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葦渡江"是何出處如何理解有何典故
一葦渡江 出自 達摩 的故事
具體內容是 這樣 滴
切聽俺慢慢 道來
菩提達摩用了三年時間,飄洋過海,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中國傳道。梁武帝蕭衍是佛教信徒,曾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盛況,聞信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南京,接風洗塵,相談佛事。但梁武帝信的是小乘佛教,主張修己;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面壁靜坐,普渡眾生。由於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於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
中國有個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滎陽縣人。當時神光在南京雨花台講經說法,當地群眾稱:「神光講經,委婉動聽,地生金蓮,頑石點頭」。圍觀聽講的人是里三層,外三層,水泄不通,達摩離開梁武帝北上,路過雨花台,見到神光在那裡講經說法,他就順便擠在人群中,側耳傾聽。達摩聽講,聽到有些地方點點頭,聽到有些地方搖搖頭。點頭表示贊同神光講的觀點,搖頭表示對神光講的觀點不贊同。神光在講解中,發現達摩搖頭,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最大不尊,便問達摩:「你為什麼搖頭?」對佛學的認識二人因有分歧意見,達摩便主動讓步,離開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
達摩去後,聽講的群眾有人對神光說:「剛才那個人你知道他是誰?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達摩,精通佛法,學識淵博。」神光聽了以後,感到慚愧之極,師父到了跟前,剛才自己太沒禮貌了。於是他就趕快追達摩,賠禮道歉。達摩在前邊走,神光在後面緊追,一直追到長江岸。達摩急著過江,停立江岸,只見水域茫茫即沒有橋,也沒有船,連個人影也不見。這怎麼過江呢?達摩十分焦慮。正在這無可奈何之際,達摩突然發現岸邊不遠的地方坐著一個老太太,身邊放了一捆葦草,看樣子好象也是在等船過江。達摩暗自盤算:也罷!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於是他邁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禮,說道:「老菩薩,我要過江,怎奈無船,請您老人家化棵蘆葦給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頭來,仔細地端詳達摩。見他兩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滿臉絡腮鬍子,捲曲盤旋,身材魁梧,舉止坦然,形象端壯,儀表非凡。老人暗自點頭稱許,隨順手抽出一根蘆葦與達摩。達摩雙手接過蘆葦,向老人告謝而去,及至江邊,他把蘆葦放在江面上,只見一朵蘆葦花,昂首高揚,五片蘆葉,平展伸開,達摩雙腳踏於蘆葦之上,飄飄然渡過了長江。
神光不顧疲勞,尾追達摩,及到江邊,看到達摩一葦渡江,就氣急敗壞地跑到老人面前不問青紅皂白,抱起老人身邊一捆蘆葦,撲通一聽,扔到水中,雙腳跳上蘆葦捆子,匆忙過江。誰知說也奇怪,這捆蘆葦不但不向前行進,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見勢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險些溺入水中。神光帶著渾身泥水,沖向老人,輕聽責問:「你給他一根蘆葦就渡過江,我拿你一捆蘆葦為什麼還過不去呢?」
老人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蘆葦,助人有份;你是搶我的蘆葦,物各有緣,無緣無故,豈能相助?」老人說罷,轉瞬間悠然不見,浩瀚的江面上空無一人。這時神光自知有失,慚嘆不已,呼天不靈,呼地不應,悲凄非常,懊悔而歸。
達摩過江以後,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達了嵩山少林寺。達摩看到這里群山環抱,樹林茂密,山色秀麗,環境清幽,佛業興旺,談吐吻洽。心想,這真是一塊難得的佛門凈土。於是,他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廣集僧徒,首傳禪宗。自此以後,達摩便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
達摩在少林後山誓言以九年時間停止睡眠進行禪定,前三年達摩如願成功,但後來漸不支終於熟睡,達摩醒來後羞憤交加,遂割下眼皮,擲於地上。不久後擲眼皮處生出小樹,枝葉扶疏,生意盎然。此後五年,達摩相當清醒,然還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達摩採食了身旁的樹葉,食後立刻腦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禪定的誓言,達摩採食的樹葉即為後代的茶。
(註:本文部分內容援引於網站)
B. 宋朝以前沒有棉花也沒有棉被,那古人在冬天是如何禦寒的
如果翻閱大量的文獻記載,在宋元之前,史書中並未有過棉花的記載,而棉花真正的種植地乃是在印度和阿拉現。同時根據如今棉花的種植地可知,就算是棉花真正的傳入我國也是在中原王朝的邊疆所種植,並非為普通人所擁有,更遑論做成棉衣。
中原王朝的都城大多數在北方,而北方的冬天又極為肅殺。皇家貴族尚且能夠燒取大量炭火進行取暖,普通人家若是想要挨過此冬天是難上加難,若是在戰爭時期,恐怕就是如杜甫所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古人冬天漫長又寒冷,即便後期有棉被的發明,對於普通人家來說也是天價之物。但所幸由於後期棉花普及,老百姓對於冬天的恐懼減少,若是遇上英明君主,給予老百姓一點點的恩惠與甜頭,那麼自然可以勉強度過冬天。
C. 春天的味道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春天的味道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也許對某些人來說,春天往往代表著喜悅,是一個美麗的浪漫的季節。而對我來說春天卻是一個苦澀的難過的季節。也許是那次發生的事讓我對春天這個詞敏感而又反感。
那是一個飄雪剛過而春風未至的初春,我回到了許久未去看望的老家,所有事物都為春天的即臨做准備,小草強掙出大地的襁褒;柳枝擺弄著他剛抽出的新芽。我和那裡一個老鄉的兒子——陳帆在河邊聊天,他和我一起歡笑著說著一些鄉村的事,我也非常樂意聽這些我在城市裡聽不到的故事。
當我提到我在學校怎麼怎麼不想學習,怎麼怎麼為作業多而抱怨,他明亮的眼神里閃過一絲無奈,被我所察覺,我知道我提到了一個沉重的話題,我問他:「你——你怎麼了」「沒事。」他強擠出一絲笑容:「就是——就是我爸今年讓我——讓我休學一年。」「明年還會繼續上學的。」他立馬接著說。「哦——哦」我意味深長的長嘆了一聲,一陣春風吹過,吹走了剛剛相見的喜悅和剛剛暢談的熱情。我為了不觸及到上學這個話題,開始沉默。他也不說話。一陣沉默之後,我還是按捺不住強烈的好奇心:「你爸為什麼不讓你上學,現在不改革開放了嗎,咋還有這封建陋習」他一陣苦笑:「我爸種田的,前幾個月還供我讀書,自打表哥「發財」後,我爸才有讓我不上學這個念頭。」「風馬牛不相及,你在說些什麼呀。」他沒有因我的打斷而停止說,他不停的訴說著他的遭遇:「表哥沒上過學,他在山下煤窯打工,他發現礦窯的老闆非常有錢,知道開煤窯雖然風險大,但是特能賺錢,於是他向親戚借了40幾萬加他父母那點錢開了個煤窯,兩年下來就賺發了,不僅把債還清了,還買了幾百萬的小轎車,洋樓都該起來了,村裡的人無不羨慕,於是我爸就要我出去創業,還編了一套歪理,:就算你讀大學出來也30來歲了,你創業說不定兩年就和你哥一樣了,拉才叫有出息。是我堅持要求要讀書他才勉強告訴哦我只出去創業一年,沒工作再回來接著讀書,我只能同意了。」
我們又在一次的沉默了,許久我才慢慢的說道:「我不否認青年出去創業找工作,我也沒辦法讓你繼續在上一年學,但我只能告訴你: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他絕對是一條捷徑。」說這話時我以往對讀書的厭煩和作業的抱怨不知哪裡去了,只知道我現在能幸福的讀書。灑脫的春風吹來一串串的童謠:小呀么小二郎呀,背著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也不怕那個風雨狂……
聽到這,他不禁搖頭苦笑。
春天給我的感覺是幸福的,因為那代表著新的開始,看草兒綠了,花兒紅了,鳥兒叫了。
這些天是芒果花期,到處都能聞到濃郁的芒果花香。每天經過公司的芒果樹下,忍不住會放慢腳步,深吸幾口,閉上雙眼,似乎感受到了芒果的豐收。
小區廣場的三株木棉花也開了,一株火紅,一株橘黃,一株淡紅,各有特色。挺拔的身影,成了這個十多年小區的一大亮點。我和木棉花有不解之緣,這個城市哪有她,哪就曾留下我的足跡。前兩年有了自己的卡片機後,也給她不斷嚓嚓過。我喜歡她甚至愛她,迷戀她的一樹火紅,一身挺拔和正氣。就像我對生活的熱愛。那滿滿的鼓鼓的花朵,向世人展示自己強大的生命力。
春天的大自然更是誘惑無窮。她不斷吸引著我的腳步,讓我無法自控,有種走出去的沖動。
春節假期,桃花谷的桃花開的正艷,紅的粉的桃花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也吸引了勤勞的蜜蜂。一家人漫步於桃林間,徜徉於花海里。不禁想起了家鄉的桃樹,小時候姐妹幾個在屋後種的桃樹春天一到,粉粉的花兒嬌嫩欲滴。一陣陣輕風吹過,桃花紛飛,那是兒時的歡樂地啊。元宵那一天的海濱公園,讓我意外收獲了向日葵。第一次見到那麼大的向日葵花展,內心的喜悅溢於言表。趕快讓相機記錄這么美好的時光,女兒和她外婆也都收獲滿滿。
春天的色彩的是五彩繽紛的,各色紫荊花不分四季,到處可見。春雨過後的清晨,會看到一地的花瓣,勝過紅樓夢中黛玉葬花的場景。有時真想停下來記錄這美景,可惜只是早出晚歸的上班人,無奈前面的廠車不等我。
春天的樹也是各顯奇招,景山公園某角本來光禿禿的樹,春天一到就附了一層茸茸的金色,樹下開滿了各色的杜娟花。陽光穿過,就像進入一種夢境,讓我流連忘返。細看才知樹上繞的是一種不知名的藤,它們相互依存,各顯其美。
走進大自然,就會發現各種的美。在樹尖,在山腰,在草地,在海邊的層層疊疊的綠;那雪白的蘆葦花;那冒尖的厥苗;還有那鳥語和蛙鳴;都能不斷給自己驚喜。
春天的時候,人的心情也特別好,由於那是幸福的味道。
去年那個冬季,天天呆在火爐旁,手居然還是長了凍瘡,耳朵也凍傷了。就盼著春天能早點到,好感受一下她的陽光明媚和春暖花開。
前些天睡在床上就聽見幾聲鳥叫,很清脆,應該是春天來了。但白天在這比城市要冷清得多,比鄉間又要喧鬧一些的小街上,看到的還是一派冬天的景象:老人們依舊縮手縮腳,小孩呢則被大人們包裹得嚴嚴實實,一眼望去找不到半點有生機的東西。從這里看到的天空都是灰濛蒙的,再加上這里的房子將屋頂刷成了淺黑,更加覺得頭頂一片黑暗,與我遙遙無期的前途似乎有很多相像。
兩天前的晚上這里停電,我哭得厲害,大半夜沒睡,幸好沒一個人打電話,本想跟媽媽說會兒話,但她沒手機聯系不到。她一直堅持不用手機,其實是為了我們。還記得她有一次乘車時,一對老年夫婦想要她告訴他們手機怎麼用,我媽當時的尷尬就沒辦法學了。但她還是把它把笑話一樣對親戚們說:「我當時只是不好說連你們都用手機了,我連手機都還沒呢。」媽媽的這話讓親戚們都笑了,我卻聽得流淚了,對自己的決定也有些動搖。真想找個人說說話,結果還是沒給任何人打電話,我怕把自己的脆弱暴露出他們。
昨天,兒時的好友發來簡訊問我高考准備得如何,我說和以前讀書沒什麼區別,不同的是現在我叫管我的人為老闆。她說:「只要我們經歷這些後仍能在陽光下微笑,我們都是堅強的,蛻變需要勇氣和毅力。」最後她還說:「嚴冬已經過去,春天來了!」我知道春天來了,慢慢地我也看到了希望。
今天一天沒電,都覺得輕松得不自在,而我則落得清閑可以看書,只不過心還沒有完全在其中。後來叔叔把門前的一個宣傳條幅取下來,頓時感覺屋內一亮,並且從這里還隱隱可以望到對面屋後大山上的一點淺綠,心情也變得舒暢起來。晚飯後,我帶上誼慧小妹妹去她學校放風箏,我們無拘無束地奔跑著,風箏也越飛越高。我抬起頭,看到的天空是藍藍的,飄散的朵朵雲彩是白的,天邊還泛著微微的紅光。這時有一種晶瑩的液體淌過我的臉,但也覺得很幸福。
我鄭重地再次翻開書本,「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過客嗒嗒的馬蹄聲將我們帶到春天漫步……
春風,輕拂著嫩柳。春雨,滋潤著紅花。不覺間,春天已欣然來到,去了冬日的寒冷,沒了秋雨的涼意。春天竟是甜甜的,苦苦的,酸酸的。
甜甜的
五一,天氣爽朗,是勞動的好日子,本要出去踏青,媽媽的好友馬姨說道:「踏青?五一是勞動節,也應當勞動勞動。正好與我女兒一起去賣氣球,也一下感受勞動的魅力。」「去!」我一聽,來了勁頭,「那賺到的錢呢?」「歸你們!」「那就定在明天。」我高興手舞足蹈,心想:馬姨虧大了!這點氣球還賣不出去?二十個氣球,去掉本錢少說也賺四五十元。想著腰包又鼓了許多,心裡美滋滋的。
苦苦的
次日,天氣灰濛蒙的,「真是鬼天氣!昨天去好了。」但是我們還是一路上有說有笑來到了江南公園,遠遠的就見其他的阿姨拿著大把的氣球。不能就這樣坐冷板凳,我們吆喝起來,「賣氣球了!賣氣球了!」「阿姨給孩子買一個氣球吧!」別說,這一吆喝還真管用,不一會來了兩個小朋友,吵著讓爸爸媽媽給買,我們開始了討價還價活動「三元一個吧。」阿姨說。「不行呀!阿姨,我們三元才進的。別人都是五元呢。」「那就四元吧!」「好吧!」四元錢是我們掙到的第一桶金。「賣氣球了,為您的孩子買一個吧!」卻都是一樣的回答,「不用了,」「不買!……這時,有兩個姐姐走過來問道:「小朋友,氣球多少錢一個?」「五元一個。」這樣,又掙了十元錢,最後,不得不感嘆看花容易綉花難。小半天過去了,才賣了六個氣球,在理氣球線時,又有三個不易而飛。回家的路上,又降價賣了兩個,這才把本錢賺回來。一分沒賺到腿還累得生疼,苦也苦也!
酸酸的
錢可真是來之不易呀,這是我的感觸,在這樣美好的春天裡,我體會到爸爸媽媽掙錢的不易,體會到爸爸媽媽的艱辛,又有多少爸爸媽媽拚命為孩子掙錢?通過這次賣氣球的活動,我們應多體諒爸爸媽媽,理解爸爸媽媽。
春天是一個美好的季節,在這個季節里我嘗到了甜、苦和酸。春天是一個溫暖的季節,在這個季節里我體會到了爸爸媽媽對我的期望,工作的辛苦和對我恨鐵不成鋼的期盼。總之在春,這個季節里我體會到了很多。
這個周末王老師布置那個有趣的回家作業,讓我們學燒菜。我燒什麼呢?外公說:「燒個番茄炒蛋吧,多漂亮。"好媽說:「炒個肉絲年糕,多好吃。"我想了想說:「現在是冬天,好冷,多麼希望春天快點來,我們炒個春天的菜吧!"爸爸說:"那就炒一個油燜春筍吧!"「哪春筍呢?」我問,「走!我們先去買菜!「
一走進了菜場,鼻子聞到了各種味道,迎面的水果攤,水果的香,真的好聞。味道又腥又臭的是賣海鮮的,爸爸說說:這是海的味道",我捂住了鼻子。走到二樓買蔬菜,終於找到春筍了,它們尖尖長長的,穿著棕色黑色的"衣服","衣服"上沾著一點點黃黃的泥巴,好像剛從土裡跳出的一樣。
買完菜我拉著爸爸趕緊回家,媽媽給我穿上圍裙,外婆給我准備了鍋碗,我就像一個小廚師。爸爸一邊打開裝筍的袋子,一邊給了我一把小刀,讓我在它"衣服"上劃一刀,然後用手指,慢慢的、一點一點,把筍的"衣服"脫下來。脫了衣服的春箏,又白又嫩,樣子好可愛,把它們整齊的放在切菜板上。拿出菜刀,然後用刀背在筍身上用力拍打,我力氣小,拍也拍不動,一下,兩下,終於聽到"咵"的一聲,筍從中間裂成很多瓣。我小心的切著,真怕切到自己的手指頭,一會兒功夫春筍變成一段一段。
爸爸把鍋子放在爐子上,然後倒上了油,慢慢的,油里冒出了很多小泡泡,升起了淡淡的煙,爸爸說溫度到了,筍該下鍋了。我緊張的拿著盤子,眯起眼睛,把筍倒進去,轉身逃好遠,"嚓……"春筍在油鍋里跳起舞來,大團大團的煙。像白雲一樣飄起,鑽進了油煙機,消失的無影無蹤。"快炒,快炒"爸爸邊接過鏟子,幫我在炒鍋子里炒,邊說"等筍變色了,就快要熟了",炒著炒著,筍變成了金黃色。我就開始放進咸鹹的醬油,和甜甜的糖。蓋上了鍋蓋。一會兒,春筍把醬油"喝乾"了,"出鍋",我把筍盛在大大的盤子里。
我燒的春筍的味道會怎麼樣呢?外公先吃了一塊,"好鮮!」再讓外婆嘗嘗,"嗯,好吃!"爸爸,偷了一塊放嘴裡說,"啊!好脆!"有點甜"媽媽說。我一下子吃了兩塊,"這個,這個就是春天的味道呀!"
春暖花開,萬物復甦。陽光普照著大地,路邊的小草悠悠、野花一片;河邊,垂柳依依,長長的枝條輕拂著湖面;粉色的櫻花、白色的玉蘭花、金黃的迎春花……那些新穎的綠、嫩嫩的黃、淡淡的粉,爭奇斗艷。花兒本來就是春天的顏色,它的五彩繽紛,它的紅紅火火,它的萬紫千紅,它的醉人芳香,讓人心曠神怡。
田野里,那一片片青綠的麥苗,正吮吸著春天的甘露拔節生長。油菜田裡已經是金黃一片。蜜蜂嗡嗡地扇著翅膀,飛越於朵朵鮮艷的黃花之間,這醉人的花香,沁人心脾。站在溫暖的陽光下,呼吸著甜蜜的花香,呼吸著春天泥土的氣息,聽著鳥兒、蟲兒的歡笑,內心的繁雜怎麼能不被這春畫打破?
春天,更是野菜飄香的季節,它們才是春天清新滋味的最佳代表,不僅養人眼目,更能清爽胃口。這個春天,我品嘗了幾種野菜,新認識並品嘗了一種野菜,叫「羊蹄草」,它草嫩莖葉可食用,食法多樣,可炒食,也可作湯或火鍋用菜,口感清爽,具有類似茼蒿的香味。它的植物名叫「一點紅」。是一種很好的中葯葯材。據查尋,在中葯材中,全草或帶根全草(羊蹄草):苦,涼。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涼血。用於咽喉痛,口腔破潰,風熱咳嗽,泄瀉,痢疾,小便淋痛,子癰,乳癰,癤腫瘡瘍。
薺菜,許多人都認識,它能健胃消食。它既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又有良好的治病功效。薺菜對高血壓、尿血、鼻出血等有較好的防治作用。薺菜不但營養價值高,有獨特的美味。做餃子、包子餡,口感特別好。
馬蘭頭,口味清香爽口,人們常常喜歡把它作為餐桌上的美味菜餚。陽春三月正是食用馬蘭頭的好時候。涼拌、炒食、做餡包餃子都很美味。且營養豐富,兼具清熱解毒、止血、散結消腫的食療功效。
還有馬齒莧、枸杞頭、蒲公英等野菜都是在這個時節食用,不同的品種,不同的味道,不同的作用,只不過是在農村也不多見了。但菜場偶爾也會看到一些老農採摘來賣,價格也很便宜。
走出門外,滿眼是春的氣息,讓人愜意。春天,讓人陶醉,讓人感動。春天,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不知不覺中,春天悄然而至。它就像羞怯的少女,那麼溫柔細膩地推開四季的門窗。
和煦的春風撥弄著孩子們愛玩的心弦。明媚的春日驅散著刺骨的寒冷,牽著你走出久寒的冬雪,讓你欣賞綠色的嫩芽在原野中奔騰。
享受著春天的第一縷陽光,我脫下厚重的棉襖,漫步在鄉間的田埂上,嗅著花的芬芳,感受陽光的溫暖。看見一位婦人扛著鋤頭,牽著一個小女孩去田間播種,播種春天的希望,讓他們生根發芽,等到秋天收獲豐收的喜悅。隱隱約約聽見小女孩跟她媽媽說她聞到了春天的味道。
春天的味道,春天到底有怎樣的味道呢?就像下雨前可以聞到雨和泥土混雜的味道,太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一樣,我一直堅信春天是有味道的,也許是一種蓬鬆而溫暖的味道,和小嬰兒身上的奶香味一般,是毛茸茸的,熱乎乎的,帶著甜味的,和著輕柔細膩的暖風;也許是一種點點鵝黃點綴著柔媚的柳條,串串生命的喜悅在枝頭萌動。大地便被這勃勃生機催的活力四射,濕潤的泥土夾雜著甜甜的花香,沁人心脾的味道。
當然,春天的味道在不同的情況下呈現不同的色彩。在春天剛來臨的那幾天,春風還夾雜著一絲的寒意,周遭的氣息聞起來就像吃著冰糕一樣,一口咬下去滿是冰雪的味道,入口隨即就化為一股甘甜。幾天後,我發現野草「春風吹又生」了,它從枯黃的衰草下面頑強的往外鑽,只為呼吸春天的味道。空氣中寒冷也消散了,只有暖暖的灰撲撲的塵土的味道。我依稀看見小草在「突」地一下沖出土層時所騰起的一股小小的煙塵,感受這個可愛的小生命初次面對這個美麗的世界的喜悅之情。又過了幾天,幾朵迫不及待的春花已早早開放,空氣中開始彌漫著馥郁的花香,以及那些不知名的紅花散發出誘人的味道,像一個個紅色舞女的裙,隨著一陣微風拂過,在風中搖曳起舞。
閉上眼,彷彿看到春姑娘就在身旁——她和太陽女神一模一樣——她輕輕地附著在含苞待放的花骨朵的耳邊低語:「春天到了,請綻放吧!我美麗的天使。」
我站在清晨的陽光下的新草地邊,望著剛探出頭的嫩草,呼吸著帶著水汽的清新空氣,彷彿在享受世間的極品佳餚,我感受到了春天所孕育的最重要的一樣東西——新的生命。
我聞到了春天的味道。
春去秋來,不變的是四季的輪回;年復一年,永恆的是對春天的無限期待。品嘗春的味道,如同啃一本好書,回味無窮。
春天的味道如同泉水般甘甜,詩一般的絢爛。窗外,「好鳥相鳴,嚶嚶成韻。」破土而出的小草們肆意的裝點著大地。「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或許,雨是春的使節者,而春則是雨最好的展示平台;我們沐浴在春的甘霖里,茁壯成長;我們走進春的天地里,歡欣鼓舞。「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風乎舞雩,詠而歸。」春天的味道似泉水般,從最純的山泉里瀉出,沒有任何附加,卻甘之如飴;因為詩的裝點,給人以無窮的力量。「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病樹在春暖花開的季節能復甦,我們何不趁著大好春光拼搏一番,否則還有什麼資格在美麗的春天間邁開雙腳呢?
春天的味道如綠茶般芬芳,名著般凝重。我輕輕翻開名著的樂章,穿越歷史的塵土與先哲們對話,傾聽一顆心靈對另一顆心靈厚重的錘煉。我和諸葛亮一起「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揮師北伐,只為統一中原;我和魯濱遜一起挖草坑,救「星期五」;我陪冰心觀《繁星》、賞《春水》,感受母愛、童真和大自然的魅力。春天的味道如綠茶般紛紛,在凝聚了大自然的精華後賦予人們精神的洗禮和美的享受;因為名著的陪襯,給人以無窮的鼓舞。孔明就算在敗軍之際,也依然不忘劉備的恩德;魯濱遜在孤島上也依然充滿了求生的信念。冰心清新秀麗的文字更是道盡了她對生活的熱愛;我願在先哲的激勵下,揚起勇敢對生活的風帆,直到達理想的.彼岸,享受春光的普照。
春天的味道如可樂般清爽,童話般醉人。春風中、大樹下,龜兔賽跑中那隻驕傲的兔子是否仍在酣睡;葡萄樹下的那隻狐狸是否仍在為摘不到葡萄而懊惱。童年的春天,童話給我種下了真、善、美的種子,我願用愛的春光不斷耕種,直至收獲人生金黃的稻田。
走過了夏的火熱、秋的蕭索、冬的凝重,再次品味春的甘甜、芬芳,清爽時,我只覺得自身又充滿了力量,繼續為我的美好明天而奮斗!
春去秋來,不變的是四季的輪回;年復一年,永恆的是對春天的無限期待。品嘗春的味道,如同啃一本好書,回味無窮。
春天的味道如同泉水般甘甜,詩一般的絢爛。窗外,「好鳥相鳴,嚶嚶成韻。」破土而出的小草們肆意的裝點著大地。「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或許,雨是春的使節者,而春則是雨最好的展示平台。我們沐浴在春的甘霖里,茁壯成長;我們走進春的天地里,歡欣鼓舞。「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風乎舞雩,詠而歸。」春天的味道似泉水般,從最純的山泉里瀉出,沒有任何附加,卻甘之如飴。由於詩的裝點,給人以無窮的力量。「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病樹在春暖花開的季節能復甦,我們何不趁著大好春光拼搏一番,否則還有什麼資格在漂亮的春天間邁開雙腳呢?
春天的味道如綠茶般芬芳,名著般凝重。我輕輕翻開名著的樂章,穿越歷史的塵土與先哲們對話,傾聽一顆心靈對另一顆心靈厚重的錘煉。我和諸葛亮一起「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揮師北伐,只為統一中原;我和魯濱遜一起挖草坑,救「星期五」;我陪冰心觀《繁星》、賞《春水》,感受母愛、童真和大自然的魅力。春天的味道如綠茶般紛紛,在凝聚了大自然的精華後賦予人們精神的洗禮和美的享受。由於名著的陪襯,給人以無窮的鼓舞。孔明就算在敗軍之際,也依然不忘劉備的恩德;魯濱遜在孤島上也依然充滿了求生的信念;冰心清新秀麗的文字更是道盡了她對生活的熱愛。我願在先哲的激勵下,揚起勇敢對生活的風帆,直到達理想的彼岸,享受春光的普照。
春天的味道如可樂般清爽,童話般醉人。春風中、大樹下,龜兔賽跑中那隻驕傲的兔子是否仍在酣睡;葡萄樹下的那隻狐狸是否仍在為摘不到葡萄而懊惱。童年的春天,童話給我種下了真、善、美的種子,我願用愛的春光不斷耕種,直至收獲人生金黃的稻田。
走過了夏的火熱、秋的蕭索、冬的凝重,再次品味春的甘甜、芬芳,清爽時,我只覺得自身又充滿了力量,繼續為我的美好明天而奮斗!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轉眼間春天過去了又進入了夏季,此時此刻,我還在回味著春天的味道。今年的清明節那天陽光格外明媚,天空格外清朗,風兒格外柔和,花兒格外艷麗。我們和侄女艷艷來到了鄱陽湖踏青賞景!遠離喧囂的城市,享受自然,感受田間的恬靜與悠然,感受春天。
據說今年鄱陽湖特別缺水,現在是歷史以來都沒有出現過的旱情。雖然清明節那時的鄱陽湖也有點缺水現象,但是還是非常有魅力,站在鄱陽湖堤岸上將無際的湖景一一覽無余。我們不僅能站在鄱陽湖畔細細感受春日陽光的溫暖,欣賞陽光沐浴下的漂亮鄱湖,還親自走進農田看油菜花,聞泥土香。我們挖野花,吃農家飯,真是其樂融融啊!
夢回鄱湖,波光粼粼的湖水滋潤著四月的嬌陽,湖光美景讓我們沉醉其中,踏入田圓,遙望著收獲心裡充滿著喜悅。
春暖花開,萬物復甦。陽光普照著大地,悠悠的小草一片,鮮艷艷的紅花綻放,樹上的枝頭已發芽。春天了,到處能聞到花的香味。黃黃的油菜花,金燦燦的迎春花;紅通通的杜鵑花,還有淡淡的桃花?。那些嫩嫩的黃、新穎的綠、淡淡的粉、優雅的白…那些泛綠的樹枝,和煦的陽光、濕潤的泥土……滿眼是春的氣息,讓人愜意無比;讓人陶醉;讓人無限感動;春天裡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我們一頭扎入大自然的懷抱,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沁入心脾,傾聽著萬物蘇醒、小草抽芽的聲音,貪婪地享受著春的味道。全身輕鬆了許多,心情出奇般的愉悅。我愛春天那種盪漾在春風中的溫馨;我愛春天裡濱紛色彩沖擊視野的感覺。綠水青山間品嘗各種具有田園芬芳的美味…我們尋找春味,尋找開心,尋找…分享踏青、分享快樂!
春風徐徐,輕輕吹拂著我額邊的頭發,心裡無比快樂!側望著身旁婀娜多姿的柳樹,似乎也有了點綠的新意。柳尖那嫩嫩的綠,似乎在告訴我;生機勃勃的春天來了!洋溢著溫馨的春味。走在路上,看到那堅強的小草又憑著它那頑強的毅力破土而出,在牆腳下安家了,用它那嫩綠嫩綠的顏色,毫無保留地裝飾著漂亮的春天,聞到了一股濃濃的春香!春天確實太美了!春天永久地留在我心間,現在想想心裡還是那個美啊!
D. 如何評價周傑倫最新專輯《哎呦,不錯哦》
親,您好!《哎呦,不錯哦》是傑倫的第十三張創作專輯,內含十二首歌曲。和之前的專輯一樣,該專輯依然由傑倫製作完成。專輯首播主打歌《鞋子特大號》將在2014年12月5日在hit fm首播,12月10日展開預購,12月24日QQ音樂網路首發,12月26日全球同步發行。另外傑倫在本專輯中嘗試多種造型,每一個都時髦炫酷吊炸天。關於它的評價,估計全世界都會用它的這個專輯名來進行評價——哎呦不錯哦~這個專輯雖然不算是傑倫花費最多心思的一張專輯(花費最多心思的專輯是傑倫的第一張專輯《Jay》),不過不得不說而且毫不客氣的說,這個專輯是全世界最劉奔的數字音樂專輯,沒有之一。而數字音樂專輯有是什麼呢?按照基本的定義來講,它就是用數字格式存儲的,可以用互聯網和無線網路來傳輸。它的好處就是通過網路的傳輸,可以很方便的拷貝、播放,音樂的質量不會下降,因為它是以數字格式存在和存儲的,所以這是我們對數字音樂的定義,而數字音樂專輯就是將專輯中的所有歌曲以數字音樂的方式進行發售。這是傑倫第一次的常識,同時也是傑倫向次時代音樂市場邁出的第一步,無論是對傑倫本人還是對世界都是有重大意義的。
E. 達摩是誰(有相關事例)
達摩,全稱菩提達摩,南天竺人,婆羅門種姓,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南朝梁武帝時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於慧可。後出禹門游化終身。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於洛濱,葬熊耳山。
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經二祖慧可,三祖僧、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後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於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後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菩提達摩(梵Bodhidharma;?~536,一說528)】
通稱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初祖。他生於南印度,婆羅門族,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里北行至魏,到處以禪法教人。據說他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一五0歲,歷游各國都不曾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藍記》卷一)。
達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裡獨自修習禪定,時人稱他為壁觀婆羅門。有道育、慧可二沙門禮見達摩,並親近和供養四、五年。達摩感覺他們真誠,傳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經》授與慧可說∶『我看中國人的根器於此經最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離世間。』
隨著禪宗在中國的發展,達摩逐漸成為傳說式的人物。首先是傳說達摩到金陵(今南京)時和梁武帝的問答。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達摩即渡江入魏。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後來禪宗著名的《碧岩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流傳。以後,它便成為禪門眾所周知的公案了。
達摩晚年的事跡,各傳都未明確記載。後人傳說他遇毒而逝,葬於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但又傳魏使宋雲自西域回國時遇達摩於嶔嶺。達摩手攜只履翩翩獨逝。所以又有『只履西歸』的傳說。
達摩的禪法,據敦煌出土資料,古來作為達摩學說而傳的許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說』似乎是達摩真正思想所在。唐·凈覺《楞伽師資記》的〈達摩傳〉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達摩弟子曇林記錄而傳出。據曇林的序文說,他把達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為《達摩論》;而達摩為坐禪眾撰《釋楞伽要義》一卷,亦名為《達摩論》。這兩論文理圓凈,當時流行很廣。
現在一般作為達摩學說的有《少室六門集》上下二卷,即∶〈心經頌〉、〈破相論〉(一名〈觀心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六種。還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一名《大乘法論》)等,以及朝鮮梵魚寺所刻《禪門攝要》上下二卷,日本·鈴木大拙校刊《少室逸書》所收關於達摩諸論文。這些著述內容大致都差不多。
達摩『二入四行』的禪法,是以『壁觀』法門為中心。唐·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載(大正48·403c)∶『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雲,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禪之法?』所謂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屬於教的理論思考,行入是屬於實踐,即禪法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義。
理入和行入的名稱,見於北涼所譯《金剛三昧經》〈入實際品〉第五。但《金剛三昧經》說的理入是『覺觀』,而『壁觀』是達摩傳出的獨特禪法。道宣在《續高僧傳》卷二十〈習禪篇〉末對達摩禪法的評價說(大正 50·596c)∶『大乘壁觀,功業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市。』
壁觀禪法的特點在於『藉教悟宗』,即啟發信仰時不離聖教的標准,構成信仰以後教人『不隨於文教』,即不再憑借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以理入為主,行入為助。
後世佛教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為達摩禪法的標志,因它直以究明佛心為參禪的最後目的,所以又稱禪宗為『佛心宗』。又有人因達摩專以《楞伽經》授人以為參禪印證,因而稱它為『楞伽宗』。
達摩的師承已無可考,後人為追溯傳統遂有種種說法。《楞伽師資記》推求那跋陀羅為初祖,菩提達摩為二世,下以神秀為七世。神會堅持南宗為正統,肯定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主張自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六代是一脈相承的。吉迦夜、曇曜譯《付法藏因緣傳》等又有西天世系的說法。唐·智炬《寶林傳》(成於801年)以印度自迦葉傳至師子比丘為二十四世,繼以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羅至菩提達摩為二十八世。此說為五代南唐泉州靜、筠二師所集《祖堂集》(成於952年)、永明延壽《宗鏡錄》(成於957年)所繼承,又為宋·道原《景德傳燈錄》(成於1004年)和契嵩《傳法正宗記》(成於1061年)所依用,後來即成為禪宗的正統說。
達摩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一作『道』)副和曇林等。
道育,一作慧育,他和慧可一同親事達摩四、五年,是達摩最初及門弟子之一。他從達摩學了禪法,專重個人內心修持而少對人講說。他的事跡已不明,只有《景德傳燈錄》卷三等記達摩臨終時自許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總持得肉、道副(即僧副)得皮的傳說,可以想見其禪學程度之一斑。
僧副,俗姓王,太原祁縣人,是達摩剃度的弟子。南齊·建武(494~497)年間住鍾山(今南京)定林下寺。他忻慕岷嶺峨眉的勝景,趁蕭淵藻出鎮蜀部(今四川)時隨從入蜀,因而使禪法流行四川。後來又回金陵(今南京),普通五年(524)寂於金陵開善寺,年六十一歲。
曇林自稱是達摩的弟子,曾記錄過達摩的『二入四行說』。〈慧可傳〉中稱他為林法師。北魏·永平元年至東魏·武定元年(508~543)之間,他在洛陽和鄴都參與譯經事業,在菩提流支、佛陀扇多、瞿曇般若流支、毗目智仙等譯場任筆受,是當時參加譯經的重要人物。他博學善講,在鄴都常講《勝鬘經》。周武滅法期間,他與慧可共同護持經典,被砍掉一臂,人稱『無臂林』。曇林早年雖曾親近達摩,但他以禪法與義學並重,因此後世所傳達摩臨終對在側弟子們分別印可得皮、肉、骨、髓的說法,沒有提及曇林。曇林在傳承達摩禪法上所記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於中國禪學史上留下了不朽的業績。(林子青)
菩提達磨
◎附一∶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九章(摘錄)
魏世禪師以菩提達摩為有深智慧,而其影響亦最大。達摩稱為中國禪宗之初祖。唐代時晚出禪宗史記,所敘達摩平生,不可盡信。茲姑不詳辨。惟今日所存最可據之菩提達摩史記有二。一為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所載。一為道宣《續僧傳》之〈菩提達摩傳〉。楊炫之約與達摩同時,道宣去之亦不遠。而達摩之學說,則有曇琳所記之〈入道四行〉。此文為道宣引用。知其在唐初以前即有之,應非偽造。茲據此諸書,略述菩提達摩之平生及學說如下。
菩提達摩者,南天竺人,或雲波斯人。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志存大乘,冥心虛寂,通微徹數,定學高之。其來中國初達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
在洛見永寧寺之壯麗,自雲年百五十歲,歷涉諸國,靡不周遍。而此寺精麗,遍閻浮所無也。極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無,合掌連日。又嘗見洛陽修梵寺金剛,亦稱為得其真相。達摩先游嵩洛。或曾至鄴。隨其所止,誨以禪教。常以四卷《楞伽》授學者,以天平年(534~537)前滅化洛濱。或雲,遇毒卒。(中略)
菩提達摩以四卷《楞伽》授慧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可禪師每依此經說法,那、滿等師,常齎四卷《楞伽》以為法要。可師後裔,盛習此經。達摩一派,因稱為楞伽師。按《續僧傳》〈法沖傳〉雲,沖先於三論師慧暠聽《大品》、三論、《楞伽》。又以《楞伽》奧典,沉淪日久,所在追訪。
『又遇可師親傳授者,依「南天竺一乘宗」講之。(中略)其經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羅三藏翻,慧觀法師筆受。故其文理克諧,行質相貫。專唯念慧,不在話言。於後達摩禪師傳之南北,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後行中原,慧可禪師,創得綱紐,魏境文學,多不齒之。領宗得意者,時能啟悟。』
據此達摩一脈,宗奉宋譯《楞伽》。其學頗與時人不同。因遭譏議。慧可後裔亦自知其法頗與世異。其講《楞伽》,謂依『南天竺一乘宗』,則知當世講者,或有不依此宗者。又〈法沖傳〉敘《楞伽》師承,謂有遷禪師出《疏》四卷,尚德律師出《入楞伽疏》十卷,均『不承可師,自依《攝論》。』則『依《攝論》』者『不承慧可』,亦即非『依南天竺一乘宗』也。故此『南天竺一乘宗』者,自有其玄旨,與遷禪師等之依《攝論》者不同。而其玄旨何在,大為可注意之事。
『南天竺一乘宗』即上承《般若》法性之義。何以言之。南天竺者,乃龍樹空王發祥之域。佛法自大眾部之小空,以至《般若》之大空,均源出南印度。達摩據《續傳》本南天竺人,故受地方學風之影響。龍樹之學,出於《般若》。掃盡封執,直證實相。此大乘之極詣。不但與小乘執有者異趣,且與大乘言有者亦殊途。《續僧傳》〈習禪篇〉論僧稠與達摩兩宗之禪法曰∶『然而觀彼兩宗,即乘之二軌也,稠懷念處,清范可崇。摩法虛宗,玄旨幽賾。可崇則情事易顯。幽賾則理性難通。』《續傳》言僧稠習《涅盤》聖行,四念處法。此謂稠師依《涅盤經》〈聖行品〉所載四念處法以修心。《涅盤》雖為大經,而四念處法則原為小乘最勝之方便。僧稠特重四念處法,故與達摩取法於大乘虛宗者不同。故曰,即乘之二軌也。四念處法,觀身、觀受、觀心、觀法,其階藉所由,步驟井然。故情事甚顯,而易於遵行。大乘虛宗,以無分別智,無所得心,悟入實相。依此正觀,立證菩提。故其旨玄妙幽賾。由常人視之,其理難通,必領宗得意,乃能啟悟也。
《楞伽經》者,所明在無相之虛宗。雖亦為法相有宗之典籍。但其說法,處處著眼在破除妄想,顯示實相。妄想者如諸執障,有無等戲論。實相者體用一如,即真如法身,亦即涅盤。菩提達摩主行禪觀法,證知真如。因須契合無相之真如,故觀行在乎遣盪一切諸相。必罪福並舍,空有兼忘。必心無所得,必忘言絕慮。故道宣論又有曰∶
『屬有菩提達摩者,神化居宗,闡導江洛。大乘壁觀,功業最高。(中略)審其所慕,則遣盪之志存焉。觀其立言,罪福之宗兩舍。詳夫真俗雙翼,空有二輪,帝網之所不拘,愛見莫之能引。靜慮籌此,故絕言乎。』
達摩所修大乘禪法,名曰壁觀。達摩所證,則真俗不二之中道。壁觀者喻如牆壁,中直不移,心無執著,遣盪一切執見。中道所詮,即無相之實相。以無著之心,契彼真實之理。達摩禪法,旨在於此。
然所謂契者,相應之謂。不二則相應。彼無著之心,與夫真實之理,本無內外。故達摩又拈出心性一義。心性者,即實相,即真如,即涅盤,並非二也。密宗曰,達摩但說心。心性一義,乃達摩說法之特點。而與後來禪宗有最要之關系。(中略)
菩提達摩以四卷《楞伽》授學者。大鑒慧能則偏重《金剛般若》。由此似若古今禪學之別在法相與法性。然而不然。達摩玄旨,本為《般若》法性宗義。在史實上,此有六證。(1)攝山慧布,三論名師,並重禪法。於鄴遇慧可,便以言悟其意。可曰,法師所述,可謂破我除見,莫過此也。(2)三論師興皇法朗教人宗旨,在於無得。達摩所教《楞伽》,亦以『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3)道信教人念《般若》。(4)法融禪師,受學於三論元匠茅山大明法師。而禪宗人認融為牛頭宗初祖。此雖不確,然《三論》與禪之契合可知。(5)慧命禪師,曾著《大品義章》。其所作〈詳玄賦〉載於《廣弘明集》中。而禪宗之《楞伽師資記》,誤以為僧璨所作。可見宗《般若經》之慧命,與楞伽師之僧璨,義理上原少異致。(6)法沖,楞伽師也。然初學於三論宗安州慧暠,後學慧可之《楞伽經》義。
據上六事,可知北方禪宗與攝山三論有默契處。二者均法性宗義,並崇禪法。達摩禪法得廣播南方,未始非已有三論之流行為之先容也。且般若經典由於攝山諸師,而盛行於南方。禪宗在弘忍之後,轉崇《金剛般若》,亦因其受南方風氣之影響也。再者達摩原以《楞伽經》能顯示無相之虛宗,故以授學者。其後此宗禪師亦皆依此典說法。然世人能得意者少,滯文者多。是以此宗後裔每失無相之本義,而復於心上著相。至四世之後,此經遂亦變成名相。於是哲人之慧一變而為經師之學,因而去達摩之宗愈遠。《金剛般若》者言簡意深。意深者謂其賅括虛宗之妙旨。言簡者則解釋自由而可不拘於文字。故大鑒禪師舍《楞伽》而取《金剛》,亦是學問演進之自然趨勢。由此言之,則六祖謂為革命,亦可稱為中興。革命者只在其指斥北宗經師名相之學。而中興者上追達摩,力求『領宗得意』,而發揚『南天竺一乘宗』本來之精神也。
◎附二∶印順《中國禪宗史》第一章第一節(摘錄)
菩提達摩,簡稱達摩。在後代禪者的傳說中,也有不同的名字。神會(762卒)的《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此下簡稱《南宗定是非論》),也是稱為菩提達摩的。神會引〈禪經序〉來證明房提達摩的傳承,如《神會和尚遺集》(此下簡稱《神會集》,依民國五十七年新印本)所說,神會是以〈禪經序〉的達摩多羅為菩提達摩的。因為這樣,在傳說中,或稱為菩提達摩,或稱為達摩多羅。774年頃作的《歷代法寶記》,就綜合而稱為菩提達摩多羅。這是傳說中的混亂糅合,並非到中國來傳禪的菩提達摩,有這些不同的名字。菩提達摩與達摩多羅,被傳說為同一人。達摩多羅或譯為達磨多羅,菩提達摩也就被寫為菩提達磨了。 Dharma,古來音譯為達摩(或曇摩)。譯為達磨,是始於宋·元嘉(430前後)年間譯出的《雜阿毗曇心論》。《雜阿毗曇心論》是達磨(即曇摩)多羅——法救論師造的。曇磨多羅論師與達摩多羅禪師,也有被誤作同一人的。如梁·僧佑(518 卒)《出三藏記集》卷十二〈薩婆多部記目錄序〉,所載(北方)長安齊公寺所傳,仍作曇摩多羅(禪師),而僧佑(南方)《舊記》所傳五十三人中,就寫作達磨多羅了(大正55·89a)。神會(在北方)還寫作達摩多羅與菩提達摩,而神會下別系,與東方有關的(781撰)《曹溪別傳》,就寫作達磨多羅。洪州(馬大師)門下(801)所撰,與江東有關的《雙峰山曹侯溪寶林傳》(此下簡稱《寶林傳》),就寫為菩提達磨了。從此,菩提達摩被改寫為菩提達磨,成為後代禪門的定論。達摩而改寫為達磨,可說是以新譯來改正舊譯。然從傳寫的變化來看,表示了南方禪的興盛,勝過了北方,南方傳說的成為禪門定論。(中略)達摩傳《楞伽》的如來(藏)禪,而引用《般若》與《維摩詰經》,可能與達摩的曾在江南留住有關。
《楞伽師資記》說∶還有一部十二三紙的《釋楞伽要義》,現已佚失。從前傳入日本的,有《大乘楞伽正宗決》一卷,也許就是這一部。當時,還有被認為偽造的三卷本《達摩論》,內容不明。現在,被傳說為達摩造而流傳下來的,也還不少。其中,如〈破相論〉一名〈觀心論〉、〈絕觀論〉、〈信心銘〉,這都可證明為別人造的。現存的〈悟性論〉、〈血脈論〉等,為後代禪者所造。沒有標明造論者的名字,這才被誤傳為達摩論了。達摩在中國的名望越大,附會為達摩造的越多。道藏有《達摩大師住世留形內心妙用訣》一卷,達摩被傳說為長生不死的仙人了。世俗流傳有《達磨易筋經》、《達磨一掌金》,達摩竟被傳說為武俠、占卜之流了!這真是盛名之累。
〔參考資料〕 《續高僧傳》卷十六;金鶴沖《菩提達磨大師傳》;《禪學論文集》二、《禪宗史實考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胡適〈菩提達磨考〉(《胡適禪學案》第一部);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上卷;鈴木大拙《禪宗思想史研究》卷二;柳田聖山《達磨の語錄》;宇井伯壽《禪宗史研究》;RuthFuller Sasaki and Heinrich Dumoulin《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Zen》。
F. 在宋朝之前沒有棉被,那冬天的人們是怎樣禦寒的
如果翻閱大量的文獻記載,在宋元之前,史書中並未有過棉花的記載,而棉花真正的種植地乃是在印度和阿拉善。同時根據如今棉花的種植地可知,就算是棉花真正的傳入我國也是在中原王朝的邊疆所種植,並非為普通人所擁有,更遑論做成棉衣。
中原王朝的都城大多數在北方,而北方的冬天又極為肅殺。皇家貴族尚且能夠燒取大量炭火進行取暖,普通人家若是想要挨過此冬天是難上加難,若是在戰爭時期,恐怕就是如杜甫所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古人冬天漫長又寒冷,即便後期有棉被的發明,對於普通人家來說也是天價之物。但所幸由於後期棉花普及,老百姓對於冬天的恐懼減少,若是遇上英明君主,給予老百姓一點點的恩惠與甜頭,那麼自然可以勉強度過冬天。
G. 古人是怎麼禦寒的棉花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地域廣闊,南北氣候相差較大,尤其是北方地區四季分明,冬天非常寒冷,下雪天更甚。現代人有了暖氣和空調,也就不再懼怕嚴寒,但古代人呢?他們又是怎麼取暖禦寒的?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間,民間廣泛流傳服用五石散來驅趕寒冷。五石散原是張仲景發明的治療傷寒的一劑葯方,除了擁有驅寒的療效外,還是一種容易上癮的葯物,必須混在熱酒中服用,所以魏晉名士大多好飲酒。
H. 宋朝以前沒棉被,那麼古人在冬天是如何禦寒的
宋朝以前沒有被子。盡管棉花是2000多年前從印度傳入中國邊境地區的,但事實上,棉織物在邊境地區出現的時間很早。而在中原直到公元9世紀,貴族也種植棉花作為觀賞花,所以在北方的冬天,真是“狐皮不暖,錦被薄”。
沒有被子不代表古人沒有蓋被子。
“狐皮不暖,錦被”中“錦被”的意思仍然是“錦被”。因此,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古人的被子更豪華。雖然沒有被子,但羽絨被、絲質被子這些高檔被子還是有的。
然而,在“安史之亂”的唐朝,杜甫流亡四川時沒有火盆,沒有肉,沒有熱酒。他只好靠嬌兒取暖。
寒風吹走了杜甫的三層茅屋。更何況,這條舊被子已經蓋了很多年了。嬌兒(雖解釋為杜甫之子,在四川只叫嬌娃),因睡姿不佳,將破爛的亞麻被子摔碎,楊旭散落一地。所以冬季的取暖方式還是需要注意的,如果被子太長,不建議做太劇烈的運動來取暖。
年輕人一進被子就很生氣,暖和起來。但對老人們來說,熨完腳,就鑽進被子里。過了一會兒,他們的腳又涼了。我們該怎麼辦?所以,有錢又成功的老男人喜歡娶一個小老婆來溫暖他們的被褥。唐玄宗尋找胖楊玉環的原因其實也有這樣的考慮。但李隆基給寶寶取暖的代價有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