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李世民為什麼會去印度取經

李世民為什麼會去印度取經

發布時間:2022-12-11 09:03:32

❶ 李世民為什麼派玄奘法師到印度去取經

  1. 當時的唐朝極其信佛,加之當時中國僅有的佛經數量有限,翻譯有多次錯誤,由於宗教需要,李世民要靠佛教穩固國民思想,創立較穩定的盛世,需要有人取經經,翻譯。而玄奘法師又是遠近聞名的大法師和佛經翻譯家,德高望重,又悟性極好,學習能力強,還有光復佛教的思想,所以玄奘法師當然是不二人選。

❷ 唐玄宗為何讓唐僧取經

應該是唐太宗讓唐僧取經。
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李淵下詔宣布三教中道教列第一,儒教列第二,佛教排第三,道教的地位有如青雲直上。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再次宣布尊奉道教。從這時直至唐玄宗李隆基時代,除武則天時代外,道教一直是春風得意,大受青睞。
但是統治的穩定不僅僅靠道教,也需要佛教。唐僧取經有其歷史背景。
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就興盛起來。興盛的一個表現是翻譯佛經。南北朝時人們在佛經的翻譯中就已經遇到了很大困難,只能根據當時對梵文的理解,運用梵文的知識來翻譯經典,而梵文本身是雅語,所以翻譯的難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麼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麼樣的。 於是南北朝就已經有人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行動。因為語言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所翻譯的佛經到隋唐時期就難以閱讀了,更別說梵文的佛經了。這就使隋唐時期一些從事佛經翻譯的人很困惑。其實這個問題到現在也還是如此,一部《金剛經》不過260多個字,但是大家能講得很清楚嗎?都講不太清楚。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史,也就是中國對佛經的翻譯、理解的歷史。因為不懂,就產生了歧義,有了歧義,就產生了爭論,有了爭論就產生了派別,所以到隋唐時期佛教里產生了很多派別。 宗教,宗是宗,教是教。佛教中有很多的宗,就是因為對經典理解上的歧義而慢慢發展起來的。歧義這么多,怎麼辦?一些有大志的僧侶就產生了一個很強烈的願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的情況,看看佛經還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沒有的經書又是怎麼講的。唐初的玄奘就是這么一個人物,他要到印度去取經完全是因為想探索佛教、佛教經典里的本原的情況。取經的原因就是為了把佛經里講的問題搞清楚,看更多的經書。 因為唐王李世民信奉佛教。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空前的發展,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因此,李世民希望唐三藏取得真經保佑唐朝李家江山千秋萬代的傳下去。
參考資料:選自徐庭雲主編:《中國社會通史·隋唐五代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出版。

希望能幫到您,滿意請採納~

❸ 真實歷史上的唐僧為什麼要去取經,取的什麼經

唐僧發現佛學南宗和北宗存在許多差異,且無法證明孰是孰非,於是他產生了去天竺國求取佛經的想法。《大唐西域記》。

❹ 為何李世民打力支持西天取經

小說《西遊記》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力支持唐僧取經的皇帝,這跟大眾的想像有關:如果不是皇帝支持,你個平日里吃香喝辣不挑擔幹活的和尚為啥去天竺,那不是燒的嗎?
而在歷史真實的情景之下,李世民不但不支持唐僧取經,甚至曾下令嚴禁。
唐僧最終是以偷渡的手段出了國門。他們也不是什麼結拜兄弟,唐太宗沒有給唐僧通關文牒,也沒有送他袈裟和錫杖,也沒請唐僧喝素酒一杯,將御指拾一撮塵土,彈入酒中,說什麼:「日久年深,山遙路遠,御弟可進此酒: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
事實上,李世民當時壓根就不知道有個和尚叫陳玄奘,更不知道他去了天竺,所以沒送袈裟,也沒請唐僧喝酒。
歷史上,玄奘也不是取經第一人。從佛教傳入中國到4世紀,中國一共有7個和尚去印度取經,到了5世紀,有61個人到西天取經,6世紀有14個人,7世紀有56個人,8世紀有32個人。這一百多個和尚,能平安返回中國的只有四十來個,大多數人都沒回來,要麼死在了半道上,要麼死在了印度。
而且,這一百多個取經和尚,幾乎沒有一個是皇帝派遣而去,也就是說,他們都是自願前往的。
那麼,他們為什麼一定要去印度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佛經在傳播過程中發生了大量傳抄錯誤,東土的信徒壓根就看不懂到底講了什麼。這些取經人去印度,就是要把正確的佛經給抄回來。
唐僧,也是為了這個目的才去印度。
既然是這個目的,大唐皇帝就沒必要支持你干這個。因為唐朝的國教是道教,地位最高的是李耳,也就是西遊記里的太上老君,玄奘把佛經取回來之後也是如此,從來就沒有改變過。
(太上老君被奉為大唐皇室祖先,道教在唐朝是毫無疑問的國教)
那麼,為什麼西遊記中佛教地位會突然那麼高呢?因為唐滅亡以後,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大量在北方出現,而他們多數是信仰佛教的。
尤其是吳承恩生活的元朝,蒙古貴族顯然更看重佛教,道教地位要低一下,哪怕是丘處機都沒爭取到以往的國教地位。而中國民眾,很大程度上是官方提倡啥他就拜啥,所以佛教在吳承恩那個時代,確實有中國第一宗教的意思。
至於唐代,歷史上早有記載,唐高祖八年,下詔敘三教先後,以道教為首,儒教次之,佛教最後——瞧見沒有,佛教是第三宗教,離第一遠得很呢!

❺ 為什麼唐太宗要派唐僧去取經

唐僧為了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所以請求唐太宗派自己前去取經。

鑒於法相學形成北方地論學、南方攝論學的差異,如何融合二者,成為玄奘思考解決的問題。武德九年,此時適逢天竺僧波頗抵長安。

玄奘得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之說,於是向唐太宗發願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

(5)李世民為什麼會去印度取經擴展閱讀:

唐僧在西行路上,備經艱難險阻,走過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情況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人馬俱絕」。

有時忍飢挨餓,有時盜賊威脅,但法師志向堅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東歸一步。」這種為法忘我、不怕犧牲的精神,體現了大乘菩薩「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行願。

苛求真理

❻ 為什麼唐朝奉道教為國教,為什麼李世民還要派遣唐僧去西天取經

《西遊記》作為每年假期必播經典劇之一,相信大多數人已經對於它的劇情可以倒背如流,卻沒有多少人去追究過《西遊記》一行的原因。真如電視劇演的那樣,「唐太宗李世民的陰間一游」讓他對自己犯下的罪行幡然悔悟而突然接受佛教?這可能會是派唐僧西遊的原因,但絕對不是主要原因,能夠開創盛世的帝王絕不會感情用事,所以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分析一下李世民派唐僧西行取經的真正原因。

最後便是當時社會文化影響,唐朝主張思想開放,接受多元文化,玄奘西行更是為唐朝的貞觀之治錦上添花,宣揚了大唐國力的同時,也為唐朝與周邊國家建立友好橋梁奠定基礎。

❼ 唐太宗為何要派唐僧去西天取經

看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唐僧之所以要去西天取經,是因為唐太宗李世民派他去的,可是為什麼唐太宗李世民要派唐僧去西天取經呢?又有什麼目的嗎?

一、為什麼要去西天取經?

唐太宗李世民是想向西域各國宣揚我大唐的國威,宣傳唐朝的文治武功。雖然西域的各國已經在名義上歸順大唐,可是他們對大唐不了解,也不知道大唐有多強,沒有真實的感知。所以,李世民便派唐僧西天取經,並給他通關文牒,讓所經之國都蓋上大印,以彰顯大唐威震四方,否則,李世民就會出兵征討。因此,唐僧去西天之前和李世民保證說,貧僧願效犬馬之勞,祈保我大唐江山永固。

❽ 試從如來、李世民、師徒四人多角度分析,師徒四人為何要去西天取經

其實這四個人去西天取經是因為受到了佛祖的昭示。

取經的故事最開始就是佛祖等眾神集會,想要將善法傳至四大部洲,而唐僧等人不過是他們選下來的人而已。

西天取經,當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唐王想要將西天的佛經帶回東土大唐,但是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佛祖等眾神想要向四海宣揚佛法。

❾ 李世民為何要派唐僧去西天取經,取經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雖然取得了“貞觀之治”的好成績,但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帝王之業時,自己的雙手沾染了太多獻血,為了可以平息那些死者怨氣,所以李世民要派唐生西天取經。其次就是為了宣揚國威,展示大唐的國力,讓更多的國家了解到唐朝。

一、讓自己心裡好受一點

在李世民稱帝前,為了可以成為太子,坐上皇位不惜與自己的手足相互廝殺,當然最後以哥哥李建成完敗收場。雖然自己當上了皇帝,政績也是非常的好,成為了天下公認的好皇帝,但是因為自己是一個心慈手軟的人,常常會因為一些過往的事情而懊悔,也是因為如此,他常常在自己夢里夢到那些被自己殺死的人,尤其從小與自己長大的哥哥和弟弟,也是因為這樣的夢境,總是把自己搞的精神恍惚。為了可以使自己內心好受一點,讓自己晚上睡覺安心一點,所以他決定派唐僧西天取經,回來之後好超度那些曾經死在自己手下的人。

綜上所述,以上三點就是為什麼李世民要派唐僧去西天取經的原因了。

❿ 西遊記里唐僧取經的緣由

玄奘取經背景玄奘取經是歷史上的一個壯舉,是很了不起的一件偉大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取經的事情呢?玄奘取經的目的是什麼?最後的結果、貢獻又是什麼? 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就興盛起來。興盛的一個表現是翻譯佛經。南北朝時人們在佛經的翻譯中就已經遇到了很大困難,只能根據當時對梵文的理解,運用梵文的知識來翻譯經典,而梵文本身是雅語,所以翻譯的難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麼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麼樣的。 於是南北朝就已經有人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行動。因為語言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所翻譯的佛經到隋唐時期就難以閱讀了,更別說梵文的佛經了。這就使隋唐時期一些從事佛經翻譯的人很困惑。其實這個問題到現在也還是如此,一部《金剛經》不過260多個字,但是大家能講得很清楚嗎?都講不太清楚。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史,也就是中國對佛經的翻譯、理解的歷史。因為不懂,就產生了歧義,有了歧義,就產生了爭論,有了爭論就產生了派別,所以到隋唐時期佛教里產生了很多派別。 宗教,宗是宗,教是教。佛教中有很多的宗,就是因為對經典理解上的歧義而慢慢發展起來的。歧義這么多,怎麼辦?一些有大志的僧侶就產生了一個很強烈的願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的情況,看看佛經還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沒有的經書又是怎麼講的。唐初的玄奘就是這么一個人物,他要到印度去取經完全是因為想探索佛教、佛教經典里的本原的情況。取經的原因就是為了把佛經里講的問題搞清楚,看更多的經書。 剛才說了,去西天求法的人從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了。根據史料記載,最早到西域求法的是三國時代的一位高僧。三國以後,兩晉南北朝,也就是從3世紀到8 世紀這段時間里,有很多人到西方去求經。這里邊最著名的是東晉中葉的一個僧人叫法顯,他的佛學修養非常深,而且梵文的基礎也很好。法顯西行求法,經過大漠雪山,到了北天竺,然後到中天竺。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法顯在印度三年,看了很多的經書,之後帶了很多經書回國。去的時候走的陸路,回國走的是水路。從印度到了獅子國,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然後坐船,在海上遇到了風浪,經過輾轉漂流,到了蘇門答臘,再坐船漂到了現在的中國廣州,之後又在海上漂流了很久,才靠岸,上岸一看,已經到了現在的山東青島了。他一算時間,從斯里蘭卡開始,在海上走了三年。不管他帶回來的東西多少,他的這種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從此,到西天取經成為了對佛教無限忠誠的一個具有象徵性的行為。 據學者統計,從公元3世紀到4世紀,一共有7個和尚從陸路去取經,到了5世紀,有61個人到西天取經,6世紀有14個人,7世紀有56個人,8世紀有31個人。從3世紀到8世紀不斷的有高僧離開中土,不顧個人安危長途跋涉到西域去求經。史書上記載的這169個人,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2人,大多數人都犧牲了。佛教徒的這種精神是非常堅定的,顯示了佛教的感召力,僧侶的追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到了唐代初年,出現了玄奘西天取經的壯舉。玄奘取經是了不起的事情,雖然他並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經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別大,影響特別大,具有的文化意義特別深遠。玄奘取經,一是為了解決佛經中的疑惑,再一個是當時東土的經文太少,他要看更多的經文。所以,玄奘取經也是對公元3世紀以來不斷往西天求法這個傳統的繼承。他決定去西天取經,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這也是真理的追求。宗教不管是否能稱得上真理,但是對於教徒信徒來說,他們所追求的就是真理。這種追求真理的精神,從3世紀西天取經的事情中就能看出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 唐代時佛經更加難讀,玄奘的一個徒弟慧立在一本書里說,眾人對於佛經是「先賢之所不覺,今者之所共疑」,也就是說,南北朝時的先賢沒有解決的問題,到現在更成了今天學者共有的廣泛的疑難,佛教的發展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玄奘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歷程,所以意義非常重大。 他深入學習各宗的經論,學得越深,了解越廣,懷疑和困惑就越多。到長安後,他就決心到天竺求法。恰好此時長安有個從天竺來的僧人,向他介紹了印度佛教的情況,特別提到了那爛陀寺,這是個了不起的佛教中心。那爛陀寺是個寺廟,但實際上是佛學最高學府。經過這個印度僧侶的介紹,玄奘更下定決心要去印度,要去那爛陀寺。玄奘求經顯示了他的意志,他完全是有目的有追求的。

因為唐王李世民信奉佛教。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空前的發展,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因此,李世民希望唐三藏取得真經保佑唐朝李家江山千秋萬代的傳下去。

因為如來命觀音菩薩到唐朝尋找合適的人把經文傳給他好讓經文在唐朝流傳(書面上說的是為了更好的普度眾生),觀音來倒大唐恰碰到唐太宗在聽唐僧頌經,然後給皇帝講了西天如來有更好的經書。。。皇帝比較信奉佛教並且很看好唐僧,就命唐僧西天取經,並跟他結義兄弟,後來女兒國女王因此稱唐僧為「御弟哥哥」。

唐太宗李世民派他去的,他敢不去嗎?

為了弘揚佛法,束縛人的思想,

雖然不是我寫的,但望採納,謝謝!

閱讀全文

與李世民為什麼會去印度取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有多少低收入人 瀏覽:827
中國李寧的鞋子一般可以穿多久 瀏覽:120
印尼每月出口鎳礦石多少噸 瀏覽:923
剃刀黨殺了哪個義大利人 瀏覽:212
中國貧民如何翻身 瀏覽:118
義大利藝術服裝哪裡好 瀏覽:393
中國如何更新外國的游戲 瀏覽:229
伊朗幣怎麼轉到迪拜 瀏覽:623
印尼實木傢具怎麼樣 瀏覽:447
印尼支持什麼手機卡 瀏覽:663
fica義大利語什麼意思 瀏覽:732
印尼的工作簽證有什麼要求 瀏覽:674
越南人一天消費多少錢 瀏覽:650
伊朗油價漲多少 瀏覽:12
中國哪個省市手機賣得最多 瀏覽:251
沙特與伊朗哪個國家大 瀏覽:756
中國移動如何辦理不限流 瀏覽:67
伊朗後院巨響怎麼回事 瀏覽:865
義大利面的煮法怎麼做 瀏覽:238
中國人口最多是哪個縣城 瀏覽: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