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為什麼古印度要主張女子受教育

為什麼古印度要主張女子受教育

發布時間:2022-12-11 21:08:22

❶ 印度的女人地位有多低

雖說現在全世界各地都在宣揚男女平等,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一些國家的女性地位是非常低。而在和我們國家接壤的周邊鄰國中,表現最明顯的就是印度。印度大部分的女性是沒有工作的,只能依附於男性,而且也沒有什麼話語權,事情稍微做得有一些不對,可能就會被丈夫打罵。不止如此,印度還有一項習俗,簡直是將女性的價值完全的否定,而且不管國家如果頒布法令都無法得到徹底的禁止,簡直可以說是慘無人道。這個習俗就是當地的一種殉葬制度——薩蒂!

盡管古印度教教義宣稱,「薩蒂」能令女人靈魂得以凈化,隨夫死後或飛升天堂,或有更好的轉世。然而,透過一幕幕自焚的畫面,一具具被烈火燒焦的屍體,我們看到的只有「薩蒂」殉葬制度的殘酷。

印度女性一直在努力,卻難以廢除「薩蒂」

印度女性近些年來一直在努力地爭取自己的權益,希望可以廢止這項制度。可即使是在國家已經頒布法令的情況下,仍有不少人女性會迫於社會壓力而殉夫。這一讓現代人無法接受的制度,之所以在印度盛行,本質上來說還是極端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同時也徹底地體現了印度女性的社會地位有多低下。

❷ 古印度文明的廢除陳規陋習

廢除印度社會許多陳規陋習,如寡婦殉夫、童婚、殺嬰、神靈裁判、奴役戰俘等等。此外還創辦學校,讓女子受教育等。
此外,阿克巴也關注發展農業和水利灌溉外,特別重視發展商業;統一貨幣和度量衡,擴大商業交通網,在全國范圍內修築公路,此外還創辦學校,讓女子受教育等。1585年以後,阿克巴又進行了新的擴張,擴大了帝國的版圖。
阿克巴死後(1605年),統治階級愈來愈腐敗,他們大興土木,窮奢極欲。為了充實國庫,又恢復包稅制;對外發動對南印度的擴張戰爭,戰費激增,人民群眾再度陷於苦難的生活之中;隨著采邑變為世襲領地,地方封建主獨立性加強,各地總督紛紛割據稱雄,中央權力削弱。從1498年達·伽馬到達卡利庫特時起,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者相繼侵入印度,進行殘暴的殖民掠奪。人民群眾在國內外反動勢力壓迫下紛紛舉行起義。莫卧兒帝國逐漸衰落。

❸ 印度文明有什麼特點

印度文明的特點:
1、宗教性。
印度歷史上曾先後產生並流行多種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均起源於印度。此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和瑣羅亞斯德教等在印度都有自己的信徒。多種宗教在印度的長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濃郁的宗教性,宗教生活和宗教文化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中心。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都在印度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宗教文化。古代印度的凝聚力量主要是宗教,宗教以外的凝聚力是較微弱的。宗教的統一作用還表現在民族認同上。在印度,宗教不僅是一種信仰和一種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民族認同,人們生活的重心不在國家政治而在宗教上。印度人曾經容許無數民族的統治者君臨其上,很大的一個原因在於他們不大在意什麼人來統治、剝削他們——無論是本地人或異邦人。對他們而言,要緊的是宗教而不是政治,是靈魂而非軀體,是無數的來生而非暫駐的今生。
2、多樣性。印度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內處於四分五裂狀態,印度的歷史猶如一條長河,在它的大部分時段里,都是水流湍急而混亂,只在少數幾個時段水面平靜而寬闊。非常粗略地說,印度在歷史上統一與分裂的時間之比大體是三比七。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無論北印度或南印度都存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政治實體,它們之間長期征戰不已,相互吞並。印度歷史上只有前述三個帝國的統治超過了次大陸半數的土地,其他王朝都只能稱其為地方性政權。即使是這三個大的王朝,也從來沒有完全統一過次大陸,仍有諸多小王國未歸在帝國的版圖內。號稱統一了全印度的孔雀王朝,實際上也只不過是以宗主權加在原來的統治機構之上而已。阿育王從來沒有自稱過「印度之王」,而只稱自己為「摩揭陀王」,並把其廣大的領土稱為「征服之地」。所以,印度文明呈現出舉世罕見的多樣性。印度還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操不同語言並信仰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產生了不同的文化。
3、包容性。印度文化從來就不是凝固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吸收異族文化的過程中發展和豐富起來的。印度歷史上屢遭外族入侵,它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為外族征服的歷史,印度的文明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地接受異質文明挑戰、不斷與異質文明交流的歷史。
總的來看,古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印度文明在近代的衰落不過是一時的歷史現象。隨著印度經濟和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相信印度文化也終將像中國文化一樣大放異彩。

❹ 古印度女人在家裡和公共場合的地位

案例很多,略舉幾枚以證吾言不虛。據《新印度時報》、《印度斯坦報》、《沙哈拉報》、《覺醒日報》等報道,僅2000年11月到2001年2月,印度新德里及其周邊,共發生燒死小媳婦案件8起。據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統計,1996年、97年、98年,全國分別有5513名、6006名和6917名婦女因嫁妝而被燒死、掐死、毒死或刺死。自殺的還不算。分別有35246名、36592名和41318名婦女因陪嫁而遭受殘酷折磨。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印度受到傳統男尊女卑的風俗影響,婦女社會地位低落,現實生活中的婦女有如次等國民,然而隨著女性意識的抬頭,基於男女平等,婦女開始爭取自己應有的權益,愈來愈多的婦女走出家庭,步入社會,表現不輸男性,使得印度婦女逐漸陰暗,迎向光明。
10月間,路經孟買,汽車進入市區的途中,被一個車隊阻斷了去路。當地的馬哈塔省(Maharashtra)正在選舉議員,這個掛滿旗幟的車隊,顯然是一列競選隊伍,為首的車上站著一位中年婦女,英姿颯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她就是率領國大黨贏得5月國會選舉的桑尼雅.甘地(Sonia Gandhi),這位被9月6日富比世(Forbes)雜志推崇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十位女性之一,在亞洲排名第二,世界第三。
就在大家被這位印度最顯赫的婦女吸引的時候,一名形容枯槁的少女,懷抱著瘦弱的嬰兒,敲著街上汽車的車窗,用手指著她的嘴巴,再指一指懷中的嬰兒。她是印度街頭隨處可見的女乞丐。如果桑尼雅代表這個國家女權的極致,那麼這位少女勢無疑是處於社會最底層的縮影,兩者有如天壤之別。

❺ 古印度的文化傳統

古代印度實行嚴厲的種姓制度,種姓制度主要存在於印度教中,對伊斯蘭教和錫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古代印度時期,因為當時印度是奴隸制社會,共有四個階級,分別是:
婆羅門(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層級的祭司。其中一些人參與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權力)
剎帝利(掌握軍事和政治大權的等級)
吠舍(平民,從事農業、牧業和商業)
首陀羅(從事農、牧、漁、獵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各職業,其中有人失去生產資料,淪為僱工,甚至淪為奴隸)
這是因為婆羅門教宣傳婆羅門種姓至上,說梵天用口造婆羅門,用手造剎帝利,用雙腿造吠舍,用雙腳造首陀羅,並為他們規定了社會職業,永世不可改變。各族間不可通婚,下一等級的人不允許從事上一等級從事的職業。這種森嚴的等級制度被視為古印度文明的象徵,正如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是古巴比倫文明的象徵。 種姓制度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就開始萌芽。後來在階級分化和奴隸制度形成過程中,原始的社會分工形成等級化和固定化,逐漸形成嚴格的種姓制度。
種姓是世襲的。幾千年來,種姓制度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方面影響很深,種族歧視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廣大農村情況還比較嚴重。
獨立後,印度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來消除種姓歧視。首先是制定了有關法律規定。1948年國會通過了廢除種姓制度的議案。後來憲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應規定,保護低級種姓利益。政府還在教育、就業、福利等方面對低級種姓者提供大量幫助。
社會的進步,印度的種姓制度也在發生變化。如種姓制度中的內部通婚制受到沖擊,如高種姓的女子也同低種姓的男子通婚了。人們對職業的看法也有所改變,衡量職業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為基礎,而以金錢、權力為基礎。在城市裡,各種姓人們之間加強了來往與交流。 在印度的傳統上十分重男輕女,因為女兒結婚時,父母必須准備一筆豐富的嫁妝,如果沒有嫁妝,女兒是嫁不出去的。
印度教徒在恆河「聖水」中沐浴
印度人慶祝孩子出生與平安成長的方式,就是到寺廟進行「普迦儀式」、唱頌祈禱文,然後和親朋好友舉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後,父母都會找人為他們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視,因為這可以決定孩子未來的婚姻對象。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儀式,普迦儀式必須由祭 司擔任。儀式中信徒會將神像裝飾後抬出寺廟遊行慶祝,並且奉獻鮮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後再由祭司手持油燈,在神像前面進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過程中,信徒用手輕輕覆蓋祭司手中的燈火,然後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觸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賜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儀式結束後,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過的鮮花、蒂卡粉或水,稱為「波拉沙達(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從寺廟膜拜出來,額頭上幾乎都塗有紅色或白色的粉末。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頭巾,這種頭巾稱為Turban。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根據傳統,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發、留胡須,並且包著頭巾。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發髻的形狀。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復雜,首先必須用黑色松緊帶將長發束成發髻,然後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為兩邊對襯成規則狀。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襲寬松的立領長衫(Tunic),搭配窄腳的長褲(Dhoti),拉賈斯坦地區男性,褲子是以一條白色布塊裹成的,頭上的布巾,花樣變化極多,色澤鮮明。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紗麗(Sari),紗麗是指一塊長達15碼以上的布料,穿著時以披裹的方式纏繞在身上。印度婦女擅長利用扎、圍、綁、裹、纏、披……等技巧,使得紗麗在身上產生不同的變化。
拉賈斯坦婦女的紗麗較短,只有披覆在頭上,但是彩色繽紛、鑲有金銀綉邊。拉賈斯坦婦女的上衣,有點像似沒有領子的中國鳳仙裝,下身是一條滾邊的及地長裙。
紗麗穿著方式: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用一塊長達3公尺的布包裹出來的,這塊布稱為紗麗(Sari)。印度紗麗的穿著方式變化繁多,不同的種族、區域、信仰,會有許多不同的色彩、質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婦女穿著紗麗時,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臍的緊身衣(Choli),下身是一條及地的直筒襯裙(Ghagra)。
紗麗最基本的穿著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 首先拉住紗麗布左邊一端,塞進右側的襯裙裙頭。
2. 將紗麗布由右至左環繞下圍,約三、四圈。
3. 接著用紗麗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並且塞入裙頭。
4. 然後將剩餘布塊,由左後方繞過右邊腋下,披向左邊肩膀上。
5. 最後直接將紗麗布披在肩上、或披覆在頭上。 古印度最早的文學作品是《吠陀》,其產生最古、文學價值最高的是《梨俱吠陀》,它是一部詩歌總集,共有1028首詩歌,以頌神為主,也有世俗詩歌。所以《吠陀》不單純是宗教經典作品。古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兩部史詩。前者長達10萬頌,後者約有2.4萬頌,是古代世界絕無僅有的長詩。《摩訶婆羅多》有18篇,主要內容是說婆羅多家族中居樓王一支與般度王一支之間爭奪王位斗爭的故事。雙方經過許多曲折的斗爭,最後不得不進行了為期18天的大戰。戰爭據說捲入了印度所有的國家和部落,結果是居樓王一支全部戰死,般度王一支取得勝利。相傳這部長詩的作者是毗耶娑,實際上是很多代民間詩人逐漸積累並編集起來的。它的基本內容在公元前5世紀已大體形成,而最後定本是在公元4世紀。《羅摩衍那》有7篇,主要故事情節是:居薩羅國的十車王之子羅摩,因遭繼母陷害,與妻子悉達在森林隱居14年。後魔王羅婆把悉達劫到楞伽島,即斯里蘭卡,羅摩在神猴的協助下,率猴兵打敗並殺死魔王,救出了悉達,然後攜悉達回國為王。相傳此詩的作者是蟻垤,實際上此詩也是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2世紀期間逐漸編成的。兩部史詩雖然是神話故事,但有哲學、宗教、法學以及各種科學知識的論述,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情況,也反映了雅利安人向東、向南擴張的一些情況。尤為可貴的是,它貫穿著對正義善良的深切同情,對奸詐殘暴等丑惡行為的無情揭露和譴責,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份瑰寶。
古印度的民間文學作品也佔有重要地位。它們大都保存在《五卷書》、《益世佳言集》和《佛本生經》等作品中。其中《佛本生經》流行最廣,主要記述佛陀前生的故事,保存在這里的民間故事都經過了佛教徒的加工整理,原作品的主人公也被附會為佛陀,以宣揚佛教的教義,但它仍保留了不少優秀的、健康的世俗性故事。這些故事鄙視奸詐,同情善良,寓意深刻,愛憎分明。這些伸張正義的作品不僅有重要的文學價值,也為研究當時社會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全書有550個故事,其成書年代約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 從建築藝術看,吠陀時代與列國時代基本上是木質結構,這些建築物現已盪然無存。阿育王時,開始用磚石建築材料,桑奇地方保存的佛塔就是用磚建成,以後又擴大,並砌上一層石塊。該佛塔呈半圓形,直經約30餘米,頂端為平台,台上造一方壇,壇上豎立層疊著的傘形柱,這是佛教徒奉祀佛骨的地方。該佛塔周圍有環形道路,並繞以柵欄和四個大門,四個大門都布滿了以佛教題材為中心的精緻雕刻。
阿育王沙石柱,也是古印度建築藝術的重要遺跡。這些高達15米的石柱,最重的達50噸左右,除奔馬、瘤牛、大象等造型的柱頭外,最著名的是薩爾納茲大石柱,其柱頭的四個背對背蹲踞著的獅子,栩栩如生,雄勁有力,象徵著帝王的權威。 在醫學方面,《阿闥婆吠陀》中已記載了77種病症之名,並開出了對症的葯方,當然,這些記載也夾雜著巫術謎信。最著名的醫學著作是《舍羅迦本集》和《妙聞本集》。相傳舍羅迦是迦膩色迦的御醫,2世紀人,他的書被譽為醫學網路全書,探討了診斷、疾病預後和疾病分類問題,並把營養、睡眠與節食視為維護人體健康的三大要素。書中提到的葯物有500種。妙聞稍晚於舍羅迦,他的書內容比較廣泛,除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外,還研究了內科、外科、婦產科和兒科病症達1120種。尤其是在外科手術上有相當高的水平,書中記有120種外科器具,並有撥除白內障、除疝氣、治療膀胱結石、剖腹產等手術方法,所記葯物多達760種。這兩本書今天仍有實用價值。

❻ 為什麼印度如此歧視女性

印度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與伊斯蘭教,而這兩種宗教都或多或少的歧視女性,印度教首當其中。

還有早期印度教的經典《愛達羅氏梵書》中就說「兒子對父親來說是一條救生船,在他身上有著無暇的天堂的世界,女兒是悲傷的源泉。」

當然了,這些都是古印度的糟粕,到了現在早已被廢除,印度包括新德里、孟買這些大都市區域,思想還是比較開放的。但還是那句話,這種傳統根深蒂固,絕不會一朝一夕消亡,尤其是對於印度這樣人口基數大,貧富差距明顯的地方。

❼ 印度女孩的「無才便是德」曾經有多荒謬英國殖民者平權立下大功

幾乎所有民族的文明發展史中,女性教育都有一段被忽視,甚至被刻意打壓的黑暗時期。

中國 歷史 上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舊觀念,印度 歷史 上也有類似於「三從四德」的鄙陋理念。

就印度來說,我們雖然要譴責英國殖民者對印度次大陸的掠奪和壓榨,但也不能否認他們對印度女性教育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印度古代女子教育的盛衰,其實和印度教文化的發展階段有很大的關系。

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早期,也可以說公元前14世紀左右,吠陀時代的早期,印度女子的教育權利其實並不缺失,甚至是和男性平起平坐。

當時印度女子的 社會 地位也不是很低,她們和男子一樣接受教育,也同樣能在國家機構中擔任要職。

也就是說, 女子教育受重視程度的高低,其實和當時的女子地位有直接的關系

在印度的神話傳說中能出現加爾吉(Gargi)等女智者,在某種程度上是當時女子教育的 歷史 反映。


隨著吠陀教/婆羅門教/印度教的日漸興盛,印度 社會 中的女性地位越來越低,女性的受教育權也越來越被壓縮。

這一點在印度教的各種典籍中都有體現,例如印度教聖典之一的《摩奴法典》。

《摩奴法典》特別詳細規定,女子未嫁應該從父 婚後應該從夫,夫死應該從子,無子則從夫家親族,負有操持家務,養育孩子的職責,其實和中國 歷史 上的「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如出一轍。

從吠陀時期的中後期開始,印度 社會 中的女子地位不斷下降,受教育機會也越來越少,以至於在莫卧兒王朝時期終於形成了「深閨」制度。

印度古代的「深閨」制度,有點類似於中國古代「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說法,但在細節方面要恐怖的多。

至於它的具體內容,各位條友可以參考五斗以前的一篇圖文,《印度美女臉上的神秘面紗,美則美矣,可誰知道它承載的淚水和傷痛》。

今天五斗僅僅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各位條友就明白「深閨」制度的殘酷性。


在當今印度 社會 中的某些偏遠地區,如果一個無辜的印度弱女子遭到了壞小子的「那一種」傷害,這個受害的弱女子有時會被認為「不潔」,通常會被榮譽謀殺,或者嫁給那個壞小子——即使她是受害者。

在印度古代 社會 中的深閨制度下,一個深居家中的待嫁女子,如果她的面容被父親或者兄弟之外的男子看到了,她極有可能就會被認為「不潔」,從而遭到各種的迫害。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試問印度女性在如此低到塵埃的 社會 環境里,又有多少女子會得到受教育的機會。

當然了,我們不排除上層 社會 的某些貴族女子,即使養在深閨之中,但也有財力可以僱傭專有的教師,接受合理的教育,但這樣的女性畢竟所佔比例極低。


·17世紀以後,英國開始在印度次大陸殖民,沖擊到印度的傳統經濟和傳統文化,女子教育方面也不免會受到影響。

例如,1824年的時候,英國就開始在印度孟買開辦女子學校;1833年的時候,英國就在印度頒布律法,不得因為性別原因來甄別一個人是否可以擔任高級職務,女性的教育自然也是如此。


不過,就五斗看來,印度女子教育的巨大改變,以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印度土兵叛亂)為分界線,前後有著明顯的不同。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之前,英國僅僅把印度作為原料的產出地,以及製成品的傾銷地,直接接觸的往往是印度的中上階層,影響的也僅僅是印度中上階層的女性教育。

1857年民族大起義以後,英國政府調整了對印政策,開始著力在印度殖民地做一些建設性的工作。

除了以前的築路,修橋等工程以外,英國在印度還開始興建了很多的棉紡織廠和黃麻紡織廠等實業工廠。

由於印度農業和手工業經濟的破壞,也由於類似於紡織廠這些企業的特殊需要,很多印度中下層女性因為生存的需要,走出深閨,加入了英國殖民者在印度的企業。

這一切對於松動印度傳統的深閨制度,創造女性教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


就像五斗在前面所說的一樣,印度女性的教育權,其實是和她在印度 社會 中的地位正相關。

英殖民下的印度 社會 ,中上層的女性被鼓勵參與各種公眾活動、創辦出版物等等。

中下層女性被廣泛地吸收入英屬印度的礦業、紡織業和茶葉等實業,提高了印度女性的經濟地位,也相應地提高了她們的受教育權。

1947年印度獨立以前,印度女子的識字率已經達到了7%-8%左右,這在當時的亞洲已經是一個非常靚麗的數字。


女性受教育權利的高低,其實是判斷一個 社會 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

英國殖民印度的 歷史 ,是一部印度人民被傷害的血淚史,也是一部英國對印度的掠奪史,但我們也不能否認它曾給印度女性教育帶來的正面影響。

以史為鑒,這「史」就要全面綜合,不能有失偏頗,這樣才能對後人有更多,更有益的借鑒意義。


參考資料:《印度近現代史》、《印度 社會 和女性》、《殖民時期印度 社會 世俗化研究》等資料。

❽ 佛陀主張男女平等 嗎

男女平等,不代表男女一樣,從相上看,女人有許多落處。
從性上講,男女相悉皆幻妄,體性一如。
男女本無定相,
如來性是丈夫法故,若有眾生,不知自身持有如來性,雖是男兒身,我說此輩是女人。
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持有如來性,雖是女兒身,我說此人是男子。
轉女成男,是化生轉女成男,不是這個肉身。

是否佛陀老人家有重男輕女的嫌疑?
不是的,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不了解當時的情況和不理解佛法。
在當時,古印度女人的地位非常低,是男人的依附品,女人在那種情況下,身心都是取樂男人的工具。這樣女人的終極心態就是如何能附庸到一個好男人,而那些持戒清靜、心無邪念、體健年輕、專一的修行人,是最好的選擇。哈哈,就如同當現代人的觀點變成金錢第一的時候,只要你有錢,哪怕已經76歲了,也照樣一大群所謂的貌美如花的人跟著你,不分男女。

人生本來如此,在需要滿足自己內心的慾望時,當道德與利益產生沖突時,這時的選擇決定著人心的去向,餘下的則是唯心所感的果報了。佛陀在這樣的條件下,要弘揚大方廣法身圓覺的境界,那麼女人就是佛教入門比丘及在家居士第一要防備的,否則,如同小樹幼苗,沒等長成樹就已經被洪水沖走了。

綜合前面的,大家也許會發現,佛陀那個時代的女人有這些特徵:
1)、喜歡依附別人,沒有自己;
2)、喜歡引誘異性對自己心動,從而得到滿足感;
3)、不喜歡擔當,不喜歡有壓力,不喜歡負責任;
4)、以能取樂異性為自己才華的體現,喜歡放逸、玩樂;
5)、極度的嫉妒,喜歡纏附異性,尤其認為對自己有大用處的異性,同時對他身邊的同性起大嫉妒心;
6)、女人常作魔王的眷屬,引誘修行人,壞其禪定,為自己樂;
7)、女人其言如蜜水,其心如毒葯,原因為自己的私念而動;
8)、女人情重而理弱,禪定功夫弱,心量小,多疑。
那麼在《法華經》中記載,8歲龍女即身成佛。好像與上面講的不相同,何也?
這又是因為,從般若的角度看,女人無定相,也就是你有大丈夫的心,就是大丈夫;同理,即使你是個男的,但有上面那8條特徵,你也是個女人。是個不易成就的女人,哈哈。理當回家洗衣服,抱孩子去。

在這里講的女人,即是有女性心理特徵的人。大家看看現在社會上還有幾個有男人風范,就知道為什麼男足失利,為什麼你不易修定,為什麼陰氣重,陽氣弱了。

❾ 為什麼在古印度家庭重男輕女現象如此嚴重

在古印度,家庭的形式為父系家庭。父親是一家之長,家庭成員包括妻子、孩子以及男系方面未婚的親屬。富裕的家庭還有僕人和奴隸。在家庭生活中,父親擁有絕對的權力。據古希臘作家阿利斯托布魯斯記載,咀叉始羅城經常有些因貧困而無力嫁出自己女兒的父親,把女兒帶到市場,敞開她們的上身,供人觀看。若哪位男子看中了而且女子的家長也同意,談好條件即可成親。在吠陀時期,父親甚至有權出賣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在家庭子女中,兒子的地位要高得多,在家庭教育中也更受重視,因為兒子能傳宗接代,這與中國封建思想中的子女觀極為相似。兒子們在宗教上也有特殊的地位,婆羅門教認為,只有兒子才能主持父親的葬禮,只有兒子奉獻的祭品,在天國的祖先和父親才能收到。《愛達羅氏梵書》說,兒子對父親來說是一條「救生船」,女兒帶給父親的則是悲傷。印度家庭中「重男輕女」的現象是十分嚴重的。在日常生活中,兒子與女兒所受的教育是有極大區別的。

❿ 古印度的婆羅門打著為女神服務的旗號實際上卻在干什麼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非常強調婦女貞節,然而,婆羅門在強化種姓制度的另一面,卻保留了原始的戴沃錫陋俗。它打著為女神服務的旗號,實際上是在把一些青年或少女買進寺廟後供婆羅門祭司蹂躪,使他們聲稱的寺院變成了比妓院還骯臟的地方。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古印度要主張女子受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怎麼樣 瀏覽:87
中國的老年人為什麼愛跳廣場舞 瀏覽:491
英國中國海運什麼線路 瀏覽:490
為什麼美國斬首伊朗將軍 瀏覽:65
去義大利勞工怎麼申請 瀏覽:589
印度血檀木哪裡產的 瀏覽:817
中國中部38師在哪裡 瀏覽:983
中國男足對伊朗哪個台 瀏覽:47
中國古代印尼叫什麼 瀏覽:739
伊朗新年是什麼時間 瀏覽:468
丹頂鶴在中國哪裡越冬 瀏覽:220
伊朗石油怎麼運輸到中國 瀏覽:433
二戰義大利美國哪個更強 瀏覽:19
建行在越南取錢手續費多少 瀏覽:448
抄底伊朗什麼意思 瀏覽:54
中國移動語音如何設置 瀏覽:17
英國什麼時候實行炮艦政策 瀏覽:945
ems寄到印尼多少錢 瀏覽:595
為什麼要去印尼盾國家打工 瀏覽:102
中國電信怎麼看電視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