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幽暗國度印度三部曲Ⅰ》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幽暗國度》([英國] V.S.奈保爾)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kSQNtdT8JzIms9Wvh9_eqw
書名:幽暗國度
作者:[英國] V.S.奈保爾
譯者:李永平
豆瓣評分:8.1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3-7
頁數:336
內容簡介:
V.S.奈保爾首次踏上印度——他祖輩的家園,這個隱藏在幽暗陰影中的國度。奈保爾從孟買上岸,一路經過德里、加爾各答、克什米爾,最後來到外祖父的故里。這個有著曖昧身份的異鄉人與過客,見到的是無處不在的貧困醜陋,感受到的是震驚、憤怒、失落。在奈保爾一貫的嬉笑怒罵與孤傲冷漠中,後殖民情境中這個幽暗國度所展現的亂象令人何等無奈,何等絕望!
一年的印度之旅,唯一的收獲是:印度屬於記憶,一個已經死亡的世界。
作者簡介:
V.S.奈保爾(V.S.Naipaul):
英國當代作家,文化巨匠。1932年生於特立尼達島上一個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畢業後遷居倫敦。
50年代開始寫作,作品以小說、游記、文論為主,主要有《畢斯沃斯先生的房子》、《米格爾街》、《自由國度》、《河灣》與「印度三部曲」等。其作品在全球享有盛譽,半個世紀里,將里斯獎、毛姆獎、史密斯獎、布克獎、第一屆大衛·柯恩文學獎等收入囊中。1990年,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2001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2. 這5本書,帶你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導語: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現實的家園,而書本可以構建一個人的精神家園。以下5本書,都是關於人和精神家園的故事。
01《夜航西飛》
柏瑞爾·馬卡姆
豆瓣評分:8.7 (4433人評價)
這是一個關於孤獨的故事,但是非常酷!
作者本人也是一個非常酷的女性。
她是非洲第一位職業女飛行員,還是一名冒險家、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
她18歲就成為非洲首位持賽馬訓練師執照的女性。
29歲開始獨立飛行。
34歲成為第一個獨立飛越大西洋的飛行員。
40歲出版這本暢銷書《夜航西飛》。
此外,她還養狗、騎馬和獵象……
這本書算是馬卡姆的自傳,回憶了她在非洲的生活,訓練賽馬、駕駛飛機,還有和當地土著的相處,讓我讀得津津有味。
這本書中更為特別的是,馬卡姆在夜晚飛行中沉澱下的大段自白。
從她的文字中,我總能輕易想像出非洲的星辰、沉默的草原和遠方的風聲,它們只屬於馬卡姆。
當她從漆黑的夜中鑽出來又沉進去時,她一次次確認著人類的孤獨。
這本應該是本孤獨的書,我卻在裡面看到了一種不需要任何人理解的快樂,正如她所寫的:“當你飛行時,你會感覺到滿足,就像擁有了整個非洲。”
在非洲大陸靜謐夜空上的孤獨飛行,是她閱讀世界的方式。
02《吾國與吾民》
林語堂
豆瓣評分:8.5 (3185人評價)
林語堂先生是個妙人。
這個妙字可以從很多方面來理解:
他出生於福建的基督教家庭,從小接受西式教育,中學時卻發現自己離不開的仍是中國文化;
他的命運和近代中國緊密綁定,本應是壯烈激昂的故事,從他口中講出時卻只剩下禪意和幽然;
他用英文寫了一本講述中國的書,嬉笑怒罵之間沒能全身而退,做一個冷靜的旁觀者,字句間都帶著那份對國的情誼。
《吾國與吾民》是林語堂對國民性的一次盤點,中國人在林先生眼中是這樣的:樂觀的現實主義者,不多想未來卻實實在在地耕耘於現在。
理想中的國家和個人從不存在,每個人所能窺到的都只是冰山一角。
從林語堂的文字中,我更多的是被他牽引著,開始了一場自省的旅程。
03《印度:受傷的文明》
V.S.奈保爾
豆瓣評分:8.3 (439人評價)
如果你想要了解印度,這本書幾乎可以說是“必讀書”。
作者奈保爾是印度移民後代,30歲他第一次來到故國印度,寫下了對於這個遙遠又熟悉的國家的初印象《幽暗國度》。
15年後和28年後,他又分別寫下兩本印度的觀感,組成了經典的《印度三部曲》。
奈保爾筆下的印度,是一個東西方文化相互稀釋、相互制衡的貧瘠之地。
擺脫了殖民地身份的印度仍有著深深的不安全感,它將貧窮視作一種驕傲,社會的'每個角落都吊詭地彌漫著反文明的氣息。
印度也是一個讓奈保爾矛盾的國家。
中印戰爭、政治人物、階級分化,包括社會中的殖民遺產的撕扯,在這個國家此消彼長,時空交錯的荒謬感在書中無處不在,歷史和現實在這個國家彼此沖撞。
奈保爾既是事不關己的旁觀者,又時不時流露出對這個血緣上故鄉的柔情和關愛。
跟隨奈保爾的游記,我讀到了這個沉重而混沌的國度,悠久文化中所累積的磅礴生命力。
04《二手時間》
S·A·阿列克謝耶維奇
豆瓣評分:8.8 (4069人評價)
身處關鍵歷史時刻的普通人是怎樣的呢?有人關注過嗎?
《二手時間》正是一本由無數前蘇聯普通人的生活碎片,拼接成的書。每個人的故事都是他們在時代浪潮中的選擇與被選擇。
他們一個個出現在作者面前,倉促地講了一段自己和前蘇聯的故事。
閱讀這本書,讓我作為旁觀者,僥幸窺得了他人的一段生活。
本書作者是白俄羅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她通過口述采訪的形式,講述了蘇聯解體後,1991年到2012年的二十年間,每一個俄羅斯普通人在社會轉型中的痛苦和掙扎。
每一個人都是時代的遭遇者,也是命運的接受者。當事人在當時的狀態,這些分散的碎片,拼接成了歷史中那段崩塌的蘇聯時刻。
我友情提示:讀這本書需要耐心,也需要勇氣。
05《我的阿勒泰》
李娟
豆瓣評分:8.8 (11717人評價)
這本書,我願意向所有人推薦,就因為它有著一種笨拙卻鮮活的力量。
我認為,比起細膩的匠心雕琢,文字中的生命力更加可遇不可求。
《我的阿勒泰》是李娟關於北疆生活的散文集。
她從小在疆北阿勒泰地區長大,與母親和外婆相依為命,在這個窮荒遼闊之地,他們輾轉遷徙,以裁縫和小雜貨店為生。
作者李娟並沒有花太多筆墨去描寫自己的“苦”,所有生活的酸澀,都被輕描淡寫地掃過,彷彿我們每個人都熟悉的尋常生活。
她更喜歡去寫寂靜生活中那些最美好的細節:不期而遇只為陪伴自己一下午的小孩、舞會上那些醉人的呢喃和詩意,以及靠腌制野菜就能滿足的漫長冬日時光……
李娟的文章有一種質朴,和自然、和生命緊緊相連。
她們娘仨兒有種骨子裡透出來的生命力,讓人不自覺地被吸引。
我真心喜歡李娟筆下的生活,喜歡阿勒泰變幻無常的雲朵和風,喜歡那種沒有被世俗沾染過的樂觀和哀愁,喜歡人和自然、生命和生命間那種交融著的快樂。
有一天,我一定要讓禿頭老闆帶我親自去一趟阿勒泰。
3. 《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印度三部曲Ⅲ》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英國] V.S.奈保爾)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X9HPf54vnS29mcsSXnB4DQ
書名: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
作者:[英國] V.S.奈保爾
譯者:黃道琳
豆瓣評分:8.6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3-11
頁數:560
內容簡介:《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V.S.奈保爾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第三部,也是激情四射、飽含爭議的V.S.奈保爾寫印度最深沉、最公允的作品。
V.S.奈保爾第三次來到印度。奈保爾以孟買為中心,近距離觀察印度社會的方方面面:城市與鄉村、宗教與種姓、祭司與政客、作家與黑幫分子……這一次,激昂的筆鋒讓位於冷靜的白描,率意評斷讓位於原味歷史,奈保爾將自己定位為一個不動聲色的聆聽者、旁觀者,一個記錄印度人心聲的人,進而創作出這部樸素但異常深邃的「口述實錄」。
作者簡介:V.S.奈保爾(V.S.Naipaul)
英國當代作家,文化巨匠。1932年生於特立尼達島上一個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畢業後遷居倫敦。
50年代開始寫作,作品以小說、游記、文論為主,主要有《畢斯沃斯先生的房子》、《米格爾街》、《自由國度》、《河灣》與「印度三部曲」等。
作品在全球享有盛譽,半個世紀里,將里斯獎、毛姆獎、史密斯獎、布克獎、第一屆大衛·柯恩文學獎等收入囊中。1990年,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2001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4. 奈保爾《幽暗國度》
奈保爾《幽暗國度》
讀書當然是很私人的事情,然而和網友一起讀書,才能讀到更廣闊的天地。
奈保爾就是書友們推薦的,從最初的《米格爾街》,到「奈保爾專場」到2022年的第一期「閱讀綠皮車」,第一站是印度,第一本共讀的書就是《幽暗的國度》。前提是我自己願意跟隨,積極參與。
《幽暗國度》是奈保爾的「印度三部曲之一」,「非虛構文學典範之作」。《時代周刊》的宣傳詞:有一種人遠離了故鄉,卻比故鄉的任何人都更了解那裡。V.S.奈保爾就是這裡面尤其傑出的人。
在這之前,我讀過奈保爾的《米格爾街》、《大河灣》、《模仿者》、《奈保爾家書》,奈保爾以生俱來的敏感,流露於文字間。生於特立尼達島上的一個印度移民家庭的著名英國作家,首次踏上印度的國土,從孟買、德里、加爾各答到克什米爾,最後來到外祖父的故里。當游記去閱讀就好,但是也要時刻提醒自己:這畢竟是六十年前的印度,這是奈保爾筆下的印度。我是寧願欣賞奈保爾的文字,不去揣測作家當年的心情。
我是喜歡奈保爾的文字的,他的作品常有佳句,喜歡做讀書筆記的朋友,想必也不會拒絕奈保爾。我不曾踏入過印度的國土,對印度的印象,除了閱讀就是觀影,印度的電影業在世界上都是比較出名的。聽說印度的IT行業也很發達。印度的等級制度,印度的先進與落後都是很明顯的。先進可以有參照,「落後」就難以判斷了,反正我們絕大多數都沒機會生活在印度,無需入鄉隨俗。
奈保爾在《幽暗國度》里,類似「印度人喜歡隨處大解。通常他們蹲在鐵路兩旁,但興致來時也會蹲在海灘、山坡,河岸和街道上,」
「賣雪的克什米爾人挖起一鏟子冰雪,拚命往前沖,追上已經離開的進香客,匆匆討價還價,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然後又慌忙跑回來,挖起另一鏟子冰雪,賣給另一群進香客。就這樣,一整天他在山徑上不停挖掘跑動。他一年只做這一天的生意。」
「在印度政府觀光局工作的一位朋友事先提醒我:把整瓶酒原封不動帶上岸,肯定會被沒收。」諸如此類的記錄,我覺得無非就是所見所聞,不必過份解讀,游記也沒標准模板和單一主題,犯不著只寫好人好事快樂事,那是旅遊宣傳小冊子的腔調。
閱讀過程中,我確實也有過好奇,印度人如何看待奈保爾的這本書?但是我並沒興趣去翻找六十年前的評論,這是印度人的歷史。奈保爾借印度人的嘴,將了自己一軍:「有趣,你命好,不必住在這個國家。我們全都被困在這兒。知道嗎,這就是我們的處境:被困在一個地方,動彈不得。」同時,他亦夫子自道:「那位做生意的朋友批評我:你讀了太多西方人寫的、對印度充滿偏見的書。這么說對我並不公平。他認為正確的、值得一讀的書,我讀過不知多少本。」
「甘地未能把他那直接坦誠的眼光和理想傳留給印度。詭異的是,待在印度一整年,我竟然找不到一個能夠告訴我甘地究竟長得什麼樣的民眾,他們可都是甘地的祟拜者。」
「甘地生前說過的每一句話,寫過的每一篇文章,幾乎全都被記錄、保存下來。有關甘地的書目簡直可說汗牛充棟。然而,在印度,甘地早經退隱到歷史中。」
好吧,我覺得把「甘地」替換成奈保爾,也是說得通的。
5. 《印度:受傷的文明印度三部曲Ⅱ》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印度:受傷的文明》([英] V.S.奈保爾)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BsCHzjfUZCkwHYqwdmXeBA
書名:印度:受傷的文明
作者:[英] V.S.奈保爾
譯者:宋念申
豆瓣評分:7.1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8-11
頁數:200
內容簡介:
奈保爾第二次來到印度,此時正值甘地夫人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的高潮。與首次來印(《幽暗國度》)感受到的震驚、憤怒和羞愧不同,這一次他深入「亂象」背後,試圖去觸摸文明失落的靈與肉:印度的危機不僅在於政治和經濟,更在於作為一個「早已被挫敗的國度」,印度不過是從一個黑暗時代進入另一個黑暗時代。
作者簡介:
V.S.奈保爾(V. S. Naipaul):
英國著名作家。1932年生於特立尼達島上一個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畢業後遷居倫敦。著有《米格爾街》、《大河灣》、《自由國度》、《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抵達之謎》、「印度三部曲」、《非洲的假面劇》等。200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2018年8月11日於倫敦病逝。
6. 印度佛教發展的三部曲是什麼
簡單說:
1. 釋迦摩尼成佛、講佛傳道。(1個教派)
2. 佛教的分裂、形成多元化發展(10000多個教派)
3. 走出印度與其它宗教融合,如與中國諸神融合為顯宗佛教。與藏教融合形成密宗佛教。
是不是你想問的三部曲?
7. 農場三部曲是誰的
安納德。
安納德《農庄三部曲》名詞解釋:印度英語作家安納德1905創作的長篇小說《村莊》(1938)、《在黑水那一邊》(1940)和《劍與鐮刀》(1942)的合稱。作品敘述旁遮普一個青年農民拉爾·辛一生的悲慘遭遇,揭露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對農民的殘酷壓迫,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印度廣大群眾覺悟的提高和日益增長的反抗情緒,引導人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的解放而斗爭。
安納德印度英語作家。生於白沙瓦(現屬巴基斯坦)。1925年獲旁遮普大學文學士學位。同年去英國留學,1929年獲哲學博士學位。30年代定居英國,最初從事文藝理論著述,後創作小說。1937年以戰地記者身份去西班牙,寫了許多充滿激情的反法西斯政論。返英後繼續寫小說。1945年回歸印度,定居孟買,積極參加政治文化活動。1947年印度獨立後,投身世界和平運動,於1953年獲得世界和平理事會的國際和平獎金。
8. 奈保爾的印度游記 指的是《印度三部曲》讀過的人回答
《幽黯國度:記憶與現實交錯的印度之旅》(新版)(印度三部曲之一)講述的是奈保爾首次踏訪印度-他父祖輩的家園。從孟買、德里、加爾各答,再到他外祖父的故鄉,這個有著暖味身份的「異鄉人」與「過客」,見到的是無處不在的貧困與醜陋,感受到的是震驚、憤怒、疏離、鄙夷與失落。春了一貫的冷嘲熱諷與孤傲尖酸中,後殖民情境中的印度亂象是那麼的令人無奈與絕望。這一年的印度之旅其實也是他企圖探詢自己的歷史與身份認同的內心之旅,而他的收獲卻是看到:印度屬於黑夜-一個已經死亡的世界,一段漫長的旅程。
他的敘述技巧極為卓越,一步步緩慢地揭露了印度與他的內心,讀來具有無比的樂趣……有一種人,遠離了家園,但是仔去比家鄉的任何人更了解這個地方:奈保爾先生就是一個傑出的例子。
--------------------------------------------------------------------------------
作者簡介
奈保爾爵士(Sir 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1932-),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32年出生於特里尼達島上的一個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獲獎學金進 入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1953年取得學位後遷居倫敦,任職英國廣播公司(BBC),1957年以《神秘按摩師》正式開 始寫作生涯。
奈保爾的作品小說和游記為主,兩者均獲高度評價。代表作有:《比斯瓦先生的房子》、《河灣》、《印度三部曲》等。
在成為諾貝爾獎得主之前,奈保爾已獲無數榮譽,如英國最富聲望的布克獎、毛姆小說獎、萊思紀念獎、霍桑登獎等。1993年,獲頒第一屆大衛·柯恩英國文學獎(David Cohen British Literature Award),該獎旨在表揚「尚在人世的英國作家的一生成就」。
1990年,奈保爾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
--------------------------------------------------------------------------------
編輯推薦
《幽黯國度:記憶與現實交錯的印度之旅》中,作者的敘述技巧極為卓越,一步步緩慢地揭露了印度與他的內心,讀來具有無比的樂趣……有一種人,遠離了家園,但是仔去比家鄉的任何人更了解這個地方:奈保爾先生就是一個傑出的例子。
--------------------------------------------------------------------------------
目錄
印度之旅序曲:申請一些證件
第一部
第一章 想像力停駐的地方
第二章 階級
第三章 來自殖民地的人
第四章 追求浪漫傳奇的人
……
9. 求 《 印度三部曲)》電子書免費百度雲網盤下載
《印度三部曲》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wqwy5oVBfLdV6cbvJPFkUw
《印度:受傷的文明》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V.S.奈保爾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第二部
10. 絕望的美麗
絕望的美麗
——記印度電影《月亮河》
有人這樣說過:在印度,與其做女人,還不如做一頭牛比較劃算。可以想見,女人在印度的社會地位糟糕到何種程度。最近頻頻曝出的女性受辱案件,也將所謂的印度教教義推往風口浪尖,而對於我,真正的觸動,來自於這部印度電影——《月亮河》。
從前鮮少看印度電影,對寶萊塢極盡奢華之能事堆砌出的華彩篇章甚至有些抵觸,但對於這位有著傳奇經歷的印加裔女導演迪帕·梅塔,自接觸她的片子以來,便讓我一發不可收拾,內心充滿無限景仰。
《月亮河》又名《水》、《禍水》,是迪帕·梅塔的「印度三部曲」之一,以一個寡婦被逼良為娼的悲慘遭遇,諷刺了父權社會表面堂皇下的醜陋,更讓印度女性的獨立意識和印度的民族意識的萌芽結合起來產生共振,不失為一部恢弘的史詩,堪稱迪帕·梅塔最為精彩的作品。
影片開始於美麗的月亮河邊,月亮河,也就是恆河,根據印度教的傳說,恆河之水從濕婆神的頭發上瀉下,緩緩滋潤著兩岸肥沃的土地,因此,恆河被印度人視為聖河。
故事從一個剛剛成為寡婦的8歲女孩楚婭說起。印度的寡婦只有三種選擇,一是殉葬,二是嫁給丈夫的弟弟,三是進入一個叫做「寡婦院」的地方,一輩子過著清苦而無望的生活。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由於印度各地可娶幼女的婚俗,有些寡婦甚至只是幾歲大的孩子,成為寡婦後會被立即被趕入寡婦院,靠施捨生活,而由於必須剃光頭並且穿著特別,總被旁人認為不祥之人而被嫌惡。
根據印度婆羅門教義:「寡婦理應受苦克己守貞至死」,楚婭被剃光頭發,帶到寡婦院,在那裡,她必須對她犯下的罪過進行懺悔,因為她被認為是自己導致了丈夫的死。生活在這里的寡婦,不僅被剝奪了所有財產,還要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不能參加任何社會活動,不能吃甜食和油炸食品,只能靠每天不停地誦經,換取僅能充飢的一小碗米飯,有的年輕寡婦還被迫以神的名義賣身給高等級種姓的權貴們享樂。寡婦們乞討和賣身得到的報酬,絕大部分被頭目奪走,她們唯一的願望,就是能存足喪葬費,死後能將自己火化後的骨灰,撒入聖潔的月亮河。悲慘地生活,絕望地等死。死亡,甚至是她們洗滌自身唯一的機會。
小楚婭天真可愛,性格倔強,她厭惡寡婦院里的頭目肥婆麥杜馬提,經常念叨著媽媽一定會接自己回家,在影片中,她所承載的象徵意義非常鮮明,雖然年幼,但她仍代表著一股對虛偽宗教的反抗勢力,與麥杜馬提和閹人古拉碧所代表的腐朽教義相抗衡。
楚婭在「寡婦院」結識了年輕美貌的卡麗安妮,並見證了卡麗安妮和納拉揚的愛情,與這個寡婦院眾人避而遠之的女子成為莫逆之交,偷養小狗,雨中嬉戲,苦中求樂。
故事的女主角——卡麗安妮,一個純真美麗的年青寡婦,在偶然的機會中認識了英俊青年納拉楊,一個崇尚真理,立志追隨「聖雄」甘地的婆羅門種姓的少爺。納拉揚不顧母親的反對,堅決要娶卡麗安妮為妻。卡麗安妮也在愛情的感召下,決意沖破陳腐的宗教與傳統束縛,逃出寡婦院。而當得知納拉揚的父親竟然是玩弄過自己的婆羅門貴族時,羞恥和屈辱讓卡麗安妮拒絕了納拉揚的愛情。月亮河見證了他們的兩情繾綣,卻令人不得不絕望。最終,她選擇走入月亮河,祈求神聖的河水洗刷她的孽業,用生命為這個殘酷的制度殉葬。
故事的男主角納拉揚,出生自印度上層的種姓階級婆羅門,家境富裕,英俊瀟灑,並接受過良好教育,考取了律師資格。他是甘地式的上層知識分子,在印度社會中,甚至可以稱其為拯救者。他和卡麗安妮之間的愛情,在強大的宗教勢力面前,沒有進行下去的任何希望。
寡婦院里還有一位女性莎肯塔拉,在影片中,她代表了愚昧的民眾,雖然對女權現狀充滿同情,但只能默認接受,更無心改變。她虔誠地信奉著古老的教義,安靜而忍耐著面對著自己的命運。講道的老人告訴她:無論什麼時候還都要堅信自己的信仰,她便為這純粹的信念苟活著,直到卡麗安妮的死亡,才讓她對所信奉的產生了疑惑。
影片的結尾耐人尋味:卡麗安妮走投無路投河自盡後,納拉揚斷絕父子關系離家出走,年幼的楚婭仍舊沒有逃過厄運,被麥杜馬提送去被富人糟蹋,莎肯塔拉抱著昏迷不醒的孩子追上了即將搭乘火車離去的納拉揚。三人同時踏上了同一趟列車,前往未知的目的地。由於聖雄甘地修改了寡婦不準再嫁的法律,女人的命運似乎有所轉機,而火車的不斷前進,彷彿也預示著未來可能出現的自由和希望。
自此,全片壓抑傷感的基調似乎有些停滯,隨之而來的,難道真的是希望和變革?然而,聖雄甘地的革命,解放得了法律,卻解放不了人們頭腦中頑固的愚昧,深受殖民壓迫和宗法控制的印度,真的能就此改變嗎?導演迪帕·梅塔借影片結尾的字幕,告訴了大家最終的答案:據調查,印度有3400多萬的婦女的生存狀態與兩千多年前的處境相差無幾。
這是一個殘酷的故事,所謂遵從神的旨意,聽從神的召喚,不過是貴族們為滿足自己的私慾尋找到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而由於缺乏基礎教育,一代代的愚民只能麻木地接受和順從,全然無視女性的犧牲和苦痛,千百年來皆是如此,祖宗的教義就是這樣,有什麼必要去改變呢?
印度的男男女女都擁有深邃的輪廓,片中的演員個個外型出色,演技出眾,特別是印波裔的女主演麗莎·雷,將卡麗安妮純真的美和最終對社會的絕望展現得淋漓盡致,以無懈可擊的演技征服了全世界,電影評論家們盛贊她為「電影里最美麗的女性」,我也深以為然。該片也曾榮獲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同時,這個殘忍的故事,卻有著美妙的布景,獨到的視角,攝影剪接極其出色:恆河粼粼的波光、神廟點點的燭火,荷葉上的露珠,晨曦中的河水,無不散發著平和靜謐的光芒,悠揚動聽的印度古樂貫穿始終,鼓點總在最關鍵處敲擊到你的心上,但畫面越是凄美,結局就顯得越發殘酷,而也只有幾千年文明古國的文化與沉澱,才能造就如此含蓄、隱忍的表達。
看這部《月亮河》,潮水般的傷感自我的胸口漫過,我體驗到了從未有過的震撼,為了那種無望的美,那種永遠無法泯滅的痛。同為女性,我慶幸自己身處同樣也有著數千年的歷史積淀的中國,得到了相對更多的理解和尊重,也算是一種幸運吧。
如果有時間,您也去月亮河邊,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