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家鄉,到底是在印度還是在尼泊爾
提起佛教,大家都會認為起源於印度,其創始人釋迦牟尼,也被認為是印度人。其實,這個說法是錯的,釋迦牟尼根本不是印度人,而是尼泊爾人。
尼泊爾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北鄰中國西藏自治區,其餘三面與印度接壤。包括珠穆朗瑪峰(尼泊爾稱薩加瑪塔峰)在內,世界10大高峰有8個在尼泊爾境內。尼泊爾是佛教最早流行的地區之一。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即誕生於迦毗羅衛的藍毗尼(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附近的洛明達)。
目前,有兩種說法,提羅拉科特即迦毗羅衛,還是庇浦拉瓦才是真正的迦毗羅衛城。由於這兩個地方分屬印度和尼泊爾,這又演變成了兩國之爭。畢竟,這背後還與經濟利益有關,每年有數十萬的朝聖者,他們當然要去真正的迦毗羅衛城遺址。而且,這也決定了釋迦牟尼的籍貫。
Ⅱ 探訪釋迦牟尼誕生地——藍毗尼
多年前我在尼泊爾旅行期間,懷揣一顆虔誠之心,踏上了藍毗尼的朝聖之旅。公元前623年,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在藍毗尼 (現尼泊爾) 一座著名的花園,後來該處就成為朝聖之地。印度的阿育王也是朝拜者之一,並在此建立了一個他的紀念碑。這里現在已逐漸成為佛教徒的朝聖中心,以佛祖誕生的考古遺跡為主要特色。
喬達摩·悉達多,誕生於 3000 年前的藍毗尼( Lumbini ),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現尼泊爾)太子,姓喬達摩,名悉達多。悉達多·喬達摩的父親是迦毗羅衛國凈飯王,母親摩耶夫人在悉達多·喬達摩誕生 7 日後去世,由姨母撫養長大。悉達多·喬達摩少年時代接受婆羅門教的傳統教育,後與覺善王的女兒耶輸陀羅結婚生子,自幼過著錦衣玉食、無憂無慮的生活。他善射騎,博學多藝,也富於沉默思考。 14 歲萌發了出家修道的想法。 29 歲時出家修道 探索 人生解脫之門。 35 歲時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成佛後的釋迦牟尼,被尊稱為佛陀( Lord Buddha ),意思是大徹大悟之人,在民間信仰中也常稱呼為佛祖。「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80 歲時釋迦牟尼佛陀進入涅槃,圓寂於拘屍那迦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河邊的娑羅林中。
藍毗尼位於尼泊爾西南和印度交界處,在魯潘德希縣境內,距加德滿都 280 公里,為尼泊爾政府保護的文化遺址。這是一個神聖的地方,白色方型的摩訶摩耶夫人廟,庄嚴肅穆,清秀典雅。廟旁的一泓池水明澈如鏡,在陽光的照射下,泛起點點金光。池邊長著一棵娑羅雙樹,挺拔的樹干巍巍聳立,寬大的樹冠給廟宇留下一片樹蔭。藍毗尼有紀念佛祖誕生的寺廟,其中供奉著一塊石雕的釋迦降生圖,廟北聳立著一根著名的阿育王石柱,上面刻著「佛祖誕生之處」的銘文。藍毗尼——釋迦牟尼誕生地,已成為朝聖之地。
印度的君主阿育王( Indian emperor Ashoka )也是朝拜者之一,他是虔誠的佛教信徒,不僅下令免除了佛祖誕生地附近的所有苛捐雜稅,佛教書上還記載阿育王在佛祖誕生的確切地點上立了一塊石碑作為標記,並以示紀念。這里現在已逐漸成為佛教徒的朝聖中心,以考古遺跡和佛祖誕生地為主要特色。這里。每天都有無數的朝拜者和虔誠的佛教徒不遠千里,穿過崇山峻嶺,越過急流峽谷,來到這兒,獻上各自的禮物,表達真摯的心意。
在1500多年前,中國高僧晉代法顯就取道新疆,渡流沙,越蔥嶺,經印度來到藍毗尼,成為訪尼外國人士中有真實記載的第一人。唐代名僧玄奘在公元 633 年也曾到此瞻禮取經。自從1978年建立藍毗尼發展區之後,全世界的許多佛教國家都在佛祖誕生地周邊建造了豪華的佛教寺院。每一座都獨具特色,因此它們組成了全世界各種佛教流派的大薈萃。
1997年,藍毗尼——佛陀誕生地(Lumbini, the Birthplace of the Lord Buddha)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Ⅲ 尼泊爾的蘭毗尼是啥地方
毗尼 藍毗尼 Lumbinī,又譯嵐毗尼、臘伐尼、林微尼等,釋迦牟尼佛的誕生地,佛教的主要聖地之一,在今尼泊爾境內。它處於尼泊爾西南和印度交界處,在魯潘德希縣境內,距加德滿都280公里。為尼泊爾政府保護的文化遺址。
Ⅳ 佛陀出生地迦毘羅衛國,位於地球的哪個緯度和經度
迦毗羅衛國的遺址目前還有爭議
說法一:位於今尼泊爾南部的提羅拉科特。
說法二:位於今印度北方邦北部,距尼泊爾邊境1公里處的庇浦拉瓦。
這兩處遺址都離佛陀的出生地藍毗尼不遠,有可能都是迦毗羅衛國的城址。
藍毗尼(Lumpinī),梵語可愛之意。釋迦牟尼佛的誕生地,它處於尼泊爾西南和印度交界處,在魯潘德希縣境內,距加德滿都360公里。
藍毗尼的經緯度是:27°28′53″N ;83°16′33″E
Ⅳ 藍毗尼園的簡介
此園曾經荒廢多時,西元1896年被發現後,經多次勘查發掘,又發現不少孔雀王朝、貴霜王朝、笈多王朝時期的遺物。今遺址中央是白色的摩耶夫人祠。祠內有摩耶夫人分娩之浮雕;浮雕人物輪廓尚可辨認。祠南是一長方形水池,現已乾涸,相傳此池即太子降生後洗凈之處。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即在祠西。依《西域記》卷六載,石柱(大正51·902b)『上作馬像,無憂王之所建也。後為惡龍霹靂,其柱中折仆地。』現該柱存高約七公尺,柱頭馬像已失,柱體有裂縫一道,似系雷擊所致。石柱離地三公尺處,有阿育王法敕雲︰『天佑慈祥王於登位二十年親自來此朝拜,因此處乃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茲在此造馬像、立石柱以紀念世尊在此誕生。並特諭藍毗尼村免除賦稅,僅繳收入的八分之一。』此處先後由尼泊爾政府及外國佛教徒新修寺、塔。尼泊爾政府並計劃在聯合國資助下,修建神聖花園、藍毗尼新村的寺廟區等。附:方之〈藍毗尼園〉(摘錄自《印度佛教聖跡簡介》)
地理位置 27° 28′ 1.76″ N, 83° 16′ 29.67″ E
藍毗尼園(The Park of Lumbini)是釋迦牟尼佛降生之處,位於尼泊爾境內,離印度聯合省的邊界不遠。藍毗尼園遺址於1896年被發現之後,已由印度著名考古學家亞歷山大·孔林漢證實。由於藍毗尼的地勢略高,長著稠密的野草和樹林,遠遠地望去,好像一個小小的叢林島。尼泊爾政府已將樹林和野草清除,並修建了一所設備完善的休息所,游覽的人都可以免費住宿。
谷歌地圖坐標27° 28′ 1.76″ N, 83° 16′ 29.67″ E
Ⅵ 尼泊爾藍毗尼到印度如何坐車
如果是在藍毗尼村,先隨便搭個車到藍毗尼路口,再坐車到錫陀塔那迦,再坐車去蘇瑙里口岸
如果是在藍毗尼園內,就到北門外(博物館停車場那個門)路邊坐車到錫陀塔那迦,再坐車去蘇瑙里。運氣好在在藍毗尼園門口就能找到去蘇瑙里的車。
Ⅶ 藍毗尼的概況
藍毗尼位於尼泊爾南部蘭毗尼專區的魯潘德希縣,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藍毗尼距加德滿都約360公里,位於尼泊爾南部的特萊平原上,屬熱帶氣候,最高氣溫可達50攝氏度左右。由於從首都加德滿都到藍毗尼
的公路是尼泊爾的主要交通幹道,車多、路險,所以筆者經過7個半小時的長途跋涉才終於抵達了目的地。公元前623年,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在這里。早在1500多年前,中國高僧晉代法顯就取道新疆,渡流沙,越蔥嶺,經印度來到藍毗尼,成為訪尼外國人士中有真實記載的第一人。唐代名僧玄奘在公元633年也曾到此瞻禮取經。
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山間的平地上綠樹成蔭,溪流淙淙,幽香的蘭草花,火紅的杜鵑花,點綴著滿園春色。遠處的山嶺間,峰巒聳立,霧氣濛濛,雲霧飄渺,山風呼嘯,松濤轟鳴,松針被風彈撥著,如無數琴鍵鳴奏,匯成了氣勢磅礴,雄壯渾厚的交響樂。縷縷雲霧像輕煙一般從山間飄向平地,猶如溫柔的輕紗給大地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這是一個神聖的地方,白色方型兩層的摩訶摩耶夫人廟,庄嚴肅穆,清秀典雅。廟旁的一泓池水明澈如鏡,在陽光的照射下,泛起點點金光。池邊長著一棵娑羅雙樹,挺拔的樹干巍巍聳立,寬大的樹冠給廟宇留下一片樹蔭。
這里。每天都有無數的朝拜者,虔誠的佛教徒不遠千里,穿過崇山峻嶺,越過急流峽谷,來到這兒,獻上各自的禮物,表達真摯的心意。
這里,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誕生地一南部的蘭毗尼。
蘭毗尼是梵文「可愛」的意思。這里原來是古代天臂國善覺王夫人蘭毗尼的花園,花園因人而得名。
公元前565年的一天,迦毗羅衛國的瑪雅·黛維王後在回娘家的途中,路過蘭毗尼花園,被花團錦簇的美景所吸引,就住在那裡欣賞起來了。第二天,正值尼歷正月十五,入夜後,圓圓的月亮掛在空中,銀輝似的月光撒滿了美麗的花園,端莊的黛維王後,沉浸於這良辰美景之中,毫無痛苦地扶著園中的娑羅雙樹,生下了王子一悉達多。
悉達多王子相貌端莊,天資聰穎。父親凈飯王對他寄予很大的希望在他16歲時。就替他娶了鄰國一位美麗的公主。但悉達多很有思想,對人生的苦難有深深的思考。在他29歲那年,悉達多拋棄了王子的高貴地位,離別妻兒,剃掉須發,在深山曠野中遍訪名師,以求解脫人生的痛苦。在他中年時期,終於在一棵菩提樹下,大徹大悟。創建了佛教學說。由於他是釋迦族人。所以他的追隨者和信徒都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悉達多創建佛教後,蘭毗尼就被視為佛教聖地了,因為,聖人是在這里誕生的。
蘭毗尼有紀念佛祖誕生的寺廟,其中供奉著一塊石雕的釋迦降生圖,廟北聳立著一根著名的阿育王石柱,上面刻著「佛祖誕生之處」的銘文。
蘭毗尼是尼泊爾的驕傲,也是世界級的文化勝地。每年尼歷正月十五都要舉行釋迦牟尼誕生紀念活動,緬懷這位給人類思想帶來巨大影響的歷史偉人。
Ⅷ 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離釋迦牟尼佛出生地藍毗尼多遠
藍毗尼在加德滿都的西邊,大約260公里遠。
如果從加德滿都出發,會由Prithvi高速公路接Narayanghat-Mugling、E –W等高速公路,而後抵達目的地。約為7小時車程。
Ⅸ 蘭毗尼的簡介誰有
蘭毗尼(即Lumbini),又譯藍毗尼、,位於尼泊爾境內南部魯潘德希縣蒂萊(Terai)小村落附近,靠近印度的邊境上,距加德滿都280公里,是世界著名佛教聖地,也是當代佛教復興的基地。公元前623年,相傳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於此,因此成為佛教四大聖地之一。1997年被入選世界遺產。
蘭毗尼 - 基本概述
蘭毗尼面積約為770萬平方米,分為三個區:阿育王石柱、菩提樹、水池、摩耶夫人祠為遺址區,各國佛教組織興建的寺廟為寺院區,還有綠化區。蘭毗尼的標志是巨大的菩提樹,粗大的樹干需七八人方能合 抱。傳說當年摩耶夫人就是在這裏手扶娑羅樹,生下了王子悉達多。如今娑羅樹(Saltree)已經被菩提樹(Ashokatree)所替代。玄奘曾經在這里看到:「有無憂樹,今已枯悴,菩薩誕靈之處。」
菩提樹旁有一長方形水池,佛陀出生後就在這里凈 身。玄奘看到這方水池「澄清蛟鏡,雜花彌漫」。水池附近的僧院十分殘破,僧人已經不知去向。村頭是-座兩層白勺石砌平台,叫做瑪雅黛維女神廟,綠蔭掩映,顯得庄嚴肅穆。女神廟正北,是著名白勺阿育王石碑。這座圓柱形石碑系公元前二四九年印度阿育王來此
朝拜佛祖降生地時所建,是蘭毗尼最重要白勺歷史文物。
蘭毗尼西27公里處,是當年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和王後摩耶夫人的王宮位置,稱梯羅拉廓特。這里分布著王宮、佛塔、寺院的地基。最為著名的是悉達多太子出家時走出的東門。在梯羅拉廓特的東北尼吉拉瓦,有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柱的兩個碎片。此外還有薩嘎哈瓦和阿羅拉廓特等古跡。
蘭毗尼 - 故事傳說
早在1500多年前,中國高僧晉代法顯就取道新疆,渡流沙,越蔥嶺,經印度來到蘭毗尼,成為訪尼外國人士中有真實記載的第一人。唐代名僧玄奘在公元633年也曾到此瞻禮取經。蘭毗尼是梵文「可愛」的意思,這里原為古代天臂國善覺王夫人蘭毗尼的花園,此處因此而得名。
瑪雅黛維女神廟,也稱摩訶摩耶夫人廟。瑪雅黛維是北天竺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蘭毗尼附近)凈飯王的妻子,相傳公元633年尼泊爾陰歷正月的望日,她在回娘家的路上來到蘭毗尼花園,在一株巨大的娑羅雙樹下休息的時候 生下了悉達多•喬答摩,即後來聞名世界的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後人在釋迦牟尼出生處建造了這座別具一格的瑪雅黛維女神廟,現廟內供奉著女神的石雕像,右手攀把著娑羅雙樹的枝幹,新生的嬰兒悉達多端立在近旁的蓮台座上。在瑪雅黛維女神廟旁有一口數十米的方形水池,明澈如鏡,相傳是女神沐浴和釋迦牟尼幼年時代洗澡的地方。池邊長著一棵娑羅雙樹,樹身粗大,原樹在法顯著作中曾有記載,唐玄奘來此取經時已經「枯悴」,可見現存此樹是後人補 種的。
相傳玄奘在這里還看到了一根阿育王石柱,「上作馬像,無憂王之所建也。後為惡龍霹靂,其柱中折仆地。」說明這根高大的石柱上有一馬頭雕塑,被雷電劈倒在地。如今的阿育王石柱高7.79米,周長2米多,但是馬頭雕像已不見蹤影,半截石柱有一道傷筋動骨的裂紋,被後人用三道鐵箍固定。石柱離地3米處有婆羅米文字書寫的阿育王銘文:「天佑慈祥王登位二十年親至此地朝拜,因為這里是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石上刻一形象,並豎石柱一根,表示佛陀在此降生。並特諭蘭毗尼村減免賦稅,僅交納收入的八分之一。」這根石柱確定了蘭毗尼為佛陀誕生地。
蘭毗尼 - 意義影響
尼泊爾南部魯潘德希縣的蘭毗尼,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公元前623年,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就誕生在這里。尼泊爾雖然是一個高山之國,但南部與印度接壤的地帶卻是一個狹長的平原,通稱特賴地區,屬亞熱帶氣候,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饒。魯潘德希縣的首府拜拉哈瓦又名悉達多城,「悉達多」就是釋迦牟尼童年時的名字。從悉達多城西行,至蘭毗尼僅十九公里.
蘭毗尼是個不大的村莊,村頭是一座兩層的石砌平台,叫做瑪雅黛維女神廟,綠蔭掩映,顯得庄嚴肅穆。瑪雅黛維是北天竺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妻子。相傳她於尼泊爾陰歷正月的望日,在回娘家的路上經過蘭毗尼園林,她在一株娑羅樹下休憩時生下了悉達多·喬達摩(即後來的釋迦牟尼)。據說,現在神廟所處的位置就是當年悉達多·喬達摩出生的地方。
女神廟正北,是著名的阿育王石碑。這座圓柱形石碑系公元前249年印度阿育王來此朝拜佛祖降生地時所建,是蘭毗尼最重要的歷史文物。每年,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不辭勞苦地來此朝拜佛祖,外國遊客、政界名流也紛紛慕名而至。逢尼泊爾陰歷正月釋迦誕辰日,蘭毗尼舉行盛大廟會時,更有世界各地的佛教徒雲集於此。
蘭毗尼也是中尼兩國人民早期交往的歷史見證。早在公元406年,東晉高僧法顯為尋找佛祖降生地就曾到過蘭毗尼附近的迦毗羅衛城;公元635年,唐朝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經,專程來蘭毗尼朝敬。法顯和玄奘的游記中記載了蘭毗尼當時佛教興旺的場面,也正是根據玄奘游記的敘述,考古學家得以在1895年發掘出早已被霹靂擊倒,埋於地下的阿育王石碑,找到了釋迦的誕生地。蘭毗尼是尼泊爾的驕傲,同時也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