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和印度的關系為什麼一直不太好
由於中印兩國在藏南地區的邊界問題還未解決,所以說,兩國關系始終保持一種不冷不熱的狀態。
② 為什麼我國不把印度當做真正的對手看待
因為中國本身是本著友好互助的原則與世界各國交往發展,而且印度本身也沒有發展到阻礙中國的地步,不足以成為中國的對手。
在印度,“中國”是一個熾熱的詞彙,不僅印度的政客,即使是平民百姓,也經常關注中國的動態。印度的媒體,常常用大幅的版面介紹中國。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中國,“印度”僅僅是一個國家的名字,很少有人提到它。這個現象就像印度青年伊沙尼.古普塔(Ishani Gupta)總結的那樣,“在中國,中國人幾乎從不談論印度”。
“我將提供一個誠實的答案,但並不意味著對印度的不尊重或侮辱,我只是說實話。簡短而直接的回答是‘不’,中國人的普遍看法是,印度不夠資格做中國的競爭者,也不是中國的嚴重威脅。”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印度無論在基礎設施還是經濟上,都比中國的情況要好得多,所處的國際環境也比中國寬松得多。但是,在今天,中國的經濟總量比印度大6倍。在中國人看來,印度是一個失敗的國家,因此,他們在與其他國家比較時,從來不拿印度作為對比對象。”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認為中國和印度應該是合作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
③ 中國對印度軍隊侵入中國領土的態度為什麼這樣軟弱
原因如下。
④ 印度已侵入我國境,為何不反擊是太軟弱,還是武力不如人
一是中國是先把路修好,八月底可完工;二是印度太窮,戰事一開,成千上萬的印度貧民會湧入中國;三是雙方實力懸殊太大,中國怕被指以強欺弱;四是九月份印度不撤離,會動武。
⑤ 中國和印度兩國外交關系不好的根本原因
國家間關系好壞親疏,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因為國家利益。尤其是冷戰結束後,國際關系中意識形態的因素大幅減少,國家利益更加凸顯。
印度曾經長期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統治期間,印度的政策是向南擴張以控制印度洋,向北則控制喜馬拉雅山區諸國,防範俄國的擴張。英國殖民勢力撤出後,這樣的戰略方針仍然在印度占據著主導地位,只不過「北防俄國」變成了「北防中國」而已。同時印度繼承了英國所劃定的所謂「麥克馬洪線」,非法侵佔中國領土,甚至長期不承認西藏是我國領土,對我國提出了無端的領土要求,並試圖通過武力來鞏固其非法所得領土。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就是這樣打響的。此外,印度一直希望能夠成為世界性大國,爭奪在南亞乃至整個亞洲范圍內的主導權,而中國悠久的歷史,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在世界上尤其是亞洲范圍內的巨大影響,一直讓印度很是羨慕和嫉妒。再有一點,就是中國一直對巴基斯坦提供各類援助,而巴基斯坦與印度因為「克什米爾」問題一直關系緊張。
不過近來中印關系還是有了不錯的發展。2003年印度總理訪華時明確承認了中國對西藏地區的主權,中國則支持印度「入常」,兩國之間找到了共同的利益所在。因此,中印關系裡,合作和競爭兩方面的因素會長期並存,但隨著印度逐漸以務實態度來處理對華關系,加上中國不斷提升的綜合國力和影響力,中印關系中合作將日漸成為主流。
⑥ 為什麼大多數中國人對印度的印象這么差
因為印度的治安特別不好 ,衛生也比較差 ,食物也不太干凈 ,建環境交通措施也不太完善 ,所以對印度的印象比較差 。
⑦ 為什麼中國一味的忍讓印度的無恥呢
這里至少涉及中印、中美關系。
借著中印兩國總理和外長會晤的和解暖風,近來爭先恐後對中國「口誅筆伐」的印度媒體中也開始出現反思聲音,認為中印兩國公開沖突的代價很大。
中印合作對印度的好處
印度通過與中國合作可能得到的利益有:
(1)可以緩解其對(東北部)安全的擔心,從而節約軍費開支;
(2)獲得中國對印度大國地位的承認,至少是對印度南亞大國地位的承認;
(3)通過中國緩和與巴基斯坦的關系;
(4)與中國在貿易、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合作更加緊密而帶來的利益;
(5)中印俄在共同對付恐怖活動和推進多極化等方面的合作更加緊密而帶來的利益。
不合作對印度的好處
印度從與中國不合作而維持「非敵非友」的現狀可能得到的利益是:
(1)美國和俄羅斯想利用印度來「平衡」或「圍堵」中國而給予印度的支持,比如美俄對印度大國地位的承認、支持其獲得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等;
(2)和美國的貿易、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合作利益;
(3)通過打「西藏牌」所得的利益;
(4)目前與中國在貿易、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合作利益;
(5)中印(俄)目前在共同對付恐飾活動和國際犯罪以及推進多極化等方面的合作利益。
通過比較和對現實狀況的權衡,結論就出來了:印度維持目前「對抗大於合作」的「非敵非友」狀況對自己最有利。
中國更希望合作
從中國的角度看,和印度達成戰略和解不僅會獲得一些利益,也同樣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中國能從中印和解中得到的利益大體上有三:(1)印度在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支持,比如反對單極世界,不和美國一起圍堵中國;(2)印度放棄「西藏牌」,中國的西部更加穩定;(3)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合作更加緊密。
中國有可能要付出的代價是:和解可能導致巴基斯坦不滿,從而有可能損害中國在穆斯林國家的良好形象,引起更多穆斯林極端分子支持我國西部地區的分裂主義。
由於中巴關系經歷了風風雨雨的考驗,中國和印度改善關系的同時也一定會考慮到巴基斯坦的利益,因此,中國可以將付出的代價降低到很小。這意味著理論上,對中國來說,同印度達成和解的所得會比所失大。但不幸的是,因為印度對中印和解的判斷是負面的,所以中國很難從印度得到些什麼。
其次,國際關系的系統性決定了印度對中印合作的計算並不完全由中國的行為決定,它至少受到美國、俄羅斯、巴基斯坦等國家行為的影響。
總戰略是以靜制動
印度的崛起和中國的崛起一樣,是我們和世界必須面對的事實。中國在南亞的戰略不是要遏制印度,而是要保證印度不威脅中國的利益。我們無法否認印度從來就是南亞次大陸的地區性超級大國。而且未來肯定會是一個世界大國。我們的目的不是試圖阻止印度力量的上升,而是謀求一個強大的印度不會因為其民族主義而對我們敵視。要塑造新世紀中國的理想安全環境,其中的任務之一就是構築一個盡可能友好的中印關系和一個和平、穩定、繁榮的南亞地區。
⑧ 為何中國對印度老是一副不以為然的態度,不加以防範
樓主這居安思危的精神值得表揚。
目前中日,中印關系都是中國維護周邊關系的短板,但是抓大放小,日本近些年來領導人更迭頻繁,對華政策也是忽冷忽熱,搞好與日本的關系可以有效的保障台灣問題的解決,也有利於搞好與美國的關系。而且日本為一經濟大國,其對華態度好壞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的發展,所以中國近10年來把主要精力放在中日關繫上,並且自破冰之旅以來,中日關系一直是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卓有成效。
反觀中印關系,中國並不是不以為然,而是暗度陳倉。首先中巴是堅定的同盟,而巴又是印度的頭號敵人,所以中國在中印關系的處理上更多的是通過巴基斯坦來牽制印度,借力發力,隔山打牛,比中印直接沖突來的要含蓄。其次,印度國內宗教林立,政黨林立,民族林立,他們之間時不時爆發沖突,如果想打擊印度,只要挑起其內部爭斗就可以讓其自顧不暇,只是時候未到,要等待時機。
⑨ 為何中國人對印度會有很大的偏見,是了解不夠還是種族歧視
並不是這樣的,其實我們國家對於印度並不存在太多的偏見,這一點從佛教在我國發揚光大就可以看得出來,佛教其實是起源於印度的,而不是中國,但是卻在中國發揚光大,從而走向了世界,對世界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國家對於印度並不是有太多的偏見,試想一下,如果有偏見的話,怎麼可能讓其他國家的宗教進入我國呢?又怎麼可能在我國受到普遍的重視而發揚光大,進而走向世界呢?其實所謂的偏見都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或某個人片面的看法而已,當然之所以有這種看法,也並不是沒有原因的,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3、恆河之爭
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印度邊緣有一條河是恆河,印度認為這條河是他們的聖河,但是這條河其實是屬於我們國家的,或者說是一人一半,也可以說是誰都不屬於,但就是一個邊界,不過印度聽到這種說法之後就不願意了,因此因為這條河他們多次與我國翻臉。
⑩ 印度越界中國為什麼不採取強硬措施
國與國之間有很多政治考量的。
中國的領導人要比印度的領導人高明很多。知道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印度領導人比較短視。
中國之所以現在不把印度入侵的軍人趕出去,原因是中國是禮儀之邦,首先要展現和平的姿態。如果印度執迷不悟,很可能會發生讓印度後悔的事情。
因為這次與以往不同,以往印度的入侵事件一般都是在爭議邊界上,所以中國可以剋制,也可以用犬牙交錯的形式與印度對峙。
但是這次不是對峙,而是入侵。 本來中段錫金段的邊界屬於已定邊界。印度卻入侵了,還聲稱是不丹的領土。真的是很可惡的。 中國不打則已,一旦打起來就是必勝,戰爭也需要合理的預判和准備工作。現在中國預判事情的發展情況,肯定部隊也在緊鑼密鼓做准備工作。這段時間,主要是在國際上宣傳事情的真相,讓正義站到自己的一邊,讓印度的侵略嘴臉露於世人面前。
一旦等中國軍隊准備完畢,印度再不懸崖勒馬,那肯定要兵戎相見的。 這次事情十分嚴重,以前發生爭端都是未定國界,還可以忍受,這次是已定國界,肯定無法忍受!
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也是中國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當時中國的退讓,並沒有得到印度的理解,卻認為中國軟弱可欺,是怕了他們。什麼他們得寸進尺。最後毛主席和中央軍委才決定對印度進行懲戒!
今天的情況差不多。1962年的懲戒,讓印度老實了五十年。現在他們那一茬人都下去了, 新一代還是這個毛病,老毛病又犯了。 有待中國在外交和軍事准備階段做好,可能會來真 。至少來個一定程度的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