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新印度文明分別有多少年的歷史啊
西方文明一般是指的希臘,它的歷史大概有5000年左右。而伊斯蘭文明一般是從創立方面開始算,因此它有1409年的歷史。而學界並沒有所謂的新印度文明的說法,只能是說古印度文明受了伊斯蘭教的影響,但是它仍舊存在!
Ⅱ 印度文明有什麼特點
印度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為豐富世界文化寶庫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印度文明在其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以其連續性、吸收性和融合性見長,從而不斷發展和豐富。縱觀印度文明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其具有以下三大特點。
印度文明的特點之一是它的宗教性。印度歷史上曾先後產生並流行多種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均起源於印度。此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和瑣羅亞斯德教等在印度都有自己的信徒。多種宗教在印度的長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濃郁的宗教性,宗教生活和宗教文化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中心。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都在印度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宗教文化。古代印度的凝聚力量主要是宗教,宗教以外的凝聚力是較微弱的。宗教的統一作用還表現在民族認同上。在印度,宗教不僅是一種信仰和一種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民族認同,人們生活的重心不在國家政治而在宗教上。印度人曾經容許無數民族的統治者君臨其上,很大的一個原因在於他們不大在意什麼人來統治、剝削他們——無論是本地人或異邦人。對他們而言,要緊的是宗教而不是政治,是靈魂而非軀體,是無數的來生而非暫駐的今生。
印度文明的特點之二是它的多樣性。印度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內處於四分五裂狀態,印度的歷史猶如一條長河,在它的大部分時段里,都是水流湍急而混亂,只在少數幾個時段水面平靜而寬闊。非常粗略地說,印度在歷史上統一與分裂的時間之比大體是三比七。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無論北印度或南印度都存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政治實體,它們之間長期征戰不已,相互吞並。印度歷史上只有前述三個帝國的統治超過了次大陸半數的土地,其他王朝都只能稱其為地方性政權。即使是這三個大的王朝,也從來沒有完全統一過次大陸,仍有諸多小王國未歸在帝國的版圖內。號稱統一了全印度的孔雀王朝,實際上也只不過是以宗主權加在原來的統治機構之上而已。阿育王從來沒有自稱過「印度之王」,而只稱自己為「摩揭陀王」,並把其廣大的領土稱為「征服之地」。所以,印度文明呈現出舉世罕見的多樣性。印度還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操不同語言並信仰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產生了不同的文化。
印度文明的特點之三是它的包容性。印度文化從來就不是凝固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吸收異族文化的過程中發展和豐富起來的。印度歷史上屢遭外族入侵,它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為外族征服的歷史,印度的文明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地接受異質文明挑戰、不斷與異質文明交流的歷史。
總的來看,古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印度文明在近代的衰落不過是一時的歷史現象。隨著印度經濟和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相信印度文化也終將像中國文化一樣大放異彩。
Ⅲ 印度文明有什麼特點
印度文明的特點:
1、宗教性。
印度歷史上曾先後產生並流行多種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均起源於印度。此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和瑣羅亞斯德教等在印度都有自己的信徒。多種宗教在印度的長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濃郁的宗教性,宗教生活和宗教文化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中心。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都在印度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宗教文化。古代印度的凝聚力量主要是宗教,宗教以外的凝聚力是較微弱的。宗教的統一作用還表現在民族認同上。在印度,宗教不僅是一種信仰和一種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民族認同,人們生活的重心不在國家政治而在宗教上。印度人曾經容許無數民族的統治者君臨其上,很大的一個原因在於他們不大在意什麼人來統治、剝削他們——無論是本地人或異邦人。對他們而言,要緊的是宗教而不是政治,是靈魂而非軀體,是無數的來生而非暫駐的今生。
2、多樣性。印度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內處於四分五裂狀態,印度的歷史猶如一條長河,在它的大部分時段里,都是水流湍急而混亂,只在少數幾個時段水面平靜而寬闊。非常粗略地說,印度在歷史上統一與分裂的時間之比大體是三比七。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無論北印度或南印度都存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政治實體,它們之間長期征戰不已,相互吞並。印度歷史上只有前述三個帝國的統治超過了次大陸半數的土地,其他王朝都只能稱其為地方性政權。即使是這三個大的王朝,也從來沒有完全統一過次大陸,仍有諸多小王國未歸在帝國的版圖內。號稱統一了全印度的孔雀王朝,實際上也只不過是以宗主權加在原來的統治機構之上而已。阿育王從來沒有自稱過「印度之王」,而只稱自己為「摩揭陀王」,並把其廣大的領土稱為「征服之地」。所以,印度文明呈現出舉世罕見的多樣性。印度還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操不同語言並信仰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產生了不同的文化。
3、包容性。印度文化從來就不是凝固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吸收異族文化的過程中發展和豐富起來的。印度歷史上屢遭外族入侵,它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為外族征服的歷史,印度的文明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地接受異質文明挑戰、不斷與異質文明交流的歷史。
總的來看,古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印度文明在近代的衰落不過是一時的歷史現象。隨著印度經濟和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相信印度文化也終將像中國文化一樣大放異彩。
Ⅳ 古代印度文明四大文明古國中印度有什麼文明
1.【概述】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在文學方面,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在哲學方面,創立了「因明學」,相當於今天的邏輯學。在自然科學方面,最傑出的貢獻是發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元號。所謂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於印度,只是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紀,在古代印度還產生了佛教,後來先後傳入中國、朝鮮、日本。
2.【純美曲調——音樂舞蹈】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買是文化的中心,而加爾各答則每天都有關於文化的新聞,多元化的音樂、舞蹈、舞劇和笑劇都令遊人眼花繚亂,樂而忘返。
在喧鬧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們都嚮往返樸歸真。而印度傳統音樂的基礎正是「自然」。它歌頌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神之間的關系。四季的旋律都在傳統曲調「拉格」中得到體現——傳說古人從森林裡小鳥的鳴叫和樹枝燃燒的聲音獲得靈感而創造了第一首「拉格」。至於歌曲的內容,則源於北印度的宗教儀式。時至今日,傳統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發音,歌者音質純凈,令歌曲保持一種簡潔、純美的聖詩感覺。即使你聽不懂歌詞,也能體會到自然的神聖與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語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藝術」。它除了強調舞蹈的節奏感,還十分強調伴奏音樂必須悅耳動聽,由莊重的詩歌和風格純朴的音樂組成。這本是用於祭祀的舞蹈,能充分體現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廟舞女在廟宇里表演。這一舞蹈的動作關鍵在於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彎,雙膝分開,而雙腳則要像一把半開的扇。雖然有嚴格的動作規范,但其實每一個演員的表演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大多數時候表演都是即興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個人風格都十分強烈。
現在,這種傳統的舞蹈在一股復古的潮流中再度興起。不過,古時候的Natyam一般是獨舞,而現在群舞更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艷麗傳統服裝的舞女,在動聽的音樂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獨舞更勝一籌。時至今日,Natyam更發展成一套講究技術的藝術體系。
3.【古國美食】印度的咖喱聞名世界,很多人都以為米飯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調味料。但實際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飯為主食,而咖喱對於大部分印度人來說更是一種陌生的調味料。
其實,沒有統一風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僅印度各城市之間的飲食習慣有很大不同,就連每家人都有明顯的飲食風格。但總的來說,雞、魚和羊肉是最普遍的。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醬料,在整個印度都十分流行。當然,每個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顯的地方特色。而在印度的廚房裡,只有新鮮的青辣椒和曬乾的紅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歡辣的遊客不用擔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對於遊客來說,印度最著名的傳統菜色起源於印度王室。燉肉、醬料和米飯分別是三種不同烹調風格的基礎。但王室食品畢竟只能在專門餐館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對它也並不「感冒」。在當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發酵的燕麥麵包,塗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簡單的冬天小吃,無論是農夫還是城市人都把它視為至愛。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餅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於在沿海的一些地區,除了有螃蟹、龍蝦、虎蝦和貝類等海鮮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爐碳火烹調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飪方式。它對時間的掌握非常講究。當爐溫達到600℃後,烹飪相差一兩分鍾,甚至一兩秒鍾,都影響著烹飪的成敗。而用這種方法烹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時候再蘸上酸乳酪。當食物還沒上桌,那吱吱作響的碳火聲,還有悠悠飄出的香味,都已經令你食指大動。
此外,在印度的多個地方,都喜歡用一種叫「thali」的大淺盤盛載食物。在用「thali」進餐時,應該入鄉隨俗地慢慢品嘗,狼吞虎咽只會讓當地人笑話。
4.【青銅雕像】古代印度是神話之邦,宗教、哲學異常發達。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銅造像往往是神話的象徵、宗教的偶像和哲學的隱喻,融鑄著諸神之靈。印度青銅造像的傳統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約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時代的青銅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6世紀相繼興起的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為古代印度藝術包括青銅造像提供了永恆的主題。印度中世紀(公元7——13世紀),印度青銅造像達到鼎盛時期。
5.【數學成就】自哈拉巴文化時期起,古印度人用的就是十進位制,但是早期還沒有位值法。
大約到了公元7世紀以後,古印度才有了位值法記數,不過開始時還沒有「0」的符號,只用空一格來表示。公元9世紀後半葉有了零的符號,寫作「.」。
十進制位值法為中亞地區許多民族採用,又經過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逐漸演變為現今世界上通用的「阿拉伯記數法」。所以說,阿拉伯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創造的,他們只是起了傳播作用。而真正對阿拉伯數字有貢獻的,正是古印度人。
《准繩經》是現存古印度最早的數學著作,這是一部講述祭壇修築的書,大約成於公元前5至前4世紀,其中包含有一些幾何學方面的知識。這部書表明,他們那時已經知道了勾股定理,並使用圓周率π為3.09,古印度人在天文計算的時候已經運用了三角形,公元499年成書的《聖使集》中有關數學的內容共有66條,包括了算術運算、乘方、開方以及一些代數學、幾何學和三角學的規則。
聖使還研究了兩個無理數相加的問題,得到正確的公式,在三角學方面他又引進了正矢函數,他算出的π為3.1416。
公元7~13世紀是古印度數學成就最輝煌的時期,其間的著名人物有梵藏(約589~?)、大雄(9世紀)、室利馱羅(999~?)和作明(1114~?)。
梵藏約於628年寫成了《梵明滿悉檀多》,對許多數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梵藏是古印度最早引進負數概念的人,他還提出負數的運算方法。
梵藏對零作為一個數已有所認識,但他卻錯誤地認為零除零還是等於零的結論。他提出了解一般二次方程的規則,得出二次方程x+px-q=0的根為
梵藏還給出了ax+by=0的整數解和處理不定方程ax+1=y的方法。他最重要的成就是得出了求等差數列末項以及數列之和的正確公式。
在幾何學方面,梵藏有以四邊形之邊長求四邊形面積的正確公式,即 S=√(s-a)(s-b)(s-c)(s-c) (√為根號下的意思),S為四邊形面積,a b c d為各邊邊長。
而大雄繼續了他前人的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是《計算精華》。他認識到零乘以任何一個數都等於零,不過他又錯誤地認為以零除一個數仍然等於這個數。
大雄對分數的研究也很有意義,他認識到以一個分數除另外一個分數,等於把這個分數的分子分母顛倒相乘。
現存的室利馱羅的數學著作有《演算法概要》一書,據說他還有一部專論二次方程的著作。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二次方程的解法。
在這一時期,數學上成就最大的要數作明。他的《歷數全書頭珠》中的《嬉有章》和《因數演算法章》反映了古印度數學的最高成就,是那個時期的代表作。
作明對零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正確地指出以零除一個數為無限大。他繼續研究二次方程求解的問題,知道一個數的平方根有兩個數,一正一負。
他還明確地指出負數的平方根是沒有意義的。作明在不定方程的研究中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他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許多不定方程的求整數解的問題。
如下列方程:
6x+2x=y, 5x-100x=y,
他還給出圓周率的兩個數值,即π=3927/1250=3.1416和π=22/7=3.1429,並且指出前一數值較為准確,自作明之後,古印度數學科學的發展便趨緩慢,沒有更多引人注目的東西了。
Ⅳ 印度河文明是指什麼"印度河文明"具體指的是什麼
印度河文明一般指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亦稱印度河文明或哈拉帕文明。
印度次大陸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化,1921年第一次在旁遮普邦的哈拉帕發現,1922年又在信德邦境內印度河畔的摩亨佐-達羅發現(現在這兩個地方都屬於巴基斯坦)。
後來,在喀拉蚩以西480公里(300哩),靠近阿拉伯海岸的蘇特克根多爾,在喀拉蚩東北1,600公里(1000哩)西姆拉山麓的魯伯爾,在距喀拉蚩東南800公里(500哩)西海岸南部的坎貝灣,以及在離德里北邊50公里(30哩)的亞穆納河盆地,都發現這一文明的遺跡。它比稍早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埃及文明分布更廣。
影響范圍
印度河文明包括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個大城市以及100多個較小的城鎮和村莊。兩個大城市方圓都超過5公里(3哩),由其規模可推測是兩個大邦的政治中心或是一個大帝國輪流以兩地為京城(印度歷史上原是有一國兩都之制的),但也可能是哈拉帕繼摩亨佐-達羅之後成為京城所在地,因為摩亨佐-達羅不止一次受到大洪水的破壞。在卡提阿瓦(Kathiawar)以及更往南的南部文化區比主要的印度河地區略遲開發,這種文化有文字,字元約有250~500個,部分已被試作解讀,此種語言已暫被歸入達羅毗荼(Dravidian)語族。該文明的中心時期約在西元前2500~前1700年,但在前2千紀出現的南部地區文化可能延續到更晚的時候。
起源發展
印度河文明顯然是由鄰近地方或古時的村莊演變而來。採行美索不達米亞的灌溉農耕方式,一則有足夠的技術在廣闊肥沃的印度河流域收獲作物,再則可控制每年一度既會肥沃土地又會製造禍患的水災。新文明一旦在平原區取得立足點並能應付切身問題,無疑將使人民溫飽,人口數量增加,下一步當然是沿著大河道兩側向前擴展。雖然零星的商業在此出現過,人民仍賴農業為生,除了栽種小麥和六行型大麥外,也找到飼料豆、芥末、芝麻以及一些棗核和些許最早栽植棉花的痕跡。馴養的動物有狗、貓、瘤牛、短角牛、家禽等,還可能飼養過豬、駱駝、水牛。象可能也被馴養,象牙的使用頗為普遍。由於沖積平原沒有礦產,礦物有時自外地運來。黃金由南印度或阿富汗輸入,銀和銅自阿富汗或印度西北(今拉賈斯坦〔Rajasthan〕)輸入,青金石來自阿富汗,綠松石來自伊朗(波斯),另有似玉的白雲母來自印度南部。
印度河流域文明發生晚於尼羅河流域文明(公元前4000年)、兩河流域文明(公元前4000年).距今大概是2600–1500 BC.考古工作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和哈拉帕(Harappa),人口都在4萬以上。兩個城市的中心都有一個人工堆成的土墩,用作衛城。在這個土墩上建有大谷倉,對其居民來說,這就好比中央銀行,發現了古代城市的遺址,發現了大量石器、青銅器和農作物遺跡,同時出土大量印章,但印章上文字至今無人能夠解讀,甚至不能確定其究竟是文字還是圖象符號。
發現過程
印度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但在18世紀之前,人們根本沒有想到這條藏身於沙漠,人跡罕見的河流曾有過堪與古埃及相媲美的璀璨昨天。而且與其它古代文明相比,完全是史無前例的。
印度河文明最早引起人們注意是18世紀哈拉帕遺址的發掘。在這里發現了大都市殘址。19世紀中葉,印度考古局長康寧翰第二次到哈巴拉時,發掘出一個奇特的印章,但他認為這不過是個外來物品,只寫了個簡單的報告,此後50年,再也無人注意這個遺址了。不出所料,以含哈拉帕在內的旁遮普一帶為中心,東西達1600公里,南北1400公里的地域內,發現了屬於同一文明的大量遺址。這個發現震動了考古學界,因為涵蓋范圍如此之大的古文明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192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人們發現了位於哈拉帕以南600公里處的摩亨佐-達羅遺跡,這里出土的物品與哈拉帕出土的相似,人們才想起了50年前哈拉帕出土的印章,考古學家開始注意這兩個遺址間的廣大地區。這些遺址位於印度河流域,所以被稱為印度河文明。據考證,遺址始建於5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的年代。然而令人激動的還不僅是它的面積和年代,不久,人們就發現雖然這些遺址屬於同一文明,但生活水平並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呢?
消失之謎
印度河文明何時結束及為何結束仍未能確知,如此廣布的文化實在不必假定它有一致的結束時間。不過,摩亨佐-達羅的滅亡是知道的,且帶有戲劇性和突發性。它在前2千紀中期遭到入侵者襲擊及洗劫而去,在原地留下這座死城。侵入者為誰,仍有待考證。這一段歷史似乎在時空上可與古書《梨俱吠陀》(Rigveda)提及的古代雅利安人攻列印度河地區相符。其中描述新來的人攻擊原住民的「有圍牆的城市」或「堡壘」,雅利安戰神因陀羅(Indra)破城「就像時間消蝕一件袍子般」。可以確知的一點是,摩亨佐-達羅在遭受致命一擊之前,經濟與社會狀況已經嚴重衰敝,大洪水不止一次淹沒大部地區,房屋建築越來越粗劣,而且有過分擁擠的現象。致命一擊似乎來得突然,但這個城市確實已在凋零中,有實據可以證明,繼該文明之後的印度河流域文化極度貧瘠,小部分汲取次印度河文化的遺產,也汲取來自伊朗與高加索山方面的成分;實際上,總的來說是受到雅利安人入侵的影響。有數百年之久,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城市文化是死寂的。
然而,南部的卡提阿瓦以及再往南的情況似乎大不相同,這里仍然可見晚期印度河文明與銅器時代文化間的實際文化銜接,此種文化銜接也是西元前1700年~前1000年印度中、西部文化的特徵。這些文化在原來的印度河流域文明與前1000年左右在印度發展的鐵器時代文化之間,構成重要的橋梁。
印度河文明衰落的起因和詳情尚不清楚。迄今為止,普遍認為主要由於雅利安人入侵才衰落;不過,曾經有人提出,這一文明也許實際上是為泥漿所淹沒的。按照這種說法,地下的火山活動使大量的泥漿、淤泥和沙子湧出地面,堵塞河道,形成一個很大的湖泊,把摩亨佐-達羅全給淹了。幾十年後,堵塞河道的堤壩漸漸磨損,河水流過堤壩,大河又恢復原來的水道,不過,摩亨佐-達羅的城市已遭毀滅。從摩亨佐-達羅一層又一層的淤泥判斷,這一災難至少發生過五次以上。最後,給印度河文明的中心帶來了無可挽救的損害,使北部的邊沿地區十分虛弱,不能抵抗雅利安人的侵略,使南部的邊沿地區過於衰弱,不能抵擋本土文化的同化。
Ⅵ 印度文明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公元前2500年至前1750年。印度的印度河流域產生了最早的文明——「哈拉帕文化」。那時人們已經會製造青銅器。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印度進入了「吠陀文明」的時代,這時已經形成一些小型的奴隸制國家。到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4世紀,是印度列國並存的時代。公元前326年,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曾率兵侵入印度河流域,雖然為時較短,但希臘文化對印度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公元前321年,印度趕走馬其頓侵略者,建立了著名的孔雀王朝。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即阿育王時期,國勢最為強大,基本上統一了印度全境。阿育王死後,印度又衰落,且不斷有外族入侵,直到4世紀後半期,印度才重新建立了印度大部分領土的笈多王朝。
Ⅶ 印度文明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的標志是什麼
隨著難陀王朝的滅亡,古印度的列國時代由此劃上了句號。隨後孔雀帝國興起,標志著古代印度進入中央集權制大帝國時期。
列國時代終結,印度進入孔雀帝國時期。這是印度次大陸歷史上第一次大統一的時期,標志著印度文明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