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被英國殖民200年,為何卻不痛恨英國得到的好處太大
印度是一個有著290萬平方公里土地,13億人口的地區性大國。然而印度近代史就是屈辱史,在清朝乾隆年間,印度就淪為了英國殖民地。一個物產豐富, 歷史 悠久的可以媲美中國的地區,為什麼輕易就成了英國殖民地? 歷史 總是沒有那麼簡單,讓我們逐一分析。
大英帝國的掌上明珠:英屬印度
17世紀的英國在資本主義大發展的同時,還進行了積極的殖民擴張。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國(北美殖民地),非洲大陸以及澳大利亞都先後成為英國殖民地,還有南亞。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印度地區。印度殖民地被稱為維多利亞女王皇冠上的「最璀璨的明珠」,甚至女王要跑到印度加冕為「印度女皇」。
但1.6億人口的印度被千萬人口的英國殖民的過程實在過於簡單,米叔認為:印度之所以被輕松殖民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印度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沒有大一統傳統
印度在古代只是一個地理概念,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中國唐朝時稱呼印度地區為身毒,天竺,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三國(印度)》:「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哈拉帕文化是南亞最早的文明,誕生於現在的巴基斯坦,之後就因為雅利安人的入侵滅亡。公元前6世紀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流域 ,之後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又征服印度河平原。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時期基本統一了南亞次大陸,但很快這里又被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入侵,被匈奴人吊打的大月氏人還在這里建立了貴霜帝國。到了7世紀穆斯林遠征印度,造成了現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地區的伊斯蘭化。突厥化的蒙古人又建立了莫卧兒帝國統治南亞次大陸。總結下來就是, 2000年來,印度就是一部一直被侵略從未被超越的 歷史 。
這和中國比差遠了,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概括了中國 歷史 的真諦: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始皇一統天下奠定了中國日後2000年的政治格局,所有有作為的君主都要把統一天下當作第一要務,因此,中國 歷史 上統一一直是主題。而對印度人來說,誰統治是無所謂的。所以,馬克思就痛罵印度:印度人根本就沒有 歷史 。 所以說,古代印度是一個文化概念,而不是一個完整的國家。
第二、民族眾多,矛盾尖銳不能形成合力
印度被稱為種族博物館, 你所不了解的印度民族:黑皮膚的是白種人,黃皮膚的也是印度人 因為白種人、黑種人,混血人種,黃種人都有,又分為一百多個民族,語言體系更是龐雜繁多,連個統一的語言都不存在。
印度斯坦佔印度總人口的46.3%,是印度第一民族,但比例又不佔壓倒性數量,泰盧固族、孟加拉族、馬拉地族、古吉拉特族等族人口也不少,不像中國,漢族佔到90%以上,對國家統一和民族凝聚力是有好處的。而各民族宗教信仰差別巨大,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都有很大影響,因此印度國內民族矛盾尖銳,在英國入侵時,被英國人逐一擊破。就好比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矛盾,印度教認為牛是神不吃牛肉,而伊斯蘭人吃牛肉,這就成了不可調和的生活矛盾,經常大打出手。
第三、種姓制度導致印度人逆來順受,不喜歡抵抗
歷來各國是很痛恨別國入侵的,但印度人倒是既來之則安之,逆來順受。印度教起到有很大的作用。印度教不僅把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羅。種姓制度還規定:各等級職業世襲,父子世代相傳;各等級實行內部同一等級通婚,嚴格禁止低等級之男與高等級之女通婚;首陀羅沒有參加宗教生活的權利。
此外,告訴大家個秘密,佛教就是從印度教中吸收的教義。佛教的轉世說法和印度教的轉世是不謀而合的。印度人一生中的修行,決定了他的靈魂下次轉世重生時,究竟是成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還是變成一頭獸,或甚至一隻昆蟲。因此,對於印度人來說,信奉印度教比什麼事情都重要,被殖民或者自由是無所謂的,這就可以解釋:幾千年來為什麼印度這么容易被入侵的現象。
英國順利入侵印度,是英國人的幸運,也是印度人的幸運。大英帝國藉助印度龐大的人力和資源優勢成為世界霸主,還順帶侵略下清朝時期的中國,而一盤散沙的印度在英國統治下知道了國家和民族意識,重構了國家體制和疆域,算是因禍得福。英國殖民印度大陸200多年,反倒讓印度成為一個國家,可謂是得了好處。所以印度人一點也不痛恨英國入侵,反而當成恩賜,萬分感謝。
Ⅱ 智瑜伽的簡介及好處
瑜伽 側重從行為證悟,王瑜伽側重通過戒律、體式、冥想等方式而最終證悟,哈他瑜伽是王瑜伽的簡化體,智瑜伽側重通過知識來證悟。那麼,你對智瑜伽了解多少呢?下面跟隨我一起看看吧。
智瑜伽的簡介
智瑜伽,主要以鑽研吠陀、奧義經典,從中探討智慧的本源提倡培養知識理念,從無明中解脫出來,達到神聖知識,以期待與梵合一,它強調對大神黑天現身說法奇跡的正確理解。黑天曾以創造主的化身無數次降生人間,普度眾生,宣揚正義,保護善人。誰能了解黑天在人間的游戲神通,他就會證得內心的解脫,免除死後的輪回。它認為,知識有低等和高等之別。尋常人所說的知識僅僅局限於生命和物質的外在表現。這種低等知識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的途徑獲得。然而智瑜伽所尋求的的知識,則要求瑜伽者轉眼內向,透過一切外在事物的本質,去體驗和理解創造萬物之神-梵。通過朗讀古老的、被認為是天啟的經典,理解書中那些真正的奧義,獲得神聖的真諦。瑜伽師憑借瑜伽實踐提升生命之氣,打開頭頂的梵穴輪,讓梵進入身體獲得無上智慧。
智瑜伽的好處
提倡培養知識理念,從無明中解脫出來,達到神聖知識,以期待與梵合一。智瑜伽認為,知識有低等和高等之別。尋常人所說的知識僅僅局限於生命和物質的外在表現。這種低等知識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的途徑獲得。然而智瑜伽所尋求的的知識,則要求瑜伽者轉眼內向,透過一切外在事物的本質,去體驗和理解創造萬物之神-梵。通過朗讀古老的、被認為是天啟的經典,理解書中那些真正的奧義,獲得神聖的真諦。瑜伽師憑借瑜伽實踐提升生命之氣,打開頭頂的梵穴輪,讓梵進入身體獲得無上智慧。
瑜伽的起源與發展
瑜伽術原產於古印度。它最初本是古代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為了實現解脫而採用的一種修持方式,後來這種方式也被佛教和耆那教所吸納,故成為印度宗教特有的產物。
「瑜伽」一詞,來自於印度古代梵文,是梵文「yoga」的音譯。此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1500年的婆羅門教經典——《梨俱吠陀》中。在《梨俱吠陀》中,「瑜伽」的意思是指「軛」或「伽」(牛、馬拉車時架在脖子上的器具),具有用軛或伽把「馬與車連結在一起」的含義。後來,它的詞義逐漸擴大,引申出兩種事物相互「連接」、「結合」、「合一」、「化一」等義。最早把「瑜伽」一詞與宗教的解脫思想聯系在一起的,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把每個人的靈魂稱之為「自我」,把宇宙的最高本體稱為「梵」或「大我」,他們認為只要使兩者結合在一起,就可實現人的解脫,而使兩者結合的手段就是「瑜伽」。婆羅門教的經典《薄伽梵歌》對此做了明確的解釋:「瑜伽就是促使個人靈魂(小我)與宇宙靈魂(梵或大我)結合化一的手段」。因此,「瑜伽」就成為婆羅門教的專有名詞,特指使個人靈魂與梵或神相互結合的手段,即實現解脫的一種修行方式。
二、
「瑜伽」的思想和實踐在印度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前的印度河文明。據考古發現,當時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達羅毗荼人就已開始從事瑜伽實踐活動。在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的考古遺址上,曾出土一些石雕和印章,這些石雕和印章就刻有人進行瑜伽冥思和各種瑜伽坐法的圖案。這說明,大約在5000年之前印度的先民就已有瑜伽活動了。為什麼在印度會產生瑜伽呢?有人分析,這跟印度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在印度那種高溫炎熱的氣候下,人們在森林裡通過瑜伽靜心冥思、修心養性,對抵禦酷暑濕熱是絕對有益的。正如中國人所說的「心靜自然涼」,這種 方法 深受印度古人喜愛是不難理解的。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原來居住在高加索和南歐草原一帶的雅利安人開始南下,途徑伊朗和阿富汗,侵入印度河流域並征服當地民族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原是游牧民族,侵佔印度河流域後定居下來,他們一方面學習農耕知識,另一方面也大量吸收了達羅毗荼人的 文化 。其中,他們把達羅毗荼人的瑜伽活動也吸收過來,作為實現自己宗教信仰的一種補充。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信仰的婆羅門教已經形成,當時出現的《梨俱吠陀》就是婆羅門教產生的標志。有關瑜伽的最早文字記載,已出現在《梨俱吠陀》中。《梨俱吠陀》雖然是一部贊美神靈的詩歌集,但其中有一首詩,專門描述了人通過瑜伽所獲得的神奇智慧和力量。
公元前7世紀以後,婆羅門教又涌現出一批探討宇宙起源、人的本質、人與世界關系的哲學經典,統稱奧義書。在奧義書中,婆羅門教的先哲們進一步發展瑜伽思想,並對瑜伽實踐作了具體闡述。例如,《石氏奧義書》把瑜伽解釋為「統制心和各種器官的活動」。《白驢奧義書》論述了瑜伽的各種行法,如身體的姿勢、呼吸的調整、修習的場所和目的等。《慈氏奧義書》對瑜伽行法作了系統的分類,形成最初的「六支行法」。這六支行包括調息、制感、靜慮、執持、觀慧和三昧。此時,關於瑜伽的學說基本成形,它已成為婆羅門教的主要修持方式,其特點是通過對身體、感官和心思的控制,達到人與神、個人靈魂與宇宙本體相結合的神秘境界。
公元前4世紀以後,進入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的時代,瑜伽已在印度民間廣為流行。《摩訶婆羅多》記載了許多有關瑜伽的內容,無論對身體修煉,還是對精神控制,都有生動的敘述。在這個時期,瑜伽的形式也有新的發展,出現了各種類型的瑜伽術。在《薄伽梵歌》中曾提到三種瑜伽:「智瑜伽」、「業瑜伽」和「信瑜伽」,此後又產生了「王瑜伽」。
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瑜伽學說已經形成一個獨立的哲學流派,名為「瑜伽派」,並且成為婆羅門教六大正統哲學流派之一。瑜伽派的創始人為波顛闍利 (Patajali),他所著的《瑜伽經》(Yoga-stra)是該派的主要經典。《瑜伽經》對以前的瑜伽方法和實踐進行了系統的歸納和 總結 ,並把它進一步理論化。這樣,瑜伽學說就上升為一個既有完整理論,又有實踐知識的系統哲學體系。
4世紀以後,古代婆羅門教經過改革,出現了全新的面貌,人們把此後的婆羅門教稱為「新婆羅門教」。我們今天所說的「印度教」,就是指這種「新婆羅門教」。
在印度教的時代,瑜伽被各種教派廣泛採納,並出現了不少新的種類,其中最突出的就是12世紀出現的「訶特瑜伽」 (Hathayoga)。「訶特瑜伽」,意譯為「力量瑜伽」。此種瑜伽的創始人為古羅俱商那特,著有《訶特瑜伽》和《護牛頌》等書。訶特瑜伽有幾十種功法,測重於調息、坐法和身體其他部位的訓練。因此,它後來演化為一種體育鍛煉的方式或保健 體操 ,現在在歐美和我國流行的主要是這種瑜伽的現代版。
三、瑜伽的種類
印度教從宗教修行的角度,把瑜伽分為許多種,其中主要有四種:
(1)智瑜伽(Jnana Yoga)
在這里,「智」指智慧或知識。這種瑜伽主張通過增長「智慧」或「知識」的途徑,來實現個人靈魂與宇宙精神的結合。智瑜伽的倡導者認為,知識的獲得不能光靠宗教導師的教導和學習經典,還要靠自己的瑜伽修習來體驗和證悟「梵我同一」的真理。因此,此種瑜伽在方法上強調「自製」和「三昧」。 「自製」是指對肉體產生的一切情感和慾望的抑制,「三昧」意味著把自己的全部意識集中於一處,從中體悟「梵我化一」的最高境界。
(2)業瑜伽(Karma Yoga)
「業」,是指人的行為活動。業瑜伽主張通過無私忘我的行為,來實現靈魂的解脫。《薄伽梵歌》就是倡導業瑜伽的典型經典,它宣揚一種「無欲業」,即無私無欲的行為。譬如,該書曰:「善人食祭余之食,一切罪惡得解脫;有罪者食其惡果,獨為個人煮食故。」所謂「祭余之食」,是指獻給別人之後而剩下的食物,善良之人先把食物獻給別人,而自己吃剩餘的食物,這是一種無私的、利他主義的行為。《薄伽梵歌》的根本思想就是倡導:一個人必須服從神的意志,按照神的意志無私忘我地去工作,不計較個人的得失,最終通過這種無私的行為,而達到人與神的結合。
(3)信瑜伽(Bhakti Yoga)
「信」,是指人的虔誠信仰。信瑜伽主張通過對神的虔誠崇信,而達到解脫。信瑜伽的倡導者認為,神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概念,而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實際存在。因此,一個信徒不需要高深的知識,也不必進行繁煩的祭祀儀式,只需要從感情上對神無限虔誠和信愛,就能沐浴於神恩之中,達到與神的結合。信瑜伽主要看一個人對神是否虔誠,以及對神崇愛的程度。一般來說,這種瑜伽分為三個階段:第一為外部崇拜階段,包括崇拜神的化身,供奉神的偶像,朝拜神廟,進行簡單的儀式等;第二為內部崇拜階段,包括從內心中向神祈禱,反復默誦神的名字、吟唱贊美神的頌歌等;第三是與神結合的階段,通過靜坐冥想,證悟無處不在的神,使自己達到與神的合一。
(4)王瑜伽(Raja Yoga)
王瑜伽者認為自己的瑜伽是最好的瑜伽,是「瑜伽之王」,故得此名。這種瑜伽主張,通過對身體和心思的控制,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修煉,從而實現解脫。此種方法被一些人認為是最穩妥、最迅速的解脫之道,其功效超過前三種。王瑜伽的修習者認為,身體和心思的狂熱活動是對內在靈魂的束縛,這些活動消耗了靈魂的潛能,阻礙靈魂向外顯現,因此必須竭力抑制身體和心思的活動。他們有一套完整的修煉身體和心思的方法,如禁慾(禁絕一切慾望)、忍耐(在痛苦中不覺困擾,在歡樂中不覺自得)、堅定(擺脫欲樂的引誘,面臨困苦,意志愈堅)、自製(對感官和意識活動嚴格控制,保證內心清凈平和)等等。
以上四種瑜伽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即達到「梵我化一」或「人神合一」的理想境界,在方法上也有一些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它們的區別,主要是各自強調的側面和修煉的方式有所不同。智瑜伽強調學習宗教真理的重要性,側重於從知識和認識的方面實現解脫;業瑜伽強調履行道德義務的重要性,側重於從行為的方面實現解脫;信瑜伽強調對神的虔誠信仰,側重於從感情的方面實現解脫;王瑜伽強調對意識活動的控制,側重於從心理修煉方面達到解脫。
四、 瑜伽的功法
談到瑜伽功法,闡述最為詳細的是《瑜伽經》。什麼是瑜伽?《瑜伽經》所下的定義是「瑜伽就是對心的變化的抑制」,因此它對心的功能(包括思維意識和心理機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瑜伽經》認為,心的作用或變化有五種:「正知」,指對事物的正確認識;「不正知」,指對事物的錯誤或虛假認識;「分別知」,指由語言表達出來的、沒有實在性的認識或想像的認識;「睡眠」,指在睡眠中產生的,以非存在事物為表象的認識;「記憶」,指過去行動留下的種種潛伏的印象。瑜伽的目的,就是通過消除慾望和長期的修習,來抑制心的這些作用或變化,以達到「三昧」(smadhi)狀態,從而實現解脫。
為了實現「對心的控制」,《瑜伽經》提出了八種功法,又稱「八支行法」。這些功法是:
1、禁制,指必須遵守的戒律,包括不殺生、誠實、不盜、不淫、不貪等。《瑜伽
經》認為,在作瑜伽功之前,一個人必須要有充分的道德修養,否則的話,他的心是不會平靜的。
2、勸制,指應遵守的道德准則,包括(1)清凈(對身體和食物的清凈,為「外凈」;對內心污濁的清凈,為「內凈」)、(2)知足(不求自己份外之物)、(3)苦行(忍受飢、渴、寒、暑、坐、立等痛苦,遵守齋食、巡禮、苦行等等誓戒)、(4)讀誦(學習經典、念誦聖音——唵「Om」)、(5)敬神(敬信自在天大神,為神奉獻一切)等。
3、坐法,指保持身體平穩、輕松自如、精神放鬆。包括蓮花坐、勇士坐、吉祥坐、獅子坐、孔雀坐等等。
4、調息,指調整和控制呼吸。《瑜伽經》指出,調息時首先要注意呼吸的三種作用:向內吸氣的作用、向外吐氣的作用、不吐不吸長長將氣儲於胸腹之中的作用。此外,還要注意四件事:(1)「處」,指氣息吸入後,氣息在胸腹之內所到達的范圍;氣息吐出以後,氣息在宇宙中達到什麼地方。(2)「時」,指呼吸的時間。要求在呼氣吐氣過程中,一定要保持速度適中、間隔和節奏合宜。(3)「數」,指呼吸的次數。要求出氣入氣一定要徐緩而輕長,切忌短促、粗急。(4)「專注一境」,指調心的問題,在呼吸時,要將意念專注在某一點上,不能分散。
5、制感,指抑制各種感覺感官,使感官的活動完全置於心的控制之下。
6、執持,是使心專注於身體內的一處,如肚臍、鼻尖、舌端等;也可以專注於外界的一種對象,如月亮、神像等。
7、禪定,亦稱靜慮,是使專注一處的心與所專注的對象相統一、使主客觀相融合。
8、三昧,就是真正達到了心與其專注的對象冥合為一。三昧又分為兩種:「有想三昧」和「無想三昧」。前者,指達到三昧後,仍然帶有一定思慮情感的狀態。後者,指心的一切變化和作用都已經斷滅,完全達到與專注對象合一的狀態,即瑜伽的最高境界。
《瑜伽經》還指出,影響瑜伽修行的有九種障礙:生病、昏沉、疑惑、放逸、懈怠、慾念、妄見、不入地(不能進入瑜伽境界)、不安定(不能專注)。這些障礙會導致精神渙散,又容易引發憂慮、動搖、呼吸不規則等。為了達到三昧的境界,就必須克服這些障礙,因此要做好五件事:信(信仰虔誠,破除一切邪念)、勤(勤奮、努力地修煉)、念(樹立正念,有關瑜伽的正確信念)、定(專心禪定,專注一處)、慧(增長有關瑜伽的知識和智慧,斷除無明)。
五、現代瑜伽在西方
瑜伽的學說與思想,在古代就已傳到歐洲。但是,西方人開始從事瑜伽活動,還是在現代,尤其是上個世紀60年代以後。1965年,美國限制移民的定額從移民法中取消以後,印度教徒到美國的移民大量增加。因此,印度教的許多傳教士也來到美國傳教,他們在美國各地創建印度教社團、興建神廟、開辦瑜伽中心、傳播印度教文化。到了70年代,印度教向美國和西方世界的傳播達到高潮。在西方最有影響的印度教社團有:國際黑天意識會(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Klishna Conscionsness)、超覺禪定會(Transcendental Medition)、梅赫·巴巴教團(Meher Baba’s Sect)、拉傑尼希教團(Rajneesh’s Sect)等。這些教團大量吸收歐美人到自己的組織,尤其青年人,這些西方人已經把印度教的人生哲理、瑜伽修行和心靈凈化作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瑜伽修習,在西方頗受青年人的喜歡和鍾愛。印度教社團所推廣的瑜伽,也不是印度的傳統瑜伽,而是一種與西方現代醫學、心理學相結合的新型瑜伽。他們要求修習者不僅練習各種身型和坐姿,更重要的是靜坐冥思,以此平抑雜念,松心緩性,最終達到內心的喜悅和精神的解脫。60年代後期,美國的嬉皮士、英國搖滾樂甲殼蟲樂隊及其知名歌星,都紛紛加入到修習瑜伽的行列中,並深感此術對緩解精神壓力的益處。因此,在他們的鼓動和宣傳下,瑜伽活動迅速在西方青年人中間流行開來。
瑜伽在西方的流行,是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的。西方是物質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社會,現代科技和機械化生產可以充分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但是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上,仍然存在著各種的煩惱和痛苦。機械化的生產方式,使人的神經長期處於高度緊張和疲勞的狀態,引發了人在精神上的諸多疾病;另一方面,市場經濟下的激烈競爭,對物質和金錢的極端追求,也使人喪失了理智和道德,從而造成社會的病態和畸形。在這種條件下,人們不得不去尋找精神上的安慰處或避難所。當西方的__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時,他們便到東方的宗教中去尋找安慰。所以,西方青年人,尤其是對現實社會不滿的青年人,對東方文化和宗教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積極性。美國的嬉皮士、英國甲殼蟲樂隊的明星們,對印度瑜伽的狂熱追捧,原因就在這里。
智瑜伽相關 文章 :
1. 冬季瑜伽怎麼練 冬季瑜伽練習方法
2. 腹部減肥瑜伽視頻教程初級
3. 睡眠瑜伽視頻教程
4. 生理期的女生可不可以練瑜伽
5. 辦公室瑜伽的練習動作主要有哪些
Ⅲ 三大宗教的傳播作用
什麼叫「宗教」?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吃自己的飯去「傳播」?原因就是人類單靠物質是不夠的。只要「一切為了錢」就會回到最低等次的斗爭哲學「弱肉強食」的野蠻世界裡。
不要說得太遠,達到靈界的宇宙知識。就以最低檔次的人類建設,而最重要的還有「精神文明」使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才能達到社會和諧、人民穩定、世界和平。
因為「宗教」信仰種類繁多,如印度的國教「印度教」,雖然未進入三大之內的「宗教」檔次,但是教徒已佔世界人口的12.94%。而佛教雖然進入三大 「宗教」之內,但是悟性量的減少、人造性的增多,佛教徒僅佔世界人口的6.02%,基本還靠人口大國的中國。在印度本土已近消亡,即將會退出世界三大宗教名單。
所以要正確回答「宗教的作用和影響」,必須要具備從「野蠻走上文明、從死走上活」的條件,才稱得上「古代大宗教」。下面按歷史真相涉及「宗教的作用和影響」事實的二件事回答你:
(一),中國最古原祖稱為「神州」時代,宗教的作用和影響
地球復造分宗立國之後,口傳的天道藉著中國古人黃帝時代,已進入原祖稱為「神州」的大中華。道的原質原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的思想意識興起,已有悠久的歷史遺留在中國。
黃帝的史官蒼頡按象形、會意的方式造了甲骨文字的一個又一個神奇符號。一個字就記述《聖經》中的一件事或一個過程。還有一些字,專門解釋漢字起源的《六書》也難以歸類,根據上古神聖故事《聖經》就能夠應刃而解了。如;
「禁」 伊甸園中有生命樹和知識樹,當初上帝向亞當示明:知識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你吃的日子必定死,所以雙木下一個示,叫「禁」;
「婪」 「二木之下一女」,當初伊甸園中有生命樹和知識樹,女人夏娃受蛇的誘騙,見知識樹上的果子好看好吃又給人智慧,一時貪婪心起,就摘下來吃了。漢字就當「婪」字,那果子又叫「禁果」也有人叫「蛇果」;
「船」 字,為什麼舟加八口呢? 因《聖經》大洪水中只有挪亞遵從上帝的命進了方舟,上帝救了挪亞和他的妻子、三個兒子和三個兒媳,一共八口,舟加八口不就變成「船」字;
《聖經》中挪亞及其子孫們用羔羊獻祭,替人受罪。上帝計劃中耶穌也被稱為上帝的羔羊,替人受罪,使一切信他的人可以稱義。中國祖先把羊字放在我字上,以「我獻羔羊,羔羊替我」為「義」字。
你若研究過《聖經》,也可在《聖經》預表情節中尋找一個情節,再去尋找漢字,是否你會發現更多的漢字來自《聖經》。
早在老子古經中便記載舊約《聖經》預言中的「耶穌」。古人老子、孔子、孟子對「道」的認識,已如此入神境界,實令人難以置信。其代表著中國的古人,代表著中國的文化。《尚書》、《詩經》都記載著:中國人來自上帝。他的「道」影響著整個中國盡至世界的每個人的行為和思想。
清皇康熙說:中國人的「上帝」就是真神,天不是物質的天。康熙親臨宣武教堂,題寫了「敬天」和「萬有真原」兩副扁額,又作詩稱頌耶穌:「功求十架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在《生命之寶》一文中,康熙明確表示:「天門久為初人閉,福路全是聖子通。我願接受神聖子,兒子明分得永生。」
而且兩千多年來,文景之治、光武中興、貞觀之治、開元之治等等。舉凡太平盛世,竟無一不是遵循了老子、孔子傾注畢生心力宣揚敬天愛人的忠恕之道,尊純了老子「天道」的統治方式之學說。順天道治國的皇帝,囊括了僅有的幾百年輝煌時代。
那麼老子的神學知識是那裡來的呢?就目前世界不管任何一種教門的國家,他們的統治方式都在努力提高到上帝的道上來,這又是為什麼?
可惜的是:道家典籍《道德經》第十八篇,老子嘆息曰:「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
中國古人相信真神是無形象的,從不拜人手偽造的偶像。這個從舊約《聖經》中才有的「道」的傳統神州文化一直到1911年,天壇里沒有泥塑木雕的偶像,祈年殿里一個偶像都沒有,裡面只有一個牌子,叫「皇天上帝」,因為聖靈的同在能引領人尊崇和敬仰高智慧的造物主,看到自身的微妙。
延至今日,被無神論的佛教所掄占,完全失去了孔老的本意,沒了「道」的影子。東漢末年一個十分敬重上天,指引人類敬畏天地「道」的繼承人孔子也變成泥塑木雕、廟宇里的偶像了。雖然現今「道教」的名還在,背著黃、老道家「道」的牌子,其實已變質消亡。
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已走向方仙道合流。半途攔路搶劫、形成了五花八門大量的新造「道教」組織教派 :著名的有鬼道 、虎宗 、玄教 、南宗 、北宗 、東派 、西派 、中派。方仙道 、黃老道 、太平道 、於君道 、李家道 、帛家道 、清水道、天師道 、丹鼎派 、符籙派 、正一道 、上清派、茅山宗 、靈寶派、閣皂宗 、樓觀派 、天心派 、東華派 、神霄派 、清微派 、太一道、真大道 、全真道 、五祖派 、龍門派 、碧洞宗 、南無派 、華山派、嵛山派、清靜派 、隨山派 、遇仙派 、金山派 、凈明道、武當道。五斗米道 、北天師道 、南天師道 、重玄學派。全真道北七真派道教教義理論等等。
從此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創立新型「道教」團組織崇拜鬼神的張道陵道士,被現代中國文化稱為「祖天師」。
誰會知道神州中國的上古文明,竟然從商朝被埃及來的周朝擊敗滅亡了,被埃及的周朝儒教編造的「夏朝」蛇文化歷史嵌植到中國;來自埃及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媧盤古,
地球上道德的源頭《聖經》提多書3章1~2節:你要提醒眾人,叫他們順服作官的、掌權的,尊他的命,預備行各樣的善事。不要毀謗,不要爭競,總要和平向眾人大顯溫柔;
這「總要和平向眾人大顯溫柔」;這里指屬創造主有道德的人,因為道德來自神。有道德的人就要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相信黨,相信政策,不鬧分裂,為「社會和諧、人民穩定,祖國統一,世界和平」去努力。
一個食人族土著人都得著世界人公認的道的源頭《聖經》而走上文明了,可悲的是,我國政府再三強調:「社會要和諧,世界要和平,人民要穩定,要求人人講文明,人人懂禮貌」的今天;唯物論的「弱肉強食」斗爭哲學新、老劇本網上、書店暢行無阻。而歷史悠久極力推行的孔子、孟子、老子優良傳統的「天道」實體;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類道德源頭、中國文化背景;勸人為善、不要犯罪的《聖經》有關文章卻不見影子,出版界成了紅線、上不了架;網路界只會刪除、屏蔽。
在這一個輕視精神文明力量無限膨脹、唯物質決定一切的「異形」的,堂堂「道」的神州後裔;熱在鏡頭前、掛在牆壁上、放在視屏中的我國近代「色、香、味」,「拿到就是我的」唯物「科學」表面文化的嘴唇道德年代、喪失了心靈的口頭道德的世界,用子彈是無法收服的。我國祖先文明建設靠的就是:一直傳到今天從未分離的「道德」二字,若沒有了「道」還有什麼「德」呢?
Ⅳ 宗教自古以來就有,而且有許多,那麼宗教在歷史中有什麼作用
宗教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
人類文明的進程與宗教的興起和傳播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了解人類文明發展的全貌及其民族文化特色,有助於我們對蟄居其中的宗教的認識,反之亦然。不過,民族性宗教與世界性宗教對其相應的社會文化和歷史進程會有不同的適應或影響。一般而言,民族性宗教為保護本民族及其文化的生存而對其他文化會持自我封閉或明顯排外的態度。但世界性宗教的形成及發展卻得益於其開放性體系和兼收並蓄的能力。所有世界宗教固然有其獨特的文化發源,受到某一民族傳統的影響和約束,但它們在傳播過程中會克服這種自身傳統的約束而滲入其他文化,形成與之交融互滲的多元局面,由此影響並推動人類文明的進程。
在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1883-1936)說的所謂人類文明
佛教在古代印度興起後,對南亞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巨大影響。自公元以來,佛教傳入亞洲各國,形成東方的世界性宗教,亦鑄就了一種以佛教為主體的東方文明形態,即發展為一種與西方基督教世界和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對比鮮明的東方佛教文化圈,它界乎亞洲的印度教文化和儒道文化之間,起到了重要的橋梁溝通作用。尤其是佛教東傳中國後形成的中國佛教,對東南亞地區的文化發展和文明進程起了重要作用。
Ⅳ 南亞印度人使用的語言和信仰的宗教分別是什麼
南亞印度是一個復雜的民族種群,他們有121種語言被1萬人或以上當作母語,在憲法上列述22種語言為官方承認的正規語言:阿薩姆語、孟加拉語、古吉拉特語、印地語、烏爾都語、坎納達語、克什米爾語、馬拉雅拉姆語、馬拉提語、烏里亞語、旁遮普語、泰米爾語、泰盧固語、梵語,申提語(信地語),孔卡尼語、曼尼普爾語,尼泊爾語,邁蒂利語,博多語,奧利亞語,多格拉語,至於說宗教,印度也是復雜多樣的,印度教(多種教派),耆那教,錫克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巴哈伊教甚至拜火教都有;
Ⅵ 我想問一下印度佛教文化在印度歷史上的地位 和作用
印度在英殖民地時期已經沒有多少佛教徒了
印度的以聖雄甘地為首的穆斯林成為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先鋒(猛虎組織)
其代表人物還有泰戈爾
說到元朝、清朝的同化
倒不如說是互溶
隋、元、清三朝是中國人生活方式巨大變革的三個朝代
而三個朝代的統治者都是北方少數民族,於是可以說,你今天的漢文化,是在很久以前,被別人同化過的
Ⅶ 印度種姓制度對印度的好處
一個制度存在必然有合理性。種姓制度為核心特色的印度教在印度興盛,宣揚眾生平等的佛教反而頹敗了。可見種姓制度對印度的歷史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最簡單的就是社會分層帶來的固定感,人被要求按照自己的角色來生活,對管理者來說很好用,對生活在制度中的人來說,遵守規則可以帶來安全感。
Ⅷ 佛教與婆羅門教的區別
自己慢慢看吧.
佛教的倫理思想是佛教整個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最初是在印度古代社會的某些發展形態的基礎上形成的,反映了古代印度部分宗教信徒對社會和人生的一種看法。這種倫理思想開始主要是在南亞地區發生著影響。後來,隨著佛教傳播地域的擴大,它的影響也不斷擴大。目前,它在中國等亞洲的大部分地區,甚至在亞洲外的不少地區都有影響。佛教的倫理思想是東方倫理思想的基本形態之一,在世界倫理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本文擬對這一倫理思想的基本觀念及在現代社會中的影響等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一、佛教倫理思想的基本觀念
佛教倫理思想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但其基本的原則或可涵蓋大部分內容的綱要則不多。在筆者看來,可主要概括為三條,即:平等觀念、克己觀念和慈悲利他的觀念。
(一)平等觀念
佛教在印度不是產生最早的宗教,而且在印度歷史上通常也不是佔主導地位的宗教。在印度歷史上產生較早(早於佛教)的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及後來由其演變而成的印度教是印度歷史上通常佔主導地位的宗教。婆羅門教反映了印度社會里四種姓中的婆羅門種姓階層的意識形態。這種宗教主張:吠陀是天啟的,祭祀是萬能的,婆羅門種姓是至上的。在佛教產生前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的思想界一直為婆羅門教所主宰。印度社會中流行的倫理思想是婆羅門教的倫理思想,它在總體上要維護種姓制度,堅持在諸種姓中婆羅門第一,下等種姓要服從上等種姓。這種狀況一直到了佛教產生後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佛教在產生時主要代表了印度四種姓中屬剎帝利和吠舍種姓的一部分人的思想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政經利益和主張。佛教(特別是早期佛教)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觀念。認為人的高低貴賤並不是由於人的出身,而是由於人的行為。出身卑賤的人一樣能成為賢人。如《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五中說:「不應問生處,宜問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賤生賢達。」《長阿含經·小緣經》中說:「汝今當知,今我弟子,種姓不同,所出各異,於我法中出家修道,若有人問:汝誰種姓,當答彼言:我是沙門釋種子也。」佛教在這里明顯是主張一種平等的觀念。即反對婆羅門教的四種姓不平等理論。不過,客觀地說,佛教反對種姓間的不平等是有一定限度的,它主要強調無論種姓高低都毫無例外地有權利加入佛教組織,修習佛法。它的種姓平等理論的出發點是為了把佛教的影響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中去。佛教並不是從根本上反對種姓制,它不可能真正開展一場消除種姓制度的社會改革運動。盡管如此,佛教的這種在一定范圍內反對種姓不平等的觀點在歷史上是有積極意義的,它畢竟在一定程度上對印度正統婆羅門教視為神聖的種姓制度有所觸動。
早期佛教的這種在一定范圍內的平等觀念確定後,對佛教總的理論體系的形成和該教在後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佛教的許多基本理論及教規與其在倫理思想上的平等觀念是一致的。
例如,在基本理論方面,佛教(特別是早期佛教)反對在事物中有一最高的實體或主宰體。這和婆羅門教是完全不同的。婆羅門教認為在一切事物中有一最高的本體或主宰體——梵,認為萬物以梵為根本,梵是不變的,永恆存在的。而佛教(特別是早期佛教)則認為,不存在一個萬有的主宰體,事物是緣起的,是互為因果的,互為條件的。不僅一般的事物中沒有這種主宰體,而且在人或人生現象中也沒有這種主宰體。如佛教把人分析為「五蘊」,即色、受、想、行、識。這五種要素在佛教(小乘佛教)中無高低主次之分。佛教的這種無主體或「無我」的理論與其在倫理思想上的平等觀念顯然是相呼應的:既然萬有中沒有主宰體或一切的主體,又怎麼可能會在社會中存在一個永遠高於其他種姓的最高種姓呢?
再如,在佛教的教規方面,也體現了其在倫理思想中的平等精神。佛教教規中規定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等。無論是殺生還是偷盜或邪淫都是對他人的侵犯,其行為都是建立在一種別人與自己不平等觀念的基礎之上的。如婆羅門教中的一些派別雖然也講不殺生和不任意拿走別人的東西等,但這主要是適用於相同種姓之間,而在上等種姓對待下等種姓時,則不受此限;上等種姓在許多場合可以任意處置下等種姓或其物品,包括傷害下等種姓的生命。佛教對於這種不平等的觀念是堅決反對的。
(二)克己觀念
這里所謂「克己」即克制自己,特別是克制自己的慾望、自己的行為、自己的意識。「克己」是我們在此處對佛教這方面倫理觀念的概括。佛教學說中與克己觀念直接相聯系(或作為克己觀念的直接表現形態)的理論有不少。例如佛教有關「三毒」的理論、有關「三學」的理論等都包含著克己的觀念。
佛教認為,人之所以陷入生死輪回的痛苦之中,與人總是為「煩惱」所纏繞有關。煩惱有多種,但其中主要的有三種,即所謂「三毒」。三毒具體指「貪」、「瞋」、「痴」。解釋三毒的佛典很多。如《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一中說:「有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結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為痴。三毒為一切煩惱根本。」不難看出,三毒的產生都與對「我」的執著有關。按照佛教的一般看法(特別是早期佛教),人生現象中是沒有「我」的,但人由於無知或無明而認為「有我」。這樣,對自認為世俗世界中有益於「我」的事情就貪戀並追求,對自認為世俗世界中不利於「我」或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包括與之相關的他人)就憎恨,貪和瞋的基礎則是無知或無明,這也就是所謂「痴」。
三毒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消除三毒也就是消除煩惱。這也就是要「克己」。在三毒之中,滅除「貪」就是典型的剋制自己。佛教要求信徒克制自己對外物的貪欲,克服自己對財富、權利、地位、名聲等的貪欲。佛教的根本教義四諦中也涉及了「貪」的問題。如「集諦」是指認識到造成痛苦的原因是愛欲或貪欲,「滅諦」是指認識到應當消除這愛欲或貪欲。三毒之中的「瞋」與「貪」相關。自己的貪欲不能滿足,自然就生憤恨之心,對阻礙實現自己慾望的人或事不滿或憎恨。在佛教看來,必須克制或消除這種「瞋」。否則是不能擺脫輪回達到解脫的。三毒之中又以「痴」為根本。佛教的不少根本教義中都涉及到「痴」。如在「十二因緣」中,最初的環節是「無明」,無明引生其他十一個環節,如果消除了這無明,則人的生死輪轉(輪回)也就消滅了。因而消除「痴」對「克己」具有重要的或根本性的意義。
在佛教理論中,關於如何克己的具體方法,直接論及較多的是所謂「三學」。三學即戒、定、慧。「戒」就是佛教的戒律或戒條,是信徒必須遵守的規則,佛教以此來約束信奉者的行為。凡是虔誠的佛教徒都把戒律作為克制自己貪欲、戒除不良行為的准則。佛教的戒有多種或不同階段,如可以分為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佛教的戒一般收在各種「律藏」之中。如較重要的《四分律》中規定了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定」也可以說是一種克己的方法,主要是抑制自己的心作用,使身心安定,止息種種意念或思慮,將精神集中於事物的實相之上。「慧」實際也包含著克己的內容,即克制自己的錯誤的或無知的觀念,學習並達到佛教的特殊智慧。由於佛教中有不同的分支或流派,因而戒、定、慧的具體內容在不同派別中會有所區別。大乘佛教中的「六度」或「十度」中有不少成分涵蓋了小乘的「三學」,但具體解釋或含義有很大區別。剋制自己的方式有不同。
(三)慈悲利他觀念
佛教講「平等」,講「克己」,就自然也要講「慈悲利他」。在「慈悲利他」中,「慈悲」是佛教一直講的,而「利他」則主要是在大乘佛教形成後才大力強調的。
慈悲也可分開講,「慈」指使眾生快樂,給他們幸福,「悲」指去除眾生的苦惱,使之擺脫痛苦。《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中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慈悲在一些佛教典籍中被分為三種:一是眾生緣慈悲心,以一慈悲心視十方五道眾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侄,常思與樂拔苦之心。這種慈悲心多在凡夫或有學人未斷煩惱之時產生。二是法緣慈悲心,已斷煩惱之三乘聖人,達於法空,破吾我之相、一異之相等,但憐眾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樂,隨其意而拔苦與樂。三是無緣慈悲心,這種慈悲只在諸佛之中,諸佛之心不住於有為無為性之中,不住於過去、現在、未來世之中,知諸緣不實,顛倒虛妄,故心無所緣,但佛以眾生不知諸法實相,往來五道,心住諸法,取捨分別,故心無眾生緣,使一切眾生自然獲得拔苦與樂之益。(參見《大智度論》卷第二十等;參見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4-1165頁)
佛教的慈悲不僅指要對自己之外的他人慈悲,而且有時也指要對一切有生命之物慈悲佛教的不殺生等戒規就具有這方面的含義。
慈悲在佛教教義中也常被包攝在所謂「四無量心」之中。四無量心中除了慈和悲之外,還包括喜和舍。「喜」指看見他人快樂而隨之歡喜。「舍」指內心保持不偏執的平衡,平等無差別(舍棄親疏差別)地利益眾生。
無論是慈悲,還是四無量中的喜舍,都包含「利他」的思想。但佛教的利他思想主要是在大乘佛教中才突出起來的。這需要聯系原始和小乘佛教的有關學說或觀念來論述。
小乘佛教在總體上說是重視所謂「自利」的,即主要追求自身的解脫。小乘修行所要達到的最高目的是證得「阿羅漢果」。阿羅漢果就是求取個人解脫,即所謂「自利」。修習的具體內容就是小乘的「三學」和「三十七道品」。而大乘佛教則一般修以「六度」(布施、持戒、忍、精進、定、智慧)為主要內容的菩薩戒,把成佛、普度眾生(利他)作為最高目的。在小乘佛教看來,解脫境界(涅盤)與「世間」是兩個不同的、有分別的境界,自己注重自身的修煉,擺脫外界的煩惱,就能達到一種脫離「世間」的解脫境界,至於別人的解脫或「世間」的苦難等,則與個人解脫沒有多大關系。大乘佛教在這方面有很大變化,不僅講「自利」,更強調「利他」。在大多數大乘佛教派別或信徒看來,解脫境界(涅盤)與「世間」不是絕對分離的,它們是「無分別」的。如中觀派的主要典籍《中論》中就明確說:「涅盤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盤,亦無少分別。」達到解脫並不是離開「世間」而去追求另一不同的境界。大乘佛教徒要「即世間即涅盤」。作為菩薩或成佛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利他」,菩薩或佛不是存在於「世間」之外,而是在「世間」救度眾生。為了救度眾生,菩薩或佛什麼都能舍棄。也就是說,大乘佛教徒要真正成佛,就一定要慈悲利他。僅僅「自利」不是佛教修行的最終目的,並不能真正達到涅盤。
佛教中的這種轉變(由重自利到重利他)對佛教後來的發展極為重要。因為如果佛教僅僅是一個教個人如何修煉,達到個人解脫的宗教,他就沒有後來佛教所具有的那種感召力,就不會產生後來那麼大的社會影響。只有強調慈悲利他,只有把個人的真正解脫與「世間」的改變(別人的脫苦)聯系起來,才能激發大量的佛教徒自覺地在世間利樂有情,造福眾生。而這樣做的結果則是佛教影響的擴大。因此,慈悲利他的觀念後來成為佛教倫理思想的一個最基本的觀念。
二、佛教倫理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影響或作用
客觀地說,佛教的倫理思想的基本觀念在其主要經典中已經形成。隨著佛教在中國及亞洲其他國家等地的傳播,這種倫理思想也逐漸與這些國家或地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繼續發揮著影響。這種影響在現代社會中沒有消失,而且在某些地區還有所發展。佛教倫理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影響或作用至少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抑制現代社會中的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
包括倫理思想在內的佛教各種理論的影響范圍主要是在亞洲的許多國家或地區。在古代是如此,在現代,從總體上看仍是如此。佛教雖在不少亞洲外的國家或地區也有流傳,但影響大的區域仍是在亞洲。亞洲受佛教影響較大的國家在古代佔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或是印度教(婆羅門教)文化系統(如印度等一些南亞國家和部分東南亞國家),或是儒家文化系統(如中國、朝鮮或韓國、日本等國家)。但發展到近現代,這些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影響。而現代西方文化中確實存在著某種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成分。如果說這樣講不大准確或不大符合事實的話,至少可以說不少東方國家(上述國家或地區)的人對西方國家的文化這樣看或這樣理解。從總體上說,西方文化在歐洲文藝復興後,特別重視個人的利益,強調實現個人價值,維護個人尊嚴,追求個人幸福。但在這種強調或追求的過程中,確實有某些走入極端的情況。近代西方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應當說為這種極端傾向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受西方這種文化的影響或受對這種文化理解的影響,現代的一些東方國家中流行著利己主義或享樂主義的思想或行為。如一事當前,先為自己打算;只要對自己有利,哪怕損害他人利益,也毫無顧忌;一味追求當前的享樂,不考慮別人的利益,甚至也不考慮自己的長遠利益。
在有這種利己主義或享樂主義思想或行為的人中,一部分是文化層次較高的人,他們的利己主義或享樂主義的行為或表現是較為隱秘的或通常不易被發現的。而大多數人是文化層次不太高的人,這部分人的利己主義或享樂主義的行為或表現則較為明顯。對於這兩部分人來說,儒家文化對他們所起的約束作用不是很大,因為這種文化顯得對他們沒有多少懲戒威力。而佛教的情況則不同。如上所述,佛教講克己,特別強調抑制自己的貪欲;佛教還講利他。即便是小乘佛教的「自利」,與現代社會中的利己主義也有很大不同。現代社會中的享樂主義與佛教的種種戒律或戒規也是完全對立的。對於現代社會中那些文化層次不高的人來說,佛教的教義對其思想和行為有較大的約束力,因為佛教特別強調因果報應,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些人在極端化地追求自身利益或享樂時,時常會顧忌到佛教教義中所說的個人行為所招致的結果。
在東方一些國家中,印度教(婆羅門教)的影響在古代根深蒂固(佛教也有一定影響)。但到了近現代,隨著西方勢力(政治和經濟力量)的進入,在民眾中,特別是在年輕人之中,西方文化的影響逐步擴大,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也開始流行。佛教的教義在這些國家中對抑制這種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那些印度教曾有重要影響,而後來佛教起主導作用的國家中更是如此。在這些國家中,嚴格來講,是佛教的影響和印度教的影響交織在一起,對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起著抑製作用。因為印度教發展到後來吸收了不少佛教的學說,而佛教的許多思想,包括倫理思想,也是在吸收和改造古代婆羅門教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二者(佛教和婆羅門教)在其傳統的宗教教義中,對於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都是反對的,而且都主張輪回業報或因果報應的思想。這種思想從某種程度上說,對部分人的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傾向能起到其他一些類型的倫理觀念所不能起到的抑製作用。
總之,佛教的倫理思想在現代東方國家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它促使人們自律,反對損人利己,反對奢華。對現代社會中存在的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現象,儒家等文化傳統雖然也起著抑製作用,但佛教的獨特作用是其他文化形態所不能取代的。
(二)鼓勵人們扶危濟困,造福社會
佛教的許多倫理思想在現代社會中起著較好的作用。如上述佛教的慈悲利他觀念就是如此。首先要指出的是,近現代的不少佛教著名僧侶或居士,自身就嚴格要求自己,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如中國近代著名的圓瑛(1873-1953)法師在1917年左右就曾創辦了「寧波佛教孤兒院」,收容無依無靠的孤兒。在20年代初,他還組織成立了佛教賑災會,救濟因華北五省大旱而陷入苦難的災民。在中國近代,許多佛教組織或佛教僧侶都能較好地借鑒歷史上佛教思想家或流派所提出的涅盤與世間關系觀念。他們一般不採取印度小乘佛教中存在的那種把涅盤與世間絕對化地對立起來的態度,而是吸取了印度佛教中中觀派和中國佛教中禪宗(南宗系統)的思想。認識到個人的解脫(涅盤)是離不開世間的,而且應該把個人的解脫與眾生的解脫聯系起來,不僅要「自利」,而且要「利他」。不再一味追求那種離群索居式的遠離塵世的修持方式,而是強調以佛教的慈悲精神為懷,積極投身於有益於民眾的各種慈善活動。努力利樂有情,造福社會。把作各種這類善事看成修成正果,趨向涅盤的重要途徑。
隨著佛教影響在民間的深入和擴大,不少人雖然沒有出家,甚至居士也不是,但對佛教的這種慈悲利他的精神十分贊賞,自覺或不自覺地按這種精神行事。在這類人中,有一些是知識分子,甚至是高級知識分子。但大多數人是民間文化水準不高的普通百姓。這些百姓談不上對佛教的深奧教義有多少領悟,甚至連一些佛教的基本常識也不甚了了,但佛教的慈悲利他精神卻深入到了他們的心靈之中,但凡遇到自己可能服務於他人,或能給他人帶來好處的事情,即便是損害自己的利益也要努力去做。他們之中的一些人在做這些好事時,確實覺得應該去做,覺得做了這種好事對自己是一種享受,或心靈安慰。也有一些人是深信佛教的輪回解脫或因果報應的學說,認為善行一定有善報,惡行一定有惡報。總之,在現代社會中,有相當多的人能依照佛教教義積極從事許多利國利民的「善事」。
佛教倫理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這種影響不僅在中國有,在不少亞洲國家或一些受佛教影響的其他國家或地區中也存在。如在日本和韓國等國的一些民眾中,自覺按佛教的慈悲利他精神行事的人的數量不少,他們中有許多人已把按佛教的這種精神行事看成理所當然,許多人在作這些「善事」時已不再摻雜多少為自己謀求此世或來世好處的私人利益動機。因此可以說,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這種鼓勵人們扶危濟困,造福社會民眾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三)鼓勵人們追求理想中的至善境界,維持社會安寧
佛教的倫理思想在古代起著規范教徒行為的作用。在規范他們行為的同時,佛教也向教徒許諾,如果按照這種行為規范去做,將達到一種至善的境界。而在這些教徒從事信教活動的過程中,他們也確實感到有所遵循,並相信遵循這些規范必定能達到一種至善的境界,即起著一種鼓勵教徒對宗教理想努力追求的作用。在近代和現代,佛教的倫理思想不僅依然對教徒起著這種作用,而且對不少一般的群眾也起一種類似的作用。也就是說,佛教的倫理思想的影響遠遠不是限於佛教教團的內部,而是對許多民眾有影響。這些人的情況不盡相同;有些人雖未出家,但非常信仰佛教(是居士或介於居士和出家人之間)。還有一些人既沒有出家,也算不上居士,但對佛教的一些理論,特別是倫理觀念十分贊賞。再有一些人,對佛教不明確表示信奉或贊賞,但在潛意識里卻多少受一些佛教觀念的影響。在上述不同類型的人中,佛教的倫理思想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人在從事一些活動或處理某些事情時,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按佛教的倫理觀念行事。他們判斷是非的標准常常摻有佛教倫理思想的標准。在相當多的人的潛意識中,按照佛教的行為規范行事,是必定會有一種好的或理想的結果的。因此,在現代社會中,佛教的倫理思想也確實起著一種激勵人們去追求一種理想中的至善境界的作用。
在當今一些國家中,不少傳統意識形態的原有模式被打破。一些傳統的倫理道德、行為規范的意義被重新估價,人們的價值取向有了很大變化。在這一轉變時期,有不少人茫然不知所措;有相當一部分人失去了對理想的追求,而佛教的倫理思想則對這些人中的一部分人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這些人那裡,佛教的理想被作為他們的人生理想,佛教的倫理觀念成了他們的行為准則。這種情況當然不是也不應是政府部門或教育部門所希望出現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它卻就是這樣客觀地存在著。然而,從另一角度看,民眾中有人按佛教的行為規范去行事,有時卻也能起到某種有利於安定團結的社會作用。這比那種沒有任何理想、無道德、無紀律、肆意破壞社會安寧的狀況要好得多。
三、佛教倫理思想對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
人類的精神文明是不斷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容。現代的精神文明建設應當是在古代精神文明的基礎之上進行的。現代精神文明建設應當吸收古代精神文明中有價值或有意義的成分。這樣的成分有多種多樣。佛教的一些倫理思想是其中重要的內容,它對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至少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在提倡為人民服務,提倡奉獻精神時,佛教的倫理思想有借鑒意義
在20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在物質文明發展的同時,精神文明也有相當的發展。但這種發展在各個地區是不平衡的。而且在一些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的地區,卻存在精神文明滑坡的現象。如上述的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甚至損人利己等丑惡現象在不少地區抬頭。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種,比較復雜,但其中較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在倫理方面。究竟如何看待人生,用什麼樣的行為准則來規范自己,在許多人那裡是不明確的。在中國,在對十年「文革」中「左」的說教批判的同時,不少人卻把為人民服務的好傳統也當成「左」的東西拋棄了。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只想別人對自己奉獻,不想自己對別人奉獻,實際上奉行著一種自私自利、一切以我為中心、一心為自己謀利的倫理思想。這使精神文明建設受到很大損失。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加強正面的思想教育當然是政府或社會教育部門主要的應對之策。但也應當輔以其他的手法。如佛教的一些倫理思想就能起到一些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起不到的作用。有不少人對正面的思想教育有逆反心理,但對佛教的教理卻很感興趣,對佛教的倫理觀念也很認同,並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如許多信佛教之人或受佛教影響較大的人能自覺用佛教的克己精神待人,在遇到自己利益與他人利益或民眾利益相矛盾時,能本著佛教的「利他」精神先人後己,為他人或為社會犧牲自己的利益。佛教的一些倫理觀念所引發的一些人的行為對社會是有正面作用的,所收到的社會效果有些是政府或社會教育部門的正面教育想收到但在現實中難以收到的。這一方面說明佛教的倫理思想確有其獨到之處,另一方面也說明在當前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中應當吸收借鑒一些佛教倫理思想中的有益成分。
(二)在提倡自覺遵紀守法、嚴於律己時,佛教的倫理思想有借鑒意義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存在人的個人慾望或需要與社會秩序或他人利益相沖突的情況。要想社會的秩序不被破壞,人們(包括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保護,每一個人都應該對於自己的慾望有所克制。要受一定的社會法紀管束,也要受一定的倫理觀念制約。
在當代,盡管人們的文明程度有很大提高,遵紀守法的觀念普遍加強,但在這方面的問題仍然很多。擾亂民眾安寧、破壞社會秩序的人依舊不少。因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加強人們的法制觀念。在這方面,佛教的倫理思想也可起一些好的作用,有一定借鑒意義。
與上述情況類似,有些人對政府或一些社會機構的法規制度並不以為然。但卻對佛教的教義十分看重,對佛教的教規非常贊賞。雖然並未出家甚至居士也算不上,但在許多場合卻能自覺地遵守佛教的一些教規,用佛教的倫理思想約束自己。這些人從滅除佛教說的「三毒」的立場出發,從克己的觀念出發,能夠對自己嚴格要求。而這樣做所起的社會作用,應當說有好的方面。它在客觀上對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起了積極的作用。另外,佛教倫理思想中的一些成分(如利他觀念、克己觀念等)即便在理論上也確實有現代精神文明建設值得吸收的成分和借鑒之處。
(三)在反對現代社會中存在的特權思想、腐敗現象時,佛教的倫理思想有借鑒意義
在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在法律上都確立了公民的平等地位。人們有分工或職務的不同,但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是平等的,人人都平等地享有作為人的尊嚴,在這方面沒有等級的劃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人們在財產、職業、職務、種族等方面具有的差異,因而在社會上所具有的影響力或社會地位是不同的。在社會中實際存在著富人歧視窮人、職位高者歧視或虐待職位低者、一些種族歧視另外一些種族的情況。許多富人憑借財產胡作非為,有些當權者憑借權利魚肉百姓、橫行霸道,有些種族優越感較強的人鄙視其他種族。這些富人、職位高者、種族優越感強者一般都認為自己有一種「特權」。這種特權思想在當今世界是阻礙人類進步、社會發展的重要障礙,也常常是產生社會腐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消除這種特權思想,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而佛教的倫理思想在這方面能起一些積極的作用。
佛教在產生時就主張某種程度上的平等思想,反對種姓地位的不平等。在後來的發展中,又反對歧視和虐待其他眾生或生靈。當然,平等只能是相對的,絕對的平等是沒有的。佛教僧團或佛教徒自身也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平等。但佛教倡導這種觀念,從社會作用來看,在總體上是有積極意義的。佛教的這種平等思想對現代社會中的許多信
Ⅸ 印度的牛在印度有什麼用
在印度,牛是主神濕婆的坐騎,超過80%的印度人都是印度教徒,敬牛如敬神,每頭牛背上似乎都乘坐著濕婆神,巡視著印度大地,那種神聖的宗教感情確實很難用世俗的眼光來理解。 印度有百分之八十五的人信奉印度教。印度教徒認為牛是代表繁殖的象徵,又是人們維持生存的基本依靠。印度數徒對於牛十分尊敬,他們把母牛視為「聖牛」,老死不能宰殺。牛可以在外自由游盪,神聖不可侵犯。在城市裡游盪的牛,可以在街道上恣意橫行,或者躺卧在馬路中心,行人和汽車對它們必須讓路,繞道而行。在農村,它們可以大搖大擺地走入田間,飽食已經成熟的穀物,或者吃掉樹上的果實。「聖雄」甘地生前曾說過,他尊重母牛的聖潔,猶如尊重他的母親。 牛能提供牛奶、黃油和酥油。在農村,牛糞還被當作肥料和燃料。某些虔誠的印度教教徒還喝牛尿,據說可以凈化內體和靈魂。 印度教的僧侶每年都要主持舉行一種儀式,叫作「波高」,表示對牛的尊重和崇拜。「波高」的儀式是:把用樹葉紮成的花環系在牛頸上,把牛角塗上色彩,並在牛頸下掛著餅子和椰果,然後由男性教徒拿著用番紅花的花粉、馬哥沙樹汁和清水混合成的液體,繞著牛群遊行三周,遍灑它們的全身,然後在牛前躺下四次,而且必須四肢著地。當「聖牛」把頸下的餅子、椰果抖落在地時,圍觀的群眾便去搶食,「聖牛」隨意四散後,教徒們還要打鼓念經送行。這種儀式不許婦女參加,認為婦女參加是有瀆「聖牛」。 在印度還有許多由僧侶或商人主辦的「聖牛養老院」。當母牛不能自己尋覓食物時,就被收入養老院中供養。 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在印度還常常因為牛的問題而引起宗教沖突和政治矛盾。伊斯蘭教傳入印度之後,與印度教的教規不同,他們拒絕執行不準屠宰健壯牛的聯邦禁令。而另一方面印度教徒則要求加強和擴大保護牛的法律。這樣,必然就要引起印、伊兩教的矛盾和糾紛。1979年4月,印度教聖人、八十四歲的維諾巴·巴維為了拯救印度「聖牛」免遭屠殺,進行了絕食斗爭。巴維發誓不吃東西,除非印度議會通過法律,規定大家都要尊重「聖牛」。然而在喀拉拉邦(這個都有百分之四十的人是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大約有一百五十名吃牛肉的人卻舉行了一次公開的吃牛肉野餐,抗議巴維的絕食。 前總理德賽是一位虔誠的印度教徒,他擔心雙方的狂熱者會鬧出宗教亂子,勸說身體虛弱的巴維停止絕食,並且答應制定新的聯邦法律未禁止屠殺牛。後來,德賽終於實踐了他的諾言。在議會經過激烈的爭論之後,德賽依靠他佔多數地位的人民黨成功地提出了一項全面保護牛的法案。但是爭論並沒有停止,一位穆斯林議員說,「牛把聯邦結構的均勢打亂了。」另一位喀拉拉邦的議員還警告說,「喀拉拉邦不會接受這樣的立法。」 事實上,要絕對禁止殺牛是行不通的。關於牛在印度經濟中的作用問題,也有兩種不同的主張。主張保護牛的人說,再屠宰牛就會奪走印度窮人十分需要的牛奶、燃料和畜力。反對的人則說,印度「聖牛」有一半是沒有經濟價值的,盡管作了種種努力提供牛欄,但是大多數老牛卻因尋找食物而毀壞農作物。據說,每年總有幾百萬頭牛被憤怒的農民打死或被汽車撞死。以孟買市為例,該市原規定絕對禁止殺牛,但事實上每年還要宰殺十萬頭牛。
Ⅹ 瑜珈共有多少種各種瑜珈都有什麼用
通常來說,印度教從不反對人追求享樂和成功,而是等待有一天你終於會對追求這些享樂和成功感到厭倦,你就會開始追求解脫之道。印度教認為人想要擁有的是永恆的存在、永恆的知識和永恆的妙樂,並且印度教聲明,這些東西你根本就擁有,只是你要去發現這一點。(果然佛教和印度教都是印度產生的宗教啊,教義其實都差不多。)不同的人通過不同的方法來達到解脫,他們可以分成四種個性:內省的、情緒的、活躍的、實驗的。以內省和情緒為根本分界線,基於四種不同個性的人產生了四種不同的:知的瑜伽、愛的瑜伽、業的瑜伽和修的瑜伽。另外還有一種,哈他瑜伽。瑜伽的修行都會從道德建設開始,比如遵守一些基本的生活戒律和道德戒律,幫助修行者規范自身。同時,沒有必要把自己限制在某一種瑜伽上,導師鼓勵學生每一種都嘗試一下(當然可能某一種特別適合你),並且將他們結合起來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知的瑜伽(Jnana Yoga),也有叫做智慧瑜伽的,主要適合具有強烈內省傾向的人,通過知識與神結合。但所謂的「知識」並不是我們平常的書本或者生活知識,而是一種「直覺式的辨別力」。有點類似禪宗,通過純粹的思辨,體悟真實,並將這種認知永恆地穩固在自己之中,將自性與神性完美結合。知的瑜伽據說是通向神性的最短途徑,但事實上只適合極少數的人。(網上有些資料說是冥想吠陀語句,這個書里倒是沒有提到。)愛的瑜伽(Bhakti Yoga),也有叫做奉愛瑜伽,主要適合情緒性的人,也就是相對來說注重感情要強過注重思維的人。愛的瑜伽是最流行的瑜伽,它的原則相當簡單,就是只愛神(愛其他東西因為它和神有關系),無條件地愛神(不求回報),非常類似基督教。(事實上有些印度人覺得基督教就算是奉愛瑜伽的一種。)神話和儀式在這里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通過選擇自己要崇拜的神的形象(這里很像wicca)、重復神名(很多神秘主義教派都這么干)等等來達到最高境界。愛的瑜伽和知的瑜伽的根本不同在於,知的瑜伽中,神就在他們自身內,而愛的瑜伽中,毫無疑問,神和自己是兩種東西。業的瑜伽(Karma Yoga),為有活動趨向的人設置,這樣的人可能相比清修更傾向於做些工作,同時毫無疑問,它也可以作為前面兩種修行的輔助。(在現代社會中,人都是要工作生存的。)因而根據知性/感性,業的瑜伽也分成了兩種。它們的共同點是單純地工作,專注,不追求,每一個動作都將自己帶向神。知的類型將永恆的自性與外物之間劃出一條明確的界限,而愛的類型則是將每一種工作都歸於對神的奉獻。修的瑜伽(Raja Yoga),也叫王者瑜伽,這是一條身心試驗之路,可以將人帶到令人目眩的高度。非常類似道家的修煉,修行者最初練習各種身體控制的功夫和技巧,調吸調氣,做基本的功夫,直到最後通過冥想進入到內在超越的經驗中去。修行者並不需要有任何信仰,不過卻要像做科學實驗一樣精確、按部就班地按照指導去做。同時這也是最容易走火入魔的道路,但它卻對那些喜歡做實驗,看到新奇改變的人充滿吸引力。哈他瑜伽(Hatha Yoga),原來是為了作為精神瑜伽的前奏,不過現在則常常被西方作為雕琢身體的工具,從某種角度來說已經失去了原來瑜伽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