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富士康在印度什麼地方建廠,總預計投資多少
馬哈拉施特拉邦
媒體報道,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中國台灣的富士康在2015年8月8日與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政府簽訂協議,將在未來五年總投資50億美元在該邦建設電子設備製造廠在印度簽約,這個印度投資設廠的計劃最終變為現實。
希望幫到你!
② 華為和小米在印度市場的機會有哪些能體現其公司戰略性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積極開拓印度市場。4月23日,小米將在印度召開新聞發布會,華為投資1.7億美元在印度南部的班加羅爾設立研發中心,據悉海爾最早在年內將向在印度的工廠追加約1億元人民幣投資,而擅長空調生產的美的集團也提出力爭在家用和商用空調及微波爐業務領域,擴大在印度的市場份額。
據悉,印度方面也全面啟動了吸引中國企業的招商戰略,在印度建立面向中國企業的製造業特區計劃已提上日程,尚未開拓成熟的印度市場對中資企業而言目前似乎顯得格外有吸引力。
「印度製造業就像中國20年前」
來自印度,以新興市場發展作為研究方向的哈佛商學院克里士納•帕利普(Palepu, Krishna)教授近日在上海接受第一財經客戶端專訪時說:「企業現在來印度發展,可以經歷像中國過去20年那樣一個快速增長的過程,雖然印度製造業產能低,基礎設施環境差,但印度最大的優勢在於國內市場需求大,所以製造業主要面向國內,不像柬埔寨、越南這些國家的製造業主要面向出口,容易受外部環境影響。」
印度浦那馬恆大汽車製造廠,一工人正在裝配汽車(資料圖)
「經常停電、路況糟糕、基礎設施漏洞頻出,工人技術不過硬,醫療衛生差造成工人經常生病請假。」這是過去幾年,那些跑去印度「嘗鮮」開設工廠的外企高管口中常聽到的抱怨。
「我可承受不起電力、用水或其它生產要素時不時帶來的『驚喜』。在我這個職位的人,都渴望全面、優質、可靠的基礎設施。」雅培(Abbot Laboratories)全球營養品部供應鏈副總裁約翰金納什科爾(John Ginascol)說,他負責保證公司營養品工廠在全球的順利運行。
意識到了印度在製造業上存在的差距與潛力,去年9月25日,莫迪上台四個月後首次提出「必須大力發展製造業,確保國家的年輕一代從中受益」。同時,莫迪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放寬外國直接投資限制、稅收改革、重新修訂勞工和土地徵收法規,大力發展製造業及發展鐵路和智慧型城市等。莫迪提出的「印度製造」、「數字印度」和「清潔印度」等口號也成功吸引了世界關注。
「美的集團的一些高管來參加哈佛商學院高層管理教育課程時曾跟我表示,美的非常願意去印度發展,因為他們作為家電生產商,印度可以提供非常大的市場。印度中產階級人數眾多,現在像空調、洗衣機、手機、冰箱這些生活必需品大多從國外進口,如果中國企業能夠把工廠開在印度,直接面向印度國內市場,競爭優勢非常明顯,雖然可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願意接受這樣的挑戰。」帕利普對第一財經客戶端說。
製造業發展潛力大、國內需求旺盛、廉價勞動力充足成為印度吸引外資的主要原因。同時,中國勞動力最低工資以兩位數的增長也迫使許多公司開始尋找低成本的替代國。
根據波士頓咨詢集團的數據,印度製造業平均每小時的人工成本為92美分。
「越南、印度尼西亞這些東南亞國家雖然製造業成本低很誘人,但它們缺乏大量的勞動力,印度是唯一一個在勞動力方面有能力接替中國的國家,無論越南還是印度尼西亞都不足以填補中國留下的空間,這就為印度創造了黃金機遇。」 匯豐銀行的高級經濟學家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分析稱。
但馬里蘭大學斯密斯商學院的古普塔(Anil K Gupta)教授認為,在道路、海運以及電力系統方面,印度的發展水平還遠遠無法與中國匹敵,「基礎設施的差距會從根本上抵消印度在人力成本上的優勢」。
帕利普對本報記者表示,印度要想在製造業達到與中國相同的水平,印度政府必須在提升勞動力產能上採取有效措施,包括增加基礎設施投入、加強對於勞動力的技術培訓、改善公共醫療體系等。
「可能印度正在經歷中國20年前經歷的類似問題,現在中國產能提升很快,但總體環境也不一樣了,中企去了印度以後可能會發現差距很大。但是反過來講,印度的潛力也很大。企業到了印度以後,可以享受在中國過去20年這樣一個快速增長的過程。」帕利普如此認為。
印度政府改革促經濟發展
4月1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15年將成為中國與印度兩國經濟增長的轉折點,印度的增速可能從此超過中國。
2014年5月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上任後,提出以「Make in India(印度製造)」為口號的產業振興計劃,集中力量發展製造業。中國作為印度第一大貿易夥伴,2014年中印貿易額增長7.9%至705.9億美 元,但這一增幅主要來自中國對印度出口的增加,印度同中國的貿易赤字仍高達378億美元,吸引中國企業到當地投資成為印度政府的當務之急。
自莫迪新政府上台後,一系列改革措施讓印度經濟重新煥發活力。印度政府對於經濟增長的預期比IMF更加樂觀。3月3日,印度政府公布最新預測稱,2015年印度GDP增長率將超過8%,並在隨後幾年突破10%。得出這一結果要歸因於今年1月30日,印度有關部門實施了新的核算方法後,GDP被大幅上調,但也因此引起很多業內人士的質疑。
總部位於倫敦的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 經濟分析師希蘭•沙阿(Shilan Shah)認為,印度政府大幅上調的GDP數據與該國其他並不強勁的經濟數據相比,很難自圓其說。
面對這些質疑,帕利普認為,不管GDP計算方法有沒有調整,印度經濟增速在加快是事實。
「莫迪新政府上任後,對經濟大刀闊斧的改革決心,讓印度人民對經濟前景充滿信心。可以看到,消費者、商業人士,都體現出了一種樂觀的精神,這種樂觀主義也刺激了人們去消費、投資。」但同時帕利普也強調,現在討論很多的「印度經濟增速超過中國」,他認為有一定的「欺騙性」,「因為本身印度的基數就比較低,比中國要低很多,所以最終來說,印度跟中國仍然有較大差距。」
③ 逾500家中資企業在印「渡劫」,印度連續「打壓」中企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保護印度本土的企業,印度也對很多中資企業提出了各種限制。
當我們的中資企業在國外發展的時候,有些企業本身在印度市場的發展情況非常好,甚至有些企業已經達到了壟斷相關產業的程度。正是因為這種問題的存在,印度市場的本土企業的發展情況相對比較緩慢,如果想要保護印度本土企業的話,印度市場就會做出各種打擊中資企業的行為,這也意味著中資企業在印度市場發展的難度會越來越高。
最後,我覺得中資企業不僅需要在印度發展,如果印度市場的發展情況不好的話,中資企業完全可以選擇進一步拓寬海外市場,沒有必要非得在印度市場勉強堅持。
④ 印度正審查約50項涉中企的投資提案,又要出損招嗎
是的,但是印度沒有戲,因為印度沒有完全變成現代化的國家,變成現代化國家的標志是勞動力被高效利用,印度封殺中國app,還禁止中國基建,政府封殺商業產品,這種操作,全球也就印度吧,非洲國家都未必做得出來,印度動不動就下架應用,在克什米爾地區還動不動搞斷網行動。這不就是典型的上層建築太落後了制約了經濟基礎的發展嗎?反面典型的例子。美國曾利用行政力量拆分AT&T,但是美國拆分企業是有法律依據的。
有人會認為,這是印度自己要做自己的軟體,但是軟體玩的是生態,軟體的問題通通不是技術問題,按照投資的基本規律,一個抖音成功了,背後有一百個失敗的抖音類產品,像微軟成功的時候,美國有無數操作系統的公司,多如牛毛,windows長期基於dos系統開發,後來長期保留了dos的內核,這個dos就是無數操作系統公司中的一個,其他的都被微軟通過商業競爭淘汰了,一百家公司做同一類產品,他們會相互借鑒競爭,本質上,就是人的思想上的相互碰撞。最後可能催生出個別成功的產品。印度的這種行為,違背了基本經濟規律,是死路一條。
⑤ 中企承建「尼泊爾三峽」開始出口電力,缺電的印度陷入糾結
【文/觀察者網 呂棟 編輯/周遠方】
缺電曾是一件讓尼泊爾人民十分頭疼的事情,10年前當地每天停電達14小時。隨著「基建狂魔」中國企業的到來,有「尼泊爾三峽」之稱的上塔馬克西水電站被成功建成。不僅成功解決當地缺電問題,更讓尼泊爾暫時成為一個電力「過剩」的國家。
2021年11月,尼泊爾一舉改變長期依賴印度進口電力的 歷史 ,開始向印度兜售水電。但莫迪政府為了限制中國企業在尼泊爾的投資,要求尼泊爾只能出口兩個印度投資的水電站的電力,凡是中國和巴基斯坦投資的水電項目一律不能向印度出售。
印度目前面臨電力短缺。這個南亞國家超過70%的電力依賴火電,隨著全球煤炭價格暴漲,印度煤炭進口量跌至兩年來的最低點,全國135座燃煤火力發電廠,超過一半運行陷於掙扎。
鑒於莫迪政府只是限制從中國投資的發電項目買電,並未限制從中國企業承建的水電站項目買電,尼泊爾已經提議向印度出售總量超過620兆瓦的水電,來源就包括中企承建的上塔瑪柯西水電站。
印度還在猶豫是否接受這一提議,但留給它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尼泊爾學者指出,尼泊爾周邊地區水電資源開發程度低,能源匱乏,該國正被不斷擴大的能源市場所包圍,除印度之外,潛在買家還有中國西藏地區和孟加拉國。
BBC報道截圖
中企建成尼泊爾最大水電工程
2021年11月初,印度中央電力局宣布允許尼泊爾向印度出口電力。這對尼泊爾來說具有里程碑意義,因為這是這個喜馬拉雅山區國家首次向外出口水電。按照計劃,尼泊爾將通過印度能源交易所(IEX)向印度出口39兆瓦電力。
尼泊爾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北面與中國青藏高原接壤,東南西三面被印度環繞,是南亞次大陸最北端的山區內陸國。尼泊爾背靠雪山,境內河流較多,水位落差大,水電資源豐富,據統計蘊藏量達83吉瓦,其中43吉瓦可用於水力發電。
尼泊爾地理位置示意
雖然尼泊爾水力資源豐富,但由於基礎設施建設能力薄弱,導致該國水電資源開發量較小。過去數十年,尼泊爾均以缺電形象示人。
2013年,世界經濟論壇曾將尼泊爾電力供應質量排在144個國家中的第143位,相當於倒數第二。斯里蘭卡能源論壇也曾在比較南亞國家電力供應時指出,尼泊爾電力容量和負荷削減問題最為嚴重。
2014年,在印度總理莫迪訪問尼泊爾期間,兩國正式簽署跨境電力貿易協議,尼泊爾也成為首個利用IEX跨境平台進行貿易的印度鄰國。但由於缺電,長期以來都是尼泊爾從印度買電。在2019年需求高峰期間,尼泊爾一半以上的電力需要從印度進口。
因此,這次尼泊爾向印度出口電力,對尼泊爾能源行業來說是一個巨大轉折,標志著尼泊爾通過出口水電來促進國家繁榮的長期夢想得以實現。
尼泊爾能實現這個夢想,「基建狂魔」可以說是功不可沒。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企業就開始依託援助工程進入尼泊爾市場,80年代開始涉足承包工程市場,至今已經成為尼泊爾承包工程市場的主要參與者,為尼泊爾經濟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中國商務部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2020版)
尤其是在工程量大、難度高的水電建設領域。2010年8月,中國電建前身中國水電集團與尼泊爾電力局簽定上塔馬克西水電站(Upper Tamakoshi Hydropower Project)土建標施工合同。該水電站位於海拔2000餘米的中尼邊界,是尼泊爾迄今為止裝機容量最大的水電站,被稱為尼泊爾的「三峽工程」。
2021年7月5日,經過長期艱難施工後,總裝機456兆瓦、總投資840億尼泊爾盧比(約合人民幣44.86億元)的上塔馬克西水電站開始並入尼泊爾國家電網發電;8月初,中國電建所屬水電十一局將這個尼泊爾最大的水電工程正式移交;8月17日,上塔馬克西水電站6個機組中的4個開始滿負荷發電,發電量為304兆瓦。
上塔馬克西水電站 圖源:中國電建
作為尼泊爾史上政府投資最大的水電站,上塔馬克西水電站被譽為「國之榮耀」。2018年4月,時任尼泊爾國家總理的奧利在視察水電站時表示:「上塔馬克西水電站早一天發電,尼泊爾人民就能早一天受惠,我們等待著中國電建給我們帶來的光明,我們盼望著更好的日子。」
中企承建的上塔馬克西水電站正式投運,不僅將為尼泊爾GDP貢獻約1%的產值,更標志著尼泊爾正式進入「電力過剩」時代。在此之前,尼泊爾電力局可以供電440兆瓦,其下屬的國營電力公司可以供電457兆瓦,私營電力公司可以供電508兆瓦,無法滿足尼泊爾高峰時段1500兆瓦的需求。
現在上塔馬克西水電站並網發電後,尼泊爾總的水力發電量已經接近1900兆瓦(雨季時期),大幅超出高峰時段的需求量。更重要的是,尼泊爾還有多個水電站正在建設中,總裝機容量高達4642兆瓦。怎麼把多餘的電力轉化成價值,已經成為尼泊爾政府「幸福的煩惱」。
時任尼泊爾國家總理的奧利在視察上塔馬克西水電站 圖源:中國電建
嚴重缺電的印度陷入糾結
在中國企業幫助下,尼泊爾順利完成從貧電國家到富電國家的轉型,它的鄰國印度卻陷入電力危機。
一方面,印度70%的發電量均來自於煤炭火力發電,隨著全球煤炭價格上漲,印度煤炭火力發電廠出現嚴重的煤炭緊缺;另一方面,印度承諾到2070年實現碳中和,如果不找到替代能源,這一目標就無法實現。
從尼泊爾購買便宜的水電資源,對印度來說無疑是相當具有性價比的選擇。印度也確實在這么做。在環保人士看來,這對尼泊爾和印度來說都是積極的一步,因為這不僅有助於印度緩解電力短缺、減少碳排放,還可以幫助尼泊爾實現出口水電以促進經濟增長的夢想,緩解對印度嚴重的貿易逆差。
但印度的想法有點復雜。尼泊爾媒體報道,印度雖然同意購買尼泊爾兩個水電站39兆瓦的電力,但這兩個水電站都是新德里投資的。而中國和巴基斯坦投資的水電站發出的電,印度將不會購買,理由是這兩個國家與印度接壤且沒有與印度簽署電力貿易協定。
《外交學人》援引尼泊爾專家的分析指出,印度這種做法是荒謬且適得其反的,因為尼泊爾任何一家公司生產的電力都是先並入國家電網,然後再進行分配和輸送的。
印度這項限制政策出台於2021年初。在印度2021年2月公布的《關於特定實體批准和促進電力進出口(跨境)的規范》中,莫迪政府設置一項條款:若尼泊爾出售的電力來自「與印度陸路接壤鄰國投資的發電項目」,向印度出口就會受到某種限制。在尼泊爾官員看來,鑒於中印兩個地緣政治對手之間的緊張關系,該政策意在限制中國對尼泊爾電力部門的投資。
《加德滿都郵報》報道截圖
尼泊爾媒體分析稱,這在某種程度上表明莫迪不僅在境內限制中國投資,還強勢運用國內法規,企圖在其他南亞國家限制中資;另一方面,莫迪政府此舉將為其他第三方國家開啟非黑即白、選邊站隊的惡劣先例。若印度此類政策繼續推廣,勢必會對第三方國家保持對華正常經貿往來、共建「一帶一路」的進度造成阻力。
但莫迪政府的企圖未必能得逞。目前,印度國內嚴重的電力短缺問題正愈演愈烈。在經歷致命的第二波新冠疫情後,隨著印度經濟復甦,該國對電力的需求急劇上升,而全球煤炭價格暴漲嚴重打擊了印度企業進口煤炭的積極性。在印度專家們看來,印度進口更多的煤炭以彌補其國內的電力短缺不是解決問題的選項。
兩個月前,印度電力部長庫馬爾辛格曾表示,印度應該為未來5到6個月的電力短缺做好准備。負責印度80%煤炭供應的國企印度煤炭有限公司(Coal India Limited)前總裁佐赫拉·查特吉則警告稱,如果缺電情況持續下去,印度這個亞洲第三大經濟體將難以重回正軌,減少對煤炭的過度依賴和更積極地推行可再生能源戰略十分緊要。
在此背景下,印度肯定希望從尼泊爾進口更多水電。莫迪政府限制從中國投資的發電項目買電,但未限制從中國企業建設的水電站項目買電的態度十分曖昧。目前,尼泊爾已經提議向印度出售總量超過620兆瓦的水電,來源就包括裝機容量為456兆瓦的上塔瑪柯西水電站,印度正在考慮這一提議。
有尼泊爾專家認為,向印度出口的電力價格過於便宜。他在《外交學人》雜志撰文指出,尼泊爾目前向印度出售電力的平均價格是每千瓦時4.33尼泊爾盧比(約合人民幣0.23元),而尼泊爾電力局在雨季(河流水位高時)以4.80盧比的價格從生產者那裡購買同樣的電力,在冬季(水位下降時)更以8.40盧比購買。從長遠來看,向印度低價出售將限制尼泊爾工業的競爭力,並引發國內不滿。
《外交學人》雜志報道截圖
而在南亞地區,存在電力進口需求的也不只印度一國。上述學者指出,尼泊爾周邊地區水電資源開發程度低,能源匱乏,該國正被不斷擴大的能源市場所包圍,印度之外還有中國西藏和孟加拉國。尼泊爾政治分析家也擔心,如果單純依靠印度市場的話,尼泊爾有可能被卡脖子,電力或將成為印度控制尼泊爾的新工具。
與此同時,考慮到向印度出口電力存在不確定性,尼泊爾也在鼓勵國內對電力的消耗:一方面下調國內家電的進口關稅,另一方面降低家庭用電價格。還有分析人士指出,即便印度對中國投資的水電項目有限制,但尼泊爾可以把中國投資的電力用於國內銷售,而把尼泊爾和其他國家投資的電力出售給印度。
不過,即便尼泊爾未來可以向印度大規模出口電力,該國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最重要的就是電力供應的穩定性。2021年7月,尼泊爾多地爆發洪水,多個水電站為保證安全被迫關閉。這導致該國電力短缺,只能從印度進口電力。除此之外,尼泊爾雨季期間許多輸電線路的地基也受到很大挑戰,同時該國向境外輸送電力的國際輸電線路也有待完善。
⑥ 印度在華有什麼投資嗎
前段時間因邊境問題,印度發起了抵制我國應用軟體和對印投資的熱潮。雖然我們也想針對性的對印度在華投資進行反制,但經過細算發現,印度在我國民眾印象當中好像沒有太多的投資。
2019年中國和印度的貿易總值是6395.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其中中國對印度出口5156.3億元,增長2.1%,自印度進口1238.9億元,下降0.2%,貿易順差是3917.4億元。
從貿易額來看,印度逆差很大,而具體到投資方面,對比中國企業在印度僅2019年就投資了270億人民幣,印度企業在華投資很低。
⑦ 剛把中企趕出去,如今又想「請」回來,印度意欲何為
作者:七十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印度遭遇的打擊就一波連著一波,從未停歇。新冠疫情對印度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企業倒閉、工人失業、 社會 生產生活秩序被嚴重破壞,很多民眾連最基本的溫飽都難以維系。
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面對此類困境的莫迪政府非但沒有想辦法重振經濟,反而把矛頭指向了中國。從刪除中國APP到抵制中國製造,再到限制中國投資,印度政府一點點把中印關系推向了谷底。
在莫迪政府的打壓下,中國投資者在印度的生存環境被進一步壓縮,越來越多的中企選擇退出印度市場。隨著中企的減少,莫迪倡導的「自力更生」運動卻不見起色,甚至因為失去了大批中資,印度經濟的下滑趨勢愈發明顯。嘗到苦頭後,莫迪政府開始後悔,據三名知情印度政府官員向媒體表示,印度准備在未來幾周內批准一些來自中國的投資計劃。
慣於打壓中企、中資的莫迪竟然開始轉變了,這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開始懷疑此舉背後是否別有用心。事實上,無論莫迪做出改變的出發點是什麼,他似乎都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投資是雙方的事情,印度願意打開「大門」只是一方面,關鍵還得問問中國投資者願不願意去。
早在2020年第一季度,莫迪政府就以「防止疫情期間外資投機收購印度公司」為由,更新了外國直接投資政策。該政策更新主要針對那些與印度有陸地接壤的國家,也就是印度周邊的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緬甸等鄰國。雖然印度沒有直接點名中國,但敏銳一點的人已經察覺到,此次政策更新主要針對的就是中國。
在印度諸多的鄰國中,最有能力且在印投資最多的也就只有中國了。在過去的幾年之中,中國企業和中國投資為印度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中企為印度提供就業機會、大額中資湧入加快了印度的現代化建設……如果說以上這些都過於虛無縹緲,那麼在印度現有的20家獨角獸中,超過一半都有中國投資就更能說明問題了。
可能也這個是看到了中企和中資在印度的根深蒂固,莫迪開始在印度國內散播「威脅論」,打著害怕中企在疫情期間「抄底」印度企業的旗幟,莫迪開始對在印中企圍追堵截。不僅對中企在印度的投資施加障礙,還讓中國150項、超過20億美元的對印投資議案卡在了「政府審批路徑」上。
為了實現「自力更生」的美夢,打擊中企和中資的同時,莫迪不遺餘力地扶持本土企業,但現實卻給了他沉重的一擊,趕走中國投資者後,印度經濟大幅度下滑23.9%,這是印度公布該數據以來最嚴重的經濟收縮。會出現這種下滑,其中固然受到了新冠疫情擴散的負面影響,但更多的卻是因為莫迪政府的錯誤決策。
在莫迪的錯誤引導下,印度經濟遭遇重創,為了更快地恢復經濟,莫迪終於想起中國的好了。與其說莫迪是想起了中國的好,不如說莫迪瞄準了中國投資者的「錢袋子」。
事實上,早在2月初,印度方面就暫時取消了針對中國鋼產品的反傾銷稅。隨後的不久,印度商業和工業部國務部長帕卡什還曾公開表示:「包括中國在內所有世貿組織(WTO)成員方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將繼續會得到允許,這一措施與(印度)對WTO的承諾一致。」
至此,印度將重新審議中國投資的信號被釋放出來,有了此前的多番試探,印度官員近日向媒體表示會准批中國投資也就不足為奇了。但在請回中企和中資之前,無論是莫迪還是印度政府都應該明白,值得投資的地方有很多,中企也不是非印度不可,如果莫迪政府不能規范印度的投資環境,保障外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那麼印度恐怕還是留不住那些外資。
此前印度就曾被世界銀行評估為世界上最難做生意的國家之一,印度國內落後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繁瑣而雜亂的規章制度已經讓很多投資者望而生怯。也正因為如此,比起打壓外來投資,印度政府還是應該把精力放在優化本國投資環境上。
⑧ 逾500家中資企業在印「渡劫」,這些企業的現狀如何
第一家公司的現狀:小米公司面臨雙重壓力,一是人員變動,二是頻繁查看稅務。
第二家公司的現狀:vivo公司積極配合當地有關部門的調查,難免會出現銷量下降。
總的來說,頻繁且嚴格的稅收查看,而且還凍結國外企業的公司資產。這難免會導致外國投資企業需要重新調整投資計劃,避免投資計劃告吹,始終無法獲得穩定收入。同時,多家中國企業被頻繁查看稅收,這已並非個例。不僅多家公司的生產發展收件,還會影響公司企業的產品銷量。
⑨ 世界500強有多少在印度投資
50%。世界500強指的是指世界上500個最大的企業,根據查詢世界500強官網得知:世界500強主要有埃克森美孚等公司,而且有50%的公司在印度投資建設分公司。在2022世界500強排行榜中,中國有1456家企業上榜。
⑩ 逾500家中資企業在印「渡劫」,此次的普查,給中企帶來了哪些影響
印度執法局最近發布了聲明表示,在對vivo以及其他關聯公司一共48處經營地點進行突擊檢查後發現,vivo有一半的營業額都匯往了中國,因此印度執法局認為這種行為涉嫌洗錢,隨即封鎖了vivo119個銀行賬戶,並且凍結了將近4億人民幣。除了vivo之外至少還有500家中資企業都在印度遭到了稅務和合規檢查,這次普查嚴重擾亂了中國企業的正常經營,甚至對企業商譽都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對企業國家在印度投資經營的信心也產生了重大阻礙。
對於另外一些中企而言,前期成本投入較大,如果輕易撤退可能會面臨更嚴重的損失,所以不得不硬著頭皮在印度繼續經營下去,再加上印度市場廣闊,或許未來將會開發出不錯的經營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