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的輕工業是怎麼來的

印度的輕工業是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2022-12-11 10:39:03

Ⅰ 印度的輕工業產品

曾經長期做為英國的殖民地,印度的輕工業特別是紡織業相當發達。至今加爾各答是著名的輕紡城。事實上,印度工業實力長期超過中國。因為印度沒有直接參加兩次世界大戰。基礎設施保存完好。不過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廉價的勞動力使得中國的輕工業如病毒一樣瘋狂發展。在印度,人民對西方的民主很崇拜。印度也自稱「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僱主是不得隨便對待工人,無償加班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國人理解的所謂「怠工現象」很普遍。印度人情願做乞丐也不會做低工資的收剝削者。(印度不歧視乞丐,認為是一種修行,類似理解為苦行。)

Ⅱ 印度的工業什麼時候崛起,特別是鋼鐵業

印度工業概況

獨立後,印度工業有了迅速發展。目前工業約占國民收入的1/4。大部分工業品已能自給, 許多工業品和技術已打入國際市場。現在印度不僅能製造一般的高技術產品, 而且也開始涉足尖端科技領域。機械工業已發展成為印度工業中的最大生產部門, 在 工業總產值中佔30%左右。

如今, 印度在發電和化工設備, 各種電器、機車、汽車、拖拉機、船舶、飛機和其它設備的製造方面, 大多已能自給。 某些產品還大量出口, 機械工業已成為印度出口賺取外匯最多的部門,其出口值在出口總值中已佔10%以上。化學工業中的大部分產品是在獨立後才開始生產的, 且發展速度非常迅速, 如制葯、制鹼和化肥等。 印度的能源工業(包括煤炭、石油和電力)發展也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 佔全國商品能源消費的40%以上。 印度已建成4座核電站。 目前電力供應十分緊張。 輕工業在印度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其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20%以上, 主要為紡織工業和食品工業, 其中食糖, 茶葉和紡織產量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隨著整個工業的發展, 棉麻紡織、製糖、榨油和制煙等傳統工業的優勢地位正在不斷地讓位於化學、能源、機械和電子等新興工業。

印度鋼鐵行業發展一覽:

印度一向以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而自豪。其中,探明的鐵礦砂儲量達到120億噸,成為世界上繼澳大利亞、巴西之後第三大鐵礦砂出口國。2003年,印度生產鐵礦砂1.2億噸,出口6200萬噸,其中對華出口4200萬噸。受國際市場鐵礦砂需求量迅速增長的影響,印度國內2003年鐵礦砂價格由每噸793盧比(約17美元)上漲到1,300盧比(約28美元)以上,出口價格由34美元左右上漲到36美元以上。隨著國際市場鐵礦砂需求量增加,印度鐵礦砂開采量和出口量也在增加。印度計劃2010年鐵礦砂產量達到1.9億噸。

豐富的鐵礦資源為印度鋼鐵生產提供了原料保障。但是,大量鐵礦砂出口導致印度國內鐵礦砂供應緊張,價格大幅上漲,使鋼材生產成本大大增加,鋼材出口競爭力受到很大影響。印度鋼鐵行業協會力促政府禁止鐵含量64%以上的鐵礦砂出口,優先保證國內鋼鐵企業對鐵礦砂的需求。

印度鋼鐵工業一直發展較慢,過去政府只允許公眾公司(上市公司)從事鋼鐵生產。鋼鐵產量低,國內消費量不高,出口數量少。自從1991年印度政府實施經濟改革以後,印度政府相繼取消了鋼鐵企業增加產量審批制度和只有公眾公司才能生產鋼材的規定,允許私人企業興建中小鋼鐵廠,允許外資企業以自動審批方式建全資鋼鐵廠。1992年,印度政府為提高本國鋼鐵企業效率和競爭能力,取消了鋼材銷售價格控制和分銷調控政策,取消了鋼材進出口限制。此外,印度政府降低了資本貨物進口關稅、實行貿易帳戶盧比可兌換、允許動用海外金融市場資源、穩定現有稅收結構等政策,極大地調動了鋼鐵生產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從此使鋼鐵產業出現轉機。目前,印度的鋼鐵產量中,大鋼鐵聯合企業生產的數量佔43%,中小鋼鐵企業佔57%。

印度生鐵產量增長速度很快。1991-1992財年印度生鐵產量為159萬噸,2002-2003財年生鐵產量達到529萬噸。

1991-1992財年以來印度生鐵產量如下:
單位:百萬噸
財政年度 生鐵產量 財政年度 生鐵產量
1991-1992 1.59 1998-1999 2.97
1992-1993 1.85 1999-2000 3.18
1993-1994 2.25 2000-2001 3.11
1994-1995 2.79 2001-2002 4.07
1995-1996 2.80 2002-2003 5.29
1996-1997 3.30 2003-2004 5.22
1997-1998 3.39 2004-05(4-9月) 2.32

1991-92財年印度鋼材(成品碳鋼)產量為1,433萬噸,到2003-04財年,其鋼材產量達到3,619萬噸。以下是印度1991-1992財年以來鋼材產量情況:
單位:百萬噸
財政年度 產量 財政年度 產量
1991-1992 14.33 1998-1999 23.82
1992-1993 15.20 1999-2000 26.71
1993-1994 15.20 2000-2001 29.70
1994-1995 17.82 2001-2002 30.63
1995-1996 21.40 2002-2003 33.67
1996-1997 22.72 2003-2004 36.19
1997-1998 23.37 2004-05(4-9月) 18.80

印度國內鋼材消費量不大,人均鋼材消費量為26.7公斤,與2000-01財年世界人均鋼材消費量121公斤相距甚遠,與印度日益增長的鋼材生產能力不相符。因此,印度政府一直設法通過建造發電廠、石油化工廠、化肥廠等項目,通過房屋改造、道路和港口等交通設施建設等措施加大國內鋼材消費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1991-1992財年印度鋼材表面消費量,即:印度鋼材總產量與進口數量之和減去出口的數量為1,484萬噸,2003-2004財年鋼材消費量達到3,032.8萬噸。

印度1991-1992財年以來鋼材消費情況如下:
單位:百萬噸
財政年度 消費碳鋼數量 財政年度 消費碳鋼數量
1991-1992 14.84 1998-1999 23.15
1992-1993 15.00 1999-2000 25.01
1993-1994 15.32 2000-2001 26.87
1994-1995 18.66 2001-2002 27.35
1995-1996 21.43 2002-2003 28.897
1996-1997 22.12 2003-2004 30.328
1997-1998 22.63 2004-05(4-8月) 12.66

鼓勵鋼材出口是印度政府解決鋼材供求矛盾的另一種方式。為調動本國鋼材出口企業的出口積極性,印度政府按鋼材出口企業實際鋼材出口數量,給予一定比例的進口免稅額獎勵。鋼材出口企業可憑此進口免稅額進口本企業所需商品。然而,1999-2000財年,受歐盟和美國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的影響,印度鋼材出口受阻。2002年開始,隨著中國對鋼材需求量的增加和進口鋼材數量的大幅度提高,給印度鋼材出口帶來轉機。2002年印度向中國出口鋼材2.63億美元,出口鐵礦砂6.96億美元。2003年印度向中國出口鋼材10.78億美元,出口鐵礦砂14.77億美元。由此,印度把中國列為其鋼鐵出口的主要對象。

印度1991-1992財年出口生鐵和鋼材情況如下:
單位:千噸
財政年度 生鐵 鋼材 財政年度 生鐵 鋼材
1991-1992 0 373 1998-1999 281 1,944
1992-1993 16 895 1999-2000 290 2,998
1993-1994 620 1,605 2000-2001 230 3,000
1994-1995 466 1,272 2001-2002 242 3,000
1995-1996 502 1,320 2002-2003 629 4,966
1996-1997 451 1,922 2003-2004 576 5,922
1997-1998 785 2,383 04-05(4-8) 75 1,666

1992年初,印度政府取消對鋼鐵價格的調控。2004年2月,印度政府將碳鋼進口關稅降低到15%,生鐵關稅由10%降為5%,合金鋼進口關稅由20%降為15%。2004年8月,印度政府將非合金鋼進口關稅由10%降到5%,碎鐵屑進口關稅由5%降為零,廢船進口關稅由15%降到5%,次品鋼材進口關稅為40%,非煉焦煤、冶煉用煤、鎳進口關稅為5%,煉焦煤進口關稅為零,高熔點原料進口關稅由20%降到15%。鋼鐵消費稅為12%。印度政府降低鋼鐵進口關稅使鋼材進口大大增加。

印度1991-92財年以來進口生鐵和成品碳鋼情況如下:
單位:千噸
財政年度 生鐵 碳鋼 財政年度 生鐵 碳鋼
1991-1992 152 1,043 1998-1999 2 1,637
1992-1993 73 1,115 1999-2000 3 2,200
1993-1994 21 1,153 2000-2001 2 1,632
1994-1995 1 1,936 2001-2002 2 1,375
1995-1996 8 1,864 2002-2003 1 1,510
1996-1997 15 1,822 2003-2004 2 1,650
1997-1998 3 1,815 04-05(4-9) 0 900

目前,印度鋼鐵企業面臨許多問題。除以上提到的鋼材供需矛盾之外,還有冶煉焦炭不足問題,電、鐵礦砂、焦炭等價格上漲問題等。為應對這些難題,該行業採取了很多措施。例如:印度米拓鋼鐵公司收購北美最大的鋼鐵廠-維爾博羅斯國際鋼鐵集團公司,印度塔塔鋼鐵公司收購新加坡NatSteel鋼鐵公司,印度金達爾鋼鐵集團公司收購印尼不銹鋼冷軋鋼廠等。印度積極利用自身海綿鐵儲量大的優勢,大力開采海綿鐵。以此代替進口貨緊價揚的廢鋼鐵,大大提高優質鋼材生產量。2003年印度海綿鐵產量比2002年增長17.5%,達770萬噸,居世界第一位。

Ⅲ 再問下印度的位置、地形、氣候、水文、人文等

僅供參考,祝你成功

位於印度洋的北部亞洲的南部.
熱帶季風氣候,全年為夏季,氣溫高,降水集中於夏季.
印度共和國是南亞最大的國家,領土面積 29 7 萬多平方公里。從喜馬
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
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二
強,山地只佔四分之一,高原佔三分之一,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
超過1,000 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
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
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
自然條件。在社會條件方面,印度人口眾多,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1981 年
總人口68,863 萬,勞動力資源充足。印度歷史悠久,有著光輝燦爛的古代
文化,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還在歷史的早期,印度的農業就較發達,精美
的手工業品和農產品如絲綢、棉布、毛織品、顏料、香料等遠銷歐洲等地。
冶煉技術也比較高,在文化藝術和雕刻建築方面也具有鮮明的特色。但是十
六世紀以後,由於遭到歐洲殖民者的侵略和掠奪,在長期的殖民統治和封建
生產關系的束縛下,印度卻成為一個十分貧窮落後的國家。獨立以後,印度
致力於民族經濟的發展,生產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從全世界來看,
印度經濟發展還是較為緩慢的,其增長速度在全世界160 多個國家中排在第
100 名以後,國民生產總值從獨立初期居世界第10 位退居到目前的第15 位。
加以印度人口多,增長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1981 年時僅190 美元,是世
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最低的國家之一。農業一向是印度最基本的經濟部門,
獨立後經濟結構雖有所改變,工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已由1950
年的13%提高到1980 年的21%,農業由51%降到33%,但是總的說來印度
還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工業國。農業人口仍然占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二,
農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二強,佔全國出口總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作為印度最基本的經濟部門的農業,獨立後生產技術有明顯提高,單位耕地
面積上的化肥施用量和農機擁有量均有很大增加。七十年代中期以前幾乎年
年進口糧食的印度,最近已連續幾年基本自給,茶葉、油脂、糖、香料等農
產品的出口也比過去有大幅度增長。
但是,如果與其它發展中國家比較,特別是考慮到印度所具備的優越自
然條件,則其農業發展速度還是較慢的,農業生產水平也是較低的。(1)生
產技術落後。目前印度農業生產基本上仍為手工勞動,挽牛是是主要動力。
在全世界所有發展中國家的耕地總面積中,印度佔22.7%,而其化肥消費量
僅佔16%,拖拉機數量則不到11%,如果與發達國家相比則差距更大。(2)
土地利用不合理,墾殖指數高而復種指數低。印度墾殖指數高達56.7%,超
過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但因使用不合理,造成地力耗竭,大批耕地拋荒休閑。
以印度豐富的水熱資源論,農作物基本上可常年生長,但迄今大部分耕地僅
為春種和秋種兩種,夏種比例低,總的復種指數較低。(3)單產水平低。主
要作物中除茶葉外,其它全部低於世界平均單產水平,其中棉花僅為世界平
均單產的五分之二,玉米不足三分之一,牛的產奶量只有世界平均數的四分
之一。印度雖然是世界上牛最多的國家,但因營養缺乏,體質退化,生產性
能低。印度農作物種類很多,其中花生、棉花、甘蔗、芝麻、高粱、黃麻、
紅麻等的種植面積均居世界首位,茶、稻穀、油菜等居第二位,但大多因單
產不高,故其總產量在世界上的地位遠不如種植面積那樣突出。
印度農業生產的布局,由於國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不
盡相同,降水狀況相差尤大,故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稻穀主要分布在常年
降水量為1,200 毫米以上的東北部和半島東西兩岸的沿海地區;小麥主要種
植在國土的北部地區,那裡冬季氣溫較低,且有少量冬雨,適於小麥生長;
高粱、穀子、玉米等雜糧作物則種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乾旱地區;棉花主
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裡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產區;黃
麻集中分布在恆河下游,這里的濕熱氣候利於黃麻生長,而充足的河水又便
於浸泡麻稈,加以稠密的河網為黃麻纖維的運輸提供了方便條件,歷史上這
里就是黃麻集中產區;茶園大多分布在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氣候濕潤、排水
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則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
此外,印度的各種熱帶作物,如橡膠、咖啡、腰果、胡椒、豆蔻、椰子等,
幾乎都集中在印度唯一的一塊熱帶雨林氣候區,即半島西南部地區。
印度的工業原來就有一定的基礎。獨立以後,工業,尤其是重工業一直
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1950~1965 年,工業生產年平均遞增8%,1966~
1980 年,降為4.2%。雖然發展速度不算快,但卻比較穩定。工業的發展不
但使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而且也初步建立了一個包括多種基礎
工業在內的40 多個部門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其中原子能、電子、航空
和空間等新興工業也達到一定規模。過去,以紡織業為主的輕工業是工業的
主體,現在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上升到55%以上。工業品的自給
能力也大大提高,近年來還能向國外輸出一些輕、重工業產品和一般性的工
業技術。印度工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能源匱乏,運輸緊張,資金和先進技
術等對外依賴嚴重,人均工業品消費量仍然較低,等等。
印度工業的地區布局在獨立以後有很大變化。過去(1948 年)以孟買為
中心的馬哈拉施特拉邦、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西孟加拉邦和以阿默達巴德為
中心的古吉拉特邦等三邦合計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70%;如今這三個邦已降
到42%,而同期南方四邦的比重由11%上升到23%,西北部各邦的比重也
有所提高,從而使工業過分集中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目前,印度有五大工
業區:(1)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胡格利河下游區,以麻紡織和機械工業最為
重要,其它輕工業規模也較大。(2)孟買—浦那區,長期以棉紡織業占絕對
優勢,孟買是靠周圍廣大地區的棉花生產發展起來的「棉花港」和最大的棉
紡織工業中心。現在機械、化工兩大部門在國內地位也很突出。(3)阿默達
巴德—巴羅達區,以棉紡織業為主,其它輕重工業部門也有一定基礎。(4)
喬塔那格浦爾高原區,有「印度的魯爾區」之稱,煤、鋼產量均佔印度全國
的四分之三,電力、重型機械、化工、非金屬產品等地位也很突出。(5)馬
德拉斯—班加羅爾—科因巴托爾區,過去以棉紡織等輕工業為主,獨立後新
興部門發展很快。班加羅爾現為全國第三大工業城市,機械工業比重之大在
國內居首位;馬德拉斯近年汽車、冶金、化工等部門發展較快;科因巴托爾
是全國第三大棉紡織工業中心。除以上工業集中區域外,其它分散的重要工
業城市還有坎普爾、德里、海德拉巴等。

Ⅳ chennai是哪裡

chennai是哪裡

chennai是哪裡?很多人對於chennai不太了解。chennai是印度的港口,chennai原來叫馬德拉斯,位於印度南方省份泰米爾納德邦。我已經為大家搜集和整理好了chennai是哪裡的相關信息,一起來看看吧。

chennai是哪裡1

金奈(泰米爾語:Chennai )以前稱為馬德拉斯(英文 Madras),南印度東岸的一座城市。

它坐落於孟加拉灣的岸邊,是泰米爾納德邦的首府,印度第四大都市,世界100大都市地區之一。

金奈在印度半島東南部的科羅曼德爾海岸上,面積13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327萬,包括郊區在內448萬(1981年)。居民大部分操泰米爾語,還有泰盧固語、馬拉雅拉姆語和英語。

城市以聖喬治堡為中心向南北方向延伸,市中心在聖喬治堡的東南角。主要街道大多呈南北向。城西和西南部為高級的住宅區,有島地空間和公共建築相隔,工業區分布在城北和西北郊區,尤以鐵路和公路沿線發展迅速,在市區最西南和南部,為新居民區。居民住房密集,一般按不同階層和宗教信仰構成傳統的居住區。金奈是南印度交通樞紐,印度第四大商業城市和最大的人工港。班加羅爾新經濟中心,被譽為「印度矽谷」,為全球十大科技都市之一。

金奈還是印度南部最大的貿易中心,輸出皮革、鐵砂、機織和手織的棉織品、棉花、花生、雲母、咖啡、煙草和檀香等;輸入小麥、機械、鋼鐵、肥料、紙張、葯材、煤、石油和石油製品等。印度獨立後發展成工業中心之一,從1956年起發展較快,以輕工業、棉紡織工業為主,還有車輛、電機、橡膠、製革、榨糖等規模不一的工廠。除1969年設煉油廠提煉進口原油外,汽車、造船、化肥等重工業已漸占優勢。

chennai是哪裡2

chennai港口欽奈港口

回顧與歷史

欽奈港口原名馬德拉斯(Madras),被許多人稱為「通往南印度的門戶」。欽奈港口位於印度南部孟加拉灣外的科羅曼德海岸,距科欽港口東北約565公里,距孟買港口東南約一千公里。欽奈港口是重要的文化和行政中心,也是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首府。 2001年,超過430萬人居住在城市中,超過650萬人居住在欽奈港口的市區。

chennai港口欽奈港口是印度最古老,最大的商業港口之一。在開始其在海上貿易中的作用之前,它是旅行者的重要港口。欽奈港口是泰米爾納德邦經濟蓬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對於印度南部蓬勃發展的製造業的增長而言。它的主要產業包括生產車輛,橡膠和化肥的`工廠,以及電氣工程和煉油廠。離開欽奈港口的主要出口商品是鐵礦石,皮革和棉紡織品。進入欽奈港口的主要進口商品是小麥,原棉,機械和鋼鐵。

chennai港口港口歷史

自公元一世紀以來,在許多南印度王朝(包括帕拉瓦(Pallava),潘迪亞(Pandya),喬拉(Chola)和維傑納加爾王朝(Vijaynagar dynas))的統治下,金奈港口周圍地區一直是重要的軍事,行政和經濟中心。

Mylapore的古鎮,現在是Chennai港口的一部分,是6至9世紀統治的Pallavan王朝的重要港口。 1522年,葡萄牙人在今天的欽奈港口的所在地建造了一個港口,將其以聖托馬斯的名字命名為聖多美。

荷蘭人於1613年到達位於chennai港口欽奈港口以北約33公里處的Pulicat。163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從Vihayanagara國王Peda Venkata Raya手中購買了一條海岸線,而地方統治者Damerla Venkatapathy則給了允許英國人在現場建造倉庫和工廠。第二年,英國人建立了一個名為馬德拉斯(Madras)的殖民地,並在未來的欽奈港口的所在地建造了聖喬治堡。

1746年,法國軍隊攻佔並掠奪了馬德拉斯,聖喬治堡和周邊村莊。三年後,根據《艾克斯·拉·恰佩勒條約》,chennai港口欽奈港口和城鎮被歸還英國。然後,他們加強了防禦法國和日益強大的邁索爾蘇丹的欽奈港口的堡壘。

1700年代末期,印度南部大部分地區都被英國人征服,他們以馬德拉斯/金奈為首府,建立了馬德拉斯總統府。未來的chennai港口欽奈港在英國統治下繁榮昌盛,成為重要的海軍基地和城市中心。

當時,天然港口是如此之淺,以至於船隻不得不在海上錨定一公里,然後使用Masula船將貨物運往金奈海岸。貨物損失很高,在1861年建造了一個能夠停泊較大船隻的335米長的碼頭。一場颶風在1881年摧毀了該碼頭,並於1885年對其進行了重建。

在19世紀後期,印度的新鐵路將欽奈港與其他重要城市相連,例如英國殖民地的孟買(孟買)和chennai港口加爾各答(加爾各答)。隨著更強的通訊和貿易路線,港口繼續發展。

1904年,增加了新的東北入口,以控制流域的淤積。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在欽奈港口建造了新的碼頭。南碼頭於1913年開放。西碼頭的五個泊位在1916年至1920年之間開始運營。

chennai港口欽奈港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唯一遭到三軍同盟攻擊的城市。1914年,一艘德國巡洋艦SMS Emden炮擊了該油庫,並使用印度洋的運輸航線突襲了船隻,破壞了貿易。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金奈港口獲得了新的設施。在內港,北碼頭始建於1931年,南碼頭II於1936年開始擔任Ambedkar碼頭博士。

1947年,印度人贏得獨立,欽奈港口成為馬德拉斯州的首府,該州於1969年更名為泰米爾納德邦。

1961年,印度總理巴哈杜爾·沙斯特里(Bahar Shastri)為chennai港口欽奈的賈瓦哈爾碼頭(Jawahar Dock)揭幕。 Bharathi碼頭建在外港,可處理吃水深達16.2米的船隻。 1970年,建造了一個石油碼頭來處理運往Manali煉油廠(今天的Chennai Petroleum Corporation Limited)的原油進口。 1974年,鐵礦石泊位被添加到chennai港口金奈港口,以出口到日本和其他遠東國家。 1985年增加了另一個跳船碼頭,以滿足對原油和石油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

Ⅳ 印度那麼窮,為什麼軟體業這么出名呢

1.印度軟體業的發達,第一功勞在「印度的軟體之父」柯理,卻把軟體概念引入印度。70年代,計算機剛剛興起,大部分的國家和企業豆漿精力集中在計算機硬體的研發上,相比之下,人們軟體只是硬體的附加品,無法獲取利潤。但柯理與之相反的認為軟體具有巨大的無形價值,「軟硬體是一體的,硬體達到某種規模之後,軟體勢必有大量需求。」

4.印度的軟體業也並非想像般的強大。印度軟體業的強大僅僅強在單點的幾個方面,而非軟體業的全方位發達,更不是整個軟硬體信息技術產業的強大。

Ⅵ 初中歷史...

僅供參考!!!!!!!!!!!!!!!!!

1.省略
2.中國 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有記載
3.歐洲 [世界上最早開始和完成工業化的國家是英國.英國的工業化大概用了1 0 0 年時間從1 8 世紀7 0 年代開始到1 9 世紀7 0 年代完成接著是歐洲大陸的主要國家和美國大體上從1 8 世紀末至1 9 世紀初開始]
4.a地理因素: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氣候適宜歐亞移民提供充足勞動力b政治因素良好的政治環境管理科學化c教育因素美國貌似早就實行義務教育d歷史因素沒有封建社會資本主義阻力小 而且工業化起步晚於歐洲可以直接利用歐洲已經成熟的先進技術
5.德國工業分布十分均勻,德國的工業西部有萊茵魯爾區和法蘭克福東部柏林北部有漢堡南部有斯圖加和慕尼黑
6.印度作為一個擁有世界第四大軍隊,第八大製造業和僅次於美國的高科技人才資源的世界 第二人口大國,正在創造「印度崛起」的神話。印度沉重的人口負擔、不平衡的產業結構、巨額的財 政赤字、懸殊的貧富差距、落後的基礎設施、居高不下的銀行不良資產以及國內種姓制度 和宗教矛盾長存等現實情況是其發展的阻礙。
第一產業現狀:「綠色革命」使農業增產增收但科技興農仍然任重道遠。。現在印度的許多農產品如大米、小麥、豆類、 棉花、甘蔗、茶葉、煙草和黃麻的產量均位居世界前列。這主要歸功於1964年-1970年印 度開展的「綠色革命」, 90年代後印度又開展的「白色革命」和「藍色革命」促進了畜牧 業和漁業的發展。現在印度正朝著2010年糧食產量翻番的目標前進,但是客觀來講,印度農業生產率仍然很低;
第二產業現狀:新興工業實力漸強,但協調發展不容忽視。 印度現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其中制葯、汽車等領域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雄厚。 印度的能源工業(包括煤炭、石油和電力)發展也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 佔全國 商品能源消費的40%以上。但是電力供應仍然很緊張,目前印度正在尋求開發以甘蔗渣為原 料發電,進一步補充傳統煤炭發電的供不應求。輕工業在印度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其產 值占工業總產值的20%以上 主要為紡織工業和食品工業 其中食糖 茶葉和紡織產量在世 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隨著整個工業的發展 棉麻紡織、製糖、榨油和制煙等傳統工業的優 勢地位正在不斷地讓位於化學、能源、機械和電子等新興工業
7.WTO 世界衛生組織 國際奧委會 聯合國
8.歐盟、非盟、亞太經合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 歐佩克 上海經濟合作組織
9.沿海地區?
10 最老資格的應該是東北三省老工業基地。重慶 山西;徐州 武漢
11: 一是自然中心主義。主張以自然為中心,根本否認人的中心地位、忽視人的利益和創造力,敬畏自然,神化自然,崇拜自然,以一種仰天、頌天的觀念來看待自然,屈從於自然。自然中心主義的極端分子強烈反對人類征服自然,攻擊人類是「地球肌體上的癌細胞」,把人類看成是「大自然的錯誤,是大自然不幸的產物」,似乎只有退化為動物的人類才是真正的人類,甚至唯有沒有人的地球才是一個健康的地球,這已經完全墮落為一種赤裸裸的蒙昧主義。
二是人類中心主義。片面誇大人類的中心地位和重大作用,認為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和統治者,凌駕於自然之上,任意地支配、利用和控制自然。隨著人類社會進步及工業文明的到來,人類在享受經濟利益的同時,也給自身留下了兩大遺產:「文化的勝利,自然的失敗」。對這種認識和行為,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里曾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當人類受到自然界的報復的時候,也就受到了自然界的教育。」
三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論。這種觀點在中國古代就有著樸素的反映。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國人就開始了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動,逐漸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國人的這些發明創造,體現了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科學精神與道德思想相結合的理性光彩。但是,真正解決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問題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認為:作為人與自然這對矛盾的統一體,既有斗爭,更有統一,既要承認人與自然的區別,堅持自然的價值要符合人類的價值需求,同時又要承認人與自然的統一,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應是人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實用與理性、科學態度與道德理想的結合,應該同時反映自然生態規律、社會經濟規律、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規律,以及人的利益與其他物種的利益。人應該尊重、保護、合理利用自然,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社會生產力與自然生產力相和諧、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相和諧、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相和諧、「人化自然」與「未人化自然」相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里曾精闢地指出:「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
12:七個基本國策?: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對外開放,節約資源,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男女平等,水土保持,科教興國。

1.1990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國發[1990]65號):「保護和改善生產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2.199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綱要》中明文:「將保護耕地、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共同列為我國的三項基本國策」
3.1993年,《國務院關於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指出:「水土保持是山區發展的生命線,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國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4.2007年《節約能源法》第四條明確規定:「節約資源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國家實施節約與開發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能源發展戰略

Ⅶ 二戰後的印度經濟和政黨和政策和政治和文化的基本情況,特點。以個人的觀點

印度作為一個擁有世界第四大軍隊,第八大製造業和僅次於美國的高科技人才資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正在創造「印度崛起」的神話。印度政府在「十五計劃」中,將2002年-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定為8%,但基於印度沉重的人口負擔、不平衡的產業結構、巨額的財政赤字、懸殊的貧富差距、落後的基礎設施、居高不下的銀行不良資產以及國內種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長存等現實情況分析,這一目標的實現頗為不易。

1.印度國內經濟發展現狀總述

印度經濟自獨立以來到上世紀80年代,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僅為3.5%,80年代提升為5.6%,90年代中期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長率更是超過了中國,達到了創紀錄的10.4%。2004-2005財年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長率為6.6%,其中建築業增長率為5.2%,工業增長率為9.3%,第三產業增長率為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貿易增長53.5%,較第一季度的24.6%增長了一倍多,外國直接投資則增長26.8%,印度經濟進入了「黃金時代」。

(1)第一產業現狀:「綠色革命」使農業增產增收但科技興農仍然任重道遠。

今日的印度已徹底改變了「帶著討飯籃子」的形象,糧食產量從獨立之初的1500萬噸增至2003年的2.2億噸,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糧食產量目標為2.251億噸但由於降雨量下降,產量預計會減少到2.06億噸。現在印度的許多農產品如大米、小麥、豆類、棉花、甘蔗、茶葉、煙草和黃麻的產量均位居世界前列。這主要歸功於1964年-1970年印度開展的「綠色革命」, 90年代後印度又開展的「白色革命」和「藍色革命」促進了畜牧業和漁業的發展。現在印度正朝著2010年糧食產量翻番的目標前進,預期屆時糧食市場將超過25,000億盧布。但是客觀來講,印度農業生產率仍然很低,每公頃1.7噸的單位面積糧食產量與2.6噸的世界水平和5噸多的發達國家水平還相差甚遠。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預算報告中特別強調了要改善農業領域的投資環境,其中包括允許國內農產品出口商免稅進口種子和農用物資等。印度農業發展的關鍵是開墾荒地、選育良種、改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利設施網增加灌溉面積、保證電力供給、提高糧食加工儲藏能力、完善糧食市場流通環節,使農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第二產業現狀:新興工業實力漸強,但協調發展不容忽視。

印度現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其中制葯、汽車等領域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業(包括煤炭、石油和電力)發展也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 佔全國商品能源消費的40%以上。但是電力供應仍然很緊張,目前印度正在尋求開發以甘蔗渣為原料發電,進一步補充傳統煤炭發電的供不應求。輕工業在印度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其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20%以上, 主要為紡織工業和食品工業, 其中食糖, 茶葉和紡織產量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隨著整個工業的發展, 棉麻紡織、製糖、榨油和制煙等傳統工業的優勢地位正在不斷地讓位於化學、能源、機械和電子等新興工業。

①能源和基礎工業——產量大幅增長,但石油、天然氣仍嚴重短缺。

從總體上看,印度的礦產資源較為豐富,門類比較齊全,煤儲量近2000億噸,是世界重要產煤國之一。近年來能源工業發展較快,可由於缺少現代工業的「血液」——石油,因此總是摘不掉「能源短缺」的帽子。有調查顯示,印度石油資源匱乏,可開采量不足8億噸,按目前開采速度,僅可再開采20年。天然氣儲量不到7000億立方米,也只能維系20多年的開采量,而且天然氣生產中噴發浪費嚴重,效率不高。

②醫葯工業和紡織業——印度製造業的兩個亮點。

印度是非專利葯品生產和出口大國:印度的葯品佔全球葯品銷售量的8%,排第四名,是世界第五大散裝葯生產國。印度的醫葯工業有2萬個實驗室,醫葯市場規模為53億歐元,其中最大的醫葯企業Glaxo SKB 佔有5.7%的市場份額。

紡織業是印度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行業,其產出佔GDP的6%左右,吸收了3500萬人就業。

③耐用消費品市場、機械及部件市場——現狀不樂觀但發展潛力大。

雖然印度國內擁有一個由3億中產階級構成的穩定的消費市場,但消費熱潮並沒有啟動,大多數耐用消費品構成買方市場,供大於求。印度的機械產品多為低端產品,重載設備、食品加工、塑料加工紡織和珠寶加工的機械長期依賴進口。但是消費信貸的進一步完善可以促進消費市場的繁榮,政府對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的加大,可以推動以建築機械為主的機械及部件市場的發展。

(3)第三產業現狀:印度經濟增長的最大亮點和推動力。

行的是「進口替代型」政策,和發展民族產業,與外界的聯系不密切。印度憑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術和英語語言優勢大力發展服務業。服務業先行帶來了印度軟體、商務處理外包等IT服務業的興旺,促進了印度資本金融市場的發達和旅遊業的繁榮。

① 計,中國輸待外資的開放態度已經取得了突破。信息服務部門——軟體業異軍突起,實力雄厚。

8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就頒布了扶持計算機軟體發展的政策,1991/92年度至2001/02年度的關鍵十一年之間,印度軟體業的年均增長率達45%,2004年這一數字達到了50%。印度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軟體超級大國」,目前有軟體及服務企業近3000家,從業者超過50萬人,其前十家軟體及服務企業的人員規模多在萬人以上,最大的企業已逼近4萬人。企業盈利均在20%以上。班加羅爾、海得拉巴和馬得拉斯市形成了印度軟體基地的「金三角」。

②資本金融服務部門——開放的金融環境形成了較發達的資本市場。

印度擁有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資本市場,其股票交易種類也是發展中國家中最多的。全國共有78家商業銀行和196家地區農業銀行,分支行6100家;有證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過900家,年新發行股票可籌措650億至700億盧比資金。

③旅遊服務部門——有望成為世界旅遊市場的中心。

印度旅遊業在2004年接待外國遊客達337萬人,比2003年增長23.5%,旅遊外匯收入為48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6.1%。雖然印度受到印度洋海嘯影響但並沒有影響到印度的「旅遊熱」,預測到2025年印度有望成為世界旅遊市場的中心。

④公共服務部門——基礎設施和文教衛生: 「硬體」、「軟體」一齊抓。

為彌補基礎設施滯後的缺憾,印度政府制定了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方針。2010年,至少投入170億美元用於提高國內道路、機場和港口水平,鼓勵外資或私人財團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工程。為了解決印度能源危機,政府積極尋求與沙特、伊朗、俄羅斯等國的能源項目合作,計劃在2015年前每年投資10億美元用於中東、中亞、北非、東南亞和拉美等地區的油氣項目。

教育方面加大經費投入,普及八年初等教育,重視培養和保護高素質科技人才,鼓勵外流人才回歸。醫療衛生方面,通過建立三級醫保網路(保健站-初級保健中心-社區保健中心)改善飲水供應等措施,促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

(二)印度對外經濟狀況

1.對外貿易和外商投資情況——貿易逆差、外資利用率低

(1)對外貿易方面

盡管印度盧比對美元持續升值, 2004-2005財年前9個月印度出口530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長23%。印度本財年的出口目標是比去年增長16%。印度對外貿易中,主要出口國家和地區為美國、阿拉伯、中國、中國香港、英國、新加坡、德國、比利時、義大利、法國,主要進口國家為中國、美國、比利時、瑞士、澳大利亞、阿拉伯、英國、德國、日本等。主要出口產品有紡織品、寶石及珠寶、化工產品、石化產品、農漁產品、皮質品、電子產品及地毯等,主要進口產品則有原油、黃金、寶石、鋼鐵、化學產品、機械及電子產品。

(2)外商投資方面

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方面,自1992年至2004年1月止,印度政府核準的外商投資金額近783億美元,主要投資國家為美國、瑞士、英國、日本、德國、荷蘭和阿曼等,主要投資領域有石油、電力、冶金、食品加工、電訊和飯店旅遊業等。但是資金實際利用率只有40%。日前,印度政府進一步提高海外企業對印度本地行動電話公司的投資上限,從49%突破到了74%,表明印度政府對待外資的開放態度已經取得了突破。印度是一個經濟發展迅猛的國家,國內許多領域,尤其是在大多數基礎設施領域面臨投資不足問題,預計下一步印度會有更廣闊的領域進一步放開。
對外投資方面,按照印度儲備銀行公布的數字,印度2003-2004財年對外投資增加了15億美元,總投資額達到66億美元。

2 中印貿易情況——中方逆差,但經貿合作的潛力巨大。

近10年來,中印貿易發展較快,印度已成為中國在南亞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對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石油、化工產品和機電產品等。從印度進口商品主要有鐵礦砂、鉻礦石等。1992年中印邊境貿易恢復,以易貨為主,每年邊貿額約500萬元人民幣。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03年中國同印度貿易總額為75.95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53.6%,其中中方出口額為33.44億美元,進口額為45.51億美元。2004年,中印貿易額達到136億美元。據印方統計,中國出口到印度的商品總額在2002—2003年度印度進口額中,已躍居第3位,僅次於美國及比利時。同期印度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總額也已位於第6位,僅在美國、阿聯酋、英國、中國香港和德國之後。從中印雙方經貿地位的提升可以預測兩國合作的潛力是巨大的。

二、中國與印度經濟比較

同為發展中大國的中國與印度,在經濟發展方面存在很多相似與相異之處。50年前,兩國都是比較的落後的農業國家,進入21世紀初,兩國都取了長足進步,都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有了根本的變化。

(一)經濟發展模式:「世界工廠」與「世界辦公室」

中國當年學的是東亞「四小」模式,通過引進外資,建立強大的、能給為數眾多的農業人口提供工作的工業部門,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粗放式增長。因此,中國正處於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進程中,工業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中國正成為「世界的工廠」。

而印度則相反,它重視的是服務業。印度的服務行業在GDP佔50%以上,而工業和農業則分別只佔26%和22.8%。印度想成為「世界辦公室」。印度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勞動起家的發展中國家,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的全球化是以製造業打頭陣的全球化「第一波」,那麼,21世紀初期將迎來以服務業打頭陣的全球化的「第二波」。中國在「第一波」中占盡優勢,印度則在「第二波」中顯示出對中國的壓倒優勢。例如,2003年有2萬美國人的稅表財會統計是在印度完成的。2004年有20萬個稅表被送到印度作財會統計。

印度之所以走了一條與中國不同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印度對外開放時間較晚,直到1991年才真正開放,而此時與開放初的中國大不一樣了,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初露端倪。

2. 印度精英教育為印度培養大量的科技人才。印度雖然文盲的比例較高,但它卻是一個人才大國。印度政府對高等教育非常重視,從而確立了它世界第二人才大國的地位。印度的大學為印度培養了數量僅次於美國的講英語的科技人才庫。依靠這些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印度的高科技產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美、英等國科技人才中印度人的比例相當高。

3. 印度糟糕的基礎設施對發展工業起了阻礙作用。印度公路、鐵路、港口、航空、通訊發展滯後,問題重重;印度的電力供應不足,國內能源分布不均,印度貯藏的石油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煤大多分布在東南部,運輸壓力大。

4.印度可耕地面積世界第二,灌溉面積則高居世界之首。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不如中國緊迫。

(二)對外經濟戰略:

在對外貿易政策上,印度從獨立至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的是「進口替代型」政策以保護和發展民族產業,與外界的聯系不密切;至20世紀80年代開始實行「進口替代」與「出口促進」並重的貿易政策;從90年代開始,特別是在加入WTO之後,印度開始實行「出口導向型」的對外貿易政策。由於印度長期實行保護國內市場的內向型進口替代經濟發展戰略,對國內市場實行高度保護(由於頻繁實施反傾銷調查,2001年印度被世界銀行認定為貿易壁壘最嚴重的國家),導致印度進出口貿易發展緩慢,長期處於貿易逆差狀態,外貿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也很低,最終影響了印度經濟發展速度。中國則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就致力於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在東南沿海實行了外向型經濟。
2004年,印度的雙向貿易總額只有1500億美元,在全球貿易總額中年份額不到1%,而到2003年,中國在世界出口中所佔份額是5.8%,在世界進口中所佔份額是5.3%。2004年,雙向貿易增長36%,中國超過日本成為第三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與德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貿易額與GDP之增長70%以上。而印度的貿易額與GDP之比只增長23%。

在吸引外資方面,與印度相比,中國在股權、投資領域、稅收等方面政策優惠得多。我國對外資的吸引力比印度相對要大一些。印度由於民族、教派矛盾復雜、政局動盪、議會反對黨力量強大、非政府組織影響大,制約了政府的利用外資政策。目前,印度的外資政策發生了一些變化。20世紀90年代,印度曾嚴格限制外資進入,而現在,印度政府加大了吸引外商投資的力度。印度仿照中國,採取一系列優惠措施,在全國范圍內設立約20個經濟特區,招商引資。

近年來,有一些跨國企業工廠轉移到了印度,印度成為了不少大公司的研發中心。印度的優勢得到了凸現。

1. 人才優勢。不僅是大量的講英語的科技人才,而且包括大量的管理人才。

2. 法律制度優勢。印度的國家機器和法律體系在發展中國家顯得相對比較健全、穩定,法律制度比較完善。

在與世界主要大國、國際經濟組織以及區域經濟組織的聯繫上,1997年,印度對APEC21國的出口占其總出口額的48.0%,依次為歐盟15國(24.7%),北美自由貿易區(20.3%),環印度洋地區合作組織18國(18.9%),海灣合作委員會(7.1%),東盟10國(6.8%),孟加拉國、緬甸、斯里蘭卡、印度、泰國合作組織,即BIMSTEC-4(4.5%),南亞地區合作組織(4.1%),其中與海灣合作委員會的貿易就要是能源。

三、涅磐重生--「印度模式」?

(一)「印度模式」的特點

在《邁向2050年》報告中,高盛公司預測印度在未來50年裡,有望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許多學者看好印度未來的發展,他們認為印度的經濟制度與市場結構更能保證長期的發展潛力。

聖雄甘地、建國之父尼赫魯等印度政治家們一直在探索符合印度現代化的道路。這條道路走得好曲折,但是日益顯示出它的端晲。部分學者認為印度選擇了一條比中國更健康、更持續性的發展路徑。如果說以「硬」為特色的「中國模式」,即中國經濟的增長是由物質基礎設施和製造業的擴張推動的,屬於汗水(inspiration)驅動型;那麼,所謂「印度模式」,就是以「軟」為特色,由它的制度基礎設施與企業家精神(aspiration)來塑造的。中國的經濟實力更多地物化在了建築物(包括廠房)上面,是硬的,看得見的,而印度的經濟實力則由它的潛力決定,是軟的。 這里的「軟」既包括技術,也包括廣義的制度,包括文化。

在印度引以為豪的服務業中,增長最快的是軟體業。 印度是世界上五大計算機軟體供應國之一,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計算機軟體出口大國,軟體出口額佔全球市場份額的20%,美國客戶購買的軟體產品有60%是印度製造的。世界經濟論壇2004年3月9日發布的2004至2005年度《全球信息技術報告》顯示印度由去年的第45位升至第39位。在發展中國家居於前列。

(二)「印度模式」形成的原因

如果說「軟」只是印度經濟發展的一個象徵,那麼,它的深層次的力量來自於內生體制性因素。

印度所具備的體制演進比較優勢(institutional evolving perspectives)。從甘地開始,印度經濟上實行的是與前蘇聯不一樣的社會主義,更偏向於像歐洲的那種議會社會主義。拉奧總理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說,印度的經濟發展要走「中間道路」,印度要「均衡地實行自己的經濟模式」。

印度的金融體系延續了英國人留下來的金融制度,它的銀行體系有130年歷史,印度銀行多數都是民營銀行,運轉良好,壞帳率很低,整個銀行體制比較健全,具有較佳的國際信譽。股票市場也有百年以上歷史。 孟買的證券交易所世界聞名。23家交易所上市的企業超過6000家。

印度的市場秩序較好、資源配置以市場為主,支持了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了嶄新的企業家精神。國際投資者認為,與中國相比,印度擁有更完善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更有力的產權保護措施和對投資者更友好的競爭體制。如塔倫·凱納(Tarun Khanna,麻省理工學院)和黃亞聲(Yasheng Huang,哈佛商學院) 在2003年七八月號的《外交政策》上發表文章——《印度能否超過中國?》。他們在文中闡述了這樣的觀點:一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最終還是取決於本國資源的調動。由於印度私營企業發展較快,而且注重自身內部的有機增長,這使得印度對資源的利用更加充分。

印度擁有發展中國國家獨特的優勢――良好的英語教育、符合國際化的管理等。英語為通用語言,受殖民地文化的影響,印度精英教育中國際化人才更容易接受國際先進的管理經驗。擁有一大批國際化的人才、一大批能夠與歐美國際競爭的跨國公司,印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步伐更為堅實。

有學者們認為,經過90年代以來的改革,印度經濟、政治模式開始糅合東亞的特性。正如保羅·克魯格曼指出,中國等東亞國家經濟奇跡得力於資本的極大驅動。最近,印度在這方面也顯示出強勁的勢頭。《金融快報》發表文章稱,印度不僅要大力發展「軟體模式」,同樣也要在吸引外資方面勝出中國。英國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公布的一項2004年度報告顯示,印度已成為僅次於中國、美國之後全球第三大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

四、印度經濟展望:機遇與挑戰並存

對於2005—25年印度年均GDP增長率有不同的預測,分別是7.0%、8.0%、9.0%、10.0%(參見附表),其實現程度受國內經濟條件(基礎設施建設、能源供應情況等)與國際經濟環境(國際油價等)影響。在未來20年,印度將加大對這方面的投入(參見附表)。印度將會在世界技術進口市場占據重要地位,到2025年,其軟體出口將佔全球軟體出口的15.%。除此之外,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還包括:1)旅遊業;2)信息服務業;3)咨詢管理業;4)瑜珈等緩解壓力的教育與培訓;5)中等技術勞動力出口;6)高技術人員出口等。與世界大國、區域組織的關系方面,主要是「向東看」戰略,將重點加強與東盟等地區組織與大國的經貿關系。

Ⅷ 印度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為何印度沒有本土的大超市

哎,這是印度的國家政策,因為印度的小商品輕工業不發達要是其他國家前來競爭印度肯定是競爭不過的,所以印度只好盛行之前我國清朝時期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拒絕外國小商品的金進入但是這也必然導致了因果本國的這些問題。

事實上印度的經濟差異是很大很大的,窮人窮的叮當,富人富得流油,富人是不會自己去買東西的,窮人也買不起,所以平時去超市的人就不多。超市也就不幹了。

Ⅸ 印度如此貧瘠卻有大筆軍費購置武器,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什麼

實際上印度和多數人印象中貧瘠落後的形象差別很大。就拿中國相比雖然印度的國土面積比中國要小很多但是在氣候自然資源以及耕地資源等方面,印度都大大超過了中國。這就為印度的農業和種植業快速發展提供了基礎和保障。

現在隨著印度經濟的不斷發展,它已經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而且在工業領域基本上能夠自給自足。所以印度對於工業是沒有什麼好擔心的,而且在鋼鐵機械,精密儀器汽車的領域,印度都有著較強的競爭力。

Ⅹ 印度工業特點是什麼

印度工業特點是:

1、印度的工業原來就有一定的基礎。獨立以後,工業,尤其是重工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1950~1965年,工業生產年平均遞增8%,1966~1980年,降為4.2%。雖然發展速度不算快,但卻比較穩定。

2、印度的工業的發展不但使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而且也初步建立了一個包括多種基礎工業在內的40多個部門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其中原子能、電子、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也達到一定規模。過去,以紡織業為主的輕工業是工業的主體,現在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上升到55%以上。

3、印度的工業品的自給能力也大大提高,近年來還能向國外輸出一些輕、重工業產品和一般性的工業技術。印度工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能源匱乏,運輸緊張,資金和先進技術等對外依賴嚴重,人均工業品消費量仍然較低,等等。

4、印度工業的地區布局在獨立以後有很大變化。過去(1948年)以孟買為中心的馬哈拉施特拉邦、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西孟加拉邦和以阿默達巴德為中心的古吉拉特邦等三邦合計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70%。

5、孟買—浦那區,長期以棉紡織業占絕對優勢,孟買是靠周圍廣大地區的棉花生產發展起來的「棉花港」和最大的棉紡織工業中心。現在機械、化工兩大部門在國內地位也很突出。

閱讀全文

與印度的輕工業是怎麼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富時中國a50指數期貨在哪裡查看 瀏覽:388
中國科學怎麼樣 瀏覽:87
中國的老年人為什麼愛跳廣場舞 瀏覽:491
英國中國海運什麼線路 瀏覽:490
為什麼美國斬首伊朗將軍 瀏覽:65
去義大利勞工怎麼申請 瀏覽:589
印度血檀木哪裡產的 瀏覽:817
中國中部38師在哪裡 瀏覽:983
中國男足對伊朗哪個台 瀏覽:48
中國古代印尼叫什麼 瀏覽:739
伊朗新年是什麼時間 瀏覽:468
丹頂鶴在中國哪裡越冬 瀏覽:220
伊朗石油怎麼運輸到中國 瀏覽:435
二戰義大利美國哪個更強 瀏覽:20
建行在越南取錢手續費多少 瀏覽:448
抄底伊朗什麼意思 瀏覽:54
中國移動語音如何設置 瀏覽:17
英國什麼時候實行炮艦政策 瀏覽:945
ems寄到印尼多少錢 瀏覽:595
為什麼要去印尼盾國家打工 瀏覽: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