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的核主張!急!
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在會議開幕式上發言時稱,盡管印度面臨著國際上要求其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強大壓力,但印度堅持要求國際社會承認其為有核國家,同時將繼續執行自願暫停新的核試驗政策。
辛格在講話中對最近美俄兩國關於削減戰略核武庫的談判表示歡迎,但他強調,制止核擴散的努力必須是「世界性的、全面的和非歧視性的」。辛格認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實際上危害了印度的安全,同時該條約也未能制止核擴散。在談到最近印度國內有人主張重新進行核試驗時,辛格表示,印度政府並沒有制定這樣的計劃,印度將繼續執行自願暫停核試驗的政策,不會尋求進行任何新的核試驗。但他堅持要求國際社會承認印度為有核國家,即印度必須以有核國家的身份加入一切反核擴散條約。辛格還稱,印度堅決支持和平利用核能的努力,並將在這一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據報道,在新德里召開的和平利用原子能國際會議是在印度核能機構長期努力下得以召開的,盡管包括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在內的一些國際組織和國家的代表參加了會議,但這次會議在本質上屬於一次學術性研討會,會議不會簽署任何有約束力的文件或發表政治聲明等。但辛格關於印度核政策的正式表態仍然引起輿論關注。
躋身核大國行列可以說是印度由來已久的一個戰略目標。印度於1974年5月首次爆炸了一個核裝置,並因此受到了西方國家的核貿易禁運。長達30多年的核禁運對印度核工業的發展確實起到了延緩作用,但卻未能阻止印度最終研製出自己的核武器。1998年5月,印度一連進行了5次核試驗,並隨即宣布自己成為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這一系列核試驗嚴重破壞了國際核不擴散的努力,印度因此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嚴厲批評和制裁。
然而,國際政治在進入21世紀後出現了有利於印度的轉機。美國從某種戰略角度出發,在2005年向印度打開了核供應的後門。當年美印兩國開始了民用核能合作的談判,2006年3月兩國簽署了民用核協議,美國同意向印度提供核技術和核燃料,但前提是印度的軍用和民用核設施必須分離,並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2008年9月,國際核供應國集團解除了對印度的核禁運。而同年印度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簽署的民用核安全保障協議,使印度最終達到了繞過《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從國際社會獲得所需核燃料和核技術的目的。
輿論認為,從印美民用核協議到民用核安全保障協議,印度事實上獲得了有核國家的地位,印度實現了其長久以來的夢想,既可以從國際上獲得先進的核技術和急需的核材料,同時也沒有失去在必要時進行核試驗的權利。盡管印度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督其部分核設施,但印度從中獲得的利益更多。
分析人士認為,印度在美國支持下獲得的特殊待遇,對於國際社會防止核擴散的努力無疑造成了嚴重的阻礙。一方面,美國為了阻止伊朗和朝鮮這樣的國家獲得核武器,甚至不惜考慮可能使用軍事打擊的手段;而另一方面,美國對印度獲得有核國家地位卻採取了默許甚至縱容的態度。美國在核不擴散領域所持的雙重標准使得國際核不擴散努力遭遇了重大挑戰。
(引用)關於核問題,只要有國家有核武器他就不希望另外的國家有,因為那是個威脅,就算關系在好也不希望有,有的表面不說但是實際上是不支持的.
就跟朝鮮有和武器,我們中國開展了6方會談,為什麼?因為朝鮮是中國的鄰國,朝鮮有核武器也是很危險的對中國來說.雖然中國表面上不反對朝鮮,但是還是積極的推動6方會談的.因為我們中國也不希望朝鮮有核武器.
印度也一樣!
http://v.ku6.com/show/sOW0IHERxpBzZ7rh.html看看這個視頻
��最近朝核貼太多了,但發貼的人大多人雲亦雲,不外乎是在鸚鵡學舌某些媒體上的評論員觀點,其實有自己的看法的人不多.
忽然想起前些年的印度核問題,感慨為何沒人關注這問題,畢竟這問題對中國的威脅比朝核問題大多了.
同樣是亞洲國家,同樣在發展核武時遭到國際社會反對,但待遇明顯不同,印度和巴基斯坦發展核武問題已經不了了之.朝鮮卻遭國際社會一致反對,並以戰爭相要挾朝鮮棄核,雖然本人不太支持朝鮮擁核,但國際社會那種不公平的做法實在任人難以信服
我知道接下來有人會拿啥印度民 主,朝鮮獨 裁之類的來說事.但要知道,民主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公平,當今國際上許多事件扯不清楚就在於雙重標准.
恐怕還有人中國利益來說事,要說威脅,印核問題比朝 核 問題對中國大多了.首先,中印有仇,1962年的邊界戰爭到今天還讓印度耿耿於懷.中朝似乎沒有,也只有南棒子還時不時對所謂高麗故土YY一番.
再說,印度也有實力威脅中國,朝鮮沒有,印度離開中國沒啥事,現階段朝鮮要離開中國朝中國丟核彈無異於自殺,關鍵是朝鮮核武目前還是有彈無槍的地步.朝鮮的大莆洞,勞動導彈目前還不能搭載核彈頭,靠那幾艘老舊的遠程轟炸機能穿透現代防空網么?印度已經解決這一問題.印度導彈可以搭載核彈頭,在實際射程上可以覆蓋全中國,朝鮮導彈只在理論上可以覆蓋到美國阿拉斯加和全中國.
最後說句大家其實都知道但又不願正視的話,印度發展核武指名道姓是要威脅中國,朝鮮發展核武指名道姓威脅的是美日韓.總有人在假設金正日會用核武威脅中國,但你這還是假設而已,印度高官可是時不時蹦出來叫囂威脅中國.要不是中國扶持了巴基斯坦,中印還會僅限於打嘴仗么?當年的中印戰爭總是印度挑起來的吧,別跟我說民主國家就愛好和平之類的幼稚話,誰敢擔保未來印度不會因邊界糾紛對中國丟核武?當然,同理,要不是有金正日存在,只怕南棒也不會對所謂間島問題,高麗故土問題只是YY而已.
B. 印度的大國戰略是什麼
印度作為南亞老大,不論是國土面積、人口還是科技發展水平上,都一直處於遙遙領先的位置,素來有掌控南亞、輻射周邊和躋身一流的大國志氣,其「東進」戰略更是傾注了其幾代國家領導人的心血和努力。究近年印度大國戰略的操作路徑來看,唯我獨尊的老大作派和挾洋自重的功利心態暴露無遺。
一是在南亞奉行「周邊第一」,推行印度版「門羅主義」。莫迪政府上台以來,提出了「周邊第一」的外交政策,尋求進一步將南亞鄰國與印度「捆綁」。印度素來擔心外部大國染指南亞,特別是周邊國與域外大國發展全方位合作關系,抱定排斥而非合作的心態,總是先入為主假設域外大國的一切做法都是與印度為敵,其實是對自身實力和影響的不自信。經濟上控制、政治上打壓和軍事上威懾,便成為印度對南亞鄰國的家常便飯,經常忽視鄰國有對外發展的正當需求和獨立自主的正當訴求。
C. 中國是如何在戰略上對印度不戰而勝的
中國和印度自1962年以及後來的幾次邊境戰爭都是以印度的慘敗收場,這是印度長期揮之不去的惡夢。印度處處都要跟中國比,就怕中國超過了,這也有點驚弓之鳥的味道,因為被中國打怕了。通過修改其GDP的計算方法,最近兩年他的GDP增長率終於超過了中國。印度的小數精英(印度是一個等級制度極其嚴格的國度,大體上印度社會分成4個等級)就好比打了雞血一樣叫嚷著印度再過多少年就可以超越中國了。但現實卻是70%的民眾沒有廁所,絕對貧困人口數量超過了非洲總人口12億,絕大部分財富集中在大約10萬人的手中。印度從來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國內民族矛盾激烈,各邦要求獨立此起彼伏,跟巴基斯坦也是世仇。為此,中國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達到對印度不戰而勝的目的。
1、適當吹捧,讓印度把政的小數精英飄飄然,讓印度人覺得我不做南亞老大,甚至是亞洲老大,誰來做的心理。
2、印度本國的軍工和工業製造極其糟糕,以前能引以為傲的軟體實力也是日落西山,自家生產的光輝戰斗機的軟體都是請法國編寫。而其糟糕的軍人素質(40年來導致1000多架戰斗機墜毀,潛艇在港內爆炸)更是雪上加霜。
3、繼續加大西藏,雲南等中印邊境的基礎建設印度就不得不駐扎大量的部隊在這些高原地區(因為他基礎建設不到位,戰爭的時候無法像中國這樣快速補充兵力和物質),人員的吃喝等開支,你懂的
4、中國時不時在邊境地區搞點軍事演習,曝光一點先進武器裝備,以印度的做法又不得不進口他認為能抗衡中國的先進裝備
5、繼續扶持巴基斯坦的武器研發,讓巴基斯坦能自力更生,在西線繼續分散印度的軍力。
6、中國加大的印度洋的軍事存在,時不時在印度洋來一次軍事演習,以印度疑神疑鬼的性格,他又要陷入恐慌,又要大量進口軍火了。
從以上的幾點,中國只要在軍事上對印度保持優勢就能迫使印度不得不耗費大量的資金,因此印度最終會由於自身的經濟綜合實力錯失戰略機遇,導致在西藏問題的全面潰敗。
D. 1971年的印巴戰爭,為什麼印度獲勝達到了戰略目的
二戰結束後,歐洲英法等國家無法阻止各處殖民地的獨立運動,紛紛敗退,但臨走也不忘給這些國家挖一個大坑。1947年英國人分割印度,巴基斯坦從印度獨立出來,克什米爾爭端等問題成為三次印巴戰爭的導火索。
當時的巴基斯坦比今天要大,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國。1947年10月,印巴兩國因克什米爾問題開打,第一次印巴戰爭爆發。克什米爾原本也是英國殖民期間搞出來的「獨立」地區,印巴兩國自然要爭搶該地區的主權。
第三次印巴戰爭地圖
我們分析一下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為什麼能順利獲勝,分裂巴基斯坦,達到戰略目的。這並沒有表面上那麼簡單。雖然東巴地區人民對西巴不滿,印軍力量又強於巴國,但這只是前提條件。還有兩個背後原因。
第一,前蘇聯在背後支持印度
七十年代前蘇聯的軍事力量非常強大,不弱於美國。1958年中蘇鬧崩後,蘇聯轉頭支持印度,牽制中國,同時抗衡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力量。當時印度的許多武器裝備以及兵員訓練都得到了前蘇聯的援助。這是印度獲勝的一個原因。
第二,美國、中國均未出面干涉
中國不出面好理解,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只要不牽涉到國家安全等核心問題,中國從來不幹涉他國。
對美國來說,雖然不願意看到當時最強大的對手前蘇聯支持印度,攻城掠地,但東巴問題同樣不是美國的重大利益所在。何況美國自身當時還深陷越戰泥潭,國內反戰情緒高漲。美國也沒有必要在這種局面下強出頭與蘇俄、印度對著干。
綜上所述,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獲勝,不是簡單的大國擊敗了小國。
E. 印度軍事戰略經過那幾個階段
印度是南亞地區大國,也是歐亞大陸一支重要的地緣戰略力量。長期以來,印度把「立足南亞、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等強國」視為國家的戰略目標,並以此作為制定和調整軍事戰略的基本依據。冷戰結束後,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際及地區形勢的變化和國家實力的增強,印度實施了全方位的軍事戰略調整。更新軍事戰略理論突出強調積極主動
冷戰結束後,國際體系發生重大變化,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競爭成為各國角力的主要方式。
隨著實力不斷增強,印度在確保南亞次大陸戰略優勢的同時,積極向亞太地區拓展勢力,試圖從南亞大國逐步走向亞太大國,努力成為歐亞大陸新的政治棋盤上「主要的和積極的地緣戰略棋手」。
進入21世紀,特別是「9·11」事件後,印度將過去被動防禦的「拒止威懾」戰略調整為「懲戒威懾」戰略,提出對敵實施「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強調打贏核威懾條件下的有限戰爭,明確將作戰范圍由周邊擴大到整個亞太地區。與以往相比,這一戰略更強調軍事行動的進攻性、主動性和先發性。為配合新戰略的實施,印軍提出所謂「冷啟動」作戰理論,即在最短時間內,迅速完成軍隊的動員、集結和部署,並在第一時間率先對敵發動攻擊。2007年印軍制定頒布了第一部聯合作戰理論,並據此擬制新的陸海空軍作戰條令,突出強調區域外行動,強化軍隊以信息優勢和精確打擊為核心的聯合作戰能力。
近年來,基於對安全環境和威脅的新判斷,印度軍事戰略的關注重點已由陸地為主向陸海並重轉變——在印巴邊境繼續部署優勢兵力,保持對巴基斯坦的強大威懾;積極向中亞、西亞地區滲透軍事力量,力爭在大國角逐中搶得一席之地;提出「東方海洋戰略」,致力於建設一支既能控制印度洋又能遠征太平洋的「藍水海軍」;打破「本土防衛」傳統,擴大前沿軍事存在,加強軍事打擊恐怖主義、維護海外利益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力度。國際評論認為,這些變化表明印度正努力向世界更遠的地方伸出軍事觸角。強化戰略威懾能力加快發展空間技術
在印度看來,強大的實力和堅定的信心是成為地區性大國的現實基礎,而提升戰略核威懾能力和發展尖端空間技術不僅是增強實力和信心的重要步驟,更是一條捷徑。因此,核戰略和太空戰略成為印度大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8年,印度成為世界上第6個公開的有核國家。此後,印度實行「最低限度的核戰略」,不斷加強核力量建設。2003年,印度內閣安全委員會批准建立核戰略司令部,標志著印度「有核大國」地位完全確立。為實現在21世紀初期形成陸海空「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威懾系統的目標,印度除耗費巨資租借購買核動力潛艇、航空母艦等先進武器外,還一直加緊導彈研製工作,先後成功試射射程700-3500千米、可攜帶核彈頭的「烈火」系列中程導彈,以及「布拉莫斯」地地超音速巡航導彈。2007年4月,印度成功發射「一箭十星」,表明其基本掌握導彈分導技術。目前,印軍裝備的導彈射程已能夠覆蓋東南亞、中東地區,其戰略核力量已具備一定威懾力。
為提高防核襲擊和生存能力,印度全力支持美國的導彈防禦計劃,並從以色列、俄羅斯購進反導系統,構建多層反導攔截體系。據稱,印度還准備在新德里及其附近地區修建兩座核防護地堡,以確保國家核力量指揮機構的安全。同時,印度還著手構築導彈預警衛星網,以便全天候監視印巴邊境的兵力部署以及導彈發射情況。印度主管導彈研發項目的科學家公開宣稱,印軍將在2010-2011年間同時擁有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和導彈防禦系統三種能力。
在空間技術領域,印度也不甘人後。為盡快成為太空強國,印度在第11個五年計劃期間提出70項太空發展項目,較上一個五年計劃增加44項。2008年10月,首顆探月衛星「月船1號」發射成功,標志著印度成為繼俄、美、日、中之後世界上第5個掌握探月技術的國家。印度還計劃於2014年進行載人太空探測,2020年實現載人月球探測。印度媒體評價說,印度已經「自信地成為主要太空強國」。
印度國內有輿論認為,印度政府大力發展航天技術有促進軍事工業發展之意。原印度海軍准將烏代·巴斯卡更直言不諱:「像探月火箭這樣,任何可承擔巨大有效負載、精確並長距離發射的能力,都可以應用在洲際導彈技術中。」提高整體作戰水平重點加強海空力量
為適應世界軍事發展的新趨勢,印度逐步把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作為軍隊建設的主攻方向。早在2000年,印度就制定出陸海空三軍20年遠景規劃,計劃投入數百億美元提高軍隊現代化水平。目前,印度軍事實力已有很大提高,被一些評估機構稱為世界第四大軍事力量。
通過引進、研製和仿製等多種方式,提高軍隊高技術裝備比例。印度近年來不斷加大國防領域的投入,國防開支逐年攀升,其中軍備采購費上漲尤為顯著。1997-2004年間,印度一直占據世界武器進口第一大國的位置,約占同期全球武器采購支出的10%。據美國《防務新聞》報道,印度2007-2008財年的國防預算約為218億美元,占當年國家財政預算總額的14.1%,比上一財年增長7%。2008年2月印度國際防務展期間,為填補武器庫存在的「軟肋」,印度陸海空三軍展開數額驚人的采購招標。目前擁有19艘潛艇的印度海軍,在已訂購法國6艘蠍子級潛艇的基礎上,又增購6艘新型潛艇,計劃建立印度洋上最強大的「水下獵殺軍團」;空軍則提出采購126架多功能輕型戰機的招標計劃,總計約100億美元;而陸軍則考慮與他國合作生產下一代坦克,並為實現「4000輛坦克軍團」的建設目標而努力。與此同時,印度自行研發生產武器的能力也不斷提高,目前已初步建成研究水平較高的國防科研和加工製造體系。
依據現代戰爭特點和軍事任務需要,加快軍隊結構調整與轉型。近年來印軍重點突出海空軍建設,同時強化快反部隊,擴建和組建特種部隊,試驗數字化部隊。從2005年起,印度海軍的新型潛艇、隱形軍艦和遠程偵察機陸續服役,以「核武加航母」為特徵的戰略「雙箭頭」初顯雛形。按照「海軍戰略構想」,到2015年前後,印度海軍將形成一支以3艘航母為核心,145艘遠洋艦艇相配套,核常兼備、水面與水下能力兼具,勝任印度洋及以外海域作戰任務的力量。印度空軍則以提高戰略預警、遠程戰略攻防和投送能力、逐步向航空航天部隊轉型為發展目標。目前,印度已與多國簽署購進空中加油機、教練機、空中預警系統、防空導彈和「幻影」新型戰機等先進武器裝備的協議。印軍未來的發展重點是將作戰部隊按同型兵器集中編組,使之具備多種作戰能力;大力發展遠程作戰飛機,使空軍成為強大高效的戰略力量;發展激光武器和反衛星武器系統,提升太空作戰能力。印度陸軍也逐漸向戰略打擊部隊轉型,根據克什米爾地區作戰和國內維穩的任務需要,印軍專門制定了組建新型特種部隊、打造新型快反部隊和數字化部隊的計劃,重點發展立體進攻、遠程打擊和快速反應能力。擴大軍事交流合作拓寬戰略迴旋空間
進入21世紀,開展積極務實的軍事外交成為印度軍事戰略調整的重點。特別是「9·11」事件後,印度抓住全球力量格局和軍事斗爭形勢的轉變之機,積極加強同世界各國的軍事交流與合作,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編織戰略制衡關系網,營造有利的安全環境。蘇聯解體後,印度原來所依賴的戰略基礎不復存在。為此,印度一邊繼續鞏固同「傳統盟友」俄羅斯的軍事關系,一邊以「天然盟友」的身份加強同美國的聯系。印度還積極響應日本「共同平衡亞洲力量格局」的戰略意圖,2008年簽署《印日安保共同宣言》,從制度和法律層面為兩國軍事合作關系的持續深化提供了保障。此外,印度還主動緩和與巴基斯坦的緊張關系,並通過技術合作、安全對話、聯合軍演等方式加強同歐盟、中國以及東盟國家的交流,建立安全合作新機制。
加強軍事技術交流合作,促進本國軍事力量建設。近年來,印度利用美、俄、法等國的軍售競爭,全方位地開展了對外軍貿和技術轉讓合作,加速實現武器裝備現代化和來源多元化。目前,印度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關系已遠遠超越軍品買賣的范疇,在信息、航天、核能、航空等高端軍事技術領域的合作都取得明顯進展。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正聯手俄羅斯,加緊研製「月船2號」月球探測器。近日,美國宣布首次向印度出售總價值超過1.7億美元的24枚「魚叉Ⅱ」反艦導彈,標志著印美軍事外交也取得新突破。此外,法國、以色列等先進武器出口國都與印度保持著密切的軍貿關系。
積極參與國際軍事行動,樹立地區大國形象。參與國際聯合軍演是各國開展軍事外交、提升國際影響的重要平台,目前印度與美、法、新加坡等國的聯合軍演已經機制化,與俄羅斯的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也已恢復。同時,印度還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聯合反恐行動,尤其重視加強同美國、以色列及東盟國家的反恐協作。經過努力,印度逐漸擺脫了因核武器風波而造成的國際孤立和外交被動局面,國際影響逐漸提升,進一步拓展了自己的戰略迴旋空間。
F. 印度為何在多個領域向中國傳遞強硬信號
印度的此次做法有可能是為了轉移國內的視線,因為印度在這次疫情中受到的傷害非常的大,印度人民一直有怨言存在。
1、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中國在外交方面總以一個寬容的姿態去擁抱世界,這個時候就有人給臉不要臉,總想找一些理由去找中國的麻煩,但是中國人民和中國政府是絕對不會答應的。中國對外交往的政策主要是以和平為主,促進兩地共同繁榮發展,對於一些主權上的事情中國絕對不可能去妥協,現在的中國已不是百年前的中國,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時代了。
綜上所述,印度這樣做的真實目的主要是為了轉移印度國民的注意力,同時也因為特朗普將新冠肺炎的鍋全部甩給了中國,因此印度才想順水推舟將所有的罪責全部歸咎於中國身上。
G. 印度現行軍事戰略是什麼
1、戰略目標:統治南亞,控制中國,統治印度洋,努力成為世界軍事強國。俄羅斯的軍事收縮嚴重,美國也在減少其在印度洋的軍事存在,從而在南亞造成相對的權力差距。在這方面,印度正在利用與美國,俄羅斯,日本和其他國家的戰略夥伴關系來加速核軍備和軍事現代化。加快建設和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軍事力量和「一流」力量的步伐。
2、戰略方針:
(1)在確定戰爭威脅時,強調在核威懾條件下高科技局部戰爭(低強度戰爭)的威脅,並為從全面戰爭到多次局部邊界戰爭的戰爭做准備。
(2)以「有限戰爭」為主要戰爭手段。即,通過對對手施加必要的懲罰,實現了相對有限的戰爭目標。
(3)巴勒斯坦和中國是主要敵人。它有能力對巴基斯坦發動全面戰爭,並迫使其撤出被佔領土。將中國視為潛在威脅,不要放棄其在中國的「既得利益」,而是促進新的擴張和共同進食。
(4)通過外交,軍事和經濟手段,特別是核威懾力,尋求和維持對南亞國家的威懾和控制。
(5)管理從阿拉伯海到南中國海的水域,並遵守不允許外國干涉南亞和印度洋問題的政策,特別是中國與印度鄰國之間軍事關系的發展。去做。
(六)加快建立與東盟的經濟戰略聯盟和「軍事合作」關系。
3、作戰意識形態:印度軍隊現在認為戰爭的基本目的是消滅敵人的軍隊,在進攻和防禦過程中以及在核威懾條件下倡導進攻意識。基於高科技的局部戰爭。基本內容如下。
(1)著眼於進攻性行動,先發制人行動和必要的跨界行動,努力將戰爭的火焰引向敵人領土。
(2)實施全面的三維防攻作戰。
(3)專注於移動作戰,並努力掌握戰場計劃。
(4)強調各種服務和武器的協作,強調空軍的作用,強調軍隊和空軍的協調協作。
(5)強調主力方向的絕對優勢,以達到快速戰斗,快速決策的效果。
(6)強調電子戰的作用,執行電子欺騙,抑制電子干擾,隱藏戰斗意圖,並結合電子殺手和火力。
(7)強調執行有效的作戰指揮。
H. 印度在獨立之初確立了什麼樣的國家戰略的目標
稱霸南亞,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流強國」是印度國家戰略長期追求的總目標。
長期以來,印度始終堅定不移地執行「控制印度洋」的戰略目標。90年代後,其海軍也確立了相應的「沿海防禦—區域控制—遠洋進攻」的發展思路,提出發展一支大型遠洋艦隊,逐步實現從「區域性威懾和控制」向「遠洋進攻」的戰略轉移。
(8)印度戰略信號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為實現「直接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流強國」的國家戰略目標,印度高度重視軍事力量的現代化建設,制定了到2015年成為世界軍事大國的戰略規劃,大力推進海、陸、空三軍轉型。
陸軍:向戰略打擊軍種轉變;海軍:向遠洋作戰型軍種轉變;空軍:向航空航天型軍種轉變。以此建立一支適應未來戰爭需要、與國家戰略目標相適應的「未來軍隊」。
為適應軍隊的現代化轉型,軍費支出結構也作了極大調整,被稱為「首要花費項目」的武器采購費用達到了3340億盧比,比上一財年1690億盧比的實際采購費增加了近1倍。
印度海軍擁有1艘航母、8艘導彈驅逐艦、約40艘護衛艦、16艘潛艇以及大量輔助戰艦。據悉,印度政府已批准2015年之前再建造2艘核潛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度
I. 印太戰略最先來源於
*2007年,印度戰略家格普利特·庫拉納(Gurpreet S. Khurana)最先提出作為地緣政治概念的「印太」。庫拉納在《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印日合作前景》一文中提到,「印太」包括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海域,其沿海是亞洲國家(包括西亞/中東)和東非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