動有嚴重的影響,作戰的艱苦性是罕見的。中印邊界自衛反擊作戰從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在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中國軍隊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斃傷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1962年11月21日24時,總參謀部用特急電報下發到各部隊。電文如下:西藏軍區前指、軍區、丁指、康指、新疆軍區並成都、蘭州、北京軍區:為進一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中央決定我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為了促成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 ,我軍決定於11月22日零時起,主動停火,並於12月1日開始,主動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的內側20公里地區。
J. 印度和巴基斯坦共發生了幾次戰爭,勝負如何
你好!
共進行了3次印巴戰爭,其中比較大的是後兩次,印度全部獲得勝利,巴基斯坦全敗北。尤其是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成功肢解巴基斯坦,使得東巴基斯坦變為孟加拉。這是巴基斯坦的重大損失。較之來講第二次印巴戰爭印度損失較大,其餘戰爭幾乎是壓倒性優勢。這也體現出巴基斯坦的軍力不平衡,陸軍可以和印度抗衡,但是空軍和海軍比較弱小,現在經過了與中國的合作和自身的發展,海空軍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和印度比還是較大差距。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