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露天焚屍,視覺沖擊力強,為什麼火葬在印度大行其道
印度的火葬,起源於原始拜火教。拜火教認為萬物從火中生,最終歸於火中。火葬節約土地,骨灰也可做肥料,是一種經濟的葬法。
宗教原因,80%的印度人信奉印度教,而印度教把火葬視作是對死者生前罪孽的洗滌和凈化,沒經過火葬的人不能進入天堂。
印度教有「火焰崇拜」。
比如印度教在舉行婚禮過程中一定要新人完成見火神、祭火神、拜火神、向火神祈禱,並且圍繞火堆繞行七圈。
如果大家看過《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電影就能看到,在電影里假冒女主角的未婚夫的男三號告訴女主角,婚禮是神聖的,如果繞夠了七圈,他們就成了法定的夫妻了,而男三號早已經結過婚了。
結果就是男二號在千鈞一發之際趕到,三人一塊逃跑。
雖然是電影,但是這也在一個側面證明了印度教的「火焰崇拜」傳統。
同樣,印度教在葬禮儀式上同樣有「火焰崇拜」傳統。
印度教相信人人生來有罪,所以死後必須讓死者的屍體共同火焰「凈化」生前的罪孽以及痛苦,然後再把骨灰撒到恆河裡,完成靈魂的洗滌和升華,最終順利的進入天堂。
所以,對於印度人來說,死後被火葬,骨灰被撒入恆河才代表死亡儀式真正完成。換言之,如果不進行火葬和骨灰拋灑儀式,就會被認為是這個人生前罪孽還沒有被清洗,這個死者沒有資格在死後進入積了的世界。
所以,凡是印度教徒,火葬是他們死亡儀式的一部分;而印度教徒在印度佔了80%,這就是火葬在印度大行其道的原因。
印度的火葬其實與其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是分不開的:
印度教一般實行火葬,這與我們中國一樣,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史書記載,我們的火葬是從印度傳過來的。我們是死者被拖入火葬場,整容化妝後,搞一個簡單的悼念儀式就被送入專門的焚燒屍體的火爐中焚燒。
而在印度是有一個專門的露天焚燒實體的場所。有的地方只有一個供焚燒的火化台,有的地方有十幾個火化台,屍體多了就排隊,一個一個地輪流進行。
火葬時,人們要把屍體抬到焚屍場或運到河邊,用木材或牛糞焚燒,在抬死者到焚屍場或運到河邊的路上,人們嘴裡不停地喊著:「拉姆,拉姆,瑟迭咳!(意思是「羅摩的名字是真理)」,即羅摩在召喚,死者要回到羅摩那裡去了,也就是說,死者要升天了。一般的家庭用普通的木柴加上汽油、煤油或植物油等焚燒,而一些富有之家則用帶香味的木材或在上面澆上煤油或酥油焚燒。點火之前家屬要圍繞屍體連饒四圈,從右往左,死者的頭部朝西面,長子才能舉火點柴,從頭部開始燒起,焚屍時,除死者的妻子以外其他女性都不得在場。因為她們屬於不祥之物,有的地區是禁止所有女性不得在場。死者的頭顱不易燒透,由長子敲碎表示死者的靈魂已經升天。
(不配圖了,怕嚇著你)
焚屍場的場面,一字排開的火化台上燃燒著熊熊烈火,人們不斷地加油,屍體在木柴與油料的作用下越燒越旺,濃重的黑煙和焦糊味撲面而來,周圍全是或站或坐死者的家屬。
死者的骨灰最後被撒入神聖的恆河讓河水沖走,隨水流去,印度教徒們認為,這樣做可以洗掉死者生前的罪過,變得聖潔,可以升天。
這是民族的風俗印度教徒們一生有三大夙願:到聖城朝拜濕婆神、到恆河洗聖浴、飲聖水、死後葬於恆河。
恆河在信徒心目中是一條清凈的聖河,承載著印度人們的前生、今生以及來生。雖然事實上河水相當混濁,但信徒們依然相信在恆河中沐浴凈身,可以洗去自己身上的污濁和罪孽;死後葬於恆河,就會變得聖潔。
也許河水再臟,也不及人世混濁吧。
美國、印度、尼泊爾等,火葬排隊、柴草不夠
建議用手工雙面平面鏡(簡易信號鏡)光葬
節省土地[贊][贊]
㈡ 印度一婚禮停電,姐妹嫁錯郎,最終的結果如何
中央邦阿斯拉納村兩個姐妹先後舉辦婚禮,兩位新郎都是當華達村民,他們的結婚隊伍一起抵達新娘家。當時,全村因停電一片漆黑,而2位新娘都穿著相同禮服,還披著婚紗。新郎家人黑暗中帶錯誤的新娘到新郎家。婚禮最後環節,圍繞聖火七次環游祈福時,新娘家人發現搞錯了人。雙方頓時吵起來,互相指責對方,沒看清人就把人帶過來。最後不得不在第二天重新舉行婚禮。
㈢ 我想了解印度這個國家的名族風俗(習俗)!跪求 有心人 提供詳細答案啊!!!高分求答案!
印度殯葬火葬:通常選擇聖河河畔舉行;水葬,把屍體推入水中,任其隨波逐流漂走;天葬或野葬,把屍體丟在野外或林中,讓禿鷹啄食或野獸飽餐,穆斯林則實行土葬。 而且印度人認為不流動的水是死水,孩子沐浴後會遭災,夭折的。
㈣ 印度這個國家很奇怪,那麼印度有哪些奇怪的結婚風俗呢
說到印度就不得不是這個地方有多奇葩,當然了我並沒有資格去評判一個國家怎麼樣怎麼樣,但是我們可以研究看看他們的一些習俗和風俗,這也是他們文化的一部分,多學習多研究也沒大的毛病,所以下面給大家帶來的是這個印度最惡心的結婚風俗,大家如果對印度的風俗習俗感興趣的話,繼續往下看看吧。
再次,就是結婚的費用女方出。還有那就是結婚當天的費用依舊是女方出,男方不用出的,而且印度人結婚喜歡搞大場面,搞豪華場面,印度女兒的家人留下了痛苦的眼淚。
最後,就是陪嫁少婚後被虐待。假如你的陪嫁在當時很少很少了,就算和男方結婚了,那麼你以後的路就非常難走了,經常性的遭受毒打,而且還有生命危險,大家如果感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了解印度的廚房事件,死了多少印度女性哦。
㈤ 國外結婚的「奇葩習俗」,印度的婚禮有哪些奇葩的結婚習俗
你參加過印度的婚禮嗎?印度的婚禮可能是世界上最有趣、最盛大,當然也可能是最奇葩的現場表演了。它有讓人眼花繚亂的結婚現場、優美的歌曲、華麗的晚禮服,還有繁華的氛圍。但是,讓我最感興趣的,還是他們一些奇葩的婚嫁習俗,有許多甚至讓人不可理解。下邊大家就來一起看看吧。
Kanyadaan名字的含義由兩個詞構成:Kanya和Daan。如果從字面了解,這代表著將閨女送出,依據歷史悠久的印度教傳統式,它的意思是「童貞的禮品」或「贈送美少女」。其產生的原因有各種版本號,最多的是一種解釋是印度教經文里的要求。
經文中規定了僅有家中里的大兒子或孩子,才有資質引燃為家長開展火化時的柴禾,以饒恕他的罪惡,並讓她們能夠快樂地進到來世。因而,在父系社會的印度教社會發展崇敬男士,抵觸女士。
之後為了能更改這類情況,印度教的法師創造了坎亞丹的定義。意思就是在嫁女的情況下迎親,是作為父親的獎項之一,它能夠免去爸爸媽媽的罪惡,可是這類閨女務必是處女,其實就是坎亞。
女兒結婚以後,父親對女兒的職權和責任也隨著轉嫁到了新郎官的身上。因而,這類相近在我國的迎親的風俗習慣,在印度也叫父親對女兒的「出售」,父死子繼。
你可能很好奇,我裡面講的全是新郎官新娘如何,爸爸如何,也許你禁不住要問那新娘的母親會做什麼呢?實際上在許多區域,新娘的母親是不可以參與閨女的婚禮的,她們堅信親眼看到婚禮的母親會給孩子產生損害,或是媽媽有著調皮的眼睛會毀壞閨女的婚姻生活。
這便是我所知道的一些印度的看似奇葩的婚俗,從當中大家可以看出,「奇葩」的背後表露出的是印度社會發展對女士的差別化看待。大家還有知道哪些印度的婚俗嗎?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㈥ 印度人的婚禮有什麼講究
婚禮 印度人的婚禮是社會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重大的儀式。印度青年到了適婚年齡,都會由父母代替為尋找社會階級、語言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對象。 印度婚禮儀式相當繁瑣,結婚之前,雙方家長會透過充當媒人的祭司討論嫁妝事宜,女方必須答應男方提出的嫁妝數量後,雙方才選定黃道吉日、開始籌備婚禮。婚禮前一天,新娘必須根據傳統化妝方式,開始抹油、沐浴、更衣、梳頭、畫眼線、抹唇砂、並且在腳上塗以紅色、在額頭點紅色蒂卡、在下巴點黑痣,接著還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腳上繪飾漢那圖案,然後灑香水、配戴首飾和發飾,最後是把牙齒染黑、嚼檳榔、擦口紅,才算大功告成。 婚禮當天,新郎官騎著一匹白馬浩浩盪盪地來到新娘家。這時女方家裡已經架起火壇,雙方親友在祭司念誦的吉祥真言中,繞行火壇祝禱。之後,新娘在女伴的簇擁下走到火壇前面,由祭司將新娘的紗麗和新郎的圍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長長久久。 印度婚禮的晚宴是在新娘家裡進行,一對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親友的祝福。婚禮當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過夜,翌日才將新娘迎娶回家。CSST中國留學生境外服務團隊 本次回答人:Zacyi中國留學生網(印度) www.indiastudy.net
㈦ 印尼婚禮有哪些傳統習俗
印度尼西亞婚禮習俗:
印度尼西亞人的婚禮佳期多選擇在莊稼收割完畢後舉行。舉行婚禮之前,新郎新娘先到附近的清真寺里做禮拜,並當場交換訂金禮(現金)。舉行婚禮的那一天,新娘身穿著名叫"卡巴雅"的禮服,新郎在腰間佩戴小刀。婚禮儀式在女方家舉行。新郎在眾親友陪同下來到女方家時,女方家門前剛剛潑灑過清水,而且在濕淋淋的地上擺有許多生雞蛋,新郎一步一滑地從濕地上走過,將一個個生雞蛋踩得粉碎。當新郎走過濕地,進人家門之前,新娘迎上前來,用一塊嶄新的布將新郎一雙濕透的鞋擦得乾乾凈凈,以表示願結為終身伴侶,同甘共苦。最後,新郎新娘雙雙進入屋內,同坐在室內一張新席上,共食一份飯菜。這時,滿室賓客致辭祝賀,屋外鼓樂齊鳴,婚禮儀式達到高潮。
當天晚上,女方家要設喜宴招待賓客。賓客每人一份飯菜,吃完後主人會及時送上來,直到吃飽喝足為止。
居住在加里曼丹島上的達雅克族青年男女結婚,要按照宗教信仰和傳統習俗舉行兩次婚禮。根據當地習俗,女青年至少年滿16歲,男青年年滿20歲才可以結婚。
成年男子可以自由戀愛,選擇對象。男青年如果愛上某位女青年,可以自己到女方家去求婚,也可以告訴自己的父母,由父母出面到"親家"家裡去拜訪。一俟雙方家長表示同意,男方父母便委託家族中最年長的人去女方家裡定親,長者帶著銅鑼、劍、毯子、項鏈等物各兩份送給女方家,並商定舉行婚禮的日期。隨後為舉行婚禮進行准備工作,主要是舂碎糯米,並用豬油炒熟,以便在婚禮上招待客人用。春碎和炒糯米,由即將成為夫妻的男女青年在晚間進行。
舉行婚禮的那一天,新郎新娘穿著民族盛裝坐在銅鑼上,八個屠夫殺死一口肥豬,將豬血灑在木屑上,並在上面放一把劍。村中長老握住新郎、新娘的右手和沾有豬血的木屑,為他們的婚事祈禱祝福,嘴裡念念有詞道:"仁慈的真主,請賜予這一對新人幸福,讓他們年年收成好,糧滿屯。滿足他們在生活道路上提出的一切請求吧!"宗教儀式結束,接著舉行傳統習俗的婚禮。
宗教儀式結束,接著舉行傳統習俗的婚禮。傳統習俗的婚禮隆重而熱烈。達雅克族少女身穿飾有珠寶、背部開口的民族長袍,戴著用藤條編織的便帽,男子身上插著稀有鳥類的羽毛,跳著輕快的舞蹈。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重,主人還邀請來賓跳集體舞。主人還准備了豐盛的喜宴招待參加婚札的人。當客人乘船離開時,主人要在熱鬧的氣氛中向客人身上潑水,讓客人變成「落湯雞」,以表示吉祥的祝福。
蘇門答臘島上不少居民選擇午夜時分舉行婚禮。新郎新娘的父母和親友用一種從植物中榨取的紅色液汁將他們的雙手和雙腳染色,並為他們穿上婚札盛裝,然後護送新郎來到新娘家,並為新娘家送去豐厚的禮物。新娘家族中的長者不斷向人群中拋撒紅米、花瓣和錢幣,以表示對新郎的歡迎。新郎在向岳父母施過禮後,由女儐相帶領來到新房前。新房的門緊閉著,新郎親切地呼喚著新娘的名字,並說給她帶來喜愛的禮物,反復保證婚後體貼她、愛護她、忠實於她,經過一番苦苦哀求,新娘才打開門。過時,新娘的母親為她揭去頭上面紗,並將面紗交給新郎的母親,表示這樁婚事牢固地確定下來。這時,新郎興高采烈地望著新娘,並輕輕地踩一下新娘的右腳尖,新娘馬上彎腰施禮,新郎同時回禮。新郎新娘面對面施過禮後,轉過身去,背對背,一會兒功夫再轉過身來,重新面對面。來回反復三次,表示這一對新人婚後會事事如願以償。
隨後,在雙方父母注視下,新郎新娘相互交換結婚戒指,並雙雙走出洞房,接受眾人的祝福。雙方家族中的老人向新婚夫婦頭上身上灑香水,一些圍觀的青年男女也相互噴灑戲鬧。在悅耳的樂曲聲中,參加婚禮的人跳起優美的民族舞蹈,使整個婚禮氣氛歡快,場面熱鬧。
在爪哇島上的婚禮儀式中,自古以來就盛行一項「治」新郎的內容。婚禮在女方家舉行,持續七天時間,在這喜慶的日子裡,所謂「治」新郎,並不是讓新郎吃什麼苦頭或者給新郎出什麼難題,而是表演一種「治」新郎的舞蹈,而舞蹈中加入了當地民間流行的一種名叫「賓恰克」拳術的某些動作。
新郎在親朋好友和鄰居陪同下前往女方家參加婚禮,其中幾位身強力壯、動作靈活、拳術高明的年青人帶著一隻公雞,作為新郎的象徵。這一行人來到女方家附近時,女方家從親戚和鄰里中推選出的幾位手腳麻利、動作靈活的小夥子擋住他們的去路,雙方人員擺開陣勢,相互對峙。新娘方面的代表一邊跳舞,一邊將大米和玉米粒撤在地上,以顯示新娘家的富有。在對方疏忽大意時,一個小夥子沖上前去,用手去摸公雞的頭。捧著公雞的「新郎代表」竭力護衛,用空著的那隻手阻擋對方的進攻。如果雙方相持時間太長,進攻者屢屢不能取勝,捧著公雞的人有意露出破綻,讓對方有機會碰到公雞的頭,意味著撫摸了新郎的頭。這時,雙方結束對峙,握手言歡,高高興興地參加新娘家擺設的盛大的結婚喜宴。
巴厘島上大部分居民信奉印度教,該島居民的婚禮保留著印度教的禮儀。巴厘島上主要盛行兩種婚禮習俗:先求婚後舉行婚禮和先私奔後舉行婚禮。如果一位青年想要某位女子為妻,這位青年的父親便攜帶一簍檳榔到女方家提親,女方父親出面接待,當明白對方來意後,則向客人表示可以考慮對方的請求。過幾天,男方父親再帶著檳榔和椰子酒到女方家,目的是探聽對方的態度。如果對方同意,雙方便商定舉行婚禮的日期。
一對青年男女相愛,受到女方家長反對,小夥子便約姑娘離家出走,「私奔」到另外一個地區,藏匿在男方某位親戚家裡。女方父親發現女兒走失,便敲起銅鑼,前村後村地尋找。時隔數天,這位青年寫信給女方的父母和兄弟,說明他們相愛的情況,請求對方答應他們的婚事。男方父母也委託人帶著禮物到女方家請罪道歉。女方家長通常是無可奈何地表示同意,因為是女兒自己所鍾愛的人。女方家開始籌辦婚禮,一對戀人返回家裡後便按照傳統習俗舉行婚禮。
婚禮那天,新郎在親友們簇擁下來到新娘家,一對新人在雙方親友陪同下來到村中寺廟里舉行婚禮。新郎新娘盤腿坐在一位主持婚禮的僧侶面前。僧侶手搖銅鈴,口裡念著佛經,隨後交給新郎新娘一個椰子和雞蛋,新郎新娘接過後摔得粉碎,並將碎片拾起扔到寺廟外面。接著新郎新娘步出廟門,繞著廟外廣場上的一堆火走一圈後重新回到廟里,跪在僧侶面前。僧侶往他們身上灑聖水,並祝願他們婚後幸福。僧侶灑完聖水,拿出一盒飯,讓新郎新娘當眾餵食,這叫合婚飯。吃完合婚飯,新郎新娘從僧侶手中接過兩棵椰樹苗,在雙方父母陪同下,栽種在廟外指定的地方。至此,婚禮儀式結束。這種儀式通常要十多個小時,被稱為「馬拉松」婚禮。寺廟里的婚禮儀式結束後,雙方親朋好友來到男方家參加喜宴。
在邦加島上,每年鄉民們結束農事後,便紛紛舉辦婚嫁喜事,而且是鄰近幾個村落聯合舉辦,時間大約是每年8月底或9月初的一個周末晚上,其地點則是每年輪換,久而久之,集體舉辦婚禮的做法便在這個島上形成了習俗。隨著社會的進步,邦加島上的集體婚禮越辦越熱鬧,其內容越來越豐富多彩。
舉行婚禮的那一天,鄉民們從城裡請來樂隊,演奏動人的音樂,眾人載歌載舞,氣氛歡快活潑。當地的州長、縣長、區長等行政1聞訊後都趕來祝賀,祝福一對對新人互敬互愛、白頭偕老。國家電視台的記者也前往采訪,將婚禮的場面拍成電視新聞,在全國播放,為新人留下終身難忘的美好記憶。
㈧ 印度婚禮要嚴格遵守傳統和儀式,印度的婚禮有哪些傳統
印度婚禮不僅僅是慶祝活動,而且還嚴格遵守傳統和儀式。比如,婚禮的日期是通過新郎新娘的生肖決定的,而非他的愛好。也是有一些標准規定了新娘在這一天應當如何打扮,例如穿紅色裙子而非白色長裙,在額頭上塗上紅色粉末,在腳和手上塗上繁雜的指甲花圖案設計。
在古吉拉特語的婚禮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統:新娘的媽媽以友善和活潑可愛的方法拉著新郎的鼻子。根據這樣做,丈母娘提示新的家庭組員,他在要求閨女的作用時需要維持謙遜。此外,新郎務必逃離牽扯。
在婚禮結束時,新娘應該做最後一個儀式,Vidaai,向她的父母說「再會」。在Vidaai期內,新娘務必將一束米飯丟到頭上,而立在後邊的媽媽務必抓住它。這也是一種象徵性的方法來感恩父母為閨女所做的一切。那麼您怎樣看待印度的婚禮傳統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