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莫迪政府是什麼黨
納倫德拉·達摩達爾達斯·莫迪1985年,加入印度人民黨。
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成立於1980年,1996年成為印度議會第一大黨,並執政13天。1998年與其他地方政黨聯合,執掌聯邦政權。
2004年敗給印度國大黨。印度人民黨作為印度政黨體系中一支重要的生力軍,有的學者評價它是教派政黨,有的學者則認為它是奉行世俗主義的現代政黨。2014年5月16日,印度議會人民院(議會下院)選舉結果揭曉,印度人民黨獲得壓倒性勝利,將組建新的聯邦政府,印度人民黨總理候選人納倫德拉 莫迪擔任總理,並於2014年5月26日正式宣誓任職。
2014年11月,印度人民黨開始加大馬力招募新黨員,「只要撥打一通電話,就可以直接入黨」。希望在2015年3月達到擁有一億名黨員的目標,成為全世界最大政黨。
② 印度人民黨的起源
印度人民黨的根源可溯及印度人民同盟(Bharatiya Jana Sangh〔BJS〕),印度人民同盟是在1951年由慕克吉(Shyama Prasad Mukherjee)創立,當時是印度教准軍事團體「人民志願部隊」(Rashtriya Swayamesevak Sangh〔RSS〕)的政治派別。印度人民同盟鼓吹要依據印度教文化重建印度,並且呼籲組成一個強大的統一國家。
1967年印度人民同盟在印度北部的印地語地區獲得相當多的支持。10年後,這個政黨在瓦傑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領導下,結合其他3個政黨組成人民黨(Janata Party),並掌握政權。但因黨派之爭與內部不和,政府於1979年7月垮台。印度人民黨正式成立於1980年,起因於人民黨聯盟的領導人想要禁止獲選的印度人民同盟官員加入「人民志願部隊」(「人民志願部隊」的批評者一直指控它是政治與宗教的極端派,尤其是因為它的一名成員暗殺了甘地),人民黨聯盟內部的不滿分子從中分裂。印度人民同盟後來自身重組為印度人民黨,由瓦傑帕伊、阿德瓦尼(Lal Krishan Advani)與喬希(Murali Manohar Joshi)領導。
③ 印度人民黨的簡介
印度人民黨1980年4月從原人民黨(印度)分立,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支持者主要以城市的工商業者為主。現任黨主席為文卡亞·奈杜。
印度人民黨主張把促進少數派和落後階層的利益放在首位,主張實行民族主義、民主、非教派主義。對外關系方面,他提出「真正的不結盟」政策,反對偏向大國集團,主張鄰國建立良好關系。
印度人民黨主要支持者為印度教教徒和城鎮中產階級即城鎮中小商人,自稱現有黨員約為350萬,1984年的大選中首次獲得了2個議席。在1989年獲得了86個議席,1991年119個議席,至1996年獲得了160個議席成為了第一大黨。從1996年大選至2004年5月大選失敗為為止一直位印度議會第一大黨政黨;第13屆印度議會選舉(1999年-2004年),以「印度人民黨」為首的全國民主聯盟一舉奪得人民院545個席位中佔有356席。印度人民黨第一次執政為1996年,但是一個短暫的政權(1996年5月16日—1996年6月1日),不到一個月時間,由阿塔爾·比哈里·瓦傑帕伊任印度總理,後被人民黨取代;印度人民黨直到1999年才算正式掌權。2004年5月印度第14屆議會選舉印度人民黨敗於國大黨居第二位,瓦傑帕伊5月22日正式離任總理一職,印度人民黨再一次淪為在野黨。
印度人民黨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全國會議和全國委員會,中央機構有全國執行委員會及其常設機構工作委員會。
④ 印度什麼是印度所有政黨中歷史最長,人數最多,力量最雄厚,最富有政治經驗的政
(1)印度國民大會黨(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簡稱國大黨(英)。國大黨(英)是印度最大的資產階級政黨。據稱有初級黨員3000萬,積極黨員150萬。1885年12月成立,領導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印度獨立的斗爭。印獨立後長期執政,1969年和1978年兩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組建新黨,改用現名。
(2)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自稱有350萬黨員,是印度第二大資產階級政黨。
(3)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簡稱印共(馬)。1964年以孫達拉雅和南布迪里巴德為代表的一派從印度共產黨分出後組成。發展較快,黨員增至70萬,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黨。在西孟加拉邦長期執政。現任總書記哈·辛·蘇吉特(H.S.Surjeet)。
(4)印度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India):成立於1920年。有黨員54萬。1964年分裂,以黨主席什·阿·丹吉為首的一派仍沿用印共名稱。1981年4月,丹吉因支持英·甘地與黨內發生分歧而被開除出黨,該黨再次分裂。現任總書記A·B·巴爾丹(A·B·Bardan)。
(5)泰盧固之鄉黨(Telugu Desam Party):安得拉邦地方政黨。是印度政壇的一支重要力量,1999年大選成為全國最大的地方政黨。在安得拉邦執政,黨主席、邦首席部長錢·奈杜(Narra Chandrababu Nai)以重視信息技術著稱。
⑤ 印度是兩黨制還是多黨制
印度是多黨制。
印度政黨指的是印度的黨派,印度是亞洲最早出現政黨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存在政黨較多的國家之一。政黨體制為多黨制。而且是政黨林立、變數太多的多黨制。
單就總理瓦傑帕伊領導的執政聯盟來說,就由24個黨組成。24個政黨加入的執政聯盟,這恐怕是世界上最龐雜的執政聯盟了。
印度1991年第十次大選後,有 7個全國性政黨,即:國大黨(I.甘地派)、國大黨(社會主義派)、人民黨、印度人民黨、民眾黨、印度共產黨、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
有26個邦一級政黨,影響較大的有:安德拉邦的泰盧固之鄉黨、泰米納杜邦的全印安納德拉維達進步同盟(1972年成立)、旁遮普邦的阿卡利黨(1920年成立)、阿薩姆邦的阿薩姆人民聯盟等。
(5)印度人民黨是什麼黨擴展閱讀
印度政黨是在印度人民反對英國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中形成的。19世紀中葉,印度資本主義開始產生和緩慢發展,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同英國殖民主義者的矛盾日益尖銳,一些地區性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組織開始形成。
1851年首先在浦那建立了德干協會,在孟加拉建立了英印協會;1852年在孟買建立孟買協會,在馬德拉斯建立本地人協會。這些地區性政治組織通過請願等活動。
傳播了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思想,為民族改良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和資產階級政黨的產生奠定了基礎。19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民族改良運動逐步由分散走向統一,由地區性運動發展為全國性運動。
1885年印度國民大會黨成立,它是全印統一的民族主義政治組織,也是亞洲殖民地的第一個民族資產階級政黨。20世紀初,印度民族運動開始由資產階級民族改良運動轉變為民族革命運動。國大黨也由民族改良主義政黨變成民族革命政黨,由「民族議會」政黨變成有嚴密組織的群眾性政黨。
⑥ 印度的政體以及國體是如何產生的
印度是一個資本主義聯邦制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徵性的,實權由總理掌握。國家的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印度副總統在總統無法行使權力時,並不能自動接任總統。 行政權力由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行使。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首相人選,由總統任命首相。然後再由首相向總統提名副首相及其他內閣成員。 印度國務院設國務卿一名、國務委員若干名。不設副國務卿。 【憲法】憲法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宣稱印度為所謂的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統帥,由聯邦議會及邦議會組成選舉團選出,每屆任期五年。總統依照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的建議行使職權。 【議會】由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組成。聯邦院共244席,議員由各邦及中央直轄區立法院議員選舉產生,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1/3。聯邦院每年召開四次會議。憲法規定副總統為法定的聯邦院議長。 【政府】聯邦總統普拉蒂巴·帕蒂爾 (Pratibha Patil),2007年7月當選總統;印度副總統兼聯邦院議長拜龍·辛格 印度·謝卡瓦特 (Bhairon Singh Shekhawat),2002年8月當選;首相兼國務卿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2004年5月任職;執政黨印度國大黨主席為索尼婭·甘地。 【司法】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權力機關,有權解釋憲法、審理中央政府與各邦之間的爭議問題等。各邦設有高等法院,縣設有縣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委任。總檢察長由總統任命,其主要職責是就執法事項向政府提供咨詢和建議,完成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檢察權,對憲法和法律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等。 【政黨】 ①印度國民大會黨(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簡稱國大黨(英)。國大黨(英)是印度最大的資產階級政黨。據稱有初級黨員3000萬,積極黨員150萬。1885年12月成立,領導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印度獨立的斗爭。印獨立後長期執政,1969年和1978年兩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組建新黨,改用現名。該黨現為最大執政黨,現任主席索尼婭·甘地(Sonia Gandhi)。 ②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自稱有350萬黨員。印度人民黨是印度第二大資產階級政黨。代表北部印度教教徒勢力和城鎮中小資產階級利益,具有極端民族主義和極端教派主義色彩。現任黨主席為奈杜(Nai)。 ③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簡稱印共(馬)。1964年以孫達拉雅和南布迪里巴德為代表的一派從印度共產黨分出後組成。近年來發展較快,黨員增至70萬,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黨。在西孟加拉邦長期執政。現任總書記哈·辛·蘇吉特(H.S.Surjeet)。 ④印度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India):成立於1920年。有黨員54萬。1964年分裂,以黨主席什·阿·丹吉為首的一派仍沿用印共名稱。1981年4月,丹吉因支持英·甘地與黨內發生分歧而被開除出黨,該黨再次分裂。現任總書記A·B·巴爾丹(A·B·Bardan)。 ⑤泰盧固之鄉黨(Telugu Desam Party):安得拉邦地方政黨。近年來是印度政壇的一支重要力量,1999年大選成為全國最大的地方政黨。在安得拉邦執政,黨主席、邦首席部長錢·奈杜(Narra Chandrababu Nai)以重視信息技術著稱。 【重要人物】 普拉蒂巴·帕蒂爾(1934/12/19~),聯邦總統、律師、政治家,國大黨成員,曾任拉賈斯坦邦邦長,現任印度總統。 普拉蒂巴·帕蒂爾,1934年12月19日出生於印度中部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個檢察官家庭。她早年畢業於孟買的政府法律學院,獲法律學士和藝術學碩士學位。1962年,帕蒂爾當選馬哈拉施特拉邦議會議員,開始了從政生涯。1986年,她當選為議會聯邦院(上院)副議長,1988年擔任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國大黨主席,1991年當選為印度議會人民院(下院)議員。2004年,她出任印度拉賈斯坦邦邦長,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位女邦長。 2007年6月14日,帕蒂爾被印度團結進步聯盟推舉為印度總統候選人。7月21日當選為印度首位女總統。 帕蒂爾的丈夫謝卡瓦特是一名教育家,也曾擔任過議員和市長的職務,有一雙兒女。 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1932/09/26~),總理、外交部長,資深政治家,國大黨元老,2004年5月19日被總統任命為新總理,並在任命國務院成員時兼職外交部長,22日正式宣誓就職。 2004年5月印度國大黨意外贏得印度第14屆議會選舉後,就在人們普遍看好國大黨主席索妮婭·甘地即將出任印度新總理之時,索妮婭·甘地於2004年5月18日表示拒絕出任,推薦前財政部長辛格出任。
⑦ 能系統地告訴我一些有關印度知識嗎關於歷史背景 政治什麼的
歷史
印度地圖
「印度」一名來自印度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印度河,古代印度的地理概念指整個南亞次大陸。我國最早知道印度是西漢張騫通西域的時候,最初稱印度為身毒,後來稱為天竺、賢豆等。唐代高僧玄奘西行之後在其著作中始稱印度,這一稱謂沿用至今。
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現了燦爛輝煌的城市文明——哈拉帕文明。但在自然災害和外族入侵的雙重打擊下,哈拉帕文明逐步消亡。約公元前14世紀,來自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地區征服了當地土著,於公元前一千紀初期在印度逐步建立奴隸制國家,從而形成高度發達的文明。婆羅門教形成於這一時期,以神的名義制定的種姓制度一直影響到今天。
公元前6世紀之後,印度內戰頻繁,並出現了反對婆羅門教統治地位的沙門思潮,佛教、耆那教隨之興起。內部的紛爭也招致了外部的入侵,波斯、希臘人相繼攻入印度。公元前323年孔雀王朝統一了北印度,偉大的阿育王皈依佛教並大力推廣佛教。孔雀王朝於公元前185年滅亡,印度進入列國時代。直到公元4世紀,古代印度的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笈多王朝興起,帶來了了兩個世紀的和平與繁榮。在笈多時期,從古老的婆羅門教演化出來的印度教興起並逐漸占據主導地位。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古代印度文化達到了顛峰。
從公元8世紀開始,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不斷侵入南亞次大陸,同時也將伊斯蘭教傳入此地,使印度文明增添了新的色彩。伊斯蘭教與印度教成為古代印度的兩大宗教,佛教與耆那教日漸式微。1526年,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突厥貴族建立了莫卧兒帝國。
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英國殖民者逐步控制了南亞次大陸,使這里成為大英帝國最重要的原料供應地。19世紀末期開始,印度人民開展了不屈不撓的獨立運動,其中以甘地為首的不合作運動為民族主義事業贏得群眾支持做出了重大貢獻。1947年,印度終於獨立。之後經過兩次印-巴戰爭,南亞次大陸形成了目前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個國家。
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一直存在爭端,但是自2002年開始的雙邊會談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減弱這一地區的緊張局勢。在目前印度的經濟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臨了多項挑戰,例如嚴重的人口過剩、環境惡化、大量的貧窮人口以及印度國內的種族以及宗教沖突。印度的經濟在過去十年已經大幅度地擴大規模。
編輯本段
政治體制
體制
印度是一個資本主義聯邦制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
印度加爾各答麥丹廣場
是象徵性的,實權由總理掌握。國家的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印度副總統在總統無法行使權力時接任總統,並不能自動接任總統。
行政權力由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行使。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副總理及其他內閣成員。
印度國務院設國務卿一名、國務委員若干名。不設副國務卿。
憲法
憲法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宣稱印度為所謂的聯邦制國家,是
印度國鳥 孔雀
主權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統帥,由聯邦議會及邦議會組成選舉團選出,每屆任期五年。總統依照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的建議行使職權。
議會
由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組成。聯邦院共244席,議員由各邦及中央直轄區立法院議員選舉產生,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1/3。聯邦院每年召開四次會議。憲法規定副總統為法定的聯邦院議長。
政府
聯邦總統普拉蒂巴·帕蒂爾 (Pratibha Patil),2007年7月當選總統;印度副總統兼聯邦院議長拜龍·辛·謝卡瓦特 (Bhairon Singh Shekhawat),2002年8月當選;首相兼國務卿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2004年5月任職;執政黨印度國大黨主席為索尼婭·甘地。
司法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權力機關,有權解釋憲法、審理中央政府與各邦之間的爭議問題等。各邦設有高等法院,縣設有縣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委任。總檢察長由總統任命,其主要職責是就執法事項向政府提供咨詢和建議,完成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檢察權,對憲法和法律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等。
政黨
①印度國民大會黨(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簡稱國大黨(英)。國大黨(英)是印度最大的資產階級政黨。據稱有初級黨員3000萬,積極黨員150萬。1885年12月成立,領導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印度獨立的斗爭。印獨立後長期執政,1969年和1978年兩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組建新黨,改用現名。該黨現為最大執政黨,現任主席索尼婭·甘地(Sonia Gandhi)。
②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自稱有350萬黨員。印度人民黨是印度第二大資產階級政黨。代表北部印度教教徒勢力和城鎮中小資產階級利益,具有極端民族主義和極端教派主義色彩。現任黨主席為奈杜(Nai)。
③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簡稱印共(馬)。1964年以孫達拉雅和南布迪里巴德為代表的一派從印度共產黨分出後組成。近年來發展較快,黨員增至70萬,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黨。在西孟加拉邦長期執政。現任總書記哈·辛·蘇吉特(H.S.Surjeet)。
④印度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India):成立於1920年。有黨員54萬。1964年分裂,以黨主席什·阿·丹吉為首的一派仍沿用印共名稱。1981年4月,丹吉因支持英·甘地與黨內發生分歧而被開除出黨,該黨再次分裂。現任總書記A·B·巴爾丹(A·B·Bardan)。
⑤泰盧固之鄉黨(Telugu Desam Party):安得拉邦地方政黨。近年來是印度政壇的一支重要力量,1999年大選成為全國最大的地方政黨。在安得拉邦執政,黨主席、邦首席部長錢·奈杜(Narra Chandrababu Nai)以重視信息技術著稱。
書:1, 《窺視印度》 妹尾河童(日) 著
2, 《幽暗的國度》 奈保爾 著
⑧ 印度有黨派之爭嗎,中國可以從中得到什麼
印度確實有黨派之爭,但是印度是民主社會,如果哪個黨出賣國家利益,肯定會失去政權,所以你可以看到無論印度是哪個黨統治,他們對外是一致的,保衛自己國家領土和國家利益(當然難免私人利益,但印度官員與中國不同,他們的高官是不敢隨便貪污受賄,越是高層越清廉,因為有很多雙眼睛盯著你,印度媒體是獨立機構,不受政府和黨派的約束,什麼話都敢說,什麼料都敢報,針針見血。中國呢,大家都明白,官越大,房子越大,錢卻多,子女移民的越多)。
中國對爭議領土的態度一般是口頭抗議,什麼「自古以來,某地方是中國的」,而印度、英國、日本等國家都在乎誰占就是誰的地方,原來中國一直聲明錫金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但印度實際佔領,並移民。中國於2005承認「錫金是印度不可分割的邦」。俄羅斯占日本的島嶼,韓國占竹島/獨島,靠的不是軟綿綿的口頭抗議,而是實際行動,而中國政府呢,最後一般都把爭議領土送給對方,至少是默認,比如藏南地區(世界多數國家也承認是印度的邦,印度對其實際控制和管理,那裡的老百姓從來不知道中國對他們做了什麼事情)。
⑨ 印度第一大黨是哪個
人民黨--印度第一大黨
印度人民黨((BJP)是印度實力最雄厚的政黨,也是最有爭議性的一股 政治勢力。印度人民黨竭力鼓吹將印度建成一個政教合一的印度教國家,這一意 識形態明顯地違背了世俗的印度憲法。
在1996年的大選中,印度人民黨贏得了545個人民院(下院)議席中 的194席,崛起為印度議會第一大黨。印度人民黨領導人瓦傑帕伊企圖組閣, 但遭到其他政黨的一致抵制。瓦傑帕伊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組建起來的內閣最後只 存在了13天,成為印度有史以來最短命的一屆政府。
在1998年的大選中,印度人民黨牢牢守住了陣地,贏得了更多的議席, 但仍然未能獲得壓倒性多數。瓦傑帕伊在關鍵時刻與東、南部的地區性政黨結盟 ,終於圓了自己的總理夢。
印度人民黨通常被視為奉行民族主義路線的印度教政黨,其權力基礎是印度 北部、西部高等種姓的印度教徒。對於印度的1.2億穆斯林而言,印度人民黨 的崛起是一個不祥之兆。
1992年,印度教武裝分子在印度人民黨的教唆下在北方邦的阿尤迪亞破 壞了一座16世紀的清真寺。包括現任黨主席阿德瓦尼在內的一些印度人民黨高 層官員都曾親自參與了這一暴行。
阿尤迪亞事件人為地製造了一條裂痕,在印度全國引發了一場持續數周的大 規模宗教沖突。 在1998年的大選中,印度人民黨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叫囂用原子彈武 裝印度。瓦傑帕伊上台後果真履行了自己的諾言,悍然在1998年5月進行了 5次地下核試驗,正式為印度裝上了核牙。
⑩ 印度有哪些政黨
主要政黨有:
(1)印度國民大會黨(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簡稱國大黨(英),通常稱國大黨。據稱有初級黨員3000萬,積極黨員150萬。國大黨成立於1885年12月,領導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印度獨立的斗爭。印獨立後長期執政,1969年和1978年兩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組建新黨,改用現名。2004年和2009年人民院選舉中再次成為議會中第一大黨,現任主席索尼婭·甘地(Sonia Gandhi)。
(2)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自稱有350萬黨員。代表北部印度教教徒勢力和城鎮中小商人利益,具有強烈民族主義和教派主義色彩。1996年首次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並短暫執政。1998年至2004年兩度執政。現為最大在野黨。現任主席為尼汀·加德卡里(Nitin Gadkari)。
(3)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簡稱印共(馬)。1964年以孫達拉雅和南布迪里巴德為代表的一派從印度共產黨分出後成立。黨員81.4萬(2002年),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黨。在西孟加拉邦長期執政。現任總書記普拉卡什·卡拉特(Prakash Karat)。
(4)印度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India):於1920年成立。1964年分裂,以黨主席什·阿·丹吉為首的一派仍沿用印共名稱。1981年4月,丹吉因支持英·甘地與黨內發生分歧而被開除出黨,該黨再次分裂。現任總書記巴爾丹(A. B. Bardan)。
⑤泰盧固之鄉黨(Telugu Desam Party):安得拉邦地方政黨。近年來是印度政壇的一支重要力量,1999年大選成為全國最大的地方政黨。在安得拉邦執政,黨主席、邦首席部長錢·奈杜(Narra Chandrababu Nai)以重視信息技術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