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貸款哪裡貸的

印度貸款哪裡貸的

發布時間:2022-12-13 10:16:45

① 印度尼西亞外資公司怎樣貸款

從實際看,貸款的基本條件是:
一是中國大陸居民,年齡在60歲以下;
二是有穩定的住址和工作或經營地點;
三是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四是無不良信用記錄,貸款用途不能作為炒股,賭博等行為;
五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② 亞投行還會向印度提供貨款嗎

截止6月底,印度獲得的亞投行的貸款約為38.1億美元,包括此前2筆共計12.5億美元的用來協助印度抗擊新冠疫情的貸款。

但不過,亞投行貸款給印度,和此前的國際局勢並未有什麼直接關聯,亞投行雖然總部在中國,也是由中國召集,但是它本質上不是屬於中國的銀行,而是一個國際組織。


亞投行的性質是和世界銀行類似的,雖然世界銀行後面站著美國,但是美國也不是任何時候都能獨家控制世界銀行的。

亞投行,中國只是出資最多的國家,出資額約為298億美元,印度是第二大股東,投資84億美元,俄羅斯投65億美元,德國45億美元,法國34億,巴西32億,英國31億,韓國37億,澳大利亞37億,印尼34億,義大利26億,土耳其26億,沙特25億,伊朗16億,西班牙18億,紐西蘭10億,泰國14億,以上17個國家是出資額達到或超過10億美元的國家,此外,還有幾十個國家承擔了其餘的約148億美元的投資額。

所以么,亞投行對印度的貸款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這個貸款風險不大,一,它的本金還在這里,它要賴賬,前期的投入豈不是就打水漂了,另外,幾十個國家在這里,包括它的前宗主,還有幾個世界大國,印度不會明目張膽地賴賬呢,

所以,看待亞投行貸款給印度,真沒必要把最近的局勢牽扯進來,亞投行雖然掛著銀行的名號,但是其本質上還是一個國際組織,只是,不同的組織不同的功能,比如東盟、歐盟非盟啥的是解決地區很多事務的協調的,亞投行就是很多國家一起聯合起來湊份子搞一個合資銀行,針對亞洲乃至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巨大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以及其他需求,發放貸款,收取利息,大家一起賺小錢錢。

亞投行的錢只貸給主權國家的政府以及國際組織,而受益的國家在接受貸款獲益的同時,他們往往自己也是亞投行的股東之一,比如印度,出資佔比第二,貸款也很積極,這些貸款,它既要還,同時,作為亞投行的股東之一,其貸款利息收益它也能享有。

而且,也不用擔心印度政府會拿著這筆錢去干其他事情,和世界銀行一樣,任何國家要從亞投行貸款,必須認可一系列限定條件,比如確定資金使用用途,流向,准備怎麼用這些錢,用錢的步驟和流程,而且,這些貸款一般都是按照流程和步驟,一步一步發下去的,完成一步發放一部分,會有人對項目進行追蹤,一旦貸款的國家亂用錢或者挪用錢,那信譽就壞掉了,以後再想借錢,就涼涼了。

印度前腳向亞投行貸款,後腳就找俄羅斯、美國、以色列以及法國購買武器裝備,為的是有更大的資本和中國對抗。難道亞投行成立的初衷就是為各國采購軍火提供資金方面的支持?

亞投行應該是和基礎設施建設相關聯的。可是印度利用貸款提升武力的做法是和該組織的宗旨相背離的。

如果印度再次向亞投行申請貸款,條件符合的話,後者還是會滿足印度的要求的。印度提出申請的時候,肯定不會說用於軍事目的的。就像這次對待中國五十多個app一樣,以危害安全為由一禁了之。

印度封禁中國app,以及延遲中國貨物通關的做法都是有違世貿組織的規則的。直接干肯定是不行的,必須找個借口。加勒萬河谷沖突之後,印度跟打了雞血似的。作的要命!

通過這次事件不難看出,印度的商業環境是相當糟糕的。用個莫須有的罪名,把別國的應用強制下掉。這樣真的對自己沒有傷害嗎?其實這是一損俱損的做法,影響印度的國際信譽。以後誰還敢來印度做生意呢?

對於印度這個不講信用的國家,亞投行不能輕易放款。以後能收回嗎?我嚴重懷疑。把錢不用在改善基礎設施上,而是購買軍火,向左鄰右舍炫耀武力。這錢借給印度,真的沒必要。

截至6月底,印度獲得的亞投行貸款總額約為38.1億美元,其中包括前兩筆總額為12.5億美元的貸款,以幫助印度抗擊新的皇冠疫情。

但是,亞投行向印度提供的貸款與以前的國際局勢沒有直接關系。 雖然亞投行總部位於中國,但也被中國稱為,但實際上並不是一家中國銀行。 是一個國際組織。

亞洲投資銀行的性質與世界銀行的性質相似。 盡管美國落後於世界銀行,但美國不能總是獨占控制世界銀行。




亞洲投資銀行,中國是投資最多的國家,注資約298億美元,印度是第二大股東,投資額為84億美元,俄羅斯為65億美元 美元,德國45億美元,法國34億,巴西32億,英國31億,韓國37億,澳大利亞37億,印度尼西亞34億,義大利26億,土耳其26億,沙烏地阿拉伯25億,伊朗16億 ,西班牙18億,紐西蘭10億,泰國14億,還有17個以上國家的捐款超過10億美元。 此外,數十個國家進行了148億美元的剩餘投資。

因此,亞投行向印度提供的貸款沒有錯。 這筆貸款風險不大。 首先,它的本金仍然存在,並且取決於帳戶。 此外,這里有幾十個國家,包括前宗主國以及幾個世界大國。 印度不會輕率地償還債務。

因此,關於投資銀行對印度的貸款,確實沒有必要涉及最近的情況。 盡管亞洲投資銀行是銀行的名稱,但它實質上是一個國際組織,但不同的組織具有不同的職能,例如東盟和歐盟-非盟。 為了協調事務,亞洲投資銀行是由一些國家共同組成的合資銀行。 為了應對巨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以及亞洲乃至第三世界國家的其他需求,發放了貸款,收取了利息,每個人都一起賺了小錢。 錢。

亞投行的錢僅貸給主權政府和國際組織。 在受益國接受貸款並從中受益的同時,它們通常是亞投行的股東之一,例如印度,出資比例一定。第二,貸款也非常活躍。 有必要償還這些貸款。 同時,作為亞洲投資銀行的股東之一,它也可以享受其貸款的利息收入。

此外,無需擔心印度政府將用這筆錢做其他事情。 像世界銀行一樣,任何想從亞洲投資銀行借款的國家都必須承認一系列條件,例如確定資金的使用,流量以及使用方法。 貨幣,使用貨幣的步驟和過程以及這些貸款通常根據過程和步驟逐步發行。 完成發行步驟的一部分後,將有人跟蹤項目。 一旦貸款國挪用或挪用了這筆錢,信譽就會被破壞,如果您以後想借錢,那就太冷了。



印度近期花費幾十億美元向俄羅斯、以色列、美國、法國進口武器彈葯,與向亞投行貸款十幾億美元用於抗擊新冠肺炎,或許並沒有直接的聯系,只是吃瓜群眾覺得印度既然有錢進口武器彈葯,怎麼沒錢抗疫,還得二次向亞投行貸款?印度政府肯定不會對此作出解釋。那麼,印度如果繼續向亞投行貸款會繼續如願以償嗎?只要符合亞投行的貸款要求,還是會獲批的。

因為6.15沖突,印度緊急向俄羅斯、以色列、美國、法國等國進口大量的武器彈葯,俄羅斯衛星通訊社7月3日報道,印度國防部當天宣布,國防采購委員會已經通過了向俄羅斯進口21架米格-29戰斗機、12架蘇-30MKI戰斗機,並升級現有的59架米格-29戰斗機的提議。購買和升級米格-29的金額為9.84億美元,購買12架蘇-30MKI的金額高達14.2億美元,兩項合計24.04億美元。

這只是印度近日緊急向俄羅斯進口武器的支出,還沒有包括向以色列、美國、法國緊急進口武器彈葯的資金,加起來的話是一筆大開支,以至於吃瓜群眾感慨:印度真土豪。


事實是這樣子的嗎?似乎不是。今年5月,印度從亞投行獲得了5億美元的貸款,用於抗擊新冠疫情。6月17日,亞投行批准印度申請的7.5億美元,用途是檢測新冠病毒、抗擊疫情,以及幫助受新冠疫情影響的貧困弱勢家庭。印度在短短的時間里連續兩次向亞投行貸款了12.5億美元(約合88.33億美元)。

印度兩次向亞投行貸款抗疫資金,貸款的申請時間早於6.15沖突,從邏輯上將,向亞投行貸款與印度向俄羅斯、以色列、美國、法國緊急進口武器彈葯並沒有直接的聯系,只能說印度在抗擊新冠疫情與投資國防上,對於國防更捨得花大錢,資金有限保障。

那麼,印度如果繼續向亞投行貸款,還能再貸到大把的資金嗎?這個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考量:其一,貸款的用途是否符合亞投行的放款的標准,如果印度貸款的用途是向外國進口武器彈葯,肯定不符合亞投行的要求,必然被拒批,如果用途是搞基礎設施建設,或者抗議新冠疫情,獲批的可能性極大。


其二,印度已經從亞投行獲得的貸款的使用是否合規,比如今年5月、6月向亞投行貸款的12.5億美元有沒有用於抗擊新冠疫情,如果有表明印度政府的信用度良好,繼續得到貸款的概率極大,如果把貸款獲得的12.5億美元抗疫資金挪作他用,甚至拿去進口武器彈葯,那就違反了貸款協議,後續繼續獲得貸款的可能性就比較低了。

所以,如果符合亞投行的貸款要求,並且沒有違反貸款協議,印度將會源源不斷地從亞投行獲得大量的資金的。亞投行2016年成立以來,印度的13個基建項目從亞投行獲得了29億美元的貸款,加上今年5月、6月的兩筆抗疫貸款,印度累計從亞投行獲得了4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93.24億元),是亞投行的第一大借貸國、受益者。

印度能夠接二連三地從亞投行獲得貸款,背後有兩個有利的因素,其一,印度是亞投行的第二大股東,出資額為84億美元,在亞投行里有較大的話語權;其二,亞投行非常支持印度搞基礎設施建設,在成立的前2年裡向亞洲放貸的43億美元基建資金,其中的四分之一的貸款是批給印度的。

今年至今,亞投行給印度貨了36.1億美元。印度給出的貸款理由是印度新冠疫情非常嚴重,為了戰勝新冠,印度需要這筆錢。當然,錢到手後,印度想怎樣用那是誰都阻攔不了的,而且印度也不會傻到說是拿這筆錢添置軍火去了。

知人知面不知心,畫虎畫皮難畫骨。印度隱藏得很深,而且在幾個月之內就貸了36.1億美元的巨款,所以亞投行是應該有所警覺的,但是。雖然木已成舟,但這對亞投行來說應該是一次深刻的教訓。亞投行在貸款給印度時,應該對該國整個戰略體系及對外關系來一個全面的評估。亞投行的決策機制和貨款評估體制都應該進一步完善。不能再對那些潛在的好戰國大打方便之門。

當然,印度製造邊境沖突是有預謀的,但誰會都想到印度瘋狂到一夜之間斥資52億美元去購買軍火(歐美軍火大國賺得盆滿缽滿)。如果早知道印度是為了購買武器亞投行是不會給印度貸款的,畢竟各國有充分的理由拒絕印度,中國作為亞行主要決策國當然也不會同意。

亞投行創始會員國共57個(其中歐洲20個國家)實際上亞投行整個家底是1000億美元。中國是亞投行出資最多的國家,出資額約為298億美元,印度第二共投資84億美元,俄羅斯第三投資65億美元。德國45億美元,法國34億美元。巴西32億美元,英國31億美元,韓國37億美元,澳大利亞37億美元,印尼34億美元,義大利26億美元,土耳其26億美元,沙特25億美元,西班牙18億美,伊朗16億美元,泰國14億美元,紐西蘭10億美元。另外其他會員國共投資約148億美元。

中國是亞投行的發起國,也投資最多,但亞投行並不是屬於中國所有的銀行,而是一個國際金融機構,也就是說,給誰貸款是由亞投行集體決策的。

在亞投行,每家出資比較多的國家都有自己的董事,掌握一定的決策權,印度也不例外。

印度因窮兵黷武造成財政赤字。亞投行不是慈善機構,也不是印度的提款機。





與此同時在這種運行規則的基礎上,印度是否可以再得到下一筆貸款,也不會像我們吃瓜群眾想像的,大股東就可以跟據印度的周邊政策,決定其它股東的立場,決定亞投行違反規則,拒絕對印度的下批貸款,這不是我國的處世原則!




然而據公開的信息看,個人還沒有發現印度,把他們獲得的這38億多貸款,全部用在了申請的用途上的報道,相反卻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這些貸款並不是印度無法籌措資金,迫切的必須這些貸款。為了製造周邊的緊張態勢,為了自己的擴張主義目的,他們可以隨機投入更大量的資金,緊急進口大量的武器裝備,修建大量軍用基礎設施,印度還很有錢可以投入民用和平基建項目,投入抵抗新冠疫情的用途。 個人觀點認為,雖然我們無法了解,他們此前的貸款用途是否符合申請項目范圍,但這個國家之前獲得貸款的申請,存在某種欺詐行為,特別是抗疫這種非業務范圍的貸款支援,印方在有錢大量采購武器裝備,用於製造周邊緊張局勢,破壞國際安全環境的情況下,卻向亞投行申請抗疫援助貸款,至少表現出了他們缺乏誠信的品質,這應該是貸款業務最忌諱的情況!其實從他們可以投入大量資金,在邊境地區修築大量軍用基礎設施,就已經證明,他們有錢投資國內民生基礎設施項目,他們的政府徵信就已經不存在了。

在已有的貸款額度基礎上,就可能使印度在這些貸款償還之前,無法獲得下批貸款;而政府徵信的缺失,在用於製造周邊緊張局勢的軍備采購方面,揮霍無度又可能造成償還貸款能力的「喪失」,致使亞投行金池儲備的損失,這很可能是該行貸款業務更大的忌諱,因此個人認為,印度再次獲得亞投行貸款的概率非常低。


亞投行全名叫「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發展基礎設施建設。

在疫情期間,該銀行,也對抗擊疫情進行一定數量的貸款發放。

大概率不批准。

(一)印度剛貸了款,短時間內無法向亞投行進行貸款



首先說明,亞投行不是印度自己家的銀行,不是想貸就能貸的。

印度在今年5月已經貸了一次款,金額在5億美元左右,目的是為了抗疫。據6月17日的報道,印度再次成功貸款7.5億美元,目的也是為了防疫。

從亞投行成立之日到今年疫情之前,印度累計貸款達到了29億美元,摺合人民幣達到了210億左右,已經成為亞投行最大的「貸款客戶」。彷彿,印度將亞投行當做了自己的錢罐子。

但是,為了疫情,出於人道主義考慮,亞投行還是給印度連續兩個月的貸款,兩次合計12.5億美元,印度累計貸款額度達到了41.5億美元左右。看起來,印度簡直就像亞投行的「親兒子」。

既然如此,短期內,貸款給印度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畢竟,亞投行不是印度開的。

(二)亞投行前面的貸款是在沖突以前就發生的,現在花高價購買軍備,再貸款非常難



未來,一兩年後,印度在信用良好的情況下,為了基礎設施建設向亞投行進行貸款,那亞投行可能不會拒絕,而且這貸款也一定是專款專用的。

但是,現在的印度一邊喊著沒錢,向亞投行貸款,一邊又高價全球購買軍備,這出乎了很多人的預料。這有點過分了。

不過,亞投行今年對印度的第二筆貸款,是在615沖突前就通過了的,如果得知印度現在高價購買軍備,那麼,第二筆防疫貸款,也不見得能拿到。要知道,亞投行出資最大的會員國是我國,而不是印度。

在明知印度為了挑動戰爭而超常規采購軍備,亞投行如果還進行貸款的發放,那麼,不是亞投行的負責人出了問題,那就是亞投行的審批機制出了問題。

(三)印度人拿著「信用」當兒戲,終將會受到懲罰的



一說疫情,面對無數人的 健康 和生命,印度就沒錢了。而主動在邊境搞事,四處樹敵,對方強勢應對時,印度又是增兵,又是采購軍備,印度的錢又有了。

這是拿著自己的信用當兒戲。

明知道抗擊疫情是第一等的大事,還要在邊境找事。

明知道我國並沒有越境攻擊的意思,印度還要大量增兵拉達克,還要在全球大量采購軍備,這讓開支陡然增加。

現在,亞投行再給印度進行貸款,就是在幫助擴大沖突,就是在輔助印度做開戰的准備。

如此情況下,短期內再要給印度貸款,那麼亞投行的存在也就沒有意義了。



總體而言,印度從五月到六月,已經連續兩個月從亞投行貸了款。而現在的印度,上躥下跳,全球采購軍備,把自己當成了大佬,簡直就是「貸款裝富翁的窮光蛋」。

如此情況下,印度再提出向亞投行貸款,恐怕很難成行。除非一兩年後,情況穩定了,印度為了基礎設施而貸款,那也許就沒有大的難度了。

至於說亞投行還會不會向印度提供貸款,如果印度今年再貸款的話,估計亞投行審批的可能性不大了!

亞投行的全稱是: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就是各國在一塊湊點錢,可以賺點小利息。

由於印度也是亞投行的一員,在貸款的時候是打著搞基礎設施建設的名號,因此,亞投行也就向印度貸了款。

亞投行自成立以來,印度已經向亞投行貸款38億美元。在今年的5月份和6月份,印度以抗擊疫情為借口,上次向亞投行貸款12.5億美元。

但是印度貸款之後,並非是把這筆錢用在了抗擊新冠疫情工作上,而是用在了購買武器裝備上。印度分別向俄羅斯,美國,法國和以色列購買了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花了100多億美元。

至於說亞投行還會不會向印度進行貸款,觀天下智庫認為,亞投行一定會吸取前面的教訓,嚴格審核印度貸款的目的,做出一定的風險評估之後再來確定是否向印度貸款。

亞投行也不得不考慮,印度貸款多了,可能就選擇賴賬,從而不會還了。

因為這是印度人的尿性。在前蘇聯時代,印度就經常購買前蘇聯的武器裝備,最後就不了了之了,讓前蘇聯吃了很大的虧。

如今的俄羅斯,顯然已經從前蘇聯身上吸取了教訓。印度在購買俄羅斯武器的裝備的時候,要麼是先繳納一定數量的定金,要麼是全額付清,印度不給錢,俄羅斯是不可能賣給他武器裝備的。

總之,亞頭行一定要當心,對於印度這樣的國家,如果借的錢多了,一定會選擇賴賬的。這就是印度人的本性使然。

雖然很想不給印度貨款,但 畢竟人家是股東之一,亞投行是為了第三世界的基礎建設而設立的國際組織,並不是我國一家獨大, 雖然現在的亞投行還沒有達到世界銀行的級別,但一定會越做越大的,眼光也該放的更加長遠些。


印度利用貨款意圖不明朗,應加強審核,減緩放貸給這個成員國

前一段時間的 印度,貸款12.5億美金用於國內抗擊疫情,但這次好像用途有點不明朗,利用貸款提升武力的做法是和該組織的宗旨相背離的 。很可能 再次貸款會被嚴格的審查,其具體的使用途徑, 雖然一直有著流程和步驟,但保不齊印度會使用一些小手段, 利用帶來的貨款采購軍事武器,來對抗近期邊境上的局勢和有可能的沖突。


印度不會將自己的信譽搞壞,而借貸不還

並且印度頻繁的貸款也會受到亞投行的限制,畢竟組織要為所有國家的利益去著想。享受的利益也應該是平等的,當然 也不用擔心印度會賴賬(美國就是賴賬專業戶),畢竟印度還要在這個圈裡面混 。印度的基礎設施應該是最爛的,而且自己名聲搞臭的話,那以後更難辦了,而且在前期的投入當中, 印度也是有著60多萬億的資本投入 的,這個不用過於擔憂。


印度最近動作頻頻,也終極是跳樑小丑,自取其辱,限定本國經濟發展

印度近期的中印邊境上的活動很頻繁,一副想要將沖突升級的樣子,看著情況是不想善了了,那就只有讓他們吃點苦頭了,搓一下他的銳氣。還要 禁用我們的59款基本軟體,延遲中國貨物的通關,現在又在限制我國在印度的建設施工。這是要大貿易戰的節奏? 這些行為都嚴重的違反世貿組織的規定,相信一定會通過外交手段進行磋商的, 印度的迷之行為只會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限定本國的發展。



③ 借給印度富豪阿尼爾安巴尼的50億人民幣的三家中國銀行是哪三家

2010年,阿尼爾·安巴尼以5%的利率獲得了國開銀行提供的19億美元貸款。2012年,中國工商銀行和進出口銀行又為阿尼爾·安巴尼提供了13億美元的貸款,然而阿尼爾·安巴尼的公司此時已經負債70億美元。

後來,阿尼爾·安巴尼用新的貸款來償還舊的債務,導致負債越來越多,最終欠下了140億的銀行貸款。

④ 印度現金貸:賺錢的天堂和慾望的地獄

什麼是財富天堂?

豪傑的發跡之地,勇者的埋骨之所。

有人在此升騰,有人在此隕落。

財富天堂,也被稱作是冒險者樂園。

一面是酒池肉林,別墅嫩模;一面是血本無歸,鎩羽離場。

任何稱之天堂者,無不與地獄雙棲雙生。

淘金者境遇必然大相徑庭,人生若何看時看運也看命!

而今,印度這座僅次於中國、世間唯二的現金貸天堂,已重啟天堂模式。

作者 | 大司馬

編輯 | 見時君

印度現金貸市場現狀剖析

4月份,我們曾推送過一篇《疫情之下的印度,還是現金貸天堂嗎?》,對疫情中後期的印度現金貸市場做了預測。

在彼時言道: 疫情將天堂調至暗黑模式。這時候,越是在市場活躍,越可能被喪屍吞噬。只有等待疫情過去,天堂重啟至淘金模式,才適宜再出沒。

文中預測頗多,有些言過其實,有些也僥幸言中。

印度封鎖期間,那些未曾縮量或不願止損的放貸者,損失慘重。據悉,其中就有一些曾在國內玩的風生水起的大佬。

同時,我們也認為,彼時印度現金貸市場的冷凍,也可以稱之為「借貸人孵化」。疫情必然會引發破產潮、失業潮和返貧潮,也就會製造大量的借貸用戶。並言及, 現金貸行業很多時候是反周期的,經濟大環境不好,反而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對現金貸利好。

對此,我們先來驗證下,疫情是否已引發印度破產潮、失業潮和返貧潮呢?

印度經濟監測中心(CMIE)曾在9月18日表示,「2020年5月至8月,印度白領工作人數降至1220萬,比去年減少660萬人。」也就是說,疫情期間,有660萬印度白領失業,更可悲的是,「長時間的封鎖,也讓這群人把過去四年工作的積蓄都消耗空了」。 這660萬人,不僅是失業,還會因入不敷出或坐吃山空而返貧。

雖然,9月份前三周印度的平均就業率已增至37.9%,上周的失業率降至6.4%。但CMIE依然悲觀的表示,印度30天平均勞動參與率由8月份的40.96%降至40.3%。

什麼是勞動參與率? (中國)是指勞動力參與率=(有工作人數+目前正在找工作人數)/(16歲-64歲人口)*100%

印度有工作或者找工作的人在減少。隨著印度工作崗位的減少,出現大批量的失業者,找工作失敗後,放棄找長期工作,開始以打零工的方式維持生存。

打零工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僅能溫飽,是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的非良性循環,一旦有一天工作續不上,就需要靠借貸來維持生存。而這種循環,持續的時間越久,用戶的資質就會越差。能夠通過印度銀行借到錢的幾率越低。

對印度貧困者而言,舉目四顧,無所倚傍。唯有中國人操盤的現金貸機構,願意慷慨解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在前期的文章中說, 對目前的印度貧困者而言,中國的現金貸機構就是救世主。 畢竟,相比可以活下去,高利息又算得了什麼。

毀滅向來簡單粗暴,而重建卻是長期繁瑣的。

失業和返貧,對老百姓的打擊,並不是一找到工作就可以立馬恢復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也就是說他們需要在短期債務的泥潭中掙扎一陣子。這段在債務中的掙扎,對現金貸機構而言自然是大利好,因為用戶需要不斷復借,直至工作收益完全覆蓋債務才可以脫身。

對此,大家也可以參考一份國內信息: 2017年末阿里平台拍賣的房產數量為9000套,2018年末增長到兩萬套,2019年底飆升至50萬套,到了今年6月就達到了116萬套。報道還預測,到今年年底,阿里法拍房的數量將突破150萬套,甚至逼近200萬套。

誰的房子在被拍賣?自然是那些以前收入不錯如今入不敷出的失業者,杠桿炒房者以及創業失敗的小老闆。如今他們將面臨什麼,無非兩個字——「返貧」。

返貧之後,自然就需要重新開始由「貧」至「小康」再至「富裕」的爬坡,可能有些人需要一年,有些人需要兩三年,有些則十年,甚至一輩子。爬坡的過程中,自然免不了要在債務中掙扎。

對此,大家可能會發現,雖然國內媒體一直在報道「報復性消費來了」、「多少萬/晚的海景房售罄」、「免稅店排了多少米的長龍」等等,但那些繁榮都綻放在報道里,以及那些本來就高消費的群體。環顧身邊的普通人,則大多數選擇縮緊褲腰帶過日子。還有一個更大的群體,李克強總理說的「月入一千塊以內的6億人」,則是失聲的,沉默的,也是受影響最大的。

曾經,有人不理解國內的現金貸,區區一千多塊,誰會借?這就是典型的「何不食肉糜」。

想想,中國都如此,印度自然更甚 。

相比中國,印度還有更大的一個困難,那就是國家也缺錢。

美國經濟不行,可以放水,因為有全球做承接。印度經濟不行,可以放水嗎?當然不行,一旦放水,就會導致盧比貶值,通貨膨脹,物價飆漲,讓那些沒有收入來源,手裡只有三瓜倆棗積蓄的印度老百姓生存愈發艱難。放水催漲股市這類美國玩法,印度是行不通的,這只會讓富者愈富,窮者更窮。

印度政府該怎麼辦?來錢最快的方式,自然是借錢。光是為了抗疫和搞基建,印度政府就從亞投行(中國是最大出資方)借了近300億人民幣。但現在印度借錢也不好借了。因目前國際嚴打洗錢,印度幾乎所有的銀行都被美國銀行標記涉嫌進行可疑交易,涉及洗錢、恐怖主義和毒品等。二十六家印度銀行的國際貸款被叫停。內憂外患之下,印度政府自然會採用多種方式來搞錢。大家回顧下近幾個月來的印度政府操作,是不是如此。

同樣在4月份的文章《疫情之下的印度,還是現金貸天堂嗎?》中,我們就給大家做了預警,主要有三點:

如今回顧,三點都言中了。

說這些,其實是想表達:作為一個具備強韌性、強活力和年輕化的經濟體,印度經濟的復甦是必然的。但因今年經濟崩潰,政府缺錢,老百姓失業嚴重,復甦的周期會比較長。這對現金貸行業而言,其實是利好。怕的是不復甦,借了錢還不了,變成壞賬。但有復甦這個的預期在,困難期越持久,借貸群體規模越大,又因最終老百姓的收入會慢慢增加,脫離債務,這樣一個現金貸盤子炸的幾率就相應變小,生命周期也會延長。不過,也有一個前提,就是現金貸平台不要自己作死。

當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不同的借款人面臨的債務泥潭和能夠為放貸機構帶來的利潤自然也不同。

在文章《疫情之下的印度,還是現金貸天堂嗎?》中,我們把借款人劃分為「劣質借款人」、「優質借款人」和「理想借款人」,目前我們的看法和4月份保持一致,對此就不在贅述,大家可點擊文章標題查看。

印度現金貸市場重啟天堂模式

近來,有不少從業者表示,見時 財經 的推文量減少了。

原因無他,市場回暖,影響行業的突發性新聞事件也在減少。

市場已進入悶聲發財模式,我們也沒必要為了吸引眼球而製造新聞。

現階段, 沒有新聞,就是最好的新聞。

同時,也有一些從業者表示,為什麼中印邊境沖突、疫情,甚至印度政府要徹查印度現金貸行業以及中資企業洗錢等事件也不跟了。

因為此類信息已被常規化, 人是容易被環境和信息「馴化」的,「常規化」即「馴化」,「馴化」也就意味著人們對這類信息的「麻木」,讓這類信息不再具備沖擊力。

譬如:近期再有中印邊境摩擦,如果不出現死人或真槍真炮的對壘,老百姓就會覺得沒意思,見怪不怪了。

當然,還有印度「排華」情緒消退,打砸中國製造的事件消失。罵中國老闆的印度員工開始惦著臉求上班。

這些,我們都可以稱之為「 大義不在上頭,利己主義開始佔領智商高地了 」。畢竟,口號喊得再響亮,也填不飽肚子,現實的敲打,會讓熱血冰涼。

這類信息,對行業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了。

關於印度政府要敲打現金貸行業,對此我們認為,是從業者過於把自己所在的行業當回事了。 以目前印度現金貸市場的體量來看,無論是放貸甲方數量、放貸資金體量以及借貸用戶規模,都還沒有到能入執法機關法眼的地步。

如果不發生像幾個月前出現的暴力催收事件,印度現金貸在印度國內都不具備新聞報道性。畢竟 印度光NBFC牌照就有九千多張,被中國人拿來放貸的才幾張。 所以,沒必要自我設限,畏手畏腳,只要不作死,紅利就會很豐厚。

當然,也有反面的,譬如:在支付通道崩塌的時候,我們提醒大家,最好找有中資背景的支付通道做備用,但隨著支付通道危機弱化,一些人就被信息「馴化」,覺得後面不會出問題,依然還是選擇全接印度背景的支付通道。這就是典型的心存僥幸。

目前,印度現金貸市場的數據如何呢?

給大家幾個大概的數據做參考。以某中小盤數據為例。

8月底九月初的時候,日放單量在1000左右,首逾率在25%左右,壞賬15%左右。

9月中旬,日放單量在1500左右,首逾率在20%以內,壞賬10%以內。

9月下旬,日放單量在2000左右,首逾率在20%以內,壞賬在10%以內。

放單量在增加,首逾和壞賬已控制住,甚至還在不斷降低。 目前,該盤子依然保持放量沖刺的狀態。

因圈子太小,為避免大家猜出是誰家的盤子,數據已作修飾。

不同的盤子,不同的操盤團隊,數據肯定是不一樣的。但行業整體的趨勢,是一致的。

據我們所知,目前日單量破3000的已不在少數,破4000的也大有人在。一些大體量的系統商,綜合日放單量已是20000+、30000+甚至是40000+。

春江水暖鴨先知,隨著市場數據回暖,持續再放的甲方基本都在不斷加量。如果大家經常關注行業群,也會發現甲方的身影越來越少了,原因無他,賺錢去了。

近來,有不少國內大佬,拿著錢,想要進入印度現金貸市場。但卻遇到了幾個難題。

一、中國資金如何去印度?

4月22日,印度政府修訂《外匯管理法》,要求印度接壤國家的非公民實體在印度投資時,需在政府路徑下進行提前審批。

走印度政府審批,基本無望,目前已有海量中資申請被壓。 現在基本上只能通過CN和CB的形式進入。有一年期和三年期兩種。如果選擇一年期,則印度主體公司必須要拿到初創公司資格。

目前,也有很多企業選擇直接對敲。 目前印度對洗錢查的很緊,如果拿的是 游戲 的錢,就有一定風險了。

不過,無論如何圍追堵截,資金終會找到最佳途徑,流向利潤最高的窪地。

二、不去印度,如何選擇靠譜代運營?

還有些資金方,本身沒有操過盤,自己去印度拿牌放貸,先不說200W前期費用會攔住一些人,光是把整個項目落地所花費的時間,就讓很多人擔心,會不會自己盤子還沒落地,好時光就已遠去。

所以就有一些資金方希望自己不去印度,組盤或找人代運營。

組盤,就是直接找成熟想擴大資金規模的團隊,投個一兩百萬甚至更多,別人吃肉,自己喝湯。

找人代運營,自然就是做自己的盤子。

但自己搞個盤子,問題又來了。 現金貸四大痛點:資金、流量、風控和催收。

自己可以搞定的只有資金,流量、風控和催收該怎麼解決呢?

目前,一些系統商提供一條龍服務,一站式提供流量、風控和催收。

但有國內和印尼市場爆發的種種問題在前,很多人也不免擔心,大的系統商,服務的甲方多,無法量身定製服務,自己會不會變成被割的韭菜。同樣的,小的系統商,系統靠不靠譜,是否有操盤經驗,有些系統商系統開發出來後都沒人用過,暴雷的風險自然比較大。

前期,見時 財經 已對大多數系統商進行了調研,為避免對系統談的太具體,被他人誤解為影射,在此就不多言。如有甲方需要了解,可直接與見時聯系。

目前,印度現金貸市場已然復甦,相信會日好一日,鏈條之上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機會賺的盆滿缽滿。

但是,也希望諸位從業者不要太過於嘚瑟,不要製造新聞事件。前期出現的那些問題,隱患猶在,禁忌墳頭蹦迪。

⑤ 印度農業的經驗教訓

農產品價格政策的變化及其影響
在1965年以前,印度農產品價格政策的重點放在保護消費者利益上,政府通過低價收購,進口和配售來實現保護。這種政策雖然保證了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相對穩定,卻帶來了生產發展緩慢、政府收購量無法增加而糧食進口劇增的後果。1965年以後,印度的農產品價格政策發生了轉折性變化,就是把重點放在保護生產者利益上,同時兼顧消費者利益。這—政策是印度農業政策調整的里程碑。
政府通過規定農產品(主要是糧食)的購銷價格、政府配售制度、緩沖庫存等措施來實現穩定農業收入和保護消費者利益。政府規定,農產品支持(收購)價格的機構,是1965年成立的「農產品價格委員會」(1985年更名為「農產品成本和價格委員會」)。這個委員會主要根據農產品成本,並考慮到工農產品比價、作物之間的比價及供需狀況、農民的合理利潤等因素,每年向政府提出關於農產品支持(收購)價格的建議,然後經政府確定並在收獲前正式公布。
執行糧食價格政策的機構是印度糧食公司和各邦的糧食和民用供應部門。這兩個機構不僅承擔政府的糧食收購任務,而且負責糧食的貯藏、加工和批發供應。—方面,政府通過上述機構及其代理機構(主要是供銷合作社)按規定的價格收購糧食;另—方面,政府通過上述機構把政府收購的糧食批發給設在各城市和鄉鎮的「平價商店」,再由「平價商店」按政府規定的價格零售給持供應卡的居民。這種收購和供應不僅是政府保證糧食平價供應和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而且是對生產者進行價格支持的主要手段。 印度農產品價格政策的支持對象主要是小麥、大米、玉米等糧食作物,在70年代中期實現糧食基本自給之後,價格支持的對象逐漸擴大到黃麻、大豆、油料等20多種農產品,其目的是為了調節種植業的生產結構,促進平衡發展。印度農產品價格政策依賴於價格補貼,價格補貼是支撐印度農業生產的基點,也是價格政策得以實現的物質保證。糧食價格補貼主要是經營補貼和緩沖庫存補貼。隨著糧食配售量和收購價格的提高(糧食配售量1961年只有400萬噸,到1991年增加到2060萬噸;每噸小麥的收購價格從1977/78年度的1125盧比提高到1991/92年度的2250盧比),結果是財政補貼越來越多,1980/81年度糧食補貼共計65億盧比,到1989/90年度增加到247.6億盧比。小麥補貼佔小麥批發價的58%,大米佔40%。1990/91年度,小麥平均補貼1.12盧比/公斤,大米0.8盧比/公斤。如此巨大的耗費,必然造成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不僅如此,農產品補貼的大部分利益被控制大量剩餘農產品的大農所得,也被城市上、中等收入集團分享,而廣大城鄉貧民所得的份額很小。
農業信貸政策
印度農業貸款來源於各類機構(例如農業信貸合作社系統、商業銀行和地區農業銀行)和私人放債。在印度獨立初期,私人放債是主要的來源。以1951年為例,私人貸款占農民貸款總額的92.8%。針對這種情況,印度政府採取了大力支持和發展農村信貸合作機構的政策,以抑制猖獗的高利貸活動。為實施這—政策,政府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並逐步形成了農業和農村發展銀行領導下的信貸合作社系統。這個系統在向農業及其有關活動提供低息貸款方面,起了很大作用。1970/71年度,信貸合作社系統提供的農業貸款占農業貸款總額的6.6%。在各種貸款機構中居主導地位。但是,僅依靠這個系統的貸款,遠遠滿足不了農民的需要。1970/71年度,信貸合作社系統的貸款僅占農民貸款總額的20.1%(其他貸款機構佔9.1%),農民70.6%的借款仍需向私人借貸。
6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綠色革命」的廣泛開展,農業投資需求激增,農業貸款供求之間的差距隨之迅速擴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對14個商業銀行實行了國有化,後來又建立了地區農業銀行和農民的服務合作社機構,這些機構參與農業信貸,向農業及其有關活動提供低息貸款。從此,印度農業信貸政策發生了另—重大變化,即從單獨地依靠農業信貸合作社系統提供農業貸款,轉變為依靠商業銀行等多種機構提供農業貸款,極大地擴大了農業貸款來源。商業銀行在農業貸款領域的地位僅次於農業信貸合作社系統, 1986年占農民貸款總額的28.8%。不僅如此,貸款的方向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即優先向農業和農村小規模工業貸款,積極參加各種扶貧計劃,直接向具體的項目和受益人(主要是小農、佃農和農業勞動者)提供貸款。1987年,商業銀行對項目受益人的貸款占貸款總額的44.5%。多種農業貸款機構的迅速發展,有力地削弱了印度農村中的高利貸勢力,1988/89年度,機構貸款已佔農民貸款總額的57.4%,而私人貸款下降到42.6%,其原來的絕對優勢已不復存在。
盡管印度的農業信貸政策在擴大農業資金來源、推動農民採用現代農業技術、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仍需解決—些存在的問題。其中包括:信貸機構在地區上分布不平衡,有的機構過分強調獲利原則,—些貸款用於非生產性用途,—些貸款到期不還。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農業資金的供應和農業生產的發展。
扶貧計劃和農村綜合發展計劃
由於印度的土地分配不合理,農業生產水平低,廣大農民特別是小農、邊際農和無地農民仍未擺脫貧困。據政府的全國抽樣調查資料,農村低於貧困線的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1956/57年度54%,1967/68年度56.5%, 1977/78年度50.8%,1988/89年度28.4%。雖然農村貧民的比重在不斷下降,但其絕對數字並未減少,均為2億多人。
農村貧困是困擾廣大人民的嚴重問題,但長期以來並未引起政府的足夠重視,經濟發展計劃和政策主要向發展重工業和基礎工業傾斜,注意農村發展和農業生產發展中的—般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貧困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貧困問題愈顯突出,印度政府和各界人士也逐漸認識到,農村貧民的大量存在,不僅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也是影響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因此,從70年代後期起,印度經濟計劃和政策的重點轉向緩解農村貧困,並實施了—系列扶貧計劃。主要有:農村綜合發展計劃,全國農村就業計劃,農村無地者就業保證計劃,農村青年自營職業培訓計劃,農村婦女和兒童發展計劃和乾旱地區發展計劃。這些計劃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
農村綜合發展計劃始於1979年,隨後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擴大,並成為印度政府「六五」計劃直至「八五」計劃中扶貧部分中的中心內容。這個計劃的目的是改善農村貧民的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率,主要通過發展種植業、畜牧業、農村工業、商業和服務業,為農村貧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擴大收入來源,使他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貧困線以上。農村綜合發展計劃所需要的資金,分別由財政和貸款兩方面解決。
印度「八五」計劃中的扶貧計劃,強調要因地制宜地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在乾旱地區發展小型灌溉工程,要通過村民委員會、合作社和其他民間組織促使廣大人民參加扶貧計劃,要進—步提高受益人的償還能力,注意培養受益人的技術能力,注重「在冊種姓」和「在冊部落民」的受益比重。
農村綜合發展計劃取得了較大成績。據印度國家銀行關於評估農村綜合發展計劃扶貧效果的抽樣調查(在10個縣抽樣調查1000戶)得出的結論是:創造了就業機會,增加了收入,縮小了貧困差距。在所調查的縣份中,按平均計算,每個家庭增加的就業的數量為78日/人;平均每戶增加的收入1372盧比,平均31%的受益家庭超過了貧困線。
支持農業合作社的發展
農業合作社是印度政府實現農業發展規劃的重要手段。農民通過合作社,組織起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它的類型很多,主要的有農業信用、銷售、耕種、牛奶、漁業、農產品加工、消費以及住宅合作社等。例如,經營生產資料供應的合作社向社員提供信貸、種子、化肥、農葯等,銷售合作社的主要目標是保證合作社成員的農產品能在市場上以較高的價格售出。它們又分好幾類,有的還從事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銷售,有的只銷售某些特殊的農產品,如水果、蔬菜、棉花、煙草等,以減少風險,獲得較多的利益。加工合作社主要從事蔗糖的加工、棉花及羊毛的加工和精紡以及稻穀和牛奶的加工等。印度農村也有從事工業生產的合作社,它們主要生產農業投入品和機械,其中較有影響的是化肥生產合作社,其產量已佔全國總產量的20%。
印度的農業合作社有以下特點:(1)入社自願,民主管理。理事會由社員大會選舉產生,每屆任期多為5年,大會通常每年召開—次,審議合作社的工作;(2)民辦官助。政府對合作社十分重視,在組織上和經濟上給予支持,包括培訓、補貼和資金援助,幫助合作社發展生產、加工、銷售等事業;(3)以加工企業為核心,發展農村工業,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原因主要是加工的利潤豐厚,同時還得到政府的重點扶持。牛奶的收購、加工和分配系統也很有特色,在推進發展奶業的「白色革命」、提高人民營養水平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印度在發展合作社中也有—些問題。主要是:(1)基層合作社的規模小,力量薄弱,服務功能受到限制;(2)政府的行政干預比較多。政府—方面對合作社投資,同時又從合作社拿走—定的紅利;據說,經濟狀況越好的合作社,受到政府的干預也越多,影響了農民辦社的積極性;(3)地區之間以及社與社之間的差距很大,多數農產品不分級,加工深度不高,農民不能獲得應有的利益。

⑥ 在中印關系緊張之際亞投行還給印度貸款是怎麼回事

印度能從亞投行獲取最大的貸款份額,恰好證明了亞投行是標準的「多邊開發性國際金融機構」,貸款面向所有成員國,而非某些人認為的「中國的銀行」。亞投行的成立宗旨是為了促進亞洲區域的建設互聯互通化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強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在運營機制上,亞投行關注的是推進國際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活動及項目落地推進。

在決策機制上,亞投行由其內部設立的理事會、董事會、管理層做出獨立決策,不受特定國家政府的控制。中國是亞投行的發起國和股東之一,但亞投行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其發展需87個成員國相互協作,實現互利共贏。

(6)印度貸款哪裡貸的擴展閱讀

亞投行在印度的投資項目充分地體現了亞投行對基礎設施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一貫重視。自成立以來,亞投行一直關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致力於提高國家間連通性,並促進跨境貿易。正如亞投行理事、波蘭財長特雷莎在印度孟買舉行的亞投行第三屆理事會上表述的那樣,基礎設施發展不僅是一個國內問題,而是更需要廣泛的國際參與。

近日,印度的「國家投資和基礎設施基金(NIIF)」獲得亞投行1億美元注資,並計劃聚焦綠色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服務等項目。NIIF公布的第一個投資項目即面向可再生能源、綠色交通、水務、公共衛生和垃圾管理。這與亞投行所堅持的可持續發展是相符的。

⑦ 要寫印度的金融體系簡介,最多兩百字就可以。但是不知道怎樣下手。主要應該寫哪些方面呢

印度金融業的構成

印度的金融體系主要由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構成。金融機構主要包括商業銀行、合作銀行、地區農村銀行(RRBs)、金融機構(FIs)和非銀行金融機構(NBFCs)等。銀行部門是印度金融體系的基石,受中央銀行監管。印度的金融市場由貨幣市場、政府債券市場、外匯市場和資本市場構成。
印度的銀行體系
印度的銀行體系由聯邦儲備銀行、商業銀行、合作銀行和地區農村銀行(RRBs)組成。印度儲備銀行(RBI)是國家的中央銀行。它是國家銀行體系的管理者,同時負責制定國家的貨幣政策,負責實施國家對外匯市場的必要干預,也是印度國際貨幣儲備的保管人。
印度商業銀行是銀行體系的主要部分,包括公營銀行、區域農村銀行、私人銀行和外資銀行,總數接近300家。從所有制看,可劃分為國有商業銀行、私人銀行和外資銀行三類。
另外還可以分為表列商業銀行和非表列商業銀行。表列商業銀行是指實際資本在50萬盧比以上(包括50萬盧比),在央行保持其定期或活期負債的最低百分比數,並向央行抄送周報的銀行。因為它們被列入央行的銀行表,所以稱為表列商業銀行。列表銀行享有自由匯款、票據貼現、向央行買賣英鎊和盧比以及有價證券的便利。表列商業銀行在印度金融體系中佔主導地位,其資產佔到整個金融體系資產的75%。
合作銀行分為城市合作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它們是印度銀行體系的重要補充。農村合作銀行又分為長期信貸合作機構和短期信貸合作機構。印度國家銀行(SBI)是印度最大的商業銀行。該行在印度有9120家分行,還有65個辦事處分布在全球32個國家。它的主要職能是為農村銀行、中小型企業項目籌措資金,在為零售和批發業提供金融服務中有著領導性地位。該行是印度唯一一家進入世界排名前100位的銀行。印度工業信貸投資銀行(ICICI),是印度第二大銀行,也是最大的私營銀行。該銀行在印度擁有955個分支機構,並在17個國家有辦事處。
印度進出口銀行成立於1982年,屬印度政府所有。該銀行成立的宗旨是為印度的對外貿易提供資金支持和金融服務便利、促進印度對外貿易的發展。
印度的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

印度的金融機構中有13個是國家級的、46個是邦一級的。國家級的金融機構包括長期貸款機構、特殊機構和投資機構,其中包括保險機構。邦一級的金融機構包括邦金融機構和邦工業發展公司,後者主要為企業提供項目融資、設備租賃、公司貸款、短期貸款和票據貼現等。
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為零售企業提供貸款和分期付款融資,由央行監管。政府債券市場的主要交易商(PDs)是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印度的國有保險機構主要有印度人壽保險公司和綜合保險公司。前者主要負責人壽保險業務,後者負責非人壽保險業務。從2000年開始,印度允許私營的(國內以及國外的)保險公司進入其國內市場。盡管對國外保險公司持股比例的限制仍然很嚴格,只有26%,但是已有19家合資保險公司陸續獲准成立。
印度證券機構
印度資本市場比較發達,其歷史超過百年,監管制度比較嚴格。經過多年運作,所有交易市場已經聯網,實現終端交易,私營企業可以比較方便地實現間接融資或直接融資。印度的證券機構主要由證券交易所、證券投資商(基金公司、從事混業經營的商業銀行、股票經紀公司等)組成。印度共有證券交易所23家,其中孟買證券交易所是全亞洲最早的交易所,也是印度最大的股票交易場所。印度目前共有9644家上市公司,其中在這個交易所上市的就有5247家。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是印度第一大債券市場,也是印度最早開啟網上交易的交易所……(全文請閱讀《中國金融》印刷版2011年第5期)

閱讀全文

與印度貸款哪裡貸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丹頂鶴在中國哪裡越冬 瀏覽:215
伊朗石油怎麼運輸到中國 瀏覽:429
二戰義大利美國哪個更強 瀏覽:15
建行在越南取錢手續費多少 瀏覽:446
抄底伊朗什麼意思 瀏覽:50
中國移動語音如何設置 瀏覽:13
英國什麼時候實行炮艦政策 瀏覽:941
ems寄到印尼多少錢 瀏覽:591
為什麼要去印尼盾國家打工 瀏覽:98
中國電信怎麼看電視 瀏覽:862
印尼的果凍果是什麼 瀏覽:681
1885年英國什麼報紙停刊了 瀏覽:563
在北京申請英國t4簽證要多久 瀏覽:6
勞森為什麼來中國了 瀏覽:664
伊朗為什麼不把油賣給中國 瀏覽:511
中國為什麼會出現赤腳醫生 瀏覽:91
印度舞腰鏈怎麼用的時間長 瀏覽:578
在越南買一頭牛多少錢 瀏覽:14
中國張姓有多少 瀏覽:420
成都義大利面在哪裡買 瀏覽: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