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人不吃牛肉、羊肉還有豬肉,那他們吃什麼肉呢
印度人不吃牛羊豬肉這一說法是不錯,但是也不能算是全部吧。
我來印度洋這么久了,來之前剛開始也在想,沒有肉吃怎麼辦。在國內聽說印度人大都以素食為主其實到了印度以後發現也並非想像中的那樣。
初到印度時,看到路邊好多賣東西的攤位,還有賣小吃的攤位,五花八門什麼都有。但是看了一眼,本來飢餓的感覺瞬間就沒有了,真的是「干凈又衛生」。直到現在依然不敢享受印度人做的「干凈又衛生的」食品,在項目還是吃中國廚師做的菜。
印度人不殺生,殺魚都是讓魚往刀上撞,證明魚是自殺並非他殺。有一次集裝箱里發現幾只老鼠,本想殺了它們,結果還是在印度人的勸說下放生了。
印度人和中國人的賣飯窗口是分開的在項目餐廳,好幾次跑到印度人窗口轉了一圈看著滿滿的金黃的咖喱飯還是不敢嘗試。我們吃的主菜,牛羊肉和豬肉都是有的,而且這里的物價比國內要低的很多。偶爾印度人也會在中國人窗口買菜,肉肯定不能明著吃,威士忌也回去偷著喝。
項目上有一個印度人員就是一酒鬼,幾乎夜夜醉,難道他不知道肉比素菜香嗎。不過以黃牛居多,牛肉比國內的要勁道,吃著很費呀的。
重點:白牛是沒人敢動的,神一樣的存在!!!
印度阿三的事情,總是讓人搞不懂。比如,把牛當做了神獸,牛肉出口卻是世界第一;比如,都有衛生紙了,還要麻煩「左手」親自擦屁股。
印度大部分人是不吃牛肉、羊肉、豬肉的,那這些動物怎麼辦?他們又吃的什麼肉呢?
(印度神牛)
印度的牛其實也是有等級的,最高級別的牛叫印度瘤牛,那就是所謂的印度神牛,婆羅門牛,只能看,不能殺,還要好吃好喝伺候。因為瘤牛的原因,印度大部分人也不吃牛肉。
那些水牛 、黃牛被用作擠奶,公牛或沒有奶的牛統統送到屠宰場,殺了取肉,然後出口。
( 印度黃牛)
羊和豬,和水牛、黃牛的命運差不多,大部分被殺了出口,或者有印度教外的人進行小范圍食用。在他們看來羊肉也是產奶的哺乳動物,最好不吃。而豬,在印度人看來,不是一個「愛清潔」的動物,他們也不吃。
既然,大部分人不吃牛肉、羊肉和豬肉,那印度人吃什麼?
首選雞肉,印度每年的雞肉消耗量非常巨大,家家都吃雞肉。如果說,這里是瘤牛的天堂,那這是就是所有公雞、母雞、小雞的地獄,各種吃。用雞肉做出的各種菜餚,是印度人的最愛。
(印度雞肉)
除了雞肉外,印度人吃的第二多的肉類是魚肉。魚肉蛋白質豐富,肉質鮮美,實在是居家或出行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但是,魚肉在沿海一帶吃的比較廣泛,那些邊遠的土邦山區,魚肉海鮮運送過去,價格不低,所以在印度全國,魚肉的普及程度遠不如雞肉。
印度人除了吃肉主要吃雞肉和魚肉外,蔬菜也是常吃的,不過他們大多數時候是將土豆、香菇、洋蔥等蔬菜剁碎了,一鍋燉,燉完食用,這就是他們常吃的咖喱湯。
總之,印度這個國家,大部分人不吃牛肉、羊肉和豬肉,肉類裡面,主要吃雞肉和魚肉,蔬菜主要用來做咖喱湯。
(咖喱湯)
也許我們覺得他們的食物很難下咽,但他們自己樂在其中,這就是習俗的力量吧!
我曾去印度旅行一個月,時間不算長,但足夠可以觀察到當地的風土人情,盡管表面,卻也能說明一個大概情況。
就印度人不吃牛肉、羊肉和豬肉而言,這個問題本身不完全對。印度人不吃牛肉是正確的。在印度教中,牛是神明的象徵,殺牛或吃牛肉得下場很嚴重,不僅要接受處罰和判刑,還要遭受神明譴責。因此,牛的地位相對其他動物地位,是非常高的。
但羊肉,印度人不是不吃,而是吃得不普遍,通常會有許多富人會吃羊肉。再則就是豬肉。在印度教中,豬是妖魔和災星,印度人比較忌諱和豬接觸,認為和豬接觸的人會倒霉。加上印度也有穆斯林,因而吃豬肉的現象幾乎不存在,在印度的市場也基本上是買不到豬肉的。
切記,去印度 旅遊 不要張口就問有沒有牛肉、豬肉。不但沒禮貌,還因不尊重對方而遭到謾罵。
但印度人非常喜歡吃雞肉,偶有魚肉。雞肉在印度人的日常因素中非常常見,通常以咖喱雞肉或咖喱雞肉飯等為主。味道還不錯。我個人比較喜歡吃。
其次,印度人並不愛吃狗肉,或者說是不接受狗肉。印度有許多流浪狗,但它們逍遙自在,從沒有人驅趕它們。據悉,狗在印度神話中一席地位。同時,蛇肉更不會吃。
像鴨肉,我並沒有發現。
總體來看,印度人很喜歡吃雞肉。
我是做國際貿易的,公司主要海外市場就是印度。從2017年開始每年飛印度最少兩到三次,對印度的飲食有一定的了解。
印度人口眾多,宗教信仰復雜,飲食習慣跟我們也相差甚遠。印度的肉類消費在整個食物攝入結構裡面佔比很低。
首先,印度有大量的素食主義者,按我平常接觸人群的比例評估,素食者佔比最少三分之一以上。
印度人由於宗教信仰的關系,牛是神一般的存在。可以在大街、甚至高速公路上閑逛。
在印度城市的大型超市裡,可以買到羊肉、雞肉和魚肉。羊肉一般都是帶骨頭的,雞肉去皮,魚肉還比較正常。但令人諷刺的是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牛肉出口國之一,他們自己不吃,卻會賣給外國人吃。
同時印度還有大量的穆斯林人口,在穆斯林聚集區,是有屠宰和銷售牛肉的攤位的,但一般都比較隱蔽,比較難找。因此,對於外國人來說,在印度豬肉是最難吃到的。
常規的烹飪方法,羊肉一般是燉煮,或者混合濃重的咖喱一起炒飯,雞肉一般會炸制或者烤制,會放很多辣椒,魚肉的做法和雞肉差不多。
印度首都新德里高檔一點的酒店餐廳會為外國人提供牛肉和豬肉菜餚,但用餐時一定要低調。
印度街邊小吃建議就不要嘗試了,我們根本駕馭不了,拉肚子拉到你懷疑人生。
印度好一點的酒店都會有比較豐盛的早餐,但肉類也都是羊肉、雞肉和魚肉,以煎炸為主。
這是印度比較常見的早餐主食之一(Dosa),我們都叫它印度大煎餅,有的裡面會加一些土豆泥,味道還可以,壞肚子的風險比較低。
如果您是無肉不歡的人,印度絕對會讓你抓狂,再好的食材,被他們處理過後,都會完美的打消你的食慾。
另外,印度的麵食(餅類)味道都不錯,也比較衛生。
印度人不吃豬肉,不吃牛肉,那他們一日三餐吃什麼呢?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吃貨大國,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吃」這個字,中國吃貨的本事可是不能小覷的,從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中國人都無所不及,還有很多生物被中國人吃的瀕臨滅絕,看到國外海鮮泛濫的地方,中國人也迫不及待飛過去幫助他們吃掉。
中國人這么能吃,主要是因為中華的 美食 有著讓人慾罷不能的魔力,和其他國家的 美食 相比,簡直就是完勝,其他國家的 美食 簡直就是弱爆了,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印度這個國家,我們都知道,印度是一個很貧窮很落後的國家,那裡富有的人很富有,貧窮的人很貧窮。
印度的貧富差距十分巨大,這就使得他們吃不起豬肉,牛肉,羊肉等等,還有一個原因是牛在當地是一種很神聖的動物,是他們信仰的代表,所以很少人會去吃牛肉,就連有些餐廳的門口都會寫著沒有牛肉售賣的招牌,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你去了之後會發現他們不僅不吃牛肉,還不吃豬肉。
這是有原因的,印度人很多人都是終生吃素,這是因為他們所信仰的宗教有這樣的要求,不允許吃肉類等食物,所以他們也就跟從不吃肉類,難怪印度人看起來那麼瘦小,還體弱多病,那麼印度人不吃肉,他們的一日三餐都是吃些什麼食物呢?一起來看看吧。
印度人的一日三餐選擇吃米飯配蔬菜,麵包,水果等食物,對於很多印度人來說,他們的需求很簡單,只要是能夠填飽肚子就可以了,不在乎吃的有沒有營養,吃不吃肉根本就是無所謂的,好了看到這里,你對印度的飲食應該有些了解了吧,你還有哪些看法呢?
印度人並不是不吃牛羊肉,只是吃的少一些。在印度大概有82%的民眾信奉印度教,12%的民眾信奉伊斯蘭。在82%的信奉印度教的民眾中,是很少吃肉的。印度教和佛教在教義上有點類似,眾所周知,佛教發源於印度,因此,佛教受印度教的影響很大。而佛教中的吃素在印度教中也廣泛存在。
因此,大部分信奉印度教的民眾是吃素的。而牛因為是印度大神濕婆神的坐騎,在印度更是被當成聖物。印度的牛在印度可謂是活得非常瀟灑,它們可以在大街上自由穿行,而不用擔心人為刀俎我為牛肉。因此走在印度的大街上一定要小心,因為,不小心就可能會踩到「地雷 」。牛不僅被供奉為神物,連牛屎也被計入到了GDP中,牛尿更是被當成強身健體治、消災怯病之良葯,有事沒事喝兩口。
面對這樣一頭神物,印度人怎麼敢剝皮吃肉呢?因此,印度很少有人吃牛肉。據說, 當年美國的餐飲巨頭麥當勞殺入印度後,一度因水土不服而瀕臨破產,原因就是在印度人發現這些美國佬們簡直是太大逆不道了,他們竟然把他們的神物做成了漢堡,夾在麵包里吃掉了。因此,麥當勞在印度遭到了民眾的普遍抵制,後來,當地的麥當勞被逼的沒有辦法了,只好針對印度人發明了素漢堡。
但印度人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吃肉,大部分伊斯蘭民眾都是吃肉的,只不過他們不吃豬肉,只吃牛羊肉,這和世界上其他地區的穆斯林沒有多大的區別。
雖然,印度人不吃牛肉,但是印度卻大量出口牛肉,印度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牛肉出口國,為什麼提倡不殺生的印度人會大量出口牛肉。這是因為,印度的牛跟人一樣,也有種姓制度,被分為三六九等,最高等級的是白牛,被封為印度神牛,而大量從事苦力勞動的水牛則是可以被屠宰的,因此,大量的水牛在印度被屠宰,製成牛肉出口世界。
去過印度或者對印度有點了解的小夥伴肯定對印度的環境以及衛生印象很深刻,比如印度人大都上廁所不用紙而是用手,這樣還不算,他們吃飯也用手,還有就是被印度人們尊為「聖河」的恆河也只能用「臟、亂、差」來形容,甚至印度還流行在恆河中水葬,關鍵是他們還喝恆河的水等等等等,在這里我們就不一一的贅述了。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印度人不吃牛羊豬肉,那他們吃什麼肉呢?
(印度的恆河一隅)
牛、羊、豬是我國人民主要的肉食動物。尤其是今年的豬肉價格,一路飆升到了 歷史 新高,讓許多人有了吃不起豬肉的感嘆。而且隨著豬肉的「高歌猛進」,牛羊等肉的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
那麼,印度人為什麼不吃這些動物的肉呢?
01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牛。
牛在印度是一種很神聖的動物,因為印度是一個宗教信仰非常普遍和嚴重的國家,他們大都信奉印度教,而在印度教中,牛是聖物,尤其是白色的母牛更是神聖中的神聖的存在。
在我國的早期,牛大都會用來耕田,但是在印度無論體格多麼健壯的牛是絕對不會下地幹活的,相反主人們還得好吃好喝的伺候著。即使有些牛誤入田間造成了莊稼的破壞,他們非但不會生氣,還會放任牛任意的破壞,而且破壞的越多,主人越高興。
有了這種光環,牛可以在印度的大街上橫行。舉個例子,如果開車撞到人可能會賠錢私了,但是一旦撞了牛,那可是要上法庭而且是要坐牢了。
可見,牛在印度的地位。所以,自然就很少人吃這種聖物了。(PS:除了印度教的信徒太多,即使不信奉印度教也大都不敢吃)
(可以在印度的公路上隨意排便和休息的牛們)
02 印度人為什麼不吃豬肉?
印度人不吃豬肉其實並不是所有人都不吃,而是一部分人不吃而已。這與印度人很少吃牛肉一樣,都是宗教信仰的原因。在印度,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信徒最多。印度教的聖物是牛,所有沒人吃。而伊斯蘭教不吃豬的原因卻截然不同,因為豬並不是伊斯蘭教尊崇的動物,但是在教規中卻有明確的規定不讓吃豬肉,在伊斯蘭教的《古蘭經》里就有這樣的說法:豬乃不潔之物。
所以,在印度也很好人會吃豬。現在豬肉價格如此之高,根本就影響不到人家印度人,因為人家壓根就不吃。
至於說印度人不吃羊,是沒有這個說法的,這種說法源於印度有許多的素食者,他們是有一大部分是絕對的素食者,什麼肉都不會吃。
既然豬和牛,一個不準吃,一個不能吃,那能吃的肉類就比較的局限了。去過印度的小夥伴肯定都知道,印度餐館最常見的就是魚、羊肉以及雞肉和鴨肉了。其實,這正是印度人日常吃的主要肉類。
但是,印度人最鍾愛的還是魚肉,因為印度大都用手吃飯,他們習慣把肉菜和飯捏成一個團然後再吃,在這幾種印度人常吃的肉類中,顯然只有魚肉能夠捏成球了,其他的肉質都比較的緊實有點難捏。所以,魚類是印度人最長吃的肉類。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魚都能吃。被印度尊為「聖河」的恆河中有大量的魚蝦,但是,這裡面的魚蝦是絕對不能吃的,原因也是宗教信仰的問題。再加上恆河中的魚蝦大都有人投喂,所以恆河中的魚格外的大。但是盡管這樣,也沒人會吃恆河裡的魚。
印度由於宗教信仰比較的普遍,而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禁忌,所以一旦一種動物被一種宗教「保護」起來,其他即使不是宗教信徒的人也很少會去自找麻煩的去吃這種動物。所以也就造成了印度大都不吃牛、豬的現象。當然不吃這兩種動物的肉,還有許多替代品,比如雞鴨魚羊肉等等。
但是,讓獵奇君比較疑惑的是,印度被牛視為「聖物」,但是印度卻是世界上第二大牛肉出口國,這實在是讓人費解。
根據印度傳說,牛是濕婆的坐騎,所以牛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如果牛進了家裡,也是不能驅趕的。
由於這個原因,印度人不吃牛肉。
伊斯蘭教徒禁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的動物、動物血。所以有一部份印度人也是不吃豬肉的。
三哥吃個雞,先要把毛給去了,然後,再把新的「毛」插進去。再裹上料,炸吧。
三哥就是三哥,凡事都要開個掛,連吃個炸雞都要開個外掛。
印度人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他們能把所有的食物都做成一個顏色。魚肉也能做成這樣。
三嫂們先把魚肉以這個體位進行切割。我就在想,小孩子都不摔跤的嗎?
切好了之後要腌制。
隨後,要炸。
炸完之後,又要放進印度專屬調料。做成這樣子。。。。
好吧,這個顏色很正宗很印度。
三哥的肉食,我我也不太好解釋。直接上圖吧。
這個畫面還是非常正常的。肉看起來相當有食慾。
然後。。。。。空氣中已經開始彌漫特殊、獨有的風味。
上吧,黃咖喱!
不知道這個肉的口味怎麼樣,咱也不敢問啊。
大功告成!
不過,豬牛肉對於印度人來說吃或不吃其實意義不是很大,因為他們總能把所有的食材做成一個味,一個樣。所以,雞肉、魚肉、羊肉就很有代表性了嘛!
印度菜餚因地區而異,一些常見的主食包括大米、全麥麵粉、珍珠米、扁豆、鴿子豆、鷹嘴豆、綠豆和芸豆。雞肉和羊肉是最受印度人歡迎的肉類,羊肉、魚和牛肉在一些地區經常食用。由於宗教文化的影響,印度人很少吃豬肉和牛肉。
印度以味道濃郁的咖喱菜餚而聞名。印度食物中通常使用的調味品包括辣椒、豆蔻、姜黃、辣椒粉、生薑、黑芥子、芫荽、大蒜、孜然、肉桂、丁香、藏紅花和肉豆蔻。印度的各個烹飪地區都有自己的香料混合物,叫做加蘭馬薩拉。許多廚師也有自己定製的加蘭馬薩拉。
一些常見的咖喱組合包括土豆配豌豆、鷹嘴豆、花椰菜、次粉葉或菠菜、茄子配西紅柿或洋蔥、農家乳酪配菠菜和各種扁豆。咖喱肉通常含有雞肉、山羊、羊肉或魚。咖喱通常與巴斯馬蒂米飯和一種發酵烘焙麵包一起食用。
在東印度,許多菜餚都是芥末和魚肉為主。北印度常見的配料包括牛奶、酸奶、酥油、藏紅花、辣椒和農家乾酪。南方烹飪食物通常使用椰子和椰子油,以及羅望子和胡椒。西印度菜往往是所有印度食物風格的融合。大多數印度餐由多道菜組成,包括酸辣醬、泡菜等佐餐。
一、 吃雞肉或者是魚肉
在印度他們的國家裡邊,宗教是特別多的,為了照顧大家的一些宗教理念,避免了很多沖突,大部分人是不吃肉的,也是不吃魚的, 想要吃肉的時候就是簡單的吃一點雞肉或者是魚肉。
二、 用香料來調制食品
在印度他們的食材是比較少的,想要吃一些東西都是比較簡單的,印度人們吃東西的時候都是用香料來調節食品的,因為喜歡吃一些咖喱,就是隨著這些豐富的營養里邊也會特別的流行, 想要知道什麼樣香味的東西,就是用這些香料來調制的就會在這些食物上面倒一些香料,使這些食物變成想要的口味。
三、 多數人吃素
大部分國外 旅遊 的人到印度也是感覺特別的痛苦,因為這里邊人們大部分人都是吃素的,基本上就是沒有吃肉的,印度有80%的人都是吃素這種吃法也是當地的一種傳統, 所以說來印度 旅遊 的人一定要注意,這里的吃東西都是特別的,有講究的,想要吃到肉來這里是非常難的。
㈡ 印度人不吃豬肉,不吃羊肉,還不能吃牛肉,那他們吃什麼肉
印度人平常吃魚肉還有雞肉為主。由於印度信奉印度教,印還有伊斯蘭教,所以不能吃牛肉,還有豬肉和羊肉。因為宗教因素,吃這些肉會認為是一種罪孽。而且牛在度是聖物,所以不能吃。甚至因此印度還是世界人均擁有牛的數量最多的國家。
如果說印度人喜歡吃什麼。印度人吃的碳水化合物比較多,各種餅,薄餅脆餅囊之類,米飯(巨甜無比的甜稀飯,各種香料的炒飯和白米飯各種)是基本的,還有豆類,以及土豆都是或者香料香葉炒一炒,蔬菜方面,各種顏色的彩椒和洋蔥印度人吃的特別多,尤其洋蔥,什麼食物裡面都可以加。很少見人吃綠葉蔬菜和菌類,番茄,秋葵,胡蘿卜,黃瓜都比較常看見人吃。
㈢ 印度人不吃什麼肉
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殺牛和吃牛肉常成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沖突的導火索。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沾葷腥。耆那教徒更是嚴格食素,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黃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約占人口的一半。
(3)印度人的飲食為什麼很少吃蔬菜擴展閱讀
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與南亞其他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體系。印度古代的種姓制度把人們分為四個種姓。
最高一級是婆羅門。根據《摩奴法典》規定,可從事教授吠陀經、司祭與接受奉獻這三樣工作,第二級為剎帝利,《梵書》稱其具有與婆羅門共享「管轄一切生命」的權利。第二級為剎帝利,《梵書》稱其具有與婆羅門共享「管轄一切生命」的權利。在四個種姓外,還有達利特,即賤民,多由罪犯、戰俘或是跨種姓婚姻者及其後裔組成。
㈣ 印度人不吃豬肉不吃魚肉,是什麼原因讓印度人這么挑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宗教因素印度是一個宗教大國,信仰最廣泛的本土宗教是印度教,其次是佛教還有部分伊斯蘭教。對於這樣一個多宗教信仰的國家,生活方式和習俗上難免發生碰撞。經過千百年來的包容和演變,這些印度宗教都進化出了十分穩定的相處模式,有些原本不同的風俗上,也變得共通起來。
印度人主要吃的肉是雞肉和羊肉。牛是神,所以不能吃。豬肉太肥,不喜歡吃,並不是說不能吃,只是不喜歡吃,是可以吃的。魚肉是可以吃,也是較經常吃的。蟹,蝦等海鮮也是吃的。洋蔥、土豆、西紅柿、秋葵、黃瓜、花菜、包菜、豆角、紅白蘿卜、紅薯、甜玉米、南瓜都是經常吃的蔬菜,只不過印度的蔬菜品相看起來沒國內的品相好,主要是個頭小。主要吃的水果是香蕉、芒果、菠蘿蜜、西瓜、哈密瓜等熱帶水果,橙子、蘋果等都要靠進口,主要從美國、澳大利亞及紐西蘭進口,價格較高。乘用車輛主要是鈴木、現代、塔塔等微型車,大車主要是塔塔,總體汽車看起來比中國落後。目前大部分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2輪摩托車,摩托車很普遍,很多家庭都有
㈤ 大多數印度人都吃素食嗎
大概有兩個因素:一方面印度人的飲食結構非常不健康。有人說不對,印度很多人吃素,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吃素。按照很多健身的理論,吃素多健康。其實不是這樣的,吃素不一定健康。
這一點跟美國很相似,有很多從美國回來的朋友都說,美國甜點一般中國人不能吃,吃一口簡直甜的齁死個人。印度又何嘗不是這樣,大量的麵食、大量的甜食、大量的澱粉攝入,讓印度人越來越胖。
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原因,這些年來印度經濟發展了,很多人手裡有錢了,但是印度社會的兩極分化也慢慢越來越厲害了。對於很多印度中產階級來講,他們其實可以花很少的錢就僱到傭人,因為畢竟印度還有著大量的幾億的赤貧人口。
所以對於手裡有了錢的印度中產階級來講,他們可以很輕易的僱到傭人,幫他們完成幾乎所有的體力勞動的活。而自己除了工作之外,可以什麼都不幹,這又進一步加劇了印度中產階級的肥胖。
所以如果再這么胖下去,也可能印度人還沒有徹底富起來,他們的體型就已經很像美國人了!
㈥ 為什麼在印度吃不到新鮮蔬菜
by梁捷 印度的水稻、小麥產量連年上漲,已經達到歷史上的最高水平,並且在總量上基本實現了糧食自足。最近印度比哈地區的農夫創造出水稻單產的世界紀錄,更是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但是印度仍然是一個糧食問題極嚴重的國家,農民收入也很低下。印度有超過5000萬營養不良的兒童。無法為大量兒童提供午餐,這是導致印度兒童失學率高的重要原因。同時,印度的農作物品種高度單一,平時只有很少選擇。很多造訪印度的遊客都對此極為不適,往往走遍印度都沒看到過綠葉蔬菜。有朋友在新加坡的超市看到一種葡萄,標著產於印度,就非常疑惑:除了那些毫無粘性的「長米」之外,印度真的還能出口這種無核葡萄?從統計數字來看,印度有超過七成的土地種植著水稻與小麥,可是它們的產值只佔印度農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一,大多數農民都處於貧困線以下。雖然印度種植糧食已經有千百年歷史,但效率一直不高。客觀來看,印度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有明顯的雨季旱季之別。雨季是種植莊稼的時候,這導致印度耕作制度一般只是一年一熟,無法與中國相比。上世紀中期,印度曾發起所謂「綠色革命」,引進墨西哥高產小麥,大力推廣化肥、灌溉等技術。印度的糧食產量確有提高,可化肥、農葯等導致的生態危害似乎更為嚴重。總體來看,很少有人認為印度的綠色革命真正獲得了成功。經濟學家為此提出另一個問題。既然印度大多數土地上,農民種植糧食只獲得很少的回報,他們為何不改種經濟作物?在不改變耕地面積的情況下,通過改變作物結構,也可能有效提高農民的實際收入。事實上,過去幾十年,印度種植水稻、小麥的耕地面積從未減少。莫非印度農民真的不理性?印度農業經濟學家高維爾(Richa Govil)近日撰文研究了這個問題。她列舉了八個理由,來支持印度農民不肯轉向經濟作物的選擇決定,揭示出印度農業政策和經濟發展的一些深層次問題。第一,印度的糧食作物有政府制定的最低收購價格,而經濟作物沒有。這就意味著雖然經濟作物可能比糧食作物有更高的收益,但在市場低迷時,農民們也必須承受更多的市場風險。第二,相較於糧食作物,那些蔬菜、水果更容易受到不利天氣的影響。有些地方的政府為有些作物提供了針對不利天氣的「保險」。但這似乎有些超出農民的理解能力。農民們只是簡單地選擇,不種。第三,蔬菜、水果等需要農民投入更多精力,更仔細地去照看那些作物。而糧食作物的種植要簡單很多。印度農民並不像東南亞農民那麼「吃苦耐勞」,不願意選擇需要更多精力投入的作物。第四,蔬菜、水果不容易儲存,一旦採摘就需要快速售出,否則就會迅速腐爛,損耗嚴重。銷售新鮮蔬果需要有比較成熟的農貿市場作為支撐,這一條件在印度完全不具備。印度的普通民眾也遠沒有養成吃新鮮蔬果的生活習慣。第五,蔬菜、水果的價格波動要遠高於糧食,背後的原因仍舊是農貿市場的匱乏。在大城市,缺乏農貿市場,使得蔬果的供需雙方難以及時匹配;從全國范圍來看,由於物流系統的落後,也難以實現蔬果在整個印度范圍內的高效匹配。第六,價格實現中的逆淘汰。印度缺乏物流配送,缺乏保鮮技術,人們又習慣咖喱的烹飪方式,對食材的新鮮少有要求。這就導致新鮮蔬果損耗嚴重,最終往往只能按照半腐敗的模樣進行定價,對蔬菜種植農民造成嚴重打擊。第七,印度人常將糧食作物作為一種金融資產。由於糧食作物相對容易保存,所以它常常被作為儲蓄資產。農民在有現金需要時拋售部分糧食,可以快速換取現金。最後,印度人覺得種植糧食更有尊嚴。他們若是種植糧食,在貿易時,可以開著一輛裝滿糧食的車來進行交易。可如果種植經濟作為,貿易時的派頭就遠不能與種植糧食相比。在印度這個種姓等級分明的社會,尊嚴往往是農民作出種植選擇時最先考慮的問題。所有這些因素都為種植經濟作物帶來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風險。斯科特在研究東南亞農民的行為時,曾說過一個比喻。落後國家或地區的農民,就像時時處於齊頸深的水裡,任何一點浪頭都會讓他們淹死。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的理性優先考慮必定不是預期收益最大化,而是風險最小化。印度農民顯然作出了類似選擇。高維爾的研究提醒我們,思考印度農業問題必須有一個全局性的視野。遊客們在印度吃不到新鮮蔬菜,這與印度人民喜吃煮成一鍋的咖喱、並不計較蔬菜新鮮與否的習慣,孰因孰果?恐怕都不是。背後還有印度農貿市場的缺失,物流系統的落後,食品保鮮技術的匱乏,農業保險的不足等因素。更深地看,更是印度農民的收入太低,無法承受一點點的市場風險。所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才使得印度農業呈現出如此的面貌。要使得印度農業作出改變,轉而更多生產經濟作物,提高農民收入,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經濟作物需要更多的耐心,更高的技術,更豐富的知識和更成熟的市場環境。印度是否已經作好出口葡萄之類經濟作物的准備,答案恐不容樂觀。
㈦ 為什麼印度人吃素不吃肉嗎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沾葷腥。耆那教徒更是嚴格食素,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黃油。
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來送進嘴裡。
(7)印度人的飲食為什麼很少吃蔬菜擴展閱讀:
印度種族構成
印度的種族主要分為五個類型,以進入印度的時間先後排序,分別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即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蒙古利亞人(即黃種人,亦稱亞美人種)、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構成了現今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一般意義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們。
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也是目前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種族。這一人種的特徵是:膚色暗黑,頭發纖細捲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寬厚。
在尼格利陀人之後,原始澳大利亞人大規模遷入印度。一般為中等身材,頭發捲曲或呈波浪形,膚色深棕至黑色,鼻子較寬,嘴唇較厚。
以蒙古利亞人為主體的亞洲大陸先民移居印度,形成了外來種族遷入印度的第三波。他們膚色淺黃,臉龐扁平,眼睛細小,胡須和體毛稀少。
雅利安人最初是居住在俄羅斯南部與南烏克蘭草原地區的一支古民族,他們身材高大,頭型窄長,眼眶深陷,鼻樑高而窄,毛發濃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度人
㈧ 什麼是印度的飲食文化
咖喱是印度的飲食文化。印度菜的咖喱味很濃,洋蔥佔有絕對主導的地位。印度咖喱是用它熬成的,菜是用它炒燴出的,肉類是用它浸泡的。
如果在印度的餐廳吃飯,看到這樣的菜品,千萬不要以為是菜做壞了而大驚小怪。印度人只吃羊肉、雞肉和一些海鮮,在印度,你不會吃到其它的肉類。因為印度人多為素食主義者,所以為了補充蛋白質,豆類就成了他們每餐必吃的東西,並永遠作為他們的一道主菜呈現給賓客。
在許多正式的場合,印度人用刀叉吃飯,但私下裡,還是習慣於用手抓飯。因為他們覺得,那樣的食物沒有矜持,如果你在印度人家裡作客,一定要嘗試用手抓飯的樂趣。也正因為這一習慣,使得印度菜大部分為糊狀,這樣便於用手抓餅或米飯拌著吃。而且,印度菜的吃法也很特別,是中西合璧的,即:用刀叉、卻是大家一起點菜一起吃。
印度人的主食是麥面餅和大米,每餐都是先吃餅,然後再吃米飯。印度的米飯用叫做BASMATI的米做成,世界有名。這種米形狀細長,味道濃香,是由於印度的氣候決定的——半年乾燥,半年濕潤。如果你去到印度北方,會覺得菜的味道是微辣的,而你去到南方,就會覺得菜味很辣,這也是由於南北氣候的差異造成的。由於印度南方植物多,因此盛菜的器具多為芭蕉葉、香蕉葉等植物葉子,很漂亮。
特色菜譜
泊蘭饢
特色:米飯和烤餅是印度人的兩大主食,烤餅更加突出一些。印度家家戶戶都有製作燒烤的烤爐,印度語中烤爐叫「TANDOOR」。「泊蘭饢」是將未發酵的麵粉和勻,放在烤爐中烤成的薄餅。「泊蘭饢」相當於西餐中的餐包,味香且有嚼勁,也因此不同於「印度拋餅」。
什錦咖喱鮮蔬
特色:很多印度人都是素食主義者,所以蔬菜類的菜品在餐桌上必不可少。「什錦咖喱鮮蔬」就是將菜花、土豆、豆角、胡蘿卜等蔬菜切成各種大小不等的塊,放在一起清炒,最後放入咖喱進行調味。這也是一道很典型的印度菜。
菠菜奶豆腐
特色:「PALAK」是印度語里的菠菜,「PANEER」是印度語中的奶豆腐。做法則是將菠菜打成汁,和奶豆腐一起翻炒,相應加一些印度調料,可以根據點菜人的口味進行調整,通常被製作成微辣的口感。此菜奶香濃郁,入口潤滑。
㈨ 印度人的飲食習慣
印度人做菜喜歡用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薑、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制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
印度人對咖喱粉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飯、咖喱湯……每個餐館都飄著咖喱味。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洋蔥、冬瓜等,全部都是製作印度咖喱的好食材。
由於印度有很多人是素食主義者,為了補充蛋白質,豆類就成了他們每餐必吃的東西,並永遠作為他們的一道主菜呈現給你。 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殺牛和吃牛肉常成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沖突的導火索。 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沾葷腥。
耆那教徒更是嚴格食素,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黃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約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價格便宜,質量也很好,男婦老幼,都喝牛奶。奶製品如冰淇淋、乳酪、酸奶、蛋糕等,質量也屬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幾十個盧比。
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來送進嘴裡。留洋的知識分子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刀、叉和勺子。
(9)印度人的飲食為什麼很少吃蔬菜擴展閱讀
印度人包括印度各族人民。總人口約13億,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國。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 72%為印度-雅利安人,25%為達羅毗荼人。
印度的種族主要分為五個類型,以進入印度的時間先後排序,分別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即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蒙古利亞人(即黃種人,亦稱亞美人種)、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構成了現今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一般意義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們。
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也是目前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種族。他們屬於尼羅格人種尼格利陀類型,最初來自非洲。這一人種的特徵是:膚色暗黑,頭發纖細捲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寬厚。
今天,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卡達爾人和普拉衍人、曼尼普爾邦和庫奇山區的安加米那加、南印度森林居民烏拉里人和安達曼群島的原住民身上,都還可以看到這些特徵。
尼格利陀人長期停留在石器時代,過著最為原始的狩獵、採集生活。在新移民到來以後,尼格利陀人多被他們屠殺、同化,或驅趕到人跡罕至的叢林以及孟加拉灣中的島嶼
在尼格利陀人之後,原始澳大利亞人大規模遷入印度。他們亦被稱為前達羅毗荼人,屬於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原始澳大利亞人一般為中等身材,頭發捲曲或呈波浪形,膚色深棕至黑色,鼻子較寬,嘴唇較厚。
現今居住在印度西部、中部和東部廣闊地帶的蒙達人、高爾人、桑塔爾人和比爾人普遍被認為就是原始澳大利亞人的後裔。
他們至今保留著自己獨特的體貌特徵、生活方式以及語言和信仰。生活在南印度的琴楚人、庫龍巴人和耶拉瓦人也是原始澳大利亞人的後裔。
原始澳大利亞人信奉泛靈論。泛靈論可能是一些原始宗教的前身,至今依然為印度東北部梅加拉雅邦等地的若幹部落民所篤信。他們輕易不對樹木等施以斧斤,因而該邦還擁有很高的森林覆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