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印度的食物大多是糊糊
2. 印度人為什麼喜歡吃糊狀的食物
因為他們的米飯實在太幹了。注意這種干,不是加水量太少的那種干,是他們的米無論你加多少水,甚至加油,煮出來都絕對沒有兩粒粘一塊兒的!
不知道你們上小學初中那會兒有沒有過類似的體驗,學校買來那種過期好幾年的陳米,煮的時候分兩次,去掉米湯再加水煮,出來的米飯就是那個效果...比印度米飯可能還要粘一點。這種米飯單吃沒有任何質感沒有任何香氣,味同嚼蠟,還硌嗓子眼。
印度米飯用筷子吃就別想了,還好他們也不用筷子。這時候湯汁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米飯倒香蕉葉上,抓散,加點湯汁或酸奶,嘩啦兩下,用手撮起來...你別干瞪著,人比你們用勺子的快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可想而知,這種靈魂般的湯汁是印度餐的點睛之筆,往往是越粘越好,味道越豐富越好。就像弄混凝土,不加點粘合劑彷彿也高端不到哪兒去。
以上都是我猜的,沒有科學根據哦。猜遠一點,印度不缺糧是因為他們的大米一年三產,估計就是這個原因導致的米飯難吃。
3. 為什麼印度的食物大多是糊糊狀的
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飲食,那麼對於他們一食物的一些形狀也是千奇百怪的。那麼像中國,中國食物的形狀其實是千奇百怪的,因為我們中國有很好的保存食物的這樣的裝備,那麼像印度他們印度的食物,大多都是糊糊狀的那麼對於印度的食物為什麼是糊糊狀的。有很多人都不明白,那麼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這個問題。
成為一種特色其次就是印度的手抓飯是他們那邊的一個特色,而且將米飯或者是一些食物做成糊狀的話,就可以讓食物更加容易入口。久而久之手抓飯就成了他們當地的一種特色,因此他們因為自己的經濟狀況以及家庭狀況,不得不將一些食物做成糊狀。但是其實後來有一部分人他們的經濟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為了順應他們的特色,也會將食物造成糊狀。
4. 印度人為什麼總是把菜做成"糊糊",有四個原因
大家每次說起印度都會想到兩個字「奇葩」,身上無時無刻透漏著神奇且神秘的色彩。
印度人喜歡吃咖喱,咖喱就是用蔬菜、肉塊等切碎後放在一起煮然後加入咖喱粉或咖喱塊,直至煮到糊狀的食物。印度人吃的大都是這樣賣相的食物,並且是將這種糊糊澆到米飯上一起食用。
為什麼印度人喜歡吃這種菜做成糊糊呢?
1. 歷史 彌留
印度在古代是一個倒賣香料的國家,從本國、中國或其他國家進口香料然後再賣給歐洲人獲得了大量利潤,很早就對香料有一種痴迷。這些香料觸動了印度人的舌尖,同時還具有許多好功效。然而將這些香料的味道發揮至極致的就是將食材煮至熟爛,再加入各種香料混合燉煮。許多人認為,印度人的口味都偏重,製作食物往往看不到食材原本的樣子,他們彷彿吃進去的就是各種香料,然而食物本身只是陪襯品。而把各類食材煮成糊糊,讓香料之魂完全融入食材的靈魂,讓每一口進食都充滿香料的美味。因此印度人的餐桌上,從香料進入他們的生活起,糊糊也進入了他們的生活。
2. 民俗文化
印度人喜歡用手直接捻取食物,不論大人還是小孩,一定是要右手吃飯。給別人遞送食物、餐具等,也必須用右手。在他們看來,右手是最干凈的,而左手是最臟的。所以他們進食時會用干凈的右手去觸碰食品,這如同時對神靈的敬畏,唯有親手觸摸食物,嗅聞食材的滋味,揉捏食品並且感受它的溫度,才能夠咀嚼到食品最最真實的感覺。使用刀叉,阻礙了食物傳達出快感。用手更利於菜品與米飯的混合,還能感受溫度,以免送入口中燙傷口舌。正是糊狀的食物滿足了他們在對神明和在觸感和味覺的上的追求。通過用手攪拌,將米飯與湯汁混合均勻,並將食物送入口中。
3.氣候原因
印度大部分地區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終年高溫,年平均氣溫達22度以上。炎熱的天造成了大部分的新鮮食物不利於長時間的保存。印度大部分家庭中沒有冰箱,所以將新鮮的食材加入大量的香料做成糊糊起到腌制的作用,也更利於放置和儲存。另外,印度主要為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炎熱,雨季降水量巨大,而且印度具有世界上十分之一的耕地,主要種植的就是水稻。因為受到日照時間影響,位於赤道附近的印度種植的大米成熟的速度快,一年能夠達到兩熟或者三熟,生長周期很快。所以印度大米的又細又長,就是我們所稱的秈米。這種米飯煮熟之後沒有什麼粘性,而且口感干松,沒有那麼香甜軟糯,而是粒粒分明。所以印度人將食物製成粘稠的糊糊狀與米飯一同進食大大增加了米飯的香味和口感。同時糊糊也使鬆散的米飯更容易送入口中。
4.生活現狀
印度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大米出口的國家,但是印度大米年產量較低,及時擁有世界上十分之一的耕地和長時間的日照時間。但由於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印度雨季短暫,極旱極澇頻發,糧 食收成受到影響。而其中十分之一用於出口。印度人口眾多,人口增長率高於中國,而地少人多。印度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嚴重影響了印度經濟的發展。在印度國內仍有超過兩億的人口處於飢餓的狀態。印度達哈維貧民窟,是目前世界第二、亞洲最大的貧民窟。面積僅1,75平方公里,居民人數就達百萬。就在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不充足的環境下。將食物做成稀狀的糊糊更能節約成本,同時也能夠滿足更多人的胃口。即使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印度人也成品嘗到美味的香料食物。
無論哪個國家或哪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但都體現了民族的文化與智慧,大都「因地制宜」,且具有別樣的意味,耐人尋味。我們對此應保持尊重理解的態度,去感受他國的不一樣的文化風情與文化韻味。
5. 為什麼印度人做菜一定是要把所有的菜做成糊糊狀的
首先就是他們所處的環境,印度的環境是那種常年溫度比較高的,尤其是到了夏天以後,溫度特別的高,這種環境下新鮮的食物是很難保存的,但是如果把他們做成糊狀的話,在裡面加入了各種香料和調味料,就不容易壞的,可以保存的時間長一點,而且也特別方便。除了香料,印度人還喜歡吃薄餅,用薄餅蘸糊糊,吃起來非常方便。能包含各種香料,還能用薄餅蘸著吃,當然糊糊會受到歡迎了。雖然都是糊糊,但是印度人早就在漫長的烹飪中熟練使用各種復雜的調料,因此造就了印度菜神秘而豐富的味道。這樣來看的話,在味道方面,中國菜未必能打得過印度菜。
在印度的飯鍋里不管是什麼菜都是被剁碎的,土豆剁碎,蔥頭剁碎,雞鴨魚肉通通剁碎,印度人對於糊狀的食物情有獨鍾,這樣的習慣是跟它的國家文化傳統息息相關的 。
6. 印度人為什麼喜歡把菜做成「糊糊」這樣吃很美味嗎
印度人喜歡吃漿糊的東西,跟印度的氣候,印度吃飯的方式以及印度人的口味有很大的關系。
印度在我們眼中一般都是一個奇葩的國家,比如印度的奇葩電影,經常能令我們捧腹大笑,印度上廁所甚至是吃飯的方式,都讓我們覺得與常人不同,其次就是印度街道以及人民生活中臟亂差的現象很嚴重,但印度依舊是一個我們經常關注的國家,那你會發現印度人的食物基本上都是成糊狀的,比如說咖喱飯裡面的土豆就是那種土豆泥,一年就碎,那麼為什麼印度喜歡把菜做成糊狀呢?
跟做菜喜好有關
我們如果去過印度,或者說看過印度做吃的的視頻,你就會發現印度美食最大的特色就是經常會在一些主食上麵糊上一些各種各樣的香料,最常用的東西就是把卡莉和香料糅合在一起,這種水狀的調料那麼做出來的東西自然軟趴趴的像糊狀。所以說印度人喜歡把菜做成糊狀,跟他們做菜的喜好有很大的關系,雖然說這些食物看起來不怎麼樣,但是吃起來還是很不錯的。
7. 印度人的餐桌上,為何都是糊糊
說起印度,可謂是我們星球上的一個神奇的民族。他們的衣食住行無不滲透著一種特殊的而又神秘的色彩。民以食為天,印度菜在當今也頗受到世界各國人的喜愛,尤其印度的咖喱聞名於世界。
在印度,咖喱的做法就是將肉類蔬菜等切碎放在一起熬煮,然後加入咖喱塊或者咖喱粉,直至煮到糊狀,幾乎看不出食材的地步。印度人吃的大都是這樣賣相的食物,並且是將這種糊糊澆到米飯上一起食用。方便麵也是頗受當地人歡迎,而印度人的做法無疑也是把方便麵最後煮成了糊糊的樣子。
有人這么說,去印度你要習慣的就是兩件事:一是習慣那裡的炎熱,二就是習慣那裡的飲食習慣。就單單從吃糊糊來看,大多數外國人都不能接受。而最大的原因就是它的賣相不好。可為何印度人偏偏熱愛這種賣相不好的糊糊呢?
(一) 歷史彌留
追溯歷史,古印度可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發源於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可追溯至公元前第三千世紀。印度也是香料大國,絲綢之路中印度的多種香料傳入中國。咖喱、肉桂、胡椒、八角、料及珍貴的檀香木等產物而吸引腓尼基、羅馬、阿拉伯及中國人橫渡印度洋、中國及東南亞等海域,上一世紀的英國、葡萄牙等歐洲國家也因為印度香料的魅力而開啟了海上香料之路。
中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的船隊也都曾登陸印度的科欽島,帶來東方的青花瓷、綢緞、茶葉,以及西方的襯衫、煙草以及宗教信仰。然而回去時,無不是滿載這一船船香料。甚至在歷史上,還曾引發香料戰爭。因為在早在800多年前,香料是當時最昂貴的商品,在那時,一顆小小的胡椒一度價值連城,歐洲甚至有一種說法叫做「貴如胡椒」。到了明代萬曆年間,一升胡椒的價格相當於今天的600元。在歐洲古羅馬時期,一個熟練的工人要工作一周,才能買到一磅胡椒。當時的一磅肉蔻,就抵得上半頭牛的價格。而阿拉伯人壟斷了當時這最昂貴的商品,他們費勁心機營造物以稀為貴的假象,其目地是輕松賺取40倍的利潤。
後來威尼斯成為歐洲最強大的海上帝國,他們逐漸控制了阿拉伯商人運到歐洲的香料,因此阿拉伯人威脅要中斷香料供應,於是威尼斯就發動了人類歷史上最為野蠻、最為堂而皇之的掠奪戰爭——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也叫做香料戰爭。實際上只不過是為了控制當時世界上最昂貴的商品——東方的香料。由此可見,喜食香料不僅僅只是印度人,世界各國的人也都曾拜倒在香料的芬芳馥郁之中。而在香料的發源地印度,印度人對香料的熱愛可謂深入骨髓。在當今的印度家庭,每家每戶在烹飪時都會用到各種各樣的香料,例如姜黃、辣椒粉、孜然、香菜籽等等。這些香料不僅觸動了印度人的舌尖,同時還具有許多好功效。然而將這些香料的味道發揮至極致的就是將食材煮至熟爛,再加入各種香料混合燉煮。許多人認為,印度人的口味都偏重,製作食物往往看不到食材原本的樣子,他們彷彿吃進去的就是各種香料,然而食物本身只是陪襯品。而把各類食材煮成糊糊,讓香料之魂完全融入食材的靈魂,讓每一口進食都充滿香料的美味。因此印度人的餐桌上,從香料進入他們的生活起,糊糊也進入了他們的生活。
(二) 民俗文化
印度是一個宗教大國。他們的宗教文化非常復雜,每個不同的宗教的都有各自不同的飲食禁忌,許多人都選擇吃素。因此印度人可以選擇的食材范圍較小,而為了追求各種不同的口味,印度的香料就成了主要功臣。印度是一個崇尚神明的國家。像印度教、伊斯蘭教等一些大的教派都有各自信奉的神明。但這不意味著每一個印度人都有宗教信仰,還是有極少數人接受無神論和不可知論。所以生活在這樣一個受宗教影響巨大的國家的人們,他們相信食物是上天的恩賜。所以我們總看到印度人吃飯的時候席地而坐,不用刀叉而用右手直接進食。
說到印度的雙手使用習慣,也可稱為這世上一大奇觀。印度人喜歡用手直接捻取食物,不論大人還是小孩,一定是要右手吃飯。給別人遞送食物、餐具等,也必須用右手。在他們看來,右手是最干凈的,而左手是最臟的。所以他們進食時會用干凈的右手去觸碰食品,這如同時對神靈的敬畏,唯有親手觸摸食物,嗅聞食材的滋味,揉捏食品並且感受它的溫度,才能夠咀嚼到食品最最真實的甘旨。使用刀叉,阻礙了食物傳達出快感。用手更利於菜品與米飯的混合,還能感受溫度,以免送入口中燙傷口舌。正是糊狀的食物滿足了他們在對神明和在觸感和味覺的上的追求。通過用手攪拌,將米飯與湯汁混合均勻,並將食物送入口中。
(三) 氣候原因
印度大部分地區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終年高溫,年平均氣溫達22度以上。炎熱的天造成了大部分的新鮮食物不利於長時間的保存。印度大部分家庭中沒有冰箱,所以將新鮮的食材加入大量的香料做成糊糊起到腌制的作用,也更利於放置和儲存。另外,印度主要為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炎熱,雨季降水量巨大,而且印度具有世界上十分之一的耕地,主要種植的就是水稻。因為受到日照時間影響,位於赤道附近的印度種植的大米成熟的速度快,一年能夠達到兩熟或者三熟,生長周期很快。所以印度大米的又細又長,就是我們所稱的秈米。這種米飯煮熟之後沒有什麼粘性,而且口感干松,沒有那麼香甜軟糯,而是粒粒分明。所以印度人將食物製成粘稠的糊糊狀與米飯一同進食大大增加了米飯的香味和口感。同時糊糊也使鬆散的米飯更容易送入口中。
(四) 生活現狀
印度時世界上僅次於中國大米出口的國家,但是印度大米年產量較低,及時擁有世界上十分之一的耕地和長時間的日照時間。但由於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印度雨季短暫,極旱極澇頻發,糧 食收成受到影響。而其中十分之一用於出口。印度人口眾多,人口增長率高於中國,而地少人多。印度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嚴重影響了印度經濟的發展。在印度國內仍有超過兩億的人口處於飢餓的狀態。印度達哈維貧民窟,是目前世界第二、亞洲最大的貧民窟。面積僅1,75平方公里,居民人數就達百萬。
就在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不充足的環境下。將食物做成稀狀的糊糊更能節約成本,同時也能夠滿足更多人的胃口。即使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印度人也成品嘗到美味的香料食物。
無論哪個國家或哪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但都體現了民族的文化與智慧,大都「因地制宜」,且具有別樣的意味,耐人尋味。我們對此應保持尊重理解的態度,去感受他國的不一樣的文化風情與文化韻味。
8. 看上去毫無胃口的糊糊狀食物,為何印度人卻情有獨鍾
印度被稱為「一個神奇的國度」,而印度人被人們笑稱為三哥,印度的影視劇、印度的閱兵、印度的美食、印度的火車、以及印度的一些治安問題都會被網友們拿來當笑料,其中印度的很多美食都喜歡做成黏糊糊的樣子,這也不知道啥原因。
傳統文化其實印度人為什麼把食物做成漿糊狀,這也國家或民族的文明,由於歷史傳統文化的影響,做的飯都是糊糊,抓糊糊,印度人大部分信封印度教。
教義里強調萬物回歸自然,生下來的時候沒有筷子跟叉子,活下去也就沒有必要用這些東西,還有印度人不是游牧民族,沒有那麼多肉吃,也可以說不吃那麼多肉,印度人也缺水,吃乾的沒有充足的水分補充是不行的,所以就只能吃糊糊了。
實際上我感覺還是無論世界上什麼菜都不如我們國家的菜好吃。
9. 為什麼印度不論做什麼食物,都喜歡做成糊糊
這是因為印度人的體質和其他國家的人的體質是不一樣的,印度人的消化能力是比較弱的,所以在做食物的時候才會做成這樣的狀態。
印度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其他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不一樣的,而且印度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不利於印度人類生存的,在做食物的過程當中,也必須要適合印度老百姓的身體。既然印度老百姓的消化能力不強,那麼必須要做成這樣的狀態,才能夠有利於食物的消化。
印度目前的疫情依然是比較嚴重的。從目前的消息可以看得出來,印度的疫情依然是比較嚴重的,每天新增的確診人數已經達到了5萬人,而且這個數量一直在被保持。印度的很多人對於疫情其實並不重視,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讓印度的疫情一直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增長。
印度和我們國家一樣,是一個人口大國,而且印度的人口在未來幾年的時間之內很有可能超過我們國家的。印度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國家,印度的很多思想文化其實是比較封閉的,它對於印度老百姓的生活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10. 為什麼印度的食物大多是糊糊
印度的食物在中國並不太流行,但在英國還是挺受歡迎的,每個人口味不一樣,印度大多數食物都是糊糊,讓國人們都不是很想嘗試。那麼,吃過印度菜的朋友們,你們覺得印度菜好吃嗎?
1、做法簡單,好做飯。把食物切碎混合起來就行了。翻譯一下,沒有什麼烹飪技術可言,這點和大部分西餐一樣。(烹飪技術反應了古代一個國家底層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樣一種食材,不同做法,享受程度不一樣)
2、好養活人。簡單弄弄,就能吃了,因為印度長期被外族統治,所以有利於養活大量底層人口 注意,只是養活而已,並不是養好。
3、除了中華之外,世界上其他區域,美食雖然也有,但真的不多。和中華真的沒法比。不要以為我們司空見慣的,理應其他國家也一樣。國和國是有差別的。比如,韓國泡菜他們都要吹上天了,在我們這只是個鹹菜而已。
印度人喜歡用各種香料製作各種食物,其中就是咖喱使用的頻率最高,幾乎餐餐都有,而且基本上所有的菜都可以製作成一個樣式的。我們在中國吃的很多咖喱菜餚已經重新演繹過了。在印度無論什麼菜一起放入咖喱裡面亂燉,到最後幾乎成糊糊了。感受不到清爽分明的感覺。偶爾可以吃到原來有土豆,原來有胡蘿卜。我去的那個地方幾乎是不吃葷的,所以純素飲食做在咖喱裡面的感覺可以想像。
對比全世界的飲食文化,還是我中華文明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而且發展很完善,且豐富,能稱得上飲食文化的估計全世界沒幾個,中國首屈一指,就拿餐具來說,我們筷子出現以前我們就用刀叉勺子了,食物製作的精細化,筷子的使用順理成章,廚房加工好,餐桌上就不需要在切割處理。
中餐:種類繁多,做法多樣,有些菜用料大、顛鍋十分豪氣、有力,有些菜小巧玲瓏,像水晶包、各種形狀的糕點,味道多樣,層次分明……但中國菜的種類和做法實在是太過多樣化、有南有北,有地域之分,還有時令、節氣之分,傳統的中國菜是在無數中國老百姓的智慧頭腦與雙手中經過千年的凝煉集成而來,立足於世界美食之林。
印度菜:香料很多,香料比放入的主菜多,最後基本都成一碟糊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