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宴會吃什麼

印度人宴會吃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29 09:41:55

⑴ 印度人吃飯用手抓,那印度的國宴用什麼吃飯

印度人喜歡用手來抓著飯吃,因為他們相信食物是上天賜予他們的禮物,用手吃飯是對天神的一種尊重,但是這種吃法讓很多人都接受不了,因為用手抓著飯吃不衛生,而且手會弄得很臟很讓人討厭。


印度人用手抓著吃飯其實和他們所吃的食物也有關系,印度人的食物很多都是由一些粘稠的配菜加上湯汁和米飯混合到一起來食用,用手來抓著吃比較方便,而且可以感受食物的溫度,用手吃飯比使用餐具吃飯更方便更快捷,畢竟人的手是很靈活的。

⑵ 有什麼印度FOOD比較出名

http://food.poco.cn/foodiaryDetail.htx&id=347460

http://food.poco.cn/foodiaryDetail.htx&id=347451

上面兩個網址有配圖的介紹,雖然少,但是看上去真的是令人垂涎啊~~~~~~~~

——————————————————-——————————

感受印度食文化

□在這里,越有文化越有地位的人越吃素

□中國菜「清清白白」,印度菜「糊糊塗塗」

□赴家宴、光著腳、手抓飯,表達的是親密朋友之情

印度的食物在世界上獨具特色,也許沒有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像印度那樣,具有如此明顯的宗教色彩,如此深刻的文化意蘊。

一半國民喜吃素

2002年8月的一天,印度朋友克瑞迪亞60大壽,邀請我出席他的生日慶祝活動。大家先是一起唱歌跳舞,然後吃自助餐。我找遍了所有的菜盤,竟然全是素菜,連雞蛋也沒有。不僅如此,連土豆、紅薯、蘿卜等菜都沒有,吃的全是地面上長出的東西。我非常奇怪,有人告訴我:克瑞迪亞是耆那教徒,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一些印度人對素食的較真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一次,印度朋友科米卡對我說,他訪問中國期間,中國餐館用煮過葷菜的鍋給他做素食,那怎麼行呢?

印度虔誠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都是素食主義者,耆那教徒更是嚴格吃素,吃素的人佔印度人口一半以上,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印度是素食王國,素食文化是印度飲食文化中最基本的特色之一。由於印度多數人喜歡吃素,印度開有不少只為素食主義者服務的飯店。西方國家的流行食品不得不適當地印度化。印度有專門為素食主義者開設的比薩餅店,麥當勞供應的夾層食品,相當一部分不是雞鴨魚肉,而是蔬菜。美國駐孟買總領事西蒙斯告訴我,肯德基在印度辦不下去,只好撤走。

抽煙喝酒不流行

由於歷史與宗教的原因,印度社會自然而然產生了越有地位、越有文化的人越吃素,反之,越沒有地位、越沒有文化的人什麼都吃這一現象。加之,宗教色彩特別濃厚的印度素食主義者協會等團體極力倡導素食,這就使吃素的人長期以來居高不下。印度前駐上海總領事蘇伯拉馬尼告訴筆者,他在上海工作的7年時間里也吃葷,但回到印度後,受素食文化的強烈影響,他也就不知不覺地又成了一個素食主義者。受宗教禁忌的影響,煙酒在印度不怎麼流行,宴會上印度人幾乎不勸酒,嗜酒成癮者或酒量很大者極少,從未見過印度人一飲而盡地乾杯,也從未見過有人行酒令或醉倒過。馬邦前副首席部長阿迪克(相當於我常務副省長)在飛機上多喝了點威士忌,下飛機時步履不穩,被媒體以「在公眾場合醉酒」予以披露。印度抽煙的人極少,公務往來和紅白喜事,從未有人敬煙。印度的煙僅10支裝,比中國的煙短。印度人口袋裡裝一包煙、一個打火機的不多,一些煙民寧願買一支抽一支。

在印度,一方面,吃的講究和禁忌很多;另一方面,又不排除人們互相寬容,這具體體現在許多家庭在飲食問題上「一家兩制」,甚至「一家多制」。一些中國姑娘嫁給印度人後,吃素的丈夫們一般不允許在家裡做葷菜吃,但不反對妻子在外面吃。一些印度朋友盡管自己吃素,但在宴請中國朋友時,會主動准備好一些葷菜。

野味無人敢問津

在許多中國人看起來是美味佳餚的東西,印度人基本上不吃。印度沒有野味店,不僅野味無人問津,就是蟮魚、泥鰍、甲魚、烏龜、蛇這些東西,印度人也不吃,至於吃狗肉、貓肉、鴿子肉等,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印度人基本上不吃各種肉類的下水雜物,因而價格便宜得不可思議,有的幾乎等於不要錢。例如,5個盧比(相當於1元錢人民幣)可以買到1公斤雞爪。由於素食主義者人數眾多,有的蔬菜價格反而很高,例如,白菜價格同雞肉差不多,芹菜論根賣,5個盧比才能買到一根(約1兩)。印度雖然吃素的人很多,但並不等於這些人缺乏營養,因為印度人喝了大量的牛奶,每次喝茶,印度人都會在茶里加一些牛奶和糖。值得指出的是,在印度,絕大部分長壽的人是素食主義者。

香辣咖喱唱主角 灑著花瓣撐著傘,印度人在歡慶聖·塞巴斯蒂安節

印度人做菜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黃和茴香等20多種調料合成的一種香辣調味品,呈黃色粉末狀。在某種意義上說,印度飲食文化也可以稱為咖喱文化,這種飲食文化以香辣味道為特色。人們談到印度飯,首先想到的十之八九是咖喱飯。咖喱飯可以是素食,也可以是葷食;可以是米飯,也可以是麵食。印度人對咖喱粉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湯等等,每個經營印度飯菜的餐館都飄著一股咖喱味。

從表面上看,中國菜的特點是「清清白白」,色香味三者,色是擺在第一位的,因好看可以激發食慾;印度菜的特點則是「糊糊塗塗」,各種主菜都放一大把咖喱粉,看起來都一個顏色。葷食不親口嘗一嘗,很難區分是什麼肉類,蔬菜也是搗成糊狀,擱些咖喱。在中國人看來,長時間的煮熬使維生素盡失,令人覺得可惜,印度人則樂此不疲。說印度菜把香放在首位恐怕並不過分。不過,印度菜的香並非中國人所習慣聞的那種香味,而是太香了;印度菜的辣味也並非中國人所習慣的咸辣、酸辣或麻辣,而是「沖」鼻子的辛辣,許多中國人恐怕一時難以適應。在印度生活了幾十年的許多老華僑,普遍反映印度菜太香太辣,他們仍不習慣。

檸汁、飛餅是招牌

有人說:「辨別印度菜正宗與否,只要試點兩道菜就可以了,一道是鮮青檸汁,一道是印度飛餅。」此話很有道理。青檸檬酸甜清香,是印度菜乃至所有正宗東南亞菜系不可或缺的配料之一,用青檸檬而不是散發著濃香的黃檸檬來配菜,可以保證食物固有的香味不受破壞,更突出了食物的原味及咖喱的本真。

至於中國人所謂的「印度飛餅」,在印度稱之為「加巴地」,似乎更應稱作是一件絕妙的手工藝品。印度人做加巴地時,先利索地和面,捏成一個小圓團,再擀幾下,便放入小平鍋中加熱。在小平鍋旁邊還有一個簡易的小爐子,燃著藍色的火苗,可是上面卻沒有鍋。當平鍋中的餅快熟,有點脹起來的時候,廚師會利索地用手把它拎起來,一下子扔到旁邊那個爐子的火中去。

說也怪,那張餅被火一烘,膨脹起來,好像懸在火焰上一樣,很奇妙。很快地,廚師把它取出,放入盤中,嗬,香噴噴的,前後不過三分鍾。食客們難以抵住剛出爐的「加巴地」的誘惑,沒有誰能悟出「加巴地」里怎麼會有那麼多熱氣,能將薄如蟬翼的餅撐得如蒙古包般飽滿。用筷子一戳,呼的一聲,熱氣向外蒸騰,好不有趣。原來吹彈欲破的「加巴地」竟然還分為兩層,外層淺黃鬆脆,內層綿軟白皙,略帶甜味,嚼起來層次豐富,一軟一脆,口感對比強烈,嚼過之後,齒頰留芳。如果用「加巴地」包著羊肉或雞肉一起吃,回味更是雋永綿長。

喜歡用手抓飯吃

受過西方教育的印度人或中產階級,在比較正式的場合用刀叉或勺子吃飯,但多數印度人,包括上流社會的人通常更習慣於用手抓飯吃。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和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米飯和餅,面條、餃子、包子、饅頭、燒賣基本上沒有。他們喜歡吃的並非中國人的白米飯,而是把飯煮熟後,放些油和調料,飯的顏色呈黃色,或者同別的什麼菜炒在一塊。在中國流行的「印度飛餅」也是印度人的主食。印度飛餅用的麥面都是沒有去掉殼的,而中國的「印度飛餅」,用的都是去掉殼的精粉,其口感與印度的餅其實不一樣。印度人吃米飯或吃餅時,喜歡用手把菜卷在餅內,有的像中國人吃北京烤鴨,或用手把菜和飯混在一起,在盤里攪拌幾下,抓起來捏一捏,然後送進口內。這種吃法,如換成用刀叉、勺子或筷子,自然是反而不方便了。

我剛到印度不久,就到卡納塔克邦前農業部長、反對黨領袖柏仁古達家裡做客。先生在家裡始終光著腳,沒穿拖鞋,這使我深感奇怪,更使我詫異的是,先生陪我們用餐時,竟然用手把米飯、菜和湯在盤里來回攪拌,然後手呈勺狀,不僅將飯送進嘴裡,而且用手舀湯送進口中。和我一起訪問的小高解釋說:請你到他家裡吃飯,是最客氣的了;主人不穿鞋光著腳,同桌用餐時不用刀叉和勺,而是按照印度人的習慣用手,表示沒有把你當外人,而是把你當成朋友,那就更難得了。

晚餐一般8點後

印度人吃晚飯一般至少在晚8點以後,飯店晚上最早在7點半才開門。印度人喜歡夜生活,每天開始工作的時間很遲,即使在印度的經濟首都———孟買,早上10點才上班。因此,他們不急於吃晚飯。

剛來印度的外國人因不了解印度晚飯太晚的習慣,弄得常常叫苦不迭。一次,印度著名的外科大夫馬昌德博士舉行家宴,歡送即將離任的英國總領事。請帖上說的是晚8點開始,但到晚上11點還沒有開始吃飯。原來,印度人舉行這種活動的習慣是,晚飯開始前,每個人端一杯威士忌或其他飲料,站著或坐著自由地交談,侍者則不時送來一些印度的點心,這有點類似於西方的雞尾酒會。到11點1刻時,印度尼西亞總領事馬思塔德加勃悄悄對我說,他餓得實在有點受不了了。而且馬博士是素食主義者,那天晚飯的主菜只是蘿卜、白菜、土豆、番茄而已,在中國人看來,惟一稍微上檔次的只不過是飯後提供的冰淇淋而已。

填飽肚子再赴宴

一些外交官員了解到印度人的這個習慣後,為了不餓肚子,吃過晚飯後再去赴宴。比利時總領事就曾得意地告訴筆者他的這一高招。然而,這一高招也有不靈的時候。2003年12月的一天,華人中有影響的人物陳少佔先生娶媳婦,邀中國總領事館官員出席婚宴。陳再三說明,他們家是基督教徒,因此婚禮6點准時開始,9點禮成,決不會像印度人那樣拖到很晚。婚禮在陳的庄園里舉行,所以,我們下午2點就出發了。然而,我們到達以後,發現一切同印度人一樣,慢慢騰騰,婚禮拖到7點多才開始,婚禮結束後,領事館的官員們早已飢腸轆轆,以為婚宴馬上就要開始了,可接著開始的是舞會,吃飯拖到10點才開始。等到回到家裡,已經零點過了。(作者系湖南益陽人,曾任中國駐埃及大使館公使銜參贊,現為中國駐孟買總領事、法學博士、教授)

⑶ 印度人吃什麼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洋蔥、冬瓜等,全部都是製作印度咖喱的好食材。由於印度有很多人是素食主義者,為了補充蛋白質,豆類就成了印度人每餐必吃的東西,並永遠作為印度人的一道主菜呈現給大家。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
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來送進嘴裡。留洋的知識分子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刀、叉和勺子。

⑷ 印度人吃什麼肉食

印度人主要的肉食是以魚肉、海鮮和雞肉為主。
印度是一個非常注重信仰的國家,根據印度的信仰,是不能殺生的。因此大部分的印度人是不吃豬肉和牛肉,肉食只能以魚肉、海鮮和雞肉為主。
印度人選擇吃魚與恆河水中鯰魚數量較多有關系,為了維護恆河水的生態平衡,因此食用魚肉,而且魚肉中的蛋白質的含量很豐富,白肉相對於紅肉更加健康,所以印度人逐漸放棄紅肉,選擇魚肉與雞肉。

⑸ 印度人飲食

印度人因宗教關系氣候原因,食素者多,食葷者少。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徒以食羊肉為主,絕不吃牛肉,但允許吃雞蛋、黃油、牛奶,也可以吃雞、鴨、魚肉。有許多印度教徒從不吃肉,甚至連雞蛋也不吃一個,因為在他們看來,雞蛋也屬於有生命的東西。特別是中上層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社會地位高的人葷食者越少,他們認為只有社會地位低的人才吃羊肉。
因此,在印度,有許多素食飯店和旅館是不供應肉食的。伊斯蘭教徒以食牛肉為主,絕不吃豬肉。其他教團,如拜火教、基督教等對肉類無所禁忌。印度人一般以大米、小麥為主食。菜餚多採用燉、燒、煮、烤等烹飪法;調味喜用咖喱、辣椒和黃油,不喜食油膩。喜食菜類有:西紅柿、洋蔥、土豆、大白菜、菠菜、茄子、菜花等。特別愛吃土豆,認為是菜中佳品。不吃菌類、筍類及木耳。
印度人吃飯,與許多國家不同,他們既不像西方人那樣用刀叉,也不像中國人一樣使用碗筷,他們大多使用盆子,用右手抓取。吃抓飯是印度人的習俗,他們用右手抓飯、接食物。在抓飯時,一般只用三個手指(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將飯菜拌勻,隨後再一把把抓著吃。他們的三個手指不但能吃米飯,甚至還能把菜湯同米飯一起攪拌,然後一一送進嘴裡,就連稀粥也能用手抓入口中。
印度人的雙手分工明確,除上廁所外,一般都用右手。在朋友相聚或參加招待會、聚餐會時,主人往往以自助餐形式款待客人。在這種場合下,通常是站著進食,到餐桌上拿取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客人用左手拿盤子,右手抓食物。印度的食具別具風格,無論是盆、壺、罐,還是盤、碟,不少是銅製品,富貴人家還有不少銀器。廚房的各種大小炊具一般也都是銅製品。
印度人一般不喝酒,認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所以在宴請印度客人時,如對方不願喝酒,不要勉強勸酒。錫克教徒絕對禁酒。印度人大多喜愛喝紅茶。他們把茶葉放人銅制或鋁制的壺里煮沸,再加入適量牛奶和白糖,所以印度茶不帶苦味,香甜可口而且富有營養。印度的茶水呈稀粥狀,不像中國的茶水那樣清淡,兩者的味道也不大相同。有些印度人寧可不吃早點,也要喝上一兩杯奶茶。除飲紅茶外,印度人也比較普遍飲用咖啡、牛奶、涼水等。

⑹ 印度國宴也用手抓嗎

說到印度的飲食文化,很多人馬上會聯想到他們的就餐動作,很多人都驚呼“接受不了”。然而,對印度本國人來說,這樣的吃飯動作在他們看來再平常不過了,甚至還帶有神聖的意思。

若賓客用手抓著吃不習慣,還是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刀叉等工具進行就餐的。

⑺ 【知·食】——印度₂₅|印度人的英國化

【知·食】的目的,是將准確的、真實的、純粹的飲食內容推給真正喜愛吃食的你。

我是裸食,願你喜歡。

【題記】

英國菜譜中的湯、烤肉、奶油凍和布丁等基本元素,作為英國人維系尊嚴的象徵意義,遠甚於寡淡無味的食物本身。出於同樣的原因,印度人照搬了英印人的飲食習慣,以此獲得英國統治階級的認可。但這種印度人的英國化只是不能深究的表面文章,不過是對歐洲徒有其表的模仿,深不及寸膚之下。

《知·食》鄭重推出《印度》連載專題,以印度料理為主題,看印度的風土人情、軼聞趣事、社會變遷……

白水煮的魚、無鹽無味的烤肉和陌生的刀叉,都讓印度人大失所望……

【令人失望英國菜】

布哈瓦普邦人為了向新上任的行政長官雷丁勛爵表達敬意,便安排了一次英印人風格的盛大宴會。為了款待尊貴的客人,專門從250英里外的拉合爾請來了果阿廚師和侍者,運來了所有的英國膳食材料。這次宴會全部是英國式的食物,有湯、罐裝鵝肝醬、罐裝鮭魚、奶油醬汁、烤禽、飴糖芥末布丁和瓶裝咖啡,以及放在吐司麵包上的開胃菜。印度人盼望在這種難得的宴會上,品嘗下英國統治者赫赫有名的食物。但用水煮的魚、無鹽無味的烤肉、奇形怪狀的布丁和難以掌握的陌生刀叉,都讓印度人大失所望。他們依然更喜歡宮廷廚師加有香料和番紅花的印度菜餚。

【印度人表面的英國化】

實際上,並非只有印度人難以接受英國菜,英印人本身也對自己菜餚的寡淡無甚興趣。但英國人看中英國菜的象徵性意義,比寡淡無味的食物本身更加重要。湯、烤肉、奶油凍和布丁,都是維系英國式尊嚴的基本元素。接受英國統治者的印度人,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照搬了英印人的飲食習慣。

洛克瑙的行政長官薩達特·阿里汗作為首先接受英國統治文化的印度王公之一,在宮廷里大肆推行英國化。他不僅僱傭了法國廚師、英國廚師和印度廚師,而且帶回了英國海軍上將的制服,牧師行頭和最時髦的假發。他的宮廷也按照英國風格重新裝修,到處是鍍金的椅子、躺椅、餐桌、拽地的天鵝絨窗簾和各式枝形吊燈和枝形燭台,還有盛在上好的英國瓷器中的各種花樣百出的英式菜餚。

19世紀末,眾多印度王公有的在英國、有的在印度、有的通過英語家庭教師、有的通過公立學校接受了英式教育。他們過著半印度半歐式的生活。但他們的妻子依然過著印度生活,她們身穿印度傳統服裝,居住在印度風格裝飾的深閨中,在自己的印度廚房中烹制美味的印度菜餚。而王公宮廷的公共區域,從裝飾風格、餐桌食物到統治者自身的行為規范,都體現著英國文化的影響。比如,巴洛達的牧牛王家中,不僅僱傭了許多英國僕人,還有法國廚師和英國餐廳領班。他一天的日常生活安排是,在早餐小點(Chota Haziri)後,是騎馬、早餐、玩檯球、接待訪客;午餐後工作一會兒就打網球、棒球或開車兜風,晚飯後打檯球、玩橋牌、再睡覺。

這種英式的飲食習慣,讓牧牛王擁有了統治者紳士的社會地位。他的早餐是典型的倫敦第一流餐館中的食物,晚餐包含英式和印度兩種不同的菜餚。因為王後和女兒們,更願意吃用金色或銀色葉片裝飾的,精美的米飯、雞肉、葡萄乾、杏仁和香料餡做成的肉飯,還有用橘子或菠蘿調味的奶油醬汁。在宮廷廚房中,無論是印度廚師還是英國廚師,在堪稱美食家的女王指導下,做出的食物總是美味無比;其中腌製品和多汁的大對蝦尤為出名。

美麗的印地拉公主,繼承了王後對美食的熱愛。當她嫁入非常現代的西方化庫奇·比哈爾家族後,就把各種陌生的菜系,介紹給家中來自英國、孟加拉和馬拉地的廚師,並鼓勵他們進行廚藝和菜餚的創新。在公主餐桌上的英國食物,以各種繁復的歐洲菜餚致勝,絕非普通的英印人膳食可比。

實際上,大多的王公貴族家庭只是消費歐洲食物的形式,對食物本身並無計較之心。1930年普拉卡什·坦頓接受邀請,參加一個王公家庭的午宴。令他吃驚的是,端上來的是跟普通旅館飯菜一樣單調乏味的英國菜餚。首先是一道濃湯,然後是剁成塊的帶骨排骨、煎魚、烤羊肉和蒸布丁。正當他失望的准備接受事實時,卻發現人們只是在食物中挑挑練練,而沒有興趣食用。經過朋友提醒,他才知道英國飯菜不過是對現代禮節的遵循,真正美味的膳食在後面。很快等英國菜撤下去之後,裝在波斯風格器皿中的肉飯、比爾亞尼菜、印度烤餅、法馬什、辣味酸乳羊肉、庫馬、雞肉、鵪鶉和山鶉等美味的菜餚,便陸續端上餐桌。之前沒精打採的食客,頓時吃的津津有味、大塊朵碩。

【夜壺的笑話】

印度人這種徒有其表,不能深究的的英國化;在這樣一個讓英國人忍俊不禁的笑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批代表著帝國文明的伍斯特郡瓷器,從遙遠的英國運來,對此撒達特·阿里汗的行政長官顯得尤其興奮。為了表示慶祝,行政長官特意邀請英國客人前來吃早餐。在極盡華麗的餐桌上,令人捧腹的是,僕人們居然誤將20隻夜壺,當成牛奶碗擺在了餐桌上。面對不願喝牛奶的英國客人,行政長官天真的說,我還以為英國人喜歡喝牛奶呢。這種表面文章,不僅表現在餐飲,也表現在辛迪亞王公的宮殿里,到處是巨大的枝形吊燈、玻璃噴泉、玻璃扶欄、玻璃傢具和閃閃發光的裝飾,然而宮殿的浮華不過是歐洲徒有其表的展示,深不及寸膚之下。

⑻ 印度人不吃豬肉、牛肉、魚肉,那印度人到底吃什麼肉

一、吃點雞肉或者是羊肉

在印度他們的國家裡邊,宗教是特別多的,為了照顧大家的一些宗教理念,避免了很多沖突,大部分人是不吃肉的,也是不吃魚的,想要吃肉的時候就是簡單的吃一點雞肉或者是羊肉,印度人死後會把自己的骨灰撒在河裡邊。


我們想要去什麼地方旅遊,一定要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以及他們的飲食,如果是不方便去這里飲食的話,最好是不要去,不過到哪裡去旅遊都要適應哪裡的環境,我們才能到各地去旅遊,因為想要到各地看美麗的風景,一定要適應當地的風俗習慣,才能更好的旅遊。

⑼ 印度人不吃牛肉、豬肉跟羊肉,那他們吃什麼肉

印度人主要吃雞肉、鴨肉和魚肉。由於宗教信仰很多幸福人不吃肉,虔誠的信徒可以做到終身不吃肉。印度人對魚肉也很挑剔,不吃恆河裡的魚。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宴會吃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生蚝海鮮義大利面怎麼做 瀏覽:875
印度的雞肉怎麼去皮 瀏覽:492
義大利的比薩斜塔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380
伊朗駐歐佩克代表什麼 瀏覽:833
中國男籃奧運落選賽哪裡看 瀏覽:709
東京奧運會中國運動員穿的衣服叫什麼 瀏覽:118
綠茶在英國怎麼說 瀏覽:394
越南人自己怎麼做水泥 瀏覽:724
中國哪個省種櫻桃 瀏覽:630
印尼晚上可以做什麼兼職 瀏覽:41
英國炸魚薯條多少錢 瀏覽:647
英國總共有多少運輸機 瀏覽:477
美國海運到中國港口需要多久 瀏覽:372
美國給中國轉錢怎麼辦 瀏覽:938
人在英國怎麼玩微博 瀏覽:701
英國留學回國有什麼補貼 瀏覽:181
伊朗人的祖先是什麼種族 瀏覽:511
目前英國女王管轄多少國家 瀏覽:738
注銷中國電信寬頻怎麼辦理 瀏覽:29
越南人怎麼養雞 瀏覽: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