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62年中印之戰各自的參戰兵力是多少
1962年10月至11月,中印邊境戰爭在中印藏南邊境地區爆發。在短暫的作戰過程中,中國軍隊在西段清除了印軍全部入侵據點。據可查資料,中國軍隊全殲印軍3個旅,另殲滅印軍5個旅各一部,總計殲滅入侵印軍8900餘人。
參戰兵力:1962年中印戰爭始末——4萬解放軍擊敗30萬印軍,直逼印度首都
中國軍隊:
戰績:
在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中國軍隊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斃傷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傷亡:
中國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524名)。
繳獲:
飛機5架、坦克9輛、汽車437輛、88mm加農炮13門、88mm榴彈炮36門、75mm山炮12門、106.7mm迫擊炮27門、106mm無後座力炮6門、81mm迫擊炮142門、51mm迫擊炮144門、輕重機槍631挺、長短槍5,772支、火箭筒112具、槍榴彈發射器(擲彈筒)32具、槍彈4120591發、炮彈79720發、手榴彈16921枚、地雷14848枚,電台(報話機)520部,炮兵觀測儀等其他器材735部(具)。
消耗:
炮彈22976發、槍彈701342發、手榴彈7080枚、爆破筒64節、炸葯2050kg,噴火油料677L,損壞122mm榴彈炮1門、機槍18挺、長短槍81支、40mm火箭筒2具、電台(步話機)5部、汽車12台。
參考:中印戰爭
http://ke..com/view/76323.htm
『貳』 一九六二年中印戰爭給我們留下了哪些遺產
1962年歷經一個月的中印之戰最終以印度的慘敗而結束;這場短暫的局部戰爭對我們來講,遠遠不及對印度影響大,畢竟對我們來講,這是一場臨時、局部有限的邊境自衛反擊戰;但對印度來講,猶如一戰定江山的傾國之戰;印度此戰戰敗,印度稱霸南亞的雄心破滅,印度夢想走向世界大國的夢想破滅;對於我們來講,一戰可保疆域五十年的安穩。
但這場戰爭讓尼赫魯信譽降到冰點,此後尼赫魯面臨困難重重的內政問題,再也無力集中發展印度工業夢。
隨著尼赫魯下台,尼赫魯提出工業夢也破滅,印度本國工業強國夢想也隨之破滅。
其實這場戰爭,對我們而言,作用不大,僅是一場時間、規模有限的自衛反擊戰,但對於印度而言,卻是得不償失,不僅喪失了自己發展本國工業夢想,更喪失印度成為世界大國夢想;但這一切結果都是印度自己罪有應得。
『叄』 印度阿三的真實實力,真的讓人恐怖嗎
印度一直是一個開掛且奇葩的民族,一直淪為人們的笑料!然而笑歸笑,印度近幾年的表現著實不俗。那麼印度的軍事實力如何?我們用歷史說話。
1947年印度獨立、這一時期部隊的素質參差不齊。
到1961年,也就是被我們打敗之前,印度曾和葡萄牙人大戰一場,取得極大勝利!
1971年,印度又贏下了第三次印巴戰爭。而在這場戰爭中,印度人對裝備全套中國武器的巴基斯坦人取得了壓倒性優勢。甚至一個120人的邊防連,憑借著一門106毫米戰防炮就擊敗了一個59式坦克師,一共摧毀了34輛59時坦克,50多輛63式裝甲車和50多輛解放牌卡車,而印軍只死了2人。
印度人一直以來對1962年的失敗耿耿於懷,不僅購買了蘇聯的大批武器,還得到了西方的支持。
另外,印度人也並不貪生怕死。在喜馬拉雅山脈上,印軍長期駐守一個哨所,幾乎每年都會有士兵因為嚴寒喪命,但即使如此,也從未撤防。
同印軍參加過反恐演習的中國班長白瑪西繞感慨的說道「經過同他們演習我們感覺到,印軍的每一個行動,都貼近於實戰。而且他們細節方面處理的很好。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
總之,印度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國家,值得注意。
不要小瞧任何一個國家,至少我看到的電影這一方面,印度比中國領先的不止一個檔次
『肆』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印度軍隊為何損兵折將如此大敗
因為他們輕敵了。印度軍隊覺得中國的解放軍隊伍武力不強,是支不入流的軍隊。內心一直覺得自己會獲勝,既沒有戰略部署也沒有中方軍隊的詳細情形,兩眼摸黑地上戰場,輸是必然的。一味地輕敵自然只會造成戰爭的失敗。
看得出來,1962年印度軍隊的失敗是必然的。當他們從一開始就輕視對手,不去了解對手的軍事情況,沒有對作戰方略進行統一的部署,甚至連針對高原地區的相應措施都沒有,這就已經註定了印度軍隊的失敗。驕兵必敗,這句中國的古話適用於世界上所有的軍隊。而這一次的失敗也讓印度人耿耿於懷。
『伍』 實際分析,印度軍隊的戰鬥力究竟如何
現在的大家只要一提到印度的軍事實力,大家就知道在1962年中國解放軍碾壓了印度軍隊這件事,但是實際上,印度除了當時輸給了中國之外,基本上就再也沒輸過了。
畢竟印度在軍隊實力方面,海陸空三軍的總兵了有21萬這么多,僅次於中國位於世界第四,這之中陸軍一共103.5萬,海軍一共7萬人數,空軍有將近17萬人數,在預備役和准軍事部隊方面更是不容小覷,有150多萬人,不但如此,如果真的爆發了戰爭,印度能召集到的軍隊人數達到了恐怖的300萬,在兵力方面可以說是世界第一,而且和一般人想的不一樣,在軍費支出方面,印度可以說是非常的大方了。
這養將軍人職業化,便於保留更多的軍事人才,使得訓練時間更長久,得到的訓練也更加充分。受到印度國防戰略調整的影響,進度將要將盡可能的財力和物力都用來支持軍隊的現代化建設。為了穩固軍心,吸引更多人才參軍入伍,印軍的待遇相當高,在經濟發展水平一般,甚至有點差勁的印度,參軍入伍就成了群眾一個比較好出路, 所以會讓很多年輕人動心和加入。這樣戰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一種尚武的風氣也在印度社會形成和發展。
在戰略上,我們永遠要蔑視敵人,但是戰術上,我們一定要重視敵人,這樣寫其實並不是為了吹捧印度,正相反,我們要正確的認識印度,正確的認識她,無知才是最可怕的事,永遠不要小看你的任何對手,也不要一直把印度當成無關緊要的國家,就隨便蔑視它,因為印度絕對不僅僅就像是報道的那麼弱,也不僅僅是想像中那樣。
我們需要對印度有正確且客觀的認識,不能光顧著嘲笑別人,把印度的很多事實當作笑話來聽,卻忘記了印度本來也是一個異常強大的國家,從國與國的層面上來講,印度的軍事實力是值得我們國家尊重的。
『陸』 1962年中印沖突,總攻發動後我軍神兵天降!為何印軍不堪一擊
1962年中印沖突,總攻發動後我軍神兵天降!為何印軍不堪一擊?因為印度軍人的工作效率比較低,而且他們的判斷能力也很低。當時我國的戰術更加發達,而且獲勝期非常果斷,能夠及時的抓住時間,反敗為勝。當時的印軍就是被中國軍人碾壓的,而且印度軍人特別不堪一擊,因為他們只會亂,而且還草木皆兵。
他們的指揮非常亂,而且還草木皆兵
當時我國的發展是非常好的,我們的軍事力量也比較完善,而對方的指揮簡直太亂了,這一看就是草木皆兵的那種。當你更加全面的去了解歷史之後,你就能夠總結出一些經驗了,有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很厲害,但其實真正對戰起來卻不堪一擊。他們的指揮比較亂,而且每一個人都草木皆兵,能贏嗎?
『柒』 印度人打仗厲害嗎
在近代,印度遭到了英國人的長期殖民統治,英國人統治印度長達300年之久。在英國統治期間,印度人爭取獨立和自由的斗爭一直沒有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印度人為追求獨立積極尋求與各大強國合作。有的追隨英國人作戰,有的選擇和德國人合作,有的倒向義大利人,還有的投靠了日本人,幾乎二戰各大戰場都能看到印度人的身影。因此,雖然印度人戰鬥力很差,但出鏡率很高。
作為英國人的仆從軍,大量的英印部隊追隨英國人南征北戰,他們活躍在歐洲、北非和東南亞等各種戰場。由於印度人不喜歡打仗,戰鬥力比較差,所以英國人對印度也沒有抱有多高的期望。不過這並不代表印度人就沒有用,印度士兵有兩大優勢,一個是人多,另一個就是聽話,是英國人最佳的炮灰部隊。事實上,在英國人的訓練和武裝下,印度人是有一定戰鬥力的,畢竟自行車都騎上了,比中國軍隊的裝備水平高了一大截。在英帕爾戰爭中,英印部隊打的還是不錯的,挫敗了日本人進攻印度的企圖,讓人們對印度軍隊刮目相看。不過大部分時間里,英印部隊都在打醬油,給英國人充當炮灰。
『捌』 印度為什麼敢說1962戰勝中國
印度為什麼敢說1962戰勝中國?實際上中國贏的很明顯
1954年,印度修改了官方地圖,非法佔領中國12.5萬平方公里的版圖,到底有多大呢,大概有一個福建省吧。
1959年 印度大佬尼赫魯正式給中國總理周恩來寫信,硬說這12.5萬公里的地盤是印度的。並不斷製造流血事件。製造了「朗久事件」,空喀山口事件。
咱們偉大的毛主席爺爺是可忍孰不可忍。終於在1962年10月20日對印發起了反擊戰。戰爭只持續一個月。印方完敗。
在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中,印度大敗,潰不成軍,這場戰役對印度人民的內心也造成了重創。對此,一部分的印度人似乎找到了絕佳的解決方式:說謊。
據《印度時報》8月10日報道,印度中央邦教委所轄的多所學校的梵文教材中赫然寫道:"眾所周知的1962年中印戰爭,其結果是印度戰勝中國"。
這令當地8年級的中學生及家長感到困惑,因為印度多數教材中寫道,"1962年同中國的戰爭,盡管印度士兵戰斗到最後一人、最後一刻,但中國取得了勝利"。
中央邦由印度總理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管理。報道稱,該書面向八年級學生,為"Sukritika"系列教科書中的第三冊,由印度北部城市勒克瑙(Lucknow)的克里特·博卡山公司出版。
中央邦家長聯合會秘書潘狄亞曾表示:"實際上我們已為此斗爭多年,但很不幸我們關於更正教材的請求被當作耳邊風。到底政府能給到私人出版社多少史實證據?難道這一荒唐的錯誤還不足以讓國家統一教材審訂嗎?"
總之印度是個神奇的國家和韓國有的一比(他倆在歷史問題上有的一拼)望採納
『玖』 印度人打仗厲害嗎
提起印度軍隊,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戰鬥力差。在人們的印象里,印度人愛好和平,不善於打仗,以至於被很多人稱為「世上最不善於打仗的民族」。實際上真是如此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印度人雖然說不上戰斗民族,但也是很能打的,而且野心勃勃,非常喜歡惹事。我們就以印度獨立後的幾場戰爭來說,印度人還是很強悍的。其實,印度獨立後經常打仗,而且只輸了一場。
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獨立。由於繼承了英國在南亞的大部分勢力,因此印度的實力還是很強的。印度是南亞最大的國家、世界第二人口大國,耕地面積世界排名第二,煤鐵等資源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作為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擁有較強的工業基礎,鋼鐵、紡織等工業非常發達,印度的工業品產量在亞洲首屈一指,可以稱得上是當時的亞洲第一工業強國。在軍事領域,印度也不遜色。由於二戰的洗禮和美英蘇等國家的軍事援助,印度的軍事實力還是很強的,軍事力量在世界上排名非常靠前。強大的實力使得印度自信心滿滿的,野心急劇膨脹。自獨立後印度就不斷向外擴張。
1947年8月,印度剛剛獨立,就和剛剛分家的巴基斯坦杠上了。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向巴基斯坦發動了進攻,和巴基斯坦打得不可開交。盡管最終在聯合國的干預下,雙方被迫停火,但印度卻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成為了第一次印巴戰爭的贏家。1965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再次爆發戰爭,在第二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和巴基斯坦打了個兩敗俱傷。1971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再次開戰,印度以壓倒性優勢擊敗巴基斯坦,成功肢解巴基斯坦。如果不是中國幫忙,巴基斯坦很可能會被印度吞並。
印度不僅和巴基斯坦打,還和西方強國打。1961年,印度出動數萬軍隊,在30多個小時內輕松擊敗葡萄牙軍隊,武力收復被葡萄牙殖民者長期控制的果阿、達曼、第烏等地區。此外,印度還多次出兵干涉孟加拉國、斯里蘭卡事務,並出兵馬爾地夫平息政變。可以說,印度人在南亞簡直就是一霸,誰也不敢惹他。擁有雙航母的印度可以說是印度洋地區的霸主,印度洋沿岸的國家根本沒人敢惹他。
當然,印度也不是沒輸過,印度在1962年就輸了一場。1962年自信心滿滿的印度軍隊在中印邊境挑起了沖突,結果被中國軍隊揍得滿地找牙。如果不是中國軍隊主動撤軍,中國軍隊很可能會打進新德里。此後印度人再也不敢和中國人叫板。不過雖然輸給了中國,但也沒什麼,畢竟中國是在朝鮮戰爭上擊敗美國的狠角色,美國人都不行,印度打輸了也不丟人。從印度獨立後的戰績來看,印度人還是很善戰的,畢竟只打輸了一場。實際上,印度還是很厲害的,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其領土一直在不斷向外擴張。這一點,很多國家都比不上。
參考資料:《印美全球夥伴關系研究》、《冷戰與60年代南亞國際新格局的形成》、《當代印度》
『拾』 印度當年出兵佔領東巴,為何不趁機將其納入印度版圖
印度作為南亞區域大國,1947年從英屬印度獨立建國以後,開始了一些列的擴張行動,企圖恢復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版圖。比如出兵克什米爾、收回法屬印度和葡屬印度領土、佔領麥克馬紅線以南領土,並對周邊小國進行滲透和控制。為了克什米爾領土問題與巴基斯坦發生數次戰爭,1962年中印戰爭的爆發使兩國關系惡化,但是印度對於成為南亞甚至世界大國的夢想一直未放棄,1971年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之際,出兵佔領東巴基斯坦,並使東巴從巴基斯坦脫離,成立孟加拉國。
大家這時可能就有一個疑問,當時印度派了17萬大軍直接佔領了東巴,為何不直接將東巴並入印度,反而扶持東巴建立孟加拉國呢?銘蘇先生具體給大家分析一下:
自從1947年印巴分治以來,巴基斯坦被分為東巴和西巴,中間隔了一個印度。而東巴和西巴從東西兩側對印度形成夾擊之勢,使印度在前兩次印巴戰爭中不能放開手腳,以防東巴從背後突然襲擊。所以,為了解決後顧之憂,印度為第三次印巴戰爭進行了長期的動員准備工作。1971年3月,印度內閣、議會和國大黨分別開會,通過了支持東巴基斯坦建立獨立的國家孟加拉國的決議。所以,此時的印度只是想通過肢解巴基斯坦,達到削弱巴基斯坦的目的,而不是吞並東巴。
印度在戰前做了充分的准備工作,也摸清了東西方國家對印巴沖突的態度。1971年印度與蘇聯簽訂了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和平友好合作條約》,印度取得了蘇聯的支持。隨後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開始對美、法、英、西德、比利時、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進行訪問,以摸清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底牌。雖然印度當時有蘇聯的支持,但是美蘇處於對抗階段,從英迪拉·甘地訪問美國的情況來看,最起碼美國要反對印度吞並東巴。再加上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關系,中國也不會同意印度吞並東巴。所以當印度佔領東巴以後,在國際 社會 的干預下不得不宣布從東巴撤軍。
當時印巴分治的時候就是按照宗教信仰不同劃分的,東巴地區人口約占巴基斯坦總人口的56%,並且83%以上的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如果東巴地區並入印度,那麼印度人口中穆斯林的比例將大幅提高,並且印度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長期發生沖突,難以實現信仰兩種宗教居民的融合,這不但不利於印度的穩定,還有可能爆發沖突。
印度雖然在實力上明顯要強於巴基斯坦,但是以印度當時的兵力部署來看,東部地區部署了17萬兵力,明顯高於東巴的9萬軍隊;而在西線印度投入30萬兵力,與西巴的25萬兵力相比,並沒有什麼優勢。所以,印度此戰的目的主要是在東線,不到一個月就佔領東巴地區,但是印度並沒有像俄羅斯這樣的魄力,在面對國際壓力的情況下,不得不接受停戰協議,從東巴撤軍。
印度未能將孟加拉國這一地區納入印度版圖,對印度來說不但失去了土地肥沃、人口眾多的的恆河三角洲,還使印度向東北方向擴張受阻。目前印度和東北地區僅通過狹窄的西里古里走廊相連,東北地區存在比較強的獨立傾向,一旦管理失控,如果再有外來勢力加持,那麼東北地區很有可能從印度獨立出去。
印度雖有成為世界大國的潛力,但是自從印巴分治以後,印巴對抗就消耗了印度相當多的精力。後來孟加拉國的獨立,從地理格局上使印度難以獨佔南亞大陸,使印度難以成為真正的世界大國。