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古印度頒發了什麼制度

古印度頒發了什麼制度

發布時間:2022-12-12 19:43:39

Ⅰ 古印度頒布種姓制度的目的是什麼

古印度頒布種姓制度的目的是確立等級分化制度,維護貴族利益與統治系統。
一般認為,種姓制度是公元前600年左右,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創立的社會制度。原本的種姓制度並非要劃分階級及人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本身雅利安人的執政權和保持各種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
然而隨著馬木留克、蒙兀爾等外來伊斯蘭教征服者統治印度,種姓制度為了政權需要經歷過許多調整,並且在英屬印度時期為符合殖民者需要,被固定、僵化,成為階級森嚴的階序體系。由於該體系中的不平等與近代西方興起的民主制度與人權思想大相徑庭,因此常被批評為反現代化的落後制度,甚至被視為妨礙印度社會進步的毒瘤。
1947年印度脫離殖民體系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廢除,各種種姓分類與歧視被視為非法,然而在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上,其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Ⅱ 印度的政治制度

古巴比倫;奴隸制度,世界第一部明文法典《漢莫拉比法典》,就是出自古巴比倫漢莫拉比之手。
古印度;古代印度的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古印度的政治制度很復雜,他的統治階級是宗教,皇帝,最後才是官員和貴族!既有封建制度的特徵也有奴隸制度的特徵!
古埃及:既有封建專制,又有小范圍的民主!高層法老民主的集權奴隸制社會!(我瞎說的!!)
古中國;我一直很不清楚古中國的定義!不知道他的起止時間,不過按照古埃及、古印度的時間推算應該是在公元前5000-4500年至公元0-500這個范圍內,當時的中國是奴隸制度,但也出現過短暫的共和制!歷史上車為什麼共和我忘記了!對不起哈,初中的歷史書上有,當你上的時候記得,是兩個人共同執政!

Ⅲ 古代印度與中國創立了什麼政治制度

古印度;聯邦制。
古中國;封建君主制

Ⅳ 印度屬於什麼制度國家

聯邦共和制。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The Republic of India,India),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交界。

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

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並確立種姓制度,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統一印度,開始推行佛教,並向外傳播。

約前188年,孔雀帝國滅亡後群雄割據、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莫卧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

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

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

Ⅳ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什麼

種姓制度亦稱「瓦爾那」(顏色、品質的意思)制度,實際上是奴隸制度的變形。約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把自己稱為「高貴者」,把被征服者稱為「達薩」,以「達薩」和「達西」稱呼男女戰俘即奴隸。後來在雅利安人內部又產生了不同等級,形成了四種姓制度:即婆羅門種姓,主管宗教祭祀、占卜、念咒,史稱僧侶階層,他們解釋吠陀經典,干預社會事務;剎帝利種姓,充當武士,國王也屬這個種姓,主管軍事和行政;吠舍種姓,一般指雅利安平民,多數從事手工業、牧業和商業,也有富裕者,但沒有任何特權;首陀羅種姓,主要來自被征服者,也有少數雅利安人,其中除奴隸外還有接近於平民的貧窮者,他們在法律上和宗教上失去了受保護的權利。前三個種姓是雅利安人,是「再生族」,後一個種姓是「非再生族」,根據婆羅門教創造的神話和《摩奴法典》,四種姓是世界之祖婆羅赫曼以口、雙手、雙腿、雙腳創造出來的,所以他們都有特定的職業,不可混淆界限。

Ⅵ 古印度法的古印度法的基本法律制度

是指古代印度的社會等級制度,也是古代印度法的核心內容。種姓是與種族、姓氏有密切關系的社會集團,各集團嚴格實行內婚制,職業世襲。
依據波羅門教法的規定,各種姓的法律地位和權利義務是截然不同的。最高種姓為婆羅門,即祭司種姓,掌握宗教祭祀大權;第二種姓為剎帝利,即武士種姓,掌握軍政大權;第三種姓為吠舍,從事商業或農業生產,屬於民種姓;第四種是首陀羅,從事低賤職業,多數為奴隸。前三種姓被認為是「再生人」,首陀羅是「非再生人」,只有一次生命。 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婚姻被認為是神意的結合
《摩奴法論》列舉了八種婚姻方式,即梵式、天神式、仙人式、生主式、阿修羅式、亁達婆式、羅剎式和畢舍遮式。前四種方式最適合於神意,不附加條件也不要財禮,只適合於婆羅門;阿修羅式類似於買賣婚,適合於吠舍和首陀羅;乾達婆式相當於合意婚,羅剎式相當於搶婚,皆適合於剎帝利;畢舍遮式相當於強奸,為神所禁止。
(二)嚴格維護種姓內婚制
為了維護種姓的純潔,法律規定不同種姓不得通婚,如若通婚即喪失原有種姓,其後代則為雜種種姓。但種姓間的通婚也並非絕對不可能,高等種姓男子與低等種姓女子間的通婚被視為「順婚」,因而是允許的。
(三)高等種姓一夫多妻,而低等種姓則一夫一妻
婆羅門男子可以依種族順序娶四個妻子,剎帝利可在同種姓和吠舍、首陀羅中娶三個妻子,吠舍可娶同種姓和首陀羅兩個妻子,而首陀羅男子只能以一個首陀羅女子為妻。 主要有兩個顯著特徵:
(一)受宗教觀念影響強烈
(二)不同種姓同罪異罰
高等種姓侵犯低等種姓,可以減輕處罰;而低等種姓侵犯高等種姓時,則必須加重處罰。 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缺乏統一而固定的法院組織
(二)藉助神的力量進行裁判

Ⅶ 古印度的各個等級制度分別從事什麼工作

古印度實行社會等級制度,出現四大種姓:婆羅門——古印度的僧侶階層,居四種姓之首;剎帝利——第二等級,屬武士階層,是掌握軍政大權的軍事行政貴族集團,國王通常也屬此種姓;吠舍——第三等級,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員,主要為從事農、牧、商、工等職業的平民大眾;首陀羅——多為被征服的非雅利安人,也有失去公社社員身分的雅利安人,從事各種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多數地位接近於奴隸,無權參加雅利安人的宗教活動。

Ⅷ 古印度有四種種性制度,分別是什麼

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種姓。

第一種姓婆羅門,是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侶階級、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報道農時季節、壟斷文化,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

其次是剎帝利,他們是掌握軍政的武士階級,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中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

吠舍,他們是商人、手工業者,也有從事農耕的農民階級,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

最下層的種姓是首陀羅,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包括農人、牧人、僕役和奴隸,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8)古印度頒發了什麼制度擴展閱讀:

政治上,種姓制度造成印度人民彼此仇視,缺少團結;社會等級分明,四分五裂。當外敵入侵破壞家園時,印度人民因種姓制度相互仇視,不能團結一致反抗外敵。

所以印度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經常被外族征服的屈辱史。當印度擺脫殖民統治走向獨立時,種姓制度又將人們嚴格地劃分為十分鮮明的等級,造成選舉過程中難以化解的矛盾。

經濟上,種姓制度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在種族制度的影響下,社會分為不同的集團。人們都只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造成社會的分裂與不和。

種姓制度還造成人們確信與生俱來的宿命,每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從事的職業都是前生已定。

Ⅸ 古印度種姓制度的等級,代表的社會階層,權利或義務,特點分別是什麼

印度種姓制度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特徵:一是各等級職業世襲,父子世代相傳。二是各等級實行內部同一等級通婚,嚴格禁止低等級之男與高等級之女通婚。三是首陀羅沒有參加宗教生活的權利。四是各等級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Ⅹ 古印度的等級制度叫什麼急急急!

古印度的等級制度叫種姓制度,即等級,梵語作「瓦爾那」;中國古文獻(如《大唐西域記》等)意譯為「種姓」;葡萄牙人稱之為「卡斯塔」,意為「族姓」、「出身」;英譯為「卡斯特」,現為西方所慣用。

雅利安人中的祭司(憎侶)階層稱婆羅門,為第一種姓,他們世代執掌宗教大權,有時也參與朝政,是古代印度的精神統治者。
雅利安人中的軍事貴族稱剎帝利,為第二種姓,他們是古代印度的世俗統治者,國王大多出自這一階層。
普通的雅利安自由民稱吠舍,為第三種姓,其成員主要從事農、牧業和商業。(農民、商人)
被征服的土著稱首陀羅,屬第四種姓,其中有些人是奴隸,多以手工業、農業和漁獵為生。
此外,後來還出現了所謂的「人中最卑賤者」——旃荼羅(即賤民),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備受歧視。

四大種姓在理論上皆為職業世襲、內部聯姻和排斥外人的社會集團,各自的法律地位、社會權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閱讀全文

與古印度頒發了什麼制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建行在越南取錢手續費多少 瀏覽:444
抄底伊朗什麼意思 瀏覽:48
中國移動語音如何設置 瀏覽:11
英國什麼時候實行炮艦政策 瀏覽:941
ems寄到印尼多少錢 瀏覽:591
為什麼要去印尼盾國家打工 瀏覽:98
中國電信怎麼看電視 瀏覽:862
印尼的果凍果是什麼 瀏覽:681
1885年英國什麼報紙停刊了 瀏覽:563
在北京申請英國t4簽證要多久 瀏覽:6
勞森為什麼來中國了 瀏覽:664
伊朗為什麼不把油賣給中國 瀏覽:511
中國為什麼會出現赤腳醫生 瀏覽:91
印度舞腰鏈怎麼用的時間長 瀏覽:578
在越南買一頭牛多少錢 瀏覽:14
中國張姓有多少 瀏覽:420
成都義大利面在哪裡買 瀏覽:757
英國的現在病情怎麼樣了 瀏覽:771
天津到伊朗德黑蘭海運多少錢 瀏覽:611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多少人 瀏覽: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