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要求對中國塑料製品提高關稅
印度塑料業正在提請政府提高對一系列產品的進口稅,稱政府應當保護本地企業免遭進口製造產品的損害,尤其是來自東南亞和中國的進口塑料製品。
全印度塑料生產商協會在近期舉行的印度塑料展期間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披露,他們希望政府把塑料製品(包括消費品和家用品等)的進口稅從10%提高至15%。
同時,這家行業組織還希望政府取消對進口塑料機械的反傾銷稅,包括當前對中國進口注塑機徵收的高額關稅。
該協會稱,塑機征稅提高了成本,損害了印度本土塑料加工企業的利益。
該協會高級官員表示,希望他們的提案將得到穆迪總理新內閣的支持,因為穆迪曾發起"印度製造"運動來扶持印度製造業的發展。
該協會向穆迪提議,在即將實施的預算案(這是他去年上台以來的第一次重大預算)中做出一項關鍵調整,提高對塑料產品的進口稅。
該協會Arvind Mehta在2月5日-10日在Gandhinagar舉行的印度塑料展上接受《塑料新聞》采訪說:"現在進口的塑料製品非常多,比如來自東南亞國家或中國。"
他說,中國是"主要的"擔心對象,但業界也注意到許多進口成品來自泰國、印尼和馬來西亞。
盡管該協會未提供有關提案的更多詳情,但在其提交給政府的預算重點摘要報告中提到,希望"將塑料製品進口稅提高至15%,這對於保護印度中小企業是十分重要的。"
他說,一部分問題在於印度塑料業的規模較小,許多企業的員工數不到50人,缺乏全球競爭力。
雖然行業已經在著手進行整合,但協會希望得到政府的更多援助,因為他們相信進口製品的增長削弱了本土加工行業。該協會2500家會員企業大部分都來自於製品加工行業。
但在機械關稅方面,該協會的態度截然相反,希望印度政府取消對中國產塑機的反傾銷稅。
該會在報告中說:"不應對注塑機徵收高額反傾銷稅,印度中小企業需要獲取價格實惠的技術。"
因為印度本國塑機行業規模太小,無法以足夠快的速度供應設備,對外國塑機反傾銷可能會對印度塑料製品加工業的增長產生損害。
但印度對中國塑機的反傾銷稅從2009年就開始實行了。印度塑機行業還希望提高對中國大陸、台灣、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的進口塑機的反傾銷稅。
印度塑料機械製造商協會則稱,進口塑機以不公平的價格在印度傾銷,此舉重創了本地機械行業。政府尚未決定是否要接受提議擴大反傾銷稅徵收范圍。
❷ 塑料行業的前景怎麼樣
據統計,我國每年大約有1400萬噸廢舊塑料沒有得到回收利用,回收利用率只有25%,直接資源浪費高達280億元/年。
今年以來,塑料原料價格的大幅度上揚,引發了塑料回收利用的再度興旺。廢舊塑料加工成顆粒後,只是改變了其外觀形狀,並沒有改變其化學特性,依然具有良好的綜合材料性能,可滿足吹塑、拉絲、拉管、注塑、擠出型材等技術要求,大量應用於塑料製品的生產。我國是一個塑料消費的大國,各種使用過的塑料包裝物、購物袋、塑料盆、塑料瓶等塑料廢棄物隨處可見,把這些回收起來用於再生產,不僅可減少環境污染,而且將使得相關企業大幅度降低原料成本,增加利潤。一家中型農膜廠每年需要高壓聚乙烯原料1000噸左右,這一原料全國各地塑料市場前一時期平均價格為7000元/噸,而其回收利用後的再生顆粒平均價格只有3800元/噸,兩者相差3200元。也就是說,只要這家農膜廠半數采購再生塑料顆粒,原料成本一項一年就可節省160萬元,何樂而不為?何況,眼下新生產出來的塑料原料價格這么高,更使得塑料製品廠把采購原料的目光投向再生塑料。而再生塑料行業除了從國內收購廢舊塑料外,還把目光投向了國外。目前大部分廢塑料進口申報價格僅為二三百美元/噸,即使加上進口關稅和運輸等費用再在國內加工銷售,仍然有利可圖。今年以來我國進口廢塑料顯著增長,僅遼寧省上半年就進口了2.36萬噸,同比增長78.8%,價值609.4萬美元,同比增長120%。由於國內需求量大,還引起了進口廢塑料價格的上漲,上半年遼寧省進口廢塑料平均價格為259美元/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2.7%,處於近年來的最高水平。廢塑料是塑料再生行業的原料,通過上述數據,人們可以感受到這一行業眼下之熱。
在我國,塑料再生行業前景廣闊。塑料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回收利用是塑料業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塑料再生既可節約資源,緩解塑料原料供需矛盾,又可為環境保護作出重要貢獻。據了解,一個中等城市一年產生的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後可滿足二十來家中小型塑料製品企業的原料需求。而我國這方面做得顯然不夠。原國家經貿委作過統計,「九五」期間,我國每年大約有1400萬噸廢舊塑料沒有得到回收利用,回收利用率只有25%,直接資源浪費高達280億元/年。讓塑料再生行業健康、持續地發展下去,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應該說,這一行業近幾年已經獲得了不小進步,一些地方形成了一定規模,當地政府因勢利導,培植出年產值數億元的再生塑料工業園。人們期望,政府更好地發揮其職能,出台相關的法規、標准來正確引導廢舊塑料的回收利用。這一行業的經營者要改進生產技術,把科技融入到生產中去,提高產品質量,創造品牌產品,同時注意節約資源,防止環境污染,既為自己帶來利益,也為社會造福。
❸ 東印度公司給中國帶來了那些災難
東印度公司始建於1600年,是英國、法國、荷蘭等繼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擴張後17世紀新興的殖民國家為了處理在殖民地地區的一些事物而成立的機構,最初,英國人主要是利用東印度公司作生意,後來成了英國殖民者侵略印度的工具。
走私鴉片到中國
英國人搶占殖民地
搶奪資源
縱容海盜
1833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對中國的貿易壟斷權。東印度公司不得不走向破產的道路。
東印度公司的破產不是偶然的,其原因有三:
1.公司職員貪污走私成風,使公司總收入銳減。
2.因公司對印度人民的橫征暴斂,造成印度人民不斷起義。而公司要鎮壓起義,就需大筆開支。這樣就造成了惡性循環,使公司限於重重危機之中。
3.東印度公司是商業壟斷資本的代表,而工業資本在英國迅速發展壯大,商業資本逐漸失去了它往日的地位。這點,也是公司垮台的最主要原因
轉別人的答案 請採納
❹ 印度再禁118款APP,對我國有何影響
近期,隨著美國對中國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之後,印度也有了新的動作,為了打壓我國的企業,企圖阻礙我國發展,三番五次的禁用我國的app,目前據統計,加上這次的118款app,印度總共禁用了224款app。
❺ 印度紡織訂單大量轉到了中國,這會給中國帶來什麼影響
近期,中國輕工市場傳來好消息,不少紡織企業的國際訂單突然激增,經過了解發現,原來是大量在印度訂貨的紡織品訂單迴流到了中國,這對中國紡織企業來說,自然是利好的消息,畢竟大家都希望有錢賺。
目前看,國內紡織品市場訂單的好轉還是暫時的,如果想要提高市場佔有率,我國的紡織品加工企業就必須努力提高產品質量,拿出物美價好的優質產品,才能留住日後更多的訂單。一定不要在與印度等東南亞國家的低端市場拼價格上動腦筋,要抓住當下的機遇在中高端面料市場上爭取有所突破,最終我們才能不再懼怕任何國際上的競爭對手。
❻ 印度對中國有哪些威脅
中國的一切威脅歸根結底都在美國身上。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第三名要想當上第二名有兩種方法,一個是聯合第二打敗第一,另一個是聯合第一打敗第二。
所以只要中國排在第二,那麼全世界對中國都有威脅。
任何一個有志於提升自己國家地位的國家,都必須爭取更多的發展空間,但是在這個秩序已經基本成型的世界上,空間是有限的
這種發展空間不僅是地理上的,比如領土和海上交通線。也是政治上的,比如聯合國安理會的位置。還是經濟上的,比如在國際產業鏈上的地位。
因此每一個國家在向上爬升的過程中都必須從競爭對手那裡奪取必要的空間。在任何情況下,聯強敵弱都是最優的選擇,因此排在第二的中國在相當長時間內都是全世界大多數國家主要競爭對手。
讓我們把經濟問題掰開來說。
國際產業鏈條上不同的產業是分層級的。
最底下是資源型產業。中國是資源大國,但不是資源強國,因為國內的資源不夠用,中國每年出口的資源性產品只佔出口總量的一個零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中國是很依賴資源進口的,由於中國有錢而且需求龐大,將全世界的資源性產品價格抬得很高,這對於所有的資源進口國都造成了巨大的競爭。特別是印度,因為印度是一個資源更加稀缺的國家,而且這個國家還站在工業化前夜,它要想發展起來需要比中國更大的資源投入,但是它偏偏沒錢去跟中國搶資源。不要誤會了,印度沒有媒體說的那麼財大氣粗,印度的財政狀況在金磚國家中是最糟糕的,俄羅斯的外匯儲備差不多是印度的兩倍。所以說公平競爭搶資源,印度搶不過中國,沒資源就發展不起來,就更沒錢,然後更搶不過。只要中國自已不出問題,根本不用擔心印度。況且,印度自己到目前仍然是一個資源出口大國,其資源型產品出口額佔到出口總額的一半左右。因為它國內的工業落後,消費不了那麼多資源,而且需要大量出口資源來換取外匯,平衡貿易。
對於日本來說,他們是有錢搶資源的,只不過需求量不那麼大。但是日本是一個高度依賴資源進口的國家,而由於它的地理位置,它的海上交通線不可避免的必須經過中國附近。因此日本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把中國徹底打垮,使中國不能或不敢威脅日本的海上交通線;要麼乾脆不要跟中國翻臉。當日本沒有能力做到第一條,又不情願第二條的時候,它就希望將美國拖下水,讓老大和老二干一仗,自己漁翁得利。當然,美國希望的是中日兩敗俱傷,而不是中美兩敗俱傷讓日本撿便宜。所以美日兩家跳來跳去的演戲,但要真跟中國干一仗,那就是傻子乾的事了。
第二層是農業。農業是一個國家的根本。中國是農業大國,但資源有限,也僅僅是夠吃而已。如果有一天,中國由於國內糧食減產,需要在國際市場上突然收購5000萬噸糧食,那會發生什麼後果呢?我們知道中國一年的糧食產量已經接近6億噸,5000萬噸實際上也就是一個月的消費,而且對於中國的國庫來說這點錢也不算什麼。但是對於國際糧食市場來說,這一下就要捲走一半以上的交易量,那麼毫無疑問的國際糧食價格會出現暴漲。糧食價格暴漲的後果十分嚴重,美國這樣的糧食出口大國要笑了。但日本是糧食進口大國,不過他們有錢,為了穩定國內的糧食市場,日本不可避免的拿出大筆的錢,也到國際市場上捲走一筆,並且進一步推高糧食價格。這一來俄羅斯和印度可就真的要哭了,俄羅斯人口少,錢多,還能撐得住,但印度可就不好辦了。印度2011年糧食產量達到了2.53億噸,不到中國的一半,人均糧食消費量約200公斤。盡管大部分印度人是不吃肉的,這樣的糧食消費水平也就是比一個正常人類維持生命要稍微高一點而已。當然有很多人,特別是一些中國人替印度遮掩,說人家信教,吃素,言下之意印度不需要生產那麼多糧食。但是難道吃素就不能吃得好一點嗎?難道印度人不希望自己吃得好一點?傻子都不信!在中國和尚都能吃得肥頭大耳,可見信教以及吃素不能成為飲食水平低下的理由。不過有意思的是,它在2012年還出口了價值86.7億美元的糧食,比上一年還上漲了69%,但考慮到2012年印度急劇惡化的國際收支情況,這種奇怪的現象似乎又可以理解了。印度農業的極度落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了,而且它在這十幾年中糧食增產速度是小於人口增長速度的。2000年和2011年這兩個年份都是糧食豐收年,他們的糧食從2.35億噸增加到了2.53億噸,而人口卻從10.4億增加到12.4億。很明顯這種狀況是不可持續的,連同餓著肚子出口口糧來換取外匯的做法都是不可持續的。糧食危機這種事情絕不是危言聳聽,2006年~2008年之間曾經發生過一次世界糧食危機,當時作為世界大米出口大國的越南,國內大米價格曾經漲到15元人民幣一公斤。根據當時印度媒體的報道,印度人均糧食消費量曾經低到178公斤——這基本上已經是世界最低水平。而且印度在那幾年也被迫從糧食出口國變為進口國。隨著印度人口和經濟的增長,「誰來養活印度」絕對會成為一個令人絕望的問題。
印度的農業必須大幅度的提高才能保證國家發展的需要。然而印度的農業發展又會遇到一隻攔路虎:中國。這是怎麼回事呢?由於印度的農業極其落後,吸納了極其龐大的勞動力。因此農業提高的過程不可避免的伴隨著大量勞動力的釋放,中國在三十多年內創造了超過5億人進城的盛況。而對於印度來說,這一隻極其龐大,但文化素質又極其低下的勞動力大軍的安置就成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他們別無選擇的必須從中國嘴邊搶下這5億人的飯碗,但他們搶得下來嗎?
第三層次是初級工業產品。其中包括了工業原材料和日用消費品,這一層級的產品屬於必需品,廣泛用於世界各個國家,因此市場非常龐大。同時這一層級的門檻很低,也是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的第一選擇,因此在這一層級參與競爭的國家很多,利潤也很薄。其中競爭力最強的不用說就是中國了,而且中國事實上目前佔領著這一層級,可以說只靠中國一個國家的力量就足以支撐全世界的消費,中國不讓出份額,其他國家就基本不可能在這一個層級獲得大的發展。由於中國的發展需要,我們的工業正在不斷上升,這種低利潤、高污染、高能耗的行業已經不再適合中國。所以中國實際上正在逐漸退出這一層級。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中國願意付出一定的代價,例如維持較低的工資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維持較高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我們是可以把這些行業留在中國的,但是我們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不再願意付出這樣的代價了。況且,通過產業轉移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水平逐漸提高,可以更多的購買中國的高級工業產品,因為在高級工業產品的中下層級,第一大國就是中國。所以,中國的逐漸退出既有被動成分也有主動成分。另一方面,由於這些行業能夠吸納龐大的勞動力,所以中國的退出是緩慢的,有步驟的。
日本實際上已經退出了大部分的這類行業,他們與我們在這里沒有大的競爭。
印度曾經是發展中國家這一層級的翹楚,50年前印度紡織業曾經遠比中國強大。但到了2012年,印度紡織和服裝出口大約120億美元,而中國則是2400億美元。雖然很多人都會想起印度的軟體神話,但我們要知道,軟體業在全世界的市場份額是很小的,而且它能夠容納的勞動數量也是很小的。更何況中國每年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能夠超過印度全部出口總額的兩倍!印度作為一個站在工業化門檻上的國家,而且是一個人口與中國不相上下,青壯年更多而且勞動力素質比中國還要低一個檔次的國家,它的發展需要,不可避免的要求將中國在這一層級的統治地位完全接過來。但是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任務。
當然中國自己是不願意很快的讓出地位。別看中國目前正在逐漸退出,但實際上中國的競爭力還是很強的,因為中國的工業體系完整,基礎設施完善,勞動力素質相對較高。當其他國家在發展類似的產業時,小規模的時候還看不出來,當產能擴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出現,電力供應不夠,交通運輸能力不夠,配套產業力量不足,熟練勞動力不足等等問題。而中國的優勢恰恰就是印度的劣勢,在這些方面印度甚至不如東南亞。就目前來講,初級工業的轉移方向東南亞和拉美都比印度要優先,因為這些國家的基礎更好,而且可以就近獲得中國和美國龐大工業體系的便利支持。
那麼印度是否能夠迅速解決這些問題呢?首先,印度需要巨量的資金,幾萬億甚至十萬億的美金。這可不是亂說的,看一下中國工業化過程中的投資規模就知道了。但是目前來說,印度缺乏投資吸引力,這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東西,但主要在於政府的決策能力和魄力。有了錢就要有基礎設施,印度基礎設施差是出了名的,沒有基礎設施就不用奢談工業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初級工業本身又是資源消耗大戶,這就回到前面所說的搶資源的問題,這又反過來需要很多很多的錢。有錢,有設施還不夠,還得有人。根據駐孟買總領館經商室網站轉載印度時報2008年7月6日的報道,印度還有3億成年人不會寫自己的名字。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在70年代時中小學教師就達到了500萬人,到2009年共擁有小學教師567萬人,初中教師352萬人。而印度在2010年初等教育(8年級以下)教師只有不到400萬人。可以說印度要趕上30年前中國的勞動力整體文化水平,整整這一代人都指望不上了,下一代人能不能趕得上都不好說。
第四層級,高級工業產品,包括工業機器設備和耐用消費品。這一類產品的消費對象是特定和有限的,中國的崛起過程已經使得這一市場獲得了成倍的擴張。這一層級有競爭力的國家就很少了。由於發達國家逐漸的產業空洞化,大量資金從實體經濟轉向虛擬經濟,製造業一直在整體性的衰退。中國在這一層級是個什麼地位呢?中國2012年出口的機電產品總額大約1.18萬億美元,佔到全部出口總額的57%,從這個數字也可以看到,中國三萬億的外匯儲備絕不是靠買襪子掙來的;其他國家,德國大約7000億,美國5700億,日本4800億,韓國2900億,法國2100億;而恐怕很多人都想不到的是,俄羅斯只有127億,而進口卻高達1377億,工業強國的形象早已盪然無存,俄羅斯現在是一個靠賣資源換錢來進口工業產品的國家,他們出口70%以上是資源,進口70%以上是工業產品。
在這一層級當中,中國大而不強,優勢主要還是在中低檔次的產品上,而且遠達不到統治地位。在中國的上升通道中,中下層主要是擠壓韓國的空間,其他國家整體上已經無法與中國競爭。中上層主要是與日本搶奪空間,因為日本工業的衰退是比較明顯的,最近幾年工業品出口一直在下降;歐洲國家中德國太強,其他國家已經逐漸去工業化了。美國的份額也在逐漸向中國流動,最明顯的事實是美國也需要從中國進口大量的工業設備,美國造軍艦也要用到中國生產的吊車。
中國工業上升的過程附帶一個效果,那就是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准確的說是在發展初級工業的過程中大量依賴中國生產的機電設備。所以印度也很尷尬,不願意買中國的通信、電力、機械設備,但又不得不買。
印度機電和運輸類產品的出口額大約386億,基本上對中國不構成競爭力。而且在很長的時間,它的發展重點只能放在初級工業品上。
第五層級,裝備製造業,也就是製造機器所用的機器。這是真正的高科技。中國在這一層級只能說是有,遠遠談不上好。例如中國雖然已經是數控機床產量第一的國家,最高級的加工中心也能生產,但進口量還是遠遠大於出口量。在這一層級,中國在國際上基本沒有競爭力,還是要老老實實把基礎打好。印度基本上就不用提了。
綜合而言,中國和印度之間經濟上的競爭主要在資源和初級工業產品上,由於印度整個社會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使得它缺乏與中國競爭的實力,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並不構成威脅。中國與日本之間的競爭主要發生在高級工業產品上,日本工業的衰退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也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雙方仍存在很漫長的斗爭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