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半島以北高大山脈如何形成

印度半島以北高大山脈如何形成

發布時間:2022-12-07 09:30:31

① 南亞為什麼會形成喜馬拉雅山山脈

是因為亞洲大陸板斷裂時形成的。

……

在五十億年前,由於亞洲海底板塊的地殼比較薄弱,被地球的地核岩漿高溫高壓膨脹拱起來沿著喜馬拉雅山脈發生了陸地板塊斷裂,中國大陸升出水面形成了最早的全球陸地。

而喜馬拉雅山脈以西的亞洲大陸板塊,沒有露出水面沉睡在水面以下,被中國人叫做「印度次大陸」。

那麼,中國大陸就是沿著喜馬拉雅山脈到太行山脈形成的原生本初大陸,並確定了地球的誕生歷史。

當四十八億年後珠穆朗瑪火山大規模爆發時,喜馬拉雅山脈西側的印度次大陸才開始露出水面。

此時的中國黃土高原人,已經是擁有兩億五千萬年人的象形抽象語言文化能力的人類了。

到三十萬年前,印度次大陸才演生出來類似於人的生物種類,於兩萬年前才被黃土高原人啟蒙了人的文化,但沒有象形抽象能力不懂道理,被稱作「胡人」。

中國人把不講道理的人,都叫胡人。

……

所以,南亞的喜馬拉雅山脈,就是五十億年前留下的亞洲大陸板塊斷裂帶的延長部分。

② 喜馬拉雅山脈是怎麼形成的

印度洋板塊向北俯沖,產生強大的南北向擠壓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地,這次構造運動就是「喜馬拉雅運動」。喜馬拉雅運動分早、晚兩期,早喜馬拉雅運動,印度洋板塊與亞洲大陸之間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發生強烈碰撞.喜馬拉雅地槽封閉褶皺成陸,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合並相連.與此同時中國東部與太平洋板塊之間則發生張裂,海盆下沉,使中國大陸東部邊緣開始進入邊緣海-島嶼發展階段。晚喜馬拉雅運動是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三大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發生了強烈的差異性升降運動.差異運動的強度自東向西由弱變強.由於印度洋不斷擴張,推動著剛硬的印度洋板塊,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向亞洲大陸南緣俯沖擠壓,使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這種以小的傾角俯沖於亞歐板塊之下的印度洋板塊持續向北的強大擠壓力,在北部遇到固結歷史悠久的剛性地塊(塔里木、中朝、揚子)的抵抗,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使構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殼的重疊,上地幔物質運動的加強和深層及表層構造運動的激化,導致地殼急劇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積大幅度急劇抬升,於是形成雄偉的青藏高原以及喜馬拉雅山脈。

③ 世界上高達綿長的山脈是如何形成的

樓主您好!

世界上高大綿長的山脈是通過地球各大板塊的水平運動(碰撞擠壓)形成的。

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擠壓碰撞形成喜馬拉雅山脈。

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科迪勒拉山系等。

很多

望採納!謝謝!

④ 印度半島地勢特點是什麼判斷依據是什麼

印度半島,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世界第二大半島。以德干高原為主體,故又名德干半島。南延至阿拉伯海(向西南)與孟加拉灣(向東南)之間的印度洋。同時,占亞洲人口的四成。由於受喜馬拉雅山阻隔,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


地勢特點:平均海拔600米。東、西緣沿海岸分別縱列著東、西高止山脈 ,兩山之間是海拔約600米的德干高原,外側山麓有狹窄的山前沿海平原,內部分布著許多河流切割而成的河谷盆地和丘陵、山地。西高東低,河流除納巴達河一概東注孟加拉灣。


根據地質構造:印度半島由古老的花崗岩、片麻岩、片岩等構成的古陸,西部覆有面積52萬平方公里的玄武岩層,風化後宜於植棉。


地質構造和地形具有非常明顯的關系。南部的德干高原,佔有印度半島的大部分,是一個龐大的前寒武紀的古陸塊,它是構成次大陸的核心,是岡瓦那古陸的一部分。白堊紀末,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曾有大規模玄武岩溢出,覆蓋面積達40萬平方公里,構成世界上最大的熔岩台地。德干高原的地形是一個久經侵蝕的向東北緩傾的大古老地塊,西高止山構成高原的西部邊緣,高度約1,000~1,500米,其西斜面成斷層崖;東高止山構成高原的東部邊緣,高度約500~600米,為低丘狀,沿海有較寬的沿海平原;在德干高原內部多地壘和地溝的地形。總之,德干高原是一個古老的、久經侵蝕的、傾動的和被許多河川所切割的準平原殘丘狀地塊。

⑤ 印度半島的氣候特徵及成因

印度半島地形可以分為三部份:北部是高峻的喜馬拉雅山地,中部是廣闊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平坦的德干高原。高原東西兩側有東高止山和西高止山。地勢是南北高,中部低
印度半島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冬季東北是吹東北季風,夏季是吹西南季風。印度半島的降水量東西差異很大,基本由東向西遞減。東高止山和西高止山的瀕海一側和北部山地多為地形雨,印度的乞拉朋齊成為世界上降水量最豐富在地區之一。
德干高原西側是西南季風的迎風坡,西側地處地勢較高的西高止山迎風坡多地形雨,故降水豐富。

⑥ 南凸的喜馬拉雅山脈為何位於印度半島和青藏高原之間

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是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所以南凸的喜馬拉雅山脈,位於印度半島和青藏高原之間。

⑦ 山脈形成的成因與特徵分別是什麼

山脈是指沿一定方向延伸、包括若干條山嶺和山谷組成的山體,它的形成是經過了很久很久的演變的結果,下面我為大家介紹山脈形成的成因,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來看看吧!

山脈形成的原因

地質學家認為,形成山的主要動力是地殼的水平擠壓。一種是由於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而造成的東西向的水平擠壓;另一種是由於在不同緯度上受地球自轉的線速度不同,而造成的地殼向赤道方向的擠壓。這兩種擠壓再加上地殼受力不均所造成的扭曲,就形成了各種走向的山脈。

一般來說,地殼中比較堅實剛硬的部分,在地殼發生運動的時候,往往發生斷裂,在斷裂的兩側相對上升或下降,有時也能突出地面成為高山。

在地殼中一些柔弱地帶往往較易受地殼運動劇烈而產生褶皺隆起,而造成綿亘的山脈,世界上許多山脈就是這樣形成的。

地殼運動造成了地面的凹凸不平後,再經過氣候,流水以及冰川的侵蝕沖刷,才有了如今這樣崇山峻嶺的形象。

但是由於地殼運動並未停歇,一些新生代形成的山脈直到現在還在不間斷的上升,像我國的喜馬拉雅山。

地球上的高大山脈都是褶皺山脈,是由於大陸邊緣受到擠壓或大陸板塊互相碰撞而形成的。世界上的斷塊山不太引人注意,它們是由斷裂活動造成的。在褶皺山區或斷塊山區都可能形成火山。

山脈的種類

山脈按照其形成的方式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褶皺山兩個板塊相互推擠,地殼會彎曲變形抬升,形成山脈。

火山山岩漿從地球深處岩漿倉噴發出來形成火山,噴射出的熔岩、火山灰和岩塊形成高高的火山錐。

斷層山地球板塊互相碰撞,使地殼出現斷層或裂縫,巨大岩塊受擠上升。

冠狀山地殼下的岩漿往上涌,使地球表層的岩石向上隆起,形成冠狀山。

山脈的特徵

有些山上的環境十分惡劣。越往上走,氣溫就越低,空氣越稀薄,風颳得更大。山上的動植物已經適應了這種環境。山可以分成幾個不同的帶,無論是熱帶地區的山還是溫帶地區的山,無論是孤立的火山峰還是山脈中的一部分,山的分布都是相似的。

山脈的分布

地球上的高大山脈都是褶皺山脈,是由於大陸邊緣受到擠壓或大陸板塊互相碰撞而形成的。世界上的斷塊山不太引人注意,它們是由斷裂活動造成的。在褶皺山區或斷塊山區都可能形成火山。

著名山脈

著名的山脈,亞洲的喜馬拉雅山系,其中包括有柴斯克山脈、拉達克山脈、西瓦利克山脈和大、小喜馬拉雅山脈。而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北美洲的落基山脈、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等。

主要山脈

亞洲東部受印度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雙重擠壓,山脈走向具有明顯的規律。

以賀蘭山—龍門山一線為界,中國東西兩部分的山脈走向差異很大:西部地區主要受印度板塊北向擠壓,山脈多呈近東西走向;東部主要承接來自太平洋板塊的碰撞反力,山脈多呈近南北走向。由於印度板塊呈倒三角形,它以楔入的方式撞向亞歐大陸時的力量,可以近似的認為集中於兩個點:喜馬拉雅山西端的南伽峰和東端的南迦巴瓦峰(察隅、墨脫附近)。天山—北山、昆侖山及其主要支脈阿爾金山、阿尼瑪卿山、可可西里山是典型的東西走向山脈,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唐古拉山是由於兩個楔入力量點的差異而形成的弧形山脈,阿爾泰山、喀喇昆侖山、北天山是主要受來自南伽峰單一向力形成的斜向山脈,祁連山—六盤山是東西兩力結合的過渡產物,橫斷山脈連同中南半島是亞歐大陸東部在東西兩力作用下“擠出”來的。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台灣山脈、長白山—武夷山脈、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呂梁山、大婁山、烏蒙山等等都是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的結果。可以理解,西太平洋板塊邊緣的東北—西南走向是和東部山脈的走向相平行的。東部的例外包括陰山—燕山、秦嶺—大別山及大巴山,它們是早於亞歐大陸形成的板塊碰撞拼合線,南嶺的五個嶺實際都是規范的東北—西南走向,它們的合稱只是人們的習慣而已。

以上是山脈走向的地質解釋,不過你也可以選擇中學地理的分類:

1、東北—西南走向:台灣山脈、長白—武夷山、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東西走向: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

3、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

4、南北走向:橫斷山脈

⑧ 印度半島的自然條件

南亞大部分地區位於赤道以北和北緯30°以南,除馬爾地夫群島和斯里蘭卡島南部接近赤道,屬熱帶雨林氣候,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外,其它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季風氣候的形成,與冬夏海陸之間的熱力差異、行星風帶的季節位移以及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等都有密切關系。根據季風的進退,一年之中可分涼、熱、雨三季。12~2月,從大陸吹向海洋的東北季風帶來晴朗、乾燥、涼爽的天氣,為涼季。在涼季里氣溫日較差較大,西北部有一定的氣旋雨,半島東岸也有較多的降水。3~5月,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北移,氣溫迅速增高,氣候炎熱乾燥,稱為熱季。德干高原中部氣溫達到35℃,塔爾沙漠的絕對最高溫度曾達50℃以上,有時出現沙暴。6~9月,由於南亞地區的持續高溫,在印度西北部產生熱低壓,強烈地吸引著由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偏轉而來的西南季風,從而使西南季風的勢力進一步加強。西南季風經過遼闊溫暖的熱帶海洋,飽含水汽,給南亞大部分地區帶來豐沛的降水,形成雨季。年降水的90%集中於雨季。雨季來臨的時間,半島西部最早,印度西北部最晚,西南季風的晚來早退是南亞雨量變率大的一個主要原因。10~11月為雨季末期,氣溫開始逐漸降低,北部一帶的氣壓也逐漸增高,這樣海陸間的氣壓梯度也逐漸變弱,因此西南季風開始退縮,降水隨之減少,很快轉入涼季。
熱帶季風林佔有廣大面積,其分布與降水量有密切關系。西高止山西側,東部喜馬拉雅山的南側和阿薩姆地區以及斯里蘭卡島大部,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為熱帶雨林區;德干高原大部年降水量為1,000~2,000毫米,樹木為了減少熱季的蒸發,形成乾季落葉;德干高原內部和印度半島西北部,年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之間,多為灌木和草原植被;塔爾沙漠及其周圍,雨量很少,為荒漠和半荒漠,僅生長稀疏草本植物和多刺灌。 東北部有大的煤、鐵產地,重工業中心;另有錳、金、雲母等礦藏。農產品有粟、水稻、棉花、甘蔗等,南部經濟作物和種植園比重增加。德干高原位於印度半島上,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600~800m,高原東西兩側為高度不大的東高止山和兩高止山,兩山之間的高原面久經侵蝕,支離破碎,多殘丘、地壘和地溝。高原地質年代古老,是寒武紀古陸塊,在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時,被抬升為一些斷塊台地、谷地和丘陵經過長期的風化剝蝕作用,地勢比較平坦,利於農耕,在高原地區,因古代有大規模的玄武岩噴發,經過風化形肥沃的黑土,適宜種植棉,又稱為黑棉土,是印度重要的棉花產區。在中南部地區,降水較少,是印度旱作——花生、玉米的產地,高原的東北部是印度的主要礦產區,礦產資源有鐵礦、錳礦、煤、雲母等礦。鐵礦石大量出口日本等國家。印度半島的主體。為波狀起伏的廣大高原,平均海拔450—900米。西高東低,發源於高原上的各大河流,東流入孟加拉灣,把高原切割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東西走向的丘陵山地、河谷平原和盆地。高原西部被覆大面積的厚層玄武岩層,風化層保水性能良好,宜於植棉、粟等作物。
南亞印度半島的內陸部分。位於印度南部。屬前寒武紀的古老台地。海拔600米左右,地勢西高東低,北寬南窄,呈倒三角形從亞洲大陸南伸入印度洋。高原東緣是東高止山脈,西緣是西高止山脈,兩山之間的高原面久經侵蝕,支離破碎,多殘丘、地壘和地溝。西北部約占高原面1/3的廣大地區為熔岩所覆蓋。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其中雲母儲量居世界首位。 約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左右,好戰的雅利安人集團已經征服溫迪亞山脈以北的大部分印度領土,而溫迪亞山脈則像一道屏障,將半島部分的印度南方及德干高原與北方恆河及印度河流域隔離開。雅利安人的語言從未在南方流行,南方人至今主要操四種非印歐語言,統稱達羅毗荼語,其中每一種都擁有自己的大量古代文學作品。南方也試圖對迄今名之為「雅利安」的壓迫或影響進行抵制,但實際上南方與「雅利安」北方在宗教、藝術、文學、哲學及其他許多文化領域的雙向密切交流已經持續了數千年。印度文化中無疑存在南北差別,但印度文明是南北通用的整體名稱。我們只能推測吠陀時代的南方是什麼樣子。偉大的敘事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說,南方及錫蘭棲息著曾經與吠陀英雄戰斗過的野獸和惡魔,這樣說是為了維持對被他們征服的北方人的輕蔑性描述。但是,雖然也可能發生過戰斗和襲擊,得到大山屏蔽的遙遠南方,除溫迪亞山脈東西兩端近海平原易遭侵擾外,其餘部分一直未受雅利安人控制。不過,錫蘭(今斯里蘭卡)在公元前6世紀曾被一群操雅利安語的人從海上侵入並定居,不久後或可能稍早,也遭到過印度南部達羅毗荼人侵略。
印度文明的悠久歷史和輝煌成就表明,印度民族是一個富於創造性的偉大民族。
舊石器時代的印度先民,主要靠狩獵和採集維持生存。他們逐食物之源而遷徙,一般居無定所。後來,他們學會用火燒烤食物,並用動物皮毛和樹葉遮蔽軀體。他們也開始馴服野狗。大約在距今12000~8000年這一期間,印度先民開始種植穀物,馴養家畜,製作陶罐,同時學習縫紉衣服。考古學家們在印度各地,特別是在印度西北部和德干高原,均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的打磨精緻的石制工具。這一事實說明,印度先民的分布已經相當廣泛。印度地域遼闊,物產豐饒,對於遠古人類來說顯然是一片樂土。除了夏季炎熱之外,印度的自然環境是十分優越的。由於自遠古時代起就非常適宜人類生存,印度對不同地區的人類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從非洲、大洋洲和歐亞大陸,先後有不同的種族侵入或移居印度。現代印度人,基本上就是這些種族的混血後裔。即使在今天,印度的人種依然相當復雜。因此,印度歷來有人種博物館之稱,也有人類學的天堂之說。西方一些大學的人類學專業,即以印度作為學生進行實習和研究的基地。 印度教徒相信萬物皆有靈魂,死後,其靈魂轉移到新的軀體。現今,這種觀念基本上做如下理解,即:人可以再生為許多種昆蟲或者動物。因此,奶牛、山羊、小蟲和昆蟲都必須受到尊重。在印度,奶牛為何在供給肉類的動物中受到獨一無二的特別尊崇還是一個謎團。
印度教無需其信奉者大量聚集在廟宇中,其木製的廟宇不是聚會的場所,而是信仰的聲明。教義飽含日常生活和獲得永生的行為規則,也逐漸強調生命的輪回。這一觀念在為現狀的悲慘祈福的同時,也給信徒灌輸了某種希望。對生活貧困、地位卑微的信徒來說,它提供了一種慰藉,即:一個人如果行善,死後就能得到回報,其靈魂可以進入一個可敬可佩的人的身體;另一方面,死去的人的靈魂在返回塵世的過程中,可能進入一個較小的動物體中。

⑨ 描述印度半島的地形特徵

印度半島
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又稱德干半島。位於印度境內,以德干高原為主體。西臨阿拉伯海,東臨孟加拉灣,北以溫迪亞山脈和焦達訥格布爾高原為界,呈倒三角形,伸入印度
洋。南北長1700千米,東西最寬1600千米
,面積209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600米
。東、西緣沿海岸分別縱列著東、西高止山脈
,兩山之間是海拔約600米的德干高原,外側山麓有狹窄的山前沿海平原。較大河流有訥爾默達河、戈達瓦里河等。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
。每年10月至翌年2月為涼季,平均氣溫10℃以上
;3~6月為熱季
,高原中部可達35℃左右,7~9月為雨季。年平均降水800毫米。印度半島-位置
東臨孟加拉灣,西頻阿拉伯海,南抵科摩林角,北部無明確界線,大體指阿拉瓦利山脈和焦達訥格布爾高原一線以南,略呈三角形。

⑩ 印度半島中北部的自然帶及形成原因

印度半島中北部的自然帶是熱帶草原帶,形成原因是半島東西沿海的山脈阻擋了海洋氣流,半島內部降水少,形成熱帶草原帶。

閱讀全文

與印度半島以北高大山脈如何形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個國家的第一條路是中國人修的 瀏覽:44
義大利家居品牌有哪些品牌 瀏覽:339
印度為什麼要租借俄核潛艇 瀏覽:539
伊朗是什麼運河 瀏覽:871
中國向義大利提供了什麼幫助 瀏覽:377
普頓在印尼什麼地方 瀏覽:111
印度相當於中國哪個省 瀏覽:830
14萬越南幣人民幣是多少錢 瀏覽:442
如何去中國地理雜志上班 瀏覽:922
怎麼投訴中國石油 瀏覽:341
在越南買一包jo香煙多少錢 瀏覽:471
上海義大利人喜歡去哪裡 瀏覽:327
英國大學均分56可以申請什麼大學 瀏覽:31
去印尼打工能帶多少葯 瀏覽:12
印尼98排華事件中國做了什麼 瀏覽:890
泛伊朗人是什麼意思 瀏覽:489
英國空置稅什麼時候開始征 瀏覽:438
義大利旅遊穿什麼衣服合適 瀏覽:987
出口印尼中華多少錢一條 瀏覽:125
為什麼義大利登山靴出名 瀏覽: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