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關甘地的故事
甘地的故事:
甘地全名叫做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甘地19歲時遠赴英國學習法律。
1893年,甘地來到英國統治下的南非,領導南非印度人爭取權利。他把印度教的仁愛、素食、不殺生的主張,同《聖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相結合。
並吸收了梭倫、托爾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漸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論。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為國大黨的實際領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
開始為印度的獨立而奔波,二戰後,印度分裂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國家。面對兩國的沖突,對雙方都有重要影響的甘地多次以絕食來感化他們,呼籲團結。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頑固教徒刺殺。
(1)印度的甘地全名叫什麼擴展閱讀:
1893年4月,一家印度公司派甘地到南非工作。他看到印度移民在南非的公民自由和政治權利在很大程度上被剝奪的現狀,很是灰心,這些移民主要是契約傭工和個體商人。
於是他開始抗議和游說,反對針對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和種族歧視。有人因此批評他沒有將抗議的對象擴展到針對全體非洲人的法律,在他在南非的早期,有一件事常被人提起。
那就是他買了一張一等車廂的車票,拒絕換到三等車廂,被人從彼得馬里茨堡火車中扔了出去。1903年6月,甘地組織了一場抗議運動針對黑法令,這個法令強制所有在南非的亞洲人接受登記。
1913年9月,他參加了一場抗議不按照天主教儀式結婚就無效的運動。1913年11月6日,甘地被捕,當時他正領導一群印度礦工在南非遊行,1914年,政府允諾減少在南非對印度人的歧視。
B. 印度「聖雄」曾經勸中國放棄抵抗日本,有何意圖
愛因斯坦曾給過一個人非常高的評價:“後世的子孫也許很難相信,世上竟然真地活生生出現過這樣的人。”這個人就是印度國父——聖雄甘地。愛因斯坦認為,甘地的觀點是他們那個時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並且所有人都應該朝著他的精神方向去努力。
誠然,在印度歷史上“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甘地也的確是一位大聖人,但不可否認這同樣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的弊端。就像甘地1948年被刺殺後,卻在遺言中表示:“原諒這個可憐的人吧。”隨後不治身亡。其實他自己的結局已經預示了,即便用這樣的胸懷去接納世間萬物甚至是敵人,卻依舊不會改變最終死在敵人手中的結局。
C. 食鹽進軍
食鹽進軍
印度西北歷史名城阿默達巴德附近,有個著名的大廣場。廣場入口處有一幅大橫幅,其上用印地語大書;堅持真理運動院。1930年3月21日6時半,曙光初露,78個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信徒,面對西面的大海,指天盟誓:如果印度不能獲得自治,英印殖民政府不修改野蠻的食鹽專營法,他們將老死大海邊,決不回阿默達巴德。宣誓完畢,為首的一個60歲老人,戴一幅金絲眼鏡,穿一身印度山民手工紡成的粗棉布衣服,穿一雙上布鞋,手執一根竹杖,開始向西邁進,其餘的信徒也默默跟上。他們的行進方向是西面靠印度洋的海濱村莊丹地。
持杖老者一行一律身穿土布衣衫,食用當地土產,不使用任何來自英國的物品,甚至也不食用英印殖民政府專營的食鹽。他們一路徒步行進,晴天項烈日,雨天一身泥,餐風露宿。每經過一個村莊,都要停下來,舉行群眾大會,號召村民自己煮鹽、自己織布,決不購買任何英國商品。一路之上,圍觀者成千上萬,熱鬧非常。不斷有村民響應老者號召,加入進軍隊伍。各國新聞記者,也來往穿梭,爭搶鏡頭和頭條新聞。隊伍經過24天時間,步行300公里,在4月5日到達海濱村莊丹地。這時,這支出發時僅78人的小隊伍,已增至數千之眾。抵達丹地的當天晚上,他們一齊面對大海,禁食祈褥。第二天清晨,老者帶領信徒,先用海水沐浴。然後在海灘上支起大鍋。老者親自用桶取水,灌滿大鐵鍋。又撿來乾枯的樹枝,燃起大火,燒水煮鹽。海灘上,成千上萬的信徒們,也模仿老者,熱火朝天地干起來。這個戴眼鏡的老者,就是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倡導者甘地。他領導的從阿默達巴德到丹地的300公里徒步行軍,就是世界歷史上著名的食鹽進軍。甘地和他的信徒們想用自煮食鹽的辦法,抵制英印殖民政府的食鹽專營法。進而號召印度人民抵制一切英貨,不與英印殖民政府合作,以便實現民族獨立。
甘地全名叫莫罕達斯·達拉姆昌德·甘地。1868年,甘地誕生於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島的波爾班達城。祖父和父親曾是一個小土邦的宰相,也是虔誠的印度教徒。甘地自小受印度文化熏陶,酷愛印度民族文化,同時也受到印度教中有關「非暴力」、「自製」、「寬容」、「以德報怨」等思想的影響。中學畢業後,甘地遠渡重洋,到英國接受高等教育,考進倫敦大學,主攻法學。在英國期間,他潛心研究《聖經》,把基督教義中關於對惡人忍讓的教義與印度教義中「以德報怨」的思想結合起來,得出了「不抵抗」和「自我剋制」最高尚的宗教結論。這一宗教結論後來又演變為政治上的非暴力不合作主義。
1893年,大學畢業不久,甘地受聘為一家印度公司的法律顧問,到南非任職。在南非期間,他目睹了白人殖民者如何歧視印度人的種種劣行,感觸頗深。甘地雖然受過全套英式教育,西裝革履。講一口標准牛津英語,仍然受到歧視。白種人不允許他與白人同坐頭等車廂,不允許他進有白人的茶座。有一次他依據英國法律,依法力爭,竟被白人痛打了一頓。這使他萌生了反對白人統治、爭取印度獨立的志向。
旅居南非期間,甘地深入印度僑民當中,創辦學校,出版刊物,開展反種族歧視斗爭。1906年,甘地組織旅居南非的印度人組織「薩提亞格拉哈同盟」,開展了早期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採用請願、罷工、絕食、集會等方式,與當局斗爭,聲名卓著。南非殖民當局對他恨之入骨,幾次將他關進監獄。但甘地從不屈服,每關一次監獄,甘地的鬥志就高漲一分。在旅居南非的二十多年期間,甘地形成了完整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體系:即用罷工、請願、絕食等非暴力手段,與殖民當局斗爭,爭取合法權益,最終達到民族自治的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甘地回到闊別二十多年的祖國。他把在南非積累的斗爭經驗和形成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帶回印度,脫下皮鞋、西裝,穿上土布衣衫,深入群眾,宣傳非暴力不合作主義,並成為印度國大黨的領袖。在這期間,甘地成功地領導過孟買農民的抗稅斗爭。還領導阿麥達巴德紡織工人按照非暴力不合作路線,堅持罷工 21工,後來又使罷工轉化為絕食,迫使工廠主接受了為工人增加工資的斗爭要求。經過這些斗爭,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為廣大群眾接受。國大黨發展成為擁有1千萬黨員的大政黨,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機構。甘地也成為印度人民反英斗爭的最高領袖和「聖雄」。
1919年,甘地利用印度受十月革命影響的機會,發動了第一次全印規模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反對英國殖民統治。1930年,甘地又利用資本主義發動經濟大危機的機會,以反對英印殖民政府的食鹽專營法為契機,發起聲勢浩大的食鹽進軍,掀起了全印規模的第二次反英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甘地領導下,印度人民紛紛起來罷工、罷課、罷市,示威遊行,要求殖民當局廢除食鹽專營,限制從英國進口紡織品。但是,英印殖民當局卻以暴力作答,先後拘捕了參加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6萬積極分子,甘地鋃鐺入獄,被殖民者拘捕。食鹽進軍和第二次不合作運動也遭到失敗。雖然如此,甘地的斗爭精神,卻鼓舞印度人民堅持反英斗爭。1947年,英國政府被迫放棄對印度的統治權,印度獲得獨立。甘地為之畢生奮斗的事業,終於獲得勝利。
D. 甘地是誰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尊稱聖雄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和印度國家大會黨領袖。他是現代印度的國父,是印度偉大的政治領袖,也是現代民族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ahimsa)的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爭取能以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E. 甘地是哪裡人
中文名: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英文名: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別名:聖雄甘地籍貫:印度博爾本德爾出生地:英屬印度博爾本德爾性別:男國籍:印度出生年月:1869年10月2日去世年月:1948年1月20日所處時代:近代職業:政治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
政治 印度國家大會黨領袖
畢業院校:倫敦大學學院政黨:印度國民大會黨宗教信仰:印度教成就:被尊稱為印度的「國父」
印度最偉大的政治領袖
重要事件: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
「食鹽進軍」
名言:以眼還眼,世界只會更盲目。
要活就要像明天你就會死去一般活著。要學習就要好像你會永遠活著一般學習。
欲變世界先變其身。
代表作品:《印度自治》;《甘地自傳——我體驗真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