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曾承諾在美建廠,如今出爾反爾,郭台銘為何後悔了
現往常電子產品飛速開展,手機更是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產品,手機往常分為兩個陣營,一個就是谷歌系列的安卓陣營,另一個就是蘋果公司的iPhone陣營,而其中喜歡蘋果的人不在少數,他們被網友稱為「果粉」,而果粉們的每一台蘋果手機其實都不是蘋果公司消費的,蘋果公司提供的只要中心技術,消費簡直都是由國外的代工廠來做,其中最著名的蘋果手機代工廠就是富士康。
郭台銘是個商人而商人的實質就是逐利的,坑了美國也是道理之中的事情,但商人做生意也要考究准繩,就拿郭台銘與華為的事情來說,華為在郭台銘有難時伸出援手,反之在華為身陷窘境的時分他不應該對華為乘人之危,做人要知恩圖報生意才會越做越大,假如口碑被本人搞砸了,那麼富士康的路也就將走到止境了。
Ⅱ 當年葯神事件始末你真的了解嗎為什麼會被無罪釋放
最新大火的電影《求生欲》,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沒看過的也應該提上日程。這部一天沖擊3億票房的電影,讓人哭笑不得。
電影中,白血病患者盧惠寧因為在國內買不起4萬元一瓶的正品葯,找到賣印度神油的老闆(Xu zhēng),想讓他從印度帶回同樣療效的印度葯,只要2000元一瓶。永成發現了其中的高利潤,所以他開始帶葯回來。慢粒患者稱他為「葯神」。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但實際上永成也是慢粒患者。真正的電影和電影有什麼區別?下面是陸勇事件始末的秘密,以及陸勇為什麼被判無罪。
陸勇為什麼被判無罪?
我們法院認為
本院認為,陸某購買、幫助他人購買未經批准進口的抗癌葯品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的有關規定,但陸某的行為不屬於銷售行為,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的規定,不構成銷售假葯罪。陸某某通過淘寶網向郭某某購買了3張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的借記卡,並使用了名為夏某某的借記卡,違反了財務管理規定。但陸某某的用途和用途是白血病患者自付抗癌葯物,只用了一張卡。情節明顯輕微,危害不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3條,這不被視為犯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第一款、第一百七十三條第一款之規定,決定對陸不起訴。
Ⅲ 深度 | 台灣首富,自此落幕
一、
1993年,就在鄧公發表南巡講話的第二年,43歲的郭台銘在深圳有關部門陪同下來到龍華鎮為企業選取新的生產基地。
5年之前,郭台銘在深圳創辦了深圳海洋精密電腦接插件廠(富士康前身),成為首批入駐大陸的台資企業之一。
站在龍華鎮一處山頭,陪同官員隨口詢問郭台銘打算要多少畝土地做廠房?他指著面前一片荒蕪的土地,豪氣地說:「看得見的地,我全要了!」
此時的富士康還不像今天這么有名,在許多人眼裡只是個做電腦配件的普通台資企業。
陪同的官員嚇了一跳,覺得這位台商口氣有點狂,可郭台銘笑著說:就怕這些地還不夠富士康發展用的。
狂歸狂,可人家畢竟是台商,政治效應遠大於經濟效益。隨行人員不敢怠慢,趕忙將情況匯報到了上面,順利獲批。
三年後,佔地1000多畝的龍華工業區正式成立,也就是今天擁有30多萬員工的富士康工業園區。從工廠南門騎車到北門,需要耗時30分鍾,可見面積之大。
這是郭台銘在大陸最早興建的廠區,也是他創業後傾注心血最多的地方。
此後數年,郭台銘以深圳為中心,將企業從珠三角輻射到長三角,從沿海轉入內陸甚至海外,靠著給大牌企業做代工,逐漸建立起擁有一百多萬員工,產值數千億的「代工帝國」富士康。
今天,富士康每條生產線平均每小時能生產近600台智能手機,世界上每七部iPhone,就有一部來自於富士康的生產。
創業47年,從貌不驚人的「塑料加工小哥」搖身成為身價百億美元的台灣首富,郭台銘近半個世紀的打拚史相當精彩。
有人說他是冷酷專制的「霸道總裁」,也有人說他是有眼光、有膽識的管理大師,還有人說他是言不由衷的「花花公子」。
郭台銘說話也時常矛盾,常自詡是山西人,動不動就捧著「忠孝禮義」給自己貼金,可也會說出「商人無祖國,哪有市場哪就是祖國」,還有「大陸需要我,我不需要大陸」之類的話。
如今,71歲的郭台銘已經走下高壇。
二、
1950年10月8日,新北市板橋路上,一座名為「慈惠宮」的媽祖廟內忽然傳出響亮的嬰兒啼哭聲,蝸居在此的小警察郭齡瑞一家降生了名男嬰。
面對窘迫的生活,郭警官給兒子起名「郭台銘」,表示不忘這段刻骨銘心的 歷史 。
郭齡瑞是山西省晉城縣人,當過兵,後畢業於中央警官學校,1948年隨國民黨敗軍撤到台灣,無權無勢的他既買不起房,也沒分到宿舍,和妻子只能棲身在警局附近的媽祖廟內。
童年時 ,郭台銘和弟弟妹妹因是外鄉人,常被同齡人欺負,可無論對方有多少人,被打得多慘,他都會紅著眼睛,抄起拖鞋和對方死磕到底。
在家裡,軍人出身的郭齡瑞採取准軍事化管理,孩子們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睡覺,都有嚴格的作息制度,這讓郭台銘身上除了股狠勁,還有凡事必須遵循制度的意識。
1966年,16歲的郭台銘因家境貧寒,靠半工半讀在「海事專科學校」讀完書,轉身又服了兵役,之後到復興航運公司當業務員。
21歲時,郭台銘進入台北一家葯廠做業務員,因做事勤快,很快博得同在葯廠實習的一位名叫林淑茹的姑娘芳心。
年輕時的郭台銘高大帥氣,嘴巴又甜,林淑茹貌美如花,又溫柔似水,倆人很快墜入情網。
接觸不久後,郭台銘嚇一跳,才曉得人家不僅是台北醫葯院的高材生,還是香港巨富林百欣的掌上明珠。
如此懸殊的家世背景,自然讓林家極為反對,想盡一切辦法阻撓兩位年輕人在一起,連郭台銘的父母都站出來表示不敢高攀這門親事。
可林淑茹認定郭台銘是自己的「真命天子」,不論家裡怎麼苦勸,絲毫不讓步,郭台銘更覺得找到林淑茹是老天對自己的眷顧,也毫不妥協。
1975年,25歲的林淑如不顧家人反對,和郭台銘最終「奉子成婚」,結束了5年的戀愛長跑,步入到婚姻的殿堂。
等外孫郭守正和外孫女郭曉玲先後出生後,林百欣果真沒去看過一眼,對女兒的那份怨恨可想而知。
要愛情不要麵包的林淑茹很硬氣,不來往就不來往吧,一門心思想做好郭台銘的賢內助,相夫教子。
事後證明,她還是草率了。
林淑茹的態度越堅決,郭台銘的壓力越大,人家好歹是百億富豪的女兒,就這么不明不白下嫁給自己這個「窮小子」,怎麼說也得混出點名堂給老丈人看看吧。
此時正是塑料製品興起的時代,全球的塑料加工產業相繼轉移到了港台地區。郭台銘知道打工沒啥前途,就在婚前一年依靠母親資助的20萬和朋友共同創立了「鴻海塑料」。
「鴻海」是郭台銘想的名字,鴻為天,海為地,意思是自己做的是天地之間的大生意,寓意不錯,可惜現實結結實實給了他一頓爆錘。
三、
雖說郭台銘創業時也很勤奮,沒日沒夜苦幹。可賺錢這回事,並不只靠勤奮,還有經驗、技術以及人脈,甚至還需要點運氣。
遺憾的是,年輕時的郭台銘這些都不具備,加上遭遇了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機,原料價格大幅上揚,塑料產業一片蕭條。
忙活了兩年,錢沒賺到不說,合作夥伴還接連撤股跑路,幾十萬的資本賠光還倒欠了一屁股債。老郭家窮得連奶粉錢都沒了,剛出生的兒子只能喝著米湯,餓得哇哇大哭。
看見老公整天唉聲嘆氣,家裡又窮成這副模樣,倔強的林淑茹只好拉下臉從娘家借了70萬支援郭台銘。
1976年,26歲的郭台銘揣著溫熱的「老婆本」接了一筆黑白電視機旋鈕的大訂單。
可等他接下訂單才發現自己沒有生產旋鈕模具的技術,只能到處求人,請外面的模具師傅幫忙才完成了生產任務。
就在整個訂單生產的過程中,郭台銘敏銳意識到塑料加工屬於產業鏈的底層,模具加工才是整個製造業的核心,他的心思有些活絡起來。
1977年,鴻海賬面已經有了數百萬的資產,在許多朋友的建議下,郭台銘眼前有兩個看似不錯的「賺錢機會」。
一方面是台灣經濟騰飛,乘房地產火熱,去炒地皮;另一方面製造業興起,帶動了各種原材料漲價,還可以靠囤積原料賺錢。
沒想到,郭台銘選擇把所有錢統統購買最先進的日本模具機器,聘請專業的技術人員。
他覺得炒地皮和囤積原料都是投機行為,只有搞實業,掌握核心技術才能穩賺不賠。
話雖這么說,可這段時間的郭台銘倍受煎熬,一邊要不斷花錢培訓技師,加班加點維護新機器,一邊眼瞅著原本唾手可得的土地和原材料翻了一倍又一倍的價格,擱誰都覺得郁悶。
不僅如此,郭台銘還把公司搬到偏遠的台北土城,這里是台灣專門關押經濟犯的監獄。
他擔心萬一自己犯了啥經濟問題,員工起碼還能就近匯報情況,保持公司運營。
除了經營上提心吊膽,郭台銘也是真窮。
有一年過年,郭台銘發完公司員工的年終獎後,口袋只剩下2000塊,只好留下1000塊給家裡買年夜飯,剩下1000塊等太太回娘家象徵性包了幾個紅包,好充個門面。
幸好,太太林淑茹不斷給他鼓勵,畢竟是讀過大學的高材生,她堅信丈夫的決定沒有錯,讓他放手去干。
不得不說,任何時候得到家人的支持,才是邁向成功最關鍵的一步。
熬了近四年,抵擋住誘惑的郭台銘苦盡甘來,憑借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不斷接到來自歐美等國的電子零件訂單,業務節節攀升,周圍賺快錢的朋友們事業卻戛然而止。
四、
1980年,鴻海生意真正紅紅火火起來,可30歲的郭台銘心裡卻有些不痛快。
因為買設備的原因,郭台銘經常在日本考察,他發現日方是「母雞養小雞」模式,大廠扶持小廠成為自己的「衛星工廠」,彼此合夥掙錢。
回看台灣,大廠欺負小廠,小廠又彼此打價格戰,爭斗不休,坊間因還不上貸款,工廠倒閉,法人被關的新聞屢見不鮮。
郭台銘因此作出一個決定:不再和台灣本地工廠玩,去找美國人做生意。也正是這個看似「崇洋媚外」的決定催生了後來大名鼎鼎的富士康。
1985年,郭台銘接到了為電腦企業生產連接器的訂單,算是正式鏈接上了「電腦產業」。
因為要進軍國際,品牌得起個外文名,郭台銘就起了個「FOXCONN(富士康)」的名字。
FOX意思是狐狸,寓意企業要像狐狸一般靈活機敏,CONN是連接器的英文Connector的縮寫,企業性質一目瞭然。
這名字可謂實至名歸,在開發連接器生產設備時,不少工藝都不懂的郭台銘宣稱 :「成功就四個途徑:抄、研究、創造、發明」 。
正是這種靈活且帶有幾分狡黠的企業文化,讓富士康迅速成長起來,從模具加工切入到更為復雜的「個人電腦」生產環節。
為了開拓海外市場,郭台銘獨自跑到美國尋找客戶。幾周時間,靠著每天吃漢堡,住12美元的 汽車 旅館,美國51個州,他跑遍32個。
隨著全球信息產業的爆發性增長,郭台銘的運氣也來了,富士康的專業設備和技術得到海外商家認可,拿到了不少代工訂單。
靠著早期投入的研發實力,別家需要花費數月時間才能完成設計到量產的過程,富士康只需要數周甚至更短的時間,價格居然還比同行要低。
1988年,富士康已是擁有1000多人,營收超10億元的大型企業,成為寶島重要的 科技 型加工企業。
可就在這一年,38歲的郭台銘再次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將整個生產基地全部搬遷到大陸。
雖說此時大陸為推進改革,出台了不少支持台商在大陸設廠的政策,但是觀望者居多,真正肯付諸實施的企業少之又少。
五、
郭台銘敢突破兩岸政治風險去大陸辦廠,既有成本考慮,也是被逼的。
隨著八十年代的經濟騰飛,台灣的土地及用人成本暴增。同一工種,台灣的人工成本是內地的5倍,而且有錢還找不到人。
同時,相比大陸種種優惠政策,台灣對中小型企業可謂放任自流,處處刁難和歧視。
正因為此,郭台銘已經盤算好了「鴻海」邁向全球化產業的規劃。
此時的大陸不僅在土地政策上給予台商極大優惠,在稅收、招工等環節也給予了充分照顧和扶持。
因此,深圳富士康工業園成立後,郭台銘自信地說:「大陸,未來將是我們製造技術的實驗戰場,在那裡,我們要挑戰製造、銷售的最高境界。」
紮根深圳後,富士康正式邁入到發展的快車道,靠著超高性價比和高效率,從日韓等國精密製造企業搶走了不少訂單。
龍華的新廠房在建期間,富士康正好在臨時租借的黃田廠房趕一批康柏電腦的訂單,那是郭台銘從韓國LG嘴裡搶來的。
截止交貨前一天,還有一萬多台的電腦外殼沒能完成,眼看就要規約,郭台銘親自帶領所有員工分A、B組兩撥人輪流上流水線,24小時內停人不停設備。
凌晨5點57分,全部貨物生產打包完畢,比預計時間還早了3分鍾。
高效、守時,價格比同行低,同時為了打消合作商的顧慮,富士康拍著胸脯保證,自己只做代工,絕不會去做相關品牌商品。
這樣的企業實在打著燈籠也難找,苦練簽名多年的郭台銘終於有機會在和IBM、英特爾、DELL、索尼等產業巨頭的合作協議上瀟灑簽上自己大名,錢也如流水般湧入。
做代工是為了賺錢,可也要看什麼時候做最劃算,精明的郭台銘腦子里一直算著賬。
雖然手機代工是郭台銘最賺錢的項目,可包括後來的TFT-LCD領域,富士康都不是這些市場最早的進入者。
1999年之前,國內代工廠一窩蜂搶手機代工業務時,郭台銘覺得手機製造成本過高,不管廠家怎麼邀請,他都按兵不動繼續做個人電腦代工生意。
直到2000年,郭台銘覺得手機已經是大眾不可或缺的通訊工具,這才不慌不忙出手。
憑著過硬的品質和技術,富士康相繼從眾多國際手機品牌拿下海量訂單,很快壟斷了全球手機代工行業。
蘋果的喬布斯因為欣賞富士康幫摩托羅拉代工的手機品質,秘密會見郭台銘,將iPhone生產任務交給了富士康。
2001年,鴻海以1442億元台幣營收,成為台灣民營企業中的龍頭企業。富士康位居「中國出口200強」第二,佔到此時深圳出口總值的6.2%。
僅僅一年後,這個數字變為3450億元,業績增長達七成。52歲的郭台銘在這年全球福布斯富豪榜以23億美元身家排名198位,連續四年蟬聯「台灣 科技 首富」。
自郭台銘移師大陸創辦富士康以來,年平均增長超過60%,全球市場佔有率與營收狂飆猛進,在全球EMS(專業製造服務商)中幾乎是霸主一般的存在。
富士康的成功自然離不開郭台銘孜孜以求的精細化管理,可其中也似乎少了那麼些人情味,大麻煩隨即而來。
六、
2010年剛開年,深圳富士康出現了第一宗工人跳樓事件。
郭台銘起初並不在意,數百萬的員工出現那麼一兩起想不開的自殺事件,實屬正常。
萬萬沒想到,隨後短短九個月,接連發生了14起富士康工人跳樓事件。
輿論嘩然,股價下跌,官方質疑,郭台銘也被整懵了。
郭台銘也不是沒想辦法,第五起自殺事件發生後,他就主動宣布全員漲薪,接著邀請媒體實地探訪,還請來幾位如花似玉的「小姐姐」在廠區四處轉悠,充當心理輔導員。
這還不算,郭台銘還動用私人飛機從老家山西五台山請來三十位高僧給死者做法事,自己還虔誠跪在一旁默默禱告。
可沒卵用,沒幾天,又一位富士康員工跳樓了。
郭台銘長嘆口氣,只好採取了極其簡單粗暴的辦法,將工人宿舍大樓外統統裝上鐵絲網。
效果倒是立竿見影,跳樓的員工沒有了,可深圳這年的鐵絲也全漲價了。
撇開風水不談,員工連續跳樓與富士康嚴酷的管理制度分不開。
據說,在深圳龍華,你只要看見哪個工人眼神迷離,一副沒睡醒的模樣,那準是富士康的員工。
從小接受軍事化教育,又當過兵的郭台銘對富士康採取了一整套軍事化管理,簡單說就是從生活到工作全部流程化運行,把工人當「人形機器人」使用。
富士康的員工入職前都要軍訓,園區內的工作和生活必須按照富士康《員工手冊》嚴格執行。
按照《手冊》規定,工作時,無論坐著、站著,所有人都必須聽著哨聲統一行動,即使只是站著,也必須像軍人一樣站軍姿。
流水線上的工人哪怕是簡單的焊接工作,也有整套掃視、拿貨、焊接及完結等程序要求,頭部只需跟著作業左右晃動,絕不能四處亂看。
整套動作一天下來重復數千次,人不傻才怪。
廠區聊天會被警告、超過三次直接開除;上廁所不能超過10分鍾……這樣的規定在員工入職時就被嚴格灌輸。
廠區內實行嚴格的上下級管理,通過不同服飾顏色,就能很明顯看出他屬於什麼階層,食宿到行走路線完全不同。
更絕的是富士康的宿舍安排,老鄉和老鄉絕不會安排同住一屋,怕的就是閑聊耽誤工作,或者搞串聯生是非。
除此之外,富士康工人不僅食宿全免,所有生活上的事情統統外包,洗衣、保潔都有專門公司承辦。
倒不是富士康多心疼工人,而是這樣可以省下無法控制的金錢和時間成本,讓工人將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
管理層也不輕松,每天開會像開軍事會議,戰戰兢兢不說,郭台銘還有自己一套「尿論」,時常教訓道 「你的尿變黃了沒?不黃?那證明你工作不夠努力。」
這其實是郭台銘在和國外大品牌合作時學來的所謂「流程化精細管理」,也是今天流水線作業的基礎原理,確保企業里每個人每個零件都符合工業化生產標准,可管可控。
問題是,國外的管理方早就意識到這樣的行為有些反人性化,已經通過大規模的設備升級,將人工變成了自動化作業,工人的權益也有切實的保障。
可到了富士康這里,數十年來就是貪圖人工便宜,有意將原本應自動化作業的流程交由人工完成。
好好的大活人變成「機器人」,結果可想而知。
七、
背後的原因很簡單,富士康能長期價格上遠低於競爭對手,是因為毛利低到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
代工一部價值1000美金的iPhone,大頭自然是蘋果公司拿走,小頭是日韓等零部件歸生產商,富士康賺到的不到10美元,如果扣去經營成本,凈利潤可能還不到1美元。
這就導致平均毛利在3%左右的富士康若想經營下去,只能不斷通過降低成本維持,羊毛出在羊身上,利潤自然得從富士康的工人身上榨取。
深圳富士康成立時,台灣的人工平均是大陸的五倍,算上大陸各地政府為了吸引外資給予的各種政策,這才使郭台銘的成本能遠低於同行。
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便富士康的管理再嚴酷,再不近人情,就在跳樓事件接二連三發生時,全國各地的富士康廠門口還是排滿了長長的求職隊伍。
因為相比其它企業,富士康的薪酬依然是最高,管理也最正規,想想也有些細思極恐。
事實上,郭台銘也有自己的考慮。
富士康的成功關鍵在於郭台銘的提出的「降低成本體系化」,全過程進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也就是著名的「赤字接單,黑字出貨」體系。
「赤字接單」是指以最低的價格從對手手裡搶過訂單,通過嚴格把控生產過程的精確度、設備運作的精準度,將所有流程全部拆解,層層考核管理。
分解後的步驟將成本控制提升到極致,最後達到客戶滿意,自己還能盈利的「黑字出貨」的結果。
此外,當新的 科技 產品出現在市場時,郭台銘很少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是等市場規模擴大,產品體系標准化後,這才揮舞著戰無不勝的價格大旗一舉拿下。
不僅如此,擁有全球十多個研發中心,上萬名研發工程師的富士康早已從單純代工轉入AI智能、5G通訊、精密製造等高科研領域,以技術碾壓了無數潛在的競爭者。
在競爭殘酷的商業環境中,「驍勇善戰」的富士康也逐漸成為各地政府眼中能直接帶動GDP的「香饃饃」。
在2018年的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68歲的郭台銘表示:富士康產值占整個中國GDP出口的3.9,進口的3.6,佔全國GDP近3000億,下一步將努力提升到5個點。
這就難怪當富士康在2009年准備進駐河南時,河南省政府為了幫助招工,甚至專門下發文件,從縣鄉村層層分包任務招人,每個工人還能拿到200元政府補貼。
本來有媒體還質疑河南政府這是倒貼數億來討好富士康,可等富士康完成在河南諸多布局後,看見數字的人都閉了嘴。
2019年,河南的進出口總值,十年間從不到200億人民幣迅速提升為5000億,富士康一個公司進出口額就佔到了六成,河南順利跨入全國外貿省份前十名。
四川也是如此,富士康進入後,四川全省貨物進出口總值從不到1000億提升到3000億,成都富士康一家企業進出口金額就佔到全省的19.2%。
崑山、煙台、重慶、貴陽等省市也通過引進富士康,不僅從進出口貿易得到了好處,城市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也得到相應改善。
不可否認,富士康的到來給各地不僅解決了就業問題,更帶來了一系列的上下游產業鏈,當地的高新技術和電子產業迅速得到提升,直接改變了整座城乃至全省的經濟生產體系。
因此,郭台銘無論去大陸哪裡考察,當地一把手基本上都會親自接見這位「財神爺」。
八、
在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更是神一樣的存在。
一面是他的話被當作語錄張貼在園區每個角落,一面是每天有無數歌功頌德的人圍繞左右。
如此一來,有些飄的郭董說出「富士康養活了不少大陸人」這樣的屁話也不足為怪。
不管郭台銘創立的富士康有多厲害,他本質上還是個將利益放在首位的商人。
這兩年,郭台銘緊隨蘋果等大公司的腳步,悄悄在印度和越南砸下百億新建工廠,都是商人逐利的正常表現。
這位擁有數千億身價的「財神爺」的感情生活也一樣以善變和多彩多姿聞名寶島。
2005年3月12日,太太林淑如因患乳腺癌去世。就在前幾天,55歲的郭台銘剛剛當選福布斯榜單台灣首富。
可能感念苦熬了多年的太太沒能見到這一天,郭台銘面對鏡頭,悲戚地大喊:「老天對我不公」。
當年為了感謝太太一路的相守相伴,郭台銘斥資數億在捷克買下以林淑如英文名字命名的古堡,被傳為佳話。
可惜結發妻尚在時,郭台銘就曾犯下 「男人都會犯的錯誤」,與金融公司一名女職員傳出緋聞,鬧得不可開交。
最後,還是林淑如忍痛和郭台銘聯手以敲詐罪把對方送進監獄了結此事。
估計後來的吳秀波夫婦對這波騷操作心領神會,學以致用。
林淑如走後,郭台銘對媒體一再表示「太太不可替代」。
可俗話說「男人的嘴,騙人的鬼」,太太走後的郭台銘彷彿放飛了自我,與眾多女明星不斷傳出緋聞。
其中既有和他大跳貼身熱舞的林志玲,也有與他十指相扣出席公眾場合的劉嘉玲,至於其他一些十八線的小明星更是數不勝數。
一系列勁爆新聞惹得李敖老師都看不去,放話直言:「他扯女人沒有水準,像發情的小動物。」
不管是不是逢場作戲,反正「二玲」自此從郭台銘的身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比郭台銘小24歲的舞蹈老師曾馨瑩。
有趣的是,這位曾老師正是當年指導郭台銘和林志玲跳熱舞的舞蹈老師,其中關系不禁讓人想入非非。
2018年,68歲的郭台銘迎娶了44歲的曾馨瑩。婚禮現場,老當益壯的郭台銘當場做了30個俯卧撐,「虎虎生威」地將現場氣氛推向了高潮。
台灣媒體故意問郭台銘為何看上曾馨瑩,他一臉真誠地說:「我從她身上聞不到錢的味道。」
這話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不曉得林志玲和劉嘉玲等女明星聽了作何感想。
當初的「小甜甜」,今天已是過眼煙雲。郭台銘和女明星交往可以說是逢場作戲,可對自己一手打造的富士康帝國,那肯定是真愛。
雖然郭台銘從2001年起就表示要退休,可18年中,經歷了員工跳樓、接班人弟弟病逝、全球金融危機等一系列突發事件後,放心不下的他仍獨自扛著富士康的大旗。
2019年6月21日,69歲的郭台銘終於宣布退休,將鴻海董事長一職交給了跟隨幾十年的劉揚偉。
從中國到美洲,再到歐洲、南美洲和非洲,富士康的工廠遍布大半個地球村,郭台銘一手打造的千億帝國堪稱華人中的商業奇跡。
很多人肯定會就此大談郭台銘的格局和眼界,可事實上如果沒有踏著大陸四十年經濟騰飛的台階,享受著無數優惠政策和幾十年的人口紅利,郭台銘未必能取得今天的成績。
站在風口的人可能會一飛沖天,也可能從雲端突然墜落。
伴隨大陸人口紅利褪去,富士康賴以生存的廉價勞動力資源急速萎縮,身邊又多出像比亞迪和立訊精密這樣悶聲不響的競爭者,怎麼可能讓退休後的郭台銘感覺輕松。
離開郭台銘的富士康,何去何從仍需觀望。
Ⅳ 郭台鉻把富士康搬到哪個國家
把廠區搬到了印度。
一、富士康科技集團是中國台灣鴻海精密集團的高新科技企業,1974年成立於中國台灣省台北市,總裁郭台銘。現擁有120餘萬員工及全球頂尖客戶群。
二、1988年在深圳地區投資建廠,在中國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到環渤海、從西南到中南到東北建立了30餘個科技工業園區、在亞洲、美洲、歐洲等地擁有200餘家子公司和派駐機構。2014年12月12日,據國外媒體報道,富士康宣布,由於訂單不足,公司於12月24日關閉公司在印度欽奈的工廠。該工廠的1700多名員工有可能面臨失業。2016年2月,富士康對夏普投資超過6500億日元(約合58億美元)。夏普董事會全票通過這一收購協議。也就是說,日本夏普公司同意中國台灣富士康公司提出的收購要約。這是日本技術企業有史以來接受的最大一起海外企業收購。2016年8月11日,富士康表示,中國反壟斷部門已經批准了公司對夏普的收購交易。這一進展為富士康全面完成38億美元收購夏普鋪平了道路。2017年5月20日,富士康籌建武漢研發中心目標總投資達百億元。
三、2018年5月11日,證監會核准了富士康首發申請。6月17日,在美國威斯康星州東南部港市密爾沃基(Milwaukee)建立其北美公司總部。7月,在矽谷成立新公司InstrialAISystem。2021年5月19日,富士康計劃與汽車製造商Stellantis集團共同成立一家合資公司"MobileDrive"。
四、集團多年來致力於研發創新,以核心技術為中心,包括:納米技術、綠色製程技術、平面顯示器技術、無線通訊技術、精密模具技術、伺服器技術、光電/光通訊技術材料與應用技術及網路技術等。集團不僅具完善的研發管理制度,更在智權管理上努力耕耘,積極地以提升華人之國際競爭力為己任;截至2005年底已在全世界共獲超過15,300件專利,因此集團不僅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全球年度專利排行榜(MITTechnologyReview)中位居前列,而且是全球前二十名中唯一上榜的華人企業。
Ⅳ 廣州荔灣確診病例感染印度變異株,目前情況怎麼樣
考驗一個國家的應對能力不是在和平時期,恰恰是在戰爭時期。如果確實要說和平時期怎麼考驗一個國家,那麼無非就是在突發的病毒面前國家怎麼做才能保證自己國民的生命和財產,這也是對執政者的考驗。廣州荔灣確診病例感染印度變異株,目前已經查到被感染者,對於相關的密切接觸者也是進行了排查,對於感染者也進行了隔離,所以基本上得到了控制,不必過於驚慌。
好在當地及時發現了這一情況,對相關的人員也進行了隔離,才沒有導致大范圍的感染,對於已經被感染的人,也進行了軌跡排查,從而達到有毒不外泄的目的,對於病毒的傳播鏈也做了一個清楚的繪圖,有利於實時掌握人員的動向。聽到這則消息,所有的民眾也不要驚慌,因為畢竟是小范圍的,我相信當地政府能夠很好地應對。
新冠病毒在中國大規模的爆發已經是不可能了,只會存在小范圍的爆發,但是因為有了之前的經驗,所以應對小規模的疫情爆發可以做到心中有數,及時將病毒消滅掉。
最後我想說的是,只有更好地認識病毒,才能戰勝病毒。如果一味地樂觀,那麼最後只能自食其果。
Ⅵ 郭台銘的富士康如果搬走了,留下的是有經驗的工人還是失業的工人
首先,國台辦說了,台灣競選期間政客的說辭不要當真。民眾喜歡聽你罵大陸的,政客就會罵大陸。民眾喜歡聽你說從大陸撤資,讓中國人餓死,政客就會這么說。選舉過後說過的話就跟放屁一樣。
其次,假定富士康真的撤出大陸。那麼他有兩種原因:純粹出於成本控制等商業考量,或者鑒於政治立場拋棄中國。我們先看基於政治立場拋棄中國的。富士康做的是組裝。整個工廠最寶貴的是兩樣:管理和工人。它要是搬走,工人是帶不走的。但它同樣帶不走的還有國內訂單。中國也出台了實體名單,出於政治目的撤資的富士康以後不用做中國生意了。而國內依然是個巨大的市場,有龐大的組裝代工需求,它拋棄的工人將會大部分被其它組裝企業吸收。而它自己將在別的國家重新培養產業工人。但是工人熟練度、勤奮度就不好說了。一個企業最可怕的不是流失工人,是流失訂單。當然國內被拋棄的工人也不會太好過。總的來說這會是個雙輸的決定。
如果是基於純商業的考量,別處成本更低呢?那這種產業轉移就不會是突然間的,必須有一個過程。一來是中國政府不會讓他突然解僱百萬工人,二來富士康也不會那麼蠢新的生產中心產能沒上來就敢把舊的生產線撤走。而如果富士康這么龐大的企業都考慮傷筋動骨地轉移生產線到別的國家,那就證明中國的生產成本高到一定程度了。從國家層面肯定就是要進行產業升級,要麼提高生產效率,要麼轉向利潤更高的產業。低端製造業都是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流動的,這很正常。人家印度越南柬埔寨工人工資只要中國的一半,你做老闆你也會有想法。
這些回答的都沒在工廠待過,都是憑想像說的
我是製造業的重工業,簡單說下國外所見所聞
首先什麼發了工資就走人,干幾天人就沒了,這種情況好多年前我們都已經克服了。
還有沒有配套什麼的,現在海運費你知道多低嗎, 歷史 新低,一個貨櫃國內到菲律賓才多少錢知道嗎。
現在主要問題是工會,國外工會太垃圾
比如a,一個月產量最高,你給他150塊,別人都是100塊,工會就來找你了,要你給所有人150,你和他解釋他和你說,做的多是能力問題,但是同工就要同酬
你不答應,給他們幾天就開始罷工遊行了,這下要解決就是所有人180了
我覺著老郭撤印度有點可惜了!最可惜的是普通百萬工人!面臨?個人覺著老郭比很多吹牛畫餅的實在!比太多搞app圈錢跑路的人強萬倍!也比太多房地產巨鱷搜刮爆圈『搶』國人積蓄強多倍!一個給百萬人創造就業崗位,還成天被媒體噴血汗工廠!美國3億多那麼多企業還全球拉企業搞實業創造崗位就業!在哪個日企金主的互聯網巨頭努力洗腦下!國內製造業,零售業到了有史以來的寒冬!幼兒園小朋友們還在高呼偉大!老郭雖然是台灣人,在大陸這么多年培養了多少代工熟練技工?帶來了多少就業?成就了多少蝦米企業的兵員?可悲的是從來沒有人願意相信事實!吹牛畫餅喊口號,的永遠在神壇!罵了這么多年的富士康媒體,恭喜你們如願了!失業的人噴子們給你發工資?媒體口中的印度阿3多高興富士康過去!一個正常企業家拋開其他成天被媒體報道抹黑,委屈?成天忽悠畫餅的!還有戲子的碎事八卦,或吹噓畫餅企業的優秀歌頌媒體從來不缺席!噴子們不會關心普通人家的生活難!老郭的企業起碼讓百萬家庭有收入,有了生活的就業機會!相對台企,比很多內陸企業講究!參考數萬打工仔廠工的感受!事實真相只有劇中人才有對比!關心一下我的就業!別什麼待業,擇業,自由職業!來點干貨!
郭台銘相當務實,代工最適合中國的人才環境,吃苦耐勞勤奮好學做事認真,創新發明不是所長,所以成功,做最好的代工廠,在全球產業鏈上分得一杯羹。也解決了千千萬萬家庭的就業問題。富士康的核心競爭力是現代化大生產的高效組織,看似沒有什麼技術門檻,但是組織效率全球少有匹敵。生產工人只是一盤散沙,生產線上的一顆螺絲釘,沒有良好組織他們啥也做不了。富士康是有競爭力的,所謂搬離是環境變化,他玩不轉,別人又能怎麼樣?放棄自己所長,去跟別人拼所謂高技術,別人多年的積累,你在搞階級斗爭的年代,人家就已經起步了。非要彎道超車代價很高,違法規則也要受到懲罰。不要過於相信奇跡,如果真的有奇跡,那就是有人為了某種目的了(比如騙國家補貼、忽悠消費者買產品)
富士康!?難道富士康在大陸成功完全是富士康創始人可以做到的嗎?沒有富士康我們缺友士康.龍士康、皇士康嗎?幾百萬有技術教育良好,工作敬業,經驗豐富的工人別說其他國家,就在國內聚齊他們,這位創始人恐怕再也做不到了!有能做到的就是行政力量!中國有太多的聰明人需要這批力量了!因為有了這幾百萬人才,任何其他代工廠都無法與之競爭!這么淺顯的道理……居然擔心一個,台灣的企業家跑了?跑吧!資本家不愛國一樣會像垃圾丟在民族的恥辱筐內!噴子一定會說有沒有對他們不重要了!扯淡!一個人活著沒有價值會怎麼樣?衣食無憂也是行屍走肉!!寧願,什麼不懂掙口飯吃,活著!也不,什麼都有卻無事可做想著,死亡!這就是人性!集體的能量需要聰明人發揮,聰明人更需要集體的能量!我們現在不缺聰明人!反到是資本家太多搞得蘋果發瘋,綠豆狂妄了!沒有富士康幾百萬熟練工人絕對不會失業,因為國家不允許,你們知道大陸政府的力量嗎?除非您沒來過中國大陸!誰怕誰、?除了呵呵!一個郭台銘太不自量力了!在大陸他算個聰明人,但是絕對不是人物!
首先我們要客觀地承認,富士康曾經為中國底層老百姓的就業做出過很多貢獻,這一點不能因為它現在搬走而無視。
富士康對 社會 最大的貢獻在於能夠吸納最底層的老百姓,這是政府解決就業問題的過程中最難啃的一塊骨頭。
曾經富士康招工不看學歷不看技能經驗,只要你捨得干就可以去。
這期間富士康也把很多底層的工人培養起來,讓他們出去以後也能夠依靠經驗成為一個熟練工,哪怕離開富士康也還能有其他的工作機會。
這里說句題外話,劉翔曾經是我們的驕傲,可當年還不是因為傷退被罵慘不是么,我們不管劉翔最後是出於一個什麼心態,但不能因此就抹殺他的成就和貢獻。
可那時候國家弱啊,我們國人太要強,太自尊,現在回過頭來,很多人都想對劉翔說句對不起,不是么。
而現在我們國家慢慢在走向富強,我們國人也應該學會理性和包容。
富士康留下我們歡迎,離開我們也不必遺憾
這些年就是因為富士康招人特別多,導致國內很多工廠招不到人,如果富士康走了,這些工人將迅速被其他工廠錄用,另外一些不願意再打工的可能選擇創業,這也是 社會 和人生的轉型,也會給中國經濟帶來一次轉變,在這里我也奉勸這些工人,失業不代表人生失敗,而是新的開始,只要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亮,所以,富士康走了,將有另外一個富士康誕生, 社會 的發展不是一個兩個企業可以阻礙的,再說富士康也不是什麼高 科技 企業,只是一個代工企業,富士康走了,正好給國內其他代工企業一個接單的機會,畢竟富士康掙的錢還是台灣的,而中國人卻不一樣,所以,郭台銘是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商人不要太介入政治,何況郭台銘是這么大一個商人,沒必要去參與政治,沒必要去趟這趟渾水,台灣正處於混亂期,必須遠離政治,而郭台銘卻做的相反,這是老糊塗了,在大陸這么久,還不懂大陸的政治,不知道他心裡怎麼想的?
兩者兼有,富士康搬走了這是很正常的,資本追求的就是利潤,當你能給他帶來足夠的利潤時,你就是好的,對你也是順從的。但你不能給他帶來利潤時,他離你而去也是正常的。
咱們吸收那麼多外資,開始不也是咱們勞力,場地,稅收上足夠的低,足夠優惠嗎?現在沒了他們離開也是正常的。
至於留下的是有經驗的工人還是失業的工人,這個不是看富士康,而是看我們自己。有的人吧人口看成負擔,有的看成財富,有的看成實力,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有經驗的工人是有,失業的工人可能會多些。
好多人說正好誰誰取代,事情不是這樣看的,他搬走雖然不能帶走全部訂單,也會帶走很大一部分,這部分帶來的就業需求是取代不了的,另外他離開後,以後也會在國際上同國內企業爭搶訂單的。會間接加大國內同行在國際業的競爭強度。
留下的是暫時失業的有經驗的技術工人和工程師,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代工企業沒多少技術含量,主要靠生產組織管理賺點白菜蘿卜辛苦錢,代工企業最有價值的一是管理經驗,二是熟練的技術工人和工程師。其他土地廠房供水供電交通物流進出關以及員工食宿等靠國家和地方政府解決,富士康雖然在大陸僱人多,但稅收並不多,主要是解決就業問題,但富士康如果搬離大陸的話,這些生產要素馬上就會被國內其他代工廠家接收利用,富士康只是表面上牛逼哄哄,實際被替代的成本非常低。實際上任何外商進入中國投資是來賺錢的,又不是來搞慈善的,只要中國這個地方能賺錢,你拿鞭子趕他們都趕不走,中國14億人口的市場能賺不到錢嗎?這個問題就不需要回答了。
如果富士康搬遷是業務的原因,即富士康是跟著業務走,業務沒了,工人自然也就失業了,有經驗的工人也會是失業的工人。
因此,判斷工人是不是失業的工人,和工人有沒有經驗,沒有關系。商品只有可交換才有價值,這當然也包括勞動力。
當然,富士康搬走,也不可能業務就完全消失了,但如果這一塊業務的勞動力市場,之前是平衡的,現在業務減少了,那麼,勞動力一定冗餘,多出來的勞動力,肯定就要失業了。
那麼,是不是保住工作的工人就不會受影響了,肯定不是,勞動力供過於求,出售的價格自然也就要下降。
可見,如果富士康搬遷是業務原因,那麼,所有此類代工行業工人都會受影響,無論是失業,還是保住就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