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家裡用的什麼灶

印度人家裡用的什麼灶

發布時間:2022-12-11 12:56:50

㈠ 印度殺魚不用刀切,為什麼非要用魚來撞刀

印度人殺魚的方式很特別,他們將鋒利的彎刀豎起來固定在木頭上,然後拿起魚往刀上撞,很快就可以將整條魚分解開,並「撞」成一小塊一小塊的魚肉。

印度人殺魚為什麼是「魚撞刀」,而不是「刀切魚」?

關於這個問題,有人認為與印度的宗教有關,印度人信仰印度教,是不允許殺生的,於是他們想到一個辦法,就是用豎刀殺魚。「魚撞刀」代表是魚「自殺」,而非「他殺」,這樣殺魚的人就不算破戒,事實真是如此嗎?


不過印度人對於食物的烹飪和處理方面還是不如中國,他們的菜最主要的就是調料的使用,對於食材的加工方式並不怎麼重視。不管是魚肉還是雞肉,都是切成塊以後直接烹飪,再配上各種調料。這樣的方式對於食材的加工程度要求不高,所以古老、簡單、快捷的「魚撞刀」就一直流傳至今!

㈡ 印度美食(INDIAN FOOD)

印度老百姓在美食文化上南北差異較大,北方烹飪中有許多肉、穀物和麵包,喜辣味;南方多素食、米飯、辛辣咖喱。印度人家庭基本食品是米飯、家常餅、小扁豆,普通佐料是干青酸辣泡菜和香菜葉。

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湯菜開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餘菜餚一般全部同時搬上,不分幾道上菜。正餐之外有輔佐食物,最普通的是凝奶或酸奶、咖喱拌青菜、凝奶拌蔬菜、蔬菜泥和酸辣醬。餐後食品通常有阿月子果仁冰激凌、用米做的布丁、用玫瑰水提味的奶油乳酪球、加糖水的煎餅、用乳酪和牛奶做成的糖和鮮水果等。飯後印度人常用一種檳榔子、熟石灰和香料做成的包在檳榔葉中的調製品招待客人,以助消化。不過一般尋常百姓家用餐沒有上述復雜。

印度的飲料多種多樣。在南方,人們喜歡喝濃咖啡,因為那兒靠近咖啡產地。在北方,人們喜歡喝茶,因為那裡有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下游平原,氣候濕潤,所產茶葉量為世界之最。兩種飲料總是同牛奶和糖一起端上來,如果你在茶中不放牛奶和糖,應要「清茶」。印度其它的飲料隨地方和季節而異,新鮮果汁是印度人普遍喜歡的。印度的酒類不像西方國家那樣流行,在許多省,特別是穆斯林居住的地區,旅館和飯店以外是禁止喝酒的。在新德里,每個月的第一天和第七天以及節日是禁酒日。去印度旅行,旅遊者可在簽證時申請一種「全印酒類許可證」,持有這個證件將會准許你在禁酒地區攜帶和消費酒類。

印度人用餐通常不使用餐具。在北方,人們用右手的指尖抓食物吃,把食物拿到第二指關節以上是不禮貌的。在南方,人們用整個右手攪拌米飯和咖喱,並把它們揉成團狀,然後食用。印度人用手進食,但不能用手觸及公共菜盤或為自己從中取食,否則,將為同餐人所厭惡。就餐時常用一個公用的盛水器供水,喝水時不能嘴唇接觸盛水器,而要對准嘴往裡倒。餐後印度人通常給客人端一碗熱水放在桌上,供客人洗手。

下面的鏈接介紹的更詳細http://travel.163.com/05/0812/18/1QVMH9LE00061DOU.html

㈢ 外國人用什麼爐灶做菜的

說美國吧,別的國家不知道
爐灶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燒天然氣的
另一種是電的
我家的是燒天然氣的
美國人很少燒水,沒有喝熱水的習慣
我家就是個普通的水壺,不是電的,要在爐子上燒開水

㈣ 農村用的柴火灶是什麼

農村用的柴火灶是燒柴火所使用的灶。就是自己作的一個土灶,然後使用木柴桔梗之類的燒火做飯,柴火灶是農村燒飯的簡易爐灶,是用來燒飯燒水的爐灶,以燒飯快火力大猛深受廣大農民群眾的喜愛。

農村柴火灶的優缺點

優點農村的很多人,還是喜歡吃用柴火灶燒出來的飯,這味道不是液化氣電磁爐能夠達到效果的,很多農村裡喜歡用大鍋煮飯想吃一碗鍋巴粥,缺點最大的問題就是油煙,灶台雖說有煙囪,但是在屋內很難做到除去房子內的油煙。

還有就是下雨的時候,灶口很容易出現回煙導致房子內煙和油煙混雜在一起,嗆得人都喘不過氣來,柴火灶建起來簡單能省去很大一筆煤氣費,柴火灶分為自拉風灶和強制抽風的灶,自拉風灶利用空氣受熱密度變小上升的原理。

㈤ 印度貧民窟窮人如何做飯

哈哈哈,關於這個問題嘛~

如果你刻意去問,是什麼也不會發現,是什麼也問不出來的,但是如果你耐心觀察,可以發現很多蛛絲馬跡。

食物是我們一天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因此我們會對它格外地重視。說到重視食物,恐怕世界上沒有人能跟印度人比了,我們之所以對食物重視,是我們必要靠它活下去。印度人對於食物重視是因為什麼呢?因為宗教信仰,食物是他們用來和神明交流的媒介。那麼,既然印度人這么重視食物,他們平時是如何做飯的呢?

不過,這種一鍋煮的食物在我們看來實在是沒有什麼賣相,看起來倒像是喂給某種著名懶惰生物的。

對於印度人的做飯方式,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哦,也給小編來個點贊加關注吧,謝謝你們啦。

㈥ 什麼是印度的飲食文化

咖喱是印度的飲食文化。印度菜的咖喱味很濃,洋蔥佔有絕對主導的地位。印度咖喱是用它熬成的,菜是用它炒燴出的,肉類是用它浸泡的。

如果在印度的餐廳吃飯,看到這樣的菜品,千萬不要以為是菜做壞了而大驚小怪。印度人只吃羊肉、雞肉和一些海鮮,在印度,你不會吃到其它的肉類。因為印度人多為素食主義者,所以為了補充蛋白質,豆類就成了他們每餐必吃的東西,並永遠作為他們的一道主菜呈現給賓客。

在許多正式的場合,印度人用刀叉吃飯,但私下裡,還是習慣於用手抓飯。因為他們覺得,那樣的食物沒有矜持,如果你在印度人家裡作客,一定要嘗試用手抓飯的樂趣。也正因為這一習慣,使得印度菜大部分為糊狀,這樣便於用手抓餅或米飯拌著吃。而且,印度菜的吃法也很特別,是中西合璧的,即:用刀叉、卻是大家一起點菜一起吃。

印度人的主食是麥面餅和大米,每餐都是先吃餅,然後再吃米飯。印度的米飯用叫做BASMATI的米做成,世界有名。這種米形狀細長,味道濃香,是由於印度的氣候決定的——半年乾燥,半年濕潤。如果你去到印度北方,會覺得菜的味道是微辣的,而你去到南方,就會覺得菜味很辣,這也是由於南北氣候的差異造成的。由於印度南方植物多,因此盛菜的器具多為芭蕉葉、香蕉葉等植物葉子,很漂亮。

特色菜譜

泊蘭饢

特色:米飯和烤餅是印度人的兩大主食,烤餅更加突出一些。印度家家戶戶都有製作燒烤的烤爐,印度語中烤爐叫「TANDOOR」。「泊蘭饢」是將未發酵的麵粉和勻,放在烤爐中烤成的薄餅。「泊蘭饢」相當於西餐中的餐包,味香且有嚼勁,也因此不同於「印度拋餅」。

什錦咖喱鮮蔬

特色:很多印度人都是素食主義者,所以蔬菜類的菜品在餐桌上必不可少。「什錦咖喱鮮蔬」就是將菜花、土豆、豆角、胡蘿卜等蔬菜切成各種大小不等的塊,放在一起清炒,最後放入咖喱進行調味。這也是一道很典型的印度菜。

菠菜奶豆腐

特色:「PALAK」是印度語里的菠菜,「PANEER」是印度語中的奶豆腐。做法則是將菠菜打成汁,和奶豆腐一起翻炒,相應加一些印度調料,可以根據點菜人的口味進行調整,通常被製作成微辣的口感。此菜奶香濃郁,入口潤滑。

㈦ 成都小吃

1. 神谷川日本餐廳: 地址成都市鹽道街6號美華大廈1層(岷山飯店側). 特色烤鰻魚;凍豆腐;蟹子壽司;三文魚或北極貝刺身.清酒一壺一定要要,熱熱的喝,最安逸.如果吃了還不夠,可以繼續要烤牛肉,燒餃子,烤雞翅等等.不用拘泥形式要味增湯,不好吃的。由於那裡的甜不辣不好吃,所以不推薦,如果去其他的日本館,就一定要點甜不辣。色拉也不推薦。飯不要吃。

2. 雙流喬一喬: 地址雙流白依小區. 特色 鵝唇、兔腦殼合炒

3. 九盛庄: 地址新華公園電信那口子上有個家家粗糧王樓底下. 特色鴨唇、炒的兔腦殼、青蛙

4. 重慶鋼頭火鍋: 地址馬道街,從毛主席像出發順著人民西路往西走,在快到東城根街的前一個小口子倒右拐就是馬道街,和東城根街平行;另外一家在二環路上,從龍舟路(九眼橋川大對門)順著河往二環路方向走,到了二環路的紅綠燈口子倒左拐,幾十米就到了,在左手邊,門口掛了很多紅燈籠. 特色奇香花鰱魚22塊錢一斤,奇香椒麻魚用的是草魚,18塊一斤

5. 彭洲一絕兔頭鵝唇火鍋: 地址藍天路,找到建設銀行建設銀行旁邊哪個小巷子進去

特色小鍋40,中鍋50,大鍋60,可以選擇有兔頭、鵝唇、翅膀合炒,吃完以後可以加湯燙素菜,每人3元,素菜品種不多

6. 文星鎮太安魚: 地址 雙流縣文星鎮. 特色重慶廚師打理,10元一斤,裡面加上魔芋,香菜,各種調料,辣椒,開胃之極,性價比高得離譜.

7. 董蹄花: 地址武侯祠大街117號A-30號. 特色十數種蹄花做法 RMB16血旺肥腸川北涼粉醉豆花

8. 皇城牛肉館:地址三桂橋街,文化宮背後一條小街. 特色第一名:蕃茄牛肉湯———此湯能榮獲第一,並不無道理的,只見它用透明的玻璃碗裝著,整湯紅彤彤的,味道酸中帶著牛肉的香氣,非常開胃,牛肉極嫩,很爽口,蕃茄也十分的新鮮,眾人對它是贊不絕口呀!

第二名:粉蒸牛肉———熱騰騰的端上來,合著香菜,花椒,一點點的蒜,大家三下兩除二就干個清光,本來還想再要兩份,「不經吃,不經吃」,大夥在遺憾中搖頭。

第三名:皇城肺片———用香油、配著各種佐料,還有脆脆的花生米,再拌勻,吃一口,滿嘴的麻辣鮮香,些菜是第一個上桌,在飢餓的眾人筷下,很快全軍覆沒。

第四名:回鍋牛雜———此菜是用牛雜配著蒜苗用做回鍋肉的方式烹調的,為什麼氣門芯極力推薦的菜品我沒讓它入三甲呢?原因是此菜的蒜苗多,牛雜少,吃了幾口(主要是由於氣門芯奮力向它頻頻舉筷),就滿盤的蒜苗了,而且蒜苗還炒得比較生。

第五名:脆皮腦花———牛腦花用油炸了,瀝干油,配著一大盤果醬,外焦(焦而不燥)內嫩(嫩而不散),沾著果醬別有風味,但它吃多了有點膩膩地

散子豆花牛肉,紅紅的湯料加脆脆的散子

9. tandoor(騰都兒)印度餐廳:地址在快到人南立交橋的地方,有一座心族賓館。賓館分前後兩幢建築. 特色從經濟實惠的角度出發,我們只點了湯(番茄湯,酸甜味,有點像羅宋湯),跳過前菜,直奔主菜。

前面已經提到,印度菜最有特色的是燒烤和咖喱。印度人最常食用的肉類是羊肉、雞肉、魚肉、蝦,所以燒烤也以這幾類為主。我的感覺,雞肉、魚肉、羊肉都不錯,大可憑個人喜好選擇。店裡實行分餐制,侍者在征詢客人意見後把食物分到每個人的餐盤里,客人用刀*切割食用。桌上有兩個小碗盛著粘稠醬汁,一種呈綠色,味道酸酸的,大概是某種蔬菜汁和香料混合製成的;一種是深紅色,偏辣,味道有些像四川的辣椒醬,其中也添加了香料。你可以把這兩種醬汁各舀一點到盤子里,用來蘸燒烤,當然,如果你不喜歡它的味道,直接吃燒烤也行。

接下來說咖喱。咖喱也分兩類(我自己分的):葷菜和蔬菜。有一次在印度記錄片中看到一戶人請客,大家圍坐在一個爐子邊,爐子上一口大鍋煮著咖喱,濃濃的醬汁咕嘟咕嘟地冒著泡,裡面裹著肉塊和土豆,吃完肉和土豆和大家撕開一張餅,把咖喱汁全部蘸來吃,最後那口鍋乾乾凈凈,估計都不用清洗了。是的,這就是正宗的咖喱吃法,有葷菜、蔬菜還有印度餅。tandoor里每一種咖喱的辛辣度都被詳細地標示了出來,我在這里吃過的咖喱葷菜基本上是雞肉和豬肉,最最喜愛的是最辣的那道豬肉咖喱(叫溫**,都是音譯,我記不住),辣得我呼呼吸氣,爽快無比。

印度人篤信佛教,很多人茹素,所以其實蔬菜咖喱也是印度菜的代表,千萬不要只知道吃肉。我吃過的蔬菜咖喱好像是什錦,有洋蔥、土豆、四季豆什麼的。咖喱是印度菜的精粹,而咖喱的精華部分又全在那咖喱汁中,所以印度人吃咖喱的習慣是,寧可把肉剩下來,也要把咖喱汁全吃光。吃光咖喱汁主要用手撕印度餅蘸著吃(有的也舀來拌印度炒飯)。用tandoor烤出來的餅不同於現在滿地開花的印度甩餅,沒有加那麼多奶油,白凈乾爽,有著炭火烘焙的焦香。tandoor的餅有很多種,我推薦千層餅,因為層次多,特別脆香,蘸咖喱時也分外入味。和燒烤相比,我更中意咖喱,不愧為印度菜鎮山之寶。

現在說說其他食品。其實,因為燒烤和咖喱大都是大塊大塊的肉,然後還吃過餅,應該很飽。如果確有宰相肚覺得不夠,可以試試印度炒飯。印度人是用手抓飯,我在tandoor餐廳倒是沒有看到有人這樣做。要是真有機會用手抓飯,切記只能用右手,因為印度人的左手,呃。。。。是用來解決個人清潔問題的。

基本上所有印度餐廳都會自製酸奶,是很粘稠的那種,上面還灑了點糖粉,喝過感覺和咱們平常喝的區別不大,有些怪怪的,想嘗新不妨一試。除了酸奶,甜點他們還會給你推薦冰淇淋,我的建議是:不吃也罷!

對了,這里還有一種印度啤酒,好像是40塊一瓶,很貴,味道十分寡淡,也是不喝也罷!最後談談不那麼親熱的價格問題。平心而論,這里的消費還是比較高,人均消費在百元左右(節約點六七十也能拿下,好像有時候促銷有打折),不過由於位置僻靜,有情調,特別適合情侶光顧。運氣好的時候還可以看到正宗的印度歌舞表演。

10. 「香草的天空」西餐廳:地址科華北路老成都公館菜過去兩三家. 特色一是幾乎所有的菜餚里都添加了香草,二是這里的廚師出自某頂級酒店. 這里的每道菜里都添加了各色香草,比如百里香thyme、、迷迭香rosemary、歐芹parsley、薰衣草lavender 、茴香fennel、香葉bay leah……奶油蘑菇湯,有野生蘑菇的鮮味,是我喝過的最好喝的蘑菇湯,只是喝多了可有些膩。此外還有用香草烹制的螺螄意粉,以及店主自製的奶油曲奇餅干.

11. 溫氏廟俯豆湯飯:地址海椒市52號隔壁,旁邊是「三倒拐燒菜分店」。公車51,91,12路可以到. 特色沒有炒菜,全以拌菜為主,有拌心,舌,肚,肺,白肉,剃骨肉。湯,顧名思義以肥腸豆湯為住. 老闆因生意特好,顧而只賣中午,且賣完為止,中途加菜基本要靠吼。我們點了大份的涼拌舌頭,涼拌肚頭,涼拌剃骨肉(小份5元,大份8元),四份豆湯,素菜是藕和舂菜,飯若干(一元一碗)。素菜特別推薦舂菜,不知道寫法是否正確,拼音是chongcai,姑且就叫它舂菜吧!鹽先腌制,再下以鍋中加油翻炒。本人喜好湯泡飯,而此道菜剛好下飯,味道簡直不擺了!總共消費43元.

12. 錦江飯店:地址就在商業場後門那,自力麵店的隔壁. 特色兩個小鋪面,樓上樓下....賣的是燒菜,炒菜,冷盤等.....逛街逛累了常去吃,推薦幾樣: 冒菜:4元一份,素菜,火鍋底料味道十分不錯。燒菜:土豆燒排骨(5元一份)筍子燒牛肉(5元)櫻桃肉(8元)湯:排骨燉藕,排骨燉蘿卜等等家常味道以及蒸蛋,豆花,等等等等,都可以一試.特別推薦:泡菜:泡紅蘿卜皮1元一盤,泡什錦(紅海椒,木兒,籽姜)3元一份。我是每次切都要點一份泡蘿卜,一片片長長的紅紅的蘿卜皮,上面淋著上好紅油和味精.

13. 百姓人家:地址一環路東邊,工人日報社對面(九眼橋往電子科大方向一個站左右) .特色肥牛2份,鵝腸兩份,黃喉兩分,君肝,毛肚,魚片,金針菇,豆皮,啤酒,水果(這里水果比較便宜,5元一份任你裝一盤).鍋先上來了,典型的老灶風格,但辣椒感覺要少一些,一大鍋都是凝得幫硬的油,我先自咽了兩口清口水.菜上來了,色澤,分量都令人滿意.香油,蒜泥放好,鹽,味精,整歸依,就開始整了.這里的菜每樣都好吃.肥牛肥嫩,而且分量很足,黃喉是豬黃喉,隨便煮都不老,之脆之香,我感覺是平生吃過的最好吃的黃喉,極品鵝腸比快樂老家便宜,18一份,味道真不遜,很脆,而且火候容易掌握,君肝比較大眾,毛肚也很好吃,反正整個吃起來的感覺就是一個」爽」字.

14. 溫江公平鎮紅燒兔總店:地址 第一個收費站交了4元錢後不出100米就倒右拐了。一個岔道,口子上立了個牌坊,上面寫道公平鎮美食一條街,還有各個美食的名字。往裡走1,2百米就到了。就在路邊上. 特色5分鍾,一隻還會吃草的4斤多重兔子就變成了一盆宰成顆顆的肉!!!後來他們給我說,這就是為什麼這里兔子吃起來那麼鮮嫩的原因。客人在進了館子說明吃兔子後,馬上廚房就燒好了兩鍋。一鍋是水,主要是為了去一哈兔子的血腥味;另一鍋當然就是紅燒兔的料了。當客人說了要好大的兔子後,這邊就馬上屠宰,再最短的時間下鍋,在熱水裡抖整一哈,去掉血腥味後,馬上又用燒燙的料翻炒一下。讓鹽味進去了後,就起鍋!這時候兔子的細胞還沒有完全死亡,所以吃到客人嘴裡的時候還是非常嫩的。如果是一兔兩吃要貴點,所以我們每次都是點兩只,一隻一個味道黃燜是我的最愛,有點點辣味,紅燒的太辣了,遭不住,喊師傅多在裡面加點黃瓜,吃起之爽.

15. 土哩吧雞:地址雙流縣文星鎮. 特色霸王兔,40塊一鍋(也就是一隻肥兔,好大的兔子,我親眼看到稱,看到殺的哈,有三斤多,近4斤了),加6個小菜一共45,鍋里的架勢與和尚在溫江公平鎮的差不多,但我覺得這里這個看著還要八十些,兩人又點了兔頭(好吃,推薦),啤酒,便憨整了,兔肉細嫩無比,我們硬是實實在在把肉全整完了.觀察周圍,雖然非常時期,但還是有7成多的上座率,非常不錯了.有種感想:其實有些小店的味道真的不比一些名氣大檔次高的踏踏差絲毫,而以後要做的,就是多發掘這種地方,讓一部分人能低投資高享受的先FB起來.

16. 自力麵店:地址王府井背後的那條街上,原來的東風商場背面 特色排骨刀削和紅油水餃

17. 鄉老坎:位於西延線。四合院式, 味道很不錯,很便宜,兩個人50元吃得非常好了,特別推薦手撕餅。

18. 川東人家: 望平街,在靠到河的一個小巷裡,招牌不大,不是很好找。找到時都7點過了.門口停滿了車. 特色 雞雜煨鍋超小份38元小份58元 雞雜煨鍋,一會兒就端上來了。小妹兒開啟小火慢慢煨,我們就開始動手了。很香,而且滿滿一鍋炒的看上去很舒服的菜和雞雜,很是容易引起旺盛的食慾。我覺得炒的郡肝,腸子很好吃,筍子,魔芋也不錯。主要是覺得吃起比較方便,莫得啥子蘸水啊,佐料啊。只是夾起來放到嘴巴頭,就可以了。 香!那些菜都很入味。雞雜這些東西本身就很好吃,如果弄得鹽味合適的話,很容易出效果。這里建議大家如果整得的話,最好在快要吃完前加些素菜進切,調哈味,否則太咸了。我們就是莫得經驗,一直開啟火煨,到後頭就焦咸,不敢再吃了。所以在菜很少的情況下,應該關火吃.

19. 川東吊角樓: 聖天露茶樓那個十字路口,就是玉林南路的紅綠燈口子往人民南路方向走第一個左轉的丁字路口左轉(注意沒過菜市場的十字路口哈,走過的倒轉來),顯著標志是路右邊是個工地往前走,走過玉林幼兒園,路左邊,一個派出所的旁邊,就是啥子社區活動室的門,進切哈一直走攏底就到了.特色雞雜煨鍋,干扁雞皮,土豆泥.

20. 蜀府宴語: 芳草西街.旁邊有瑞生花園、工行高新支行、小肥羊(大約1站地) 飯店門口有72路、77路、114路、79路、93路、12路等公交車線. 特色午餐,2個人,叫了個涼粉(略辣),金銀鱔魚粉絲,香菇牛腩,還有個素菜,空心菜。酒水:藍劍精品純生送:西瓜汁或豆漿,酒店自製的湯(用小茶壺上來,下面還溫著火)買單的時候一看,才70塊錢,真的很劃算,味道也清淡可口,這個悶熱的中午吃,也不覺得燥~~只是吸取了一個極大的教訓,此店菜量極大,無法想像,否則還會少些~~另:環境比較適合商務用餐~麻醬腰片味道84慘了

21. 袁記羊肉:公興(據說在雙流和華陽之間,走成樂高速,從華陽那個口子出去)公興興化大道,十字路口處. 特色 白白的一鍋湯先煮開,然後在小碗里個人放料。有青椒顆顆,香菜,鹽巴,味精。然後倒點兒煮開的湯。先喝點兒湯,放點兒香菜和鹽巴,鮮!我們只要了一個炒羊肝,非常嫩,口感很好。我們要了兩斤羊肉,兩斤羊雜,一起放到鍋里燙,一會兒就可以吃了。加起來蘸一哈先頭配好的佐料。很好吃。後來我們又加了羊肉羊雜各一斤,還燙了很多菜。豌豆尖兒、菜腦殼、藕等。最後湯熬的很粘了,再喝一碗,更鮮!七個人,吃了150元左右。據說這里的羊肉和黃甲的都很好。都是牧馬山的麻羊。每年冬至前後,這家店每天要殺200來頭羊,而且都是40、50斤一隻的!聽說附近還有很多農家樂,釣魚打牌完了,在這里吃羊肉,很爽!有空可以切告一哈。要了個電話85680255。免得走錯。在補充一哈,他的宣傳上面還有火爆羊鞭、清湯羊腎、清燉羊胎、火爆羊肚、粉蒸樣排、烤全羊

22. 祖母的廚房:科華北路. 特色是個西方家庭氣氛很濃的餐廳,你們去可以選個靠窗子的位子或樓上(他有兩個緊挨著的門面,不相通,左邊那個兩層,不曉得右邊那個是不是。有一點很好就是,服務員給你菜單後會離開,你們慢慢看,慢慢商量,定了再叫她來點菜。我只吃得下一個湯,一份主食;老公胃口大的話可以要一個湯,一份色拉,一個主食和一份甜品,可以噌他的色拉和甜品吃,以增加甜蜜感。因為西餐一般都分食,只有關系十分親密的人才會吃一個盤子裡面的東西。

湯它那裡有羅宋湯和奶油周打湯等,10元/份。後者不夠濃,兩個人可以點不一樣的。色拉隨便,也可以叫服務員推薦。主食主要有幾類:三文治,漢堡等;肉類,就是牛排,雞扒,豬排等,喜歡吃肉可以根據喜好點一個,老公多半都要一個牛排之類,有很多種類,價錢不一,可根據預算選擇,也可以叫服務員推薦招牌菜,如果不常吃,還是從七分熟開始吧,服務員如問要什麼醬,就說黑椒醬,如不問就是固定的,就不用操心了。

如果不喜歡吃肉,還有一種選擇是意式麵食,就是各種批薩,義大利面條和通心粉.如果喜歡奶油,可點乳酪通心粉,十分膩人的,不是一般人吃的下的,否則批薩也可以。甜品那裡的派不錯。酒如果不熟悉的話只要堅持豬牛配紅酒;雞魚配白酒(白葡萄酒)就可以了,其實我個人認為那不是個喝酒的好地方,不如吃完飯另找個地方喝.

最後一點要注意的是:那裡上菜不守規矩,一下子全給你上齊,堆滿一桌子,湯還沒喝完呢,主食都涼了!唯一的辦法就是一坐下就先點湯,湯喝到一半,再點色拉和主食,上來的時候大概湯喝完,好撤下去。吃完主食,再點甜品,否則他們可能湯和冰淇淋一起上都不一定

23. 君味面: 水碾河往東走,就是在藝術館斜對到有家富士激光沖印難,那的對街,走兩步就可以看到. 特色大膳加膳,回鍋加膳.特別推薦:大白泡(泡菜) 一邊吃面,一邊吃大白泡,最好將泡菜弄進面里和著吃,那味道......他們只賣中午,經常要不到好久就沒料哦..

24. 香積廚: 110路公共汽車在洗面橋上街下。天使賓館對面. 特色 去年切的,在室內。這哈介紹完整了。總體來說環境更有特色些。味道一般。不難吃。牆壁上有一面書櫥,覺得有點過了,不至於。吃飯的地方嘛,整懸了反而不好。印象深刻的是茶杯的大小,很舒服,滿滿地捧在手裡,一口喝夠還剩個底兒,可以自在地等著小妹兒來摻茶,半點都不局促。有一道南瓜粉蒸肉,不是一般的把南瓜切碎墊底,而是做成一個南瓜碗盛著粉蒸肉一起進鍋。味道比通常的粉蒸肉更甜糯,雖然本人至憎的蔬菜就是南瓜,但還是覺得多有吃頭的。

最大缺點:菜式的名字有點過分花哨,幾乎到了不知所雲的程度。我和一小妹整了「拌涼粉」、「南瓜粉蒸肉」、「燒鵝腸」、「西紅柿元子湯」、「清炒小白菜」。(均有分外繽紛的名字,記8到哈)。花了50整(2002年暑假參考價,現價不詳。)倒是多便宜的.

25. 博卡南美烤肉:岷山飯店旁邊,美華商務會所一樓. 特色 自助餐,中午48一人,晚上上58元一個人,酒水另算。雞翅、雞心、牛舌、帶魚、蝦、魷魚

26. 京城特號餃子: 棕北小區科院路錦苑巷28號. 特色餃子特點是個大、餡兒多、品種齊全。餃子一兩只有5個,不要看數量偏少,但絕對是一個個分量十足、貨真價實!我個人比較喜歡吃羊肉大蔥、豬肉芽菜、豬肉白菜、豬肉黃瓜

27. 重慶盆盆蝦: 三多里總店的對面. 特色1. 吃蝦子的時候要1斤一斤的點.2.最好晚上切(WC比較方便).褒貶不一.

28. 陳記蒸菜: 新南門,新南門遂寧賓館,口子上,多大個牌牌.從遂寧賓館進去,那個巷子,50米. 特色

29. 粉蒸肉4元 粉蒸排骨5元 粉蒸牛肉5元 粉蒸肥腸5元 咸燒白4元 櫻桃肉4元回鍋肉5元,松鼠魚.反正我和朋友每次去都要把每種蒸菜點個遍,而且一般牛肉、肥腸還要雙份,特別是肥腸很少哪個能把肥腸蒸得那麼粑,又入味,吃到最後還微微回甜。我最喜歡的吃法是多加些香菜、蒜泥,和起吃,嘖嘖.櫻桃肉據說也不錯,但我沒吃到,因為是晚上切的,它一般中午就賣完了。

30. 華陽人家: 華陽河邊邊上. 特色青蛙

31. 豆花美蛙: 成都胃病醫院斜對面,就是羅家碾那邊,那條街比較背,不過不窄,也可以從撫琴18中哪個口子直走,看見打漁船後就看見了,掛起一串串紅燈籠. 特色主打菜「豆花美蛙」38一斤,還有,一定要點它的鹵排骨,那個排骨是先用白丫秋過再鹵的,外酥內嫩,太好吃了

32. 羅氏湯鍋: 好又多中天點不過街往肯德雞方向斜對門有一家凹進去的. 特色 你要找老闆問到要,背到賣的那兒的黃辣丁也是背到賣的

33. 1.四合院,在椒子街和新鴻路上兩家店都巴適,「特色湯鍋」哈

2.順城街附近,街名不詳,離金河酒店幾百米元的口子上,也是豆花美蛙,巴適得板哈

3.吐血推薦:東珠市街上離東珠美地很近的一家小館子,名字好像都沒得,但是絕對是青蛙(環保人士勿視),特別是干煸的,好吃得很,價錢也公道。她的炒蝦也將就

34. 砂鍋居: 玉雙路. 特色豆瓣煨飯不是郫縣豆瓣,是新鮮胡豆,淡淡的,有點象湯湯飯,口有餘香。價格極便宜,適合365天全天不開火的FB分子.

35. 森林燒烤: 玉林生活廣場一樓. 特色烤得只有那麼好了,只入味,我帶了好多朋友去吃,都說好吃又帶他們的朋友去吃。要是去的話,鴨腸、黃喉、尤魚是必點的,特別是尤魚.還有,如果去了不要光吃燒烤,還要點個缽缽雞來嘗.我和老公去了還是偏貴

36. 蜀江春: 科華北路 自貢人開的 海上海對面. 特色青椒仔排 20元 小塊小塊的,適合下酒草菇兔 20元左右 不辣,清淡涼拌毛肚不帶水酒3人就80元左右,占水只霸道,辣死人

37. 何史冷鍋魚: 王府井背後. 特色總體說來還是不錯,稍微有點辣,害我第二天有點不舒服,價格:魚頭20一斤.魚肉13一斤,比較嫩,但是注意點菜的時候要一斤一斤點,要不然分量要打折扣哦!味道不錯,特別是筍子一定要點,8元一分,比魚還好吃哦2個人吃66,還沒有酒水,大家自己衡量,沒去過的還是可以去看看,生意火暴

38. 光華牛肉館:財大南二門的門口,南門都在光華村方向. 特色每天一到開飯時間,這里保證高朋滿座,熱鬧喧嘩 ,是所有蒼蠅館子中生意最好的一家,5:30-7:00去的話,運氣不好就沒位了。究其原因,一個是價格便宜;二是菜品多;三是有幾個菜味道還84 ,

1、焦皮肘子(14)董大一個肘子,油酥一下,有蒸得趴趴的,上面淋上汁,絕對 是食肉愛好者們的首選,而且這個菜上得快,品質穩定。

2、回鍋魚(12),有點咸,而且視師傅當天的發揮,運氣好的話,及其香鮮,但總的來說很值得推薦!

3、酸菜牛腦(8),哈多人怕都沒有吃過牛腦哈,沒有豬腦嫩,但別有韌勁,又有腦花特有的脂肪香,是我這種腦部愛好者的寶貝。還有水煮和家常味的,但我覺得酸菜最好消除腦的惺味。

4、粉蒸牛肉(3/小籠)手藝也不穩定,有點咸,不過還是多好吃的,特別是撒上香菜。

5、拔絲牛肉(8)『熱熱的端上來,金燦燦的一盤,夾起一塊拉出長長的絲,在涼茶里一蘸,呲的一聲,外面又甜又脆,裡面是鮮軟的,我喜歡

唉,好吃的太多了,像鍋巴雞片(8),火爆牛肝(4),紅燒牛筋(8),苦瓜炒蛋(6)兩個人吃還不到20塊就搞定了。就是環境太擠太吵,不過學校外面的館子嘛,不能要求過高

39. 心願鵝腸火鍋: 羊西線出去,上二環路左拐,以前的芳鄰超市對面.鐵建大廈對面. 特色是鵝腸,而且為了保證新鮮看得見老闆還特意在大廳一角設置了生扣操作間,如果你願意可以親眼看看即將下肚的鵝腸是雜個弄出來的。火鍋湯料的味道也還可以,建議不要要鴛鴦鍋,白鍋的味道太差.一根生扣的鵝腸:5元,其他菜品7.8折.

40. 王肥腸: 商業場背後消防支隊旁邊有家白家肥腸粉的對面. 特色干鍋系列有很多,肥腸、排骨、兔子、雞、魚、魷魚、蟮魚、價格28---35。我們點了個干鍋兔28,還配三個素菜。這個王肥腸是個典型的蒼蠅館子,干鍋和煲類不同,因為是炒出來的,要香一些,味道也更鮮辣。兔比煮的(比如肥兔)更嫩。除了兔,還有青椒、洋蔥。又麻又辣又燙,吃得還是很HAPPY,後來又加了粉絲、土豆和平菇,也是端進去炒。要了份豆腐湯,三個人32元又便宜又管飽味道還不錯。下次可以去試試蟮魚。

41. 大石西路: 重慶酒家. 特色盆盆螺18一盆

42. 春陽水餃: 乘坐79路38路在川師新校門下,步行到老前校門. 特色紅油看起來很紅,其實一點也不辣,原湯的湯特別好喝,湯里有芽菜,很特別。紅和原簡直可以稱是絕配.

43. 曾記燒臘店: 德陽. 特色裡面的燒臘和鹵菜確實不錯,推薦他們那的看家菜,鹵排骨,香得很。只要到了德陽,坐出租或者3輪都可以,給司機說名字,2、3分鍾就到

44. 樂山官記缽缽雞: 雙楠小區里 「碧雲天」住宅小區旁邊有個小區叫「衛雅苑」,就在這個「衛雅苑」的對面. 特色葷菜5角一串,素菜3元一盤,切得很薄的土豆片好吃,脆綳綳的,吃起好有口感!雞串串泡得很入味,很多紅油和芝麻在裡面,整得麻辣鮮香的,再配合爽口爽心的冰啤酒,那個爽哦,簡直不是一般化的,一天開車的疲憊一掃而光!

對面有個洗衣店有冰凍的扎啤賣,據說也不錯,但昨天去老闆說賣完了:(洗衣店賣扎啤,很奇怪哈!吃到後頭喊老闆燒一盆白菜葉子湯,真的是好大一盆,3元錢。一點鹽、一點薑末,再在湯上扣點油臊子,味道鮮得嚇人。吃了那麼多雜巴兒,最後再來碗白米飯,喊老闆撈點泡蘿卜澆點紅油下飯,我飯量小的人都整了2大碗,簡直吃來頂起了,上車的時候都差點坐不進去

45. 壩壩宴: 小關廟老媽火鍋斜對面. 特色鴨腸,還有小吃三大炮和印度飛餅。火鍋辣而不燥,價格公道,確實可以

46. 重慶風光土灶火鍋城: 海椒市. 特色葷菜最貴的就是鵝腸9塊一份,其他的就是5—8塊,素菜是2—3塊一份.我們吃的是鴛鴦鍋,紅鍋麻辣鮮香,白鍋我吃得比較少(個人愛好吃辣)但喝了三碗湯。大家可以去吃吃看。那的生意也很火暴,6點左右就沒位子了

47. 重慶老灶火鍋: 西安南路派出所旁邊. 特色肥牛有點兒巴適

48. 蛋烘糕:

A.新華公園後門對到起的街上,(具體說是雙林中學那個小巷子出來),那個宿舍區口口上有一家推薦:青椒火腿腸餡:火腿腸炒起來油香油香的,香辣豬肉/牛肉餡加上特製醬料

B. 玉林菜市的口口上

C. 交大智能1\2\3期每天晚上都有一對夫妻來賣

D. 文化路上原來的紅豆攝影(老店)

49、雙流的的老媽兔頭也,很有名哦,現在才開了一家魚頭火鍋,叫譚魚頭,在芳草地,它的湯是用番茄熬的,很鮮美哦!

成都腐敗手冊

一、酒吧、咖啡店

01 玉林小區

半打酒吧★★★★:位於芳草街。現在成都非常有名的酒吧,有不錯的音樂,人氣挺旺。

坐標酒吧★★★★:位於玉林西路。分為好幾間裝修風格的酒吧,用世界各地的幾個主要城市來命名,有兩三位歌手我挺喜歡的。

聲音酒吧:聽說過,沒去過。

02 紅瓦寺、培根路

星期五酒吧★★☆:到了門口還是出來了,覺得裝修和氣氛都一般。

良木緣咖啡★★★:有幾家分店,我去的是紅瓦寺那家。這家咖啡店我去過好幾次,小巧而富於人情味。

培根路酒吧街★★★:簡單、純朴、自然的風格,可惜在6月份的時候拆掉了。

03 芳鄰路

青鳥酒吧★★★★:著名的旅遊主題酒吧,外面還有芭蕉樹!

經緯4X4酒吧★★★☆:越野車主題酒吧。

04 其他

高飛咖啡★★★:有一天我在一個戶外用品店拿到這間店的名片,居然只有英文,位於人民南路華西口腔醫院旁邊,覺得也不過如此。

老樹咖啡★★★:還行,在成都有很多分店。

真鍋咖啡★★★:日本咖啡店,位於春熙路,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的逛街人流。

㈧ 人工煤氣用什麼燃氣灶

人工煤氣用普通的燃氣灶即可,人工煤氣是由多種單一氣體混合而成的燃料,其中含有部分的一氧化碳。由於人工煤氣中含有部分的一氧化碳,一旦發生泄漏,就會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血液中,輕則造成身體不適,重則造成人員中毒,乃至死亡。當空氣中的煤氣含量超過5%時,遇到明火會發生爆炸。使用人工煤氣要經常檢查連接灶具的膠管、接頭,發現膠管老化松動,應立即更換,在正常情況下,每18個月必須調換,介面處要用夾具緊固。

㈨ 農村土灶用的大鐵鍋,有六印八印的,多大為一印這個印是啥意思

現在家庭由於人口少,飯量也少了,所以一般年輕人家裡很少有用八印鍋的。過去沒有計劃生育的時候,家裡孩子多,誰家都是大家大口,那時候的人又特別能吃飯,使用小鍋的話,根本不夠吃的,所以基本上都是用八印的大鍋。俺家老爹當年在村裡翻砂廠干過,他說過去鑄造一口八印的成品鍋,鍋口直徑是二尺二,凈重是22斤,現在去土產公司買一口八印的鐵鍋,不再有那麼厚的了。市場上賣的鐵鍋更薄,二十斤都不到,不過鍋口的直徑還是二尺二,所以現在的鐵鍋很不耐用,因為鐵皮太薄。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奶奶圍著八印的鍋圈糊玉米面餅子,奶奶做的餅子要比一般人做的好吃,她做的餅子裡面,都多多多少少摻雜一點豆面,所以做出來的玉米面餅子特別好吃。或許是使用習慣了的緣故,也或許是家裡的灶口已經定了那麼大的尺寸,現在的農村老人,還是喜歡使用八印鍋。就拿我們家老爹來說吧,現在家裡只有他一個人,我一直勸說他換上一口小鍋,可是他不聽,多少年來一直用著一口八印的大鍋。

我只知道「印」是一個數量單位,究竟多大為一印,我也說不好。因為我老爹曾經在翻砂廠里干過,也鑄造過鐵鍋,所以我以為他能明白一些。就問他多大為一印?老爹說他年齡大了,記不清楚了,只記得八印的鍋是二尺二,而且他們那時候,為了清楚的分辨鍋的大小,鑄造的時候,六印的鍋就同時鑄造六個印記,八印的鍋就鑄造上八個印記,以此類推。

鍋,在農村人眼裡有著另一層不同的含義,鍋就是過日子的象徵。家裡喬遷新居以後,我們這里有一個習俗,就是親戚朋友都要去穩鍋。穩鍋的意思就是,從今天起要在新房子裡面開始生活過日子了。特別是剛成家的新婚夫妻,自己單獨另起鍋灶的時候,雙方父母是一定要來穩鍋的,一般由女方父母買一口新鍋,再買幾張大餅,寓意以後的日子興旺發達。

農村人無論有多麼大的仇恨,砸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能給人家砸鍋,砸了鍋就是不讓人家過了的意思。我們村有個老頭很倔,對兒子媳婦也特別苛刻,就因為媳婦說的一句話不中聽,去兒子家裡給把鍋砸了,媳婦大哭著說,這是不怕他們家過了。老頭砸了鍋以後,卻揚長而去。

你好!飛火流星為你解答。

想知道農村土灶用的老式大鐵鍋多大為一印和這個「印」字是啥意思,那就趕緊點進來,聽我這個35年前在供銷社賣過老式大鐵鍋的人和你慢慢說說吧!

「印」是一種非法定計量單位,是以鍋的口徑來說的。如果非要換算成法定計量單位的話,那麼一印就是一掌,相當於8-12厘米。將老式鑄鐵鍋用印來稱呼,更多的是為了尊重農民的民間習慣。

原來供銷社出售的老式鑄鐵鍋,主要以二至九印為主,最大的十二印。無論那種型號的印鍋,都是有大小號之分的。以七印鍋來說,大七印是68厘米,小七印則是66厘米。要是用非法定的民間說法,大九印鍋的直徑是2.6木尺,大八印是2.4木尺。

老式鑄鐵鍋為什麼要用印來作為計量單位呢?因為,「印」與「仞」在讀音上非常相近。而「仞」字不僅最早出現在小篆里,而且後來還成了古代的一種長度計量單位。《說文》中曾有「仞,伸臂一尋,八尺,從人,仞聲。」的記載。在老時候沒有什麼方便攜帶的計量工具,農村群眾又普遍缺少文化的情況下,好多需要丈量的時候,農民都是用腿和手解決,以「步」、「揸」、「指」、「掌」或「印」來稱呼的。「揸」是為拇指和食指張開的長度,一揸約為14-18厘米。「掌」和「印」相同,都是手掌的寬度,一掌即為一印,約為8-12厘米。
我國統一實行法定計量單位,是從1984年2月27日,國務院發布《關於在全國統一實行法定計量單位的命令》後開始的。但規范並不能強制農民在日常交流中改變過去已經使用多年,也形成了習慣的非法定計量單位的使用。比如說農民講播種深度,絕不會說厘米,而是說三指或者四指。也是因此,「印」這個對農村老式鑄鐵鍋的稱呼和計量方法,至今還在農村和行業中約定俗成地使用著。

問:農村土灶用的大鐵鍋,有六印八印的,多大為一印?這個印是啥意思?

過去的鍋和盆不是在商店賣,是由走街串巷做行走買賣的吆喝著賣,也有串鄉鑄鐵鍋的。

賣鍋的不是擔著挑兒就是推著木獨輪車,擔挑兒賣鍋賣的比較小,最大就是八印鍋,推獨輪車賣鍋就能大到十一印鍋,如果是趕牛車賣鍋,鍋還可以大一些。

無論怎麼賣鍋,運鍋的時候都是大鍋套小鍋一個個和套娃一樣,這樣摞起來運走,那就是八印鍋套七印鍋,七印鍋套六印鍋,六印鍋套五印鍋等。

出來買鍋的用哪個尺寸的鍋,他就給你拿哪個尺寸的鍋,你用最小的鍋,他就給你拿套在最里邊的一印鍋,你用口大一些的鍋,他就給你拿第二第三第六或第八,真到你滿意為止。這一口套一口就是從一印到十一印或更大。

家庭用鍋就是根據屋裡壘的灶台安鍋的,一般家庭的灶台只能安五印到八印鍋的,再大了灶台安不下,再小了不好看,有的人家是一個灶台上並排安兩口鍋,一口大鍋是七印鍋,另一口小鍋是一印到三印的小鍋。三印到五印的鍋一般是在地里瓜棚下安的。

夏天院里的涼灶一般都是五印鍋和六印鍋。

十一印以上的鍋,就不是家庭用鍋了,那是吃大鍋飯,和磨豆腐,磨香油的作坊用鍋了。

鍋的"印″並不是一個計量位,它沒有準確的長度,就是一個套一個。

可這個印也有一個說法,那就是從六印到十一印說的。這里說的"印″,就是剛出生的嬰兒的腳印,最長就是古尺的二寸八,這樣算每印二寸八,每印二寸八,六印大約就是一尺七,七印大約就是二尺,八印大約就是二尺二。

五印以下和十一印以上就不是按二寸八算的了。

說到六印鍋,想起過去一個故事,說是過去有父子二人到大清河裡去摸魚,兒子摸著摸著,突然喊他爸:"爸,快來,這里扣著一個六印鍋″!他爸跑過去,二人使勁翻過來,原來是一隻二三百年的大王八,長成了一口六印鍋那麼大!

做飯要有鍋灶,灶上就有鐵鍋,這是古來如此。而一個灶,往往相當於一戶人家。所以古代人分家,也叫分灶吃飯。晏子小時候在農村,家裡一直是土灶大鍋,結婚後在城裡安家,起初租房子,以及後來分到樓房,也都有土灶土炕。記得剛分到樓房時,鍋灶要自己砌,砌多大的灶,就與多大的鍋有關系了。當時,父母送我一口鍋說,你們就三個人吃飯,家口小,就用六印鍋吧。我發現這鍋比小時候家裡用的鍋小一些,就問,咱家裡用的,是幾印鍋?母親說,農村家裡都是八印鍋。後來這口鍋壞了,晏子自己換上一口,因為那個店裡沒有六印的,晏子就只能買一口七印的,結果安到灶上,鍋露出灶台的部分較大,不過也將就著用。所以,這幾印鍋,直接說明的是鍋的大小,如果細究起來,一般與鍋上口的直徑有關。印,應該是一種度量單位無疑。

我們農村家庭,通常做飯用八印鍋,熬豬食的是十印鍋,個別人家人口較小,也有用六印鍋和七印鍋的,有些單位食堂用的鍋會比較大,農村最大的鍋有十二印的,單位食堂里有二十印的,但都用量較少。那麼,印,既然做為度量單位,這一印這究竟是多大呢?相信大多數像晏子一樣非常好奇。不過說真的,對於這個事,晏子問過不少專門賣鍋的人,也咨詢過計量部門,沒有人能准確印之間的換算關系,也沒有知道一印到底是多少。

晏子是一個較真的人,弄不清還真有點難受,現在有了互聯網,所以會上網上查找,結果度娘不知道,搜狗搜不著,360轉了360圈,都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所以,晏子只能把各種說法陳列一遍,大家自己去判斷吧。

有一種說法,「印」應該為「仞」的演變。我們知道仞是古代的一種計量單位,有成語叫「壁立千仞「,武俠人物里的仇千仞和仇千尺,都是根據這個意思來的。山東人也好,東北人也好,往往方言中缺少捲舌音,仞印同音,慢慢演變成印。但是,查查資料, 古代的仞,周制八尺為一仞,漢制七尺為一仞,周尺一尺約合23厘米,那麼八尺應該是184厘米,8印的鍋相當於8個8尺,也就是直徑1472厘米,那就與事實出入太大了,而我們通常說的八印鍋,直徑只有72厘米。並且,由於各地標準的不一,這個誤差也相當大,比如東北某些地區的八印鍋,直徑只有68厘米。

由於「印」不是國家法定計量單位,所以「印」究竟是多大並沒有明確標准,只能是民間約定俗成的習慣。在民間通用,大家都明白,也沒有人去深究。老百姓通用的鍋,也不是什麼精密儀器,標准並不嚴格,誰也不會帶著尺子去量一下。但大體尺度是有的。而老百姓量東西,通常最常用的辦法就是用手去比量,把手指張開,母指和食指張開的長度,老百姓通常稱為一捺,有的地方叫一揸,也有的地方叫一張,通常是14-18厘米。所以有人說,老百姓就是根據手指比量的長度來確定鍋的尺寸,所謂幾印,實際上就是幾捺或幾揸。還有一種說法,這一印是成年人手掌的寬度,手按下去的印跡叫一印,約8-12厘米。 更有一種離奇的說法,說這印是剛生的小孩子腳印的大小,通常10-12厘米,這就有點離譜了,誰也不能抱著月孩子去市場,用孩子的腳來比量大小。母指和食指張開的長度也好,成年人手掌寬度也好,都不是固定的,所以,這幾印鍋的直徑尺寸,實際上也並不通一。但是,做為鍋來說,總要是和鍋灶相匹配,所以在民間慢慢形成了比較統一的尺寸,按現在的說法,六印鍋的鍋口直徑一般是60厘米,七印鍋的鍋口直徑一般是66厘米,八印鍋的鍋口直徑一般是72厘米。如果按六七八印鍋的差別,一印是6厘米,但如果這樣算也算不通,一印6厘米,六印何來60里米?難道還有打底的?

而晏子自己琢磨的一種說法,由於這個印並不規范,也並不統一,所以只是民間鑄鍋的一個內部說法,至於幾印鍋多大,還要靠鑄鍋人的技術掌握,誤差應該不少。而鑄鍋人所說的印,實際上應該是人或者飲的音變。幾印鍋,實際上是說一次性能做幾個人一頓飯。大家都知道減灶誘敵的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期,韓國受到魏國的攻擊向齊國求救,齊王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軍進攻魏國都城大梁。魏軍主帥龐涓急忙撤軍救援。孫臏得知師兄龐涓撤軍,就建議田忌採用減灶計來麻痹魏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狂妄自大而輕敵,進入孫臏的包圍圈被逼自殺。所以,鍋灶和幾個人吃飯是有著極大的關系的。

綜上,「印」不是國家法定計量單位,所以「印」究竟是多大並沒有明確標准。使用「印」作為計量單位,更多的是一種習慣。正式的計量場合還是應該嚴格遵守法定計量單位,所以現在賣鍋的人,都明確地標明直徑尺寸。不過,做為農村人,我們還是習慣地說成幾印鍋。

在我們東北,現在絕大部分農村家庭仍然有使用大鍋的習慣。大鍋飯、鐵鍋燉大鵝、大鐵鍋炒菜都有與眾不同的好味道。

鐵鍋的大小以「刃」區分。東北農家的鐵鍋一般分為6印、7刃、8刃、10刃和12刃。那麼鐵鍋的一刃到底有多大?

有人說「刃」指的是鐵鍋上口的直徑。成年人一手寬為一刃。也有人說以新生兒的腳長為一刃。一刃長約0.08~0.1米左右。這種說法顯然不對。6刃鐵鍋上口直徑近0.57米,8刃鐵鍋上口直徑在0.65米左右,10刃鐵鍋上口直徑在0.7米左右,70刃鐵鍋上口直徑在1.2米左右,100刃鐵鍋上口直徑在1.3米左右。以上數據根本沒有規律所循。按以此種說法6刃~10刃鐵鍋還免強說得過去。按此種說法100刃鐵鍋上口直徑豈不要達到10米?與實際1.3米左右差距太大。

還有人說鐵鍋的「刃」指的是鍋的深淺,這種說法更不值得一駁。

所以我認為區別鐵鍋大小的「刃」不可能是長度單位。

還有人說鐵鍋的「刃」其實是「人」字讀白了,6刃鍋是六個人吃飯用的,8刃鍋是8個人吃飯用的……依此類推。實際上8刃鐵鍋煮滿飯足夠30人吃一頓,這種說法也無規律所循,顯然說不通。

也有人說,鐵鍋的「刃」是民間約定俗成的,並無規律所循。我不認可這種說法。凡事皆有因。鐵鍋按「刃」區別大小一定有規律所循。我有一個大膽的猜想,鐵鍋的「刃」是不是容積單位呢?為了驗證這一猜想,我做了一個試驗,分別將6刃、8刃、10刃鐵鍋加滿水,稱得三口鍋中水的重量分別為21千克左右;28千克左右;35千克左右。從中找出規律,鐵鍋每「刃」可盛水約為3.5千克。按照這一規律可知100刃鐵鍋盛滿水約為350千克。

雖然找到了規律,但這一規律的約定是怎麼來的?從何時開始?這些都無從考證。希望網友們指點迷津。

在農村,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們這里還是保留了過去的傳統,家家戶戶還是依然使用著大鐵鍋做飯菜的,我們這里還是用柴火燒菜,所以大鐵鍋是必不可少的。

用土灶燒柴火做菜特別香,我也很喜歡用用這種方式做菜,特別是春節的時候,家裡來的客人比較多,用大鐵鍋炒菜最合適了,而且做出來的菜特別香,記得城裡來大伯娘,他們都稱贊我們農村土灶鐵鍋做菜真的很好吃,在我們這里,很多農家樂也是用大鐵鍋柴火炒菜的,很多城裡人都喜歡吃我們這里的農家菜,所以我們村裡農家樂生意也挺好的。

至於說農村大鐵鍋用印來計量的,我還第一回聽說的,我也問過我奶奶,她說每個地方農村的叫法不一樣,奶奶說過去去外地探訪親戚時,確實聽說用印這回事,用印來計量鐵鍋的說法是個別地方的風俗習慣,而且各地不統一,有人說是一印是一周歲孩子的一個腳印,或者是一掌,或者是古代的計量單位:仞。因為把印說成仞了。

奶奶說聽得最多的還是這個說法,就是一印是一人的意思,比如我們用的5印鍋意思是說夠5個人做飯的鐵鍋,則6印就是6人鍋,8印就是8人的鍋,以此類推。所以說一印為多少?這個印是什麼意思?可以說各地的說法都不一樣,也不好做過多的解釋。還是遵從你們當地農村的風俗習慣比較好吧。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庭還是,集體單位所使用的鍋清一色都是鑄鐵鍋,70年代後期才逐漸出現了鋁鍋、鍛造鐵鍋、再往後出現了不銹鋼鍋、高壓鍋、電飯鍋等等。

當時的制鍋技術非常落後,都是一些作坊在製作,所使用的工藝也都是師傅言傳身教,一代代傳承下來。當時因為國家並沒有計劃生育政策,所以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比較多,因此,每家的鍋都是比較大的。為了能夠很好的固定大的鐵鍋都要專門壘一個灶台,壘灶台也是相當有技術含量的,特別是燒煤的灶台,技術不好的人壘的灶台就很難燒旺。

但是因為基本上都是一些手工業作坊,生鐵質量也很一般,模具也難以做得非常精細,所以鑄造鐵鍋一般厚度比較厚,重量很重,用的原料比較多。但是鐵鍋往往比較脆,比現在的鍋更容易碎裂,有時會出現砂眼,所以用一段時間以後經常會出現漏水現象,而且剛開始表面粗糙,很不好用。由此還派生出一些專業的工匠,就是補鍋、補盆,當時大家收入比較低,買一個鍋也花不少錢,所以往往鍋出現砂眼漏水的時候也不捨得扔掉,就會請補鍋匠補上繼續用。

不僅鍋壞了要請人補,盆、碗壞了也要補,菜刀、剪刀都要經常磨,稱為:拘鍋補盆,鏘剪子磨菜刀。

既然有不同的使用場所,就有鍋的大小不同,所以當時有很多的區別過的規格的方式,比如題主說的「印」,還有的地方叫「張」,也有的地方叫「梢」(過去打水的桶俗稱梢),應該一梢的鍋就是能容納一桶水。可能還有其他的計量方式,出現這種復雜的標準是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雖然國家可能已經出台了各個行業的標准,但是,因為這個行業都是一些小作坊,國家行業標准很少有人按照這個標准去做。而是大家還是延續了過去代代相傳的一些習慣做法。在北方地區使用「印」的地方比較多,但即便是這樣一個標准,很多地方的尺度也不一樣,那地方是以人的四指並攏的寬度為一「印」。有的地方是以一個人喝水的量為一個「印」,同「飲」。當然,對於四指的寬度來說,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數量。這就是工匠們代代相傳的結果,大部分都是一個大約的數字。一「印」一般是指8到10厘米左右。我們這里一般家庭就是6 8印鍋,做豆腐的有到20印的。當時還出現過一個親戚喝醉酒以後,半夜跑到路邊做豆腐的大鍋裡面睡了一夜的趣事。盡管很多地區都叫「印」,但具體數值也有差異。

這樣的粗略的計量單位當時很多見,比較小的距離用「指」,再大點的用「印」,更大點的用「拃」(手掌伸開拇指與其他手指分開,拇指與其他手指的最大距離,一般有14 20厘米),再大的距離用「步」,比如常說的:百步穿楊。當時最精確的計量單位也就算是長度的「尺」,和重量的「斤」了,其他的都是一些比較粗略的單位。當時那樣的習慣之下,去買鍋

的時候也並沒有特別精確的要求,都是根據「印」數基本能滿足需要就行了。

首先明確一點,講鐵鍋幾印幾印,這個應該是老一輩農村人的叫法了,今天我們來探討探討!

說實話,小焦還是第一次聽說農村土灶大鐵鍋幾印幾印這樣的叫法,因為在我們這里除了老人以外,我老爸老媽這輩的去買鍋,一般都會說是買幾尺的鍋,很少會講幾印幾印。那麼,農村裡鐵鍋按印算,到底是什麼情況?這一印到底是啥意思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小焦問了問村裡老人,又在上網查了查資料,發現這個「印」,其實並沒有準確的說法,有的說印是度量單位,有的說是數量單位,反正國家並沒有把這個「印」作為正規的單位進行說明,各大搜索引擎也沒有對這個「印」作出一個具體的解釋說明。

小焦查閱了《說文解字》等古籍,書中對「印」字的釋義也沒有度量、單位等的記載。所以,可以斷定的是,這個表示幾印幾印鍋的這種說法是民間的叫法。

根據查閱,民間對於這個幾印鍋的說法,具體來講有以下幾種:

第一,「印」是方言的諧音。 在山東、東北地區的方言中往往缺少捲舌音,尤其是山東地區,「油」和 「肉」發音接近,「人」和「銀」發音接近。而以前的時候,做飯是按照家中人口做的,所以說鍋基本上都是「一人鍋」、「兩人鍋」、「三人鍋」等等。如果方言不分的話,就有可能把「一人鍋」說成「一銀鍋」,再經過方言的演變,就很可能變成「一印鍋」這樣的叫法。

所以,在這里這個「一印鍋」中的「印」應該指的是「人」,即「一人鍋」。

第二,「印」是民間度量單位。 在我國古代,有一種長度單位叫「仞(讀作rèn)」,而周制一仞為八尺,漢制一仞為七尺,這個仞,主要是測量高度和深度的。我么最熟悉的莫過於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中詩句:「一片孤城萬仞山」,這個仞其實就講的的是山的高度。

那麼,加上第一點的方言諧音,這個「仞」最容易諧音成「印」。但是讓人不解的是,周尺一尺約合23厘米,也就是說按仞來算的話,這一仞鍋難道是575px乘以8尺的深度嗎?那可就得是184厘米深了,這個顯然是不可能的。

第三,「印」是指鍋上的印記。 這種說法是,其實鍋的大小是一定的,但是造鍋的人一天得造很多鍋,大大小小的都不一樣,有些鍋尺寸相差不大,分辨起來也比較困難,所以就在鍋上做下印記,比如說六個印的鍋是1尺8,八印的鍋是2尺2等等,這樣要好分辨一些。

綜上所述, 「印」並不是國家統一的度量衡,民間對它的解釋也不一致,所以這個「印」到底指的是啥,現在農村裡也沒有多少人清楚。不過,現在很多地方買鍋基本上都是按「尺」算,比如說一尺八的鍋等等,可以不用再糾結幾印幾印鍋的這個概念了。

農村土灶用的生鐵鍋現在仍有用的,只是當停電時或者家中人多時用,比如煮羊肉湯,豬肉湯,炸丸子等。至於生鐵鍋如何以印為單位,本人淺談一點認識。大家知道,過去蒸饃除了用鍋蓋,鍋口與鍋蓋之間還要有加一個蓋苫子。所謂蓋苫子,就是用高粱稭外層硬皮編制的。過去我村多數男人以編席打簍賺些零花錢,耳聞目睹,筆者也不例外,自編自用。編鍋上用的蓋苫子以鍋口大小為依據,一般是外口大出二寸,即:5印鍋口直徑1.6尺,6印鍋鍋口直徑1.8尺,7印鍋2尺,8印鍋2.2尺,9印鍋2.4尺,10印鍋口徑2.6尺。至於一印是多長,筆者學識淺薄,不敢妄談。

農民過日子,從古至今,你可以家中缺吃少穿,你可以飢荒債務一屁股,但家裡決不能少一樣物件,哪怕是家徒四壁,只要是有個家,無論什麼樣的家,家中必須有一口大鐵鍋。

「印」是一種非法定計量單位,是用來特指鍋的口徑,在過去農民們認為一印就是一掌,相當於56-84厘米,因此即便都是買八印鍋,只要不是一起買的,那麼鐵鍋大小也是有出入的。

那些年聽到最多出自農民口中的一句話:若是孩子讀書,那麼家裡哪怕是需要砸鍋賣鐵,也一定供養孩子讀書。這話咱不是強調農民對孩子能夠學習知識有多看重,咱說的意思是,鍋是農民心目中的最重要的家產。

我們村裡目前為止,村民幾乎家家戶戶有八印大鐵鍋,我家裡有兩口八印大鐵鍋,對了,老家農民稱呼鍋用的單位是口:一口鍋,兩口鍋。雖然現在農民家裡都有大鐵鍋,但使用頻率低,除了蒸包子、蒸饅頭和煮紅薯、煮老玉米,大鐵鍋一般情況下被閑置下來不用。

過去農民們買鍋,最初是根據家裡人數來買鍋的,家裡人越多,買鍋越需要印數大的鍋,因此有人索性把幾印鍋看成是幾人鍋,比如六印鍋能做出六個人的飯,八印鍋能做出八個人的飯。

而印在我們農村是一個數量單位,是我們山東人對鍋的型號用的單位,印數越大代表鍋越大,通常農民們會根據家中使用的鐵鍋大小來盤鍋台,我們村村民幾乎家家戶戶是兩口八印大鐵鍋,在廚房一角盤正方形鍋台,八印鍋的鍋台比炕面稍微矮一點。

記得我小時候,聽老人們講了村裡最缺德的兒媳婦,這個被老人們認為最壞的兒媳婦就因為一口鍋,落下了一輩子的缺德名。

據說當年鄰村第一孬老楊的閨女小楊嫁給了我們村的二混子小周,結婚第六天,小兩口吵架,倆人一個比一個脾氣大,小楊臭脾氣隨了她爹,不講理的倔強,只不過小楊畢竟是女人,沒力氣。兩人吵著吵著竟然動手推搓起來,當小楊被小周一把推倒在沙發上時,小楊徹底爆發了。

被小周惹乎瘋狂了的小楊從院子里抱來磨家什的大磨石,返身回屋,那時候鍋灶都在正間,一進門倆鍋灶一邊一個,小楊推開了一個鍋蓋,舉起磨石砸進了鍋里,八印大鐵鍋當場被砸了個稀碎,然後把自己頭發扯亂了以後,轉身跑出了老周家,大街上邊跑邊哭邊喊:老周家打死人了,剛娶了媳婦就往死里打啊!!

瞬間老周家的兒媳婦在村裡成了村裡名人,敢給婆婆家砸鍋的人還是頭一遭聽說,不管小楊有理沒有理,砸鍋這個行為讓村裡人對她刮目相看,大家對她的議論是一邊倒的趨勢,都認為這閨女沒被老家教育好,缺了八輩子德的人才會砸人家鍋,後來小周和小楊離了婚,再以後小楊沒能找到婆家,沒人願意娶敢砸鍋的女人。

我們老家到現在還是說六印鍋,八印鍋,沒多復雜,就是農民們自己使用的數量單位而已。

㈩ 美國家庭廚房裡一般用的都是什麼爐灶

1、電爐(電阻爐)不是電磁爐:Electric Range
2、天然氣灶:Gas Range
基本都是四個爐頭
另外用得很多的是:微波爐 Microwave Range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家裡用的什麼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55億印尼盾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86
富時中國a50指數期貨在哪裡查看 瀏覽:388
中國科學怎麼樣 瀏覽:87
中國的老年人為什麼愛跳廣場舞 瀏覽:491
英國中國海運什麼線路 瀏覽:490
為什麼美國斬首伊朗將軍 瀏覽:65
去義大利勞工怎麼申請 瀏覽:589
印度血檀木哪裡產的 瀏覽:817
中國中部38師在哪裡 瀏覽:983
中國男足對伊朗哪個台 瀏覽:49
中國古代印尼叫什麼 瀏覽:740
伊朗新年是什麼時間 瀏覽:469
丹頂鶴在中國哪裡越冬 瀏覽:220
伊朗石油怎麼運輸到中國 瀏覽:435
二戰義大利美國哪個更強 瀏覽:20
建行在越南取錢手續費多少 瀏覽:448
抄底伊朗什麼意思 瀏覽:54
中國移動語音如何設置 瀏覽:17
英國什麼時候實行炮艦政策 瀏覽:945
ems寄到印尼多少錢 瀏覽: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