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錫克族哪裡來的 印度的錫克族是怎樣起源的
1、印度的錫克教產生於16世紀初、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錫克教徒佔印度總人口的2%,他們自尊心強、倔強高傲、不苟言笑、缺少幽默感。錫克人有尚武傳統,作戰驍勇,如果不是印度政府限制錫克人當兵的名額,印度軍隊恐怕早就成為錫克人的天下了。
2、判斷一個印度男人是不是錫克教徒,方法非常簡單,因為即使在最熱的天氣,錫克人仍然戴著厚厚的頭巾。
3、80%多的錫克人住在印度旁遮普邦,那裡是印度目前最繁榮的邦,農民的人均收入接近全國農民平均收入的一倍以上。上世紀60年代末,印度政府在全國多個地區推行「綠色革命」,結果只有旁遮普邦最成功,這與勤勞的錫克人有關。
B. 印度的錫克族是怎樣起源的
印度的錫克教產生於16世紀初、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錫克教徒佔印度總人口的2%,他們自尊心強、倔強高傲、不苟言笑、缺少幽默感。錫克人有尚武傳統,作戰驍勇,如果不是印度政府限制錫克人當兵的名額,印度軍隊恐怕早就成為錫克人的天下了。
判斷一個印度男人是不是錫克教徒,方法非常簡單,因為即使在最熱的天氣,錫克人仍然戴著厚厚的頭巾。
錫克教的創始人那納克希望建立一個新的宗教,脫離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紛爭。錫克教主張宗教寬容,反對種姓制度和煩瑣的教規,反對偶像崇拜和歧視婦女,提倡平等友愛和尊重勞動,從而受到下層百姓歡迎。
錫克教教規禁止教民吸煙;提倡一夫一妻制;不崇拜偶像;教民必須蓄長發、戴發梳、佩短劍、戴手鐲、穿短褲、著長衫,並且隨時准備戰斗。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教規執行起來已經不那麼嚴格,但尊重勞動和保護弱小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深深影響著每一個錫克人的行為方式。
錫克人曾長期受到歧視,認為他們蓄發和戴頭巾頭腦發呆、智力遲鈍,尤其在一天中最熱的中午更顯得蠢笨。但是錫克人憑個人勤奮努力和朋友幫助,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用自己的行為維護了尊嚴。
80%多的錫克人住在印度旁遮普邦,那裡是印度目前最繁榮的邦,農民的人均收入接近全國農民平均收入的一倍以上。上世紀60年代末,印度政府在全國多個地區推行「綠色革命」,結果只有旁遮普邦最成功,這與勤勞的錫克人有關。
在印度生活,人們時刻要和乞丐打交道。在印度的乞丐中流傳著一種說法:要飯是神賦予窮人的權利,同其它工作一樣,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錫克人里沒有乞丐。錫克人從心底里鄙視乞丐,認為那不符合本教教義。他們不僅自己不從事「乞丐行業」,也從不向乞丐施捨。他們認為乞丐是依附在社會軀體上的毒瘤,早應該鏟除。所以,乞丐們都害怕錫克人,從不向他們伸手要錢。
錫克人不允許看見教友落魄而不聞不問。倘若一家錫克人遭遇天災人禍傾家盪產,周圍的錫克人無論是否與這家人相識,都會伸手相助,絕不會眼看著他們淪為乞丐。
錫克人認為主動把錢送給「自己人」不算施捨,而是朋友間的互相幫助。在他們的宗教聖地、位於印度北方阿姆利則城中的金廟,人們隨處可以看到生活貧困的錫克人在享受廟里免費提供的素食,吃飽了依牆而卧。有一次,我和一位名叫亞什·辛格的錫克人討論這個問題時,這位長滿絡腮鬍子的男子說:「今天我幫他,說不定哪一天他又會反過來幫我,這對大家都有好處,和施捨毫不相干。」
錫克人非常團結,維護教徒的利益,如果一條街有10家商店,其中一家是錫克人開的,盡管這家店小、貨品不全,但附近的錫克人還是只去這家店買東西,不去其它店購物。他們寧願被人指為保守、狹隘,也不願「肥水流入外人田」。
C. 印度有多少個民族錫克族地位很高嗎
印度是一個有一百多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具體數字印度也沒有統計,錫克族如今在印度地位比較高
印度的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泰盧固族、馬拉提族、泰米爾族、比哈爾族、拉賈斯坦族、古吉拉特族、馬拉雅蘭族、旁遮普族、坎納達族、馬拉雅蘭族、奧里雅族和阿薩姆族。此外,還有五百多個表列部落。它們屬於印度的少數民族。
錫克族其實是信仰錫克教的人的統稱,錫克教徒尚武,著名的勤勞善戰,不接受種姓制度,在現代印度地位確實比較高。
D. 誰能告訴我一些關於印度錫克教的知識比如說它的起源,文化,存在的地區等等。還有它與印度佛教的關系
鍚克教得名於「鍚克」(Sikha)一詞,它在印地語的意思是「門徒」,系指錫克教徒是師尊納那克等的門徒。鍚克教是印度的地區性政教合一組織,主要流行於旁遮普邦、泰米爾納德邦和加爾各達市。加爾各答的汽車司機多半是鍚克教徒。印度有鍚克教徒一千多萬,約佔印度總人口的百分之二。近年來還傳播到東非、英國、加拿大、美國、泰國以及香港等地,形成在印度國內外一支值得注意的教派。
一、錫克教的產生及其基本教義
錫克教產生於十六世紀初。當時正是莫卧兒帝國統治時期,莫卧兒的反動統治不僅激起了印度教徒的反對,也激起了伊斯蘭教徒的反對,人民起義此起彼伏,但是兩派教徒之間的矛盾非常尖銳,時常發生教派沖突,大大妨礙了廣大人民群眾對莫卧兒帝國的斗爭,不少人致力於調和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矛盾,印度教虔誠派運動應運而生。這次運動的領導人是迦比爾(Kabi1,144C——1518),他出身於下層種姓,終生職業是紡工。他不僅是虔誠派運動的領袖、思想家,而且是傑出的詩人,他用地方語言寫過很多詩篇,其中的一部分已由泰戈爾編譯成《迦比爾詩集》一書。其父是伊斯蘭教徒,母親是印度教徒,他的哲學是印度教的吠檀多①和伊斯蘭教蘇菲派②神秘主義教義的大雜燴。他認為宇宙萬物的最高實在是梵③或神,號召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團結起來。
迦比爾哲學為鍚克教奠定了理論基礎,鍚克教是印度教虔誠派運動的繼續和發展。最初的鍚克教反映誠市富裕的商人、手工業者和高利貸者的情緒與願望。錫克教和印度教的虔誠派運動一樣,反對種姓差別和由種姓制度造成的一切特權,譴責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僧侶們濫用職權,主張在神面前一律平等。同時宣揚對現實世界的幻想,號召採取非暴力行動,對現行的不合理制度採取逆來順受的態度。這種消極態度博得莫卧兒帝國的好感,因此,莫卧兒帝國的創始人巴俾兒和以後的阿克巴都鼓勵錫克教派的活動,錫克教導師從阿克巴那裡得到大量的封地。封建統治者的支持是錫克教得到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錫克教的教義既繼承了印度教的業報輪回學說,又提倡坐禪修行。它基本上由三個觀念組成:一個真主、一個師尊(錫克教導師)、一個名字(印度教神的名字)④。把聖音節「唵」當作神的象徵,每天晨禱時都念。錫克教被稱為「名字道路」,教徒常念納那克的名字,據稱他的名字可以純潔靈魂,根除惡源,消除欲、貪、怒、驕、執(對塵世生活的追求),達到絕對的幸福。
二、錫克教的歷代祖師
錫克教的祖師雖多達十人,但仍屬一神教,只有納那克被稱為「真正的導師」,其他導師被認為是附加的。
納那克(Nanak,1469——1539)是錫克教的創始人,他生於拉哈爾附近的塔爾萬提村(今納那克村),屬剎帝利種姓,出身於商人家庭,本人也曾經商,旱年曾在拉哈爾邦當過小官吏。為了調和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矛盾,他創立了錫克教,並親自擔任宗教導師。他曾周遊印度各地,還到過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和巴格達。晚年定居在旁遮普邦的卡泰普爾,從事宗教說教。
二祖導師安格德(Angad,1504——1552)是納那克的弟子,他發明了果魯穆奇字母,寫了納那克傳記。在他的領導下,錫克教發展成特殊的社團。
三祖導師是阿馬爾·達斯(Amar.Das,1479——1574),他是安格德女婿的叔叔,在他執政期間,把錫克教徒分派二十二個教區進行傳教活動,婦女也參加了。每個教區都由教區長領導,教區長把教徒的一切收入都據為己有,向莫卧兒帝國領取的封地也歸他們所有,導師在教派內部的特權和莫卧兒帝國對他們的支持,使他們逐漸發展成宗教封建主。在阿馬爾·達斯執政期間,錫克教徒人數劇增,遍布整個旁遮普邦。他還說服莫卧兒政府免除錫克教區的租稅。
四祖導師是拉姆·達斯(Ram.Das,1534——1581)。前三名祖師主要在農村傳教,而拉姆·達斯卻在阿木利則奠定了錫克教的基礎,阿木利則的金寺是錫克教的著名聖地。拉姆·達斯反對寡婦殉葬,反對婦女帶面紗,允許寡婦再嫁。他還創作了婚歌,錫克教徒舉行婚禮唱婚歌的習俗沿襲至今。
四祖以後,錫克教的師尊職務成為世襲,因為拉姆·達斯指定他的幼子阿爾瓊(Arjan,1563——1606)做他的繼承人。阿爾瓊有突出的組織才能,他以「專員」制度把錫克教組織成為類似政府的機構,向他的信徒們徵收租稅。在他的領導下,為錫克教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礎。阿爾瓊的信徒絕大部分是賈特(jat)種姓,即有地農民。他還於1604年編纂了錫克教聖書《格蘭特》,共一千四百頁,是錫克教的唯一崇拜物,用多種方言寫成,內容是錫克教前五代師尊的詩歌總集。阿爾瓊的政治、宗教活動激起國王查罕傑的仇視而被處以死刑。
自此以後,錫克教結束了它和平發展的道路,在阿爾瓊的兒子和繼承人哈爾·哥賓德(Harg0bind,1595——1645)的領導下,發展成為武裝的宗教派別。在他執政期間曾採用「真理國王」的封號,以腰佩雙劍為標志,象徵著宗教和世俗的雙權。哈爾·戈賓德為人好戰,他的信徒們手持雙刃劍,經常與政府軍、伊斯蘭教徒、印度教徒及錫克教導師的私人仇敵發生戰斗。在他執政期間,錫克教徒發展很快。由於阿爾瓊的經濟政策和哈爾·哥賓德的武裝系統,使鍚克教在莫卧兒帝國內部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獨立王國。
哈爾·哥賓德指定他年僅十四歲的孫子哈爾·拉伊(Har.Rai,1630——1661)做他的繼承人,因為他年齡太小,聘請顧問輔佐他執政。哈爾·拉伊又迭其年僅五歲的幼子哈爾·克里香(Har.Krishan,1656——1664)繼位,他因患天花死在德里。死前指定他的叔叔得格·巴哈都爾(Tegh.Bahar,1621-1675)繼承師尊職位,為九世師尊。他原名是蒂格·瑪爾,由於他在反對莫卧兒政府的戰斗中屢次獲勝,使他得到了「得格·巴哈都爾」的稱號,意思是「勇敢的劍」。莫卧兒皇帝奧朗則布在與鍚克教的戰斗中收買鍚克教的上層人物,使鍚克教在戰斗中慘敗,巴哈都爾被俘,在德里被處以死刑。
最後一位師尊是得格·巴哈都爾的兒子哥賓德·辛格(Gobind.Singh,1666-1708)。他建立了辛格的神權政體,宗教的哲學基礎基本未變,只是在外表和儀式上有所變化。此時在鍚克教派中佔多數的是農民群眾和城市貧民,他們極力反對鍚克教封建上層人物的特權地位,使哥賓德·辛格宣布把以前集中在「活神」(即鍚克教世襲導師)手中的最高宗教和世俗權力轉交給鍚克教公社。為了表示和正統的印度教徹底決裂,規定鍚克教徒舉行特殊的洗禮——用雙鋒劍攬勻的水灑身。為了表示和印度教與伊斯蘭教嚴格區分,還做如下規定:男教徒的名字加「辛格」(獅子),女教徒名字加「考兒」(公主),入教儀式稱為帕胡兒(Pahur),他們的口號是「師尊萬歲」,教徒必須重視對師尊納那克及其繼承者的紀念,要求教徒做到五件事,根據印地文,每件事的第一個字母都是K,所以稱為五K。即:蓄長發、加發梳、短衫至膝、戴鐵手鐲、佩劍。單身男子婚前集體居住,把全部精力貫注在刀劍武功方面,保護弱小,隨時准備戰斗,承認哥賓德·辛格夫婦為父母。哥德·辛格批判了他的前任導師所宣揚的「非暴力」,召號鍚克教徒和莫卧兒帝國進行堅決的斗爭。還經常與伊斯蘭教封建主、印度教封建主進行斗爭。鍚克教部隊多次打敗莫卧兒帝國和印度教國王的聯軍,最後哥賓德·辛格遇刺殉難。
以上十名祖師是鍚克教徒公認的,以後的錫克教領袖不再哥賓稱為「祖師」,有的僅被某些教派稱為「祖師」,但並未得到錫克教徒的公認。
哥賓德·辛格的繼承人是班達(Banda),他自稱是「真理國王」,聲稱要伸張正義,懲罰莫卧兒。1710-1715年,錫克教部隊和莫卧兒軍隊發生過多次戰斗,錫克教部隊屢遭失敗,班達最後於1716年在德里被處死。錫克教部隊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於宗教狂熱,不能團結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廣大農民群眾,力量十分單薄。此後,錫克人在和阿富汗人的戰斗中獲勝,錫克教徒佔領了旁遮普邦的絕大部分。1765年,錫克教軍事領袖會議宣布旁遮普獨立。把錫克教徒分成十二個戰士社團,由酋長領導,逐漸發展為神權聯盟的封建主義組織。
在蘭季特·辛格(Ranjit.Singh,1780-1839)的領導下,錫克教整頓了內政,改組了軍隊,沒收了旁遮普封建主的土地,大大加強了錫克教的經濟基礎,還聘請歐洲有經驗的軍官訓練錫克教部隊,創建了錫克教正規軍,大大加強了錫克教部隊的戰鬥力。蘭季特·辛格率領錫克教部隊和阿富汗人及英國人進行多次戰斗,多次獲勝,使錫克的疆域大大擴大。從此以後,錫克部隊和英國侵略軍進行過兩次大戰,第一次是1845-1846,第二次是1848-1849,兩次大戰都以錫克教徒的失敗而告終。恰泰爾·辛格和舍爾·辛格於1849年3月向英國投降,鍚克教部隊被改編。當時,錫克教徒還不到印度總人口的百分之二,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的印度僱用軍中卻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是錫克教徒。錫克教徒還隨英國侵略軍來到我國上海,當地人稱他們為「紅頭阿三」。
三、錫克教的改革運動
在英國殖民主義的統治下,錫克教的很多教規受到破壞,不少人致力於錫克教的改革,先後出現了四個錫克教的改革運動。
第一個是尼朗迦利斯(Nirankaris)運動,創始人是巴巴·達耶爾(Baba.Dayal,1783-1854),總部設在白沙瓦附近的底耶爾·薩(Dyal.ear),他們把神看作無形體的精神,通過默念神求得解脫。把錫克教祖看作自己的救星。他們為了和印度教相區別,不搞火葬,為了和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相區別,不搞土葬,而搞水葬。
第二個改革運動是難陀利(Namdhari)運動,意譯「神名派」或「呼神派」。因為該派男女信徒在舉行宗教儀式時,往往呼喊「謝神」。其特點是宗教改革思想和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相混雜,在小商人、手工業者、士兵和農民當中有些影響,因為難陀利教徒大部分在部隊,所以對錫克教中掌握大權的「軍隊五人會」影響極大。這一派的創始人是佩·羅姆,在蘭季特·辛洛時候,他是一名士兵,當錫克教部隊潰散以後,就向巴巴·羅姆·辛格學習宗教,巴巴·羅姆·辛格和尼郎迦利斯運動的領導人巴巴·達耶爾一樣,主張恢復錫克教的原始特點,吸引很多人做他的門徒。他的門徒稱他為錫克教的第十一代祖師,稱佩·羅姆為第十二代祖師,但大多數的錫克教徒都不承認這一意見。
難陀利派繼承了哥賓德·辛格的戰斗精神。佩·羅姆於1863年根據哥賓德·辛格的主張,對錫克教的教義作了廣泛的解釋,宣揚道德完美化,贊揚樸素的生活,嚴厲批判在錫克教中實際已經存在的種姓區分,堅決反對童婚,反對殺牛,嚴格吃素、戒酒,不吃非難陀利人做的飯。佩·羅姆·辛格還要求自己的信徒不要從事高利盤剝,不要為英國政權服務,不要送子女到官辦學校讀書,不要向英國法院提出訴訟,不要穿外國布做的衣服,不要使用英國人辦的郵政局。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難陀利派教徒開始增多,人數達五萬多人,旁遮普的每個地區都派有代表和助理代表,每個村莊都派一名誦讀祭司。原來只注意宗教改革,恢復錫克教的原始特點,後來則提倡戰斗精神,公開號召推翻英政府,在教徒中舉行軍事訓練,開辦用旁遮普語授課的學校。為了表明錫克教的「慈善」,還辦了免費賑濟粥廠。
難陀利派的活動使英國殖民當局嚴重不安,極力挑撥伊斯蘭教和錫克教之間的關系。1870年,英國殖民當局下令在阿木利則建立屠場,讓穆斯林肉商宰牛,這一舉動挑起了伊斯蘭教和錫克教之間的嚴重武裝沖突,錫克教被戰敗,很多教徒被監禁,羅姆·辛格被流放到緬甸仰光,永遠不許回國。從此以後,難陀利派被宣布為非法。到1922年,政府為了利用它反對正統的錫克教,又予以承認。在帕爾德帕的領導下,該派教徒嚴禁酗酒和葷食,嚴禁鋪張浪費,嚴禁爭論問題,提倡團結、辛勤勞動、自食其力。這一派的政治觀點是:忠實於政府,與當權派合作。
第三個改革運動是十九九世紀末出現的辛格大會運動,主張研究錫克教的原始教義,恢復其原始純潔,反對印度教及其雅利安社,主張錫克教徒要成為政治上和法律上獨立的社會集團。在這個運動的影響下,於1873年在阿木利則成立了「什里古魯協會」(「吉祥導師協會」),用旁遮普語翻譯、注釋和出版錫克教最重要的宗教、歷史、文學作品,在錫克教徒中進行普及教育,把旁遮普語作為東方學院的教學科目。於1879年又成立了「辛格協會」,第二年又把「什里古魯辛格協會」和「辛格協會」合並。到1886年,由於「辛格協會」的阿木利則分會和拉哈爾分會的領導人之間發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該會分成兩個獨立的團體,它們在旁遮普的其他城市裡都各有自己的分會。八十至九十年代這兩個協會主要用旁遮普語進行宣傳教育、出版工作和慈善事業。1892年「辛格協會」在阿木利則開辦了一所綜合性的「哈里薩學院」。「辛格協會」在政治上所採取的溫和態度博得了英國殖民當局的賞識。
最後一個改革運動是於二十世紀初所開展的阿卡利運動(Aka1i,意思是不死運動),它發起佔領錫克教寺廟,組成寺廟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錫克教的中、小學及學院和醫院等。在政治上對英國殖民當局採取強硬態度。在運動的基礎上成立了一個個軍事組織叫錫克教徒軍,也就是阿卡利黨,首任主席是塔拉·辛格,總部設在阿木利則的金寺。阿卡利黨的最高首領是主席,由一個各地區支部約四百名代表組成的總機構選舉產生,它的活動經費由德里、孟買、加爾各答、坎普爾的錫克教大資本家提供。它的宗旨是「保護教會」,「保護錫克人的權利並確保錫克人作為一個獨立實體而繼續生存下去。」
1923年初,阿卡利黨受到英國殖民當局的嚴厲鎮壓,此後該黨內部產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大部分成員跟隨國大黨搞「不合作運動」,另一部分人則從事教育活動,不過問政治,其中最激進者成立了自己的組織——「阿卡利獅子」,意譯「不死的獅子」,他們散發傳單,號召錫克教徒拿起武器,反對政府和錫克教內部的叛徒,多次採取恐布行動。
阿卡利黨於1955年發起一個「旁遮普語邦口號運動」,受到國大黨政府的鎮壓,約有一萬二千人被捕,1961年至1962年它又組織一個「旁遮普語邦運動」,又有三萬人被捕。1966 年印度政府被迫將旁遮普劃分為以錫克教徒為主要居民的旁遮普邦和以印度教徒為主要居民的哈里亞納邦,承認阿卡利黨為旁遮普的執政黨,邦主席由錫克教導師擔任,把旁遮普語作為該邦的標准語,旁遮普邦被稱為錫克教的故鄉。
錫克教徒盡管人數不多,但因為受到大資本家的支持,所以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前任印度政府中有兩名部長是錫克教徒:即農業部長蘇爾吉特·辛格·巴納拉和教育部國務部長丹納·埃因格·古爾尚。
①吠檀多(Vedanta),最主要的印度教哲學派別之一,它宣揚唯心主義的一元論,主張世界上除了最高存在「梵」以外,不存在其他的實在,物質世界和它的一切現象都是「梵」的一種「幻現」,鼓吹證晤個體靈魂與最高存在「梵」的合一是宗教解脫的主要途經。
②蘇菲派是伊斯蘭教的重要派別之一,該派受柏拉圖主義和印度佛教瑜伽行宗的影響,認為現象世界以安拉為本體,人通過虔修默禱即可與安拉合二為一。
③梵(Brahmā)是印度教所宣揚的宇宙靈魂。
④參看辛哈和班納吉:《印度通史》。
E. 印度信仰什麼宗教
1,印度教
印度教信眾超過人口的82%,也就是說多達8億以上的人口信奉該教。印度教由大約形成於公元前10世紀的婆羅門教發展而來。印度教是多神教。據說,印度教的神有3.33億之多 。印度教經典繁多,教義十分繁雜,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論,也有一些無神論的思想。
2,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地位僅次於印度教,信奉者約有1 .2億左右,公元8世紀前後由阿拉伯傳入印度。15——18世紀莫卧兒帝國時期,伊斯蘭教在印度得到迅速發展,並被定為國教,作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工具,伊斯蘭教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
3,基督教
基督教信徒超過2000萬,是除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以外信眾最多的宗教。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為最,其次分布在印度東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傳,基督教於公元1世紀時就已傳到印度。
4,錫克教
錫克教是在伊斯蘭教影響下經過改革的一個印度教教派。它原是印度教一個反對種姓的支派,是對婆羅門統治和教義的一種反叛,後來又在反對穆斯林的統治中形成了軍事力量。它的產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方面的影響,可以說是兩大文化融合的產物。
5,佛教
佛教是其誕生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達毗羅衛王國(今屬尼泊爾),由始祖釋迦牟尼於公元前6世紀創立的。佛教在印度曾獲很大發展,一度近乎普及整個次大陸。
6,耆那教
耆那教創立時間與佛教相仿,也是公元前6——前5世紀前後。它是當時反對婆羅門教的主要思潮之一,後分裂為天衣派(裸體)和白衣派,中世紀時得到廣泛傳播,一直保存至現代。耆那(Jain)本身的意思是勝利者,是該教傳說中的人物筏陀摩那的稱號。
(5)印度錫克教為什麼人數少擴展閱讀:
國家環境
印度是世界宗教發祥地之一。直到現代,絕大部分印度人仍然篤信宗教。宗教與印度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深入到印度絕大多數人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印度,不管是城鎮,還是鄉村,是工廠,還是學校,從幾歲、十幾歲的兒童,到幾十歲的老翁,他們同你交談之間,一定會問「你信什麼教?」當你回答不信任何宗教時,許多人甚至青年學生都會感到驚奇,和不可思議。
在印度,可以說處處有神廟,村村有神池。在一些地區,街上的行人路過一座神廟,便會停下來,轉身跨進廟門,舉手擊幾下吊著的小銅鍾,然後在一個容器里放一些錢,接著雙手合十,閉上眼睛,祈禱片刻。之後再繼續趕路。
前邊若再遇到一座神廟,又會重復一番。白天,在大街十字路口的廟內或路邊的廟中,總有不少信徒赤腳盤腿席地而坐,全神貫注地聽祭司向他們講述各種神話故事。
由於印度是個宗教盛行的國家,宗教在人們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印度人看來,宗教至關重要,認為沒有宗教就沒有生活,這種思想體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因此,人們信仰宗教,按宗教教義行事。絕大多數人從早到晚,從生到死,一舉一動,無不與宗教聯系起來。
F. 錫克教是個什麼樣的教
錫克教(Sikhism)是誕生並流行於印度部份地區的宗教。錫克教是在印度教的虔信派毗濕奴城派和伊斯蘭教蘇菲派的共同基礎上產生。1469年由第一任祖師拿那克(Nanak)創始。聖地在旁遮普邦阿姆利則市,此地有錫克教最大寺廟——大金廟。「錫克」在梵文的原意是「門徒」,因該教教徒自稱祖師的門徒。錫克教強調人人平等,男人之間互為兄弟,女人之間互為姐妹。他們奉行嚴格的一神論,及禮拜幾代祖師。A分布:
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時約有信徒900萬人,85%以上居住在印度的旁遮普邦,剩下的則主要居住在哈里亞那邦的德里,另外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香港、美國、英國及加拿大等國也有錫克教徒。B主要教義:
1、信奉真神「真名」嚴格信仰一神論,認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萬物的締造者,是公正而仁慈的。
2、主張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反對種姓分離與歧視婦女。
3、信仰業報輪回說,人要靠神的惠顧和祖師的指導才得以解脫。
4、尊崇祖師,將其奉為神的使者,並信奉祖師的預言,祖師享有無上的權力,其傳承是由前任指定自己的繼承者。
5、反對祭祀制度與偶像崇拜,主張簡化禮儀,朝拜聖地,積極入世。C特徵:
錫克教男人都用長布包頭,勇敢善戰,多取名為「辛格」(粵音「星」、意為獅子),故廣東人俗稱他們包頭星。
G. 曾經獨立建國的錫克人,為何最終沒有脫離印度
引子
印度,被稱為「神奇」的國度。作為南亞次大陸最大的,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46.3%。
一個多民族國家,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維護統一,雖說內部矛盾不斷,但是卻沒有出現分裂的現象。甚至就連曾經建國的錫克人,也沒有脫離印度,這其中的確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地方。
從夫妻制度來看,錫克教提倡一夫一妻制度,雖然接受離婚,但並不鼓勵!這點和中國類似,具有極高的民主性。而印度部分地區,依舊是一夫多妻,這點的確不為所取。
從服裝配飾來看,錫克人的頭巾、外表服裝也影響著印度禮儀隊。在電視、報紙等媒體傳播方式上能看到,印度儀仗隊的短劍、帽子等,都與錫克人傳統服飾十分相似。而錫克人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其所在地區的經濟,排在印度各邦前列。
H. 印度有多少宗教
印度主要教派有: 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宗教的影響深入到它的社會與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這個國家及其絕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決定性的角色。
印度被稱為「宗教博物館」,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
(8)印度錫克教為什麼人數少擴展閱讀:
伊斯蘭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蘭教。由於印度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印度已經超過印度尼西亞,成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國家。
伊斯蘭教是在公元8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傳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紀後,北印的大多數王朝統治者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特別是莫卧兒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當多的伊斯蘭教建築。
作為外來宗教的伊斯蘭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導致了一系列的宗教沖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時造成了宗教仇殺的慘劇。在現代,印度這兩個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錫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於印度的宗教,不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基督教、祆教、猶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響的宗教,但人數稍少。
盡管宗教在印度的影響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無神論和不可知論。
I. 印度的錫克族人約占據印度總人口的2%,但卻非常有地位這是為什麼
錫克族人非常好鬥下手級狠
跟印度錫克族打交道人人都要小心,因為這個民族是尚武民族,所有的成員都會軍事化和正當化,誰不服就干誰。比較典型的事件還挺多的,就比如在歷史上的南亞地區,愣是活生生的搞出個「錫克教王國」,與英國殖民者經常干架。再就是印度前女總統英迪拉·甘地,把錫克教的惹不舒服了,直接被錫克族士兵給槍殺了。所以說很多人對於錫克族人的印象就是非常好鬥,而且下手還狠。錫克族最著名的特徵就是在頭上會纏一個厚厚的頭巾,臉上也會留著一臉長長的鬍子。目前印度的錫克族人約占據印度總人口的2%,並且印度軍隊當中,很多軍官都是錫克族的。據統計,印度軍人有20%是錫克族人,而且在印度建國的時候錫克族人佔比還會更高一些。
錫克教在印度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時不時的還與印度教產生分歧和矛盾,甚至是沖突,而這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教義上的分歧非常嚴重。錫克教所反對的種姓制度與印度教是不相容的,再就是印度的政府比較傾向支持印度教,存在著拉偏架的情況。通常情況下印度政府對錫克教是兩種抓,一是抓安撫,二是抓鎮壓。前者就比如說在1966年被迫將旁遮普一分為二,建立以錫克族為主的旁遮普邦和印度教為主的哈里亞納邦。後者就是英迪拉甘地,下令出動5000人的精銳部隊攻克錫克教聖地「阿姆利則金廟。」
J. 印度為什麼討厭錫克教錫克教概況
說起印度錫克教,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這是一個怎樣的宗教,但是錫克教的妝容卻給了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突兀的就是錫克教人頭頂上都會頂著個大大的,五顏六色的頭巾,以及一把彎刀。錫克教是15世紀產生於印度的一神教,「錫克」一詞,來源於梵文,意思是「學生」、「弟子」、「信徒」。錫克教徒被稱為錫克人,長發、梳子、鋼箍、匕首、短褲是錫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標識。
錫克教歷史錫克教的創始人是那納克(1469-1539年),他是印度教虔誠派運動的成員,後來吸收伊斯蘭教蘇菲派的成分,提出新教義。他堅持一神論,視真主為唯一的信仰對象,反對印度教的多神崇拜、偶像崇拜、種姓制度、苦行及消極遁世,革除印度教的繁雜教儀,主張在神面前人人平等。錫克教自它的第三代領袖開始行祖師制,稱歷代領袖為師尊,那納克被追謚為第一代師尊,第十代師尊哥賓德.辛格(1666-1706年)時廢除祖師制。
早期錫克教主教宗教寬容,不同宗教間和睦相處。特別反對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間相互殘殺,奉行非暴力主義。它的第五代師尊曾捲入莫卧兒朝廷內部爭奪皇位的斗爭,受到阿克巴的兒子吉汗吉爾的處罰。這事是個轉折點。錫克教由此放棄了宗教寬容思想和非暴力主義,將與伊斯蘭教作戰納入信條,尊與伊斯蘭教作戰而死的領袖為殉教者。
自第六代師尊起,錫克教教團建立了純粹軍事性的組織,向黷武政治的轉變成為錫克教歷史上的一個特色。1661年,第九代師尊得格.巴哈都爾繼位。他繼承了先輩的好戰傳統,處處與莫卧兒朝廷為敵。在發動了一次對莫卧兒的聖戰失敗後,得格.巴哈都爾被俘,1675年被處死。這更激起了錫克教徒對莫卧兒人的仇恨心理,他們認為,得格.巴哈都爾只是一個和平主義的遊方宗教徒,並沒有損害任何人,卻被莫卧兒人以煽動暴亂處死,這是對錫克教的凌辱。錫克人從此更為好戰,與世人為敵,同莫卧兒、印度教徒、英國人開始不斷的戰爭。
第十代師尊哥賓德.辛格(1675-1708 年)為適應這種戰爭生活,加強內部的集權,建立了" 卡爾沙",即神權政體。錫克教的哲學基礎沒有改變,但外表和儀式有很大更動。男教徒的名字加" 辛格" ,意為" 獅子" ,女教徒名字加" 考兒" ,意為"公主"。入教典禮稱" 帕胡爾" ,意為" 劍的洗禮" ,用雙鋒劍攪勻水以灑身。以" 師尊萬歲"為該教口號,教徒必須祀奉祖師那納克,嚴守教規。教師要蓄長發,身佩匕首,梳頭髻,戴環飾,著宮廷儀式褲。嚴禁教徒吸煙飲酒、寡婦殉夫、殺嬰、搞偶像崇拜,只許將精力全部貫注到刀劍武功上,准備隨時戰斗,殺戳敵人。依靠這樣一套新名稱、新服飾、新禮儀,哥賓德.辛格動員了錫克人的全部精力,將其引向一個唯一指定的方向。
錫克民族也被塑造成一種有特定目的的民族。1708年,第十代師尊被一個阿富汗人殺死,生前他曾宣布,以後的師尊會從" 卡爾沙"中找到。這樣,父子相襲的師尊制實際上就被廢除了。
哥賓德.辛格之後,錫克人向旁遮普擴展勢力,在這里,他們遇到一支信奉印度教的隊伍。後者曾大敗錫克人,但卻未能從根本上戰勝他們。錫克人為自身生死存亡而戰的自覺性和團結一致支撐著自己,成為力量的源泉。
據說,錫克教的敵人曾哀嘆,要完全消滅錫克人的勢力,必須等到他們的宗教熱忱消散之後才有可能。在旁遮普,錫克人組成12個戰士社團,稱" 密爾斯",由強有力的酋長領導,建立起"神權政治的聯盟封建制度"。錫克人的團結一致,以對外部敵人的作戰為前提。1767年以後,深入旁遮普的印度教勢力被打敗,錫克人之間的戰爭就開始了,各" 密爾斯"為爭奪聯盟的統治權相互傾軋。英國人利用了他們的這個弱點。1849年,經過兩次戰爭之後,英國人打敗了錫克人,控制了旁遮普。
錫克教帝國錫克教流傳的主要地區旁遮普是英國殖民者在印度最後征服的地區。19世紀初,蘭季特.辛格強化神權統治,建立統一強盛的錫克教帝國,錫克教作為國教,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蘭季特死後,英國殖民者到利用他的幾個兒子爭奪王位而爆發內戰之機乘隙而入,經過兩次錫克戰爭,吞並了旁遮普,錫克教神權政治土崩瓦解。
錫克教改革神權政治的瓦解,使錫克教的中下層教徒面臨著新的形勢,普遍產生了危機感。他們要求改革錫克教,最後發展成為一場宗教改革運動。錫克教改革要求主要包括:
①恢復原始錫克教義,過簡朴的生活,充分發揚原始錫克教平等、民主的作風;
②反對仿效印度教法規和高級種姓的制度;
③抵制英國的入侵,不與英國人合作;
④提倡道德完善等等神名派是錫克教改革運動的主要力量,該派以信徒在定期舉行的宗教集會上高聲呼喊神的名字以謝恩而得名,又稱"呼神派"。他們強烈反對錫克族貴族企圖用統治階級的立場修正錫克教傳統的做法,保護錫克教的平等原則。
錫克教的衰落在旁遮普被佔領後,錫克教神名派的領袖羅姆.辛格重新解釋錫克教義,號召信徒不為英國政權服務,不送子女到英國學校念書,不穿英國布做的衣服,不使用英國人辦的郵局,使該派具有民族主義的傾向。神名派的活動引起了殖民當局的注意和不安,他們派人監視羅姆。1868年,阿姆利則爆發飢民起義,神名派的信徒參加了起義的組織工作,將農民的不滿情緒引導反對英國侵略者和錫克教上層親英貴族上面。
為了聯合印度教徒共同反英,他們主張錫克教徒尊重印度教的信仰,禁吃牛肉。但是英國殖民者利用印度根深蒂固的宗教分歧,採取分而治之的辦法,挑拔離間教徒之間的關系,製造宗教仇殺,借機鎮壓了神名派的起義。羅姆.辛格等由多名神名派領袖遭到流放,其影響逐漸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