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昭寺是印度佛學的最高學府嗎
大昭寺是松贊干布建的一座寺,建於公元7世紀上半期,是西藏最早的寺廟之一。你怎麼說是印度的寺廟呢?應該是那蘭陀寺是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只是那蘭陀寺早就不存在了,而且現在的印度流行的是印度教,也就是新婆羅門教,佛教在印度不流行,也沒有什麼學府。
在西藏,大昭寺算不上佛教最高學佛,它主要是舉行一些法會,比如傳昭大法會。在西藏的寺廟都有經學院,相當於漢地的佛學院,但最有名的規模最大的不是大昭寺,而是格魯派的六大叢林,即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倫布寺、拉撲楞寺、塔爾寺。這才是西藏佛教的最高學府。其中的拉撲楞寺有六個扎倉,也就是六個經學院,規模最大。
㈡ 印度有色拉寺么印度的色拉寺到底是什麼
樓上那位明顯答非所問
印度有色拉寺,在南印
那算是佛學院吧,主要是給僧人學習的場所
㈢ 普吉島有佛教大學嗎
沒有。普吉島位於印度洋安達曼海東南部,是泰國境內唯一受封為省級地位的島嶼,島上環境純凈,是一座著名的度假島。該島擁有的唯一的學校名為普吉皇家大學,不是佛教學校,該校創辦於1971年,是由普吉師范學院的學校發展而來。
㈣ 想知道: 中國 印度智慧林佛學院 在哪
如果對佛學有興趣看這個你會有大發現,這才是佛教終極秘密!
1.釋迦摩尼佛成佛以後,首先直接的給眾生開示了「次第一心三藏」,即《華嚴經》,准備講明「次第一心三藏」的當下開示「一心三藏」就可以圓滿。但是發現事與願違,許多人不能接受。他們有的執著苦修苦證,有的執著自然外道,有的執著求神通術。。。當時印度就有96種外道。無奈之下佛只有一步步引導,不與這些外道打成一片就意味著沒有人會聽佛的開示。
2.為了破這些外道,佛講了《阿含經》,十二因緣法等進行接引,用因緣法來破自然外道法等,欲使小乘人得到他們的「果位」。這個果位即小乘人的阿羅漢,辟支佛。屬於不了義二乘人的果位。所謂不了義是指這個所證是有漏的菩提。
3.佛又針對眾生不同的喜好執著,比如有的人喜歡執相修行,有的人喜歡執空修行等,都為他們講各自的經典進行進一步的引導:藏教菩薩 → 他們的發心很大,執著在事相上來行持,也就是說他們是執相修行,行有為法,比如念佛念咒,拜佛拜懺,只懂得拜有形相的佛,不懂得拜法界佛,天天有為的去行善,這叫有為法,有為法是生滅法,不能成佛。因為佛法不講善只講真。但是他們會得到很大的人天福報!但是因只有福德沒有功德(功德是必須明心見性開悟)我們修行人學佛目的不是為了得福報,那叫三世冤,第一世受苦,第二世享用自己的福報所得,第三世往下落至三惡道等,因此是白修一場不出輪回。 佛為了接引有緣眾生先入佛門再說,總比聞不到法強,因此為這部分執相才願意修行的眾生開示了《無量壽經》《地藏經》等,這是藏教菩薩所修經典。所以我們可以與古代的梁武帝比較一下,梁武帝建了四百八十座廟,度了十幾萬人出家,到最後還不得好死,達摩祖師直接告他說:「你沒有功德」。通教菩薩 → 這了接引藏教菩薩放棄有為修行更上一個層次,也為了把喜歡執空修行的人接引進佛門,佛用《金剛經》《六百部般若》來破執相修行的有為法,《金剛經》就是把有為法判為邪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講《金剛經》就是來接換《無量壽經》《地藏經》的。《金剛經》講得很清楚,「若人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怎麼了? 行邪法不能見如來。這是佛講的,所以我們念佛,拜佛,供養舍利,建寺廟有什麼用啊?!這些與成佛與你明心見性沒有關系,這些是修行而不是修心。所謂那些念佛 拜佛 供養舍利,只能做為佛法形式上的有緣輔助接引眾生的工具而已,不是成佛的方法,與成佛無關。想成佛要明理,深入經藏開了智慧才行。所以當今多少人在盲修瞎練一看便知,而且往往大家都去做的事就覺得是對的也跟風去做,不會理智的用智慧去分析,從而佔用自己大量的學法時間去跑佛事啊等,還覺得這是自己往生的資糧,這不是與佛做交易嗎?用世間人的想法與佛再做交換嗎?佛啊你看我今天放生放了多少了,念了幾千聲佛號啊,還念經咒多少遍啊,我一定能往生了,是不是佛啊?就是這種心理啊。因此造成「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這個通教就是指禪宗的修行,執空修行,破一切相歸空相,連佛的三十二相他都判為無明相,這叫禪宗的無為法。他執在空相里不出來了,他卻不知道空是對有而講的,空本身也是一種相,是空相。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非有相,非空相,但他能現有相,現空相,隨緣自在變現。真心本來面目是非有為,非無為,非不有為,非不無為. 禪宗所認為的這個「無為法」,通過禪定的功夫來修成的,是不是以有為之心 修無為之法?!所以仍然判為是有為法,以有為之心修無為之法,仍然是邪法。《楞嚴經》第六卷中文殊菩薩就把月光童子還有孫陀羅難陀一些人修的禪宗判為不能成就。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在《最上乘論》中講:修此法門「恆沙莫一,億劫希成」,就是講修行這個法門能成就的人是恆河沙數的人中難有一個人有這樣的根基,這個銀河系可能還沒有恆河沙數的修行人,即使有這么一個人修行,他還是億劫希成。可見是甚難成就的法門。別教菩薩 → 因此為了破掉眾生在有相與空相兩個相上的執著,接引眾生繼續探求真理,這個時候通過《華嚴經》,《圓覺經》開示眾生從亦空亦有兩個門而入,在禪宗見空性的基礎上,從空出有,比藏教通教更加圓融。這里的破掉不是世間法里的破,世間法講破是破掉不要了,佛法里的破是在相見性而不是破相見性。明白這個道理就是破了,並不是要把它破除掉不要。《華嚴經》,《圓覺經》為代表經典,來接換《金剛經》。所以從開始講「次第一心三藏」難以被人理解到繞了一大圈,眾生撞到南牆又撞到北牆,路都行不通,這才發現原來真的不能執著於一部經,人的境界在提升,就如上台階一樣,需要一個認知過程。這樣眾生就容易放下情執心,不再抱有先入為主的老觀念,解放思想,比較開明了。就像我們要過河,只能乘船,過了河,還要船嗎?有的人就是不肯丟下船,扛著船繼續行,以至於障礙了自己前行的進程。這時再看《華嚴經》,《圓覺經》那就比以前效果要好得多了,這才理解佛之前講的那些經那些法門啊是針對當時自己的根機而講,是應機施教。並不究竟。當時自己就那樣的境界,不能接受更深的指導。圓教菩薩 → 到了法華涅盤時,佛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對弟子們說:【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又講【唯此一真實,餘二則非真】(《請見法華經原文》):唯有這部經是真的,第二部就是假的。也就是認定這部《法華經》才是我佛所要講的,前面那些經典是引導你們最終流入此《法華經》的,也就是說,《法華經》是前面藏教,通教,別教里任何一部經的接換經,這是方便說,究竟說為:《法華經》為十法界任何一個國土中佛講的無量經中任何一部的最終接換經。此經破前的小乘因緣經及不了義大乘經。其實佛在成佛後當下就可以講此《法華經》的,《法華經》即前面所提到的「一心三藏」法理。佛就為了開示眾生一心三藏法理,但是當時沒有正法氛圍,講了人家也不接受反而會破法毀謗。因而佛講了這么多經往「次第一心三藏」上引導,因「次第一心三藏」就是為了最後講清「一心三藏」的輔助跳板!所以,如果你沒有學過三藏十二部經能接受這個《法華經》的話,那就不必先前的一大圈子的彎路,可以直取佛法精髓「一心三藏」,直取家園,回歸如來藏妙真如性。其實佛在之前41年的傳法中,無時不在講《法華經》只不過那時是旁敲側擊,暗示著講,給弟子們心裡留下一個痕跡。到了法華涅盤時,佛才全面的講,正式的講,直接的講,真話真說,指出弟子們必須受持此《法華經》這樣我才與授記成佛,這時佛已不問根性,只講唯一佛乘。。《法華經》全名稱為《大乘妙法蓮華經》,佛最後七年就為了講這部《法華經》。《無量義經》為《法華經》打前陣,《涅盤經》為《法華經》收尾。《楞嚴經》原名《妙法蓮華王》,與《法華經》是同一部經,《法華經》是總講,正面直接講,《楞嚴經》是細講,是從正反兩面講,把《法華經》要講的道理全面展開著講。主經就是《法華經》《楞嚴經》兩部大經。圓教佛法是從非空非有而入,遇有說空,遇空說有,非空非有當下即空即有。圓融圓滿圓通十法界萬法為當人當下一念當下隨緣變現。此法不立修證,不立階梯,無修無證,一步登天,印光祖師遺訓說為:「法華奧典,妙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等覺菩薩就是像觀音菩薩那樣的大菩薩的果位!
㈤ 彎腰的哲學是什麼
孟買佛學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學院之一,這所佛學院之所以著名,除了它建院歷史的久遠,它輝煌的建築和它培養出了許多著名的學者以外,還有一個特點是其他佛學院所沒有的。這是一個極其微小的細節,但是,所有進入過這里的人,當他再出來的時候,幾乎無一例外地承認,正是這個細節使他們頓悟,正是這個細節讓他們受益無窮。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細節,只是我們都沒有在意:孟買佛學院在它的正門一側,又開了一個小門,這個小門只有一米五高、四十厘米寬,一個成年人要想過去必須學會彎腰側身,不然就只能碰壁了。
這正是孟買佛學院給它的學生上的第一堂課。所有新來的人,教師都會引導他到這個小門旁,讓他進出一次。很顯然,所有的人都是彎腰側身進出的,盡管有失禮儀和風度,但是卻達到了目的。教師說,大門當然出入方便,而且能夠讓一個人很體面很有風度地出入。但是,有很多時候,我們要出入的地方並不都是有著壯觀的大門的,或者,有大門也不是隨便可以出入的。這個時候,只有學會了彎腰和側身的人,只有暫時放下尊貴和體面的人,才能夠出入。否則,有很多時候,你就只能被擋在院牆之外了。
佛學院的教師告訴他們的學生,佛家的哲學就在這個小門里,人生的哲學也在這個小門里。人生之路,尤其是通向成功的路上,幾乎是沒有寬闊的大門的,所有的門都是需要彎腰側身才可以進去。
越成熟的麥穗,頭低得越厲害。正如別林斯基告訴我們的:一切真正和偉大的東西,都是純朴而謙遜的。人生之路,尤其是通向成功的路上,幾乎是沒有寬闊大門的,所有的門都需要彎腰側身才可進入。
㈥ 佛教源頭佛學院是
那肯定是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Nālandā Vihāra ),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玄奘法師曾在此地留學。據史料記載,那爛陀寺始建於公元5世紀,位於古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爾邦中部都會巴特那東南90公里。那爛陀寺規模宏大,曾有多達九百萬卷的藏書,歷代學者輩出,最盛時有萬余僧人學者聚集於此,玄奘在此從戒賢法師學習多年,義凈在此從寶師子學習十年;此外來此學佛的唐僧還有慧業、靈運、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燈、道琳、智弘、無行等法師。我國唐代第一高僧玄奘在這里學習五年。玄奘《大唐西域記》和義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對那爛陀寺都有說明,而義凈對當時那爛陀寺的布局和建築樣式,敘述尤其詳細准確。
㈦ 孟買佛學院的一個小細節 摘錄
印度最著名的佛學院之一,孟買佛學院,除了以其建院歷史久遠、建築大氣恢弘和培養出了許多著名學者聞名之外,它還有一個極其微小的細節設計,也讓世人贊嘆不已。所有進入過這里的人,當他再出來的時候,幾乎無一例外地承認:正是這個細節使他們頓悟,正是這個細節讓他們受益終生。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細節:孟買佛學院在它的正門一側,又開了一個小門,這個小門只有一點五米高,四十厘米寬,一個成年人要想過去必須彎腰側身,不然就只能碰壁了。所有剛剛進入佛學院的人,都十分納悶:這么大的學校,有著巍峨壯觀的大門可以出入,干嗎還開這個小門呢?
其實,這正是孟買佛學院給它的學生上的第一堂課。很顯然,所有的人都是彎腰、側身進出的,盡管這顯得有失風度,但是卻達到了目的。最後,學院的教師不失時機地指點他們:「大門當然方便,能夠讓一個人很體面,很有風度地出入。但是,很多時候,我們要出入的地方並不都是有著寬敞大門的,抑或,有的大門並不是為我們准備的。這個時候,只有學會了彎腰和側身的人,只有學會了暫且放下尊貴和體面的人,才能夠得償所願,自由出入於自己的人生。否則,你就只能被擋在幸福之外了。」
佛學院的教師告訴他們的學生,佛家的哲學就在這個小門里,人生的哲學也在這個小門里。是啊,人生之路,尤其是通向幸福和成功的路上,幾乎是沒有寬闊的大門的。許多地方,我們都要學會彎腰和側身才能通過。而這樣的歷練,也正是內心強大之人所必需的。其實,換個角度來看,委屈和謙卑有時只是一份我們還沒來得及打開的禮物,所有生命要想成熟,總要經過一次次彎腰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