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信奉佛教為什麼改為印度教

印度信奉佛教為什麼改為印度教

發布時間:2022-12-11 23:40:16

⑴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為何佛教未成印度的主流教派呢

佛教未能在印度成為主流教派,這是因為印度的政治和文化方面,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印度的種姓制度和傳統的印度教文化對於佛教的文化體系有較大的排斥性,最終導致這種教派在印度逐漸沒落。

印度地區的情況比較復雜,所以古佛教在印度地區傳播之後,雖然興盛了一段時間,但是在政治斗爭和宗教斗爭中並沒有占據太大的優勢,所以只能漸漸衰落下來。現在印度又開始宣揚自己是佛教聖地這一概念,不過多是為了旅遊業的發展,其本身並沒有對佛教的傳播有多大的促進作用,而且現在印度的佛教信徒也很難打破現有的宗教體系了。

⑵ 佛教是印度的發源地,為什麼印度信仰伊斯蘭教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而不是 佛教是印度的發源地...
印度最大的宗教是印度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印度教八成,伊斯蘭大概一成五。
然後說,佛教是由婆羅門教而來,是不滿婆羅門教一些說法,而成的一個眾生平等說法的宗教。而印度教是婆羅門教衰落後改革而成的宗教,可以說就是婆羅門教的繼承者。佛教被印度教取代了,而不是伊斯蘭教。
順便,古印度跟現在的印度並不是一個印度。古印度已經被屠殺了。伊斯蘭教是移民過來的,但是被印度教仇視,所以兩邊互砍的新聞很多。但目前為止還是印度教絕對優勢。你看印巴分制時候,穆斯林好多都跑巴鐵那裡去了,印度教好多都跑印度去。為什麼?因為不跑有可能就被打死了...
還有印度是宗教大雜燴,有很多宗教的。

⑶ 印度教和佛教的區別 同發源於印度但兩者發展程度卻差別巨大

印度教是印度的國家,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印度教和佛教這兩種宗教信仰,都與印度有著重大關系,但兩者的發展程度卻相差巨大。全印度大約有百分之八十幾的人信印度教,只有少數人信佛教。但論在世界的影響力,印度教卻比不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一、印度教與佛教觀念不同
印度作為宗教發源地之一,它的文化傳統都深受宗教影響。印度教作為印度國教,大部分印度人都信印度教,它擁有10億以上的信徒。而發源於古印度的佛教,雖然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但信徒卻是最少的一個。而且在印度,佛教一度面臨毀滅,就算是現在,印度信佛教的人也不多。

有些人認為,佛教就是印度教的一個分支。其實,印度教和佛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宗教。印度教信神,有種姓制度,而佛教宣揚的確實眾生平等。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可以說是根深蒂固,它迎合統治階級,可以說是受統治階級保護和支持的。

而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了封建思想的統一。所以,佛教雖然發源於古印度,但其實它在印度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反而是遭到了大力的打壓。佛教真正的發展是在中國,印度的佛教徒曾一度被毀滅殆盡,現在印度真正信佛的其實並不多。 上一頁 0 /2 下一頁

⑷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什麼大多數印度人不信佛教

眾所周知,佛教起源於古印度,但是卻沒有在印度盛行起來,《西遊記》中的西天取經,其中「西天」就是指古印度,然而現在的印度沒有人信仰佛教,而是信仰印度教,兩個宗教都是從印度興起,但確是兩個對立的宗教。

印度教和佛教的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是大多數都是印度教占據上風,到了19世紀,整個印度只有百分之二的人信佛教,雖然是從印度傳過來的,但是可見印度人並不喜歡。但是剛好相反,佛教傳到中國和部分東南亞地區,卻深受大家的喜愛。東漢時期,佛教進入中國,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佛教對印度佛教進行修改,後傳入別的國家。雖然印度是佛教的起源,但是將佛教發揚光大的是中國。

⑸ 淺述印度教和佛教的關系

佛教和印度教,同屬於古老的東方宗教,同源於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者都緣起印度,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教派:
1、印度教是信仰多神,至少有三個主神,印度教有種姓制度,它對應封建統一的思想,它由婆羅門教、佛教、很多宗教教義而形成的,
2、佛教是崇尚「眾生平等」而傳下來的。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羅門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

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盡管在學說上彼此各成體系,但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與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豐富了印度的哲學思想。尤其是當古印度中的四姓階級轉信佛教,悟道正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壯大自宗,都顯而易見佛教的出現為印度教的過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為印度教的未來指出了寬闊的走向。

⑹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現在佛教在印度衰敗了

佛教起源於印度,一度還成為印度的主流文化。可到公元1000年前後,隨著阿拉伯帝國的一次入侵,佛教突然在南亞次大陸絕跡了。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佛教在印度的滅亡呢?一直來這都是學術界和信眾關注的一個話題。咱先來看看學術界最權威的說法。國內印度文化研究最權威的專家學者,北京大學林承節教授在其《印度史》中總結了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四大原因:

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出家前,已經有許多反抗婆羅門的修行沙門出現。他們剃發、乞食、苦行,實則是與婆羅門對立。也就是說,佛教從其誕生之初,就有一個強大的敵人——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

⑺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印度人不但不信仰佛教,反而視其為死敵

因為佛教雖然起源於印度,但是印度人大多數還是信奉印度教的,所以他們很不待見佛教,他們認為佛教違背了印度的種姓制度。

印度人幾乎都不怎麼信封佛教的,其實多數因為佛教要求的東西跟印度人的生活方式有沖突,所以顯得印度教還有佛教一直在互相拉著信徒,信奉各自教派,但其實吧還是印度教有實力,知道後來的時候,在印度幾乎沒有人在信奉佛教了,都是信奉印度教,各位想想印度教在印度的實力。


所以印度人還是信奉印度教,覺得佛教改變了自己,因而特別不待見佛教,進而視他們為敵。

⑻ 為什麼佛教不在印度了

佛教和印度教的斗爭(公元7-11世紀)

印度一直是宗教氣氛相當濃厚的地區,公元前1500年前後就有了吠陀教的雛形,公元前900年前後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婆羅門教,公元前500年前後則進入一個「諸教並起」的時期,佛教迅速興起,耆那教、順世論等「六師外道」也取得了發展,而傳統的婆羅門教內部也出現了「六派哲學」。經過長期的發展,佛教先是分裂成各種部派,此後又興起了一種與原先各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婆羅門教在遭受一定程度的挫折之後,逐漸改革成為更加成熟的印度教;與此同時,在遙遠的阿拉伯半島興起了一種全新的宗教——伊斯蘭教,它批判地吸收了猶太教、基督教的一神論思想,並以阿拉伯民族的武力征服為載體,很快就傳播到了從大西洋之濱到印度河畔的廣大地區。但在7至11世紀的印度,影響力較大的宗教主要還是印度教、大小乘佛教。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經過了許多波折。孔雀帝國、貴霜帝國的統治者大力宣揚佛教,使佛教一度取得國教或接近國教的地位;但此後的笈多帝國和南印諸小國統治者卻都以婆羅門教作為國教,佛教雖然仍受到保護,但發展勢頭已有所衰落。
公元7世紀,戒日帝國再次在印度北部實現了短暫的統一。戒日王大力弘揚佛教,使佛教一度出現中興局面,著名的佛教翻譯家玄奘也是在戒日王統治時期到達印度的。但佛教的發展已經顯露出了明顯的頹勢,隨著戒日帝國的瓦解,佛教的黃金時代也就一去不復返了。雖然佛教在錫蘭、東南亞、中國、朝鮮、日本都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但它在印度本土卻日益衰落,直到德里蘇丹國的征服者給予其最後一擊,使其徹底在印度絕跡。佛教在印度的沒落,我認為主要是如下原因導致的:
首先,佛教的部派分裂、尤其是大小乘分裂嚴重影響了佛教的發展。佛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不同,它從一開始就沒有嚴密的組織,更沒有統一的管理(雖然有過幾次全佛教範圍的結集活動)。因此在佛陀入滅後不到百年,原始佛教就開始分裂為部派佛教。到公元1世紀,又產生和以前所有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大乘」在宇宙觀、道德觀上都與原先的「小乘」大相徑庭,且對小乘大加貶抑,形同仇敵。佛教一直面臨著婆羅門教及由其發展而來的印度教的強力挑戰,此時又加上大小乘的內訌,使許多佛教小國也無所適從,更阻礙了佛教的進一步廣泛傳播。後來從大乘佛教內部又分化出「中觀行派」和「瑜伽行派」等不同派別,當公元7世紀玄奘到達印度時,他所看到的情景已經是「十有八部,各擅鋒銳;大小二乘,居止區別。」(《大唐西域記》卷十)此時信仰小乘的國家仍然比信仰大乘的多,大小二乘的爭奪空前激烈。但即使在戒日帝國佛教最發達的地區,佛教信徒也只佔一半比例(據玄奘推測),更不用說其他地區了。部派分裂也使佛教教義日益復雜,僧侶長期沉浸於哲學辯論中,與現實生活嚴重脫離,當然不可能贏得廣大下層群眾的支持。
其次,印度教和佛教的區分越來越小,佛教的生存空間被擠占。佛教和耆那教都曾嚴厲批判婆羅門教「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的三大綱領,此後婆羅門教經歷了長期的漸變,從多神崇拜逐漸轉化為三大主神崇拜,產生了「梵我合一」的一神論雛形,在神學理論上有了很大進步;在宗教儀式上也做了較大簡化,種姓壓迫也有了一定松動(盡管是不情願的松動)。雖然印度教也沒有嚴密的組織,甚至比佛教更加鬆散,但它深深根植於民間習俗中,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群眾基礎,這是佛教所無法比擬的。印度教還具有超強的包容性和靈活性,它可以隨時將異教的神祗吸收到自己的神祗系統中來,最後甚至乾脆宣稱佛陀也是印度教毗濕奴大神的化身,達到同化佛教、吸收佛教的目的。8世紀的印度教改革家商羯羅更是從神學思想到組織形式都全方位地向佛教學習,經過改革的印度教和大乘佛教已經非常接近。而大乘佛教神化佛陀、造出「三世十方諸佛」和大大小小的菩薩,已經違背了佛陀的原始教義,反而與印度教的主神崇拜越來越近。公元7世紀佛教中興起了新的「密教」,與印度教的性力崇拜如出一轍,喪失了佛教的獨特性。至此,佛教在與印度教的斗爭中已經沒有優勢可言,逐漸為印度教融合吸收。
再次,印度商業的衰落使佛教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者。商人始終是印度佛教的支柱,原始佛教信徒中商人占的比例就非常大。佛教之所以能迅速興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印度商業尤其是對外貿易的發達。婆羅門教是一種異常保守、社會組織形式僵化的宗教,它極力反對人口流動,甚至視出海貿易為莫大的罪狀,這當然不能贏得商人的支持。婆羅門教嚴格的種姓制度也限制了吠舍種姓之外的人從事商業,那些想從商業中大賺一筆的剎帝利當然會反感。而佛教則與城市文化、商業文化息息相關,為商業活動提供了理論支持。孔雀帝國、貴霜帝國在北印實現了大范圍的統一,商業活動更加活躍,佛教也因此取得了極大發展。然而隨著羅馬帝國的衰亡和印度政治局勢的變化,印度的對外貿易自公元5世紀起逐漸衰落。到公元6世紀中期,印度與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貿易已經基本終止,海上貿易也只能保持較低的水平。到了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興起後,阿拉伯人逐漸控制了印度洋尤其是印度西海岸的海上貿易,使得印度商人的勢力進一步下降,對佛教的支持自然也減少了。更重要的是,由於無法通過外貿從國外輸入金銀等貴金屬,印度的貨幣減少了,商品經濟因此受到抑制,農村自然經濟的地位反而進一步上升,這當然有利於根植自然經濟的印度教的發展(由於人口流動減少,印度教種姓體系也更加穩定),而不利於適應商品經濟的佛教的發展。
第四,印度在中世紀的長期分裂更有利於印度教而不是佛教。在印度古代歷史上,凡是統一程度比較高的大帝國如孔雀帝國、貴霜帝國和戒日帝國都十分推崇佛教,笈多帝國雖以婆羅門教為國教,但也對佛教採取保護政策。因為印度各地的經濟文化狀況差別很大,帝國需要比較統一的意識形態來維持其統治的穩定性,而此時婆羅門教還沒有完成改革,在思想體繫上還很幼稚,最符合這個條件的只有佛教。在統一帝國內部,物質文化交流都比較頻繁,農村自然經濟受到沖擊,也更有利於佛教而非婆羅門教(以及後來的印度教);婆羅門教強調種姓制度和禁止人口流動,只能給統一帝國帶來離心力,加重地方的分離傾向。尤其是像貴霜帝國這樣由外來民族建立的帝國,其統治者在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下只能被視為「不純的剎帝利」,地位在本土的婆羅門和剎帝利之下,他們當然無法忍受這種待遇,於是只能大力推行佛教,抵消種姓制度的影響。然而自從戒日帝國分裂後,在長達500年的時間里,印度始終沒有出現比較統一的帝國,連北印度地區也長年處於諸國混戰下,封建割據局面異常混亂,全國性的經濟聯系被嚴重抑制,自給自足的地方經濟占據絕對統治地位,印度教便趁機大行其道。在分裂局面一直很嚴重的南印地區,印度教更是一直占據統治地位,這更證明佛教需要統一的政治局面做催化劑,印度教卻在分裂的政治局面下如魚得水。
第五,公元7-8世紀起興起的印度教「性力派」「虔誠派」等新派別對群眾有很強的吸引力。舊的婆羅門教歧視婦女,種姓壓迫十分嚴重,將許多女性和低種姓群眾推到了佛教那邊。但性力派、虔誠派、林伽派等新興派別卻主張信徒人人平等,否定或淡化男女之別和種姓之分。這些宗派在民間非常流行,雖然並非印度教的主流,卻奪取了佛教的大批信徒,進一步促成了佛教的衰落。
這樣,到了公元7世紀中期戒日帝國分裂後,佛教虛假的「黃金時代」就結束了。印度再也沒有出現支持佛教的大帝國,除了在摩揭陀、孟加拉等少數地區,佛教在各地都被印度教壓倒。因此到公元11世紀突厥人入侵時,佛教就像泥足巨人一樣被迅速擊垮,大量的印度佛教典籍也無法挽回的喪失了,這是人類文化的一大劫難。

閱讀全文

與印度信奉佛教為什麼改為印度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55億印尼盾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86
富時中國a50指數期貨在哪裡查看 瀏覽:388
中國科學怎麼樣 瀏覽:87
中國的老年人為什麼愛跳廣場舞 瀏覽:491
英國中國海運什麼線路 瀏覽:490
為什麼美國斬首伊朗將軍 瀏覽:65
去義大利勞工怎麼申請 瀏覽:589
印度血檀木哪裡產的 瀏覽:817
中國中部38師在哪裡 瀏覽:983
中國男足對伊朗哪個台 瀏覽:49
中國古代印尼叫什麼 瀏覽:740
伊朗新年是什麼時間 瀏覽:469
丹頂鶴在中國哪裡越冬 瀏覽:220
伊朗石油怎麼運輸到中國 瀏覽:435
二戰義大利美國哪個更強 瀏覽:20
建行在越南取錢手續費多少 瀏覽:448
抄底伊朗什麼意思 瀏覽:54
中國移動語音如何設置 瀏覽:17
英國什麼時候實行炮艦政策 瀏覽:945
ems寄到印尼多少錢 瀏覽: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