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四大文明古國是哪四個,分別處在哪個洲,又分別處在哪個流域
古巴比倫:亞洲西部,今天的伊拉克,伊朗,敘利亞一帶。古代兩河流域國家,兩河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古埃及:非洲東北部,尼羅河流域,北臨地中海,東瀕紅海,南鄰努比亞(今衣索比亞和蘇丹),西接利比亞
古印度:亞洲,印度河流域文化,地域范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
中國:亞洲,黃河流域,多次改朝換代,文明未滅亡,華夏文明
(1)印度河流域是現在的哪個洲擴展閱讀:
文明成就
古巴比倫
世界最早的人類文明,兩河城邦文明。
世界最早的文字,蘇美爾人楔形文字。
世界最早的城市,耶路撒冷附近的耶利哥城;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
世界最早的冶煉實踐,兩河流域城邦金銀礦石冶煉實驗。
世界最早的青銅冶煉技術,兩河流域城邦青銅冶煉術。
世界最早的鐵器文明,赫梯文明。
世界最早的歷法,蘇美爾人太陰(月)歷(具體時間不詳,早於埃及太陽歷;有說法認為其有5000年歷史)。
世界最早的系統宗教,猶太教。
古埃及
世界最早的統一王朝/帝國,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埃及第一王朝。
世界最早的數學,古埃及數學。
世界最早的專用書寫工具,蘆葦筆、莎草紙。
古印度
印度數字。
世界最早的三角函數,出自《太陽悉檀多》。
世界最早的日心說,出自《阿利耶毗陀論》。
世界最早的系統宗教,印度教。
中國
世界最早的銅冶煉技術,陝西西安姜寨遺址冶煉黃銅。
世界最早的農業,江西萬年縣萬年仙人洞遺址馴化水稻、栽培稻植硅石。
世界最早的造船技術,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獨木舟。
世界最早的釀酒技術,河南舞陽賈湖遺址果酒沉澱物。
世界最早的樂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骨笛。
世界最早的哲學著作,老子《道德經》。
世界最早的軍事學著作,孫武《孫子兵法》。
參考鏈接:網路 四大文明古國
㈡ 印度河是哪個洲
印度河是歐洲的
㈢ 印度河、恆河的發源地分別是哪兒
恆河發源於中國的喜馬拉雅山,上游流經印度,下游孟加拉國附近,注入孟加拉灣。在恆河流入的最後一個印度邦西孟加拉邦,默哈嫩達河(Mahananda)從北面注入。(在整個印度西孟加拉邦以及孟加拉國,恆河在當地被稱為博多河)。
印度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西部中國境內的獅泉河,流經克什米爾、印度和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印度河向西北奔流約322公里(200里),穿越海拔約4,572米(15,000尺)的查謨和喀什米爾東南邊界。
(3)印度河流域是現在的哪個洲擴展閱讀:
一、印度河流域地貌:
印度河流域介於北緯24°~37°,東經約66°-82°之間。東北臨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東南介印度塔爾沙漠.西北為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脈,西南為俾路支高原,南臨阿拉伯灣。幹流的上游和左岸支流的上游均處於高山區。
幹流下游和河口地區處於印度河平原。高山與平原之間為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間盆地組成的復雜地形。平原區總面積約58萬平方公里。流經高山區的河流,山高谷深,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
印度河平原是世界大沖積平原之一,面積約26.6萬平方公里,約占巴基斯坦國上面積的1/3;由喜馬拉雅山麓一直延伸到阿拉伯海,東西寬度平均約320公里,最大寬度在旁遮昔平原,寬約560公里,最狹窄的地方為161公里。土地肥沃,是巴基斯坦最富饒的地方。
二、恆河水系
源頭至安拉阿巴德為上游,恆河的兩個較大源頭是阿勒格嫩達河和帕吉勒提河,兩河上游奔騰於喜馬拉雅山間,地勢由 3150m 急降至 300m,急流洶涌。
兩河在代沃布勒亞格附近匯合後,才被稱為恆河。當恆河流至安拉阿巴德時,海拔已降至 120m。上遊河段以赫爾德瓦爾為界,以上的河段穿過西瓦利克山脈,河床多為岩石,河道狹窄,多急流。
以下的河段進入平原,河面變寬為 0.76~3.3km,泥沙淤積,河道兩側多沼澤和低窪地,雨季常改道。旱季時,流量為 200m³/秒;雨季時,流量達 5680m³/秒。
㈣ 印度河是哪個洲
印度河位於亞洲。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語式拼法Ins--即"河流"之意,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僅次於恆河,為該地區的文化和商業中心地帶。河流總長度2900~3200公里。印度河文明為世界上最早進入農業文明和定居社會主要文明之一。
㈤ 印度河在世界地圖上的哪裡
印度河不在印度,在巴基斯坦境內,基本流經整個巴基斯坦。
㈥ 印度河在哪裡
印度河在巴基斯坦。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印度河也是巴基斯坦的母親河,長約3180千米,平均流量6600立方米/秒,是尼羅河的兩倍,是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和的三倍。
印度河上源為獅泉河森格藏布,發源於岡底斯山脈岡仁波齊峰東北方向的切日阿弄拉山口西側,位於中國西藏阿里地區革吉縣境內,源頭溪流名為邦果貢。
簡介
印度河從喜馬拉雅山脈朝西北方向流入克什米爾,就稱為印度河,調頭向南流入印度河平原,在巴基斯坦南部信德省的卡拉奇附近流進阿拉伯海。
印度河流域氣候與植被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在上信德和旁遮普,過度放牧和伐木作燃料已經導致許多自然植被的毀滅。此外,人類長期干預自然水系,在希瓦里克斯Shiwaliks,毀林已經導致地下水和植被覆蓋狀況明顯惡化。
㈦ 印度河在哪裡
印度河乃南亞之大河。
發源於青藏高原,流經喜馬拉雅山與喀喇昆侖山兩山脈之間,流向西南而貫穿喜馬拉雅山,右岸交會喀布爾河,左岸匯流旁遮普地方之諸支流,經巴基斯坦而入阿拉伯海。五河之地乃古印度文化之據點;佛教文化則盛行於喀布爾河流域、旁遮普北方之犍陀羅。
印度河的5條支流傑赫勒姆河、傑納布河、拉維河、比亞斯河、薩特萊傑河均匯流於此,孕育了南亞輝煌的古文明,也在殖民時代成為了日不落帝國的糧倉。
印度河幹流源於中國西藏境內喜馬拉雅山系凱拉斯峰的東北部,山峰平均海拔約5500米,終年冰雪覆蓋。印度河上游為獅泉河,河流在印度境內基本上向西北流。
河流穿過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昆侖山脈之間,接納眾多冰川,進入巴基斯坦境內後,在布恩吉附近與吉爾吉特河相匯,然後轉向西南流,轉向西南貫穿巴基斯坦全境,在卡拉奇附近注入阿拉伯海。左側支流的上游部分大部分在印度境內,少部分在中國境內,右側的一些支流源於阿富汗。
(7)印度河流域是現在的哪個洲擴展閱讀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僅次於恆河,為該地區的文化和商業中心地帶。
1947年「印、巴分治」,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河水歸兩國共同使用。為了避免糾紛,兩國在1960年簽訂了「印度河用水條約」,規定印度使用河水系總水量的1/5,其餘歸巴基斯坦使用。
㈧ 古尼羅河、古印度河、兩河流域在什麼地理位置
古尼羅河:尼羅河流域分為七個大區:東非湖區高原、山嶽河流區、白尼羅河區、青尼羅河區、阿特巴拉河區、喀土穆以北尼羅河區和尼羅河三角洲。古尼羅河主要位於東非湖區高原、山嶽河流區、
古印度河:地理位置主要在現在的巴基斯坦境內。
兩河流域:主要位於伊拉克。
尼羅河流域分為七個大區:東非湖區高原、山嶽河流區、白尼羅河區、青尼羅河區、阿特巴拉河區、喀土穆以北尼羅河區和尼羅河三角洲。英國探險家約翰·亨寧·斯皮克1862年7月28日發現了尼羅河在維多利亞湖的「源頭」,該河北流,經過坦尚尼亞、盧安達和烏干達,從西邊注入非洲第一大湖維多利亞湖。尼羅河幹流就源起該湖,稱維多利亞尼羅河。河流穿過基奧加湖和艾伯特湖,流出後稱艾伯特尼羅河,該河與索巴特河匯合後,稱白尼羅河。另一條源出中央衣索比亞高地的青尼羅河與白尼羅河在蘇丹的喀士穆匯合。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語式拼法Ins--即「河流」之意,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僅次於恆河,為該地區的文化和商業中心地帶。
兩河流域文明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或兩河文明。是指在新月沃土的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所發展出來的文明,是西亞最早的文明。
㈨ 印度河發源地是什麼
印度河發源地是青藏高原,流經喜馬拉雅山與喀喇昆侖山兩山脈之間,流向西南而貫穿喜馬拉雅山,右岸交會喀布爾河,左岸匯流旁遮普地方之諸支流,經巴基斯坦而入阿拉伯海。
印度河流域屬於亞熱帶氣候,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點,但由於東北部高山山脈的影響,使氣候通常介於乾燥與半乾燥、熱帶與亞熱帶之間。
印度河的地貌:
印度河流域介於北緯24°~37°,東經約66°-82°之間。東北臨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東南介印度塔爾沙漠.西北為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脈,西南為俾路支高原,南臨阿拉伯灣。幹流的上游和左岸支流的上游均處於高山區。
幹流下游和河口地區處於印度河平原。高山與平原之間為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間盆地組成的復雜地形。平原區總面積約58萬平方公里。流經高山區的河流,山高谷深,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
印度河平原是世界大沖積平原之一,面積約26.6萬平方公里,約占巴基斯坦國上面積的1/3;由喜馬拉雅山麓一直延伸到阿拉伯海,東西寬度平均約320公里,最大寬度在旁遮昔平原,寬約560公里,最狹窄的地方為161公里。土地肥沃,是巴基斯坦最富饒的地方。
㈩ 為什麼印度河在巴基斯坦,而不在印度
06-1613:12
關注
哥哥,印度河在古印度時就有了,而那時的古印度包括中南半島。即今天的南亞。在16世紀英國殖民印度時,印度包括今天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8年,印度獨立,信仰印度教和佛教的中南半島東北部成為印度,信仰伊斯蘭教中南半島西部地區成為巴基斯坦,大抵就是這樣,故印度河在巴基斯坦。
42贊
踩
鏡頭下的世界觀旅遊達人
06-1602:25
關注
印度地名得名於印度河,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之拉丁語式拼法Ins――即「河流」之意,但今天的印度河主要流域不在印度而在巴基斯坦。
印度河幹流除上游在中國西藏境內之外,中下游流經了克什米爾地區和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目前為印度巴基斯坦所爭議,分為巴控克什米爾和印控克什米爾。印度河流經了印控克什米爾拉達克地區。
之所以造成印度河不在印度的局面,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印度」之名的混亂與誤解
歷史上所說的古印度文明,其實就是以印度河平原為中心的一小塊古文明區域。然而這塊地域,在地理上現在歸屬於與中國西域和青藏高原直接接壤的巴基斯坦。
這塊被稱為印度河平原的古文明地區,即古印度;是印度文明的發祥地。在17世紀被英國殖民者佔有,而後合並於恆河平原、德干高原而成為統一的近代印度,於是發生了地理和歷史的巨大混淆。但是在此之前,印度河平原文明長期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及文化區域,是一系列獨立王國的主要所在地。印度河古文明的繼承者不是今日的印度,而是今天的巴基斯坦。換句話說,人們所傳說的印度古文明,並非來自今日的印度,而是來自印度河平原所在的古代的巴基斯坦。
很多人常常混淆一個名稱的地理意義和國家意義。印度本義不是國名,而僅僅是地名。直到英國殖民者進入控制南亞次大陸以前,古代的南亞次大陸並不存在一個叫印度的統一國家。
古印度次大陸大部分時間處於小國林立的分裂狀態。在隋唐以前,漢語中用來稱呼南亞次大陸那些神秘國度的名字不統一,非常雜亂。最常見的名號有身毒、天竺等。唐代玄奘以後才稱之為印度。印度這個地理名稱並非國家名稱,而是唐僧玄奘所命名的區域名稱。
玄奘在公元7世紀游學中亞和印度次大陸時,足跡遍及西域及南亞。他的《大唐西域記》所記載當時中亞及南亞次大陸的國家數目多達138個。即使在英屬印度時期,印度地區也只是相對統一,各地大小土邦林立,異國為數眾多。所以印度詩人泰戈爾也說過,「印度」之名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而僅是一個地理概念。這一論斷反映了歷史事實。
二、英國殖民解體後對於英屬南亞的分割
1947年8月14日和15日發生在印度次大陸的歷史事件,大英帝國統治下的英屬印度解體,誕生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自治領兩個新國家。由於當時分治條款只涉及現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二國的劃分問題,漢語常稱之為「印巴分治」。
英國政府於1947年2月改派蒙巴頓任印度總督,6月公布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印度被分割成:(1)巴基斯坦國,包括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人口7千萬;(2)印度聯邦,包括英屬印度的其餘部分,人口2.25億;(3)王公土邦562個,佔印度面積2/5,人口8.1千萬,在政權移交後享有獨立地位,但可參加印度或巴基斯坦。1947年8月印、巴正式分治。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領土包括東、西巴基斯坦兩部分),1956年3月23日成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1947年8月15日印度自治領成立,1950年1月26日宣布為印度共和國,仍為英聯邦成員。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結束了英國在印度的190年的殖民統治。
分割後,印度河流域大部分都在巴基斯坦境內,印度占流域的一部分。中國和阿富汗也有印度河流域一部分!
印度河總流域面積為110多萬平方公里,幹流長約3000公里,平均年徑流2070億立方米。
印度河幹流源於中國西藏境內岡底斯山岡仁波齊峰的東北部,源頭稱為獅泉河。河流在印控拉達克境內基本上向西北流。河流穿過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昆侖山脈之間,接納眾多冰川,進入巴基斯坦境內後,在布恩吉(Bungi)附近與吉爾吉特(Gilgit)河相匯,然後轉向西南流。貫穿巴基斯坦全境,在卡拉奇附近注入阿拉伯海!
三、准確的講,目前印度河流域還是有一部分屬於印度!
生活在印度河上游一帶的民族(例如西藏人、拉達克人等)顯示了與中亞而非南亞的密切關系。他們屬亞洲血統,操藏語,信佛教,牧業為地方重要經濟活動。
北印度河平原居住著一些農業集團,其操旁遮普語及相關方言,成為印度河谷地人數最多的民族。語言、種族和部落組織在區分集團時具次要作用。旁遮普民族明顯的主要特徵是種姓,不過沒有印度教制度的宗教與儀式的涵義。信奉伊斯蘭教的賈特人與拉傑普特人是旁遮普重要的社會成分。
印度河下游居住著一些操信德語及相關方言的農業民族。這一區域的許多文化特點似乎具有相當的古風,信德人對自己區域的獨特性引以自豪。喀拉蚩雖在信德,卻主要是一個講烏爾都語的城市,旁遮普人和1947年次大陸分治後到達巴基斯坦的印度移民。
「印、巴分治」後,為了避免糾紛,兩國在1960年簽訂了「印度河用水條約」,規定印度使用河水系總水量的1/5,其餘歸巴基斯坦使用。
現在被印度人民尊稱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的大河是恆河。眾多的神話故事和宗教傳說構成了恆河兩岸獨特的風土人情。恆河是印度的聖河!
展開全部
791贊
踩
雲霧山中繞清泉石上流國際問答達人
06-1608:42
關注
先介紹巴基斯坦的基本面:巴國地處南亞次大陸東北部;面積88萬平方公里;人口1.97億;地緣結構上,發源於西藏高原的印度河縱貫全境,是巴基斯坦的「母親河」,河流沖擊而成的平原低地,適宜大規模工農業開展,是無可爭議的本部核心;東北部的青藏高原將印度河板塊與東亞大陸隔離開來;西北部的興都庫什山脈和西部的俾路支高原,則是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伊朗這兩個中亞國家的地緣分界;東部,塔爾沙漠則將印度河流域與南亞次大陸其他部分分隔開來。至於南部,則是阿拉伯海。
總的來說,巴基斯坦的地緣結構還是十分完整的。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它身處的印度河板塊,被以恆河流域為核心的印度所壓制。
這種局面其實是天然形成的。作為南亞次大陸的兩大核心板塊,恆河流域相對於印度河流域有兩大地緣優勢:
首先,是自身地緣實力更強。印度河全長1368公里;而恆河則是2510公里;在流域面積上,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大致相當;但印度河流域乾燥少雨;恆河中下游地區卻雨量豐沛,為恆河流域的工農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淡水。
其次,地緣格局上,印度河流域位居南亞次大陸邊緣;而恆河卻居於中部。這種不同的區位決定了,恆河平原是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核心。在兩大地緣板塊的競爭中,恆河平原不僅自身條件占優,還可以藉助「中原」的地位,整合東部的孟加拉和南部的德干高原,獲得整體實體的提升――而這是偏居西北的印度河流域無法做到的。
所以,我們看到,盡管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但最終,恆河大平原卻成為了印度文明核心區域,印度教的聖河也是恆河,而非印度河。
當然,印度河板塊和恆河板塊的地緣博弈,說到底也只是南亞次大陸內部的事。由於雙方同處於一個整體地緣板塊,通常情況下,這種博弈與文明核心的轉移,並不會影響造成文明的分裂――東亞大陸的文明核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後,它們仍然同為中國和華夏文明的一部分。
但南亞次大陸的情況卻完全不同。印度河板塊與恆河板塊的地緣博弈,最後竟演化成兩大地緣板塊在政治和人文上的決裂――不僅形成了巴基斯坦和印度這兩個不同的國家,印度河板塊的人類文明也徹底發生改變,這個印度文明的原生地,最後竟為伊斯蘭文明的一部分。
這又是為什麼?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印度河板塊受到中亞板塊的強勢沖擊。
以地緣隔斷的強度而言,印度河板塊周邊的地緣屏障中,以青藏高原隔斷能力最強,興都庫什山脈和俾路支高原居中,塔爾沙漠則最次。
這種隔斷能力的差別,決定了印度河板塊屬於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歸屬,但也為中亞外來勢力的進入留下了巨大空間。
相對於喀喇昆侖山脈和青藏高原的不可逾越,興都庫什山脈和俾路支高原地形要平緩的多。尤其是興都庫什山脈西部的低矮山嶺,自古便是中亞進入南亞的天然通道。上古時期,發源於西亞、東歐的雅利安人正是經此通道進入南亞次大陸,成為婆羅門、剎帝利等印度高種姓白人的祖先。
到封建時代,伊斯蘭文明興起,中亞被納入其勢力范圍,並以今日的阿富汗和伊朗為跳板,穿過興都庫什山脈,與占據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文明發生激烈沖突。
當時的伊斯蘭文明,無論是在規模、發達程度、以及軍事能力方面,都超過過印度文明;加上印度文明本身的分裂屬性,導致其無法抵禦伊斯蘭文明的攻擊,勢力范圍逐漸萎縮。最終,在16世紀,伊斯蘭化的突厥人擊敗土著政治勢力,徹底取得了南亞次大陸的統治權,建立了赫赫有名的莫卧兒帝國。
如果從伊斯蘭文明擴張的傳統看,在取得政治勝利後,通常會對當地的原有文明進行覆蓋式的替換。
不過伊斯蘭文明的核心在西亞,影響力輻射到南亞時已近強弩之末,加之印度文明底蘊深厚,體量龐大,故在南亞次大陸上,這種情況並未發生。但是,藉助自身的強勢地位,伊斯蘭文明仍在部分區域留下影響――在最靠近西亞核心區的印度河流域,以及便於海上往來的孟加拉,當地的印度土著徹底伊斯蘭化。
及至近代,伊斯蘭文明衰落,英國取代莫卧兒王朝,成為印度的統治者。但英國式殖民統治,帶有典型的資本主義色彩,其出發點是盤剝利潤,而非奪取領土,故無興趣對印度社會結構進行徹底改造。反而,為了便於統治,英國還大力扶植伊斯蘭教、錫克教等少數派,以防備印度教族群的反抗――而這也進一步加大了這些族群之間的沖突。
隨著二戰結束,英國勢力退出南亞次大陸,印度獨立。印度河流域和孟加拉三角洲因同屬於伊斯蘭文明的關系,聯合組成巴基斯坦
作為南亞次大陸的主體國家,印度理所當然的意圖主導該區域的新秩序。而歷史積怨、領土紛爭,文明體系的不同以及恆河、印度河兩大板塊的地緣矛盾等等因素,決定了它與巴基斯坦的戰爭不可避免。
憑借互不相連的印度河板塊和孟加拉三角洲,巴基斯坦當然不可能敵的過占據南亞次大陸主體部分的印度。兩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皆以失敗收場;尤其是第二次印巴戰爭,印度徹底擊敗東巴基斯坦,使其擺脫伊斯蘭堡的控制,成為獨立的孟加拉國。
當然,按照印度的想法,最好是能將巴基斯坦徹底吞並――就像他吞並錫金一樣。不過巴基斯坦畢竟不是錫金那樣的彈丸之國,自身還是具備一定實力的;至於文明體系方面,伊斯蘭文明雖已衰落,但印度文明也強不到哪去,不足以引誘伊斯蘭民眾重回故主門庭;再加上國際政治環境的影響,種種因素導致,印度無法徹底收服巴基斯坦。
但即便如此,也足夠巴基斯坦難受了。畢竟在地緣屬性上,印巴的地緣分隔並不十分明顯(僅僅是一個59萬平方公里的塔爾沙漠);而印度一統南亞次大陸的野心不可改變;印度河板塊的地緣實力,決定了巴基斯坦無論如何都不是印度對手。要對抗印度,必須引入外力。
在古代和近代、伊斯蘭和英國都曾充當國這個外力的角色。但伊斯蘭文明已經衰落,英國勢力又已退出,此二者皆指望不上。於是,巴基斯坦首先把希望投向了美國。
美國不僅是世界第一超級大國,還是印度洋的海上霸主。最關鍵的是,這種地位,和印度獨霸印度洋的地緣戰略構成了天然沖突,因此聯美製印是很自然的選擇。
對美國而言,聯巴制印,不僅有利於壓制印度洋上的潛在威脅,還可以打壓蘇聯勢力(因在印度洋和西藏兩大方向上分別與美、中沖突,故印度鐵定親俄),在冷戰大背景下,這完全符合美國利益,美巴同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但傍上美國的巴基斯坦,卻並沒有獲得想像中的保障。印巴沖突中,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持極其有限。這又使為什麼?
首先是因為美蘇二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美蘇爭霸的主戰場首在歐洲、次在東亞;海上角逐也集中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甚至北冰洋。印度洋板塊與美蘇二國相隔甚遠,屬於冷戰邊緣地區,故不值得美國在此投入太多精力。
其次,印度洋是四大洋中,與美國地緣關系最疏離的一個,美國在此力量有限。而即使這有限的力量,美國還得主要用在中東這個石油資源豐富、交通位置至關重要的關鍵地區。
如果美國在巴基斯坦投入過多,一則力有不逮,二則會引發印度的報復,進而嚴重影響自己到對中東的控制。基於這種考慮,美國對巴基斯坦的口惠而實不至,也就順理成章了。
正是因為美國指望不上,巴基斯坦才選擇了中國。
在現代文明條件下,青藏高原已經不能完全阻斷東亞與南亞的聯系――這是中巴能夠合作的保證;與此同時,青藏高原畢竟是世界屋脊,就算科學技術日趨發達,它的地緣分隔作用依然相當程度上存在。換句話說,中國沒有能力佔領南亞――這是巴基斯坦敢跟中國深入合作的前提。
而對中國而言,青藏高原的存在,決定了中印之間的矛盾是結構性的;而目光再放長遠些,中國經營印度洋,必然引發印度不快。所以親近巴基斯坦,符合中國的利益。
即便拋開印度,巴基斯坦作為一個印度洋國家,對中國在該區域的影響力拓展也有巨大價值。
出於利益的考慮,決定了美國不能過分幫助巴基斯坦;而中國卻會對巴基斯坦不惜血本。縱然美強中弱,但投入程度的不同,導致中國反而對巴基斯坦更有幫助。只要印巴的地緣結構不發生變化,中巴的鐵哥們關系只會越來越好。
展開全部
158贊
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