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尼西亞漁業豐富的自然原因
1、地處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跨越海域面積廣闊,領海、專屬經濟區面積27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
2、地處熱帶雨林氣候,高溫多雨的特點使熱帶海洋生物種類多、魚類生長迅速、成熟早、生命周期短、產卵季節長,具有十分良好的魚類自然生長和人工繁殖的有利條件;
3、領土、領海橫跨赤道且面積廣大,是世界上洋流活動最頻繁、密集的區域之一,洋流的運動帶來充沛的餌料及給魚類生存提供其他良好的生態環境,形成世界
Ⅱ 印度尼西亞漁業資源豐富原因
印度尼西亞漁業資源豐富原因:
1、它坐落在熱帶雨林的氣候中。高溫多雨的特點使熱帶海洋生物更加多樣化,魚類生長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產卵季節長,對天然魚類生長和人工繁殖具有非常有利的條件。
2、它位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它橫跨廣闊的海域。領海和專屬經濟區面積27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
3、領土、領海橫跨赤道且面積廣大,是世界上洋流活動最頻繁、密集的區域之一,洋流的運動帶來充沛的餌料及給魚類生存提供其他良好的生態環境,形成世界聞名的印度洋、爪窪及東部海域三大漁場。
(2)印度尼西亞漁業怎麼樣擴展閱讀:
1、印尼島嶼分布較為分散,主要有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伊里安島、蘇拉威西島和爪哇島。各島內部多崎嶇山地和丘陵,僅沿海有狹窄平原,並有淺海和珊瑚環繞。
2、印尼的石油、天然氣和錫的儲量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3、印度尼西亞一詞源自希臘語的印度(Ins)及島嶼(nèsos),指印度各島。此名稱自18世紀即已存在,早於獨立的印度尼西亞。英國民族學家喬治·溫莎·爾耳(GeorgeWindsorEarl)於1850年發表了「Innesians」一詞,但其較偏好使用「Malayunesians」-指東印度群島及馬來群島的居民。
Ⅲ 世界上共有幾大漁業組織我國在其中的參與情況如何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2005年發布的世界水產品貿易報告顯示,2001年至2003年,魚類產品最大的進口國是日本,其次是美國,西班牙居第三位。2003年日本魚類產品進口額接近124億美元,美國接近117億美元。2002年中國超過泰國,成為世界最大的魚類產品出口國,當年出口額近45億美元,2003年中國出口額為52.4億美元。在國際漁業貿易中,較大的出口國有中國、泰國、美國、挪威、加拿大等。
日本
據日本水產貿易協會公布,日本2004年進口水產品為348萬4,833噸、進口金額為1兆6,339億5,981萬日元。較上年分別增長了4.8%和4.1%。但是,進口數量較最高的2001年少了9%,金額較過去最高的1997年下降了16%。2004年日本出口水產品為42萬4309噸、出口金額為1,486億3,100萬日元。與2003年相比分別增長了14.5%和9.5%。出口的平均單價為350日元/千克,較上年的366日元下跌了4.3%。而出口數量經12年後首次突破40萬噸大關。從2005年起日本全面啟動對水產農食品的安全管理措施。此前,日農林水產省已開始對部分農畜產品和水產品採用過質量安全的全程追蹤系統的試點,同時開發了與之配套的自動生產歷史信息系統,對認證合格的水產農畜食品授予認證標識的措施,使消費者在購買水產農畜食品時可以便捷地鑒別出哪些是安全食品。從2005年起將把所有的水產農畜食品都納入全程追蹤系統管理,對生產和銷售符合規范的水產農食品授予認證標識,實行全面的規范化、標准化管理。
加拿大
2003年加拿大漁業產值達29億加元創歷史記錄。目前,加拿大漁業主要產品是龍蝦、蟹、蝦等甲殼類產品,在10年以前,該國漁業則是以鱈魚為中心。加拿大養殖產值為5.86億元,海洋漁業產值為22.6億元,內陸漁業產值為0.83億元。對於漁業系統就業情況,海洋漁業就業人員60,300人、加工雇傭人數29,900人、養殖從業員7,200人。加拿大作為水產品出口國位居世界第五位,出口至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達45億美元。美國是加拿大水產品的第一出口對象,主要出口龍蝦、鰈類、蝦等,出口金額達30億美元。對歐盟(EU)出口穩步增長,較上年增長23%為4.46億美元,對中國和香港的出口也增長21%達3.24億美元。
越南
近幾年,越南的漁業總產量持續地在增加,從1995年的108.5萬噸增至2002年的150.8噸,位於世界第14位,在前面的是韓國,其總產量是168.4萬噸。越南計劃確立以水產品出口為導向的漁業生產,2001年至2003年期間,其水產品出口額分別為18億、20億、22億美元。據越南水產部的統計,截至2004年8月底止,越南向韓國出口的水產品金額累計為9,050萬美元,比上一年度同期的增加13%,已上升為僅次於日本、美國、歐盟居第4位的出口對象國。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第7大漁業國,僅次於中國、秘魯、日本、智利、美國和印度。印度尼西亞1998年的捕魚量是420萬噸,2002年提升到500萬噸,增長幅度為19%,2003年的捕魚量近600萬噸,創近年新高。2002年印尼的漁業出口額共15.7億美元,2003年漁業出口金額為20億美元,該國爭取在2006年創匯50億美元。1999—2002年印度尼西亞漁業產值有21.72%的升幅,期間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為13.56%,可見漁業產值增長高於國民經濟整體增長水平。2003年漁業和魚類加工業在GDP的比重達到10%。2000—2003年漁業產量每年平均增長5.21%,由2000年的570.7萬噸增加到2003年的594.8萬噸。其中海魚的捕撈量由2000年的452.1萬噸上升到2003年的472.8萬噸。人工養殖魚產量年均增長7.04%,1999年只有99.4萬噸,2003年增加到122萬噸。全國人均魚類消費量也逐年上升,2000年為21.57千克,2003年上升至24.67千克。越南漁業部計劃,到2006年魚產量提高至950萬噸,人均消費提高至30千克。印度尼西亞的漁民人數也在增加,由2000年310萬人增加到2003年的約347.6萬人。
美國、西班牙
美國海岸線較長,漁業資源豐富,它的水產品進出口量都相當可觀。2001年至2003年,美國水產品進口額分別為103億、100億和117億美元,是期間第二大水產品進口國;同期水產品出口額為33億、33億和34億美元,是期間第四大水產品出口國。2001年到2003年西班牙是第三大水產品進口國,期間進口額分別為37億、39億和49億美元,同期出口額為18億、19億和22億美元,期間出口位居世界第七。
Ⅳ 印度尼西亞的農業等比濟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農業大國,全國耕地面積約8000萬公頃,從事農業人口約4200 萬人。印尼氣候濕潤多雨,日照充足,農作物生長周期短,主要經濟作物有棕櫚油、橡膠、咖啡、可可。2012年,印尼棕櫚油產量達到2850萬噸,成為全球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國。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尼海岸線8.1萬公里,水域面積580萬平方千米,包括領海漁業區270萬平方千米,專屬經濟區310萬平方千米。 漁業資源豐富,海洋魚類多達7000種,政府估計潛在捕撈量超過800萬噸 /年,已開發的海洋漁業產量占總漁業產量的77.7%,專屬經濟區的漁業資源還未充分開發。
工業佔GDP比重為46.04%,其中:采礦業佔11.44%,製造業佔23.59%,電氣水供應業佔0.83%,建築業佔10.18%。
印尼油氣資源豐富,共有66個油氣盆地,其中15個盆地生產石油天然氣。政府公布的石油儲量為97億桶,摺合13.1億噸, 其中核實儲量47.4億桶,摺合6.4億噸。印尼天然氣儲量176.6萬億標准立方英尺(TCF),摺合4.8-5.1萬億立方米。石油勘探開發基本上依靠國外 石油公司。印尼石油產量逐漸下降,自2003年以來,印尼已成為石油凈進口國,2008年初印尼宣布退出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
印尼采礦業為印尼國民經濟發展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它是出口創匯、增加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也為保持經濟活力、創造就業和發展地區經濟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還具有輻射社會經濟其他領域的間接作用以及對邊遠地區發展的 推動作用。印尼主要的礦產品有錫、鋁、鎳、鐵、銅、錫、金、銀、煤等。印尼最大的國有礦業公司為安塔公司,另外還有印尼國有錫業集團公司。
印尼的工業化水平相對不高,製造業有30多個不同種類的部門,主要有紡織、電子、木材加工、鋼鐵、機械、汽車、紙漿、 紙張、化工、橡膠加工、皮革、製鞋、食品、飲料等。其中紡織、電子、木材加工、鋼鐵、機械、汽車是出口創匯的重要門類。印尼最大的鋼鐵企業為國有克拉卡陶鋼鐵公司,年產量約300萬噸。
旅遊業是印尼非油氣行業中僅次於電子產品出口的第二大創匯行業,政府長期重視開發旅遊景點,興建飯店,培訓人員和簡化入境手續。
Ⅳ 印度尼西亞人以什麼為生是捕魚還是養殖還是別的什麼
我去過,哪裡民族很多,主要的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玉米、木棉、橡膠、等。漁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
Ⅵ 印尼天氣四季變化情況
Ⅶ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最大的什麼農業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河流眾多而短小,漁業資源豐富。它也是世界上農業最大的國家。下面由我為大家介紹世界上農業最大的國家,希望能幫到你。
農業最大的國家——印度尼西亞
全球咖啡 種植 面積最大——印度尼西亞
印尼咖啡種植面積為全球最大,但由於咖啡生產效率低,導致印尼咖啡產量在巴西和越南之後,僅居世界第三位。日前印尼咖啡加工與出口企業協會總主席伊爾凡表示,印尼咖啡種植面積達130萬公頃,大大多於巴西(65萬公頃)、越南(42萬公頃)等主要種植國,但每公頃產量僅760公斤,比巴西(每公頃6—7噸)和越南(每公頃3—4噸)低了很多,極大影響了印尼咖啡產量。他表示,印尼咖啡生產潛力十分巨大,如能將每公頃產量提高至2噸以上,印尼有望超越越南和巴西,成為全球最大咖啡生產國。印尼農業部農園種植總司專家赫利表示,目前印尼政府仍苦於難以提高咖啡的生產能力,主要是很多咖啡樹樹齡較長,農業部提議通過種植新咖啡樹提高產量。印尼主要生產羅布斯塔和阿拉比卡咖啡,羅布斯塔咖啡較受國內市場歡迎,阿拉比卡咖啡受國外市場青睞。據印尼農業部統計,印尼全國約有95.5萬公頃種植園仍在生產,其中76萬公頃用以培植羅布斯塔咖啡,19.5萬公頃用於培植阿拉比卡咖啡。約92%的咖啡產量來自於個體種植咖啡農戶,僅8%來自於國營農園。印尼共有190萬農戶以種植咖啡為生,2012年產量達74.8萬噸,分別為14.8萬噸阿拉比卡咖啡和60萬噸羅布斯塔咖啡。
印度尼西亞的農業概況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第2 大棕櫚油生產和出口國, 對世界植物油市場價格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農業歷來在印度尼西亞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全國經濟全面發展, 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強, 農產品供應與需求形勢不斷好轉。
1 基本情況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地區面積最廣、人口最多的群島國家, 屬於熱帶氣候, 包括石油、礦藏、木材和農產品在內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2006 年, 全國人口為2.22 億, 名列世界第4, 其中近80%居住在爪哇和蘇門答臘這2 個島上; 88%的人信仰伊斯蘭教; 中高收入人群約為3300 萬, 約佔全國總人口的15%。通用貨幣是盧比。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06 年和2007 年分別達到5.5%和6.1%。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 法律體系不完善、基礎設施缺乏、腐敗盛行等。2006 年,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641 美元;失業率為13%; 人均支出384 美元, 其中53%用於食品消費。
農業一直在國內經濟結構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0 年前曾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目前, 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 農業勞動力佔全國勞動力總量的45%。由於農場規模較小, 農業生產屬於勞動力密集型。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第2 大棕櫚油生產國和出口國, 對世界油籽價格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主要的農作物和農產品有: 水稻、玉米、棕櫚油、大豆、干椰子肉、橡膠、以及木薯。
全國現有約4700 個大中型食品加工廠和77200個小型食品加工廠, 食品加工業職工約為300 萬人,產值2005 年為239 億美元; 大中型食品加工廠約佔全國食品加工職工總量的25%, 佔全國食品加工總產值的85%。食品支出約占公民總支出的53%。
2 農業政策
印度尼西亞農業政策的基本目標是: 增加農民收入, 提高糧食自給率, 以及穩定國家經濟。為了實現上述目標, 自20 世紀60 年代以來, 政府一直向農民提供多種農用物資(如: 糧食作物種子和肥料) 補貼、澆灌工程信貸等。政府還通過國家糧食後勤局( BULOG) , 對包括大米在內的基本食品實施嚴格控制。國家糧食後勤局負責確定大米等主要糧食的支持價格, 進行干預性收購或銷售, 並且負責大米的進出口、儲備和供應。2003 年1 月,國家糧食後勤局改名為“國家貿易公司”, 接受財政部的監督, 但基本職責不變。
為了遵循世界貿易組織的相關規定, 政府從1998 年開始允許私營企業進口小麥, 從而解除了國家糧食後勤局對小麥進口的控制。目前, 私營企業可以自主進口小麥、大豆、玉米和糖。
3.糧油供需
3.1 大米
大米是最主要的食用糧食, 也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年均水稻種植面積達到近1200 萬頃,佔全部作物種植面積的50%以上。90%的水稻田具有澆灌設施。
由於水資源管理水平較低、灌溉設施較差、以及生產成本不斷增加, 大米生產增長速度較慢, 長期以來不能滿足消費需求。阻礙大米生產的最大原因, 是農民擁有的土地面積非常小( 人均不足0.5hm2) 。為了鼓勵大米生產, 政府採取了多項 措施 , 例如提供特殊貸款,增加肥料和種子補貼, 擴大種植面積等。
政府通過國家糧食後勤局( Bulog) 儲備約占國內消費總量5%的大米, 向軍隊和偏遠地區的民事人員提供大米口糧, 在全國性災難中提供援助, 並且在必要時從事市場運作以穩定價格。國家糧食後勤局還繼續實施“窮人大米補貼計劃”, 以保證國內每個貧困家庭每個月能夠購買20kg價格為1000 盧比/ 公斤的大米。2007 年, 國家糧食後勤局計劃收購150萬噸國產大米, 收購價格為4000 盧比/ kg, 相當於438 美元/t; 大米進口關稅為450000盧比( 49.3 美元) /t。
過去5 年中, 年均大米產量為3370 萬噸, 進口為180 萬噸, 消費為3600 萬噸。2007 年,水稻收獲面積約為1160 萬公頃, 稻穀單產約為4.5t / hm2, 稻穀產量為5270 萬噸, 大米產量為3400 萬噸, 大米進口為160 萬噸, 國內大米消費為3600 萬噸, 年終大米庫存為240 萬噸。
3.2 小麥與麵粉加工
由於經濟穩定增長和收入不斷提高, 國內小麥消費量不斷增長, 2006 年人均小麥消費量約為17kg。印度尼西亞不種植小麥, 所需小麥全部依靠進口, 主要來自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印度等國。在過去5a中, 小麥進口年均為480 萬噸。2007 / 08 年度, 小麥進口估計為546 萬噸, 國內消費為520 萬噸, 年終庫存為104 萬噸。目前, 小麥進口關稅為零,但是小麥麵粉進口關稅則為5%。
2007 年, 全國小麥麵粉加工能力為20300t / d,加工能力實際利用率約為74%; 小麥麵粉產量為360萬噸, 比上年增長10%; 小麥麵粉進口為73 萬噸, 比上年增長46%; 小麥麵粉消費總量的60%用於生產面條, 30%用於生產麵包和點心, 10%用於家庭。小麥麵粉分為3個等級, 即高蛋白麵粉( 蛋白含量超過12%) 、中蛋白麵粉( 蛋白含量為10%~11%) 和低蛋白麵粉( 蛋白含量為8%~9%) 。高蛋白麵粉約占麵粉總產量的75%, 主要用於生產方便麵和 烘焙 食品。2007 年3 月, 小麥麵粉批發價為93000- 104000 盧比/ 25kg, 即相當於407~455.6 美元/ t。
全國小麥加工業主要由4 家麵粉公司所支配,這4 家公司的年麵粉產量約為300 萬噸, 麵粉提取率為70%~74%。全國最大的麵粉公司是PT Bogasari麵粉公司, 隸屬於該國食品加工業巨頭之一Indofood 集團。PT Bogasari 麵粉公司占據全國小麥麵粉市場的70%, 擁有2 個麵粉加工廠, 分別位於雅加達和泗水。位於雅加達的麵粉加工廠佔地面積達到33hm2, 是世界上最大的麵粉加工廠; 位於泗水的麵粉加工廠佔地面積為13hm2。這2個麵粉加工廠的日均加工能力分別為10000t 和5900t。第2 大麵粉公司是PT Berdikari Sari Utama 麵粉公司, 該公司擁有1 家麵粉加工廠, 位於蘇拉威西島, 日均加工能力為2900t, 占據全國小麥麵粉市場的8.5%。另外2 個麵粉公司分別為PT Panganmas Inti persada 麵粉公司和PT Sriboga Raturaya 麵粉公司, 日均加工能力分別為1000t 和1500t, 市場佔有率分別為5%。
3.3 玉米與飼料
玉米是第2 大糧食作物, 也是最主要的飼料生產原料。全國玉米消費總量的50%用於生產飼料, 其餘用於生產食品。由於政府強調自給, 國內玉米種植面積逐年增加, 玉米進口量現已減少50%。進口玉米主要用於生產雞飼料; 玉米進口關稅為5%。過去5 年中, 年均玉米產量為620 萬噸, 進口為110 萬噸, 消費量為730 萬噸; 2007 / 08 年度, 玉米收獲面積約為340 萬公頃, 單產為3.6t / hm2, 產量為690 萬噸, 進口為120 萬噸, 國內消費為795 萬噸( 其中飼用消費為405 萬噸) , 年終庫存為60 萬噸。
家畜業主要由養雞業和養牛業組成。2007 年,禽肉產量約為122 萬噸, 牛肉產量約為43萬噸, 豬肉產量約為18 萬噸, 羊肉產量約為5 萬噸。過去5年中, 牛肉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7%。
全國現有39 家飼料加工公司, 其中6 家特大型公司占據全國飼料總產量的80%。2007 年,混合飼料生產能力為1150 萬噸, 實際產量約為783 萬噸;飼料生產原料包括405 萬噸玉米, 5 萬噸小麥, 以及218 萬噸蛋白粕。全國飼料消費總量的約78%用於養雞, 8%用於養豬, 7%用於養魚, 其餘則用於 飼養 牛和羊。飼料約占禽肉生產成本的60%。
3.4 油籽業
國產油籽主要包括: 棕櫚仁、椰子仁、大豆和花生, 其中棕櫚仁和椰子仁產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2007 年, 棕櫚仁產量為480 萬噸, 出口為11 萬噸;椰子仁產量為150 萬噸, 出口為4 萬噸; 大豆產量為78 萬噸, 進口為160 萬噸; 花生產量為115 萬噸, 進口為17萬噸。
印度尼西亞對大豆的需求一直比較強勁。國內所有階層的消費者都將豆製品當作攝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政府制定了到2007 年實現大豆自給的奮斗目標。由於氣候不適合、生產成本高、種子質量低等原因, 國內大豆產量始終難以提高, 導致政府目標難以實現。國產大豆僅占國內消費總量的三分之一, 其餘所需大豆則依靠進口, 其中90%以上來自美國。棕櫚油產量和出口量近年來達到歷史最高水平。2007 年, 棕櫚油產量為1710 萬噸, 出口為1100萬噸, 國內消費為629 萬噸, 年終庫存為110 萬噸。棕櫚油國內消費過去主要用作烹飪油; 由於政府近年來鼓勵發展生物柴油, 用於生產生物柴油的棕櫚油消費量2007 年達到200 萬噸, 分別比2006 年和2005 年增長1 倍和3 倍。棕櫚油出口主要銷往中國、印度、歐盟等。
2007 年, 棕櫚仁油產量為199 萬噸, 國內消費為75 萬噸, 出口為125 萬噸( 主要銷往歐盟、印度、中國等) , 年終庫存為10 萬噸; 椰子油產量為90 萬噸,國內消費量為40 萬噸, 出口為50 萬噸( 主要銷往歐盟、中國、馬來西亞和印度) , 年終庫存為2萬噸。
印度尼西亞農業發展的特點
印度尼西亞農業發展的最主要特點是比較成功地改造了殖民地農業,實現了糧食自給。16世紀末,荷蘭殖民者入侵,並於1800年成立殖民政府,實行“強迫種植制度”,迫使農民用最好的土地種植殖民政府指定的農作物,當時主要是咖啡、甘蔗、茶、煙草、胡椒等,並規定這類作物的種植面積至少佔耕地總面積的1/5以上,實際上遠高於此數。印度尼西亞成了向歐洲國家提供熱帶經濟作物產品的基地。1870年,荷蘭實行新殖民政策,廢除上述制度,為外國資本到印度尼西亞經營大種植園提供方便條件,貧窮的農民為種植園提供了廉價勞動力,使外資經營的種植園不斷擴展。殖民地經濟結構破壞了原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嚴重影響糧食生產,國家經濟依附於世界市場。
1945年獨立時,印度尼西亞經濟基礎薄弱,結構不合理,生產技術落後,農業發展緩慢。60年代末以來,政府採取引進國外資本和技術,鼓勵國內外私人資本投資,積極開發自然資源和擴大對外貿易等措施,經濟得以迅速發展,也促使農業較快發展。在“一五”計劃時期,建設重點是農業、林業和水利;“二五”時期重視民間種植園發展,曾制定一個種植園十年規劃;“三五”時期,一方面大力發展水稻生產,一方面積極發展畜牧業,主要是養雞業,從而使畜牧業的年均增長率由“一五”時期的1.63%增加到5.5%;同時,民間種植園的年均增長率由“一五”時期的0.52%提高到4.5%;此後印度尼西亞進一步擴大稻米自給率,同時力求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
如今,印度尼西亞農業已取得明顯進展,食品已由過去嚴重匱乏變為自給有餘。穀物自給率在90%以上。從前主糧大米大量依靠進口,自80年代中期起已完全自給;由於氣候不宜種植小麥,麵粉尚依賴進口。蔬菜和水果均有出口;熱帶經濟作物產品繼續大量出口,換取外匯。畜產品消費量近年增加很快,如國內肉類消費量從1969年的31.1萬噸上升到1994年的148.3萬噸,增加近4倍;蛋從2.6萬噸增至50.9萬噸,增加19倍;奶從17.7萬噸增至89.5萬噸,增加5倍。由於畜禽生產從80年代起迅猛發展,已從過去嚴重供不應求而做到基本滿足要求。1994年,人均穀物消費225公斤,肉類9公斤,水產品從1989年的15.5公斤增加到18.5公斤。每人攝入熱量2561卡路里,蛋白質攝入量為56克。
猜你喜歡:
1. 農業公司簡介範文
2. 農業創業政策
3. 農業公司概況介紹範文
4. 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大全
5. 農產品電商平台的廣告詞
Ⅷ 世界最大漁業國家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海洋捕撈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漁業國家。遠在2015年,中國的捕撈量就達到1300多萬噸,年捕撈量比世界排名第二,第三的印度尼西亞和美國加起來還要多,並在這幾年中不斷的增長。並且在過去的30年裡,中國的水產養殖量增長了十倍,成為全球第一養殖大國,產量佔全球屬於產品養殖總量的60%以上。
但是我覺得人類只是一味的索取海洋資源,而不顧忌海洋的明天,那麼終有一天,地球會變成一座孤島,被無邊無際的荒漠索繞。
Ⅸ 印度尼西亞漁業豐富原因
1.靠近赤道陽光充足太陽輻射強,海水溫暖。 2.多河流注入,養料多。 3.周圍海域廣
Ⅹ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河流眾多而短小,漁業資源豐富。根據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完成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