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國家禮儀有哪些
一、社交習俗 印度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印度禮儀印度國民多「種姓」,不同宗教多規定; 民族繁雜多信仰,性格一般多穩重; 綠色吉祥多偏愛,白色懊喪多忌用; 講究禮貌多敬語,禮節方式多注重; 厭倦食物多種類,待人接物多禁令。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印度教徒中分為不同等級的社會集團,可以譯為「種姓」。即把人分成四個不同等級;「波羅門」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剎帝利」為「二種姓,地位稍次;「吠舍」為平民,是第三種姓;「首陀羅」為所謂的賤民,為第四種姓,其地位最為低下。他們的各種姓都有自己的道德規范和風俗習慣。在四大種姓之外,還有一種被排除的「不可接觸的賤民」,被稱為「哈里真」。他們是最受歧視的人。印度教徒迎接貴賓時,主人要向客人敬獻花環,並親手將花環套在客人的脖頸上。花環的大小,要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一般很粗大,其長過膝;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及前胸。荷花是印度的國花,倍受印度國民的青睞。因其「出淤泥而不雜,濯清漣而不妖」,故人們常藉以贊美人的氣節與風骨,又被贊譽為「花中君子」。印度人普遍昵愛綠色,認為綠色是吉祥的色彩,象徵著春天和新生。印度婦女民間傳統都喜歡在自己的前額正中點一顆指頭般大小的圓形痣,人們都稱其為「吉祥痣」。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或紅色、或黃色、或紫色、或綠色,黑色痣雖有,但較少見,一般都依衣著顏色而定。 印度人對藍孔雀十分崇拜,並將其視作吉祥、如意、幸福的象徵。印度是個極為尊重牛的國家,印度教徒把牛奉為神明。按他們的習慣,每逢飯前都要首先敬牛。還有的人敬狗、敬蛇、敬老鼠等等。他們的形體動作語言豐富,不過一些動作所示的意思與我們區別很大。如:表示同意的意軸,他們總要先把頭稍歪左邊,然後立刻恢復原狀;表示不同意,他們反倒點頭示意。 二、禮節禮儀 印度人相互見面的禮節,有合掌、舉手示意、擁抱、摸腳、吻腳。一般兩手空著時,口念敬語「納馬斯堆」,同時要施合掌禮。合掌之高低,對開者宜高,兩手至少要與前額相平;對晚輩宜低,可齊於胸口;對平輩宜平,雙手位於胸口和下頜之間。若一手持物,則口念「納馬斯堆」,同時要舉右手施禮。對於長輩,或對某人表示懇求時,則施摸腳禮(即用手摸長者的腳,然後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頭,以示自己的頭與長者的腳相接觸)。摸腳跟和吻腳禮是印度的最高禮節。印度東南部的一些少數民族的人與客人相見時,總把自己的鼻子和嘴緊緊貼在對方的面頰上,並用力地吸氣,嘴裡還要叨念著:「嗅一嗅我!」,以示其對客人的崇敬。印度安達曼群島上的森蒂耐爾人,在與久別摯友重逢時,雙方要交替互坐膝頭,並熱烈地擁抱數分鍾,以表示相逢後的喜悅心情。印度伊斯蘭教徒的見面禮節是按其傳統宗教方式,用右手按胸,同時點頭,口念「真主保佑」。現代在社交場合上的印度男人們,也開始運用握手禮節了,但印度婦女除在重大外交場合外,一般與不與男人握手。 一般禮儀正統的錫克教信徒頭戴包頭巾,不抽煙,不吃牛肉並且不剪頭發。 進入印度人的住家要脫掉鞋子。 稱謂與問候見面與分手時,男人與男人握手。如被引見婦女,男人不與她握手而應雙手合十,微微彎腰。男人不能觸碰女,在公共場所不能與單身女人說話。 約會與准時遵守時間是明智可取的。 款待與饋贈雖然正統的穆斯林婦女通常不與男人見面,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 來到印度人家裡時,主人會給你戴花環,你應馬上把它取下來以示謙讓。 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牛在印度是神聖的動物。 穆斯林不吃豬肉,恪守教義的穆斯林滴酒不沾。 接受或傳遞食品時,一定要用右手。 作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交談 印度人喜歡談論他們的文化業績、印度的傳統、有關其他民族和外國的情況。 不要談及個人私事、印度的貧困狀況、軍事開支以及大量的外援。 三、信仰忌諱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一小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等。他們忌諱白色,認為白色表示內心的悲哀,習慣用百合花當作悼念品。他們忌諱彎月的圖案。他們把1、3、7視為不吉利的數字,所以總要設法避免這些數字的出現。他們忌諱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也不願見到有人使用雙手與他們打交道。印度教徒最忌諱眾人在同一盤中取食,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滌一遍後才使用。伊斯蘭教徒禁食豬肉。也忌諱使用豬製品。由於印度人敬牛如神,所以他們也禁食牛肉。 印度耆那教徒有忌殺生,忌食肉類,忌穿皮革和絲綢的民間習俗。他們甚至把飛蟲等都列入不能誤傷的忌項,就連地里種的蘿卜,胡蘿卜等蔬菜也都忌吃。印度阿薩姆邦的居民,對來訪客人不接受、品嘗他們敬讓的檳榔果是極為不滿的,認為這樣是對主人的不友好和不信任。印度的錫克教人禁止吸煙。印度人不愛吃蘑菇、筍、木耳、麵筋、烤夫等,也不喜歡旺火爆炒而成的菜餚。
㈡ 印度人喜歡什麼禮節
印度風俗和禮節
1、牛在印度教徒眼中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任何人均不得傷害它們,牛群在大街上,消遙自在地走著,受到最玫謀;進入印度教的寺廟時,身上決不可穿著取材於牛的衣物或配飾。
2、在印度,若以左手把東西交給對方,對方會認為你是蔑視他,或懷有惡意。交東西時,必須用右手交出,或使用雙手。吃飯也只能用右手。因為,印度人洗澡、上廁所時一般使用左手,他們認為左手是不潔凈的。
3、在印度,搖頭是肯定的表示。
4、印度火車上有固定駐點的乞丐,他們以此為業,有人甚至會故意自殘博取同情,他們的收入大都不會低於田裡的農民,所以建議還是橫下心吧。
5、印度每個車站都有看起來相當美味的小吃攤,但請不要被其外表和香味騙了,除了水果的味道跟中國差不多外,其他幾乎每一樣都非常辣。
6、印度每個車站月台都會有好幾個水龍頭標明"飲用水",幾乎每個印度人停站都會去裝水。但請千萬不要跟著做,除非你自認為有鐵胃,因為很容易拉肚子。
7、印度火車站承襲英國式的作風,車站入口可以根本沒人查票,你可以隨意的進出各月台,但車上的查票員卻會查得非常緊,一抓到逃票就是重罰。
印度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國。印度是一個講禮節的民族,又是一個東西方文化共存的國度。有的印度人風到外國人時,能用標準的英語問候「你好」有的則用傳統的佛教手勢--雙手合十。印度教徒見面和告別多施雙手合十禮,並互相問好祝安。行禮時要彎腰觸摸長者的腳。印度人在雙手合十時,總是把雙手舉到臉部前才算合十。這種招呼,顯得比握手高尚、文雅,令人有一種「仙風道骨」之感。你必須注意的是,切莫在雙手合十的時候,也同時點頭(外國人在印度常有這種動作,容易引起當地人的嗤笑),那就破壞了親切和氣的氣氛,顯得有點不倫不類了在印度,迎送貴賓時,主人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的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現在,城市中男女見面已多實行握手,表示親熱時還要擁抱。在大多數地方,男人相見或分別時,握手較普遍。男人不要和印度婦女握手,應雙手合十,輕輕鞠躬。男人不要碰女人,即使在公共場合也不要和女人單獨說話,婦女很少在共場所露面。 印度人認為吹口哨是冒犯人的舉動,是沒有教養的表現。他們認為把孩子放在浴盆里洗澡是不人道的。因為不流動的水為死水,孩子浴後會遭災、夭折的。印度人喜歡談論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傳統以及外國的事和外國人的生活。 印度婦女喜歡在前額中間點有吉祥痣,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在不同情況下表示不同意思,它是喜慶、吉祥的象徵。印度男女多有配帶各種裝飾品的習慣。 印度人身份懸殊,有等級制度,很重視身份。甲某高乙某的等級,甲乙就不能平起平坐,要求相當嚴格。 在印度的孟買,60%的人是素食主義者因此,宴請印度商人時,事先必須確認對方的習俗,是否是素食主義者。 在印度,你若要進入印度教的寺廟,身上絕不可穿以牛皮製造的東西,穿上牛皮製造的東西,會被視為犯了禁戒,皮鞋、皮表帶、皮帶、手提包等牛皮製品,都不得入其寺門。印度人走進寺廟或廚房之前,先要脫鞋。他們認為,若穿鞋進去,既不禮貌,也不聖潔。不論男女老幼,統統把鞋放在門口,赤腳進去。 印度人愛喝茶,大多是紅茶。各種集會,中間休息時也備有茶水,招待客人自不必說。在印度人家裡吃飯時,客人可以給主人帶些水果、糖作為禮品,也可以給主人的孩子帶些禮物。很多婦女不同客人聊天,也不同客人一起吃飯。 印度人喜愛3、7、9數字。他們認為紅色責示生命、活力、朝氣和熱烈,藍色表示真誠。陽光似的黃色表示光輝壯麗。綠色責示和平、希望。紫色表示心境寧靜。印度人在生活和服裝色彩方面喜歡紅、黃、藍、綠、橙色及其他鮮艷的顏色。黑、白色和灰色,被視為消極的不受歡迎的顏色。不喜歡玫瑰花,在辦公室和商業機關,寫字台喜歡放在東北角或西南角。 在印度初次訪問公司商號或政府機關,宜穿西服,並事先訂約。約會,盡量按時赴約。印度商人善於鑽營,急功近利,圖方便,喜歡憑樣交易,洽談中應多出示樣品,廣為介紹經濟實惠的品種。印度商人中,許多人在英美受過教育,因為這是表示關心友好的方式。商務談判他們往往細細研究,費時較久。在談判時,切忌在印度人面前談論印度的赤貧、龐大的軍費及外援。在孟買入海關者,宜在海關申請飲酒許可,因為孟買市面無酒可購。印度人往往帶你到私人俱樂部內飲酒。印度人吃飯大多使用盤子,千萬注意,吃飯時,只准用右手遞接食物,另別用左手。與印度人接觸時,切忌用左手遞東西給他。因為他們認為左手骯臟,右手干凈。吃飯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飯用手抓,就連稀粥也能用手抓人口中。在印度,除上洗手間外均不使用左手。伸左手就是對別人的侮辱,弄不好他們會把你用左手遞的東西砸爛,盛怒之下,還可能臭駕你一通。 切莫撫摸小孩的頭,在印度如摸小孩的頭,對方一定翻臉。最容易引人誤會的是,印度人平常表示同意或肯定的動作是搖搖頭,或先把頭稍微歪到左邊,然後立刻恢復原狀,表示「Yes」、「知道了」、「好的」,與我們點頭表示差別很大,最易使人誤會。 商務活動訪新德里最好選擇每年10月至6月,訪問孟買最好選擇9月至10月,以免酷熱或梅雨。印度全國性大節日有1月1日元旦、12月26日國慶節、3~4月份有一個「酒紅節」(也叫潑水節)、8~9月間有一個兄妹節、9~10月有個燒紙人節、8月15日獨立日、10月2日國父甘地涎辰紀念日、10~11月有個燈節(慶祝3夭)、12月26日為聖誕節。而印度教人。錫克族人、回教徒、巴希族人、蹬米爾人……各有不同假日,各港口也有單獨假日,屆時絕不進行交易,因此,訪問印度,務必先了解好對方的假期。 首飾是印度人日常生活中一種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即使是家境清貧的婦女,也要佩戴一些不值錢的金屬或塑料首飾。自古以來,印度人就認為,向女子贈送首飾是男子應盡的義務,女子也應充分和用首飾來打扮自己。印度有「月亮」、「芒果的故鄉」、「黃金之國」、「鑽石貿易王國」、「黃金寶地」、「皇冠上的明珠」之稱。 印度海關規定,入關可攜帶香煙200支,或雪茄50支,或煙草250克。酒1誇特。外幣不限,先報數額,出關可攜回。 印度有「牛的王國」之稱,牛是當地最神聖不可侵犯的動物。在路上駕車時,千萬注意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製品進入廟宇,同時最好也盡量避免以牛為攝影對象。印度還有一項特別不同的習慣,回答對方問題時若將頭歪一邊或搖頭,那是肯定的表示,可千萬別會錯了意,造成不應有的麻煩。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實行種姓制度,打聽當地人的種姓、階級也是一件極不禮貌的事。 不要摸小孩的頭.印度等地的人們不希望別人摸自己頭上的任何一部分,他們也不喜歡去摸別人。他們認為,頭部是人體最高的部分,也是人體中最神聖無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頭,被視為神明停留之處,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允許觸摸。 被邀去吃飯不必客氣.在印度人的觀念中,吃東西時要大家一起分享,獨食是小氣而不禮貌的行為,所以印度人邀請人共餐,絕不是礙於情面假惺惺,而是誠心誠意的邀請,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回絕當然令人不高興。不跟身份懸殊的人進餐.印度、尼泊爾人很重視身份。在印度若身份不同或所屬階級有異,就不能同席共桌,一起吃飯;尼泊爾人也同樣有類似的階級劃分,在其國內,對「身份」的重視,超過了一切。買酒有時間限制.在泰國有個規定,凌晨2時以後不準再買酒,否則會被警察處以罰款。在印度新德里,星期二、星期五、公休日以及每月第一天為禁酒日,在這些天就是神通廣大的人也休想買到酒。不可騎在佛像上拍照.在東南亞的佛教國家,旅客如果對寺廟、佛像、和尚等做出輕率的行動,被視為「罪惡滔天」。有些不明利害的遊客,曾經由於跨坐在佛像上大拍紀念照而被刑罰。對想帶回去的佛像紀念品,也不可放置地上,因為在信奉佛教的國家購買的佛像雖然歸自己所有,但必須對它有一份敬意,如當它是一玩物,隨意放置或粗手粗腳地動它,這種行為,會引起該國人的不快。 印度人就有這么好的生活習俗。他們就世世代代流傳本民族的傳統習慣。
印地語是印度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和商業用語。印度各地大小寺廟和殿塔比比皆是,進入寺廟大殿都要脫鞋,但允許穿襪子。有時能夠在大殿旁租用套鞋,穿上即可入殿。進入錫克廟時,頭上必須罩一塊潔凈的布,如手絹等。虔誠的印度教徒有早睡早起的習慣。每天清晨沖完涼後做禱告,然後才開始工作。教徒們常在河水(特別是「聖河」恆河)中沐浴。他們相信,入河沐浴,可以洗刷過錯。牛被印度教教徒視為「聖獸」,印度教不準吃牛肉,印度雖有養牛業,但只能提供牛奶、黃油及牛糞作燃料,喝牛奶允許的,也有少數地方用牛牛做民間運輸和耕地。在印度的一些城市、鄉村裡,老牛、病牛、殘牛比比皆是,牛可以到處自由游盪,神聖不可侵犯。這么多的牛,成為國家的一個負擔。印度僧侶每年還要舉行一次儀式,叫「波高」,表示對牛的尊敬。他們還和商人舉辦了許多「聖牛養老院」,將那些年邁體弱,不能自己覓食的老牛收養起來,一直到老死。信奉伊期蘭教的印度人不吃豬肉,虔誠的教徒不喝酒。正統的錫克教徒不剪發,頭上纏著頭巾。他們不吸煙,也不吃牛肉。正統的穆斯林婦女一般不見男客,但邀請印度人參加社交活動時,也應邀請他們的妻子。 進行商業談判時,他們會自自然然地說:「你們的資本比我們的多,所以,這一筆費用該由你們支付」。外國商人和印度人談生意的時候,就常常因遇到這種場面而鬧得啼笑皆非,錢較多的人,或是較受歡迎的人應該付錢--他們認為這是「順理成章」的事。
計程車免小費。旅館、餐廳在帳單中己加小費10% 。其他服務每次付2或3個ROUPEE即可。
帶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覺時,不能頭朝北,腳朝南,據說閻羅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說蛇;節日活著喜慶的日子裡忌烙餅;嬰兒忌照鏡子,否則會變成啞巴;父親在世時,兒子忌纏自頭巾、剃頭;3和13是忌數,因為濕婆神有3隻眼睛,第三隻眼睛是毀滅性的,13是因為人死後有13天喪期;婦女在懷孕期間,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遞接東西。
在市場上陳列的花懷,禁止人們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為將受到人們的厭惡。
即使在朋友家裡,也不要贊場孩子,許多印度人認為這種贊場會引起惡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製品(腰帶、表帶、鞋、衣服),特別是在聖地,因為印度教徒不殺牛,穆斯林不剎豬,耆那教徒不須殺人和動物或昆蟲。
進入印度的廟宇或清真寺,要脫去鞋子,要跨過門檻而不能踩著門檻而過。光腳進寺廟,事先要在入口處洗好腳以表示禮貌。
凡進入回教寺廟者,均不能穿短褲或無袖背心,也要求脫鞋。
凡進入錫克教寺廟者,必先戴上頭巾或帽子,然後脫鞋才可進入。
男子不能和婦女握手。
一、國名淵源
印度共和國簡稱「印度」。
「印度」國名源於信度河。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原來這個詞指印度河流域,後來發展到指整個南亞次大陸,到印巴分治以後就單指目前印度這個國家了。古波斯語將「信度」轉變為「印督」;古希臘人變印督為「印度伊」;我國從唐朝便稱共為「印度」。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
二、地理位置
印度位於亞洲南部。它的西北兩側同巴基斯坦接攘。東北與中國、尼泊爾和不丹交界,東與緬甸和孟加拉為鄰,東南臨孟加拉灣,西南瀕阿拉伯海。印度的南部伸入印度洋,成為亞洲、大洋洲、歐洲和非洲上交通要沖。
三、主要概況
印度全國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人口7.6億(1985年)。其中主要為印度斯坦族人,其次有泰魯固族、孟加拉族、馬拉地族、泰米爾族等。
印度實行聯邦制。到1971年時,印度劃分成20個邦和8個中央直轄區,邦下設縣,縣下設區。首都新德里。貨幣為「盧比」。採用印地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
印度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印度國民多「種姓」, 不同宗教多規定;
民族繁雜多信仰, 性格一般多穩重;
綠色吉祥多偏愛, 白色懊喪多忌用;
講究禮貌多敬語, 禮節方式多注重;
厭倦食物多種類, 待人接物多禁令。
印度教徒中分為不同等級的社會集團,可以譯為「種姓」。即把人分成四個不同等級;「波羅門」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剎帝利」為「二種姓,地位稍次;「吠舍」為平民,是第三種姓;「首陀羅」為所謂的賤民,為第四種姓,其地位最為低下。他們的各種姓都有自己的道德規范和風俗習慣。在四大種姓之外,還有一種被排除的「不可接觸的賤民」,被稱為「哈里真」。 他們是最受歧視的人。印度教徒迎接貴賓時,主人要向客人敬獻花環,並親手將花環套在客人的脖頸上。花環的大小,要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一般很粗大,其長過膝;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及前胸。荷花是印度的國花,倍受印度國民的青睞。因其「出淤泥而不雜,濯清漣而不妖」,故人們常藉以贊美人的氣節與風骨,又被贊譽為「花中君子」。印度人普遍昵愛綠色,認為綠色是吉祥的色彩,象徵著春天和新生。印度婦女民間傳統都喜歡在自己的前額正中點一顆指頭般大小的圓形痣,人們都稱其為「吉祥痣」。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或紅色、或黃色、或紫色、或綠色,黑色痣雖有,但較少見,一般都依衣著顏色而定。
印度人相互見面的禮節,有合掌、舉手示意、擁抱、摸腳、吻腳。一般兩手空著時,口念敬語「納馬斯堆」,同時要施合掌禮。合掌之高低,對開者宜高,兩手至少要與前額相平;對晚輩宜低,可齊於胸口;對平輩宜平,雙手位於胸口和下頜之間。若一手持物,則口念「納馬斯堆」,同時要舉右手施禮。對於長輩,或對某人表示懇求時,則施摸腳禮(即用手摸長者的腳,然後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頭,以示自己的頭與長者的腳相接觸)。摸腳跟和吻腳禮是印度的最高禮節。印度東南部的一些少數民族的人與客人相見時,總把自己的鼻子和嘴緊緊貼在對方的面頰上,並用力地吸氣,嘴裡還要叨念著:「嗅一嗅我!」,以示其對客人的崇敬。印度安達曼群島上的森蒂耐爾人,在與久別摯友重逢時,雙方要交替互坐膝頭,並熱烈地擁抱數分鍾,以表示相逢後的喜悅心情。印度伊斯蘭教徒的見面禮節是按其傳統宗教方式,用右手按胸,同時點頭,口念「真主保佑」。現代在社交場合上的印度男人們,也開始運用握手禮節了,但印度婦女除在重大外交場合外,一般與不與男人握手。
一般禮儀
正統的錫克教信徒頭戴包頭巾,不抽煙,不吃牛肉並且不剪頭發。
進入印度人的住家要脫掉鞋子。
稱謂與問候
見面與分手時,男人與男人握手。如被引見婦女,男人不與她握手而應雙手合十,微微彎腰。男人不能觸碰女,在公共場所不能與單身女人說話。
約會與准時
遵守時間是明智可取的。
款待與饋贈
雖然正統的穆斯林婦女通常不與男人見面,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
來到印度人家裡時,主人會給你戴花環,你應馬上把它取下來以示謙讓。
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牛在印度是神聖的動物。
穆斯林不吃豬肉,恪守教義的穆斯林滴酒不沾。
接受或傳遞食品時,一定要用右手。
作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交談
印度人喜歡談論他們的文化業績、印度的傳統、有關其他民族和外國的情況。
不要談及個人私事、印度的貧困狀況、軍事開支以及大量的外援。
印度耆那教徒有忌殺生,忌食肉類,忌穿皮革和絲綢的民間習俗。他們甚至把飛蟲等都列入不能誤傷的忌項,就連地里種的蘿卜,胡蘿卜等蔬菜也都忌吃。印度阿薩姆邦的居民,對來訪客人不接受、品嘗他們敬讓的檳榔果是極為不滿的,認為這樣是對主人的不友好和不信任。印度的錫克教人禁止吸煙。印度人不愛吃蘑菇、筍、木耳、麵筋、烤夫等,也不喜歡旺火爆炒而成的菜餚。
七、飲食習慣
印度人素食者多,且等級越高葷食者越少,等級低者才樂於吃肉食。由於印度南部氣候炎熱,當地人一般味重,嗜好辛辣性食性,北部印度人的口味相對就輕多了。印度是個香料之國。印度菜的烹調也極重視對香料的運用,主要調料就有十幾種,幾乎做每種菜餚都離不開。印度北部人烹制羊肉和家禽最為拿手,一般的炮製方法是將雞肉、羊肉或其它肉類切成小塊,腌好後用鐵扦串起來掛在天多爐內,用火烘烤制熟。印度人喝菜的方法別具一格,一般都是把茶斟入盤中,用舌頭舔飲。他們一般都不愛喝湯,認為任何一種湯都無法與無色無味、冰涼爽口的白開水相比。他們喜歡吃中餐,喜歡分餐制,不習慣用刀叉和筷子,一般 用手抓食。
印度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①注重 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
②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
③主食 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頗感興趣。
④副食 愛吃雞、鴨、魚、蝦和羊肉;蔬菜喜歡西紅柿、洋蔥、菜花、雞蛋、鮮辣椒、豌豆、土豆、元白菜、菠菜、茄子、洋山芋等;調料喜用黑茴香、黑芥末子、黑胡椒、小豆蔻、丁香、咖喱汁、玉桂枝、芫荽、辣椒粉、茴香、豆蔻皮、姜、玫瑰香精、黃豆粉等。
⑤製法 對炸、烤、燴、燒、煮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⑥中餐 喜愛中國的粵菜、蘇菜。
⑦菜譜 很欣賞咖喱雞、糖醋鱖魚、烤填鴨、干炸明蝦、燴雞絲、紅燒茄子、糖醋裡脊、青椒雞絲、炒辣椒、黃油炒豌豆、雞火煮干絲、番茄魚片等風味菜餚。
⑧水酒 印度教徒、錫克教徒、伊斯蘭教徒均戒酒,喜愛咖啡、酸奶、涼開水等。印度人最愛飲奶茶。有的則習慣加姜或小豆蔻的「馬薩拉茶」。
⑨果品 愛吃香蕉、桔子、楷杷、西瓜、甜橙、番木瓜、椰子、荔枝、芒果等水果;乾果喜歡杏仁、花生米等。
㈢ 印度風俗禮儀
傳統的見面禮
佛旅網 印度朝聖之旅 印度人在見到熟人和客人時都雙手合十,舉於胸前,並面帶微笑地道一句「納瑪斯戴」(Namaste)。這是印度的傳統見面禮。「納瑪斯戴」在印度語中是一個表示吉祥和尊敬的詞語。印度人在見到自己最敬重的人時則要行觸腳禮,即見面後俯下身去觸對方的腳,然後再摸一下自己的額頭。這是表示對尊敬者的最高禮節。
現代的城市居民見面時更多地是行握手禮。但千萬要注意的是,決不能伸出左手和別人握手,因為印度人認為左手是不潔的(上廁所時用左手掬水清理排泄物),用左手握手被視為是對人的不敬和污辱。
印度人的家裡一般都鋪有一塊地毯,客人和主人均席地盤膝而坐,即「結跏趺坐」,將兩腳交叉疊放於兩腿之上,雙手放在雙膝上。現在城市居民更多地使用沙發和椅子,但仍有不少人愛在沙發上盤膝而坐。
剃發禮
按照傳統的習慣,印度教徒的家庭在男孩滿三歲時要舉行剃發禮。
剃發儀式要請祭司、理發師和親友參加。父母把孩子抱進搭起的彩棚里,放在父母身旁。儀式由祭司主持,祭司在男孩身邊畫一個正方形,用紅砂土畫上圖案,並撒上大米。然後讓男孩坐在圖的旁邊,由理發師剃發。印度教徒的剃發禮並不將頭發全部剃掉,要保留一縷頭發。
嬰兒命名禮
嬰兒出生後,父母經過仔細推敲、斟酌,會給嬰兒起一個美好、吉祥、動聽的名字。名字起好後,父母將在孩子出生後第十天舉行命名儀式。
舉行儀式前,要把房間打掃得乾乾凈凈,母親和嬰兒也要沐浴潔身。舉行完宗教儀式後,嬰兒的母親用潔凈的布將嬰兒包好,交給嬰兒的父親。父親將嬰兒貼在胸前,告訴孩子,父親在給他起名。母親則向著太陽祈禱。然後父親附在嬰兒的耳朵邊:「你是神的信徒,你的名字是×××。」這時,在場的祭司和親友則會說:「這是一個美麗的名字。」然後祭司為嬰兒祝福。嬰兒的父母招待祭司和親友吃過飯後,眾人才散去。
佩聖線–高種姓的標志
在印度,經常可以看見一些男子手腕上戴有白色的線圈,這就是印度教高種姓佩戴的聖線。按規定,只有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這三個種姓才有權利戴聖線,道陀羅和賤民是不能戴聖線的。聖線由三股線擰成,婆羅門的男孩戴棉線聖線,剎帝利的男孩戴亞麻聖線,吠舍的男孩戴毛線聖線。男孩子首次戴聖線時舉行戴聖線儀式。一般由婆羅門祭司口誦經文,給男孩子戴上聖線。
男童拜師禮
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四個階段,又稱「四個行期」,即: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和遁世期。
印度教徒的男童在5歲至8歲期間也舉行拜師禮和入法禮。這是為男童拜宗教導師、離家接受宗教訓練而舉行的一種儀式。拜師儀式開始時,父母要為拜師的男童沐浴、剃發,並接受老師贈送的離家苦修的衣服,其中有一塊遮羞布。
老師口誦經文把衣物送給拜師的男童。接著又贈送草編的腰帶,授聖帶,並把獸皮衣、木棍等物送給男童。此後,老師掬起一棒水倒在拜師男童手中,象徵著老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拜師的男童要向太陽祈禱,才會被老師接受為自己的學生。老師在學生前念誦太陽經文:「這是現實,這是智慧,這是光明,我們擁有明媚的陽光。它是火,點燃了我們的聰明和智慧。」拜師儀式結束後,男童就被送到導師家,與導師同住,學習吠陀,鑽研奧義書接受各種戒律訓練,直至「梵行期」結束(大約12年)才能重新回到家中,過世俗生活,開始家居期。
在印度的交往禁忌
印度的許多地區都有不少禁忌。
泰米爾納德邦的村民忌諱數字,認為一、三、七是不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說這些數字。對生小孩也有不少忌諱,如認為第四胎生女孩便會傾家盪產,第五胎生女孩會家財萬貫。吃奶的孩子不能照鏡子,據說照了鏡子就會變成啞巴。孩子掉的第一顆乳牙要包在牛糞團里,放在房頂上。
對孕婦也有不少忌諱,如懷孕期間不能照像,不能做衣服等。
出門遠行也有許多忌諱。如出門時看見伐樓拿鳥在頭上盤旋,是大吉大利。遇見花或裝滿水的罐子也是吉利的;看到母牛、鸚鵡、鹿、雨傘、水果、蜜蜂、大象,聽到鍾聲,鷹叫聲和誦經聲,都是吉利的象徵。
遇見蛇、貓、寡婦、行乞僧,聽到噴嚏聲或其它難聽的聲音,出門滑了一跤或頭碰了框等都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應該立即回家休息一會兒,喝點水,然後再出門。
㈣ 印度合十禮為大眾所知,中國的抱拳禮你知道多少呢
對於印度的禮儀,我們最為熟知的就是“合十禮”,它是印度人在對人行禮時,雙掌合於胸前,十指並攏,以示虔誠和尊敬。它最初是用於佛教徒之間的拜禮。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的合十禮已經成為印度人們的見面禮。而泰國、寮國、緬甸等一些佛教國家的合十禮,都是源於印度。
還有一種我們過年比較常見的抱拳禮,叫拱手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作揖。經常看春晚的人都會記得拱手禮是春晚的主持人必不可少的動作。在行拱手禮時,左掌包蓋右拳,左掌在上,右拳呈拱形,寓意為以掌代人像對方磕頭,含有卑謙,尊敬的意思。
㈤ 印度的禮儀及禁忌
你知道印度的禮儀和禁忌嗎?如果你准備去印度,就讓我為您推薦印度的禮儀和禁忌文章,給您提供參考!
印度的禮儀及禁忌
1、握手寒暄印度是亞洲文明古國,相互交往十分注重禮節。
印度人與友人見面時,通常是雙手合掌或舉手,口念一句「納馬斯卡拉」(Namaskara)意為「向你致意」。
但合掌或舉手的姿勢、高低大有講究,對長輩宜高,以示尊敬;對平輩宜平,以示對等;對幼輩則低,以示關懷。
有時也相互擁護,兩手互搭對方肩膀,以示親熱。
如遇迎候嘉賓,則往往敬獻花環,並套掛在客人脖子上,表示由衷的歡迎。
如你的脖子上被戴上了一個花環,這是印度人對你的尊敬。
你應馬上取下來,以此表示你的謙虛。
當被介紹時,習慣上都應握手,並在告辭時再次握手。
當一個男人被介紹給女士時,男的不可與之握手,而必須向女士行印度教的「合十禮」。
2、姓名稱呼與印度人交往,除非關系極好,否則不要以名字相稱,而應該稱為:某先生、某夫人、某小姐。
印度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後,印度男子一般稱呼姓氏,女士一般稱呼名字
3、吸煙須知印度人特別是上年紀的老人和錫克教的人,討厭吸煙,不要在他們周圍或家裡吸煙或敬煙,更不要向婦女敬煙,幾乎印度婦女吸煙
4、交談忌諱與印度人談話,話題應以家庭、教育、電影、美術,美食和文化為好,應迴避:宗教斗爭、鄰國關系、工資、兩性等話題。
印度人表示肯定或者同意的動作是搖頭,表示否定不同意則是點頭。
這與我國習慣完全相反
5、家中做客印度人十分的好客,他們對於應邀的或突然來的客人都很熱情。
飯前飯後要洗手,在傳統的家庭或農村,客人一般與男人、老人、孩子先吃,婦女則在客人用過之後再吃。
不同相別的人同時進餐,不能同異性談話。
就餐時主人將為客人布菜,,千萬不要自取,不要拒絕敬給你的食物與飲料,吃不了的盤中食物不要給其他人。
去印度家庭做客,通常需要帶一些禮物,否則會認為不禮貌的,禮物一般是甜食或水果,有時鮮花也可以,比如玫瑰花、萬壽菊等它們著象徵繁榮昌盛,不要用雞蛋花,那是葬禮用的。
禮物最好用黃色、紅色或綠色包裝,象徵幸福與快樂,不要用白色或黑色,這樣是不吉祥的。
6、印度普遍性禁忌睡覺時,不能頭朝北,腳朝南,據說閻羅王住在南方;
晚上忌說蛇;節日喜慶的日子裡忌烙餅;嬰兒忌照鏡子,否則會變成啞巴;
3和13是忌數,因為濕婆神有3隻眼睛,第三隻眼睛是毀滅性的,13是因為人死後有13天喪期;
婦女在懷孕期間,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遞接東西。
在市場上陳列的花懷,禁止人們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為將受到人們的厭惡。
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別是婦女。
在飯店、商店等服務性行業中,錫克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來招呼侍者則被視為冒犯他人人格的先禮行為。
頭是印度人身體上最神聖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觸摸他們的頭部。
千萬不要拍印度孩子的頭部,印度人認為這樣會傷害孩子。
即使在朋友家裡,也不要贊場孩子,許多印度人認為這種贊場會引起惡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製品(腰帶、表帶、鞋、衣服),特別是在聖地,因為印度教徒不殺牛,穆斯林不殺豬,耆那教徒不須殺人和動物或昆蟲。
牛在印度教徒眼中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任何人均不得傷害它們,牛群在大街上,消遙自在地走著,受到最好的保護。
並且,進入印度教的寺廟時,身上決不可穿著取材於牛的衣物或配飾。
在印度,若以左手把東西交給對方,對方會認為你是蔑視他,或懷有惡意。
交東西時,必須用右手交出,或使用雙手。
吃飯也只能用右手。
因為,印度人洗澡、上廁所時一般使用左手,他們認為左手是不潔凈的。
印度人崇拜蛇,在亞森地方居住的人,把蛇看作自己的祖先。
也有不少人認為將蛇打死是觸犯神明的行為。
忌用浴盆給孩子洗澡,認為浴盆中的水不流動,是不吉利的。
荷花在印度受到很高的評價。
大象在印度被看作吉祥的動物,被視為智慧、力量和忠誠的象徵
7、顏色的意義印度人喜愛紅色(象徵活力、蓬勃向上)、藍色(象徵真誠)、紫色(象徵寧靜)、金黃色(象徵光輝燦爛)、綠色(象徵和平),不喜歡黑色、灰色和白色。
8、飲食風俗印度人-般以大米、小麥為主食。
多採用燉、燒、煮、烤等烹飪法;調味喜用咖喱、辣椒和黃油,不喜食油膩。
喜食菜類有:西紅柿、洋蔥、土豆、大白菜、菠菜、茄子、菜花等。
特別愛吃土豆(洋山芋),認為是菜中佳品。
不吃菇類、筍類及木耳。
一般不喝酒,認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飲酒則很有限制。
喜喝茶,飲紅茶、咖啡、牛奶、涼水等比較普遍,故在宴請印度客人時,如對方不願喝酒,不要勉強勸酒。
錫克教徒絕對禁酒。
印度人有吃抓飯的習俗。
右手抓飯、接食物。
在朋友相聚或參加招待會、聚餐會時,主人往往以自助餐形式款待客人。
在這種場合下,通常是站著進食,到餐桌上拿取自己喜歡吃的食物。
左手拿盤子,右手抓食物,使用3指(大姆指、食指和中指),將飯菜拌勻,隨後再一把把抓著吃(一般不備筷子、叉子和匙子)。
印度人的雙手分工明確,除上廁所,一般用右手。
因此,在朋友相見,切忌伸出左手與人相握。
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中上層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社會地位高的人葷食者越少(社會地位低的人才吃羊肉),但也吃雞蛋、黃油、牛奶,印度教徒中的肉食者禁食牛肉,允許吃雞、鴨、魚。
但印度教徒忌在同一食盤中取食。
因此,進飯店就餐時,應根據菜譜點菜,不要輕易點食豬肉、牛肉。
印度有許多素食飯店和旅館是不供應肉食的。
喜愛的圖案是「敬牛」。
9、進入寺廟禁忌進入印度的廟宇或清真寺,要脫去鞋子,要跨過門檻而不能踩著門檻而過。
光腳進寺廟,事先要在入口處洗好腳以表示禮貌。
凡進入回教寺廟者,均不能穿短褲或無袖背心,也要求脫鞋。
凡進入錫克教寺廟者,必先戴上頭巾或帽子,然後脫鞋才可進入。
印度六大禁忌
1.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牛是濕婆神的坐騎,所以禁止食用牛肉或牛皮製品。
但是印度的回教徒不吃豬肉,因此遊客最好食用雞肉或羊肉。
2.在印度,應避免以左手遞物給當地人,因為左手被視為視不潔的。
3.在印度,不要撫摸小孩頭部,因為印度人認為頭部視神聖的。
4.在印度,進入宗教寺廟和古跡都必須拖鞋,最好入境隨俗。
5.參觀印度寺廟時,最好不要穿著短褲和短裙。
6.在印度,看到特殊宗教儀式舉行時,千萬不克鄙視或加以批評,免得招惹是非。
印度的習俗禮儀
風俗習慣:
印度有多種宗教,教徒對其所信仰的宗教皆十分虔誠,例如牛對印度教來說是神聖的動物,因此連牛漫步在街上,也不可冒犯它,很多印度教徒是素食主義者。
印度居民,尤其是女人皆不喝含酒精的飲料,錫克教(sikhs)及襖教(parsees)之信徒不準抽煙,回教徒則不吃豬肉,在印度有授受關系時皆須用右手,正統的回教徒不能喝任何含酒精的飲料,逢齋月之時,在日出到日落禁止一切飲食。
對印度的女人不可行握手禮,打招呼時只能以合掌頷首的方式(類似祈禱的姿勢),觀光客到印度須留意拜會的對方是信奉何種宗教,不可逾禮。若要參觀宗教的聖物、廟宇時須穿著深色服裝,並脫鞋,以示尊重。
新年的晚上,婦女們要用燈照丈夫的臉,以表示照去邪氣,來年吉利。
小費:
飯店要加10%的服務費,故不須另付小費,若是較高級的飯店還須課7%的奢侈稅。於機場或車站委託搬運行李時,每件應於櫃台付1盧比小費,不必再付給服務員,搭乘計程車時通常多加車資的10%,但非必須。
印度餐桌禮儀:
1、就餐也要拿捏時間
印度人通常一天只吃兩頓飯,第一餐是在上午接近中午的時候,第二餐基本在晚上9點以後。但是習慣西式生活的印度人,也開始一日三餐,每餐包括開胃菜、湯、主菜和甜點,根據個人食量點菜,也可以不要開胃菜。
如果和印度人同桌吃開胃菜,吃得太快或太慢都是不好的,最好盡量保持和對方相同的速度把菜吃完。甜點和茶一定要等到飯後再端上餐桌,否則也是對客人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2、印度人實行分餐,所以吃多少盛多少,不要剩菜。
3、手抓飯忌諱
印度人用手也是有忌諱的,那就是他們只用右手抓食物,而左手絕對不得用來觸碰食物。印度人認為,左手是專門用來處理不潔之物的,因此吃飯時,他們的左小臂一般沿桌邊貼放,手垂放於桌面以下,或是乾脆把左手藏在隱蔽的地方。
4、用餐結束清洗右手
服務員會給客人用小碗端來洗手水,水裡漂著用於清潔的檸檬片和用於裝飾的花瓣,當然,只能清洗右手。
印度用餐禮儀:
印度人習慣用手直接抓取食物,如果你不能接受也沒關系,一般的餐廳都會配備刀叉。要注意吃東西不能使用左手,一定要使用右手,因為當地人認為左手是不潔的。
如果前往當地人家裡做客,吃東西需提前告知主人,最好不要在盤子里剩下食物。
印度印度人的基本社交禮儀
印度是文明古國,待人接物的講究相當多。「那瑪斯戴」是印度人最常用的問候語,在見面和告別時,印度人總免不了說一句「那摩斯戴」,這是印地語,意即「您好」。
1、印度人是用搖頭表示贊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人們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責;召喚某人的動作是將手掌向下擺手指,但不能只用一個指頭;指人時也要用整個手掌,不能用一兩個指頭。
2、用右手拿食物、禮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雙手。就餐的時候,印度教徒最忌諱在同一個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滌一遍後才使用。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主食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感興趣。
3、印度人相見應遞英文名片,英語是印度的商業語言。主客見面時,都要用雙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著:「納瑪斯堆」(梵文:「向您點頭」,現在表示問好或祝福)。晚輩在行禮的時候彎腰摸長者的腳,表示對長輩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婦女握手。許多家庭婦女忌諱見陌生男子,不輕易和外人接觸。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一般關系的男女不能單獨談話。
4、到印度廟宇或家庭做客,進門必須脫鞋。迎接貴客時,主人常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花環的大小長度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既粗又長,超過膝蓋。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到印度家庭做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5、雙手合十:是伴隨「那摩斯戴」的身體語言。一般是雙手合十於胸前,或舉手示意。兩手空著時,則合十問候;若一手持物,則舉右手施禮,切不可舉左手。合十的高低也有講究。對長者宜高,兩手至少與前額相平;對晚輩宜低,可齊於胸口;對平輩宜平,雙手位於胸口和下頷之間。
6、擁抱:也是常見之禮。若久別重逢,或將遠行,或有大事發生等,則要擁抱。擁抱時,彼此將雙手搭在肩上,先是把頭偏向左邊,胸膛緊貼一下,然後把頭偏向右邊,再把胸緊貼一下,有時,彼此用手撫背並緊抱,以示特別親熱。
7、摸足:是行大禮。在很重要的場合,對於特別尊敬的長者用額頭觸其腳,吻其足,或摸其足。現在多用的是摸足禮,即先屈身下蹲,伸手摸一下長者的腳,然後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額頭,以示頭腳已碰。
8、獻花環:在印度是歡迎客人常見的禮節,主人要獻上一個花環,戴到客人的脖子上。客人越高貴,所串的花環也越粗。點吉祥痣也是印度人歡迎賓客的禮數。每逢喜慶節日,印度人愛用硃砂在前額兩眉中間塗上一個圓點。他們認為,吉祥痣可以驅邪避災。有時,印度人為了表示隆重歡迎,不僅向賓客獻上花環,而且還給客人點上「吉祥痣」。在姑娘出嫁之前,父母要選吉日,請僧侶專門給姑娘點吉祥痣,祝願她終身幸福。現在,吉祥痣實際上也成為印度婦女日常打扮和美容的一個組成部分。
9、盤腿而坐:是印度人常見的坐姿,這種習慣在城鄉都很普遍。農民在田間休息或在家吃飯愛盤腿席地而坐。在老式的鋪子里,工匠幹活,伙計售貨,都是盤腿而坐。民間的說唱藝人和琴鼓樂手演出時也是盤腿而坐。
10、送禮:一份糖果或是一束鮮花是印度人訪朋問友經常送的禮物。一般來說禮物有糖果、鮮花以及主人可能會喜歡的東西。因為印度人愛吃甜食,所以送糖果的居多。糖果有的是從商店中購買的,有的是自家做的。印度人自家做的糖果又甜又膩,如果不習慣,很難受用。
關於印度的習俗禮儀的介紹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人口眾多,居世界第二位。印度的禮節儀式是合十禮,晚輩對長輩行禮是彎腰摸長輩的腳,男人和女人不能握手,在行雙手合十禮或鞠躬禮時男人不能碰女人。如系一般關系,男人和婦人不能單獨談話。印度人用搖頭表示贊同,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
印度人極喜愛鮮花。他們尤其喜歡將花環戴在貴賓、新婚夫婦、過生日者的脖子上。花環大小根據客人的身份決定,對一般客人花環到胸,對貴賓花環要過膝。
印度人以大米為主食,愛吃咖喱及油爆、烤、炸的食物,口味喜辣。
尤其對中國四川菜中的魚香類有興趣,而不喜歡喝中、西式菜湯,不吃木耳、筍、麵筋之類食物。印度人不喝酒,甚至對喝酒特別反感,他們認為這是違反宗教習慣的,印度人喜歡喝茶,喝茶方式頗奇特:把茶盛在盤子里,伸舌頭舔喝。
印度人特別講究衛生,每日洗澡且只洗淋浴,在富裕而有教養的家庭,主婦做飯前要洗澡並換上干凈的衣服。廚房是神聖的地方,外人與未沐浴的家人是不能進去的。飯前洗手,不食剩下的食物。
印度婦女額部眉間都有一彩色「吉祥點」,吉祥點本來是表示婚嫁狀況的,現除此含義外,已成為婦女化妝美容的固定組成部分了。
㈥ 印度風俗禮儀是什麼
1、印度人見面施行握手禮,但男子見到女子應該施合十禮並微微鞠躬,男子要盡量避免觸碰女性,更不應該在公共場合與女子單獨交談。
3、印度教徒視牛為聖獸敬之如神,只允許喝牛奶,不能宰殺和吃牛肉。因此,牛可以到處自由游盪,神聖不可侵犯。
4、去印度的寺廟參觀,身上絕不要穿以牛皮製成的東西,否則會被視為犯了禁戒,進寺廟或廚房之前一定要先脫鞋。
5、印度人吃飯大多使用盤子,60%的人是素食主義者。
6、在印度,迎送貴賓時,主人會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脖頸上,花環越大說明客人的身份越尊貴。
㈦ 印度禮儀常識有哪些
印度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在印度,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徵。
印度人相見應遞英文名片,英語是印度的商業語言。主客見面時,都要用雙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著:「納瑪斯堆」(梵文:「向您點頭」,現在表示問好或祝福)。晚輩在行禮的時候彎腰摸長者的腳,表示對長輩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婦女握手。許多家庭婦女忌諱見陌生男子,不輕易和外人接觸。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一般關系的男女不能單獨談話。
印度人是用搖頭表示贊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人們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責;召喚某人的動作是將手掌向下擺手指,但不能只用一個指頭;指人時也要用整個手掌,不能用一兩個指頭。
到印度廟宇或家庭做客,進門必須脫鞋。迎接貴客時,主人常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花環的大小長度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既粗又長,超過膝蓋。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到印度家庭做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用右手拿食物、禮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雙手。就餐的時候,印度教徒最忌諱在同一個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滌一遍後才使用。
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主食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感興趣。不吃菇類、筍類、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錫克教的人,忌諱吃豬肉,牛肉。他們一般不喝酒,因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但有喝茶的習慣,方式是「舔飲」,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盤子中,用舌頭舔著喝。印度人最不喜歡吃大葷,吃素食的人較多,等級越高,吃葷越少。喜歡中國的粵菜、蘇菜。
忌諱白色,習慣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們忌諱彎月圖案,視1、3、7為不吉祥數字,和印度人交談,要迴避有關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工資以及兩性關系的話題。
印度奉牛為神聖,忌諱吃牛肉,忌諱用牛皮製品。崇拜蛇,視殺蛇為觸犯神靈。忌諱用澡盆給孩子洗澡,認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為。
二。西方國家習俗禮儀.
㈧ 印度風俗禮儀
印度風俗禮儀
印度風俗禮儀,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信奉的宗教也是很多,教派更是不同,所以當地習俗也會有所不同,那麼你知道印度風俗禮儀都有哪些嗎。
印度的習俗禮儀一:風俗習慣
印度有多種宗教,教徒對其所信仰的宗教皆十分虔誠,例如牛對印度教來說是神聖的動物,因此連牛漫步在街上,也不可冒犯它。
印度居民,尤其是女人皆不喝含酒精的飲料,錫克教(Sikhs)及襖教(Parsees)之信徒不準抽煙,回教徒則不吃豬肉,在印度有授受關系時皆須用右手,正統的回教徒不能喝任何含酒精的飲料,逢齋月之時,在日出到日落禁止一切飲食。
對印度的女人不可行握手禮,打招呼時只能以合掌頷首的方式(類似祈禱的姿勢),觀光客到印度須留意拜會的對方是信奉何種宗教,不可逾禮。若要參觀宗教的聖物、廟宇時須穿著深色服裝,並脫鞋,以示尊重。
新年的晚上,婦女們要用燈照丈夫的臉,以表示照去邪氣,來年吉利。
印度的習俗禮儀二:印餐飲禮儀
(1)羊肉的「巨無霸」
印度人大部分信奉印度教,宗教對飲食有著很大的影響。眾所周知,牛,在印度人心目中極為神聖。盡管很多牛在大街上游盪,但在餐館里,在任何招待會上,你是決不會吃到牛肉的。在印度去吃麥當勞,別忘了不要點牛肉的「巨無霸」,因為那裡只有羊肉的。外國人要想吃牛肉,只能到穆斯林聚居的專門店鋪去買,拿回家自己做。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的素食者特別多。請印度人吃飯,先要搞清楚對方是不是素食者,否則會很尷尬。嚴格的素食者,是連雞蛋也不吃的,但牛奶一般都喝。有些虔誠的印度教徒,吃飯前還要做禱告。有一次,我們請印度朋友來家吃飯,大家落座後,突然發現一位朋友閉上了眼睛,嘴裡好像還在默念著什麼,片刻之後,才睜開眼睛開吃。
(2)不吃牛肉,但喝牛奶
印度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產奶大國,牛奶在印度人的飲食結構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天早晨和傍晚,到國營奶站打奶的人絡繹不絕,有的大家庭一打就是幾升。很多印度人的早餐就是一杯茶,再加幾塊餅干。而印度人喝茶一般是要加牛奶和糖的。
在新德里的菜市場,還能買到雪白的奶豆腐,吃起來有很濃的奶香味。印度人特別喜歡吃甜食,印度餐最傳統的甜食也是用兩種乳酪和糖製成的。
(3)只能用右手吃飯
印度人吃飯的方式還保留著某些傳統的習慣。雖然在較正式的'場合,人們吃飯使用叉和勺,但在家中,用手抓更來得痛快:每人面前擺放一個大盤子,把米飯盛上,再澆上菜和湯,然後用手稍加混合,捏成團,就抓著送進嘴裡。在街頭的小吃攤、小吃店以及寺廟里,人們通常用一種干樹葉壓製成的盤子來盛食物,有的餐館則給每個吃飯的人一片新鮮的大樹葉子,用來盛米飯等食物,這倒是很環保。
印度人吃飯還有一個規矩,無論大人還是孩子,一定要用右手吃飯,給別人遞食物、餐具,更得用右手。這是因為人們認為右手干凈,左手臟。這又與印度人的另一個習慣有關。印度人如廁以後,不用手紙擦,而是用水沖洗,沖洗時,用左手,不用右手。在餐館或印度人家裡吃飯,當快吃完的時候,主人往往會給每人端上一小碗溫水,上面還漂著一塊檸檬,這水可千萬不能喝,它是用來洗手的。飯後,還會端上一盤綠色麥粒狀的香料,供大家咀嚼,以消除口中的異味。
印度的習俗禮儀三:社交禮儀
(1)小費:
飯店要加10%的服務費,故不須另付小費,若是較高級的飯店還須7%的奢侈稅。於機場或車站委託搬運行李時,每件應於櫃台付1盧比小費,不必再付給服務員,搭乘計程車時通常多加車資的10%,但非必須。
(2)辦公時間:
印度的辦公時間通常由早上9-10時起至下午5-6時止,其中下午1-2時為午休時間。
此外10月份正逢印度的過年,假日較多,政府機構或公司的幹部出外旅遊者居多,出國前應事先和拜會單位聯系,以便調整行程。
若和公司相當有地位之人見面時,必須先預定時間。
除固定的國定假日外,印度還有許多依宗教、神話或傳說制定的節日,如Diwali,Dusse-hra,Holi,Shivaratri Janmashtami,Ram Navami,Muharram Id-ul-Zuha,Id-ul-Fitr,Id-i-Milad,Good Friday,Baisakhi,Gurpurab,Buddha Jayanti,Mahavir Jayanti和Navroze等皆依每年歷法變動而改變,於出國拜訪前,應先查證是否為假日。
印度的習俗禮儀四:絢麗的印度服飾禮儀
印度紗麗來自「詩之國」,它是服裝里的詩,看印度紗麗常常就會想到泰戈爾的詩,那麼理想,那麼光明,充滿了永恆的生命力。每一舉步都像是道路上的歡歌。
紗麗本是一塊四、五米長的布料,質地多是輕薄的柔軟的。但必須先到專門做胸衣的店裡量身定製與自己的上下胸圍完全合符尺度的胸衣,另外還需配一條襯裙,然後才可以將紗麗纏繞到身上,穿紗麗需要技巧,紗麗的下擺,不能太露腳趾,但又不能太長。
穿紗麗走路,上坡時尤其得提防別被紗麗絆倒,也因如此,穿紗麗走路是十分妖嬈搖曳的。
印度的女子大多體態豐腴,紗麗的效果更是半遮半掩,肩後搭著的一段紗麗隨步伐飄動……在色彩上就如泰戈爾的一句詩那樣:「暢飲了翡翠似的綠蔭和金子般的陽光釀造的餘暇的醇醪,暢飲了田野上揮舞霧紗的迷醉雨天的甘美。」
印度大約有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還有一部分人信奉伊斯蘭、基督、佛教等。
印度人見面施行握手禮,但男子見到女子應該施合十禮,並微微鞠躬,男子要盡量避免觸碰女性,更不應該在公共場合與女子單獨交談。
邀請印度人參加社交活動時,也應該同時邀請他們的妻子。印度人重視時間觀念,約會時應該盡量按時赴約。請客時,印度人認為費用應該由有錢人來支付。
印度人喜歡談論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傳統以及外國的事情和外國人的生活,忌諱談論有關宗教矛盾、與巴基斯坦的關系、工資以及兩性關系的話題。
印度教徒視牛為「聖獸」敬之如神,只允許喝牛奶,不能宰殺和吃牛肉。因此,牛可以到處自由游盪,神聖不可侵犯。在印度的一些城市裡、鄉村裡,老牛、病牛比比皆是。
去印度的寺廟參觀,身上絕不要穿以牛皮製成的東西,如皮鞋、皮帶表,另外手提包的牛製品也不要帶人寺廟,否則會被視為犯了禁戒。進寺廟或廚房之前一定要先脫鞋。
印度人飲食口味淡而清滑,喜歡吃印度烙餅和咖喱大米飯,喜歡吃雞、鴨和魚、蝦,喜歡番茄、洋蔥、土豆、白菜、菠菜尤其喜歡吃土豆,喜歡喝紅茶、咖啡、涼開水等。
印度人吃飯大多使用盤子。印度人認為左手骯臟,除了上洗手間外均不得使用左手。印度人60%的人素食主義者,所以要宴請印度人的時候要先了解對方的習俗。
在印度,迎送貴賓時,主人會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脖頸上。花環越大說明客人的身份越尊貴。
到印度人家中做客,可以給主人贈送水果、糖等禮物,或者給主人的孩子帶些小禮物。印度人特別喜愛喝紅茶,贈送他們中國紅茶,會使他們心花怒放的,忌諱送牛製品的禮物。
不可騎在佛像上攝影在西北亞的釋教國家,搭客如果對寺廟、佛像、和尚等做出草率的舉措,被視為罪行滔天。有些不明好壞的旅客,曾因為跨坐在佛像上大拍懷念照而被科罰,對想帶歸去的佛像懷念品,也不可安排地上,由於在信仰釋教的國家采辦的佛像固然歸本身所有,但必需對它有一份敬意,如當它是一玩物,隨意安排或粗手粗腳地震它,這類舉動,會引發該國人的煩懣。
被邀去用飯沒必要客套在印度人的看法中,吃工具時要大師一塊兒分享,獨食是吝嗇而不規矩的舉動,所以印度人約請人共餐,絕不是礙於情面假惺惺,而是誠懇誠意的約請,拒人於千里以外的拒絕固然令人不歡快。
不要摸小孩的頭,印度等地的人們不但願他人摸本身頭上的任何一部門,他們也不喜好去摸他人他們以為,頭部是人體最高的部門,也是人體中最崇高無比的部門,特別是孩子的頭,被視為神明停頓的地方,所以,在任何環境之下絕不容許觸摸。
印度有牛的王國之稱,牛是本地最崇高不可侵犯的動物。在路上駕車時,萬萬細致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成品進入古剎,同時最佳也盡可能防止以牛為攝影工具印度另有一項特別分歧的風俗,答復對方問題時若將頭歪一邊或搖頭,那是必定的暗示,可萬萬別會錯了意,造成不該有的貧苦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履行種姓軌制,打聽本地人的種姓階層也是一件極不規矩的事。
不跟身份迥異的人進餐印度、僧泊爾人很器重身份。在印度若身份分歧或所屬階層有異,就不能同席共桌,一塊兒用飯,僧泊爾人也一樣有雷同的階層分別,在其海內,對身份的器重,跨越了一切。
買酒偶然間限定,在印度新德里,禮拜2、禮拜5、公休日和每個月第一天為禁酒日,在這些天便是法術泛博的人也休想買到酒。
㈨ 印度的風俗和禁忌
一、風俗:
1、在印度的傳統上十分重男輕女,因為女兒結婚時,父母必須准備一筆豐富的嫁妝,如果沒有嫁妝,女兒是嫁不出去的。印度人慶祝孩子出生與平安成長的方式,就是到寺廟進行「普迦儀式」、唱頌祈禱文,然後和親朋好友舉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後,父母都會找人為他們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視,因為這可以決定孩子未來的婚姻對象。
2、葬禮
印度教徒死亡時,都會在河壇舉行火葬儀式。印度教徒去世後,家人會以黃色或白色絹布包裹屍體,然後放在兩根竹製擔架上,以遊行方式抬到河壇火葬地點。
二、禁忌
1、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中上層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的人草食者越少(也吃雞蛋、黃油、牛奶,印度教徒中的肉食者禁食牛肉魚。但印度教徒忌在同一食盤中取食,伊斯蘭教進飯館就餐時,應按照菜譜食豬肉、牛肉,印度有許多素食飯館和旅供給肉食。
2、按照傳統觀念,10歲至50歲女性不得進入神廟朝覲,原因是這一年齡段女性有經期,會「玷污」神廟,這一傳統禁忌1991年獲得喀拉拉邦高等法院支持。
(9)印度節慶有哪些禮儀擴展閱讀:
原始社會的印度:
在訥爾默達河谷地區發現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類化石(後定名為訥爾默達人)表明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印度已有人類居住。訥爾默達人的系屬分類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對於其生存年代從距今20萬年到50萬年不等。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開始於4萬年前,結束於1.5萬年前。
中石器時代對應地質學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廣泛分布於次大陸各地及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發現了最早的中石器時代遺址,而最北的遺址發現於興都庫什山脈,那裡的文化看起來是同一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直接發展。
大約自公元前6000年以後起印度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圍更加廣泛。印度新石器文化總體來說晚於兩河流域文化。
印度的金石並用時代,或稱為紅銅時代,但金屬也已經進入人類生活。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主要發現於恆河與亞穆納河河間地,以及拉賈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
㈩ 印度的風俗習慣
禮儀與習俗 印度人與友人見面很講禮節,通常是雙手合掌,表示致意。合掌時,對長輩宜高,對平輩宜平,對幼輩則低,以分別示以尊敬、對等和關懷。迎候佳賓則敬獻花環,
表示由衷的歡迎。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在贊同或同意對方意見時,往往是搖頭而不是點頭。 印度殯葬火葬:通常選擇聖河河畔舉行;水葬,把屍體推入水中,任其隨波逐流漂走;天葬或野葬,把屍體丟在野外或林中,讓禿鷹啄食或野獸飽餐,穆斯林則實行土葬。
社會重男輕女,穆斯林女子一般很少拋頭露面,更不與陌生人隨便交往,也不可同異性握手。婦女多在前額中央點上吉祥痣,喜歡佩帶項鏈、胸飾、耳環、鼻圈、戒指、腳鐲等飾物。
印度教節日 (1)杜爾迦節,孟加拉人最大的節日,每年約9~10月間舉行。(2)酒紅節,音譯「霍利節」,每年2月底,3月初舉行。(3)燈節,音譯「迪瓦利節」,印度教最隆重的節日,每年10~11月間舉行,通常全國慶祝5天至半個月。(5)娑婆室伐底節,一譯「薩拉斯瓦蒂節」,意為「知識女神節」、每年1~2月間舉行。(6)扎格納乘車節,每年6~7月間,在沐浴後的第15天舉行。(以上均為公歷)
伊斯蘭教節日 (1)開齋節,是伊斯蘭教兩大重要節日之一。希吉拉歷9月(公歷2月左右)。(2)古爾邦節,伊斯蘭教兩大節日之一,意譯「宰牲節」。希吉拉歷12月10日(公歷4月左右)。
錫克教節日 那納克誕辰節,公歷11月的第一個滿月。
耆那教節日 摩訶毗羅節,紀念耆那教創始人筏馱摩那(即大雄)的節日,每逢15年(3月)一度的耆那教重大祭典。
此外,印度基督教徒與世界基督教徒一樣,每當復活節、聖誕節以及少數佛教徒、襖教徒和猶太教的各自節日,也都要紀念或慶祝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